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錄機緩存容量
A. CD、VCD、DVD光碟的容量一般各是多少
CD-R光碟容量標準是12cmCD-R的存儲容量為700M,VCD是VideoCD碟片屬於CD,存儲容量也在700M,DVD盤的容量是4.7G。
VCD在亞洲地區被廣泛使用。在香港,VCD和DVD在發行市場上已完全取代錄像帶和鐳射影碟的地位。VCD被認為會被DVD所取代,但是由於它的一些特點,還將保持一段時間的市場。VCD沒有像DVD一樣的區碼限制,這意味著它可以在任何兼容機器上觀看。
有些節目因為成本問題,不會製作DVD或VHS錄像帶版本,購買者只能購買VCD版本。VCD比DVD廉價,製作成本也較低。當然,VCD缺乏DVD提供的很多額外特性,如多語言、多字幕、多角度,菜單、超鏈接及大容量等。
(1)刻錄機緩存容量擴展閱讀
最大DVD讀取速度:
最大DVD讀取速度是指光存儲產品在讀取DVD-ROM光碟時,所能達到最大光碟機倍速。該速度是以DVD-ROM倍速來定義的。目前DVD-ROM驅動器的所能達到的最大DVD讀取速度是16倍速;
DVD刻錄機所能達到的最大DVD讀取速度也是16倍速;目前商場中Combo產品所支持的最大DVD讀取速度主要有8倍速和16倍速兩種。
最大DVD復寫速度:
DVD復寫速度是指DVD刻錄機在刻錄相應規格的DVD刻錄光碟,在光碟上存儲有數據時,對其進行數據擦除並刻錄新數據的最大刻錄速度。各種制式的DVD刻錄機中最大能達到的最大DVD復寫速度為4倍速,也就是每秒約5.4MB/s的速度。
DVD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是衡量光存儲產品的一項重要指標,是指光存儲產品查找一條位於光碟可讀取區域中的數據道所花費的平均時間,單位是毫秒平均尋道時間是購買光存儲產品的關鍵參數之一,更快的平均尋道時間可以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速度。
光存儲產品的速度一直在提高,數據傳輸速度低下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速度提升之後卻帶來了一些其它新的問題。高速度旋轉的碟片容易產生震動、發出噪音、產生更大的熱量,其中震動會使激光頭定位難度增加,必然導致尋道時間變長。
因此在光碟機倍速增加的同時,激光頭的傳動機構和定位系統也一直在發展,這樣才能保障在提高倍速的同時,降低尋道時間。第一代單倍速光碟機的平均尋道時間為400ms,而最新的40~56倍速光存儲產品的尋道時間為80~100ms,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刻錄機的平均尋道時間一般都比CD-ROM的平均尋道時間要長,平均尋道時間越短,代表光儲所能提供的數據傳輸速度越快,連續傳輸表現也會更好。
緩存區容量:
由於在碟片及635nm激光光源等技術方面的限制,第一代DVD一R的容量要小於模壓DVD一ROM。目前單面12cm碟片的容量為3.95GB,而sem碟片為1.23GB容量;L的差異主要是由循跡間隔(0.80/0.74),最小陷坑長度(0.44/0.4)及參考速率(3.84m/S,3.48m/s)的不同造成的。
刻錄機產品一般有2MB、4MB、8MB,COMBO產品一般有2MB、4MB、8MB的緩存容量,受製造成本的限制,緩存不可能製作到足夠大。但適量的緩存容量還是選擇光儲需要考慮的關鍵之一。
B. 刻錄機的一般緩存是多大
一般家用的DVD刻錄有2M的緩存
C. 光碟機的緩存容量是什麼
光碟機緩存和硬碟緩存作用差不多,都是在驅動器被高速訪問時臨時緩沖數據的吞吐。普通光碟機的緩存大概都是512KB,刻錄機的會大很多,如2-8MB。但緩存並不是越大越好。平均尋道時間是決定光碟機讀取速度的主要因素,具體有恆定角速度等三中尋道技術,平均尋道時間當然是越少越好!大概意思是這樣,還請高手指教!緩存容量:它提供一個數據緩沖,先將讀出的數據暫存起來,然後進行一次性傳送。解決與其它設備的速度匹配差距。 緩存(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內存晶元,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存儲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緩存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緩存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性能。當硬碟存取零碎數據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內存之間交換數據,如果有大緩存,則可以將那些零碎數據暫存在緩存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數據的傳輸速度。 硬碟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一是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碟上的控制晶元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於硬碟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於緩存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碟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後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碟片上。雖然對於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的時候突然掉電,那麼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目的地;第三個作用就是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候,某些數據是會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直接傳輸。 緩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碟緩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幾百KB,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2MB和8MB緩存是現今主流硬碟所採用,而在伺服器或特殊應用領域中還有緩存容量更大的產品,甚至達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緩存雖然可以在硬碟進行讀寫工作狀態下,讓更多的數據存儲在緩存中,以提高硬碟的訪問速度,但並不意味著緩存越大就越出眾。緩存的應用存在一個演算法的問題,即便緩存容量很大,而沒有一個高效率的演算法,那將導致應用中緩存數據的命中率偏低,無法有效發揮出大容量緩存的優勢。演算法是和緩存容量相輔相成,大容量的緩存需要更為有效率的演算法,否則性能會大大折扣,從技術角度上說,高容量緩存的演算法是直接影響到硬碟性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更大容量緩存是未來硬碟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