幀緩存歷史
⑴ 隨機掃描顯示器的發展歷史
早期的CAD圖形顯示使用隨機掃描顯示器。這種顯示器通常用於顯示線框圖,電子束隨著線條的顯示位置而移動,按亮度要求轟擊熒光而發光。這種顯示器的工作方式和示波器的顯示方式是一致的。到了80年代,隨機掃描顯示器在CAD中基本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光柵掃描(Raster Scanning)顯示設備。光柵掃描顯示設備有單色的,也有彩色的。它由三部分組成:顯示器、圖形控制器和緩存寄存器。它的顯示方式類似於電視機,熒光屏上的圖形由熒光習的點矩陣組成,電子束按行列次序掃描點矩陣,並由顯示內容來控制所掃描的點是否發亮,每掃描一遍稱為一幀。但是,和電視機非常不同的是,它的顯示內容不來自天線所接收的信號,而是來自一個專門的內存,稱為幀緩存寄存器(Frame Buffer)。
⑵ 怎樣看顯卡好不好的,我想了解顯卡
顯卡篇
1/ 適用類型
台式機顯卡—普通顯卡
普通顯卡就是普通台式機內所採用的顯卡產品,也就是DIY市場內最為常見的顯卡產品。之所以叫它普通顯卡是相對於應用於圖形工作站上的專業顯卡產品而言的,。普通顯卡更多注重於民用級應用,更強調的是在用戶能接受的價位下提供更強大的娛樂、辦公、游戲、多媒體等方面的性能;而專業顯卡則強調的是強大的性能、穩定性、繪圖的精確等方面。目前設計製造普通顯卡顯示晶元的廠家主要有NVIDIA、ATI、SIS等,但主流的產品都是採用NVIDIA、ATI的顯示晶元。
工作站顯卡—專業顯示卡
專業顯示卡是指應用於圖形工作站上的顯示卡,它是圖形工作站的核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圖形工作站上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CPU。與針對游戲、娛樂和辦公市場為主的消費類顯卡相比,專業顯示卡主要針對的是三維動畫軟體(如3DS Max、Maya、Softimage|3D等)、渲染軟體(如LightScape、3DS VIZ等)、CAD軟體(如AutoCAD、Pro/Engineer、Unigraphics、SolidWorks等)、模型設計(如Rhino)以及部分科學應用等專業應用市場。專業顯卡針對這些專業圖形圖像軟體進行必要的優化,都有著極佳的兼容性。
普通家用顯卡主要針對Direct 3D加速,而專業顯示卡則是針對OpenGL來加速的。OpenGL(Open Graphics Library開放圖形庫)是目前科學和工程繪圖領域無可爭辯的圖形技術標准。OpenGL最初由SGI公司提出,在Win95、98及Windows NT/Windows 2000中均得到支持。OpenGL注重於快速繪制2D和3D物體用於CAD、模擬、科學應用可視化和照片級真實感的游戲視景中。它是一個開放的三維圖形軟體包,它獨立於窗口系統和操作系統,能十分方便地在各平台間移植,它具有開放性、獨立性和兼容性三大特點。
專業顯示卡在多邊形產生速度或是像素填充率等指標上都要優於普通顯卡,同時在調整驅動程序以及提供繪圖的精確性方面也要強很多。與普通顯卡注重的生產成本不同,專業顯卡更強調性能以及穩定性,而且受限於用戶群體較少,產量很小,因此專業顯卡的價格都極為昂貴,不是普通用戶所能承受的。
目前專業顯卡廠商有3DLabs、NVIDIA和ATI等幾家公司,3DLabs公司主要有「強氧(OXYGEN)」和「野貓(Wildcat)」兩個系列的產品,是一家專注於設計、製造專業顯卡的廠家。NVIDIA公司一直在家用顯卡市場的中堅力量,專業顯卡領域是近幾年才開始涉足,但憑借其雄厚的技術力量,其Quadro系列顯卡在專業市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ATI公司同樣也是涉足專業顯卡時間不長,它是在收購了原來「帝盟(DIAMOND)」公司的FireGL分部後,才開始推出自己的專業顯卡,目前FireGL同樣也有不俗的表現。市場還有艾爾莎、麗台等公司也在生產專業顯卡,但其並不自主開發顯示晶元,而都採用上面三家公司的顯示晶元,生產自有品牌的專業顯卡。
2/ 介面類型
介面類型是指顯卡與主板連接所採用的介面種類。顯卡的介面決定著顯卡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的最大帶寬,也就是瞬間所能傳輸的最大數據量。不同的介面決定著主板是否能夠使用此顯卡,只有在主板上有相應介面的情況下,顯卡才能使用,並且不同的介面能為顯卡帶來不同的性能。
目前各種3D游戲和軟體對顯卡的要求越來越高,主板和顯卡之間需要交換的數據量也越來越大,過去的顯卡介面早已不能滿足這樣大量的數據交換,因此通常主板上都帶有專門插顯卡的插槽。假如顯卡介面的傳輸速度不能滿足顯卡的需求,顯卡的性能就會受到巨大的限制,再好的顯卡也無法發揮。顯卡發展至今主要出現過ISA、PCI、AGP、PCI Express等幾種介面,所能提供的數據帶寬依次增加。其中2004年推出的PCI Express介面已經成為主流,以解決顯卡與系統數據傳輸的瓶頸問題,而ISA、PCI介面的顯卡已經基本被淘汰。 詳見主板篇。
3/ 最大解析度
顯卡的最大解析度是指顯卡在顯示器上所能描繪的像素點的數量。大家知道顯示器上顯示的畫面是一個個的像素點構成的,而這些像素點的所有數據都是由顯卡提供的,最大解析度就是表示顯卡輸出給顯示器,並能在顯示器上描繪像素點的數量。解析度越大,所能顯示的圖像的像素點就越多,並且能顯示更多的細節,當然也就越清晰。
最大解析度在一定程度上跟顯存有著直接關系,因為這些像素點的數據最初都要存儲於顯存內,因此顯存容量會影響到最大解析度。在早期顯卡的顯存容量只具有512KB、1MB、2MB等極小容量時,顯存容量確實是最大解析度的一個瓶頸;但目前主流顯卡的顯存容量,就連64MB也已經被淘汰,主流的娛樂級顯卡已經是128MB、256MB或512MB,某些專業顯卡甚至已經具有1GB的顯存,在這樣的情況下,顯存容量早已經不再是影響最大解析度的因素,之所以需要這么大容量的顯存,不過就是因為現在的大型3D游戲和專業渲染需要臨時存儲更多的數據罷了。
現在決定最大解析度的其實是顯卡的RAMDAC頻率,目前所有主流顯卡的RAMDAC都達到了400MHz,至少都能達到2048x1536的最大解析度,而最新一代顯卡的最大解析度更是高達2560x1600了。
另外,顯卡能輸出的最大顯示解析度並不代表自己的電腦就能達到這么高的解析度,還必須有足夠強大的顯示器配套才可以實現,也就是說,還需要顯示器的最大解析度與顯卡的最大解析度相匹配才能實現。例如要實現2048x1536的解析度,除了顯卡要支持之外,還需要顯示器也要支持。而CRT顯示器的最大解析度主要是由其帶寬所決定,而液晶顯示器的最大解析度則主要由其面板所決定。目前主流的顯示器,17英寸的CRT其最大解析度一般只有1600x1200,17英寸和19英寸的液晶則只有1280x1024,所以目前在普通電腦系統上最大解析度的瓶頸不是顯卡而是顯示器。要實現2048x1536甚至2560x1600的最大解析度,只有藉助於專業級的大屏幕高檔顯示器才能實現,例如DELL的30英寸液晶顯示器就能實現2560x1600的超高解析度。
4/ 顯存容量
顯存容量是顯卡上本地顯存的容量數,這是選擇顯卡的關鍵參數之一。顯存容量的大小決定著顯存臨時存儲數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顯卡的性能。顯存容量也是隨著顯卡的發展而逐步增大的,並且有越來越增大的趨勢。顯存容量從早期的512KB、1MB、2MB等極小容量,發展到8MB、12MB、16MB、32MB、64MB,一直到目前主流的128MB、256MB和高檔顯卡的512MB,某些專業顯卡甚至已經具有1GB的顯存了。
在顯卡最大解析度方面,最大解析度在一定程度上跟顯存有著直接關系,因為這些像素點的數據最初都要存儲於顯存內,因此顯存容量會影響到最大解析度。在早期顯卡的顯存容量只具有512KB、1MB、2MB等極小容量時,顯存容量確實是最大解析度的一個瓶頸;但目前主流顯卡的顯存容量,就連64MB也已經被淘汰,主流的娛樂級顯卡已經是128MB、256MB或512MB,某些專業顯卡甚至已經具有1GB的顯存,在這樣的情況下,顯存容量早已經不再是影響最大解析度的因素。
在顯卡性能方面,隨著顯示晶元的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大,特別是現在的大型3D游戲和專業渲染需要臨時存儲的數據也越來越多,所需要的顯存容量也是越來越大,顯存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顯卡的性能。例如在顯示核心足夠強勁而顯存容量比較小的情況下,卻有大量的大紋理貼圖數據需要存放,如果顯存的容量不足以存放這些數據,那麼顯示核心在某些時間就只有閑置以等待這些數據處理完畢,這就影響了顯示核心性能的發揮從而也就影響到了顯卡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顯存容量越大並不一定意味著顯卡的性能就越高,因為決定顯卡性能的三要素首先是其所採用的顯示晶元,其次是顯存帶寬(這取決於顯存位寬和顯存頻率),最後才是顯存容量。一款顯卡究竟應該配備多大的顯存容量才合適是由其所採用的顯示晶元所決定的,也就是說顯存容量應該與顯示核心的性能相匹配才合理,顯示晶元性能越高由於其處理能力越高所配備的顯存容量相應也應該越大,而低性能的顯示晶元配備大容量顯存對其性能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例如市售的某些配備了512MB大容量顯存的Radeon 9550顯卡在顯卡性能方面與128MB顯存的Radeon 9550顯卡在核心頻率和顯存頻率等參數都相同時是完全一樣的,因為Radeon 9550顯示核心相對低下的處理能力決定了其配備大容量顯存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大容量的顯存反而還帶來了購買成本提高的問題。
5/ 顯示晶元
顯示晶元是顯卡的核心晶元,它的性能好壞直接決定了顯卡性能的好壞,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處理系統輸入的視頻信息並將其進行構建、渲染等工作。顯示主晶元的性能直接決定了顯示卡性能的高低。不同的顯示晶元,不論從內部結構還是其性能,都存在著差異,而其價格差別也很大。顯示晶元在顯卡中的地位,就相當於電腦中CPU的地位,是整個顯卡的核心。因為顯示晶元的復雜性,目前設計、製造顯示晶元的廠家只有NVIDIA、ATI、SIS、3DLabs等公司。家用娛樂性顯卡都採用單晶元設計的顯示晶元,而在部分專業的工作站顯卡上有採用多個顯示晶元組合的方式。
6/ 顯示晶元製作工藝
顯示晶元的製造工藝與CPU一樣,也是用微米來衡量其加工精度的。製造工藝的提高,意味著顯示晶元的體積將更小、集成度更高,可以容納更多的晶體管,性能會更加強大,功耗也會降低。
和中央處理器一樣,顯示卡的核心晶元,也是在硅晶片上製成的。採用更高的製造工藝,對於顯示核心頻率和顯示卡集成度的提高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重要的是製程工藝的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顯卡晶元的生產成本。目前的顯示晶元製造商中,NVIDIA公司已全面採用了0.13微米的製造工藝,就是其FX5900顯示核心之所以能集成一億兩千五百萬個晶體管的根本原因。而ATI公司主要還是在使用0.15微米的製造工藝,比如其高端的鐳9800XT和鐳9800 Pro顯卡,部分產品採用更先進的0.13微米製造工藝,比如其鐳9600顯卡。
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主要是靠工藝技術的不斷改進,使得器件的特徵尺寸不斷縮小,從而集成度不斷提高,功耗降低,器件性能得到提高。顯示晶元製造工藝在1995年以後,從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5微米、0.13微米、0.11微米一直發展到目前最新的90納米,而未來則會以80納米作為一個過渡,然後進一步發展到65納米。總的說來,顯示晶元在製造工藝方面基本上總是要落後於CPU的製造工藝一個時代,例如CPU採用0.13微米工藝時顯示晶元還在採用0.18微米工藝和0.15微米工藝,CPU採用90納米工藝時顯示晶元則還在使用0.13微米工藝和0.11微米工藝,而現在CPU已經採用65納米工藝了而顯示晶元則剛進入90納米工藝。
提高顯示晶元的製造工藝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更先進的製造工藝會在顯示晶元內部集成更多的晶體管,使顯示晶元實現更高的性能、支持更多的特效;更先進的製造工藝會使顯示晶元的核心面積進一步減小,也就是說在相同面積的晶圓上可以製造出更多的顯示晶元產品,直接降低了顯示晶元的產品成本,從而最終會降低顯卡的銷售價格使廣大消費者得利;更先進的製造工藝還會減少顯示晶元的功耗,從而減少其發熱量,解決顯示晶元核心頻率提升的障礙.....顯示晶元自身的發展歷史也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先進的製造工藝使顯卡的性能和支持的特效不斷增強,而價格則不斷下滑,例如售價為1500左右的中端顯卡GeForce 7600GT其性能就足以擊敗上一代售價為5000元左右的頂級顯卡GeForce 6800Ultra。
採用更低製造工藝的顯示晶元也不是一定代表有更高的性能,因為顯示晶元設計思路也各不同相同,並不能單純已製造工藝來衡量其性能。最明顯的就是NVDIVA的GeForce FX5950和ATI的Radeon 9800XT,9800XT採用0.15微米製造工藝,而FX5950採用更為先進的0.13微米製造工藝,但在性能表現上,Radeon 9800XT則要略勝一籌。
7/ 顯示晶元位寬
顯示晶元位寬是指顯示晶元內部數據匯流排的位寬,也就是顯示晶元內部所採用的數據傳輸位數,目前主流的顯示晶元基本都採用了256位的位寬,採用更大的位寬意味著在數據傳輸速度不變的情況,瞬間所能傳輸的數據量越大。就好比是不同口徑的閥門,在水流速度一定的情況下,口徑大的能提供更大的出水量。顯示晶元位寬就是顯示晶元內部匯流排的帶寬,帶寬越大,可以提供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吞吐能力也越快,是決定顯示晶元級別的重要數據之一。目前已推出最大顯示晶元位寬是512位,那是由Matrox(幻日)公司推出的Parhelia-512顯卡,這是世界上第一顆具有512位寬的顯示晶元。而目前市場中所有的主流顯示晶元,包括NVIDIA公司的GeForce系列顯卡,ATI公司的Radeon系列等,全部都採用256位的位寬。這兩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顯示晶元製造公司也將在未來幾年內採用512位寬。
顯示晶元位寬增加並不代表該晶元性能更強,因為顯示晶元集成度相當高,設計、製造都需要很高的技術能力,單純的強調顯示晶元位寬並沒有多大意義,只有在其它部件、晶元設計、製造工藝等方面都完全配合的情況下,顯示晶元位寬的作用才能得到體現。
8/ 顯存位寬
顯存位寬是顯存在一個時鍾周期內所能傳送數據的位數,位數越大則瞬間所能傳輸的數據量越大,這是顯存的重要參數之一。目前市場上的顯存位寬有64位、128位和256位三種,人們習慣上叫的64位顯卡、128位顯卡和256位顯卡就是指其相應的顯存位寬。顯存位寬越高,性能越好價格也就越高,因此256位寬的顯存更多應用於高端顯卡,而主流顯卡基本都採用128位顯存。
大家知道顯存帶寬=顯存頻率X顯存位寬/8,那麼在顯存頻率相當的情況下,顯存位寬將決定顯存帶寬的大小。比如說同樣顯存頻率為500MHz的128位和256位顯存,那麼它倆的顯存帶寬將分別為:128位=500MHz*128∕8=8GB/s,而256位=500MHz*256∕8=16GB/s,是128位的2倍,可見顯存位寬在顯存數據中的重要性。
顯卡的顯存是由一塊塊的顯存晶元構成的,顯存總位寬同樣也是由顯存顆粒的位寬組成,。顯存位寬=顯存顆粒位寬×顯存顆粒數。顯存顆粒上都帶有相關廠家的內存編號,可以去網上查找其編號,就能了解其位寬,再乘以顯存顆粒數,就能得到顯卡的位寬。這是最為准確的方法,但施行起來較為麻煩。
9/ 顯存時鍾周期
顯存時鍾周期就是顯存時鍾脈沖的重復周期,它是作為衡量顯存速度的重要指標。顯存速度越快,單位時間交換的數據量也就越大,在同等情況下顯卡性能將會得到明顯提升。顯存的時鍾周期一般以ns(納秒)為單位,工作頻率以MHz為單位。顯存時鍾周期跟工作頻率一一對應,它們之間的關系為:工作頻率=1÷時鍾周期×1000。那麼顯存頻率為166MHz,那麼它的時鍾周期為1÷166×1000=6ns。
對於DDR SDRAM或者DDR2、DDR3顯存來說,描述其工作頻率時用的是等效輸出頻率。因為能在時鍾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傳送數據,所以在工作頻率和數據位寬度相同的情況下,顯存帶寬是SDRAM的兩倍。換句話說,在顯存時鍾周期相同的情況下,DDR SDRAM顯存的等效輸出頻率是SDRAM顯存的兩倍。例如,5ns的SDRAM顯存的工作頻率為200MHz,而5ns的DDR SDRAM或者DDR2、DDR3顯存的等效工作頻率就是400MHz。常見顯存時鍾周期有5ns、4ns、3.8ns、3.6ns、3.3ns、2.8ns、2.0ns、1.6ns、1.1ns,甚至更低。
10/ 核心頻率
顯卡的核心頻率是指顯示核心的工作頻率,其工作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顯示核心的性能,但顯卡的性能是由核心頻率、顯存、像素管線、像素填充率等等多方面的情況所決定的,因此在顯示核心不同的情況下,核心頻率高並不代表此顯卡性能強勁。比如9600PRO的核心頻率達到了400MHz,要比9800PRO的380MHz高,但在性能上9800PRO絕對要強於9600PRO。在同樣級別的晶元中,核心頻率高的則性能要強一些,提高核心頻率就是顯卡超頻的方法之一。顯示晶元主流的只有ATI和NVIDIA兩家,兩家都提供顯示核心給第三方的廠商,在同樣的顯示核心下,部分廠商會適當提高其產品的顯示核心頻率,使其工作在高於顯示核心固定的頻率上以達到更高的性能。
11/ 顯存容量
顯存容量是顯卡上本地顯存的容量數,這是選擇顯卡的關鍵參數之一。顯存容量的大小決定著顯存臨時存儲數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顯卡的性能。顯存容量也是隨著顯卡的發展而逐步增大的,並且有越來越增大的趨勢。顯存容量從早期的512KB、1MB、2MB等極小容量,發展到8MB、12MB、16MB、32MB、64MB,一直到目前主流的128MB、256MB和高檔顯卡的512MB,某些專業顯卡甚至已經具有1GB的顯存了。
在顯卡最大解析度方面,最大解析度在一定程度上跟顯存有著直接關系,因為這些像素點的數據最初都要存儲於顯存內,因此顯存容量會影響到最大解析度。在早期顯卡的顯存容量只具有512KB、1MB、2MB等極小容量時,顯存容量確實是最大解析度的一個瓶頸;但目前主流顯卡的顯存容量,就連64MB也已經被淘汰,主流的娛樂級顯卡已經是128MB、256MB或512MB,某些專業顯卡甚至已經具有1GB的顯存,在這樣的情況下,顯存容量早已經不再是影響最大解析度的因素。
在顯卡性能方面,隨著顯示晶元的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大,特別是現在的大型3D游戲和專業渲染需要臨時存儲的數據也越來越多,所需要的顯存容量也是越來越大,顯存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顯卡的性能。例如在顯示核心足夠強勁而顯存容量比較小的情況下,卻有大量的大紋理貼圖數據需要存放,如果顯存的容量不足以存放這些數據,那麼顯示核心在某些時間就只有閑置以等待這些數據處理完畢,這就影響了顯示核心性能的發揮從而也就影響到了顯卡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顯存容量越大並不一定意味著顯卡的性能就越高,因為決定顯卡性能的三要素首先是其所採用的顯示晶元,其次是顯存帶寬(這取決於顯存位寬和顯存頻率),最後才是顯存容量。一款顯卡究竟應該配備多大的顯存容量才合適是由其所採用的顯示晶元所決定的,也就是說顯存容量應該與顯示核心的性能相匹配才合理,顯示晶元性能越高由於其處理能力越高所配備的顯存容量相應也應該越大,而低性能的顯示晶元配備大容量顯存對其性能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例如市售的某些配備了512MB大容量顯存的Radeon 9550顯卡在顯卡性能方面與128MB顯存的Radeon 9550顯卡在核心頻率和顯存頻率等參數都相同時是完全一樣的,因為Radeon 9550顯示核心相對低下的處理能力決定了其配備大容量顯存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大容量的顯存反而還帶來了購買成本提高的問題。
12/ 顯存頻率
顯存頻率是指默認情況下,該顯存在顯卡上工作時的頻率,以MHz(兆赫茲)為單位。顯存頻率一定程度上反應著該顯存的速度。顯存頻率隨著顯存的類型、性能的不同而不同,SDRAM顯存一般都工作在較低的頻率上,一般就是133MHz和166MHz,此種頻率早已無法滿足現在顯卡的需求。DDR SDRAM顯存則能提供較高的顯存頻率,主要在中低端顯卡上使用,DDR2顯存由於成本高並且性能一般,因此使用量不大。DDR3顯存是目前高端顯卡採用最為廣泛的顯存類型。不同顯存能提供的顯存頻率也差異很大,主要有400MHz、500MHz、600MHz、650MHz等,高端產品中還有800MHz、1200MHz、1600MHz,甚至更高。
顯存頻率與顯存時鍾周期是相關的,二者成倒數關系,也就是顯存頻率=1/顯存時鍾周期。如果是SDRAM顯存,其時鍾周期為6ns,那麼它的顯存頻率就為1/6ns=166 MHz。而對於DDR SDRAM或者DDR2、DDR3,其時鍾周期為6ns,那麼它的顯存頻率就為1/6ns=166 MHz,但要了解的是這是DDR SDRAM的實際頻率,而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DDR顯存頻率。因為DDR在時鍾上升期和下降期都進行數據傳輸,其一個周期傳輸兩次數據,相當於SDRAM頻率的二倍。習慣上稱呼的DDR頻率是其等效頻率,是在其實際工作頻率上乘以2,就得到了等效頻率。因此6ns的DDR顯存,其顯存頻率為1/6ns*2=333 MHz。具體情況可以看下邊關於各種顯存的介紹。
但要明白的是顯卡製造時,廠商設定了顯存實際工作頻率,而實際工作頻率不一定等於顯存最大頻率。此類情況現在較為常見,如顯存最大能工作在650 MHz,而製造時顯卡工作頻率被設定為550 MHz,此時顯存就存在一定的超頻空間。這也就是目前廠商慣用的方法,顯卡以超頻為賣點。此外,用於顯卡的顯存,雖然和主板用的內存同樣叫DDR、DDR2甚至DDR3,但是由於規范參數差異較大,不能通用,因此也可以稱顯存為GDDR、GDDR2、GDDR3。
13/ 顯存帶寬
顯存帶寬是指顯示晶元與顯存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它以位元組/秒為單位。顯存帶寬是決定顯卡性能和速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得到精細(高解析度)、色彩逼真(32位真彩)、流暢(高刷新速度)的3D畫面,就必須要求顯卡具有大顯存帶寬。目前顯示晶元的性能已達到很高的程度,其處理能力是很強的,只有大顯存帶寬才能保障其足夠的數據輸入和輸出。隨著多媒體、3D游戲對硬體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高解析度、32位真彩和高刷新率的3D畫面面前,相對於GPU,較低的顯存帶寬已經成為制約顯卡性能的瓶頸。顯存帶寬是目前決定顯卡圖形性能和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顯存帶寬的計算公式為:顯存帶寬=工作頻率×顯存位寬/8。目前大多中低端的顯卡都能提供6.4GB/s、8.0GB/s的顯存帶寬,而對於高端的顯卡產品則提供超過20GB/s的顯存帶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購買顯存帶寬大的顯卡,這是一個選擇的關鍵。
14/ 顯存類型
顯存是顯卡上的關鍵核心部件之一,它的優劣和容量大小會直接關繫到顯卡的最終性能表現。可以說顯示晶元決定了顯卡所能提供的功能和其基本性能,而顯卡性能的發揮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顯存。無論顯示晶元的性能如何出眾,最終其性能都要通過配套的顯存來發揮。
顯存,也被叫做幀緩存,它的作用是用來存儲顯卡晶元處理過或者即將提取的渲染數據。如同計算機的內存一樣,顯存是用來存儲要處理的圖形信息的部件。我們在顯示屏上看到的畫面是由一個個的像素點構成的,而每個像素點都以4至32甚至64位的數據來控制它的亮度和色彩,這些數據必須通過顯存來保存,再交由顯示晶元和CPU調配,最後把運算結果轉化為圖形輸出到顯示器上。
顯卡的工作原理是:在顯卡開始工作(圖形渲染建模)前,通常是把所需要的材質和紋理數據傳送到顯存裡面,開始工作時候(進行建模渲染),這些數據通過AGP匯流排進行傳輸,顯示晶元將通過AGP匯流排提取存儲在顯存裡面的數據,除了建模渲染數據外還有大量的頂點數據和工作指令流需要進行交換,這些數據通過RAMDAC轉換為模擬信號輸出到顯示端,最終就是我們看見的圖像。
顯示晶元性能的日益提高,其數據處理能力越來越強,使得顯存數據傳輸量和傳輸率也要求越來越高,顯卡對顯存的要求也更高。對於現在的顯卡來說,顯存是承擔大量的三維運算所需的多邊形頂點數據以及作為海量三維函數的運算的主要載體,這時顯存的交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對於顯卡核心的效能發揮都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何有效地提高顯存的效能也就成了提高整個顯示卡效能的關鍵。
作為顯示卡的重要組成部分,顯存一直隨著顯示晶元的發展而逐步改變著。從早期的EDORAM、MDRAM、SDRAM、SGRAM、VRAM、WRAM等到今天廣泛採用的DDR SDRAM顯存經歷了很多代的進步。
目前市場中所採用的顯存類型主要有SDRAM,DDR SDRAM,DDR SGRAM三種。SDRAM顆粒目前主要應用在低端顯卡上,頻率一般不超過200MHz,在價格和性能上它比DDR都沒有什麼優勢,因此逐漸被DDR取代。DDR SDRAM是市場中的主流(包括DDR2和DDR3),一方面是工藝的成熟,批量的生產導致成本下跌,使得它的價格便宜;另一方面它能提供較高的工作頻率,帶來優異的數據處理性能。至於DDR SGRAM,它是顯卡廠商特別針對繪圖者需求,為了加強圖形的存取處理以及繪圖控制效率,從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內存(SDRAM)所改良而得的產品。SGRAM允許以方塊 (Blocks) 為單位個別修改或者存取內存中的資料,它能夠與中央處理器(CPU)同步工作,可以減少內存讀取次數,增加繪圖控制器的效率,盡管它穩定性不錯,而且性能表現也很好,但是它的超頻性能很差勁,目前也極少使用。
15/ 顯存封裝
顯存封裝是指顯存顆粒所採用的封裝技術類型,封裝就是將顯存晶元包裹起來,以避免晶元與外界接觸,防止外界對晶元的損害。空氣中的雜質和不良氣體,乃至水蒸氣都會腐蝕晶元上的精密電路,進而造成電學性能下降。不同的封裝技術在製造工序和工藝方面差異很大,封裝後對內存晶元自身性能的發揮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顯存封裝形式主要有QFP、TSOP-II、MBGA等,其中TSOP-II、MBGA比較常見。早期的SDRAM和DDR顯存很多使用TSOP-II,而現在隨著顯存速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顯存使用了MBGA封裝,尤其是DDR2和DDR3顯存,全都使用了MBGA封裝。此外很多廠商也將DDR2和DDR3顯存的封裝稱為FBGA,這種稱呼更偏重於對針腳排列的命名,實際是相同的封裝形式。此外雖然MBGA和TSOP-II相比,可以達到更高的顯存頻率,但是不能簡單的認為MBGA封
⑶ CAD是誰發明的
是Autodesk(歐特克)公司首次於1982年開發的。
AutoCAD(Autodesk Computer Aided Design)是自動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用於二維繪圖、詳細繪制、設計文檔和基本三維設計,現已經成為國際上廣為流行的繪圖工具。AutoCAD具有良好的用戶界面,通過交互菜單或命令行方式便可以進行各種操作。它的多文檔設計環境,讓非計算機專業人員也能很快地學會使用。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它的各種應用和開發技巧,從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AutoCAD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它可以在各種操作系統支持的微型計算機和工作站上運行。
AutoCAD軟體是由美國歐特克有限公司(Autodesk)出品的一款自動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可以用於繪制二維制圖和基本三維設計,通過它無需懂得編程,即可自動制圖,因此它在全球廣泛使用,可以用於土木建築,裝飾裝潢,工業制圖,工程制圖,電子工業,服裝加工等多方面領域。
⑷ android中這兩個許可權起什麼作用
說的是這個許可權吧:
"android.permission.INTERNET"-->允許程序打開網路套接字
"android.permission.MOUNT_UNMOUNT_FILESYSTEMS"-->允許掛載和反掛載文件系統可移動存儲
"android.permission.WRITE_EXTERNAL_STORAGE"-->模擬器中sdcard中創建文件夾的許可權
看許可權的意思應該就可以知道它們的不同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