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否定緩存

否定緩存

發布時間: 2022-11-14 04:43:00

① cpu上的緩存和內存。。。

你是小白吧,緩存是CPU里的高速緩存器,內存是內存
解釋名詞:
CPU緩存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碟。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復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內存或者硬碟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晶元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很小。

概念

L1 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分為數據緩存和指令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伺服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元。內部的晶元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現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4MB,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達2MB—4MB,有的高達8MB或者19MB。

L3 Cache(三級緩存),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現在的都是內置的。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L3緩存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游戲都很有幫助。而在伺服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碟I/O子系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

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布的K6-III處理器上,當時的L3緩存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晶元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匯流排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存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伺服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接著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 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

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備1MB L3緩存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匯流排的增加,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作用

速緩沖存儲器Cache是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

在Cache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Cache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Cache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Cache+內存)就變成了既有Cache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

Cache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Cache間的帶寬引起的。

高速緩存的工作原理

1、讀取順序
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Cache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Cache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Cache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Cache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Cache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Cache後內存。

2、緩存分類
前面是把Cache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的,現在要分類分析了。Intel從Pentium開始將Cache分開,通常分為一級高速緩存L1和二級高速緩存L2。在以往的觀念中,L1 Cache是集成在CPU中的,被稱為片內Cache。在L1中還分數據Cache(I-Cache)和指令Cache(D-Cache)。它們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個Cache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

在P4處理器中使用了一種先進的一級指令Cache——動態跟蹤緩存。它直接和執行單元及動態跟蹤引擎相連,通過動態跟蹤引擎可以很快地找到所執行的指令,並且將指令的順序存儲在追蹤緩存里,這樣就減少了主執行循環的解碼周期,提高了處理器的運算效率。

以前的L2 Cache沒集成在CPU中,而在主板上或與CPU集成在同一塊電路板上,因此也被稱為片外Cache。但從PⅢ開始,由於工藝的提高L2 Cache被集成在CPU內核中,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結束了L2 Cache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歷史,使L2 Cache與L1 Cache在性能上平等,得到更高的傳輸速度。L2Cache只存儲數據,因此不分數據Cache和指令Cache。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L2 Cache的容量能使性能提升,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L2 Cache上做手腳,可見L2 Cache的重要性。現在CPU的L1 Cache與L2 Cache惟一區別在於讀取順序。

3、讀取命中率
CPU在Cache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Cache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2級Cache的CPU中,讀取L1 Cache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從L1 Cache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L2 Cache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L2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L2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在一些高端領域的CPU(像Intel的Itanium)中,我們常聽到L3 Cache,它是為讀取L2 Cache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Cache,在擁有L3 Cache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Cache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Cache,提高Cache的利用率。 緩存技術的發展
總之,在傳輸速度有較大差異的設備間都可以利用Cache作為匹配來調節差距,或者說是這些設備的傳輸通道。在顯示系統、硬碟和光碟機,以及網路通訊中,都需要使用Cache技術。但Cache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復雜,成本不菲,使用現有工藝在有限的面積內不可能做得很大,不過,這也正是技術前進的源動力,有需要才有進步!

一級緩存

CPU緩存(Cache Memory)是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的多但是交換速度卻比內存要快得多。緩存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CPU運算速度與內存讀寫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因為CPU運算速度要比內存讀寫速度快很多,這樣會使CPU花費很長時間等待數據到來或把數據寫入內存。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 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目前緩存基本上都是採用SRAM存儲器,SRAM是英文Static RAM的縮寫,它是一種具有靜志存取功能的存儲器,不需要刷新電路即能保存它內部存儲的數據。不像DRAM內存那樣需要刷新電路,每隔一段時間,固定要對DRAM刷新充電一次,否則內部的數據即會消失,因此SRAM具有較高的性能,但是SRAM也有它的缺點,即它的集成度較低,相同容量的DRAM內存可以設計為較小的體積,但是SRAM卻需要很大的體積,這也是目前不能將緩存容量做得太大的重要原因。它的特點歸納如下:優點是節能、速度快、不必配合內存刷新電路、可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缺點是集成度低、相同的容量體積較大、而且價格較高,只能少量用於關鍵性系統以提高效率。

按照數據讀取順序和與CPU結合的緊密程度,CPU緩存可以分為一級緩存,二級緩存,部分高端CPU還具有三級緩存,每一級緩存中所儲存的全部數據都是下一級緩存的一部分,這三種緩存的技術難度和製造成本是相對遞減的,所以其容量也是相對遞增的。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一級緩存中查找,如果沒有找到再從二級緩存中查找,如果還是沒有就從三級緩存或內存中查找。一般來說,每級緩存的命中率大概都在80%左右,也就是說全部數據量的80%都可以在一級緩存中找到,只剩下20%的總數據量才需要從二級緩存、三級緩存或內存中讀取,由此可見一級緩存是整個CPU緩存架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一級緩存(Level 1 Cache)簡稱L1 Cache,位於CPU內核的旁邊,是與CPU結合最為緊密的CPU緩存,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CPU緩存。由於一級緩存的技術難度和製造成本最高,提高容量所帶來的技術難度增加和成本增加非常大,所帶來的性能提升卻不明顯,性價比很低,而且現有的一級緩存的命中率已經很高,所以一級緩存是所有緩存中容量最小的,比二級緩存要小得多。

一般來說,一級緩存可以分為一級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一級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

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以及對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進行即時解碼,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目前大多數CPU的一級數據緩存和一級指令緩存具有相同的容量,例如AMD的Athlon XP就具有64KB的一級數據緩存和64KB的一級指令緩存,其一級緩存就以64KB 64KB來表示,其餘的CPU的一級緩存表示方法以此類推。

Intel的採用NetBurst架構的CPU(最典型的就是Pentium 4)的一級緩存有點特殊,使用了新增加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Execution Trace Cache,T-Cache或ETC)來替代一級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即12000條解碼後的微指令。一級追蹤緩存與一級指令緩存的運行機制是不相同的,一級指令緩存只是對指令作即時的解碼而並不會儲存這些指令,而一級追蹤緩存同樣會將一些指令作解碼,這些指令稱為微指令(micro-ops),而這些微指令能儲存在一級追蹤緩存之內,無需每一次都作出解碼的程序,因此一級追蹤緩存能有效地增加在高工作頻率下對指令的解碼能力,而μOps就是micro-ops,也就是微型操作的意思。它以很高的速度將μops提供給處理器核心。Intel NetBurst微型架構使用執行跟蹤緩存,將解碼器從執行循環中分離出來。這個跟蹤緩存以很高的帶寬將uops提供給核心,從本質上適於充分利用軟體中的指令級並行機制。Intel並沒有公布一級追蹤緩存的實際容量,只知道一級追蹤緩存能儲存12000條微指令(micro-ops)。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微指令的數目來比較指令緩存的大小。實際上,單核心的NetBurst架構CPU使用8Kμops的緩存已經基本上夠用了,多出的4kμops可以大大提高緩存命中率。而如果要使用超線程技術的話,12KμOps就會有些不夠用,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Intel處理器在使用超線程技術時會導致性能下降的重要原因。

例如Northwood核心的一級緩存為8KB 12KμOps,就表示其一級數據緩存為8KB,一級追蹤緩存為12KμOps;而Prescott核心的一級緩存為16KB 12KμOps,就表示其一級數據緩存為16KB,一級追蹤緩存為12KμOps。在這里12KμOps絕對不等於12KB,單位都不同,一個是μOps,一個是Byte(位元組),而且二者的運行機制完全不同。所以那些把Intel的CPU一級緩存簡單相加,例如把Northwood核心說成是20KB一級緩存,把Prescott核心說成是28KB一級緩存,並且據此認為Intel處理器的一級緩存容量遠遠低於AMD處理器128KB的一級緩存容量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在架構有一定區別的CPU對比中,很多緩存已經難以找到對應的東西,即使類似名稱的緩存在設計思路和功能定義上也有區別了,此時不能用簡單的算術加法來進行對比;而在架構極為近似的CPU對比中,分別對比各種功能緩存大小才有一定的意義。

二級緩存

CPU緩存(Cache Memory)是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 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用新增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替代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微指令。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雙核心CPU的二級緩存比較特殊,和以前的單核心CPU相比,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內核的緩存所保存的數據要保持一致,否則就會出現錯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CPU使用了不同的辦法:
Intel雙核心處理器的二級緩存
目前Intel的雙核心CPU主要有Pentium D、Pentium EE、Core Duo三種,其中Pentium D、Pentium EE的二級緩存方式完全相同。Pentium D和Pentium EE的二級緩存都是CPU內部兩個內核具有互相獨立的二級緩存,其中,8xx系列的Smithfield核心CPU為每核心1MB,而9xx系列的Presler核心CPU為每核心2MB。這種CPU內部的兩個內核之間的緩存數據同步是依靠位於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在兩個核心之間傳輸來實現的,所以其數據延遲問題比較嚴重,性能並不盡如人意。

Core Duo使用的核心為Yonah,它的二級緩存則是兩個核心共享2MB的二級緩存,共享式的二級緩存配合Intel的「Smart cache」共享緩存技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緩存數據同步,大幅度降低了數據延遲,減少了對前端匯流排的佔用,性能表現不錯,是目前雙核心處理器上最先進的二級緩存架構。今後Intel的雙核心處理器的二級緩存都會採用這種兩個內核共享二級緩存的「Smart cache」共享緩存技術。

AMD雙核心處理器的二級緩存
Athlon 64 X2 CPU的核心主要有Manchester和Toledo兩種,他們的二級緩存都是CPU內部兩個內核具有互相獨立的二級緩存,其中,Manchester核心為每核心512KB,而Toledo核心為每核心1MB。處理器內部的兩個內核之間的緩存數據同步是依靠CPU內置的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SRI)控制,傳輸在CPU內部即可實現。這樣一來,不但CPU資源佔用很小,而且不必佔用內存匯流排資源,數據延遲也比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大為減少,協作效率明顯勝過這兩種核心。不過,由於這種方式仍然是兩個內核的緩存相互獨立,從架構上來看也明顯不如以Yonah核心為代表的Intel的共享緩存技術Smart Cache。

一級緩存與二級緩存的比較

L1 cache vs L2 Cache用於存儲數據的緩存部分通常被稱為RAM,掉電以後其中的信息就會消失。RAM又分兩種,其中一種是靜態RAM(SRAM);另外一種是動態RAM(DRAM)。前者的存儲速度要比後者快得多,我們現在使用的內存一般都是動態RAM。CPU的L1級緩存通常都是靜態RAM,速度非常的快,但是靜態RAM集成度低(存儲相同的數據,靜態RAM的體積是動態RAM的6倍),而且價格也相對較為昂貴(同容量的靜態RAM是動態RAM的四倍)。擴大靜態RAM作為緩存是一個不太合算的做法,但是為了提高系統的性能和速度又必須要擴大緩存,這就有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在不擴大原來的靜態RAM緩存容量的情況下,僅僅增加一些高速動態RAM做為L2級緩存。高速動態RAM速度要比常規動態RAM快,但比原來的靜態RAM緩存慢,而且成本也較為適中。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中的內容都是內存中訪問頻率高的數據的復製品(映射),它們的存在都是為了減少高速CPU對慢速內存的訪問。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存在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CPU的重要性。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從某種意義上說,預取效率的提高,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卻提供了非常接近理想狀態的性能。除非某天生產技術變得非常強,否則內存仍會存在,緩存的性能遞增特性也仍會保留。 CPU緩存與內存的關系既然CPU緩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CPU的性能,那麼,有些朋友可能會問,是不是將來有可能,目前的系統內存將會被CPU取代呢?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首先,盡管CPU緩存的傳輸速率確實很高,但要完全取代內存的地位仍不可行,這主要是因為緩存只是內存中少部分數據的復製品,所以CPU到緩存中尋找數據時,也會出現找不到的情況(因為這些數據沒有從內存復制到緩存中去),這時CPU還是會到內存中去找數據,與此同時系統的速度就慢了下來,不過CPU會把這些數據復制到緩存中去,以便下一次不用再到內存中去取。也即是說,隨著緩存增大到一定程度,其對CPU性能的影響將越來越小,在性能比上來說,越來越不合算。就目前緩存容量、成本以及功耗表現來看,還遠遠無法與內存抗衡,另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存也是CPU緩存的一種表現形式,只不過在速率上慢很多,然而卻在容量、功耗以及成本方面擁有巨大優勢。如果內存在將來可以做到足夠強的話,反而很有取代CPU緩存的可能。 緩存的讀寫演算法同樣重要即便CPU內部集成的緩存數據交換能力非常強,也仍需要對調取數據做一定的篩選。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被訪問得最頻繁的數據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剛才還不頻繁的數據,此時已經需要被頻繁的訪問,剛才還是最頻繁的數據,現在又不頻繁了,所以說緩存中的數據要經常按照一定的演算法來更換,這樣才能保證緩存中的數據經常是被訪問最頻繁的。命中率演算法中較常用的「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高速緩存做為CPU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經融入到性能提升的考慮因素當中,伴隨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緩存的級數還將增加,容量也會進一步提高。作為CPU性能助推器的高速緩存,仍會在成本和功耗控制方面發揮巨大的優勢,而性能方面也會取得長足的發展。

三級緩存

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布的K6-III處理器上,當時的L3緩存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晶元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匯流排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存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伺服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接著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 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

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備1MB L3緩存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匯流排的增加,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內存

在計算機的組成結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儲器。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對於計算機來說,有了存儲器,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

內存是電腦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對於外存而言的。我們平常使用的程序,如Windows操作系統、打字軟體、游戲軟體等,一般都是安裝在硬碟等外存上的,但僅此是不能使用其功能的,必須把它們調入內存中運行,才能真正使用其功能,我們平時輸入一段文字,或玩一個游戲,其實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通常我們把要永久保存的、大量的數據存儲在外存上,而把一些臨時的或少量的數據和程序放在內存上。

② Disabled和Enabled是什麼意思

一、disabled

「disabled」意思是:

1、adj. 殘疾的,有缺陷的;(設施等)為殘疾人設計的

2、v. 使失去能力(disable 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

讀音:英[dɪs'eɪbld]美[dɪs'ebld]

例句:.

譯文:他和他的妻子是殘疾兒童的支持者。

二、enabled

「enabled」意思是:v. 使能夠,使成為可能;授權給,批准;啟動,激活

讀音:[ɪ'nebld]

例句:Thisenabledthemto seewhat to donext.

譯文:這使他們明白了,下一步該怎麼辦。

(2)否定緩存擴展閱讀

「disabled」的近義詞:deficient

讀音:英[dɪ'fɪʃ(ə)nt]美[dɪ'fɪʃnt]

意思是:adj. 殘疾的;不足的;有缺陷的;不充分的

例句:.

譯文:他們可能是電荷不足或過多。

③ 系統緩存的大小有什麼影響

一、什麼是緩存
瀏覽器緩存這個概念,對於經常用瀏覽器來瀏覽信息的用戶來說並不十分陌生。用戶也許在用瀏覽器瀏覽信息時,經常使用「返回」和「後退」的瀏覽功能,調用你以前閱讀過的頁面,這時,你會發現顯示速度是很快的,其實這些你剛調出來的內容就放在計算機的緩存中,而不需要再次從INTERNET上重新傳輸數據,這樣就會給用戶造成了一種訪問速度被提高的錯覺。所以瀏覽器緩存其實就是指在本地使用的計算機中開辟一個內存區,同時也開辟一個硬碟區作為數據傳輸的緩沖區,然後用這個緩沖區來暫時保存用戶以前訪問過的信息。既然緩存存在於硬碟之中,那麼它肯定是以文件夾的形式出現的。各個不同類型的瀏覽器都有各個不同的文件夾作為緩存使用,在系統的預設狀態下,IE3.0和IE4.0版本的瀏覽器緩存文件夾為「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而網景公司的NETSCAPE 3.0瀏覽器的緩存文件夾為「Program FilesNetscapeNavigatorCache」,但網景公司的高版本瀏覽器比如Netscape Communicator4.0的瀏覽器緩存文件夾為「PROGRAM FILESUsers用戶名cache」 中,其中用戶名是用戶登錄WINDOWS時使用的名字。
二、緩存是如何工作的
當用戶在瀏覽器中設置一定量的磁碟緩存後,瀏覽器上網工作時會把從網上讀出的網頁、圖像以及其它數據存放在磁碟緩存之中,並建立相應的文檔索引。在瀏覽器以後的工作中,將首先檢查磁碟緩沖區中是否存在相應的數據,如果有,則直接從本地磁碟上讀出,不再從網上下載,所節省的時間是顯而易見的。緩存按照信息存放的位置可以分成內存緩存和硬碟緩存。內存緩存是用於暫時存儲本次上網所調用的數據資料的,從INTERNET上傳來的每一個網頁信息,在內存緩存中都相應地給予保存一個備份,「返回」和「向前」實際上是將以前的頁面從內存緩存中調出來並顯示在用戶的瀏覽器窗口中,在內存緩存中存放的網頁信息量和內存緩存的大小有關,內存緩存越大,保存的網頁信息量就越多。硬碟緩存是用於保存用戶前幾次上網時所調用的信息資料,用戶從「歷史記錄」中調出來的內容其實就是保存在硬碟緩存中的,只要用戶開辟的硬碟緩存足夠大,將可以保存用戶前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前調用過的信息資料。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在瀏覽器中設置適當的磁碟緩存是相當必要的,並且需要一定的容量,理論上這個值設置得越高,存入緩存的信息就越多,裝載它們的速度也就越快。那麼是不是設置的緩存容量越大,瀏覽的效率越高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大家都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如果緩存容量設置的太小,所能存放的數據信息量就很小,大部分數據還是需要從網上重新下載,並且系統還要花費一定的系統資源來頻繁清除緩存中的數據,最終結果會使瀏覽速度明顯下降,如果這是這樣的話,使用緩存到成了一種累贅,還不如不用的好。相反,如果瀏覽器的緩存設置得太大的話,那麼在你的磁碟緩存中存放的數據信息量將很龐大,以後在你每次需要重新訪問這些信息時,瀏覽器將不得不在你的龐大的緩存信息中搜索需要的文檔,這樣會使你的硬碟頻繁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將長於從網上下載數據的時間;另外如果緩存容量設置得太大,在硬碟容量一定的情況下,其他系統程序佔用的資源將變得相對較少,從而會降低計算機本身的運行速度。在這種情況下,磁碟緩存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瀏覽器默認的內存緩存數值為600K,如果你的計算機有32~64M內存,並且在運行瀏覽器系統的時候沒有執行更多的其他應用程序,那麼可以把這個數值改為4~8M;對於硬碟緩存,瀏覽器默認的數值為5M,如果你經常要訪問的信息量很大,而且計算機中的硬碟有比較多的閑置空間,那麼你可以把硬碟緩存的數值設置成500M~1000M。
三、怎樣正確設置緩存
用戶無論使用的是哪一種瀏覽器,正確地設置瀏覽器的緩存參數將大大提高你的瀏覽效率,同時也將一定程度上改善你的瀏覽器的工作性能;但是如果使用不恰當,設置不正確那不但不會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反而還能降低計算機的運行速度。不同的瀏覽器有不同的設置方法:
A、IE4.0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如下:
1、首先打開瀏覽器的操作窗口,然後用滑鼠淡季「查看」菜單中的「Internet選項」,程序會打開一個選項對話框。
2、在選項對話框中找到「INTERNET 臨時文件」欄,並用滑鼠單擊該欄右邊的「設置」按鈕,同樣地程序也會打開一個設置框。
3、在設置框中,用戶可以直接用滑鼠來移動滑動桿即可改變緩存的大小。
4、參數設置好後,單擊「應用」按鈕使上述設置生效,最後單擊「確定」按鈕,退出參數設置對話框。
B、IE5.0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如下:
1、打開IE5.0操作窗口,在窗口中用滑鼠單擊「工具」菜單中的「Internet選項」,屏幕上將出現「Internet選項」對話框。
2、在選項對話框中,單擊「常規」標簽下的「Internet臨時文件」設置欄,並用滑鼠單擊該欄中的「設置」按鈕,程序將會打開一個標題為「設置」的對話框;當然,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帶有自動清除磁碟緩存的功能,如果用戶想在這里節省硬碟的空間,也可以按「刪除文件」按鈕,來釋放出更多的緩存空間,這種刪除緩存內容的方式比較徹底。
3、在「設置」對話框上面有四個單選項:
「每次訪問此頁時檢查」單選項表示瀏覽器將發送一個信息給所要訪問的頁面的WEB伺服器,查問當前訪問的信息是否有變動,如沒有變動,就從硬碟緩存中直接調用,而且每次訪問都要發送信息給WEB伺服器進行驗證。
「每次啟動INTERNET EXPLORER時檢查」表示本次上網瀏覽器將只發送一次信息給WEB伺服器進行驗證,以後無論信息是否發生變動,都從硬碟緩存中直接調用所要訪問的頁面的信息。
「自動」單選項表示瀏覽器將自動檢查所要訪問的信息最新是否發生變動,如果變動的話,就從INTERNET上重新下載網頁,如果沒有變動的話,就直接從硬碟中讀取數據。
「不檢查」單選項表示對要調用的頁面信息不進行校驗,只要硬碟硬碟上有,就直接從硬碟中調用。弄清楚了上面四個選項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設定,瀏覽器默認選擇「自動」這一單選項。
4、接著用戶可以在「使用的磁碟空間處」用滑鼠直接拖動滑動桿來改變緩存的大小,或者直接在後面的文本框中輸入具體的數值。如果用戶想改變瀏覽器緩存的位置,例如用戶的C盤空間緊張時或者為了使用方便,用戶需要把緩存移到其它分區或者把緩存放到一個易操作的地方,這時就可以通過另外選擇一個文件夾來作為緩存,在這里用戶只要按下「移動文件夾」並指定要新建的文件夾名稱就行了。
5、同樣地,參數設置好後,單擊「應用」按鈕使上述設置生效,最後單擊「確定」按鈕,退出選項對話框。
C、Netscape3.0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如下:
1、運行瀏覽器程序,在瀏覽窗口中用滑鼠單擊「Options」菜單下面的「Network Preference」菜單項,瀏覽器將會彈出一個參數設置窗口。
2、在該窗口中單擊「Cache」標簽,我們就會發現該標簽下提供的設置內容都是與緩存有關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計算機的硬體配置情況,在「Memory」文本欄處輸入適當的內存緩存的數值,在「Disk」文本欄處輸入需要的硬碟緩存數值。
3、在該標簽,用戶也可以單擊「Clear memory cache now」來直接清除內存緩存中的內容,通過單擊「Clear disk cache now」按鈕來清除硬碟緩存中的內容。
4、在「Disk cache」文本欄處用戶可以另外指定一個文件夾作為硬碟緩存的目錄,瀏覽器默認的緩存目錄為「Program FilesNetscapeNavigatorCache」。
5、在「Verify」驗證欄處有三個單選項,其中「Once per session」功能與「每次啟動INTERNET EXPLORER時檢查」相同,「Every time」作用與「每次訪問此頁時檢查」 相同,「Never」當然與「不檢查」相同,瀏覽器默認會選中「Once per session」選項。
6、設置好所有參數後,單擊「確定」按鈕完成設置任務。
D、Netscape4.0以上版本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如下:
1、在瀏覽器操作窗口中,用滑鼠單擊菜單欄中的「EDIT」菜單項下面的「Preferences」命令,程序會彈出一個設置對話框。
2、在該對話框的目錄欄中,選擇「Advanced」下面的「Cache」命令,用戶就會發現一個與緩存有關的設置界面。
3、這個設置界面與Netscape3.0瀏覽器的緩存設置界面相似,所以下面的設置基本上就與Netscape3.0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相同。
好了,到了這里相信大家對瀏覽器緩存的使用已基本熟悉了。不過,最後筆者還要提醒大家兩點的是:1、磁碟緩存如果使用不當或使用時間較長時,有時可以導致瀏覽器降低工作效率或乾脆停止工作,最為典型的現象有兩種:一是打開一個網頁時硬碟不停的工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有反應。這是因為緩存太長以及緩存中數據太多造成的。另外一種現象就是瀏覽器乾脆不工作,無法打開任何網頁。這是因為緩存中的數據文檔混亂或者已經破壞造成的。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是適當減小緩存尺寸或者定期及時清理緩存中的數據。2、使用緩存後網頁有可能不能自動更新,雖然在設置緩存時讓它可以自動檢測網頁是否更新,但實際使用中往往每次都是讀出的舊網頁內容,這樣網上內容更新時用戶就不能及時了解。解決上述故障的方法是必須隨時按下瀏覽器的「刷新」或「Reload」按鈕。

④ 選購電腦指引

其實不必說的那麼仔細。cpu吧就intel酷睿2雙核的吧主頻3.0GHZ及以上。顯卡就Nvidia的9800 GT系列吧顯存要256MB及以上,內存金士頓的系列DDR3的如果是XP的系統2G就行VISTA的得4G硬碟250G就行

⑤ 緩存是什麼意思,和快閃記憶體有聯系嗎

一、什麼是緩存
瀏覽器緩存這個概念,對於經常用瀏覽器來瀏覽信息的用戶來說並不十分陌生。用戶也許在用瀏覽器瀏覽信息時,經常使用「返回」和「後退」的瀏覽功能,調用你以前閱讀過的頁面,這時,你會發現顯示速度是很快的,其實這些你剛調出來的內容就放在計算機的緩存中,而不需要再次從INTERNET上重新傳輸數據,這樣就會給用戶造成了一種訪問速度被提高的錯覺。所以瀏覽器緩存其實就是指在本地使用的計算機中開辟一個內存區,同時也開辟一個硬碟區作為數據傳輸的緩沖區,然後用這個緩沖區來暫時保存用戶以前訪問過的信息。既然緩存存在於硬碟之中,那麼它肯定是以文件夾的形式出現的。各個不同類型的瀏覽器都有各個不同的文件夾作為緩存使用,在系統的預設狀態下,IE3.0和IE4.0版本的瀏覽器緩存文件夾為「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而網景公司的NETSCAPE 3.0瀏覽器的緩存文件夾為「Program FilesNetscapeNavigatorCache」,但網景公司的高版本瀏覽器比如NetscapeCommunicator4.0的瀏覽器緩存文件夾為「PROGRAM FILESUsers用戶名cache」 中,其中用戶名是用戶登錄WINDOWS時使用的名字。
二、緩存是如何工作的
當用戶在瀏覽器中設置一定量的磁碟緩存後,瀏覽器上網工作時會把從網上讀出的網頁、圖像以及其它數據存放在磁碟緩存之中,並建立相應的文檔索引。在瀏覽器以後的工作中,將首先檢查磁碟緩沖區中是否存在相應的數據,如果有,則直接從本地磁碟上讀出,不再從網上下載,所節省的時間是顯而易見的。緩存按照信息存放的位置可以分成內存緩存和硬碟緩存。內存緩存是用於暫時存儲本次上網所調用的數據資料的,從INTERNET上傳來的每一個網頁信息,在內存緩存中都相應地給予保存一個備份,「返回」和「向前」實際上是將以前的頁面從內存緩存中調出來並顯示在用戶的瀏覽器窗口中,在內存緩存中存放的網頁信息量和內存緩存的大小有關,內存緩存越大,保存的網頁信息量就越多。硬碟緩存是用於保存用戶前幾次上網時所調用的信息資料,用戶從「歷史記錄」中調出來的內容其實就是保存在硬碟緩存中的,只要用戶開辟的硬碟緩存足夠大,將可以保存用戶前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前調用過的信息資料。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在瀏覽器中設置適當的磁碟緩存是相當必要的,並且需要一定的容量,理論上這個值設置得越高,存入緩存的信息就越多,裝載它們的速度也就越快。那麼是不是設置的緩存容量越大,瀏覽的效率越高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大家都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如果緩存容量設置的太小,所能存放的數據信息量就很小,大部分數據還是需要從網上重新下載,並且系統還要花費一定的系統資源來頻繁清除緩存中的數據,最終結果會使瀏覽速度明顯下降,如果這是這樣的話,使用緩存到成了一種累贅,還不如不用的好。相反,如果瀏覽器的緩存設置得太大的話,那麼在你的磁碟緩存中存放的數據信息量將很龐大,以後在你每次需要重新訪問這些信息時,瀏覽器將不得不在你的龐大的緩存信息中搜索需要的文檔,這樣會使你的硬碟頻繁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將長於從網上下載數據的時間;另外如果緩存容量設置得太大,在硬碟容量一定的情況下,其他系統程序佔用的資源將變得相對較少,從而會降低計算機本身的運行速度。在這種情況下,磁碟緩存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瀏覽器默認的內存緩存數值為600K,如果你的計算機有32~64M內存,並且在運行瀏覽器系統的時候沒有執行更多的其他應用程序,那麼可以把這個數值改為4~8M;對於硬碟緩存,瀏覽器默認的數值為5M,如果你經常要訪問的信息量很大,而且計算機中的硬碟有比較多的閑置空間,那麼你可以把硬碟緩存的數值設置成500M~1000M。
三、怎樣正確設置緩存
用戶無論使用的是哪一種瀏覽器,正確地設置瀏覽器的緩存參數將大大提高你的瀏覽效率,同時也將一定程度上改善你的瀏覽器的工作性能;但是如果使用不恰當,設置不正確那不但不會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反而還能降低計算機的運行速度。不同的瀏覽器有不同的設置方法:
A、IE4.0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如下:
1、首先打開瀏覽器的操作窗口,然後用滑鼠淡季「查看」菜單中的「Internet選項」,程序會打開一個選項對話框。
2、在選項對話框中找到「INTERNET 臨時文件」欄,並用滑鼠單擊該欄右邊的「設置」按鈕,同樣地程序也會打開一個設置框。
3、在設置框中,用戶可以直接用滑鼠來移動滑動桿即可改變緩存的大小。
4、參數設置好後,單擊「應用」按鈕使上述設置生效,最後單擊「確定」按鈕,退出參數設置對話框。
B、IE5.0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如下:
1、打開IE5.0操作窗口,在窗口中用滑鼠單擊「工具」菜單中的「Internet選項」,屏幕上將出現「Internet選項」對話框。
2、在選項對話框中,單擊「常規」標簽下的「Internet臨時文件」設置欄,並用滑鼠單擊該欄中的「設置」按鈕,程序將會打開一個標題為「設置」的對話框;當然,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帶有自動清除磁碟緩存的功能,如果用戶想在這里節省硬碟的空間,也可以按「刪除文件」按鈕,來釋放出更多的緩存空間,這種刪除緩存內容的方式比較徹底。
3、在「設置」對話框上面有四個單選項:
「每次訪問此頁時檢查」單選項表示瀏覽器將發送一個信息給所要訪問的頁面的WEB伺服器,查問當前訪問的信息是否有變動,如沒有變動,就從硬碟緩存中直接調用,而且每次訪問都要發送信息給WEB伺服器進行驗證。
「每次啟動INTERNETEXPLORER時檢查」表示本次上網瀏覽器將只發送一次信息給WEB伺服器進行驗證,以後無論信息是否發生變動,都從硬碟緩存中直接調用所要訪問的頁面的信息。
「自動」單選項表示瀏覽器將自動檢查所要訪問的信息最新是否發生變動,如果變動的話,就從INTERNET上重新下載網頁,如果沒有變動的話,就直接從硬碟中讀取數據。
「不檢查」單選項表示對要調用的頁面信息不進行校驗,只要硬碟硬碟上有,就直接從硬碟中調用。弄清楚了上面四個選項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設定,瀏覽器默認選擇「自動」這一單選項。
4、接著用戶可以在「使用的磁碟空間處」用滑鼠直接拖動滑動桿來改變緩存的大小,或者直接在後面的文本框中輸入具體的數值。如果用戶想改變瀏覽器緩存的位置,例如用戶的C盤空間緊張時或者為了使用方便,用戶需要把緩存移到其它分區或者把緩存放到一個易操作的地方,這時就可以通過另外選擇一個文件夾來作為緩存,在這里用戶只要按下「移動文件夾」並指定要新建的文件夾名稱就行了。
5、同樣地,參數設置好後,單擊「應用」按鈕使上述設置生效,最後單擊「確定」按鈕,退出選項對話框。
C、Netscape3.0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如下:
1、運行瀏覽器程序,在瀏覽窗口中用滑鼠單擊「Options」菜單下面的「Network Preference」菜單項,瀏覽器將會彈出一個參數設置窗口。
2、在該窗口中單擊「Cache」標簽,我們就會發現該標簽下提供的設置內容都是與緩存有關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計算機的硬體配置情況,在「Memory」文本欄處輸入適當的內存緩存的數值,在「Disk」文本欄處輸入需要的硬碟緩存數值。
3、在該標簽,用戶也可以單擊「Clear memory cache now」來直接清除內存緩存中的內容,通過單擊「Clear disk cache now」按鈕來清除硬碟緩存中的內容。
4、在「Disk cache」文本欄處用戶可以另外指定一個文件夾作為硬碟緩存的目錄,瀏覽器默認的緩存目錄為「Program FilesNetscapeNavigatorCache」。
5、在「Verify」驗證欄處有三個單選項,其中「Once per session」功能與「每次啟動INTERNETEXPLORER時檢查」相同,「Every time」作用與「每次訪問此頁時檢查」 相同,「Never」當然與「不檢查」相同,瀏覽器默認會選中「Once per session」選項。
6、設置好所有參數後,單擊「確定」按鈕完成設置任務。
D、Netscape4.0以上版本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如下:
1、在瀏覽器操作窗口中,用滑鼠單擊菜單欄中的「EDIT」菜單項下面的「Preferences」命令,程序會彈出一個設置對話框。
2、在該對話框的目錄欄中,選擇「Advanced」下面的「Cache」命令,用戶就會發現一個與緩存有關的設置界面。
3、這個設置界面與Netscape3.0瀏覽器的緩存設置界面相似,所以下面的設置基本上就與Netscape3.0瀏覽器設置緩存大小的方法相同。
好了,到了這里相信大家對瀏覽器緩存的使用已基本熟悉了。不過,最後筆者還要提醒大家兩點的是:1、磁碟緩存如果使用不當或使用時間較長時,有時可以導致瀏覽器降低工作效率或乾脆停止工作,最為典型的現象有兩種:一是打開一個網頁時硬碟不停的工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有反應。這是因為緩存太長以及緩存中數據太多造成的。另外一種現象就是瀏覽器乾脆不工作,無法打開任何網頁。這是因為緩存中的數據文檔混亂或者已經破壞造成的。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是適當減小緩存尺寸或者定期及時清理緩存中的數據。2、使用緩存後網頁有可能不能自動更新,雖然在設置緩存時讓它可以自動檢測網頁是否更新,但實際使用中往往每次都是讀出的舊網頁內容,這樣網上內容更新時用戶就不能及時了解。解決上述故障的方法是必須隨時按下瀏覽器的「刷新」或「Reload」按鈕。

⑥ centos bind服務 中的dns cache緩存時間可以更改嗎,如何更改

Option中有下面兩個參數,分別定義否定應答和肯定應答在緩存中的生存周期:
max-ncache-ttl
為降低網路流量和提升伺服器存儲否定回答的性能。 max-ncache-ttl 以秒為單位設定這
些回答的保存時間.默認max-ncache-ttl 是10800 秒(3 小時)。 max-ncache-ttl 不能超過7
天,如果設成一個更大的值,則將會被自動減為7 天。
max-cache-ttl
max-cache-ttl 設定了伺服器儲存普通(肯定)答案的最大時間。默認值一周(7 天)

下載中心有bind9的管理員手冊,可以多參考一下

⑦ 404錯誤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404

404頁面是客戶端在瀏覽網頁時,伺服器無法正常提供信息,或是伺服器無法回應,且不知道原因所返回的頁面。

404 的含義:第一個 4 表示客戶端出錯;第二個 0 表示你把網址打錯了;最後表示這個錯誤代碼在 4 開頭的錯誤代碼中排行老四。

Room 404,一般表示的是 4 樓第四個房間。在 CERN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是找不到這個房間的,因為在 CERN 第一個數 4 表示的第四棟樓,第二個數表示的不是第幾層,後面兩個數字合起來表示的辦公室的編號,而第四號樓是沒有編號為 04 的辦公室的。

(7)否定緩存擴展閱讀

1、據說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前,互聯網的形態就是一個大型的中央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就設置在404房間裡面。那時候所有的請求都是由人工手動完成的,如果在資料庫中沒有找到請求者所需要的文件,或者由於請求者寫錯了文件編號,用戶就會得到一個返回信息:room 404 : file not found。

2、網站設置404頁面後,如果網站出現死鏈接,搜索引擎蜘蛛爬行這類網址得到「404」狀態回應時,即知道該URL已經失效,便不再索引該網頁,並向數據中心反饋將該URL表示的網頁從索引資料庫中刪除。避免因為死鏈接影響網站收錄。

參考資料

404頁面--網路

⑧ Disabled和Enabled是什麼意思

在電腦操作系統中,DISABLED意思是【禁用】,【ENABLED】的意思是【開啟】。
「Advanced
BIOS
Features」項子菜單中子項設置∶
Virus
Warning(病毒報警)在系統啟動時或啟動後,如果有程序企圖修改系統引導扇區或硬碟分區表,BIOS會在屏幕上顯示警告信息,並發出蜂鳴報警聲,使系統暫停。設定值有:Disabled
(禁用);Enabled
(開啟)。
CPU
Internal
Cache(CPU內置高速緩存設定)設置是否打開CPU內置高速緩存。默認設為打開。設定值有:Disabled
(禁用);Enabled
(開啟)。
External
Cache(外部高速緩存設定)設置是否打開外部高速緩存。默認設為打開。設定值有:Disabled
(禁用);Enabled
(開啟)。
CPU
L2
Cache
ECC
Checking(CPU二級高速緩存奇偶校驗)設置是否打開CPU二級高速緩存奇偶校驗。默認設為打開。設定值有:Disabled
(禁用);Enabled
(開啟)。
Quick
Power
On
Self
Test(快速檢測)設定BIOS是否採用快速
POST
方式,也就是簡化測試的方式與次數,讓POST過程所需時間縮短。無論設成Enabled或Disabled,當POST進行時,仍可按Esc鍵跳過測試,直接進入引導程序。默認設為禁用。設定值有:Disabled
(禁用);Enabled
(開啟)。
First
Boot
Device(設置第一啟動盤)設定BIOS第一個搜索載入操作系統的引導設備。默認設為Floppy(軟盤驅動器),安裝系統正常使用後建議設為(HDD-0)。設定值有:Floppy
系統首先嘗試從軟盤驅動器引導LS120
系統首先嘗試從LS120引導HDD-0
系統首先嘗試從第一硬碟引導SCSI
系統首先嘗試從SCSI引導CDROM
系統首先嘗試從CD-ROM驅動器引導HDD-1
系統首先嘗試從第二硬碟引導HDD-2
系統首先嘗試從第三硬碟引導HDD-3
系統首先嘗試從第四硬碟引導ZIP
系統首先嘗試從ATAPI
ZIP引導LAN
系統首先嘗試從網路引導Disabled
禁用此次序。

熱點內容
不屬於編譯程序組成的部分是什麼 發布:2024-05-05 19:05:34 瀏覽:612
壓縮麵食 發布:2024-05-05 18:55:45 瀏覽:803
linux的gz解壓命令 發布:2024-05-05 18:24:13 瀏覽:311
伺服器機櫃屬於什麼輻射 發布:2024-05-05 18:02:10 瀏覽:336
存儲成本計算 發布:2024-05-05 18:02:10 瀏覽:584
如何把手機改安卓10 發布:2024-05-05 17:39:07 瀏覽:498
我的世界怎麼擴容伺服器內存 發布:2024-05-05 17:19:54 瀏覽:48
java讀取文件字元 發布:2024-05-05 17:15:18 瀏覽:11
三星怎麼應用加密 發布:2024-05-05 17:13:18 瀏覽:152
cad字體在那個文件夾 發布:2024-05-05 17:08:20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