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准則是什麼
㈠ 分配效率的分配與效率和公平
沒有無效率的公平,也不可能存在無公平的效率。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原則所強調的是資源的配置。但以最小的投入獲的最大的產出時,我們就說資源的配置利用有效率。在追求效率的情況下,我國的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使得產出大大提高,所以經濟得以迅速發展。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在我國,資源是有限的。一部分人過多的佔用了資源,必然會導致一部分人資源的佔有量減少。所以,雖然總體效率提高了,收入增加了,但收益的確實過多佔用資源的那一部分人,過少佔用資源的那一部分人在這個過程中收益並不多。然而,效率是為了更好的公平,而公平則是為了更高的效率。公平不僅是效率的前提,也是效率提高的關鍵。首先,以我們國家為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穩定,而公平對待收入問題是保證穩定的關鍵;那公平又是如何促進效率的提高呢?我們看到高收入人群在一定的消費以後,會將剩餘的收入儲蓄起來;儲蓄的增加使利率降低,投資旺盛;投資帶來了巨大的供給,然而市場需求並未相應增加。如果總供給大於總需求,那麼就會出現生產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市場配置的效率就很低下。如果重視公平,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可以增強其購買力,從而增加市場需求,市場的供求恢復平衡,效率提高了。 在現階段,我們應當如何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呢?應當堅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
1.貧富差距的擴大不穩定。
2.提到弱勢群體的待遇水平可以增強其購買力,增加市場需求。
3.重視公平的同時也應當兼顧效率。無效率的公平將走向失敗。
㈡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什麼原則
法律分析: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
法律依據:《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若干意見的通知》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堅持共同發展、共享成果。倡導勤勞致富、支持創業創新、保護合法經營,在不斷創造社會財富、增強綜合國力的同時,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堅持注重效率、維護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創造機會公平的競爭環境,維護勞動收入的主體地位;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市場調節、政府調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要素配置和價格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控作用,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堅持積極而為、量力而行。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突出增量改革,帶動存量調整。
㈢ 什麼是經濟學所認為的資源配置有效性和公平,能否兼得理由
一般均衡分析會得一個核,和一條契約曲線.
有效性就是帕累托最優,不存在帕累托改進的可能性.帕累托改進是指在不損害其他人效用或利益的前提下至少可以使一個人的效用或利益得到提高.在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核區域內任何一點資源配置或達成的交易都是有效率的或者說帕累托最優的.
公平是指交易或資源分配達成時,交易雙方或多方彼此無嫉妒的.即彼此交換他們資源或交易成果,他們都接受.在一般分析的框架中,在契約曲線上的點是彼此都可以接受的交易,即公平交易.
因此有效性和公平是可以兼得的,只要在交易發生在一般均衡分析核區域的契約曲線上.(在核區域內的契約曲線上取那一點取決於彼此的資源優勢以及談判能力,也會涉及公平問題,這是另一種公平)
㈣ 論述在財政支出中,應如何貫徹公平與效率的原則 分點回答。
1、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效率標准
財政支出效率與財政配置職能密切相關。談到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首先需要選定一個更為可行的效率標准。這樣的效率標准就是:社會凈效益(或凈所得)最大化標准,即當改變資源配置時,社會的所得要大於社會的所失,其差額越大越好。財政支出應當符合上述效率標准,財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種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總計,應當大於聚財過程中對經濟所形成的代價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餘或凈效益。
2、財政配置與民間部門配置優化設計
如前所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供私人物品滿足個人需要,是通過價格機制經由民間部門的資源配置而實現的,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只能通過特定的預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經由財政的資源配置來實現。這樣,資源配置的組合就在民間部門和財政部門之間進行。圖2—1表示兩大部門在資源配置中的關系。我們用Z表示社會總資源,X表示民間部門配置的資源,Y表示財政部門配置的資源,則Z=X十Y。從圖可知資源配置存在著各種比例的組合(X/Z%,Y/Z%),如果公眾期望的配合點在A,那麼,實際的資源配置組合點又恰好落在A點,此時,便達成了一項社會均衡的資源配置,公眾的個人需求與社會公共需求在A點上均可以獲得滿足。如果公眾期望的組合點在A點,而實際的資源配置組合點在B點或C點上,則預示著公眾的期望未能實現,社會資源的配置處在非均衡點上。因此,若要財政決策符合公眾意願必須選擇在A點的社會資源配置組合。然而,現實的困難是,公眾的願望並不總是一致,公眾是一個集體的概念,每個人的選擇在實際生活中存有差異,因而體現科學化與民主化的決策,就成為問題的關鍵。
從理論上講,要實現社會資源在財政部門與民間部門的合理配置,就必然要求用於財政部門的資源使用的邊際效益應等於該資源用於民間部門時取得的邊際效益。若財政部門資源使用的邊際效益大於該資源用於民間部門的邊際效益,則表明可以增加對公共部門的使用,以便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反之,則會減少對財政部門的資源使用。如圖2—2所示。圖中GG表示財政部門的資源使用所帶來的邊際社會效益,TT表示政府征稅減少民間部門資源使用時所產生的邊際社會負效益或邊際社會成本。E點表示財政部門的最佳資源配置,此時,財政支出所形成的邊際社會效益(EA的距離)等於征稅所形成的邊際社會負效益(Ea的距離),因此E點是財政部門資源使用的最大臨界點:在E點之前,邊際社會效益大於成本,社會總效益增加,可以增加財政部門資源使用的數量。而在E點之後,邊際社會效益小於邊際社會成本,社會總效益下降,或凈效益為負數,則應減少財政部門的資源使用數量,這樣的支出規模確定,從理論上講是較優的。根據這一理論所形成的支出項目「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已在一些國家廣泛使用,我們將在下面介紹這一方法。
㈤ 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
一、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
1、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和個人致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
3、必須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
二、效率與公平的含義:
1、效率是指資源配置的效率,分配中的效率原則就是指社會分配製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企業與國民經濟的效率為目標。
2、公平相對於效率而言,就是社會成員之間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合理化,或利益和權利的平等。
三、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關系:
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關系。
1、其統一表現在:效率與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1)一方面,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和根本途徑。生產效率的高低決定著收入分配的價值內容、規模和具體方式。按照效率原則調節分配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可以為公平分配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奠定物質基礎,同時也是解決分配不公平的根本途徑。
2)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條件和力量源泉。實行公平分配,可以調動社會各階層和群體的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促進人們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
2、效率和公平又是矛盾的。效率原則不會自動的實現公平;公平原則也不一定會促進效率的提高。效率原則的實現主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公平原則的實現則要靠政府的調節。片面的效率原則有可能導致人們的收入差距擴大,從而會威脅社會公平,其最終也會妨礙效率提高;片面的公平原則會導致平均主義,從而會抑制效率的提高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