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解壓的成語
❶ 解壓和減壓的意思
解壓和減壓的意思如下:
一、解壓:一般多指電子產品的文件或軟體操作。
二、減壓:jiǎn yā
意思:減少物質的重量壓力;減輕壓力、負擔。
舉例:大考結束,心情頓時減壓,感到無比輕松。
筆畫
例句
1、三天休息迎五一,舒心快樂減壓力,親朋好友多聯系,春風也能化急雨,身體康健少發火,放鬆心情靠自己,不信你就走出去,放眼山川綠草地,丟掉煩惱和憂郁,瀟灑快樂行萬里!祝你輕松五一,快樂五一!
2、開一瓶啤酒讓你解愁,泡一杯茶水為你減壓,送一份祝福給我親愛的朋友,願你:心想事成,日子樂悠悠!
3、沒事給自已減減壓,抽空給自已放放假,生活的擔子重,也不能把自已壓垮。用自已的變化去適應環境的變化,沒有走不過去的路,沒有爬不過去的山,更沒有跨不過去的坎。
4、六一至,心靈放放假,工作減減壓;年齡留留級,心情塗塗鴉;快樂充充電,煩惱下下架。看,好運在蔭芽,青春正煥發。六一快樂喲!
❷ 是什麼成語
這也是困擾我的問題,前方獺祭魚預警!!!
《辭源》:
慣用的古語。
◇元戴錶元剡源集二五講義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歌詩之道,古人不以為甚難,……蓋多舉古人成語以相委屬而已。」
◇紅樓夢二八:「酒底要席上生風一樣東西,——或古詩、舊對、四書五經成語。」
《漢語大詞典》:
(1) 慣用的古語。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魯迅《墳・我之節烈觀》:「不節烈(中國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2) 指長期慣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片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清任泰學《質疑・經義》:「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趙樹理《金字》:「我想了一陣,想出個模稜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現代漢語詞典》:
[名]人們長期以來慣用的、簡潔精闢的定型片語或短句。
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有些成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後來居上」等。
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
[名]人們相沿慣用的意義完整、表達精煉、含義豐富的固定短語。漢語成語多為四字格。
《重編國語辭典》:
一種語言中簡短有力的固定片語,可作為句子的成分。
形式不一,以四言為主。一般而言都有出處來源,與引申的比喻義,而非單純使用字面上意思。
如「矛盾」、「綿里針」、「勢如破竹」、「篳路藍縷」等。
《新編文史地辭典》:
人們長期以來相沿慣用的固定短語或短句。
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少於或多於四個字的,如「莫須有」、「吃一塹,長一智」等。成語一般都有出處。成語的詞序結構一般不能隨意顛倒、抽換或增減。成語具有特定的含義,往往不能簡單地按字面理解,如「胸有成竹」、「狐假虎威」等等。
成語言簡意賅,表現力強,使用得當,可使語言簡練、生動有力,增強表達效果。
《新編中國文史詞典》:
一種慣用的固定片語。
特點是意義的整體性和結構的凝固性。絕大多數成語的意義不等於其構成成份意義的簡單相加。如「釜底抽薪」,字面上是說「從鍋底下抽掉柴火」,實際意義是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唇亡齒寒」字面上是說「嘴唇沒了牙齒就寒冷」,實際意義是比喻關系密切,利害與共。
漢語成語基本上由四個字組成,其構成成份和組合次序一般不能任意變更。如「南轅北轍」不能說成「東轅西轍」,「對牛彈琴」不能說成「對馬彈琴」,「三長兩短」不能說「兩短三長」。但也並非絕對一成不變。如「揠苗助長」現在一般都說「拔苗助長」。
成語的來源有神話和寓言,如「滄海桑田」、「刻舟求劍」;有歷史故事,如「完璧歸趙」、「四面楚歌」;有詩文語句,如「一日三秋」、「不亦樂乎」;有群眾口語,如「看菜吃飯」、「七拼八湊」。
成語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
熟語的一種。含義凝練豐富,慣用的、定型的固定片語。如「狐假虎威」、「一葉知秋」、「五十步笑百步」。成語來源於對某一寓言或歷史故事的概括,對名言的緊縮截取,或對民間與古代一些語句的沿用和改造,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四字格是漢語成語的基本形式。一些成語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形式、意義有發展變化。如「揠苗助長」後作「拔苗助長」,「沆瀣一氣」原指志趣投合,後表示壞人臭味相投。
《大辭海·詞彙卷》:
語匯的一種。
漢語的成語由「二二相承」的四個字組成。分完全「二二相承」式和不完全「二二相承」式兩種類型。
完全「二二相承」式,語法結構、語義結構和語音結構都採取完全「二二相承」式,如「家喻戶曉、養精蓄銳、深入淺出、斑駁陸離」等;不完全「二二相承」式,語法結構、語義結構雖不是「二二相承」式,但語音結構或習慣讀音屬於「二二相承」式,如「葉公好龍、成人之美、解甲歸田、一衣帶水」等。
成語有雅俗之分,來自書面語系統的叫雅成語,如「逃之夭夭、守株待兔、黃粱美夢、杯弓蛇影」等;來自口語系統的叫俗成語,如「拉幫結伙、雞毛蒜皮、亂七八糟」等。
《大辭海·語言學卷》:
熟語的一種。漢語中形式簡練、含義豐富、長期慣用、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片語。一般由四個音節組成,來源不一,大多出自古代詩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其含義,有的可從字面理解,如「萬紫千紅」「乘風破浪」「相依為命」「鬨堂大笑」;有的則要從源頭了解才能懂,如「守株待兔」出於《韓非子·五蠹》宋人守在樹樁旁,希望再次撿到撞死的兔子的故事,比喻不知變通或希冀僥幸成功。
《現代漢語大詞典》:
① 慣用的古語。
魯迅《我之節烈觀》:「不節烈(中國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② 指長期慣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片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趙樹理《金字》:「我想了一陣,想出個模稜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表述各不相同,但都沒有太明確的指向。《大辭海·詞彙卷》的說法稍異,可以參考。
另外,筆者參考了十幾種成語詞典,他們大部分只說本詞典收錄多少詞條,並沒有明確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
楊曉宇主編、劉經建副主編的《實用現代漢語》中將固定短語分成專名、術語、熟語三類。在熟語中,又分成以下四類:
成語
慣用語
諺語
歇後語
對於熟語,作者說:
熟語是慣用的定型片語,是詞彙的重要組成部分。熟語內容豐富,形式精練,很有表現力,為人們喜聞樂道。主要包括成語、慣用語、諺語、歇後語等。熟語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結構的凝固性,即其構成成分和結構關系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增減其中的成分,順序也不能任意變動。成語的凝固性最高,如「有的放矢」就不能隨便改為「有的放箭」,「張冠李戴」就不能說成「李冠張戴」。第二,意義的融合性,即整個結構的意思不是字面意思的簡單相加,內部各部分已經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表達一個新的完整的意義。如「胸有成竹」、「杯弓蛇影」、「穿小鞋」、「碰釘子」這樣的熟語,初學者即使每個字都認識,仍然有可能不理解它的真實含義。所以對熟語的意義必須做整體的理解。第三,功能的整體性,即熟語從結構上看是片語,但作用相當於詞,可以直接拿來構成句子進行交際,是作為詞的等價物來使用的。(P208)
對於成語,作者說:
成語是一種相沿慣用、含義豐富、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成語以四字格形式為主,也有極少數非四字格的,如「莫須有」、「一言以蔽之」、「迅雷不及掩耳」等。
成語最能體現熟語的結構意義凝固化的特點,成語長期相沿慣用,其結構意義的凝固性大都與成語的來源有關。
成語主要來源於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例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來源於神話寓言,「唇亡齒寒」、「破釜沉舟」「完璧歸趙」、「聞雞起舞」等來自歷史故事,「信誓旦旦」、「老驥伏櫪」、「撲朔迷離」、「學而不厭」等來自詩文語句,「狼子野心」、「狗尾續貂」、「投鼠忌器」、「雞毛蒜皮」等來自口頭俗語。除以上所說外,也有一些是從外族語中吸收來的。如「曇花一現」源於佛經,「天方夜譚」來自阿拉伯民間故事,「火中取栗」出於法國文學作品。
成語主要來自古代文獻或俗語,所以大都書面語色彩濃,風格莊重典雅,也有些具有通俗平易的風格。(P208-209)
仔細閱讀這段話,其實是會令人生疑的。
相沿慣用、意義豐富——並不能區分成語和非成語俗語。
結構凝固——部分成語結構不凝固,一些非成語俗語結構也凝固。
來源於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外族語——方方面面都說到了,是不是說成語可以來源於任何地方?
大都莊重典雅,有些則通俗平易——雅俗都說了。
陸儉明《現代漢語》中的論述更細化,不重復了。書中提到一例值得注意:
「濤走雲飛、花開花謝、搖曳多姿」這些詞語都有成語的模樣,但還不是成型的片語,即不具備慣用性,辭書均未收錄。
從結構上看,濤走雲飛和兔起鶻落、雞飛蛋打並無太大區別。特別是「雞飛蛋打」,很多成語的定義都強調其書面語的性質,很顯然雞飛蛋打不具備,反而濤走雲飛更書面一些。而濤走雲飛卻因不常用,喪失了成為成語的資格。
陸書又提到:
既然這些新造詞可以成為成語,那麼現在常用的網路詞語是不是也可以成為成語?比如「降維打擊」、「不明覺厲」、「人艱不拆」……
為此,我翻了六七種現代漢語或者詞彙學的書,但得到的基本上還類似的表述法……
下面硬著頭皮說一下我的觀點吧,未必正確,權當是一種新的思路。
成語和典故密不可分,古人寫文章講究用典,同時又要講究韻律限定字數,這樣一來長短不一的典故原文,就被封裝成相對固定的壓縮包。受四六文的影響,這些壓縮包以四字為主,後人寫文,可以直接調用這種現成的壓縮包,就是成語。有些壓縮率低,看到成語字面意思就能大致知道想表達什麼,有些壓縮率高,需要解壓後閱讀全文才能領悟。古人的創作習慣決定了成語的性質。古人喜歡厚古薄今,則成語多為古語。古人寫文言文一定是雅化的,成語就不能俗。
與此並行的就是俗語,俗語一般沒有壓縮的過程,通俗易懂,流傳度也很高。在傳統小說、戲曲會使用大量俗語。而在文言文創作中卻很少使用,或者即使使用,也要雅化一番。
在新文化運動前這不成問題。
但後來,文言文被廢止,白話文成了規范語體文。
部分成語活躍於白話文中,而部分成語則幾乎沒人使用了。這就解釋了我們說成語是相沿慣用的,但也有成語明顯幾乎沒人用。
大量和成語結構類似的俗語(大部分為四字俗語)被扶正,取得了成語的資格。現在很多成語的最早書證可以追溯到明清小說,但在當時人們並不認為這是成語。
然而俗語的繁衍速度是驚人的,我們接受了明清俗語進入成語,也接受了部分新詞進入成語。隨著大量成語詞典的出版,這個接受進程幾乎被終止了。如果放任俗語成為成語,字典是要爆炸的。「對號入座」這種詞,在現在幾乎是絕不可能被認為是成語的。
這個猜想用了一個文白二元對立的簡易模型,是不嚴謹的,但基本能解決大部分問題。我也希望能夠看到更好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