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宇宙壓縮機

宇宙壓縮機

發布時間: 2022-10-25 01:33:06

『壹』 宇宙是以黑洞大爆炸為起點開始膨脹

這對大質量恆星的最終歸宿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比強德拉塞卡極限小,它最後會停止收縮並終於變成一顆半徑為幾千英里和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百噸的「白矮星」。白矮星是它物質中電子之間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我們觀察到大量這樣的白矮星。第一顆被觀察到的是繞著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轉動的那一顆。

蘭道指出,對於恆星還存在另一可能的終態。其極限質量大約也為太陽質量的一倍或二倍,但是其體積甚至比白矮星還小得多。這些恆星是由中子和質子之間,而不是電子之間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所以它們被叫做中子星。它們的半徑只有10英里左右,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億噸。在中子星被第一次預言時,並沒有任何方法去觀察它。實際上,很久以後它們才被觀察到。

另一方面,質量比強德拉塞卡極限還大的恆星在耗盡其燃料時,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某種情形下,它們會爆炸或拋出足夠的物質,使自己的質量減少到極限之下,以避免災難性的引力坍縮。但是很難令人相信,不管恆星有多大,這總會發生。怎麼知道它必須損失重量呢?即使每個恆星都設法失去足夠多的重量以避免坍縮,如果你把更多的質量加在白矮星或中子星上,使之超過極限將會發生什麼?它會坍縮到無限密度嗎?愛丁頓為此感到震驚,他拒絕相信強德拉塞卡的結果。愛丁頓認為,一顆恆星不可能坍縮成一點。這是大多數科學家的觀點:愛因斯坦自己寫了一篇論文,宣布恆星的體積不會收縮為零。其他科學家,尤其是他以前的老師、恆星結構的主要權威——愛丁頓的敵意使強德拉塞卡拋棄了這方面的工作,轉去研究諸如恆星團運動等其他天文學問題。然而,他獲得1983年諾貝爾獎,至少部分原因在於他早年所做的關於冷恆星的質量極限的工作。

強德拉塞卡指出,不相容原理不能夠阻止質量大於強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發生坍縮。但是,根據廣義相對論,這樣的恆星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這個問題被一位年輕的美國人羅伯特•奧本海默於1939年首次解決。然而,他所獲得的結果表明,用當時的望遠鏡去觀察不會再有任何結果。以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干擾,奧本海默本人非常密切地捲入到原子彈計劃中去。戰後,由於大部分科學家被吸引到原子和原子核尺度的物理中去,因而引力坍縮的問題被大部分人忘記了。

現在,我們從奧本海默的工作中得到一幅這樣的圖象:恆星的引力場改變了光線的路徑,使之和原先沒有恆星情況下的路徑不一樣。光錐是表示光線從其頂端發出後在空間——時間里傳播的軌道。光錐在恆星表面附近稍微向內偏折,在日食時觀察遠處恆星發出的光線,可以看到這種偏折現象。當該恆星收縮時,其表面的引力場變得很強,光線向內偏折得更多,從而使得光線從恆星逃逸變得更為困難。對於在遠處的觀察者而言,光線變得更黯淡更紅。最後,當這恆星收縮到某一臨界半徑時,表面的引力場變得如此之強,使得光錐向內偏折得這么多,以至於光線再也逃逸不出去 。根據相對論,沒有東西會走得比光還快。這樣,如果光都逃逸不出來,其他東西更不可能逃逸,都會被引力拉回去。也就是說,存在一個事件的集合或空間——時間區域,光或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從該區域逃逸而到達遠處的觀察者。現在我們將這區域稱作黑洞,將其邊界稱作事件視界,它和剛好不能從黑洞逃逸的光線的軌跡相重合。

當你觀察一個恆星坍縮並形成黑洞時,為了理解你所看到的情況,切記在相對論中沒有絕對時間。每個觀測者都有自己的時間測量。由於恆星的引力場,在恆星上某人的時間將和在遠處某人的時間不同。假定在坍縮星表面有一無畏的航天員和恆星一起向內坍縮,按照他的表,每一秒鍾發一信號到一個繞著該恆星轉動的空間飛船上去。在他的表的某一時刻,譬如11點鍾,恆星剛好收縮到它的臨界半徑,此時引力場強到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逸出去,他的信號再也不能傳到空間飛船了。當11點到達時,他在空間飛船中的夥伴發現,航天員發來的一串信號的時間間隔越變越長。但是這個效應在10點59分59秒之前是非常微小的。在收到10點59分58秒和10點59分59秒發出的兩個信號之間,他們只需等待比一秒鍾稍長一點的時間,然而他們必須為11點發出的信號等待無限長的時間。按照航天員的手錶,光波是在10點59分59秒和11點之間由恆星表面發出;從空間飛船上看,那光波被散開到無限長的時間間隔里。在空間飛船上收到這一串光波的時間間隔變得越來越長,所以恆星來的光顯得越來越紅、越來越淡,最後,該恆星變得如此之朦朧,以至於從空間飛船上再也看不見它,所餘下的只是空間中的一個黑洞。然而,此恆星繼續以同樣的引力作用到空間飛船上,使飛船繼續繞著所形成的黑洞旋轉。

但是由於以下的問題,使得上述情景不是完全現實的。你離開恆星越遠則引力越弱,所以作用在這位無畏的航天員腳上的引力總比作用到他頭上的大。在恆星還未收縮到臨界半徑而形成事件視界之前,這力的差就已經將我們的航天員拉成義大利面條那樣,甚至將他撕裂!然而,我們相信,在宇宙中存在質量大得多的天體,譬如星系的中心區域,它們遭受到引力坍縮而產生黑洞;一位在這樣的物體上面的航天員在黑洞形成之前不會被撕開。事實上,當他到達臨界半徑時,不會有任何異樣的感覺,甚至在通過永不回返的那一點時,都沒注意到。但是,隨著這區域繼續坍縮,只要在幾個鍾頭之內,作用到他頭上和腳上的引力之差會變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再將其撕裂。

羅傑.彭羅斯和我在1965年和1970年之間的研究指出,根據廣義相對論,在黑洞中必然存在無限大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的奇點。這和時間開端時的大爆炸相當類似,只不過它是一個坍縮物體和航天員的時間終點而已。在此奇點,科學定律和我們預言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然而,任何留在黑洞之外的觀察者,將不會受到可預見性失效的影響,因為從奇點出發的不管是光還是任何其他信號都不能到達他那兒。這令人驚奇的事實導致羅傑•彭羅斯提出了宇宙監督猜測,它可以被意譯為:「上帝憎惡裸奇點。」換言之,由引力坍縮所產生的奇點只能發生在像黑洞這樣的地方,在那兒它被事件視界體面地遮住而不被外界看見。嚴格地講,這是所謂弱的宇宙監督猜測:它使留在黑洞外面的觀察者不致受到發生在奇點處的可預見性失效的影響,但它對那位不幸落到黑洞里的可憐的航天員卻是愛莫能助。

廣義相對論方程存在一些解,這些解使得我們的航天員可能看到裸奇點。他也許能避免撞到奇點上去,而穿過一個「蟲洞」來到宇宙的另一區域。看來這給空間——時間內的旅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不幸的是,所有這些解似乎都是非常不穩定的;最小的干擾,譬如一個航天員的存在就會使之改變,以至於他還沒能看到此奇點,就撞上去而結束了他的時間。換言之,奇點總是發生在他的將來,而從不會在過去。強的宇宙監督猜測是說,在一個現實的解里,奇點總是或者整個存在於將來(如引力坍縮的奇點),或者整個存在於過去(如大爆炸)。因為在接近裸奇點處可能旅行到過去,所以宇宙監督猜測的某種形式的成立是大有希望的。這對科學幻想作家而言是不錯的,它表明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生命曾經平安無事:有人可以回到過去,在你投胎之前殺死你的父親或母親!

事件視界,也就是空間——時間中不可逃逸區域的邊界,正如同圍繞著黑洞的單向膜:物體,譬如不謹慎的航天員,能通過事件視界落到黑洞里去,但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通過事件視界而逃離黑洞。(記住事件視界是企圖逃離黑洞的光的空間——時問軌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光運動得更快。)人們可以將詩人但丁針對地獄入口所說的話恰到好處地用於事件視界:「從這兒進去的人必須拋棄一切希望。」任何東西或任何人一旦進入事件視界,就會很快地到達無限緻密的區域和時間的終點。

廣義相對論預言,運動的重物會導致引力波的輻射,那是以光的速度傳播的空間——時間曲率的漣漪。引力波和電磁場的漣漪光波相類似,但是要探測到它則困難得多。就像光一樣,它帶走了發射它們的物體的能量。因為任何運動中的能量都會被引力波的輻射所帶走,所以可以預料,一個大質量物體的系統最終會趨向於一種不變的狀態。(這和扔一塊軟木到水中的情況相當類似,起先翻上翻下折騰了好一陣,但是當漣漪將其能量帶走,就使它最終平靜下來。)例如,繞著太陽公轉的地球即產生引力波。其能量損失的效應將改變地球的軌道,使之逐漸越來越接近太陽,最後撞到太陽上,以這種方式歸於最終不變的狀態。在地球和太陽的情形下能量損失率非常小——大約只能點燃一個小電熱器, 這意味著要用大約1干億億億年地球才會和太陽相撞,沒有必要立即去為之擔憂!地球軌道改變的過程極其緩慢,以至於根本觀測不到。但幾年以前,在稱為PSR1913+16(PSR表示「脈沖星」,一種特別的發射出無線電波規則脈沖的中子星)的系統中觀測到這一效應。此系統包含兩個互相圍繞著運動的中子星,由於引力波輻射,它們的能量損失,使之相互以螺旋線軌道靠近。

在恆星引力坍縮形成黑洞時,運動會更快得多,這樣能量被帶走的速率就高得多。所以不用太長的時間就會達到不變的狀態。這最終的狀態將會是怎樣的呢?人們會以為它將依賴於形成黑洞的恆星的所有的復雜特徵——不僅僅它的質量和轉動速度,而且恆星不同部分的不同密度以及恆星內氣體的復雜運動。如果黑洞就像坍縮形成它們的原先物體那樣變化多端,一般來講,對之作任何預言都將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加拿大科學家外奈.伊斯雷爾(他生於柏林,在南非長大,在愛爾蘭得到博士)在1967年使黑洞研究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他指出,根據廣義相對論,非旋轉的黑洞必須是非常簡單、完美的球形;其大小隻依賴於它們的質量,並且任何兩個這樣的同質量的黑洞必須是等同的。事實上,它們可以用愛因斯坦的特解來描述,這個解是在廣義相對論發現後不久的1917年卡爾•施瓦茲席爾德找到的。一開始,許多人(其中包括伊斯雷爾自己)認為,既然黑洞必須是完美的球形,一個黑洞只能由一個完美球形物體坍縮而形成。所以,任何實際的恆星——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球形——只會坍縮形成一個裸奇點。

然而,對於伊斯雷爾的結果,一些人,特別是羅傑.彭羅斯和約翰.惠勒提倡一種不同的解釋。他們論證道,牽涉恆星坍縮的快速運動表明,其釋放出來的引力波使之越來越近於球形,到它終於靜態時,就變成准確的球形。按照這種觀點,任何非旋轉恆星,不管其形狀和內部結構如何復雜,在引力坍縮之後都將終結於一個完美的球形黑洞,其大小隻依賴於它的質量。這種觀點得到進一步的計算支持,並且很快就為大家所接受。

伊斯雷爾的結果只處理了由非旋轉物體形成的黑洞。1963年,紐西蘭人羅伊.克爾找到了廣義相對論方程的描述旋轉黑洞的一族解。這些「克爾」黑洞以恆常速度旋轉,其大小與形狀只依賴於它們的質量和旋轉的速度。如果旋轉為零,黑洞就是完美的球形,這解就和施瓦茲席爾德解一樣。如果有旋轉,黑洞的赤道附近就鼓出去(正如地球或太陽由於旋轉而鼓出去一樣),而旋轉得越快則鼓得越多。由此人們猜測,如將伊斯雷爾的結果推廣到包括旋轉體的情形,則任何旋轉物體坍縮形成黑洞後,將最後終結於由克爾解描述的一個靜態。

黑洞是科學史上極為罕見的情形之一,在沒有任何觀測到的證據證明其理論是正確的情形下,作為數學的模型被發展到非常詳盡的地步。的確,這經常是反對黑洞的主要論據:你怎麼能相信一個其依據只是基於令人懷疑的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的對象呢?然而,1963年,加利福尼亞的帕羅瑪天文台的天文學家馬丁·施密特測量了在稱為3C273(即是劍橋射電源編目第三類的273號)射電源方向的一個黯淡的類星體的紅移。他發現引力場不可能引起這么大的紅移——如果它是引力紅移,這類星體必須具有如此大的質量,並離我們如此之近,以至於會干擾太陽系中的行星軌道。這暗示此紅移是由宇宙的膨脹引起的,進而表明此物體離我們非常遠。由於在這么遠的距離還能被觀察到,它必須非常亮,也就是必須輻射出大量的能量。人們會想到,產生這么大量能量的唯一機制看來不僅僅是一個恆星,而是一個星系的整個中心區域的引力坍縮。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其他類星體,它們都有很大的紅移。但是它們都離開我們太遠了,所以對之進行觀察太困難,以至於不能給黑洞提供結論性的證據。

【黑洞的產生】
[編輯本段]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球。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像的物質。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黑洞就變得像真空吸塵器一樣.

亦可以簡單理解:通常恆星的最初只含氫元素,恆星內部的氫原子時刻相互碰撞,發生裂變、聚變。由於恆星質量很大,裂變與聚變產生的能量與恆星萬有引力抗衡,以維持恆星結構的穩定。由於裂變與聚變,氫原子內部結構最終發生改變,破裂並組成新的元素——氦元素。接著,氦原子也參與裂變與聚變,改變結構,生成鋰元素。如此類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順序,會依次有鈹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鐵元素生成,該恆星便會坍塌。這是由於鐵元素相當穩定不能參與裂變或聚變,而鐵元素存在於恆星內部,導致恆星內部不具有足夠的能量與質量巨大的恆星的萬有引力抗衡,從而引發恆星坍塌,最終形成黑洞。

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很可能也是由質量大於太陽質量20倍的恆星演化而來的。

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

質量小一些的恆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恆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於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麼將再沒有什麼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
這次,根據科學家的猜想,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很小、密度趨向很大。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一定小於史瓦西半徑),正象我們上面介紹的那樣,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恆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系——「黑洞」誕生了。

根據科學家計算,一個物體要有每秒中七點九公里的速度,就可以不被地球的引力拉回到地面,而在空中饒著地球轉圈子了.這個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如果要想完全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到別的行星上去,至少要有11.2km/s的速度,這個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也可以叫逃脫速度.這個結果是按照地球的質量和半徑的大小算出來的.就是說,一個物體要從地面上逃脫出去,起碼要有這么大的速度。可是對於別的天體來說,從它們的表面上逃脫出去所需要的速度就不一定也是這么大了。一個天體的質量越是大,半徑越是小,要擺脫它的引力就越困難,從它上面逃脫所需要的速度也就越大.

按照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這樣來想:可能有這么一種天體,它的質量很大,而半徑又很小,使得從它上面逃脫的速度達到了光的速度那麼大。也就是說,這個天體的引力強極了,連每秒鍾三十萬公里的光都被它的引力拉住,跑不出來了。既然這個天體的光跑不出來,我們然談就看不見它,所以它就是黑的了。光是宇宙中跑得最快的,任何物質運動的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既然光不能從這種天體上跑出來,當然任何別的物質也就休想跑出來.一切東西只要被吸了進去,就不能再出來,就象掉進了無底洞,這樣一種天體,人們就把它叫做黑洞.

我們知道,太陽現在的半徑是七十萬公里。假如它變成一個黑洞,半徑就的大大縮小.縮到多少?只能有三公里.地球就更可憐了,它現在半徑是六千多公里.假如變成黑洞,半徑就的縮小到只有幾毫米.那裡會有這么大的壓縮機,能把太陽 地球縮小的這么!這簡直象<天方夜譚>里的神話故事,黑洞這東西實在太離奇古怪了。但是,上面說的這些可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根據嚴格的科學理論的出來的.原來,黑洞也是由晚年的恆星變成的,象質量比較小的恆星,到了晚年,會變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會形成中子星.現在我們再加一句,質量更大的恆星,到了晚年,最後就會變成黑洞.所以,總結起來說,白矮星 中子星和黑洞,就是晚年恆星的三種變化結果.

現在,白矮星已經找到了,中子星也找到了,黑洞找到沒有?也應該找到的.主要因為黑洞是黑的,要找到它們實在是很困難。特別是那些單個的黑洞,我們現在簡直毫無辦法。有一種情況下的黑洞比較有希望找到,那就是雙星里的黑洞.
雙星就是兩顆互相饒著轉的恆星.雖然我們看不見黑洞,但卻能從那顆看的見的恆星的運動路線分析出來.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雙星中的每一個星都是沿著橢圓形路線運動的,而單顆的恆星不是這樣運動。如果我們看到天空中有顆恆星在沿橢圓形路線運動,卻看不到它的'同伴',那就值得仔細研究了。我們可以把那顆星走的橢圓的大小,走完一圈用的時間,都測量出來.有了這些,就可以算出來那個看不見的'同伴'的質量有多大。如果算出來質量很大,超過中子星能有的質量,那就可以進一步證明它是個黑洞了。

在天鵝星座,有一對雙星,名叫天鵝座X-1.這對雙星中,一顆是看的見的亮星,另一顆卻看不見.根據那可亮星的運動路線.可以算出來它的'同伴'的質量很大,至少有太陽質量的五倍.這么大的質量是任何中子星都不可能有的.當然,除這些以外還有別的證據。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天鵝座X-1中那個看不見的天體就是一個黑洞.這是人類找到的第一個黑洞。
另外,還發現有幾對雙星的特徵也跟天鵝座X-1很相似,它們裡面也有可能有黑洞。科學家正對它們作進一步的研究. 「黑洞」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地想像成一個「大黑窟窿」,其實不然。所謂「黑洞」,就是這樣一種天體:它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出來。

【黑洞與蟲洞】
[編輯本段]
據最新的研究聲稱,科學家認為黑洞可能是通往其他宇宙的蟲洞。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將會有助於解釋例如黑洞信息悖論等量子難題,不過批評家指出這也會產生新的問題,例如蟲洞是怎麼形成的等等。

黑洞是一種擁有強大引力的物體,任何物體——即便是光——在進入其事件邊界之後都不能逃逸出來。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黑洞可以由任何物質形成,只要能夠坍縮到足夠小的空間內。

盡管黑洞不能被直接看到,天文學家還是通過觀察周圍物質的環繞情況,推斷出一些黑洞的位置。

不過來自巴黎Bures-sur-Yvette地區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Scientifiques)的物理學家Thibault Damour和來自德國Bremen國際大學的Sergey Solokhin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即這些所謂的黑洞其實就是蟲洞。

蟲洞是連接時空架構中兩個不同地方的彎曲通道。如果你把宇宙想像為一個二維的紙張,蟲洞就是連接連接這張紙片和另一張紙片的小通道。實際上這一理論認為,蟲洞鏈向的是一個擁有自己星星、星系等的另一個宇宙。

引起空間扭曲的小球在我們三維世界的例子就是黑洞。黑洞事實上是存在於四維空間的一種現象,或者說,黑洞是連接三維世界與四維空間的通道(當然在下絕不是說「如果誰要去四維空間,就請往黑洞走」,那樣只會「死無全屍」而已^O^)。我們有可能通過對黑洞的深入研究,找到克服四維空間的辦法,那樣的話,瓦普跳躍飛行就不再是夢想了。

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黑洞的存在確實會令周圍的空間極度扭曲。根據廣義相對論,光線在正常的空間里以直線傳播,但當空間扭曲時,光線會隨著空間扭曲的方向而扭曲。如果能給一束射進黑洞的光線拍照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光線呈螺旋形指向黑洞中心,因為黑洞的巨大質量已使周圍的空間扭曲得不成形了。

『貳』 宇宙空間存在"能夠將巨大星球壓縮成很小體積"的超級壓縮機嗎

物理概念編輯
坍縮(tān suō):恆星的物質收縮而擠壓在一起。

在恆星生存期的某一階段,其內部溫度將會降低,這樣一來,引力將會成為一個主導的因素,結果,這顆恆星就會開始坍縮,在這個過程中,恆星內部物質的原子結構會遭到破壞。這樣一來,原子將不復存在,替代它的將是一個個電子、質子和中子。
詳文參考:http://ke..com/link?url=-VhuH_VMkesCKY0AA3i_XLAMPtpJmma#1

爆炸原理編輯
巨大質量恆星的內部溫度遠高於表面,最大的超巨星核心溫度超過10億兆。對於一顆穩定的恆星,核心溫度的理論上限為60億K。超過這個溫度,恆星內部物質發射出的光子能量將高達到可以在互相碰撞時轉化成正負電子對,這樣的反應會讓恆星失去穩定,最終在一場巨大的爆炸中毀滅。[1]
恆星內部主要依靠核聚變產生能量對抗恆星本身萬有引力來維持穩定:能量釋放形成的向外的擴張力與恆星萬有引力制衡。恆星越大所需要的能量越多,消耗氫就越快。然後形成的氦繼續聚變形成碳原子和氧原子,聚變程度取決於恆星的質量。隨著恆星內核中質量堆積,引力越來越大,核聚變原料變少,當核聚變的能量和游離電子之間的「簡並"提供的力無法抗拒萬有引力時,恆星會突然坍縮,速度達到45000英里每秒以上,內核溫度迅速提升。氣體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接近光速砸向內核,此過程會有「反彈效應」,進入的部分氣體反旋向上,從內核中吹出。而內核里電子和質子擠壓產生中微子,中微子穿過稠密氣體時部分被吸收,氣體獲得巨大能量,從而產生巨大爆炸,產生了X光,伽馬射線,紫外線,氣體再次吸收熱量,溫度升至幾百萬度。因而超新星爆發非常亮。
詳文參考:http://ke..com/link?url=Mj4zDy-_qJsJCt4ah1EiO6jN3euDW-ZcB_DzQLtxHEIDFY8lvx8AK#1

『叄』 宇宙大爆炸的這個奇點是從哪裡來的能量守恆能解釋嗎

宇宙不空爆出來;

老題不要重問了;

難否恆局部發生;

能量守衡小范圍。

嗯ヽ(○^㉨^)ノ♪,看法有點不好意思啊!

也許宇宙空間本來就是一直永恆存在的,之所以(* ̄m ̄)會有宇宙爆炸一說,非常可能僅是宇宙空間的某個星系爆炸誕生出來吧?

比如銀河系又好,太陽系又罷等等都可以一次次一場場的爆炸誕生出來吧?

因為,由於一切都是以地球角度觀察出來的答案,所以未必就是百分百的正確答案。

觀點不同之處在於宇宙空間有「蟲洞和黑洞」等等,類似一個個早已天然存在於宇宙空間的「真空壓縮機」,正是由於這些東東的威力無比能量,能夠永恆運轉運作地「調制」某些星體,具體現象化就是仿似抽真空一般不斷地吸引那些「廢品星體」,然後不斷進入如「黑洞」裡面進行高溫高壓的壓縮,直到完成一個個質量無比巨大而體積極小的「奇點」完成之後,最終由另一頭「狹窄」洞口高速噴薄而出,形成一股股力量超乎想像力中的爆炸,其原理無非類似製冷壓縮機工作一樣,經過壓縮做功之後的製冷劑獲得高溫高壓,再通過一道「狹窄」的如毛細管或膨脹閥減壓後,瞬間製冷劑就會爆發+膨脹而蒸發一樣一樣的「爆炸」哦!

奇點估計是想像出來的,因為並沒有人做過完整的推導,其中的原理搞不太清楚。

至於能量守恆嗎?這個是可以解釋清楚的,而且可以解釋得天衣無縫!

知道這個奇點無窮小嗎?這個不是很重要,只要知道這個奇點質量無窮大就行了。

無論有多少天體,星系,無論它們有多少的質量和能量,這個無窮大可以把它們統統裝進去!

這個要問支持大爆炸觀點的人,也許他們會知道。

宇宙無始無終,黑洞就是奇點,不存在宇宙大爆炸。

謝了!這個問題,就是一個你說東就是東,你說西就是西的一個無聊話題。宇宙大爆炸,說白了就是一個有效生命從生至死的一個平衡表現過程。所謂的_奇點,就是這個完整過程中的一個_點_而已。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選擇_那個點?你選了,那這個「點」就是你以為的那個_宇宙大爆炸的奇點。你沒選,那你就是一個_懵逼著來_懵逼著去的一個看客。其實,從宇宙安靜的來,到轟轟烈烈的去!整個過程都是極端平衡過渡而來的。知道為什麼這么說嗎?一個超級簡單和毫無難度的例子_就握在每一位中國人的手中,它就是中國_筷子。任何一個中國人左右手各拿一支筷子,左手向右移,右手向左移。當兩只筷子對接,表示這個宇宙的誕生,繼續移動雙手當兩只筷子完全對齊並重合,表示_日到中午的一個宇宙生命年富力強的一個_宇宙形態。繼續移動雙手直至這雙筷子由對齊重合態逐漸的走向分離,直到完全分離。這就是宇宙平衡過渡的_所謂宇宙大爆炸。當然了,這個宇宙大爆炸是_西方人的論點。不是中國筷子的論點,中國筷子的論點是_一個有效的生命特徵里的_生_死_之間的全過程_都是平衡過渡而來的。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同時這也是華夏人文思想中_筷子的觀點。

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熱量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點」,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點失效。作為一個世界的發生之初,它應該具有所有形成現在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勢能,所以它是無形的。同時我們還可以想像,在某一點上宇宙奇點的這一勢能平衡被打破,於是乎能量便不斷轉換為物質,而經過若干年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宇宙---物質與能量的共生體。

大爆炸的奇點,就是奇點。大爆炸理論能否解釋其來源?解釋不了就是上一代宇宙黑洞合並的結果。所有黑洞都合並到一起了,就是宇宙大爆炸的起點。也稱之為奇點。

奇點是所謂的科學家猜想的

我也對此有疑問,可能沒任何人能說得清吧,只有回到老祖宗那裡,道生一,一生三,三生萬物。

『肆』 宇宙中的「黑洞」到底是什麼

黑洞是在宇宙中的一個黑暗的區域,黑洞是由很多質量很大的星球發生爆炸或者分裂之後再經過星球殘骸的重力塌縮最後形成的一個東西。黑洞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的視界,很多靠近黑洞的物質都會被黑洞給吞噬掉,黑洞通過這樣的方式維持自身的形態和能源,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物質只能進入而不能夠出來。

目前發現的黑洞它們的質量都是非常高的,即使是最小的黑洞,它的質量也是要比太陽的質量要高30倍左右。其實在宇宙中是存在有小質量的黑洞的,根據霍金的輻射理論,小黑洞在宇宙中是非常容易蒸發的,因為黑洞只有在不斷的吞噬周邊的物質,才能夠保持它原有的形態,而小的黑洞沒有這種吞噬萬物的能力。

熱點內容
androidjsonkey 發布:2024-05-06 03:07:31 瀏覽:730
python主線程子線程 發布:2024-05-06 03:07:20 瀏覽:763
android系統截屏 發布:2024-05-06 02:57:51 瀏覽:776
android居左 發布:2024-05-06 02:40:26 瀏覽:45
網頁設置的密碼如何刪除 發布:2024-05-06 02:20:30 瀏覽:926
如何查看snmp配置信息 發布:2024-05-06 02:19:48 瀏覽:489
預科編程 發布:2024-05-06 02:19:42 瀏覽:140
壓縮比英文 發布:2024-05-06 01:56:35 瀏覽:173
數字php 發布:2024-05-06 01:53:10 瀏覽:743
編程中怎麼 發布:2024-05-06 01:43:32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