買古琴需要配置哪些
1. 挑選一把好古琴的方法與技巧
一首好聽的歌曲是需要好的樂器進行彈奏出來的,那麼如果想要練習古琴,就需要挑選一把好的古琴工具了,對於好的古琴應該如何挑選才好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如何挑選古琴,希望能幫到你。
如何挑選古琴
一、音色:要辨別音色首先要看這張琴有沒有抗指、打板、沙音。
1.抗指——左手按弦時感到有點吃力就是抗指。琴弦離面不可過高,琴弦過高叫做抗指,會影響彈琴方法甚而累壞手指。以七徽的位置說,琴弦離琴面應在0.5公分左右。
2.打板——右手彈空弦時,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著與琴面,右手彈弦,同時按弦左手左右移動,如果發現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3.沙音——左手按弦著與琴面,右手彈弦,同時按弦左手左右移動,如果發現有沙沙(雜音)聲音就是沙音。(有時琴弦不直有也會有沙音則與琴本身質量無關,需要更換琴弦即可)
音色:
右手彈空弦,聽音量和音色是否統一。
左手按弦於每個徽上,右手彈弦,聽各處音量和音色是否統一、相近。
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連續彈奏,聽音色和音量是否統一。
左手按弦著與琴面,右手彈弦,在聲音未停時,按弦左手左右移動,如餘音延長則是優點。
左手輕點弦於相應徽位處,右手同時彈弦出聲,聽每一個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聽起來要有下沉感,聲音松透不散而韻味悠長者為良。
二、材質
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從古琴後面的龍池鳳沼來仔細查看其面板的材質。但現在有很多人將納音處用火熏黃熏黑,這就添加了識別的難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跡。
桐木
泡桐:材色淺,木質疏鬆,指甲輕輕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紋路清晰。
青桐:材色淺,木質細密堅實韌性較好。
現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難以尋覓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為主(還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泡桐因為木質問題,音色壽命較短,故常做為中低檔古琴的琴材選用。
杉木
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
新衫木木材發白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材顏色越來越黃,以發金黃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濃重的清香味。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選用的杉木。《琅嬽記》(14)載:“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雪,獨往峨嵋酣飲,著蓑笠,入深松中,聽其聲連延悠揚者伐之,斲為琴,妙過於桐。”此處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而現代斫琴師的上品大多為老杉木做為的琴材。
漢木
指出土的漢代棺槨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除了上述一些木材,其他的木材只要適合也是斫琴良才,但是現在有部分廠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進行斫制,這些古琴從外觀上是很難看出來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色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無關緊要的。購買古琴時琴材作為因素之一需要酌情考慮,當然光有好的琴材還是遠遠不夠的,有好的料也不一定就是張好的琴。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質地較硬的木材,亦有用與面板同樣的木材這種琴稱為“純陽材”,具體要根據琴材的震動來合理搭配。
三、油漆工藝:化學漆 — 合成大漆(腰鼓漆)— 傳統大漆(國漆)
化學漆:光亮度大、漆脆、光滑、微微有籽粒。
合成大漆(腰鼓漆):漆質光滑、豐潤、流平性佳!仔細看有擦漆後留下的一絲絲痕跡。
傳統大漆(國漆):漆質堅韌光滑、有質感!仔細看有擦漆後留下的一絲絲痕跡。
化學漆很容易辨別,合成大漆與傳統大漆一般人就很難辨別。我們經過無數次的反復試驗發現將合成大漆塗抹在傳統大漆的漆面上,合成大漆幹不了(至少2、3個月內幹不了);反之將傳統大漆塗抹在合成大漆的漆面上會很快就干。也就是將合成大漆塗在琴上(最好是在琴底,一小塊就行了),如果沒干,油漆就是大漆;幹了,就是合成大漆或其他油漆。購買古琴時灰胎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灰胎以鹿角霜和八寶灰為最好,其次為瓦灰。
明前的琴灰胎以鹿角霜或八寶灰為主,音的松透度和傳導性非常好。明末清初,民間斫琴為了考慮成本,基本開始用大量瓦灰加一點鹿角霜做胎,雖然音色也容易松透,但漆灰容易脫落,壽命很短,為藏琴者不喜。現在低檔琴市場大量充斥著瓦灰加鹿角霜或純瓦灰或者根本沒有灰胎的古琴,此種古琴價格低廉,但為琴人不喜。
現在為了做舊美觀,也是為了能讓初學者看清,有時會把古琴的漆胎磨掉一些,露出點灰胎,鹿角霜顏色發金黃,八寶灰就不用細說了,如果灰胎全部是瓦灰就不會這樣做了。
四、附件
岳山、承露、軫池條、、冠角(焦尾)、齦托、龍齦這些都是斫琴時就粘上的,多數採用紫檀木、老紅木、花梨木等材料,但也有很多人將普通材料上色或搽上鞋油來冒充老紅木或紫檀。這就要多了解木材知識,或在焦尾下貼處用砂紙擦一下,看完後用油或傳統大漆擦擦,不會影響外觀的。
琴軫、雁足的材料有木化石、象牙、玉石、紫檀木、老紅木、花梨木等。多數採用紫檀木、老紅木、花梨木,但同樣也有很多人通過上色或將木材浸泡在顏色水裡來冒充,辨別方法同上即可。
五、古琴的南、北方地域問題
1、北方的琴友購買古琴前需要明白南方古琴到北方以後,因為空氣濕度和溫度的變化,其木材和漆面由濕潤環境轉到一個乾燥環境中後,很容易出現開裂現象。打算購買南方古琴的琴友需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愛琴,不要長期裸置在空氣中,盡量彈畢放入琴囊或琴盒之中。屋內最好有加濕器,保證一定的濕度來減緩或避免琴體的小問題的出現。尤其是川琴,因其地域最為潮濕,過來後更要加倍愛護。北方琴友購買南方琴時,一定要有愛護它的准備!
2、南方的琴友購買北方名家古琴前要知道北方乾燥,琴到南方後會有一段適應期,這段時間音色可能會略悶,盒內放些乾燥劑會有利於音色的恢復,經過很短一段時間您的愛護和彈奏,琴就會適應南方的環境了。
六、價格和性價比
很多購琴者會陷入一個價格誤區,有的覺得琴越貴越好,有的認為價格越便宜的越合算,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是比較幼稚的。選購產品重要的是性價比,只是便宜,質量一般,其實是不合算的;只是價格貴,質量一般那就更虧了。我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某做琴的1500就是杉木,某斫琴師為什麼6000多才是杉木?”這個問題就是眼睛只是盯在了價格和木頭上,沒去想質量,把自己弄暈了。還有的問:“桐木琴好還是杉木琴好?”,這個問題就忽略了各斫琴師的斫琴水平問題。同一個人的作品,肯定老杉的要好些。可不同的斫琴師就無法對比了,因為水平高的斫琴師往往用最次的料做的琴也比一般的斫琴師用最好的料做的古琴強得多。挑選古琴首先確定自己所能夠承受的價格,然後在這個價位里挑名口碑好的斫琴師,這樣質量就有保證了。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
首先在外形上,很簡單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箏的通用箏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隨意,但是一般情況下各個院校主要運用的古箏和演出團體用的都是21根弦。
小的時候見過的箏13弦也有過,鋼絲質。但是一般沒有少於這個數的,在近代。進現代的古箏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弦琴的這種特點,古琴因此也叫7弦琴,這是它的特點。
還有一個古箏有雁柱,像大雁長的形狀,而古琴沒有。古箏演奏過程中,由於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種輔調和支撐(復調與和聲)演奏成為可能,而且發音相對來說比較洪亮,而且它琴體比較寬大,表現力更豐富一些。
但是並不是因此說古琴表現力不豐富,古琴也非常優秀,我們在學習中國音樂過程中,任何人必須了解一點古琴文化,作為保留最完整一種傳統音樂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
但是它們的這種區別又是顯而易見,有共同點,看起來也是橫放的,首先這點看起來很像,一般人不了解右手在這撥弄,左手在這來回推拉,但是區別非常大,我們左手按壓,他們左右的推和滑,以滑奏,左手在琴板上左右的滑奏來進行音高的這種區別和變化的,而我們古箏不是這樣,古箏基本上一弦一音,而古琴是一弦多音。
古箏當然也可以做到一弦多音,但基本上是一弦一音,很有區別。其一,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傳說為"伏羲"、"神農"氏所造;古箏則晚得多,形成於秦代,相傳秦時有婉無義者,將瑟(樂器)傳與兩個女子,二女要爭,引破為二,所以稱"秦箏"。這是兩者形成年代上的區別。
其二,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稱"七弦琴"。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於弦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勻排列於箏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
其三,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藉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許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為"琴、棋、書、畫"之首;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
2. 我是一個古琴初學者,請問如何選購古琴
個人認為,初學者的買琴預算一般這么分——實在手頭緊的話,買1k+的泡桐琴;手頭還行,就買3k5至5k的杉木琴;再寬裕些,可以買6k至8k的老杉琴,這個價格段可以挑剔一下音質。再往上,就不建議初學者買了,因為初學時一不懂琴,二也對自己的喜好沒有足夠了解,此時花大錢下去顯得盲目。
我建議你花個8k左右,買個非名牌的純生漆老杉古琴,傳統手工藝人,的手工琴也很好,不必要在琴廠買,那些都是批量琴,而且你的預算足夠、沒必要買批量琴。音質可以很好。餘下的錢可以先攢起來,或者買買書啊什麼的。一線名家琴起碼三五w,你這個預算不夠;也沒必要買那麼貴的!線上也有很多傳統的斫琴師店鋪例如:蔡氏制琴。琴式跟音質沒有絕對關系,你自己看著順眼就成。喜歡傳統造型就 仲尼/伏羲/靈機,喜歡繁復造型就 蕉葉/落霞/竹節,喜好簡潔就 正合/梁鸞/綠綺,前衛一些就 師曠/混沌/洛象。不過個人建議你還是選擇仲尼或者伏羲比較好,因為這樣兩個式樣是琴坊做得最多的,因此選擇面也最大,有得挑。像蕉葉那樣造型妖嬈的,由於比較難做,音質好的個體價格一般也特別妖嬈。
3. 如何挑選古琴
1、首先要弦能下指,也就是說琴弦離面不可過高。
琴弦過高叫做抗指,會影響彈琴方法而累壞手指。一般琴弦抗指除岳山太高外,還因為琴的低頭不夠。
還要注意有的琴低頭也夠,岳山也適當,但琴中部下彎,稱為折腰,也是要抗指的。相反如果拱背,則會有抑弦、沙音等問題。
2、琴面不可過於扁平。過於扁平左手按七弦尚無妨礙,在七徽或七徽以上按一二三四弦就會感到困難。有的琴雖有扁平之病,但因弦外的兩側弧度很大,或只在四徽以上才成扁平狀,就易被忽略掉。
3、弦距不可過寬過窄。弦距的寬窄是指岳山處琴弦間的距離。有的琴因取料不足,而兩條線之間距離很窄,會令彈琴的人手指變的拘謹。過寬則會感到不易控制。
4、琴的有效弦長是指由岳山的山口到尾部龍齦之間的長度。
5、琴面要平整。有的琴面製作不精細,除了漆不平整不光滑外,尚且有高低凹凸現象,則會產生沙音。
6、琴音的挑選是琴本身的判斷。
4. 初學者古琴應該怎麼去挑選購買
一把好的古琴,可以彈奏出好聽的古琴樂譜,但是有時候在古琴市場上往往就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挑選,那麼你知道古琴應該如何選購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古琴的選購竅門,希望能幫到你。
古琴的選購竅門
1、購買古琴音色要好,高音區清脆,有金石音,中低音區豐滿、渾厚,音量較大,音韻悠長。
2、購買古琴發音要松透、明亮、圓潤,每條弦的上中下三準,以及各條弦之間,音色音量都比較均勻。
3、購買古琴按彈C、D、F、G等音位,應聲較大,共鳴較好,也就是說音準較好。
4、選擇古琴弦長在1 08至1 1 4厘米之間,各條弦排列均勻;弦間距不寬不窄,靠岳山約2厘米,靠龍齦0.6厘米;弦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七徽處約0.5厘米,便於過弦,又不拍面。
5、選擇古琴琴面平整,沒有雜音,面弧約606,不能有明顯的凸背、塌腰,琴徽排列要整齊、要准確。
6、選擇古琴琴弦要軟硬適中,手感好,不抗指、不碰弦。 至於古琴造型、款式,各隨所好,但工藝要精美,製作要認真,形體要周正,不能歪斜、仰角,破裂、脫膠。由於古琴在製作和使用中都很有講究,最好請懂得古琴的人參與選購。
古琴冬季保養小竅門
1、遠離暖氣
暖氣在北方很常見,作為政府福利民生工程,暖氣在人們心中就像水電一樣是人們生活的必須保障。一般有暖氣的屋子室內的水分會被暖氣蒸發。古琴很怕暖氣,這和生漆的特性有關。生漆喜歡又濕又熱的環境,濕度不夠古琴就會出現裂紋。所以大家盡可能的避免暖氣。惹不起咱躲得起。
2、購買加濕器或灑水
實在避免不了暖氣怎麼辦?那就只有買加濕器,保證室內的水分。您好琴也好。如果加濕器也沒有的琴友那麼一個很土的方法就是定時在琴房地上和琴周圍灑點水。然後在暖氣前面放幾盆水。道理一樣,保證濕度。你蒸發多少濕度我都給補回來。
3、巧妙的使用“小抹布”
這里“小抹布”指吸水的布。海綿什麼的就算了,這東西吸的猛但是水分難蒸發。毛巾即可。兩個地方用它:第一琴桌上,“龍池”“鳳沼”各方一塊,然後再放一塊在冠角下面。第二,古琴包入琴囊,放入琴箱。在頭,中,尾放入三塊濕抹布即可。但是千萬記得勤換哦,別放一塊就不管了。
4、買一些綠色植物
植物不僅凈化空氣也能增加水分還能抗擊霧霾。而且打扮自己的琴室在練完琴之餘修修花草是不是很愜意啊。這種環境練琴的時間都能延長好多。
5、琴弦保養
我只想說塗凡士林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本人養琴弦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彈”,彈的出包漿就是成功了。也就五個月,彈琴用工的琴友三個月就搞定。
6、調整對“琴裂”這件事的心態
如果您的琴不幸裂了。您也別緊張。我了解這種感受。作為斫琴人我比您更糾結。我想說沒事。一般斫琴師都會為自己的作品負責的。但是您貪圖小便宜在淘寶買那些不清楚真假的琴我只能說聽天由命咯。最好在實體店選擇個終身質保的琴,修琴不是一件壞事。古人講琴越修越好。您別裂了一點就呼天喊地的。只要不影響您接著用,等過完了冬天該裂的地方都裂了您再修,這樣一次修好所以問題都解決了。就沒有後患了。
7、保證琴面整潔
琴不包裹就會落灰,落灰會磨損琴面,會有細小的劃痕。所以請用專門的吸灰布輕擦琴面有灰的地方。不要沾水,琴弦怕水。鋼弦絲弦都怕水。
8、最有用且最實用的保養方法
“彈”就是每天都花時間彈,這樣琴弦、琴面、琴音都會越來越好。古琴和您的愛人一樣需要花時間陪伴。
古琴音色
古琴有四個八度的音域,音色有三種:
1、泛音:左手在弦上如蜻蜓點水,右手彈撥時所發出的聲音,其聲空靈清越,清冷入仙,象徵天的聲音。
2、散音:右手直接彈撥琴弦,所出發的聲音。其聲厚重樸拙,松沉曠遠象徵地的聲音。
3、按音:左手將弦按於面板,右手彈撥所發出的聲音,其聲細微悠長,如人對話,象徵人的聲音。
古琴名曲
十大名曲:《瀟湘水雲》、《廣陵散》、《高山流水》(唐後拆為《高山》《流水》兩首)、《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梅花三弄》、《醉漁唱晚》。
5. 我是一個古琴初學者,請問如何選購古琴
初學者如何選購古琴?
隨著古琴之風的蔓延,越來越多的初學者問筆者關於古琴選購方面的問題,故此筆者整理了幾點初學者選購古琴方面的注意事項,希望廣大琴友能夠找到一架適合自己的古琴,從而真正的領略古琴藝術的魅力。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婦尚難為無米之炊」,可見一架好的古琴對一個琴者是多麼的重要!筆者特此給出幾點古琴選購時應該注意的方面,希望對各大古琴愛好初學者有所幫助。
一、 音色
古琴作為每日相伴的良友,在音色方面至關重要,因為她直接關繫到琴者的興趣培養及平時的彈奏樂趣。古琴是無品彈撥樂,其每條弦上都有不同八度的音階,說道音準主要是看徽位是否准確,而音色的好壞則是鑒定一張古琴良莠的最基礎標桿。好琴音色均勻,圓潤,有穿透力,也就要說到開頭講的音量不一定會很大,但是聽來卻是擲地有聲極富感染力,如石落深潭,水花很小但有力度和深度。在作彈按音彈奏時注意高,中,低音的音色是否勻稱。合格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要統一。古琴聲音有下沉感,聲音不散而韻味悠長者為良。要辨別音色首先還得看這張琴有沒有抗指、打板、沙音。那麼什麼是抗指、打板、沙音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1.抗指——左手按弦時感到有點吃力就是抗指。琴弦離面不可過高,琴弦過高叫做抗指,會影響彈琴方法甚而累壞手指。以七徽的位置說,琴弦離琴面應在0.5公分左右。
2.打板——右手彈空弦時,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著與琴面,右手彈弦,同時按弦左手左右移動,如果發現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3.沙音——左手按弦著與琴面,右手彈弦,同時按弦左手左右移動,如果發現有沙沙(雜音)聲音就是沙音。(有時琴弦不直有也會有沙音則與琴本身質量無關,需要更換琴弦即可)
二、 斫琴師
相信對古琴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基本上所有的好琴都是斫琴師親自使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的。手工親斫一方面慢工出細活,可以避免因量產粗製濫造而帶來的等等質量問題,另一方面,像李一凡、倪詩韻這樣既能彈琴又能斫琴的實在難能可貴,他們在斫琴的時候會將自己的彈琴心得融入到所制古琴中,從而使琴有其獨特的韻味。
三、材質
古琴分杉木琴和桐木琴。這兩種材質本無所謂好壞,但因梧桐老木難覓,現如今所謂的桐木琴大多是用泡桐所替代。泡桐的生長周期極快,因此木製鬆散雖經處理但其木性的不穩定大大地減少了它的收藏價值。老杉琴價格相對較貴,但他的木性穩定,音色也能越彈越好,有較高的實用和收藏價值。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選用的杉木。《琅嬽記》(14)載:「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雪,獨往峨嵋酣飲,著蓑笠,入深松中,聽其聲連延悠揚者伐之,斲為琴,妙過於桐。」此處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而現代斫琴師的上品大多為老杉木做為的琴材。
四、 性價比
就目前古琴市場購買率來說,很多古琴愛好者在挑選古琴時都會陷入兩個誤區:其一(屌絲型)、哪個便宜買哪個,完全不考慮古琴質量、音色、斫琴師方面的因素,他們追求的是能彈就行,最終導致的是彈著彈著由於音色、手感不佳等等原因而半途而廢,不能善始善終。其二(土豪型)、哪個貴買哪個,這類型的買家一味的沖著斫琴大家所制的最貴的琴去,認為越貴的琴越好,殊不知其間花了多少的冤枉錢。「文琴」李一凡老師所斫的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特色優勢!使其在音樂感中又透露出飄逸、深邃、不可捉摸的意態、意味和意境!且性價比相當高,沒有炒作過後的浮誇,有的只是厚積而薄發的沉寂;「武琴」王鵬老師的琴也的確好,但由於在奧運會之後他的名聲大起,所斫琴的價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除了監制的琴之外,想買到王鵬老師斫制的琴至少要40W以上。總而言之,琴不在貴,也不能貪圖便宜,關鍵在於性價比高,正所謂「人不言,琴自語」。
五、 地域
北方的琴友購買古琴前需要明白南方古琴到北方以後,因為空氣濕度和溫度的變化,其木材和漆面由濕潤環境轉到一個乾燥環境中後,很容易出現開裂現象。打算購買南方古琴的琴友需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愛琴,不要長期裸置在空氣中,盡量彈畢放入琴囊或琴盒之中。屋內最好有加濕器,保證一定的濕度來減緩或避免琴體的小問題的出現。尤其是川琴,因其地域最為潮濕,過來後更要加倍愛護。因此,在古琴選購時筆者建議北方的古琴愛好者最好選購北方琴,一方面省去一些郵費,另一方面保養起來也比較輕松。
願各大琴友擁有一架適合自己的古琴,能夠在閑暇之餘,邀三兩好友,聽一曲琴音,享琴生之樂事!
6. 初學者選古琴怎麼選買古琴需要注意什麼
初學者選琴,要選一張合格的古琴,要求不打板、不沙音、不抗指,徽位準確,不要太容易跑音,調弦方便。除此之外,在選琴的時候,應該優先注意古琴的音色和手感。名琴閣有練習古琴也有名家古琴,可以了解一下。
7. 初學古琴者應該要如何選購古琴
很多初學者不會選購古琴,並因此出現上當受騙的情況,下面就古琴選購的四個方面做出如下說明分析:如何辨別古琴的音色、材質、油漆工藝及附件。
一 音色
要辨別音色首先要看張琴有沒有抗指、打板、煞音!
抗指 左手按弦時感到有點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離面不可過高,琴弦過高叫做抗指,會影響彈琴方法甚而累壞手指。以七徽的位置說,琴弦離琴面應在0.5公分左右。
打板 右手彈空弦時,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左手按弦著與琴面,右手彈弦,同時按弦左手左右移動,如果發現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沙音 左手按弦著與琴面,右手彈弦,同時按弦左手左右移動,如果發現有沙沙(雜音)聲音就是沙音。(有時琴弦不直有也會有沙音則與琴本身質量無關,需要更換琴弦即可)
音色 右手彈空弦,聽音量和音色是否統一。左手按弦於每個徽上,右手彈弦,聽各處音量和音色是否統一、相近。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連續彈奏,聽音色和音量是否統一。左手按弦著與琴面,右手彈弦,在聲音未停時,按弦左手左右移動,如餘音延長則是優點。左手輕點弦於相應徽位處,右手同時彈弦出聲,聽每一個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聽起來要有下沉感,聲音松透不散而韻味悠長者為良。建議初學者在買琴前多聽聽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較好的老琴或名家製做的古琴以增強對古琴工藝與音色的了解。
二 材質
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從古琴後面的龍池鳳沼來仔細查看其面板的材質。但現在有很多人將納音處用火熏黃熏黑,這就添加了識別的難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跡。
桐木
泡桐: 材色淺白,三五年即可成材,木質疏鬆,指甲輕輕一掐就能陷下去,但有經驗的斫琴師會選擇樹齡較長的桐木,選好密度合適樹段,也是制琴良材。
白桐:多部古代文獻記載的制琴良材。
椅桐:早在《詩經》就有記載:「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為傳統制琴良材。
青桐 材色淺,木質細密堅實韌性較好,樹齡較長、自然風化時間百年以上者為較好制琴材料,百年以內的新青桐不宜制琴,音色透出不來。
杉木
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
新衫木木材發白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材顏色越來越黃,以發金黃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濃重的清香味。
漢木 指出土的漢代棺槨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
現在有部分廠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進行斫制,這些古琴從外觀上是很難看出來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色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無關緊要的。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質地較硬的木材,亦有用與面板同樣的木材這種琴稱為「純陽材」,具體要根據琴材的'震動來合理搭配!
總之,製作一張好琴最重要的還是斫琴師的經驗和技術水平,起決定因素的是槽腹結構和漆胎的處理,否則用再好的木料也做不出音色好的琴。
三 油漆工藝
化學漆 光亮度大,漆脆,光滑,微微有籽粒。(此種漆面手感生澀、易開裂,使用壽命最短,多為劣質練習琴使用)
合成大漆(腰鼓漆) 漆質光滑,豐潤,流平性佳!仔細看有擦漆後留下的一絲絲痕跡。
傳統大漆(中國大漆,也叫生漆) 漆質堅韌光滑,有質感!仔細看有擦漆後留下的一絲絲痕跡。(使用壽命最長)
化學漆很容易辨別,合成大漆與傳統大漆一般人就很難辨別。我們經過無數次的反復試驗發現將合成大漆塗抹在傳統大漆的漆面上,合成大漆幹不了(至少2、3個月內幹不了);反之將傳統大漆塗抹在合成大漆的漆面上會很快就干。也就是將合成大漆塗在琴上(最好是在琴底,一小塊就行了),如果沒干,油漆就是大漆;幹了,就是合成大漆或其他油漆。
灰胎
鹿角霜、八寶灰、瓦灰為主
灰胎以鹿角霜和八寶灰為最好,其次為瓦灰。
現在為了做舊美觀,也是為了能讓初學者看清,有時會把古琴的漆胎磨掉一些,露出點灰胎,鹿角霜顏色發金黃,八寶灰就不用細說了,如果灰胎全部是瓦灰就不會這樣做了。
四 附件
岳山、承露、軫池條、、冠角(焦尾)、齦托、龍齦這些都是斫琴時就粘上的,多數採用紫檀木、老紅木、花梨木等材料,但也有很多人將普通材料上色或搽上鞋油來冒充老紅木或紫檀。這就要多了解木材知識,或在焦尾下貼處用砂紙擦一下,看完後用油或傳統大漆擦擦,不會影響外觀的。
琴軫、雁足的材料有木化石、象牙、玉石、紫檀木、老紅木、花梨木等。多數採用紫檀木、老紅木、花梨木,但同樣也有很多人通過上色或將木材浸泡在顏色水裡來冒充,辨別方法同上即可。
五 一張較好的古琴,應具備以下一些優點:
(1)高音區要清脆有金石聲,中低音要渾厚豐滿。
(2)發音要松透、明亮、圓潤、有韻味。
(3)琴弦離琴面不可過高,琴面要平勻,不可有煞(噪)音。
(4)徽位排列要正,否則會影響按音的准確和泛音的發音。
(5)年代久遠有歷史價值的古琴,琴身上往往有「斷紋」,這種琴常常發音松透、圓潤,優美動聽。
8. 買古琴主要看什麼
古琴怎麼買
一、挑選古琴首先要了解基本的古琴板材和灰胎、漆面的知識。
1、先說說板材:目前做琴的材料很多。古時的琴以梧桐為面、梓木為底的琴較多,其次是上好的杉木為面的古琴也比較常見,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選用的杉木。《琅嬽記》(14)載:「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雪,獨往峨嵋酣飲,著蓑笠,入深松中,聽其聲連延悠揚者伐之,斲為琴,妙過於桐。」此處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現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難以尋覓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為主(還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泡桐因為木質問題,音色壽命較短,故常做為中低檔古琴的琴材選用。而現代斫琴師的上品大多為老杉木做為的琴材。購買古琴時琴材作為因素之一需要酌情考慮。當然光有好的琴材是遠遠不夠的,有好的料不一定是張好的琴。
2、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琴的灰胎:明前的琴灰胎以鹿角霜或八寶灰為主,音的松透度和傳導性非常好。明末清初,民間斫琴為了考慮成本,基本開始用大量瓦灰加一點鹿角霜做胎,雖然音色也容易松透,但漆灰容易脫落,壽命很短,為藏琴者不喜。現在低檔琴市場大量充斥著瓦灰加鹿角霜或純瓦灰或者根本沒有灰胎的古琴,此種古琴價格低廉,但為琴人不喜。購買古琴時灰胎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3、關於漆面的挑選:中國傳統大漆漆膜堅硬而富有光澤,具有良好的耐腐性,耐熱、耐水、耐油和耐多種有機溶劑的功能,電絕緣性能也很好。今天我們有幸落指撫觸上千年的老琴,上好大漆的作用不可抹殺。大漆也有優劣之分,價格也不同,這里就不祥述了。當然,目前低檔古琴還是有合成大漆和純化學漆存在的,畢竟能降低些成本,能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力。
二、樂器琴必備要素
古琴作為樂器,必須要能夠彈奏。所以不抗指、不沙音、不打板是一個優秀古琴的必備條件。因為南北演奏風格和力度的區別,有些詳細的數據也並不相同。然後是聲音,作為練習,能發聲基本就能滿足練習,但作為與琴人相伴的良友,音色又是不可以忽視的,因為它直接關繫到習琴者的興趣的培養。合格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要統一。古琴聲音要有下沉感,聲音不散而韻味悠長者為良。購買古琴這幾個必備條件不可忽視。
三、古琴的南北方的地域問題
1、北方的琴友購買古琴前需要明白南方古琴到北方以後,因為空氣濕度和溫度的變化,其木材和漆面由濕潤環境轉到一個乾燥環境中後,很容易出現開裂現象。打算購買南方古琴的琴友需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愛琴,不要長期裸置在空氣中,盡量彈畢放入琴囊或琴盒之中。屋內最好有加濕器,保證一定的濕度來減緩或避免琴體的小問題的出現。尤其是川琴,因其地域最為潮濕,過來後更要加倍愛護。北方琴友購買南方琴時,一定要有愛護他的准備!
2、南方的琴友購買北方名家古琴前要知道北方乾燥,琴到南方後會有一段適應期,這段時間音色可能會略悶,盒內放些乾燥劑會有利於音色的恢復,經過很短一段時間您的愛護和彈奏,琴就會適應南方的環境了。
四、斫琴師的挑選
古琴業內的都知道,好的古琴基本全部出於個人斫琴師之手,好音色必須要求琴為純手工。純手工和琴內部的構造是有必然聯系的。如何選擇自己喜歡的古琴呢?要向專業人士詢問每個斫琴師的特點,琴偏重的音色特點。這樣就會找到合您心意的古琴了。
五、價格和性價比
很多購琴者會陷入一個價格誤區。有的覺得越貴琴越好,有的認為價格越便宜的越合算。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是比較幼稚的。選購產品重要的是性價比。只是便宜,質量一般,其實是不合算的,只是價格貴,質量一般那就更虧了。我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某做琴的1500就是杉木,某斫琴師為什麼6000多才是杉木?」這個問題就是眼睛只是盯在了價格和木頭上,沒去想質量,把自己弄暈了。還有的問:「桐木琴好還是杉木琴好?」,這個問題就忽略了各斫琴師的斫琴水平問題。同一個人的作品,肯定老杉的要好些。可不同的斫琴師就無法比對了,因為水平高的斫琴師往往用最次的料做的琴也比一般的斫琴師用最好的料做的古琴強得多。挑選古琴首先確定自己能夠承受的價格,然後在這個價位里挑口碑好的名斫琴師,這樣質量就保證了。
一、首先要弦能下指,也就是說琴弦離面不可過高。琴弦過高叫做抗指,會影響彈琴方法甚而累壞手指。以七徽的位置說,琴弦離琴面應在○•五公分。過低易產生煞音(或叫沙音,古稱□音),而且空弦可能拍琴面。一般琴弦抗指除岳山太高外,還因為琴的低頭不夠。外行琴基至沒有低頭,所謂低頭是指琴面自四徽或三徽半或三徽的地方向琴頭方向作弧形斜下去,這弧線自然的達到頂端。有的琴在岳山之外的地方另成直線,即是外行造成的。有許多琴抗指並非因為岳山太高,而是因為低頭不夠。如果岳山一•五公分而琴不抗指,則最為理想。這樣右手也不會在琴弦之間碰到琴面。有的琴低頭不夠而靠岳山低取其不抗指,那麼就會有撥弦時右手指碰到琴面的毛病了。還要注意有的琴低頭也夠,岳山也適當,但琴中部下彎,稱為折腰,也是要抗指的。相反如果拱背,則會有抑弦、沙音等問題。
二、琴面不可過於扁平。過於扁平左手按七弦尚無妨礙,但在七徽或七徽以上按一、二、三、四弦就會感到困難。琴面扁平是一弦到七弦之間的弦路上弧度過小,有的琴在四、五徽處弦路上真的就幾乎是平面,這樣的琴不可用。有的琴雖有扁平之病,但因弦外的兩側弧度很大,或只在四徽以上才呈扁平狀,就易被忽略掉。
三、弦距不可過寬過窄。弦距的寬窄是指岳山處琴弦間的距離。有的琴因取料不足而兩條弦之間距離很窄,會令彈琴的人手指變得拘緊平板。過寬則會感到不易控制。應以一•七公分為宜。多數古代琴都是差不多這樣的弦距。這樣弦路練出來的演奏習慣,可以適應大多數情況下所遇到的琴。琴尾弦距以一弦至七弦之間在三•五公分為多見和適當。太近則在按其中一弦時不易讓開相鄰之弦,太寬又不利於一指同時按兩三弦及連續過弦。有的古代琴,尤其是宋琴,尾部一弦到七弦只在三公分左右,亦是正法。如果是古代之琴,不可改動,應保持文物原貌。
四、琴的有效弦長是指由岳山的山口到尾部龍齦之間的長度,以一一○公分至一一一公分為正制。因為我見過的一兩百張古琴在製作上各方面規范者,多數如此弦長。而且以現在琴弦之粗細和張力大小,如此長度在正調弦法,以五弦為A,三弦F為宮,合F調,與其它樂器合奏最為適當。太長上不到F,無法與他人合,如一定上到F調,則不是按弦困難就是易斷弦。琴弦太短,張力不足,振動不夠,發不出應有的音質和音量。
五、琴面要平整。有的琴面製作不精細,除了漆不平整不光滑外,尚且有高低凸凹現象,則會產生沙音。挑選時,可以把琴面對著光慢慢前後左右偏轉,看琴面反光,所有不平,明顯可見。在該處按弦撥奏並作左右移動,會有沙音。如未產生沙音,則也可不計。一張琴,不管其它方面如何,上面各項如無問題此琴就可以落指了。至少作指法的練習是可以用的了。
六、琴音的挑選是琴本質的判斷。能彈之琴作為練習之用已經可以了,而要作為琴人相伴的良友,則琴音又是不可忽視的。但又不能要求過高,因為自古以來良琴難求,我曾為查阜西先生的二、三十張古代琴全部上弦試音,除一清代琴之外全是明代古琴,竟無一張聲音過得去者。選擇新琴,對於初學琴的人或者尚未開始學琴的人更為困難。但在無人幫助下,也可有個基本選擇標准作參考。首先是琴的弦要上到標准高,不可過松過緊。琴要放在不會產生共鳴的桌子上,也不要放在腿上,那樣的聲音都不真實。先聽七條空弦音的音量和音色是否統一,然後左手在七條弦上每個徽上按住,如未學過彈琴者可用左手大指指甲,或以無名指末端外側之角按弦,再彈動琴弦,聽各處音量音色是否統一、相近。不應有的地方聲大有的地方聲小,有的地方音亮有的地方音暗。再找到按弦的音和某一個空弦音成同度、八度或兩個八度的地方,
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連續彈奏,聽是否音色音量統一。再將按弦手指在彈奏之後左右移動,每拍移動一兩下,至少移動四次,其音不絕方可用。如果餘音更長則是優點。空弦音不必太長,而按音和移動的音應該長。空弦音太長,倒會使演奏時音韻不清。
七、徽位準不準是一個重要問題。檢定徽位要用泛音來聽。因為如用按音和散音對照,除了初學者音位不熟難以准確外,琴弦的張力影響及有的琴弦本身製作不均等問題也會妨礙判斷。在試徽的准不準同時還應該聽泛音是否清楚,泛音餘音是否長。彈泛音時左手觸弦要輕,但卻不可離開弦太早,略慢一些倒是可以的,慢離開一點泛音仍清晰可聽,如離弦早了泛音不純,就會冤枉了良琴。
八、關於古琴音質音色的選擇,對於初學者是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為音質音色是長期彈琴所形成的內心感覺,很難用語言文字去表達。所以,只求琴的聲音不要太小、也不過大、餘音長、按音和空弦音大致平衡泛音清楚餘音也長,就是一把能用之琴了。至於琴音空不空、噪不噪、木不木、飄不飄......等等,難以一下子掌握。但如果是已經具有音樂修養的人,卻又可以有個大體的判斷了。
九、琴的漆是對音質有直接影響者。但既已先作了聲音選擇,則只看漆是否平整光滑。更緊要的是有的新琴沒有底灰,只是刷幾道表漆,則不能承指頭的按弦壓力。看琴時可以用指甲在線路部分的琴面用力下掐,如有甲印則不可買琴。如主有異議,可以向他指出這是未完成的不合格之琴,必須補上灰,掐入指甲是幫其發現問題以及時補救而已。以上所談是一個能用之琴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面前有兩張琴可以挑選,甚而是不同人的製品,那就要再看其它方面了。佳與不良是在各方面都可以表現出來的。以我所見過的古今製品來說,有毛病的琴、外行的琴比比皆是。所以要作選擇就應在可用不可用確定之後再比較其它。如果一張琴的造型無問題,但上面諸項有問題,也不可取。反過來,如果一張琴製作上有問題但不嚴重,而上述各項俱無問題,也是可取的。因為我們是在找一個可以學和練慣用的新琴
現在談一談怎樣看一張琴的外部製作規格。琴的結構和原理是統一的,但也有各自的不同。比如有的有音柱,有的沒有音柱。有的天地柱皆俱,有的只有天柱。有的琴打掉天柱聲音倒變好很多。最為特殊的是我曾見過一張明代蕉葉式古琴,做工極精,但卻沒有底板。並非去掉了底板,而是製作時就是不要底板。而聲韻音量皆屬中上。不知此琴是否空前絕後之奇。琴的結構和原理如此,但其造型卻又是完全自由的,外觀的各部尺寸形狀皆可隨制者之心。甚而弦長和弦距都可自由決定。一般說唐圓宋扁是指琴面拱形的弧度不同。而明琴則多數是尾窄,清琴襲明制,但較小氣,無特徵,極少精品,所見幾乎都是外行所做。也許因為明琴遍地,精品亦可得,所以清人可以享其成,作琴者大約也只是不精於此之熱心者或好事者。北京故宮和孔廟的雅樂之琴則幾乎如兒童玩具,更不足論。我曾見一民國時琴人所制之琴,音韻頗佳,做工亦精,但結構外行之處亦不少。所以初學琴的朋友自己選擇時不必要求太高,購買之後也不必責已過嚴。
製作較好的琴應無下述毛病例或下述之不足:
一、徽要大小適當,而且寧小勿大。小者還可以有清秀淡雅之感,大了則顯得臃腫愚笨。有的琴制者自作主張把徽做成菱形,更為可笑。其它種種花樣也不可取。徽以貝殼制者為常見,用白玉、金亦佳。而其它顏色之料如碧玉等,色澤不鮮明、不醒目,不易於一瞬間看到,不可取。有的徽凸出琴面,則是大病。古代有凸徽之琴,那是為盲人所用的,極為少見,正常人是不需要的。
二、岳山有兩種,一種是通體的,即兩端與琴頭齊,一種只在一弦和七弦外有餘,都不妨礙琴音,也和岳山的穩固無關,可以不計。但岳山過厚則對音質和音量有可能妨礙。岳山以一•二公分左右為為常制。岳山對音質音量有無影響,在前面試聽各位置之音時已經包括,所以此處只說岳山之形。岳山上部極為重要的是要有斜度和弧度,這卻又是許多琴所忽略的。所謂斜度是說琴頭的一側略低,琴尾的一側略高,相差最少○•一公分,但不可多於○•三公分。如果沒有這一斜度,則琴弦被絨□(糸豆)墊起離開岳山,其音必啞。斜度過大,則可能傷及琴弦。所謂弧度是指岳山靠琴頭的一側。這里應有小小的弧度,不可成為直角,以免轉軫調弦時不易拉動絨□(糸豆)。而且如果岳山這一側是生硬的直角,還容易磨傷絨□(糸豆),則不能耐久。與此相聯的是弦孔。一個向我學過制琴的朋友,後來做的弦孔竟然離開岳山○•一到○•三公分,不知何意。所造成的後果是絨□(糸豆)不能貼緊岳山而使得絨□(糸豆)稍緊即返回、放鬆,造成調弦幅度明顯縮小。來到英國還見到南方某工廠所制之琴也有這一現象。選琴時應特別留意。三、龍齦是與岳山有相同原則的重要部分。其斜度和弧度的位置方向與岳山剛好相反,但弧度應該更大些。因為上弦時弦在此處有大幅度的移動,而且不比岳山那邊是柔軟的絨□(糸豆)在岳山外側移動,故而龍齦弧度不足最易傷弦。尤其北京新琴用揚琴的銷子固定在小木板上掛在雁足上的調弦器,如果龍齦不易過弦,則常常會令弦在銷子根部斷掉,而且以七弦最甚。龍齦弧度要足夠之外(越圓越好),還應是以硬木拋光為佳,絕不可以上漆。因漆性軟,尤其北京琴所用化學漆,琴弦壓上極為澀,也易拉斷琴弦,所以如有漆應磨掉。有的琴在龍齦開有淺淺弦槽,以使不左右移動,而保持弦距,這是可以的。但如弦槽過窄過深,又不利於上弦,也易造成斷弦。龍齦與琴面處,不可高於○•一公分,否則無名指按十徽以下困難。如不足○•一公分,空弦會拍琴面。如果龍齦未低於○•一公分而有空弦拍琴面問題,那就是尾部琴面有拱起之處,不應以墊高龍齦來解決。
四、雁足也是上弦的關鍵之處,尤其傳統上弦法。雁足最常見的問題是過高,把琴尾抬得太高破壞琴的文雅氣度。雁足的最大毛病是接琴底處粗於下部,造成上弦時琴弦由琴底滑向外面,不能穩定琴弦,也不能使琴弦貼緊琴底,以便在琴底壓住最後的弦頭,令上弦大為困難。有的雁足用圓柱型,而且打磨很光滑。美也許美,但一、二兩弦上去之後再上三、四弦,已經壓在下面的一、二弦很易受振而整體滑松。令人十分頭疼。雁足足端可以是任何形狀的,足柱以方形為佳。如果是圓形的,可以將根部略為修細並用粗砂紙將它打磨粗糙,也可解決問題。
五、琴軫可以用多種材料製作。要注意不可過粗或過細。手指扭轉的地方應該在一•三公分左右。長度不可太短,以四公分為宜。最要緊的是穿孔絕不可太細。但這種毛病又是許多軫子所俱之病。軫孔過細絨□(糸豆)穿過極為困難,用力過大常常弄壞指甲。用工具幫助,不是傷及絨□(糸豆)就是碰破手指,要想一調絨□(糸豆)穿過琴頭部分的長短,實在令人生畏。如已買回之琴,一定要下決心把軫孔改大,可用火燒紅粗鐵絲去通大。另外有的軫子緊弦後易滑回,如琴音可取,此病易治。可以用小刀開些放射形小槽令其生澀。內行精緻的琴軫頂端應該是中心稍低周圍略高。有的琴把軫池內墊以硬木,以取其堅固耐用,但卻打光令琴軫在上面打滑而易跑弦。如有此情況,則可以用粗砂紙把軫池的硬木磨粗。古代精美之琴軫池都比
較深,一般在○•二公分,無軫池之琴屬於外行。
上述各項和琴直接使用有關。下面再談兩琴相較如何選擇的另外一些問題。
以造型說,琴尾比較寬者大方、有氣度。唐宋琴皆如此。琴尾不可過尖,也不可太平而近方形。琴的側板最易被忽略,易被做得太高,精美之琴絕少高過一•五公分。我所見過兩張國寶琴,北京故宮九霄環佩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春雷皆唐代精絕之作,側面在二公分。但因琴體長大寬圓,氣度宏偉,所以側面與之完全相襯。另外我所見和所撫過之唐代精品古琴數張側面都在一•五公分左右。但側面如小於一•五公分也會變得小氣。良琴側面除在頭腰兩處之外,寬窄首尾相同,但在護軫起始處和焦尾、尾托處寬起。古代良琴尾托都比較厚,一般高出琴底○•一公分,有的唐宋精品高出○•二公分,甚是古樸凝重。明代以後之琴常無此氣韻。焦尾以朴實典雅為宜,不應花巧。焦尾和尾托都不可以上漆。如已上應該磨去。琴的腰和頭弧度或內收尺度不可過深,側面不可過高。尤其頭處,如果過高,則是頭處琴面弧度不足。琴的額不可過長,岳山外緣至琴頭頂邊以七公分左右為宜,令人感到精美雅緻,而過長則顯得蠢笨。琴頂部有龍唇和鳳舌,這也是造琴人容易馬虎之處,常常模糊小氣。正常的唇應和底面板外緣成平行線或大體平行。舌的中線其棱如刀,兩端如鋒。護軫不應過長,從琴面算起以四公分左右為宜。有的人將龍池鳳沼鑲邊,固無不可,古代已有此制。但必須與琴底平,可以在琴腹內起邊,反之則是外行琴。制琴以桐木和杉木為佳。舊木又比新木更易出好聲音。有的琴用兩塊拼成亦無妨礙,甚至有很大的結子也可能不影響聲音。查阜西先生有一明代古琴,在池沼之間穿面板處有一大結,其音中上。一日忽然其結脫落,粗近一公分長將近二公分,而琴面亦未漏,可見並無大礙。此外還有些進一步細致的要求,既已無礙大體,亦難以傳之紙筆,所以我想以上諸項已可以對初學者自行購新琴有所幫助了。
總的概括一下
購買古琴參考
(1)高音區要清脆有金石聲,中低音要渾厚豐滿。
(2)發音要松透、明亮、圓潤、有韻味。
(3)琴弦離琴面不可過高,琴面要平勻,不可有殺(噪)音。
(4)徽位排列要正,否則會影響按音的准確和泛音的發音。
9. 初學者怎麼選古琴
古琴的挑選方法如下:
1、琴不能抗指
古琴7弦7微處,琴弦到琴面距離不得超過5毫米。
古琴4弦7微處,琴弦到琴面距離不得超過6毫米。
古琴1弦7微處,琴弦到琴面距離不得超過7毫米。
2、琴面不可過於扁平
過於扁平左手按七弦尚無妨礙,但在七微或七微以上按一、二、三、四弦就會感到困難。琴面扁平是一弦到七弦之間的弦路上弧度過小,有的琴在四、五微處弦祿上真的就幾乎是平面,這樣的琴不可用,有的'琴雖然扁平之病,但因弦外的兩側弧度很大,或只在四微以上才成扁平狀,就易被忽略掉。
3、弦距不可過寬過窄
弦距的寬窄是指岳山處琴弦間的距離。有的琴因取料不足而兩條弦之間的距離很窄,會令彈琴的人手指變得拘緊平板。過寬則會感到不易控制。應以一、七公分為宜。有的古代琴,尤其是宋琴,尾部一弦到七弦只在三公分左右,亦是正法。
4、琴面要平整
有的琴面製作不精細,除了漆不平整不光滑外,尚且有高低凸凹現象,則會產生沙音。挑選時,可以把琴面對著光慢慢前後左右偏轉,看琴面反光,所有不平,明顯可見。漆面要平整光滑,色彩自然,沒有坑窪不平,流墜,刷痕等毛病。
古琴選購注意事項
北方的琴友購買古琴前需要明白南方古琴到北方以後,因為空氣濕度和溫度的變化,其木材和漆面由濕潤環境轉到一個乾燥環境中後,很容易出現開裂現象。打算購買南方古琴的琴友需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愛琴,不要長期裸置在空氣中,盡量彈畢放入琴囊或琴盒之中。屋內最好有加濕器,保證一定的濕度來減緩或避免琴體的小問題。
琴到南方後會有一段適應期,這段時間音色可能會略悶,盒內放些乾燥劑會有利於音色的恢復,經過很短一段時間您的愛護和彈奏,琴就會適應南方的環境了。
10. 初學古琴要做哪些准備
1、報班學習,也可以線上學習。學精古琴不是短短幾個月就可以出成效的,要時時練習與鞏固各種指法,幾年長時間的感悟才能彈出高境界。
2、留指甲。指甲的長短會影響彈琴時手指的靈活度,需要手指有節奏感。
3、多聽古琴曲並購買一些古琴相關書籍,比如龔一先生的古琴演奏法等,多看古琴音樂會,培養自己對音色的理解和感悟,時而久之,自然能彈出韻味了。
4、購買一床適合自己的天音初學古琴,若條件充裕建議准備琴桌凳。專業琴桌凳的高度一般會比常用的桌椅低一些,初學琴本就不易,彈琴更需要放鬆,如果坐著還不舒服,那就更容易導致錯誤的發力了,專業琴桌凳放置古琴不僅讓彈琴人舒適,整體造型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