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音響如何配置出好音色
㈠ 功放機與音響怎樣達到最好音效
1. 甲類功放音質最好(2.0立體聲功放,具有膽機音色,低音比膽機好,輸出功率比膽機大很多,失真極小---膽機也是甲類功放,失真也小).
普通HiFi功放音質次之(乙類功放,立體聲效果,追求音質,有一定失真).
AV功放音質最差(乙類功放,聲道多,主要追求電影裡面發出的前後左右的環繞聲效果,音質是次要地位,失真稍微大一點)。
還有一種新型功放--D類(數字)功放,這種功放技術還不十分成熟,小功放沒有問題;大功率功放,音質過關的,目前非常罕見。
2. 如果你有一台甲類功放,接一個普通書架箱,低音就不好,只是中高音好;如果接一個普通落地音箱音箱,低音就好很多,中高音也不錯。(相對而言)
3. 書架箱低音普遍不好,如果是高級書架箱-- 頻率響應:40HZ-20KHZ (+/-3DB) .有40HZ超低音參數的書架箱低音才好,正負3分貝頻率響度誤差,音箱頻響曲線平滑,沒有峰谷缺陷,音箱解析度高,就是高保真(HiFi)音箱。(這樣的音箱,價格8千)
落地音箱, 頻率響應:40HZ-20KHZ(+/3DB) 價格4千。(落地音箱低音比較好做出來,難度不大,所以價格低一半)
好音質需要銀子來支持,價格低了,質量就不很好。
4. 功放要與音箱功率匹配,阻抗匹配,基本可以;功放功率大一些,失真就低一點。
㈡ 總預算兩萬配一套HiFi音響,應該怎麼配
兩萬預算,按你的要求其實更適合書架音箱,落地音箱稍好一些要遠遠超過2萬了(可以查一下好的單元要多少錢,三分頻光單元費已經上萬了)。而且家庭環境低頻非常難搞好。
這個預算可以選擇自然聲NS17搭配麗磁211或216膽機,搭配享聲等數播或麗磁或山靈CD機,瑞聲腳架。一套2萬可以拿下來。
總預算兩萬配齊落地音箱+功放機+播放器,喜歡聽歌、適合放人聲的?如果不是很燒,這個價位對於普通的音樂愛好者來說已經算是比較不錯了,在這個價位段比較不錯的落地音箱器材有很多,我見過的國內大大小小的器材就不下百種之多,但大多數口碑不錯的產品或多或少都有點瑕疵,要麼工藝差、要麼高中低音不夠均衡、要麼解析度不夠高等,這個價位的我覺得完全可以考慮考慮進口的器材了,我推薦一套給你吧,無論是播放器、功放機還是落地音箱都是在國際上有相當好評的器材。
落地音箱選英國的KEF R700 發燒HiFi 2.0音箱,KEF是國際上負有盛名的Hifi音箱品牌,R700落地式音箱不僅做工精緻,其音質也柔和通透,非常適合聽人聲及流行音樂、爵士樂等。
功放機選馬蘭士(MARANTZ)PM6006高保真HIFI 發燒級2.0功放,美國馬蘭士1953年誕生在美國,是全球著名的民用功放生產頂級品牌,PM6006更是享譽世界。
播放器選SONY(索尼)NW-ZX505安卓9.0 高解析度無損音樂播放器,它支持4.4mm平衡介面(可實現左右聲道分離),高信噪比,人聲、樂器聲通透,憑著出眾的編解碼器LDAC,可享受比BLUETOOTH技術高3倍的比特率。
以上播放器+功放+落地音箱總價約2萬元人民幣左右,不僅外觀大氣,品牌響亮,而且音質也能滿足一般初燒的需求。也許它不是這個價位最理想的選擇,但也應該是不錯的追求,歡迎高手加入一起分享快樂。
購買hifi音響,第一步先審視自己,音樂修養夠不夠,家庭聽音環境怎麼樣,家庭財力如何。第二步,自己喜歡什麼,是買來炫富,還是買來KTV,還是的確喜歡聽歌。第三步,家庭成員參與度。假如父母老婆孩子都喜歡,尤其kTV高手多。這三步考慮完後,才決定投房間改造、投器材采購研究、投購買決定。
1、音樂修養高,盡可能投入好器材。假如你擅長鋼琴,專聽鋼琴曲,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需求財力非常大。
2、音樂欣賞水平一般,但房間、財力雄厚,購買器材土豪你隨意。
3、如果這三樣一般般,也就是聽個好聽的響。這,分二種 。一種有電子技術基礎,另一種沒有電子技術基礎。前者無需多言,多半自己要動手搞。後者,猜提問人多是本類人中人,因此建議:1,總預算5k-7k,多一分都浪費,2、音源:PC、手機、電視,因為它們提供音樂的多樣性最適合你這類人,而且後期無需再投入。3、功放,最好是合並式純功放。千萬別去選膽機。你能聽出口水歌的暖硬?加個調音台,多暖多硬隨便搞。4音箱的中低音揚聲器最好10寸或12寸,二三分頻隨意。國內做hifi廠家老品牌隨便選。絕對適合你!
hifi無止境,人聲高山流。願每位hifi友天天心情愉悅!
二萬元的確比較尷尬,上不去下不來的。給你二套方案吧,第一個方案,一台藍牙解碼器,一台老陳膽機的300B膽機功放,一對惠威8寸三分頻音箱,畢竟口徑在那裡,聽人聲和交響樂都可以,高音單元是帶式的,比較細膩柔軟,CD機就省了,5000+3000+4000,約12000,再加2000買線材吧,如果一定要配CD機,就配個斯巴克的膽CD吧,一千多。見圖1 圖3。第二個方案好一點的,音樂傳真的CD機帶解碼,7500元,因為不帶藍牙,配一個5.0的藍牙接收器,注意,晶元要CSR8675的,一百多。功放還是300B膽功放,人聲和弦樂比較好。音箱選B&W的CDM 1NT,我朋友有一對,音質不錯,也可以選擇雨後初晴,那要貴一點,見圖4 圖9。150+7500+6000+10000,再加3000買線材,那在25000-26000元。音箱還可以選擇的有勁浪906,畢竟高音單元是鈹高音,還有丹拿等等,圖片已滿九張,上不來了。
推薦挪威HEGEL ROST合並功放搭配AE或飛星,參考用家案例:
HEGEL ROST明顯低頻有力很多,中高頻耳順了,聽久不煩躁。
以前用的是樂聖K2,現在一對比,真的rost的75W比K2的125W要好力,聽感也高了一個檔次。14800的價格值了!現在心思思想把舊的AE箱換掉。換成飛星classice20或者丹拿Evoke30。
馬蘭士cd6006+馬蘭士pm8006+達尼皇太子。
和賣家砍砍價,大約2萬。
配置一套音箱系統,首先看預算,然後看你喜歡的音樂風格,再看使用的環境!
以你這樣的預算和聽音習慣,如果使用環境在超過20平,可以上一套落地的HIFI組合。兩萬以內可以拿下!
推薦配置:
音箱:BT-AUDIO 交響一號旗艦落地箱
功放:BT-AUDIO MS-34C 膽機(4隻KT88管)
音源:D1 HIFI cd播放機
線材:眼鏡蛇Q1電源線、PR35 單晶銅喇叭線、WZ98 信號線、眼鏡蛇Q4電腦音頻線
這套系統聽人聲頗有韻味,像童麗、鄧麗君、蔡琴等人聲,聲音潤滑,脫箱感很好。有種潤物細無聲的那種滋潤著心田,而且搭配膽機本身在人聲表現就比較柔美,溫暖。加上交響一號落地的多分頻展現,不管是人聲還是樂器,都有不錯的表現。
推薦喇叭為勁浪亞麻盆喇叭PS165FX,紅石GLL GD-4,Gll G10的DSP,10寸低音炮,後門不用搞了。這樣效果非常爽。價格不到2萬。
這是我放在辦公室聽的配置,ROTEL-RA1572功放,B&W 705-S2音箱,套裝價三萬元,音源用手機、電腦,聽到最後發現關鍵還是音樂本身,絕大部分時間不會去(其實也是沒那麼多時間)靜靜來分辨效果和細節。喜歡音樂,就回歸音樂本身,器材真不是那麼重要,說得過去就行![呲牙]
二手能選一套不錯的
㈢ 一套發燒音響設備如何配置
音響特指電器設備組合發出聲音的一套音頻系統。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套發燒音響設備如何配置,歡迎大家分享。
一般來講,音響設備配置時應主要考慮:
①平衡,訊號源、放大器、音箱各部分在整體技術性能檔次上應基本一致和協調,這樣整體素質才較高。
②互補,從音質評價的角度來看,音響器材組合應遵循"冷、暖互補"、"快、慢搭配",但這也不是各佔一半相互中和,以免失去個性。
③實用性,組合音響器材不要盲目追求高檔次,不要脫離實際聽音環境的限制和經濟承受能力,根據實際條件組合出符合個人愛好的音質才是組合的最高境界。
如何搭配一套符合自己聽感的音響器材呢?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聽音意向,確定自己偏愛哪一類型聲音,是柔軟甜潤優美還是節奏強勁鮮明,同時,也要明確音響系統平時常放哪—類型音樂,是流行歌曲、輕音樂爵士樂還是古典交響音樂,這樣選擇才會有針對性,才能組建出一個在聲音上能滿足自己要求的音響系統。
其二是考慮聽音環境的影響。環境對音響器材的發揮影響相當大,選擇器材時必須考慮這方面的問題,例如聽音室的大小決定音箱的大小,聽音室的牆壁反射強弱也對音色起很大作用,聽音環境的改善對音效的提高以及器材順利搭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點是音響器材的選購、搭配應建立在對器材的特點(包括售價高低、技術特點、聲音特點、生產廠家以及媒體和有經驗燒友的評價等)有一定了解之上,而不應建立在傳言或者王婆賣瓜式的廣告之上,如果做不到這點,選擇難免會有盲目性甚至被誤導購錯器材。
第四點是要明確開支以縮小選擇的范圍,以便在自己的支付能力內較快地找到適合的器材。
第五點是應在試聽中選購,試聽包括對單件器材和整套器材兩種。試聽單件器材時,應選一套質量比較好的器材組合作參考,如要試聽選購放大器時,可用相同的軟體,聽完參考組合後,再換上你想買的放大器進行試聽並對兩部放大器比較,以了解它們的各自特性,從中挑出最令你滿意的那一部。試聽其他器材也應採取同樣的方法,然後將自己初步滿意的器材組合試聽,如果對當時的總體音效不滿意,那麼可更換其中某件器材,直到總體音效滿意為止,其實,器材試聽的過程就是器材搭配的.過程。
第六點就是調校。音響器材買回來後,聲音可能與音響店中聽到的不同,此時,應先確定是器材的原因還是環境的原因並通過調校逐步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器材的潛能充分發揮。器材的調校包括擺位、聽音環境的改善和換用各種線材等,前兩者對聲音的影響相當大,不當時會導致音效惡化,應及時修正、改善以獲得好的音效,這樣也才能正確地鑒別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
關於舞台音響的配置要求
俗話說,一個優秀的舞台表演首先需要一套專業的舞台音響設備。目前,市面上有不同的功能,這給音頻設備的選擇有一定的困難在許多類型的舞台音響設備中。一般情況下舞台音響設備由麥克風+混頻器+功放+音箱。除了麥克風,音頻源有時需要一台DVD,電腦播放音樂等,或者只是一台電腦。但如果你想專業舞台音響的效果,除了專業級施工人員,還必須添加音響設備。如效果,定時,均衡器和電壓限制器。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專業舞台音響設備。
1.調音台
它具有多個信道輸入,每個通道的聲音可分別處理的,與左聲道和右聲道,混合,和監測輸出聲音混合裝置。它是音響工程師,音響工程師和音樂和聲音創作的作曲家的重要設備。
2.功率放大器之後
3.混響器
4.分頻器
5.變調
6.壓縮機
這是壓縮機和限制器的組合的總稱。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功放和揚聲器(喇叭),並創建特殊的聲音效果。
7.效應
提供聲場效果,包括混響,延遲,回聲和音響設備的特殊無害化處理。
8.均衡器
它是用於提升和衰減不同的頻率和調節低音,中音,高音的比率的裝置。
9.揚聲器和揚聲器
一種揚聲器是將電信號轉換成聲信號的裝置,根據原則上,有電動式,電磁式,壓電陶瓷型靜電型和氣動類型。
㈣ 如何才能使音響的音質變好
一、 未思買,先思賣,做好器材保養 不管您相不相信,無論您的條件多不好,音響是一定要換的,玩音響就是一個更新換代、不斷嘗試的過程,到時候就由不得您了,所以在買音響當初,就要妥善保管好音響的票據、證件等,同時對器材百般愛護,保養得到位,到時候能賣個好價錢,不要小看了這個,平時都是手邊上的活,到時候可以換來經濟利益,音響與視頻器材不一樣,視頻器材越新的越值錢,音響產品雖不能說越舊越好,但是二手市場相對要緊俏的多,價值由高到低基本上是膽機----音箱------晶體管功放、CD機-------影音功放,所以還是要買名廠名牌的產品,再賣的時候要好得多,如果您買的是像marantz7或mclntosh mc-240這樣的經典名機,那麼恭喜您,您還可以小賺一筆咧。 二、 擺位、校調+合理的聽音室,讓您的音響放聲歌唱 可以說這是玩音響的最高層次了,我們講玩音響,並不是要花多少多少萬來買多麼高級的器材,那並不叫真正的燒友,最多隻能叫「燒錢」而已,真正的成功的發燒友,應該是用同樣的器材玩出別人玩不出的更高級的聲音效果!您到朋友家,聽到朋友家的音響好聽,不能先想到人家的器材多麼多麼好,而是要先看看是不是人家的擺位好,人家空間處理得妙!不然即使用上了幾百萬的器材,也只是被人們背後議論為「音響的冤大頭」而已,成為人們反面典型,有關擺位的技巧,我已經在「我的空間」裡面摘錄了劉漢勝總編的「擺位八法」大家可作參考,這里所說的主要是觀念和平時習慣的錯誤做法。 首先大家一定要堅信:「不同的擺位,一定會給你帶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聲音效果」,這一點都不誇張,只要你認真地做,肯定會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其次我們習慣把音響放在電視兩邊,這是絕不可以的,音箱中間原則上不能放高於音箱的障礙物,另外音箱原則上是不能緊貼後牆擺放的,否則會影響音場的寬度與深度,感覺只是左右兩個音箱在發聲,HIFI音響最誘人的「舞台感」就沒有了。 再次就是聽音室的選擇與布置,這對於好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無奈的問題,但是聽音室被譽為最「高級的音響器材」,作用之大自不必說,假如一套天價的器材堆在衛生間里,發出的聲音會好聽么?哦不!那聲音還能聽么?您如果恰好有一個密閉的20平米左右的空間來單獨作為聽音響用,恭喜您,您已經是很幸運了,一定要好好珍惜機會! 1、 要以「軟」調為主 在聽音室的布置方面原則還是以「軟」調為主,什麼叫「軟」調呢?就是多用一些木質材料、棉、毛材料,如厚布、純毛地毯、壁毯之類,這些材料有什麼優點呢?就是可以把多餘的駐波吸收掉,同時調節室內混響時間,讓聲音更清晰。 2、 吸收、擴散並用 在總體上還是基本貫徹「前硬中吸後擴散」的原則,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酌情變通,但是不能變的是:音箱兩側的牆壁一定要作強吸音處理!因為這里反射比較嚴重,不作吸收的話,反射聲與原聲混合在一起,使聲音變得混濁,在選擇吸音材料時要注意:吸音的材料中密度越大、越厚的材料越能吸收低頻,反之對中頻或高頻吸收比較強烈,最有效的就數離心玻璃棉版,在保溫材料市場有賣,厚度在20-50mm,容重在20-40KG/M3的都可以,只是您最好用厚布把它包起來,不要露在外面,固定在牆壁上,比購買專門的吸音棉來得實惠得多,另外您要在屋內懸掛落地窗簾、壁簾,請一定要注意打褶皺,另外布要足夠厚,至少要像厚絨布那樣才行。至於屋頂最理想的當然是使用二次余數擴散板,但是價格不菲,所以大家可以用礦棉板,雖然他沒有任何的擴散效果,但是它有不錯的吸音作用,至於擴散可以在室內其他地方進行。 在不吸音的地方大家可以盡量多採取一些擴散措施,也就是讓聲音漫反射,讓聲音充滿屋內每一處角落,道具大家可以購買專門的二次余數擴散板,不過價格不菲,60cm*60cm的尺寸,一般85元一塊,甚至還有可能貴些,我們掛打褶皺的厚窗簾也有一定的擴散作用的,只是不像擴散板那樣好罷了,令外我們可以在室內多擺一些自然傢具,如書櫥、CD架等等,他們也可以起到擴散作用,總之您不能讓屋內「空空如也」,那樣是絕對不好聽的,相反您把您的聽音室搞得越凌亂,擴散就越到位,聲音就越自然、越好聽!另外,吸音、擴散打家一定要做到位,要有足夠大的使用面積,經常有的發燒友在一些位置發上一兩個擴散板,那樣只會帶來心理效應,對聲音不會有多大改善的,只有我們使用了足夠大的面積,聲音才會發生由量變到質的變化。
㈤ 花一萬多買套HIFI音響,功放加碟機加音箱,怎麼配效果才好
1.音箱是hifi音樂效果的保證,選擇一款好音箱就是這一套音響的關鍵。
音箱的選擇:一般的書架箱不是ifil音箱,只有參數好的落地音箱才可以稱hifi音箱。
hifi音箱的標准:頻響范圍 35HZ-20KHZ(+/-3DB)。價格5000元左右可以買到這個參數的落地音箱(國產,進口音箱都可以看看,主要選擇 頻響范圍,30HZ-20KHZ的超低音更好,價格更貴)
2.功放:主要是選擇功率,最大功率200W*2(8歐姆),就可以輕松的推動100W的hifi音箱,主要是音質和力度非常好。(國產天逸,八達,聲雅等都可以選擇,價格大約4千多)
3.音源,1000左右的CD就可以了;選擇DVD也行,可以看電影,音質也不錯。
國產功放性價比高,進口功放價格高,質量與國產差不多。
音箱就不同,國產只有少數音箱廠家可以PK進口音箱(看參數就知道好不好)。
㈥ 一套好的音響設備該如何配置
一般來講,音響設備配置時應主要考慮:
①平衡,訊號源、放大器、音箱各部分在整體技術性能檔次上應基本一致和協調,這樣整體素質才較高。
②互補,從音質評價的角度來看,音響器材組合應遵循"冷、暖互補"、"快、慢搭配",但這也不是各佔一半相互中和,以免失去個性。
③實用性,組合音響器材不要盲目追求高檔次,不要脫離實際聽音環境的限制和經濟承受能力,根據實際條件組合出符合個人愛好的音質才是組合的最高境界。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聽音意向,確定自己偏愛哪一類型聲音,是柔軟甜潤優美還是節奏強勁鮮明。
其二是考慮聽音環境的影響。環境對音響器材的發揮影響相當大,選擇器材時必須考慮這方面的問題,例如聽音室的大小決定音箱的大小,聽音室的牆壁反射強弱也對音色起很大作用,聽音環境的改善對音效的提高以及器材順利搭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點是音響器材的選購、搭配應建立在對器材的特點(包括售價高低、技術特點、聲音特點、生產廠家以及媒體和有經驗燒友的評價等)有一定了解之上,而不應建立在傳言或者王婆賣瓜式的廣告之上,如果做不到這點,選擇難免會有盲目性甚至被誤導購錯器材。
第四點是要明確開支以縮小選擇的范圍,以便在自己的支付能力內較快地找到適合的器材。
㈦ 發燒友音響的入門配置
HIFI就是「高保真」,什麼樣的音響器材重放聲音才是HIFI呢?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音響界的專業人士藉助於各類儀器,通過各種手段,檢測出各種指標來決定HIFI器材的程度。音響發燒友則往往通過自己的耳朵去判斷器材是否達到心目中的HIFI。
㈧ 入門級hifi發燒音響萬元起步如何搭配
說實話,我一直不認為音響有什麼入門級之類的分類。
音響系統比較復雜。歸根結底屬於聲學范疇。好的聲音回放不是有一套高價位的設備就能搞定的。聲音的回放和聽音環境有很大關系。其實,我們可以把聽音環境理解成一個大的音箱,那麼,所有對於改善音箱效果的手段對於房間的調整都有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把這個最重要的環節忽略了。一味的追求高價位的設備。結果就是越聽越沒勁。最後都去玩耳機了。
再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欣賞音樂是個非常個人的事。所謂大師推薦的配置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比如這套器材放流行音樂很好,可是你對古典音樂情有獨鍾。這個時候,怎麼評價這套設備呢?有的人在 汽車 里感覺很棒,那麼,再高端的設備也無法滿足他。
所以,綜上所述,我一直不認為器材是最重要的。現在要買到好的設備不難。難就難在個人的修為,愛好以及一個科學的聽音環境。這些軟硬體不到位,就算上百萬的器材也就聽個響。
首先,音響是用來享受音樂美感的,不是用來「發燒的」,任何音響都只能做到最大化接近還原音樂原聲,注意是原聲而不是現場聲,因為這個「現場」不是唯一,環境,哪怕是同一音樂廳也不會保證聽音環境百分百相同,而且演繹音樂的人也不可能做到每次演奏都相同,所以是最大化接近還原現場聲,也就是錄制時演繹出的樂聲,所以沒有必要追求什麼「還原現場聲」,也永遠追求不到!
其次,雖然人們的聽感大部份趨同,但因對聲波中的泛音感受差異,也就是在聽音細節上的差異,導致音樂給人帶來的美感享受是也因人而異的,所以追求音響對音樂聲音還原的極致,只能帶來聽者心理上的安慰而已,聽感的提高與金錢和精力的花費是得不償失的。
再次,發燒音響是一種小眾、高端的奢侈消費品,設備吃灰的機率較大,可以適庝消費並享受發燒音響,但為音響發燒則不可取了。
最後,工薪階層雖可以消費發燒音響,如果沒有條件裝設專門的聽音室,則必須考慮家居裝飾的整潔、美觀和易清潔、打掃,建議以2.0音箱和音源、功放三件套加高品質有源迴音壁音箱和大尺寸平板電視共同組成聽音及影視系統。聽音系統總預算在萬元以內,國產品牌品質就很好,性價比高,其中音源與功放共約五千元,音箱以書架箱為宜,價格在五千元,線材用音箱、音源、功放附送的足矣,迴音壁音箱,價位在數千至萬元以里的就非常頂級了,視自家財力而定。
另,如果是在樓房居住,最好全屋……包括天花板和地板都鋪貼隔音板和吸音棉,無論冬夏都可以做到降噪、保溫、節能,降噪就意味著別人家不妨礙你,你也不妨礙別人家,節能,尤其是自採暖的情況下,保溫效果越好就越節能。
看面積,面積不大PC加真力有源。[害羞]
一般家庭聽音條件不好買太高級的沒啥意思,我建議1000-2000元買個音源或解碼器,8000-9000買對有源音箱真力丹拿KEF之類。
300b膽機,3500元左右,江門純音cd機,3000左右,豪勇胡桃木實木音箱,2800左右,加上好點線材,一定滿足你!
經驗就是「多聽,多比較,直至找到你要的音質、音色、聲音風格」才下單購買!
㈨ 音響調音技巧八要素
音響第一要素:音質
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什麼叫作聲音的品質?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材「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腳一樣。一件音質很好的器材,它表現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
或許我這么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很好。當您在稱贊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很美。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我可以說音質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將它擺在第一要。
音響第二要素:音色
音色是指聲音的顏色。在英文里,音質(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裡,音質與音色經常被混用、誤用。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說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並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美」等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在音響器材評論里,音色就如同顏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顏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黃、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說它是帶點憂懋的藍。總之,音響器材就如樂器一般,幾乎脫離不了愈貴音色愈美的事實。一把二百萬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黃色的光澤;而一把五千台幣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畫。雖然每個人觀點各異,但是,「美」仍然有著一個大家承認的「共識」,您不能說一個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樣的您不能說一件冷藍音色的器材是美。這就是我們對音色之美的共識。
音響第三要素: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布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麼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布。問題出於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只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裡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頻」還是「低中頻」?那麼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於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會混淆。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的樂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麼低的音域。由於這段極低頻並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麼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於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麼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只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將一根弦綳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從40Hz-80Hz這段頻率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這個頻段就是構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台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麼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寸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於轟轟然。可惜,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裡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間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
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麼重要了。只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馬上變瘦了。有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於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
音響第四要素:解析力
這個名詞最容最懂,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鏡頭解析力好壞的差距;看電視的人也知道自己的電視能把一片黑色的頭發解析得絲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現。好的音響器材,即使再細微、再復雜的東西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就是解析力。
其實,細節多與暗部層次清楚也是解析力產生的結果,這就好像空間感也可合並入音場來講一樣。但是解析力並不能代表所有的細節再生與層次感。例如由前往後一排排的層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將層次感並入解析力,那就無法對單項的名詞做明確的解釋。因此,我在此都盡可能分開來說,讀者們只要知道「音響二十要」之間彼此都有難以分割的關系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如果細微的變化(低電平時)都能表現得很清楚,那麼這件器材的解析力當然很好。既然有低電平時的解析力,那麼有沒有高電平時的解析力呢?當然有!在極端爆棚時能將所有東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電平的解析力。
㈩ 怎麼設置EQ讓音質能夠hifi點,主聽人聲,比如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發燒友來…
請問你的是圖示均衡器還是參量均衡器,還是電腦自帶均衡軟體?但基本原理一致,因人耳對聲音頻率的感覺是從最低的20Hz到最高的20KHz,而人的語音頻率范圍則集中在80Hz~12kHz之間,不同頻段的聲音對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1. 20Hz--60Hz部分。這一段提升能給音樂強有力的感覺,給人很響的感覺,如雷聲。如果提升過高,則又會混濁不清,造成清晰度不佳,特別是低頻響應差和低頻過重的音響設備。
2. 60Hz--250Hz部分。這段是音樂的低頻結構,它們包含了節奏部分的基礎音,包括基音、節奏音的主音。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構成了音色結構的平衡特性。提升這一段可使聲音豐滿,過度提升會發出隆隆聲,衰減此頻段和高中音段會使聲音單薄。
3. 250Hz--4KHz部分。這段包含了大多數樂器的低頻諧波,同時影響人聲和樂器等聲音的清晰度,調整時要配合前面低音的設置,否則音質會變的很沉悶。如果提升過多會使聲音像電話里的聲音;如把600Hz和1kHz過度提升會使聲音像喇叭的聲音;如把3KHz提升過多會掩蔽說話的識別音,即口齒不清,並使唇音「m、b、v」難以分辨;如把1kHz和3kHz過分提升會使聲音具有金屬感。由於人耳對這一頻段比較敏感,通常不調節這一段,過分提升這一段會使聽覺疲勞。
4. 4kHz--5KHz部分。這是影響臨場感(距離感)的頻段。提升這一頻段,使人感覺聲源與聽者的距離顯得稍近了一些;衰減則就會使聲音的距離感變遠;如果在5KHz左右提升6dB,則會使整個混合聲音的聲功率提升3dB。
5. 6KHz –16kHz部分。這一頻段控制著音色的明亮度,宏亮度和清晰度。一般來說提升這部分使聲音宏亮,但不清晰,還可能會引起齒音過重;衰減這部分使聲音變得清晰,可音質又略顯單薄。該頻段適合還原人聲。喜歡HIFI的由於音色與你的功放設備以及音響部分有密切關系,不能定義的說那一種調節適合你,選擇你需要增強或衰減的部分,直接感受去調配更適合於你,另外軟體均衡都自帶推薦均衡配置,你可以逐一測試後再細微通過不同聲頻部分調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