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關閉查詢緩存
設置好查詢緩存的大小就行了。比如設置個20MB. SET GLOBAL QUERY_CACHE_SIZE=20000000; mysql會將查詢SQL和結果集存到緩存中,等下次遇到相同的SQL語句時,結果集從緩存中讀齲
② mysql緩存機制怎麼查看有沒有啟動
MySQL緩存機制簡單的說就是緩存sql文本及查詢結果,如果運行相同的sql,伺服器直接從緩存中取到結果,而不需要再去解析和執行sql。如果表更改 了,那麼使用這個表的所有緩沖查詢將不再有效,查詢緩存值的相關條目被清空。更改指的是表中任何數據或是結構的改變,包括INSERT、UPDATE、 DELETE、TRUNCATE、ALTER TABLE、DROP TABLE或DROP DATABASE等,也包括那些映射到改變了的表的使用MERGE表的查詢。顯然,這對於頻繁更新的表,查詢緩存是不適合的,而對於一些不常改變數據且有 大量相同sql查詢的表,查詢緩存會節約很大的性能。
命中條件
緩存存在一個hash表中,通過查詢SQL,查詢資料庫,客戶端協議等作為key.在判斷是否命中前,MySQL不會解析SQL,而是直接使用SQL去查詢緩存,SQL任何字元上的不同,如空格,注釋,都會導致緩存不命中.
如果查詢中有不確定數據,例如CURRENT_DATE()和NOW()函數,那麼查詢完畢後則不會被緩存.所以,包含不確定數據的查詢是肯定不會找到可用緩存的
工作流程
1. 伺服器接收SQL,以SQL和一些其他條件為key查找緩存表(額外性能消耗)
2. 如果找到了緩存,則直接返回緩存(性能提升)
3. 如果沒有找到緩存,則執行SQL查詢,包括原來的SQL解析,優化等.
4. 執行完SQL查詢結果以後,將SQL查詢結果存入緩存表(額外性能消耗)
緩存失效
當某個表正在寫入數據,則這個表的緩存(命中檢查,緩存寫入等)將會處於失效狀態.在Innodb中,如果某個事務修改了表,則這個表的緩存在事務提交前都會處於失效狀態,在這個事務提交前,這個表的相關查詢都無法被緩存.
緩存的內存管理
緩存會在內存中開辟一塊內存(query_cache_size)來維護緩存數據,其中有大概40K的空間是用來維護緩存的元數據的,例如空間內存,數據表和查詢結果的映射,SQL和查詢結果的映射等.
MySQL將這個大內存塊分為小的內存塊(query_cache_min_res_unit),每個小塊中存儲自身的類型,大小和查詢結果數據,還有指向前後內存塊的指針.
MySQL需要設置單個小存儲塊的大小,在SQL查詢開始(還未得到結果)時就去申請一塊空間,所以即使你的緩存數據沒有達到這個大小,也需要用這個大小的數據塊去存(這點跟linux文件系統的Block一樣).如果結果超出這個內存塊的大小,則需要再去申請一個內存塊.當查詢完成發現申請的內存塊有富餘,則會將富餘的空間釋放掉,這就會造成內存碎片問題,見下圖
此處查詢1和查詢2之間的空白部分就是內存碎片,這部分空閑內存是有查詢1查詢完以後釋放的,假設這個空間大小小於MySQL設定的內存塊大小,則無法再被使用,造成碎片問題
在查詢開始時申請分配內存Block需要鎖住整個空閑內存區,所以分配內存塊是非常消耗資源的.注意這里所說的分配內存是在MySQL初始化時就開辟的那塊內存上分配的.
緩存的使用時機
衡量打開緩存是否對系統有性能提升是一個很難的話題
1. 通過緩存命中率判斷, 緩存命中率 = 緩存命中次數 (Qcache_hits) / 查詢次數 (Com_select)
2. 通過緩存寫入率, 寫入率 = 緩存寫入次數 (Qcache_inserts) / 查詢次數 (Qcache_inserts)
3. 通過 命中-寫入率 判斷, 比率 = 命中次數 (Qcache_hits) / 寫入次數 (Qcache_inserts), 高性能MySQL中稱之為比較能反映性能提升的指數,一般來說達到3:1則算是查詢緩存有效,而最好能夠達到10:1
緩存配置參數
1. query_cache_type: 是否打開緩存
可選項
1) OFF: 關閉
2) ON: 總是打開
3) DEMAND: 只有明確寫了SQL_CACHE的查詢才會吸入緩存
2. query_cache_size: 緩存使用的總內存空間大小,單位是位元組,這個值必須是1024的整數倍,否則MySQL實際分配可能跟這個數值不同(感覺這個應該跟文件系統的blcok大小有關)
3.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 分配內存塊時的最小單位大小
4. query_cache_limit: MySQL能夠緩存的最大結果,如果超出,則增加 Qcache_not_cached的值,並刪除查詢結果
5. query_cache_wlock_invalidate: 如果某個數據表被鎖住,是否仍然從緩存中返回數據,默認是OFF,表示仍然可以返回
GLOBAL STAUS 中 關於 緩存的參數解釋:
Qcache_free_blocks: 緩存池中空閑塊的個數
Qcache_free_memory: 緩存中空閑內存量
Qcache_hits: 緩存命中次數
Qcache_inserts: 緩存寫入次數
Qcache_lowmen_prunes: 因內存不足刪除緩存次數
Qcache_not_cached: 查詢未被緩存次數,例如查詢結果超出緩存塊大小,查詢中包含可變函數等
Qcache_queries_in_cache: 當前緩存中緩存的SQL數量
Qcache_total_blocks: 緩存總block數
減少碎片策略
1. 選擇合適的block大小
2. 使用 FLUSH QUERY CACHE 命令整理碎片.這個命令在整理緩存期間,會導致其他連接無法使用查詢緩存
PS: 清空緩存的命令式 RESET QUERY CACHE
③ mysql文件不想用mysql打開
Linux系統資源限制
Linux會對用戶所佔用的系統資源進行限制,MySQL運行在Linux系統下也會受此限制。
查看當前系統的所有限制值
shell> ulimit -a
設置可以同時打開的最大文件數,默認為1024,如不修改打開文件數過多會出現too many open files錯誤。
shell> ulimit -n
設置最大可用進程數
shell> ulimit -u
一般可通過修改/etc/security/limits.conf文件進行配置。
shell> more /etc/security/limits.conf
* soft nproc 20480
* hard nproc 20480
* soft nofile 65535
* hard nofile 65535
MySQL打開文件限制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open\_%';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innodb_open_files | 4096 |
| open_files_limit | 65535 |
| table_open_cache | 2048 |
| table_open_cache_instances | 1 |
+----------------------------+-------+
4 rows in set (0.00 sec)
open_files_limit :操作系統允許mysqld打開的文件數量,伺服器運行時該變數為系統實際允許打開的值,和啟動伺服器指定的參數可能不一致。如果該值為0,表示不允許MySQL修改打開的文件數量。
有效的open_files_limit值是基於系統啟動指定的open_files_limit,max_connections和table_open_cache計算得到,伺服器將會獲取三個指標中最大的值,如果三者指標都沒有指定,伺服器將獲得os允許的最大值。
1) 10 + max_connections + (table_open_cache * 2)
2) max_connections * 5
3) 啟動時設定的open_files_limit,如果沒有指定默認為5000
innodb_open_files:指定MySQL可同時打開.ibd文件的最大個數,最小為10,默認300。此選項只針對InnoDB表打開的.ibd文件描述符,獨立於open_files_limit。
table_open_cache:所有線程打開表的數目。它的作用就是緩存表文件描述符,降低打開關閉表的頻率, 如果這個參數設置得過小,就不得不關閉一些已打開的表以便為緩存新表,從而出現頻繁的打開關閉MyISAM表文件的情況,而INNODB表的打開不受這個參數控制,而是放到其數據字典當中,即在ibd文件中。當Opened_tables狀態值較大,且不經常使用FLUSH TABLES 關閉並重新打開表,就需要增加該值。
table_open_cache_instances:表緩存實例數,為通過減小會話間爭用提高擴展性,表緩存會分區為table_open_cache/table_open_cache_instances大小的較小的緩存實例。DML語句會話只需要鎖定所在緩存實例,這樣多個會話訪問表緩存時就可提升性能(DDL語句仍會鎖定整個緩存)。默認該值為1,當16核以上可設置為8或16。
table_definition_cache:緩存表定義(.frm)文件的數量。如果表較多,可以增大該值加快打開表。與一般表緩存不同,表定義緩存不佔用文件描述符,佔用空間也小。最小為400,上線為2000,默認為:
400 + (table_open_cache / 2)。如果打開表數量高於table_definition_cache,則會通過LRU機制搜索表空間LRU文件列表並刷新列表。對於InnoDB,打開文件的限制為max(table_definition_cache, innodb_open_files)。
MySQL文件打開狀態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open%';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Com_ha_open | 0 |
| Com_show_open_tables | 1 |
| Innodb_num_open_files | 19 |
| Open_files | 3 |
| Open_streams | 0 |
| Open_table_definitions | 8 |
| Open_tables | 8 |
| Opened_files | 509 |
| Opened_table_definitions | 116 |
| Opened_tables | 90 |
| Slave_open_temp_tables | 0 |
| Table_open_cache_hits | 3254 |
| Table_open_cache_misses | 90 |
| Table_open_cache_overflows | 0 |
+----------------------------+-------+
14 rows in set (0.00 sec)
Open_table_definitions:代表當前緩存了多少.frm文件。
Opened_table_definitions:代表自MySQL啟動後,緩存了.frm文件的數量。 需要注意的是.frm文件是MySQL用於存放表結構的文件,
對應myisam和innodb存儲引擎都必須有的,可以通過show open tables 查看 這2個變數的值。
Open_tables:代表當前打開的表個數
Opened_tables:代表自MySQL啟動後,打開過的表個數,如該值過大,可能是table_open_cache設置太小。
Open_files:打開文件的個數。伺服器層打開的一般文件,不包含sockets 或 pipes類型文件,也不包含內部函數打開的文件。
Opened_files:通過使用my_open()系統函數打開的文件數。
Table_open_cache_hits:打開表緩存查找的命中數。
Table_open_cache_misses:打開表緩存查找的未命中數。
Table_open_cache_overflows:打開表緩存溢出數。
MySQL如何打開關閉表
由於MySQL是多線程的,因此可能存在多個會話同時根據指定表進行查詢。為解決同一個表在不同會話狀態不一致,該表會由每個會話獨立的打開,這樣MySQL會消耗內存但會提高性能。
table_open_cache同時會跟max_connections相關。如200個並發連接線程,指定的表緩存至少為200*N,N為每個連接關聯的最大表數量。
以下幾種情況MySQL會關閉未使用的表並將其從表緩存中刪除:
表緩存已滿,線程將要打開不在緩存中的表。
緩存中的表多於table_open_cache且緩存中的表不被任何線程使用。
當發生表刷新操作(flush tables)
當表緩存滿後,伺服器將執行以下操作:
當前不使用的表將被釋放,先釋放最近最少使用的表
當新表需要被打開,但是緩存已滿且無表可以被釋放,伺服器將會根據需要臨時擴展緩存,當臨時擴展緩存中的表從使用變為未使用狀態,表將被關閉,擴充的臨時緩存將被釋放。
文件打開常見問題
資料庫報錯:
[ERROR] /opt/mysql/bin/mysqld: Can't open file: './tpcc/sbtest98.frm' (errno: 24 - Too many open files)
查看os最大允許打開數
shell> ulimit -n
65535
查看資料庫打開設定最大打開文件數
mysql>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open_files_limit';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open_files_limit | 500 |
+------------------+-------+
1 row in set (0.00 sec)
查看當前資料庫已經打開的文件描述符
shell>ll /proc/24012/fd | wc
501 5507 41673
調整open_files_limit設定並重啟生效。
④ mysql 存儲過程執行太慢怎麼優化
1.當我們請求mysql伺服器的時候,MySQL前端會有一個監聽,請求到了之後,伺服器得到相關的SQL語句,執行之前(虛線部分為執行),還會做許可權的判斷
2.通過許可權之後,SQL就到MySQL內部,他會在查詢緩存中,看該SQL有沒有執行過,如果有查詢過,則把緩存結果返回,說明在MySQL內部,也有一個查詢緩存.但是這個查詢緩存,默認是不開啟的,這個查詢緩存,和我們的Hibernate,Mybatis的查詢緩存是一樣的,因為查詢緩存要求SQL和參數都要一樣,所以這個命中率是非常低的(沒什麼卵用的意思)。
3.如果我們沒有開啟查詢緩存,或者緩存中沒有找到對應的結果,那麼就到了解析器,解析器主要對SQL語法進行解析
4.解析結束後就變成一顆解析樹,這個解析樹其實在Hibernate裡面也是有的,大家回憶一下,在以前做過Hibernate項目的時候,是不是有個一個antlr.jar。這個就是專門做語法解析的工具.因為在Hibernate裡面有HQL,它就是通過這個工具轉換成SQL的,我們編程語言之所以有很多規范、語法,其實就是為了便於這個解析器解析,這個學過編譯原理的應該知道.
5.得到解析樹之後,不能馬上執行,這還需要對這棵樹進行預處理,也就是說,這棵樹,我沒有經過任何優化的樹,預處理器會這這棵樹進行一些預處理,比如常量放在什麼地方,如果有計算的東西,把計算的結果算出來等等...
6.預處理完畢之後,此時得到一棵比較規范的樹,這棵樹就是要拿去馬上做執行的樹,比起之前的那棵樹,這棵得到了一些優化
7.查詢優化器,是MySQL裡面最關鍵的東西,我們寫任何一條SQL,比如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NAME = toby AND PASSWORD = 1,它會怎麼去執行?它是先執行username = toby還是password = 1?每一條SQL的執行順序查詢優化器就是根據MySQL對數據統計表的一些信息,比如索引,比如表一共有多少數據,MySQL都是有緩存起來的,在真正執行SQL之前,他會根據自己的這些數據,進行一個綜合的判定,判斷這一次在多種執行方式裡面,到底選哪一種執行方式,可能運行的最快.這一步是MySQL性能中,最關鍵的核心點,也是我們的優化原則.我們平時所講的優化SQL,其實說白了,就是想讓查詢優化器,按照我們的想法,幫我們選擇最優的執行方案,因為我們比MySQL更懂我們的數據.MySQL看數據,僅僅只是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不準確的,MySQL根據這些信息選了一個它自認為最優的方案,但是這個方案可能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8.這里的查詢執行計劃,也就是MySQL查詢中的執行計劃,比如要先執行username = toby還是password = 1
9.這個執行計劃會傳給查詢執行引擎,執行引擎選擇存儲引擎來執行這一份傳過來的計劃,到磁碟中的文件中去查詢,這個時候重點來了,影響這個查詢性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硬碟的機械運動,也就是我們平時熟悉的IO,所以一條查詢語句是快還是慢,就是根據這個時間的IO來確定的.那怎麼執行IO又是什麼來確定的?就是傳過來的這一份執行計劃.(優化就是制定一個我們認為最快的執行方案,最節省IO,和執行最快)
10.如果開了查詢緩存,則返回結果給客戶端,並且查詢緩存也放一份。
⑤ MYSQL 5.6 安裝時的問題
MySQL默認的配置沒有開啟緩存查詢,解決辦法是:
打開my.ini,找到「[mysqld]」設置項,添加以下兩行代碼:
#開啟查詢緩存
explicit_defaults_for_timestamp=true
保存並關閉,重啟MYSQL就OK了
⑥ 簡介mysql之mysql語句執行流程
1.一條查詢語句如何執行?
2.一條更新語句如何執行?
3.innodb的redolog是什麼?
4.什麼是寫緩沖
5.寫緩沖一定好嗎?
6.什麼情況會引發刷臟頁
關於一條mysql查詢語句在mysql中的執行流程
如select name from test where id=10;
1.連接器---先與mysql服務端連接器建立連接,若查詢緩存命中則直接返回 (查詢緩存的弊端:查詢緩存的失效非常頻繁,只要有對一個表的更新,這個表上所有的查詢緩存都會被清空。)
2.分析器---詞法分析告訴服務端你要干什麼(我要找 test表中id為10的名字) ( 其中sql語法錯誤在這塊暴露 )
3.優化器---服務端會思考該怎麼執行最優(索引的選擇)
4.執行器---檢查用戶對庫對表的許可權
5.存儲引擎--存儲數據,提供讀寫介面
以update a set name=1 where id=1;
主要區別在於在查詢到數據之後(select name from a where id=1),如果是innodb引擎它會進行日誌的兩階段提交:
1.開啟事務,寫入redolog(innodb引擎特有),並更新內存
3.寫入binlog,提交事務,commit
我們知道mysql數據存儲包含內存與磁碟兩個部分,innodb是按數據頁(通常為16k)從磁碟讀取到內存中的(剩餘操作在內存中執行),當要更新數據時,若目標數據的數據頁剛好在內存中,則直接更新。不在呢?
將這個更新操作(也可能是插入) 緩存在change buffer中 (redolog也會記錄這個change buffer操作)等到下一次查詢要用到這些數據時,再執行這些操作,改變數據(稱為合並操作記錄稱為merge)。
innodb_change_buffer_max_size
innodb_change_buffering
先介紹兩個概念
因為redolog是環形日誌,當redolog寫滿時,就需要「擦掉」開頭的一部分數據來達到循環寫,這里的擦掉指,指將redolog日誌的checkpoint位置從 CP推進到CP『 ,同時將兩點之間的臟頁刷到磁碟上(flush操作),此時系統要停止所有的更新操作(防止更新操作丟失)
1.系統內存不足。當要讀取新的內存頁時就要淘汰一些數據頁,如果淘汰的正好是臟頁,就要執行一次flush操作
2.Mysql認為系統處於「空閑狀態」
3.正常關閉Mysql
上述後兩者場景(系統空閑和正常關閉)對於性能都沒太大影響。
當為第一種redolog寫滿時,系統無法執行更新操作,所有操作都會堵塞
當為第二種內存不夠用時,如果淘汰臟頁太多,影響mysql響應時間
後兩者刷臟頁會影響性能,所以Mysql需要有刷臟頁控制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設置項考慮
1.設置innodb_io_capacity告訴innodb所在主機的IO能力
⑦ MySQL緩存
mysql 開啟查詢緩存可以有兩種方法來開啟一種是使用set命令來進行開啟,另一種是直接修改my.ini文件來直接設置都是非常的簡單的哦。
開啟緩存,設置緩存大小,具體實施如下:
windows下是my.ini,linux下是my.cnf;
在配置文件的最後追加上:
需要重啟mysql生效;
b) 開啟緩存,兩種方式:
a)使用mysql命令:
如果報錯:
Query cache is disabled; restart the server with query_cache_type=1 to enable it,還是老老實實的該配置文件,然後重啟吧,原因如下:
查看是否設置成功
show variables like "%query_cache%" 查看是否設置成功:
當然如果你的數據表有更新怎麼辦,沒關系mysql默認會和這個表有關系的緩存刪掉,下次查詢的時候會直接讀表然後再緩存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以上的相關內容就是對mysql緩存查詢和設置的介紹,望你能有所收獲。
一般,我們會把 query_cache_type 設置為 ON,默認情況下應該是ON
query_cache_type有3個值 0代表關閉查詢緩存OFF,1代表開啟ON,2(DEMAND)代表當sql語句中有SQL_CACHE關鍵詞時才緩存,如:
這樣 當我們執行 select id,name from tableName; 這樣就會用到查詢緩存。
①在 query_cache_type 打開的情況下,如果你不想使用緩存,需要指明
select sql_no_cache id,name from tableName;
②當sql中用到mysql函數,也不會緩存
當然也可以禁用查詢緩存: mysql> set session query_cache_type=off;
上面的顯示,表示設置查詢緩存是可用的。
表示查詢緩存大小,也就是分配內存大小給查詢緩存,如果你分配大小為0,
那麼 第一步 和 第二步 起不到作用,還是沒有任何效果。
上面是 mysql6.0設置默認的,之前的版本好像默認是0的,那麼就要自己設置下。
設置
這里是設置1M左右,900多K。
再次查看下:
顯示我們設置新的大小,表示設置成功。
例如: 如果查詢結果很大, 也緩存????這個明顯是不可能的。
MySql 可以設置一個最大的緩存值,當你查詢緩存數結果數據超過這個值就不會
進行緩存。預設為1M,也就是超過了1M查詢結果就不會緩存。
這個是默認的數值,如果需要修改,就像設置緩存大小一樣設置,使用set
重新指定大小。
好了,通過4個步驟就可以 打開了查詢緩存,具體值的大小和查詢的方式 這個因不同
的情況來指定了。
mysql查詢緩存相關變數
MySQL 提供了一系列的 Global Status 來記錄 Query Cache 的當前狀態,具體如下:
Qcache_free_blocks:目前還處於空閑狀態的 Query Cache 中內存 Block 數目
Qcache_free_memory:目前還處於空閑狀態的 Query Cache 內存總量
Qcache_hits:Query Cache 命中次數
Qcache_inserts:向 Query Cache 中插入新的 Query Cache 的次數,也就是沒有命中的次數
Qcache_lowmem_prunes:當 Query Cache 內存容量不夠,需要從中刪除老的 Query Cache 以給新的 Cache 對象使用的次數
Qcache_not_cached:沒有被 Cache 的 SQL 數,包括無法被 Cache 的 SQL 以及由於 query_cache_type 設置的不會被 Cache 的 SQL
Qcache_queries_in_cache:目前在 Query Cache 中的 SQL 數量
Qcache_total_blocks:Query Cache 中總的 Block 數量
檢查是否從查詢緩存中受益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檢查緩存命中率
當伺服器收到SELECT 語句的時候,Qcache_hits 和Com_select 這兩個變數會根據查詢緩存
的情況進行遞增
查詢緩存命中率的計算公式是:Qcache_hits/(Qcache_hits + Com_select)。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的配置是一柄」雙刃劍」,默認是4KB,設置值大對大數據查詢有好處,但如果你的查詢都是小數據 查詢,就容易造成內存碎片和浪費。
查詢緩存碎片率 = Qcache_free_blocks / Qcache_total_blocks * 100%
如果查詢緩存碎片率超過20%,可以用FLUSH QUERY CACHE整理緩存碎片,或者試試減小query_cache_min_res_unit,如果你的查詢都是小數據量的話。
查詢緩存利用率 = (query_cache_size - Qcache_free_memory) / query_cache_size * 100%
查詢緩存利用率在25%以下的話說明query_cache_size設置的過大,可適當減小;查詢緩存利用率在80%以上而且 Qcache_lowmem_prunes > 50的話說明query_cache_size可能有點小,要不就是碎片太多。
查詢緩存命中率 = (Qcache_hits - Qcache_inserts) / Qcache_hits * 100%
示例伺服器 查詢緩存碎片率 = 20.46%,查詢緩存利用率 = 62.26%,查詢緩存命中率 = 1.94%,命中率很差,可能寫操作比較頻繁吧,而且可能有些碎片。
查詢緩存可以看做是SQL文本和查詢結果的映射。如果第二次查詢的SQL和第一次查詢的SQL完全相同(注意必須是完全相同,即使多一個空格或者大小寫不同都認為不同)且開啟了查詢緩存,那麼第二次查詢就直接從查詢緩存中取結果,可以通過下面的SQL來查看緩存命中次數(是個累加值):
另外即使完全相同的SQL,如果使用不同的字元集、不同的協議等也會被認為是不同的查詢而分別進行緩存。
在表的結構或數據發生改變時,查詢緩存中的數據不再有效。有這些INSERT、UPDATE、 DELETE、TRUNCATE、ALTER TABLE、DROP TABLE或DROP DATABASE會導致緩存數據失效。所以查詢緩存適合有大量相同查詢的應用,不適合有大量數據更新的應用。
可以使用下面三個SQL來清理查詢緩存:
1、FLUSH QUERY CACHE; // 清理查詢緩存內存碎片。
2、RESET QUERY CACHE; // 從查詢緩存中移出所有查詢。
3、FLUSH TABLES; //關閉所有打開的表,同時該操作將會清空查詢緩存中的內容。
Query Cache是MySQL Server層的一個非常好的特性,對於小數據集或訪問量非常集中的應用場景,有非常好的性能提升,但是Query Cache引入了一些新的問題,而且大部分場景下比較雞肋,官方打算棄用了
參考:
https://www.cnblogs.com/wangzhuxing/p/5223881.html
https://www.cnblogs.com/lixiuran/archive/2014/03/08/3588654.html
⑧ 怎樣清理mysql資料庫的緩存
如果資料庫是安裝在你機器上的 那麼你可以暫時把MYSQL關閉 然後進入安裝目錄 找到data文件夾 這裡面就是放置資料庫文件的。。你會看到data裡面每一個文件夾都對應你一個資料庫名稱 把他們刪除就好了 就徹底沒了 不過可別把mysql這個文件夾刪了 還有別的文件 比如.err別亂刪哦。
如果這個你不會 或者說文件在使用刪除不了 那麼你就用mysql的可視化工具 比如mysql-front 5.1 進去刪除 效果都是一樣。
⑨ mysql 中 reset query cache 和 flush query cache 有啥區別嗎
查詢緩區的碎片整理
查詢緩存使用一段時間之後,一般都會出現內存碎片,為此需要監控相關狀態值,並且定期進行內存碎片的整理,碎片整理的操作語句:FLUSH QUERY CACHE;
清空查詢緩存的數據
那些操作操作可能觸發查詢緩存,把所有緩存的信息清空,以避免觸發或需要的時候,知道如何做,二類可觸發查詢緩存數據全部清空的命令:
(1).RESET QUERY CACHE;
(2).FLUSH T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