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上傳統燈籠
A. 引魂燈籠
??? 夜又一次降臨了大地,小孩提著個燈籠在伸手不見五指地路上走著,紅燭透著籠紗將光投向以自己為中心的片隅之地,那彷彿是天地之間唯一的亮處……??? 1
??? 據順治《潁上縣志》載:「白馬湖,縣東南四十里,正陽鄉,水中有洲,上建白馬寺,今洲與寺俱無。」
??? 故事就此而開始――
??? 白馬寺與漁民隨大地沉淪,被掩埋在地底深處。之後千百年歲月更替,人事翻新,原來的故地又遷來嶄新的面孔,隨之在那地上生活著。
??? 近年來詭異之事漸起,村外有片浩瀚的湖,曾有人夜晚在湖水之上看見一個古鎮的景象,古鎮里有房屋、馬路、橋梁,其中的人往來不息。
??? 有一天夜裡,村民們突然聽見從遠處傳來熙攘聲,仿如鬧市。有個膽大的村民叫做唐守國走出村去,竟然看見有一個街市氤氳在湖對岸螢螢的綠光中,街市上人潮湧動,人們熙熙攘攘地售賣著貨品。
??? 唐守國跑回家中猛喝了一口酒,鬼使神差般地擔起准備明天去集市上售賣的一筐紅薯走到了那個集市。在昏暗的綠色熒光中,唐守國瞅著那一張張蒼白的臉對著他露著詭異的笑……
??? 第二天早上唐守國濕漉漉地擔著個空擔回來了,之後村裡人都在傳唐守國用一筐紅薯去跟野鬼換了一個金龜,村民們都躍躍欲試,只是幾天後唐守國突然昏迷不醒了。
??? 自從唐守國昏迷以後,人們總能在村外的湖面上看見一盞燈在茫茫黑夜向著遠方悠盪。
??? 2
??? 歲月輪轉,轉眼過去了三十年,唐守國的孫子唐傑今年已經八歲了,唐傑的奶奶從小就在爺爺的床前跟唐傑講爺爺失蹤前的事。她說那時她們一家三口,由於唐守國的疼愛,雖然日子過得緊巴些,可是過得很幸福。有段時間也是缺錢缺得緊,有天晚上唐守國就跟什麼迷了心竅一樣大晚上擔了一擔紅薯就出去了。
??? 第二天早上,唐守國全身濕漉漉地擔著空空空如也的擔子疲憊不堪地回來了,然後又匆匆忙忙地帶著唐傑奶奶去到縣城的當鋪,竟然當場拿出一個金龜,換了許多錢,然後又帶著疑惑的唐奶奶置辦了好多東西。
??? 接下來的兩天里,唐守國匆忙地將家裡的地全種上了種子,直到那天晚上唐守國把唐傑的奶奶叫到跟前,唐奶奶彷彿意識到了什麼:「守國,你到底答應『那些東西』什麼了?錢我們退回去不要了。你不要離開我跟兒子好嗎?」
??? 唐守國不舍地看著自己的妻子說道:「秀,父親從小就告訴我『願做一無私人』,我不為什麼,就為給你們母子積點陰德,讓你們一生一世不虞匱乏!」
??? 那天晚上,唐守國就無緣無故地昏迷不醒了,直到今天已經整整過了三十年。
??? 3
??? 這一日是元宵,小唐傑提著個燈籠在屋外玩著,突然見著遠處也有個燈籠在夜空中飄盪著,彷彿是在走一條獨徑小道上,一直朝著同一個方向,慢吞吞地移動著。
??? 小唐傑以為是同村的小夥伴,邁著小腿就飛奔了過去,就在他將要抬腳邁進那眼前的一大片銀光中時,突然從遠方傳來一個蒼老的聲音,「不要過來!」
??? 那聲音跟著漂浮的、閃著熒光的燈籠一起慢慢靠近了小唐傑,等燈籠來到身邊時,唐傑看見了那提著燈籠的人,竟然是爺爺。
??? 小唐傑小心翼翼地問來人:「爺爺?你是爺爺,你不是一直躺在床上的嗎?」
??? 唐守國仔細看了看唐傑,激動地要摟上去,可是自己如今只是一縷魂魄,怎麼能抱得住自己從未見過的孫子呢,唐守國顯得頹廢,「孩子,你怎麼會來這?你奶奶還有你爸爸過得好嗎?來,慢慢跟爺爺說說。」
??? 這一夜,就在村裡人鬧翻了天找唐傑的時候,爺孫倆聊了一夜。那一夜,小唐傑終於知道了爺爺為什麼會在床上躺了三十年沒醒。
??? 原來,鬼市夜唐守國的一筐紅薯被一個白衣女子用一隻烏龜換走了。剛准備要走,突然所有人都站了起來,將唐守國圍起來,唐守國以為要命喪於此時,所有人都跪了下去。
??? 身邊跪著的秀麗白衣女子拉著唐守國的衣袖,泣訴道:「恩公,我等皆是這地底白馬寺里的魂魄,千年前此處大地沉陷,被掩埋在了地底深處,幸虧有白馬寺在地下生出的一片靈域,我們才有個安魂立魄的地方,不至於就此消亡。可是如今那靈域漸近萎縮,我們的庇身之所也將不復存在,大家想逃出去,奈何地底暗黑無憑,根本找不到出路。所以,我們想恩公能提著燈籠指引我們找到出路,我們來世必將結草銜環相報。」
??? 唐守國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拒絕了白衣女子的哀求,而那些魂魄並沒有過多阻攔,仍舊任唐守國自行離去了。唐守國剛出去,天已經漸亮,他拿出那隻烏龜已經變成了金龜。
??? 唐守國想:是啊,這都是些良善而又無辜的鬼魂,即使瀕臨絕境也沒想過強迫別人或者妄害別人性命。我應該幫他們!
??? 就這樣唐守國魂魄出竅在湖中做起了引路之人。
??? 4
??? 第二天大人們在湖邊找到了小唐傑,所有人都道是神靈保佑,而小唐傑什麼也沒對奶奶跟父親說。第二天夜裡,奶奶把小唐傑放到床上,沒過多久小唐傑就沉沉地睡下了。
??? 只是,沒人能看見此時有一個跟唐傑一模一樣的人兒從唐傑身體里鑽出來,在門口提起一個燈籠,向著遠方另一個飄盪在湖面上的燈籠飛去。
??? 「爺爺,我陪你!」小唐傑飄在湖面上,仰著頭對爺爺說。
??? 爺爺無奈地笑著看了看自己的孫子道:「走吧!」
??? 這天夜裡人們又在遠方看見了燈籠,不是一盞,而是一前一後、一高一矮的兩盞,光更亮,這樣彷彿後面能看見有兩道白影跟在燈籠後面。
??? 後來不知過了多久,小唐傑跟爺爺一同醒了來……
爸爸爺爺詭異鬼魂性
B. 燈籠的做法
燈籠的做法參考如下:
紅彤彤的燈籠在傳統民俗中代表著祝福和快樂,我們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做出各式各樣的精緻喜慶的燈籠,大多數材料還是廢物利用,一舉二得。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用五顏六色的彩色卡紙做一個小魚燈籠,代表業業有餘,寓意很好,快過年了很適合的。做法也簡單,就是先畫好一條魚,再剪下來,再加上繩子和穗,最後再做一根用來挑燈籠小棍子即完成了。
材料:
紅色卡紙一張、紅繩子一條、小紅卡紙一張、小黃彩紙二張、雙面膠一卷、剪刀一把。
1、咱們今天來做一個最簡易的燈籠的做法。最先准備好材料,主要材料是一張紅色的A4卡紙,先把它一分為二。
2、再在彩紙的二面都畫上一條魚。
3、再把魚兒用剪刀剪下來。
4、在魚的裡面一層貼上雙面膠,再用一張小紅色卡紙剪成掉在下面的穗。
5、用繩子把穗穿起來,再把繩子放在裡面,然後撕掉雙面膠,把二面粘起來。再用黃色小卡紙剪出四條小紙條,做魚身上的花紋,並且用雙面膠粘上去。
6、最後用一張黃色小卡紙,卷一根小棍子,用來挑燈籠。到這里這個簡易的手工燈籠做好啦。
C. 民間花燈有哪些種類
1、龍燈:石人橋燈又稱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千百年來,石人橋燈以其形式之獨特、規模之宏大、氣勢之磅礴、技藝之高超、民風之濃厚而聞名。
2、宮燈:又稱宮廷花燈,是中國彩燈中富有特色的漢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宮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主要是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並在外繪以各種圖案的彩繪燈,它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於世。
3、紗燈:又稱燈籠,傳統特色手工藝品,即用薄紗糊成的燈籠。古時大都用竹製燈架,蠟燭照明,現多鋼絲製作燈架,電燈泡照明。
4、花籃燈: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形體如花籃而得名,一般作為廳、軒、廊、榭、亭等處的點綴用具。花籃燈呈六角狀,每隻角微翹,分內外兩層,內層用潔白的紙張糊上,藝人用點燃的一支香燙出花紋。外層則用優質彩紙刻畫出美麗圖案襯裱起來。六個角垂下彩色絲絛並繫上六個小紙球,燈的底座設置一盞小油燈。
5、走馬燈: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常見於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
D. 春節前幾天風俗
春節前幾天風俗(精選6篇)
春節前幾天的風俗。春節是我們國家非常盛大的一個節日,春節是大團圓的日子,春節前幾天也是有一些風俗習慣的。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春節前幾天風俗的相關內容。
春節前幾天風俗1
1、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做豆腐」有象徵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
2、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在過去,許多人承受不起肉食,所以他們很期待新年年夜飯能吃上一頓肉。在傳統理念中,肉食代表財富。最具盛名的節日肉食就是「紅燒肉」。
3、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中文「雞」與「吉祥」的「吉」有相似的發音,中國人會保留一隻完整的雞(雞首、雞尾、雞腳都保留),這代表著團聚的意義。
4、臘月二十八,把面發。二十六、二十七兩天准備好了過年要吃的肉食,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准備主食。
5、臘月二十九,去打酒。由於在過去的幾天中,食物都已經准備就緒了,那麼中國人會在這接下來的日子裡准備些酒。大家可以看到這里寫的是「打酒」,而不是「買酒」。這是因為在舊時代,許多人承受不起買瓶裝的酒。他們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裡買酒,那裡的酒會放在一個大容器里。
春節前幾天風俗2
1、貼對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2、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掃塵的意義在於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希望來年的生活過得更加的美好。
3、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4、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5、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6、給壓歲錢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7、祭祖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8、燃爆竹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春節前幾天風俗3
春節的來歷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前幾天風俗4
穿新衣「游喜神方」
大年初一,成都人開始「走人戶」了,親朋好友互相串門,人們互相設宴款待。更多的`花樣在遊玩上,初一開始,人們扶老攜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這是老成都人的一種民俗,已有近兩百年歷史。在傳統文化中,財神與喜神是連在一起的,所謂「喜神」,是指帶給人們吉利、歡喜、智慧的神祇,「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處。
大廟會集納成都民間絕活
人們游喜神方最喜歡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廟會最熱鬧的地方。廟會既是宗教儀式,又是集市。變臉、吐火、滾燈、手影戲、木偶戲等川劇絕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畫、剪紙等各式民間絕活都能在廟會上看到,滾鐵環,抽陀螺,坐雞公車,拉提簧、響簧……
往往幾台戲同時演出,曲藝演唱、雜技魔術、跑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應有盡有;商賈雲集,三教九流紛至,百種小吃、賞百般武藝、玩百項游戲,民族、民俗、傳統、現代、鄉村、城市諸種文化形式復合於一體。
游杜甫草堂
初七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獨特的風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過;到了初八初九夜裡,各寺廟、會館、街坊點起「天燈」;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鬧熱。
正月十五戀人「偷青」
近年來,QQ農場的「偷菜」游戲風靡全國。然而在成都,清末以來就流行這樣一種現實版的偷菜游戲,名曰「偷青」。根據成都傳統習俗,小夥子喜歡上了鄰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幾把青菜以表達愛意。而姑娘發現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後,便知道有小夥子戀上了自己,心中便會充滿喜悅和憧憬。
小夥子把「偷」回的菜交給媽媽並告訴是誰家的,媽媽如果也滿意這個「未來兒媳婦」,就會用這些青菜煮上一碗陽春面讓兒子吃下,以求兒子好運長青、心想事成。年後,男方父母便會托媒人上姑娘家去說媒提親。
春節前幾天風俗5
安徽春節習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以下是「安徽春節的風俗」,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安徽春節的風俗
池州春節習俗:鑼鼓喧天舞儺戲
池州的街頭處處洋溢著儺文化的氣息,儺的藝術本身和文化內涵深入人心。
記者在梅街鎮姚街村看到,正月初頭,村莊家族祠堂中,鞭炮、鑼鼓喧天,鳥銃齊鳴。田間地頭勞作一年的老實巴交的農民,擦凈儺舞面具,邀上宗族師承技藝的同鄉,有聲有色有模有樣表演開來,這種蘊有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為目的的古老民間文化,一次次煥發出久違的生機。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舞時大多鑼鼓伴奏,節奏明快,這種東方古典雕塑藝術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慕名而至,這種祈福納祥的儺戲飽受贊譽。
淮南春節習俗:大年初一聽故事
大年初一的早上,在淮南市田家庵區曹庵鎮桃花源戲樓下茶館,里里外外圍了數百名居民,大家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聽故事。講故事的可是鎮里的名人——78歲的「民間故事講述家」軒傳林。
「下面的客官,請喝杯茶,歇個腳,聽我給大家擺個故事。擺啥故事?打起那個竹板精神爽,列位客官聽端詳。展護衛武藝強,江湖道上美名揚,可偏偏就是有人不買賬,這人氣勢太張狂啊,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江湖上人稱錦毛鼠那個白玉堂。」軒傳林三兩句語言就吸引了台下觀眾的注意,他繪聲繪色的表演,贏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坐在台下81歲的楊家康自豪地告訴記者,淮南有著豐富的曲藝文化積淀,「故事家家戶戶講,男人講,女人講,小孩子也能講。」
潁上春節習俗:吃到硬幣餃子會吉祥
在皖北潁上農村,年三十的午飯才是一年中的團圓飯,這頓飯都要在自己家裡吃。
吃過團圓飯,家裡的女人們就開始張羅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包餃子。先是准備餃子餡料,餃餡分葷、素兩種,年三十的晚上吃葷餡的,年初一一天都要吃素餡的。據老人們說,年初一家裡不能吃葷。所以要准備足夠的素餡餃子夠一天三頓的。這時候家裡主婦們就各顯神通了,把素餡餃子包成各式各樣,最受歡迎的就是元寶(就是一種兩個餃子皮合起來包的圓形餃子),有的周圍還捏上花邊,一般元寶的數量和家裡的人數一致,就是說家裡有幾口人,就要包幾個元寶,這樣就能保證家裡每個人的碗里都會盛到一個元寶。其中一個元寶中間會被特別加上一枚洗干凈的硬幣,據說吃到包了硬幣的元寶的人一年裡都會財運亨通。
春節前幾天風俗6
年廿四,送灶君
北方有臘八節,廣東沒有,卻有送灶君。傳說這一天灶君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過去一年的種種,所以要供奉美食,尤其是放甜的食品賄賂他,如糖、甘蔗、柑、紅棗,讓灶君多講好話。
年廿五,辦年貨
送灶君後家家戶戶開始辦年貨。以前都是家庭主婦製作賀年糕點食品,例如油角、煎堆、年糕,在製作的過程很謹慎,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所以一般不讓小孩參與。但現在越來越多都是采買年貨了。
年廿八,洗邋遢
春節將至,辭舊迎新,這一天會將家裡一切進行徹底大掃除。
年廿九,責年
責年是指買耐放的食物准備在過年期間享用,通常選擇好聽吉利的食品,如蔥、芹、蒜、鯪魚。蔥,芹,蒜都要留根,象徵有頭有尾。這三種蔬菜都諧音「聰明」,「勤力」,「精打細算」,魚則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
年三十,慶團年
這天是除夕夜,一家人吃「團年飯」。飯後不睡覺,一起守歲。對廣東人來說,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家人一定要穿得齊齊整整,菜要有好彩頭的菜。以前的廣東小孩還會在飯後上街「賣懶」,一手拿著小紅燈籠,一手捧著盛蒸熟雞蛋和茨菇的碗,然後連群結隊邊走邊喊:「賣懶,賣懶,買到年卅晚,人懶我唔懶。」意思是賣掉懶來年變勤快。
大年初一,拜年
年初一,廣東人有吃齋的習俗,這一天不吃葷、忌打破物品、忌水土出門(直至年初四都不掃地)、忌使用利器等。親友來拜年要拿出各種小吃招待。拜過年後,已婚的長輩會給後輩派利是。
年初二,開年
在這一天的早上,長輩負責切年糕,分配給家中各人吃,象徵開年。而出嫁的女兒也可以返娘家吃開年飯,而開年飯上的各種菜餚都有好彩頭的食材。
年初三,赤口
大年初三「赤口」,也稱為「赤狗日」,大家在這一天會足不出戶留在家。
年初四,求文昌
是祈求小孩讀書聰明將來有前途。拜「文昌」時,小孩記得帶蔥、芹、和蒜;而且僅記這些都要有頭,才代表頭腦聰明,勤力,好算術。
年初七,人日
這一天叫做「人日」,傳統上都會吃粥,寓意「豐衣足食」。廣東人有吃「及第粥」的,取其好彩頭,寓意狀元及第。
E. 初中傳統紙燈籠的做法
元宵一到,燈籠走俏。若有閑暇,自己動手做燈籠也是不錯的主意。做不了街面上賣的那些「大塊頭」,找不到什麼鋼絲、鋼板這樣的材料,那就利用竹條、宣紙、筆墨做一個簡簡單單的紙燈籠吧。手制紙燈籠的材料和工序都十分簡單,既能設計自己喜歡的式樣圖案,又能使節日平添許多樂趣。
第一步,製作骨架。紙燈籠比較簡單的形狀是立方體或圓柱體,最好選用可以彎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銜接的地方用細線綁緊。如果不好找,細長條狀的硬紙板和燒烤用的竹簽也可以,結實程度和柔韌性會有所欠缺,但擺在室內也是很不錯的裝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