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壓縮極限
① 黑洞是大質量的天體坍縮而成,我們會不會是生存在黑洞中
黑洞,它是一種質量及引力很大的天體,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看不見的「無底洞」。因為連光子「掉入」都無法「逃出」的「無底洞」,沒有光子出來,所以我們就看不見它。
② 宇宙中超大質量的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人類有什麼發現
2019年4月10日,人類歷史上首個黑洞照片公布,由此拉開了黑洞探索的真正序幕,對於黑洞,我們對它的了解仍然是九牛一毛,甚至連它的冰山一角都沒摸透。
總的來說,巨型恆星是我們在幾乎所有大星系中看到的中小型黑洞的前兆。這項研究,通過強有力的模擬,表明這些前體恆星比以前的研究顯示,更容易在金屬豐度更高的氣體雲中形成。不過這項研究並不能明確地告訴我們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在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星系中心的巨型超大質量黑洞是從哪裡來的?
③ 黑洞能把地球壓縮到多大
黑洞不會壓縮地球,而是會吧地球撕裂成為微粒子
④ 恆星坍縮為黑洞的質量極限為多少
轉: 要形成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原始星雲質量必須大於太陽質量的1069倍。 ---- 質量小於1.44倍太陽質量(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的巨星,在巨星階段結束後能坍縮成穩定的白矮星。 質量大於錢德拉塞卡極限小於太陽質量2-3倍的巨星,坍縮成中子星。 質量大於太陽質量2-3倍的巨星,可能坍縮成黑洞。 需要注意,這里的質量是坍縮之前的質量,主序星階段質量要比它大。 ↓ http://ke..com/view/26173.htm 錢德拉塞卡極限指白矮星的最高質量,約為3 × 1030 公斤,是太陽質量的1.44倍。這個極限是由錢德拉塞卡計出的。 星體產生的熱會令其大氣層向外移。當星體的能量用盡,其大氣層便會受星體的引力影響而塌回星體表面。如果星體的質量少於錢德拉塞卡極限,這個塌回便受電子簡並壓力限制,因而得出一個穩定的白矮星。若它的質量高於錢德拉塞卡極限,它就會收縮,而變成中子星、黑洞或理論上的誇剋星 ↓ http://www.wiki.cn/wiki/%E4%B8%AD%E5%AD%90%E6%98%9F 中子星 neutron star 主要由簡並中子組成的緻密星。1932年發現中子後不久,朗道就提出可能有由中子組成的緻密星。1934年巴德和茲威基也分別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而且指出中子星可能產生於超新星爆發。1939年奧本海默和沃爾科夫通過計算建立了第一個中子星的模型。1967年,英國射電天文學家休伊什和貝爾等發現了脈沖星。不久,就確認脈沖星是快速自轉的、有強磁場的中子星。附圖是典型中子星的結構示意圖。外層為固體外殼,厚約1公里,密度約為1011~1014克/厘米3,由各種原子核組成的點陣結構和簡並的自由電子氣所組成。外殼內是一層主要由中子組成的流體,密度約從1024到1015克/厘米3,在這層中還有少量的質子、電子和μ介子。對於中子星內部的密度高達1016克/厘米3的物態,目前有三種不同的看法:①超子流體;②固態的中子核心;③中子流體中的π介子凝聚。在極高密度下,當重子核心彼此重迭得相當緊密時(這種情形有可能出現於大質量中子星的中心部分),物質的性質如何,是一個完全沒有解決的問題。中子星的質量下限約為0.1太陽質量,上限在1.5~2太陽質量之間。中子星半徑的典型值約為10公里。 1974年李政道等提出反常核態理論,中國的一些天體物理工作者把這一理論應用於天體研究,得出的結果是:①有可能存在穩定的反常中子星,它們可能是晚期恆星的一個新的類型或新的階段;②緻密星可能有第三個質量極限,即反常中子星的極大質量,約為3.2太陽質量。 中子星 neutron star 一類主要由中子組成的恆星 。質量超過錢 德 拉塞卡極限(1.44太陽質量)的恆星,核燃料耗盡以後,電子簡並壓無法跟引力抗衡,不能形成穩定的白矮星。會繼續坍縮,密度進一步增加,逆β衰變開始發生,即一個高能電子和一個質子碰撞,形成一個中子,並發射出一個中微子。最終形成主要由中子組成的穩定恆星。由中子簡並壓力支撐的中子星也有一個質量上限,但由於對極高密度下的物態方程了解不夠,關於中子星質量的理論上限不如白矮星那麼確定,估計在2~3太陽質量之間。超過這個極限,中子簡並壓力也不敵巨大的引力,平衡結構不復存在。中子星也有和白矮星類似的質量-半徑關系,質量越大 ,半徑越小 。由於中子的質量是電子的1840倍,質量大的粒子必須在更大的密度下才能成為 簡 並的 。因此 , 中子星的平均密 度高達 1013 ~ 1015 克/厘米3,其半徑只有10~20千米。 1932年發現中子後不久 ,L. D. 朗道就提出可能有由中子組成的緻密星,1934年W.巴德和F.茲威基提出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星核可能就是中子星,1939年J.R.奧本海默等人首先計算了中子星的模型,1967年A.休伊什和S.J.貝爾發現脈沖星,不久就確認它是快速自轉的、有強磁場的中子星。 ↓ http://course.bnu.e.cn/course/astronomy/html/ziyuan/index.files/cata.htm 質量尺度表: ( 單位 : 克 ) 錢德拉塞卡質量 ( 白矮星的質量上限 ) 2.8×10**33 奧本海默 ― 沃爾科夫極限 ( 中子星的質量上限 ) 6.0×10**33 ↓ http://samuel.lamost.org/basic/dict/ke/twdbk27579.html 1936年,奧本海默等首先討論了由簡並中子態物質構成的緻密星體,即中子星的平衡和穩定性。這種星體的性質,主要由自引力和簡並中子壓力二者之間的平衡決定。利用廣義相對論的無轉動球對稱星體結構方程,並用理想費密氣體方程作為中子物質的物態方程,奧本海默等證明,存在一個臨界質量Mc≈0.75M ,M 表示太陽質量。當星體的質量小於Mc時,存在穩定的平衡解;反之,沒有穩定的平衡解。中子星的質量上限Mc就是奧本海默極限。如果採用更接近實際的中子物態方程。奧本海默極限的數值將不同於原來的數值。由於目前有關密度大於 10克/厘米時的物態方程還不確定,中子星的質量上限也不確定,一般可取為2M 。 一顆熱核能源耗盡的星體,如果質量大於奧本海默極限,不可能成為穩定的中子星。它的一種可能歸宿是經過無限坍縮形成黑洞,另一種歸宿是形成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其他類型的緻密星。
⑤ 你們說宇宙會不會就是一個黑洞壓縮到了極致然後發生的大爆炸,也就是
宇宙大爆炸理論才是目前最靠譜的理論,而所謂的黑洞輪回能量守恆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個理論是合理的。
大爆炸理論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編了一套理論,然後就被大家承認了,這不叫科學,這叫偽科學,也可以按現在的說法叫民科。大爆炸理論從出現到被人承認,再到稱為學界公認最靠譜的理論,是經過了長期的質疑,摸索和驗證的。正是大爆炸理論可以被驗證,所以才是最靠譜,最可信的理論。
⑥ 請問人們說的黑洞是不是說一個地球被壓縮成一個籃球大就是黑洞那是怎麼可能壓縮到這么小
黑洞是宇宙中瘋狂吸收吞噬周圍一切的暗物質天體,中心密度1立方厘米可能是幾千公斤!別說一個地球,整個太陽系都能吞掉壓縮,地球到了黑洞里就剩一個點了!
⑦ 一個物體必須被擠壓到什麼程度才能變成黑洞呢
我們有可能以一種完全經典的方式來考慮黑洞,但仍然得到所有人都在談論的結果。如果包括光在內的任何物質都不能由於引力而逃離它,那麼一個質量就會變成黑洞。這發生在從表面逃逸的速度超過光的速度時——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大可能速度。逃逸速度確定為:
1,動能必須等於重力勢,參見逃逸速度,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有;.5mv ^ 2 = GmM / r ^ 2;其中,m, v為逃逸粒子的質量和速度,r為大質量粒子m的半徑,G為牛頓引力常數。「相對論計算也能得到同樣的結果」——同樣的聯系。消去m,把v=c代入;r = 2通用/ c ^ 2或更少。Swartzchild半徑具有相同的形式,但也可以是這里給出的一半(!);黑洞-維基網路。「對於自旋和/或電荷非零的黑洞,其半徑會更小,直到極值黑洞可能有一個事件視界在其附近;r =通用/ c ^ 2」。這是之前值的一半。
由於可以把輻射壓縮成任何強度,黑洞的最大可能質量的極限就不存在了。大爆炸時期肯定是這樣的,然後發生了膨脹,輻射冷卻,開始在較低的溫度下冷凝成物質。從上面的公式中可以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你可以在不脫離黑洞的情況下任意增加質量/能量,因為更多的質量意味著更大的半徑,這一點也被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的事實永遠支持著。不斷發現越來越大的黑洞可以作為這一結論的支持。
⑧ 物質可以被壓縮到什麼極限
極限應該是黑洞吧,但鑒於我們了解不多,還是給你介紹一下中子星吧
中子星的密度為每立方厘米8×10的13次方克至2×10的15次方克之間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萬億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這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43米!事實上,中子星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而在中子星里,壓力是如此之大,白矮星中的簡並電子壓再也承受不起了: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中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而整個中子星就是由這樣的原子核緊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中子星的質量非常大由於巨大的質量就連光線都是呈拋物線掙脫.其實這都是強大的萬有引力的作用結果.
⑨ 物質可以被壓縮到什麼極限
極限應該是黑洞吧,但鑒於我們了解不多,還是給你介紹一下中子星吧
中子星的密度為每立方厘米8×10的13次方克至2×10的15次方克之間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萬億倍。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這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43米!事實上,中子星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而在中子星里,壓力是如此之大,白矮星中的簡並電子壓再也承受不起了: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中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而整個中子星就是由這樣的原子核緊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中子星的質量非常大由於巨大的質量就連光線都是呈拋物線掙脫。其實這都是強大的萬有引力的作用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