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二級緩存什麼時候使用

二級緩存什麼時候使用

發布時間: 2022-03-12 12:22:43

❶ 什麼是二級緩存二級緩存是用作什麼

CPU緩存(Cache Memory)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用新增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替代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微指令。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回答者:wang_wjun - 經理 四級 5-26 22:11
簡單的跟你你說吧,影響CPU速度的重要也就是二級緩存,二級緩存越大,速度越快.
回答者:藍色X旋風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5-26 22:12
CPU緩存(Cache Memory)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用新增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替代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微指令。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回答者:jiesoft - 助理 二級 5-26 22:12
評定一顆CPU的性能,除了看主頻以外,緩存也非常重要,什麼是緩存?簡單的說:因為CPU的速度很快了,其它硬體如內存、硬碟的速度跟不上,CPU讀取數據時就要等待,而設置緩存能預先把CPU要讀取的數據放在緩存中,緩存的速度很快,這樣就顯著提高了CPU的運行效率。那麼緩存容量越大,CPU的執行效率也就越好,由於現在的CPU速度越來越快,為了發揮性能,又有了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

你一定知道奔騰和賽揚吧,它們往往GHz是一樣的,但為什麼一個那麼貴,另一個那麼便宜?因為奔騰的綜合性能要比賽揚好很多!為什麼好很多?關鍵就是它們的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相差了很多!

我想,說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吧,看CPU的性能,既要看它的主頻,又要看它的緩存。
回答者:houbin3651 - 狀元 十四級 5-26 22:13
CPU緩存(Cache Memory)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用新增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替代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微指令。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雙核心CPU的二級緩存比較特殊,和以前的單核心CPU相比,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內核的緩存所保存的數據要保持一致,否則就會出現錯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CPU使用了不同的辦法:

Intel雙核心處理器的二級緩存
目前Intel的雙核心CPU主要有Pentium D、Pentium EE、Core Duo三種,其中Pentium D、Pentium EE的二級緩存方式完全相同。Pentium D和Pentium EE的二級緩存都是CPU內部兩個內核具有互相獨立的二級緩存,其中,8xx系列的Smithfield核心CPU為每核心1MB,而9xx系列的Presler核心CPU為每核心2MB。這種CPU內部的兩個內核之間的緩存數據同步是依靠位於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在兩個核心之間傳輸來實現的,所以其數據延遲問題比較嚴重,性能並不盡如人意。
Core Duo使用的核心為Yonah,它的二級緩存則是兩個核心共享2MB的二級緩存,共享式的二級緩存配合Intel的「Smart cache」共享緩存技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緩存數據同步,大幅度降低了數據延遲,減少了對前端匯流排的佔用,性能表現不錯,是目前雙核心處理器上最先進的二級緩存架構。今後Intel的雙核心處理器的二級緩存都會採用這種兩個內核共享二級緩存的「Smart cache」共享緩存技術。

AMD雙核心處理器的二級緩存
Athlon 64 X2 CPU的核心主要有Manchester和Toledo兩種,他們的二級緩存都是CPU內部兩個內核具有互相獨立的二級緩存,其中,Manchester核心為每核心512KB,而Toledo核心為每核心1MB。處理器內部的兩個內核之間的緩存數據同步是依靠CPU內置的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SRI)控制,傳輸在CPU內部即可實現。這樣一來,不但CPU資源佔用很小,而且不必佔用內存匯流排資源,數據延遲也比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大為減少,協作效率明顯勝過這兩種核心。不過,由於這種方式仍然是兩個內核的緩存相互獨立,從架構上來看也明顯不如以Yonah核心為代表的Intel的共享緩存技術Smart Cache。

補充一點:緩存太大會加長定址時間,所以太大反而會影響速度

內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CPU的速度,現在一、二級緩存都是在內存和CPU之間,內存就像一個倉庫,一個速度比較慢的倉庫,而CPU就是一個速度很快的執行者,如果沒有了一、二級緩存,CPU就只能在內存的速度上運行,而有了一、二級緩存的話,就不同了,它可以先到內存「倉庫」中,預先讀去CPU想要的數據,這樣通過這兩級緩存,CPU和內存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協調了,有些高級的CPU甚至有三級緩存!!!

❷ 電腦的二級緩存多大就夠用平常使用

二級緩存又叫L2 CACHE,它是處理器內部的一些緩沖存儲器,其作用跟內存一樣。 它是怎麼出現的呢? 要上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處理器的運行速度越來越快,慢慢地,處理器需要從內存中讀取數據的速度需求就越來越高了。然而內存的速度提升速度卻很緩慢,而能高速讀寫數據的內存價格又非常高昂,不能大量採用。從性能價格比的角度出發,英特爾等處理器設計生產公司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少量的高速內存和大量的低速內存結合使用,共同為處理器提供數據。這樣就兼顧了性能和使用成本的最優。而那些高速的內存因為是處於CPU和內存之間的位置,又是臨時存放數據的地方,所以就叫做緩沖存儲器了,簡稱「緩存」。它的作用就像倉庫中臨時堆放貨物的地方一樣,貨物從運輸車輛上放下時臨時堆放在緩存區中,然後再搬到內部存儲區中長時間存放。貨物在這段區域中存放的時間很短,就是一個臨時貨場。 最初緩存只有一級,後來處理器速度又提升了,一級緩存不夠用了,於是就添加了二級緩存。二級緩存是比一級緩存速度更慢,容量更大的內存,主要就是做一級緩存和內存之間數據臨時交換的地方用。現在,為了適應速度更快的處理器P4EE,已經出現了三級緩存了,它的容量更大,速度相對二級緩存也要慢一些,但是比內存可快多了。 緩存的出現使得CPU處理器的運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這個區域中存放的都是CPU頻繁要使用的數據,所以緩存越大處理器效率就越高,同時由於緩存的物理結構比內存復雜很多,所以其成本也很高。

❸ 二級緩存的主要作用

你好 計算機的CPU的緩存我就通俗的說了不復制 一般計算機只有一級和二級 緩存就足夠, 二級緩存主要是使數據能二級緩存等待,原本設計這個緩存是在內存的 現在提到CPU裡面能計算更加多快速,不用在內存裡面提取數據了。直接在CPU裡面緩存即可三級緩存的原理是一樣的 ,這個一個科技的進步如果還有不懂可以補充 。謝謝

❹ 什麼時候使用二級緩存舉例說明

那麼,二級緩存的作用又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二級緩存就是一級緩存的緩沖器:一級緩存製造成本很高因此它的容量有限,二級緩存的作用就是存儲那些CPU處理時需要用到、...

❺ mybatis 的二級緩存與延遲載入啥時候用

Hibernate與Mybatis對比總結【兩者相同點】Hibernate與MyBatis都可以是通過SessionFactoryBuider由XML配置文件生成SessionFactory,然後由SessionFactory生成Session,最後由Session來開啟執行事務和sql語句。其中SessionFactoryBuider,SessionFactory,Session的生命周期都是差不多的。Hibernate和MyBatis都支持JDBC和JTA事務處理。【Mybatis優勢】MyBatis可以進行更為細致的SQL優化,可以減少查詢欄位。MyBatis容易掌握,而Hibernate門檻較高。【Hibernate優勢】Hibernate的DAO層開發比MyBatis簡單,Mybatis需要維護SQL和結果映射。Hibernate對對象的維護和緩存要比MyBatis好,對增刪改查的對象的維護要方便。Hibernate資料庫移植性很好,MyBatis的資料庫移植性不好,不同的資料庫需要寫不同SQL。Hibernate有更好的二級緩存機制,可以使用第三方緩存。MyBatis本身提供的緩存機制不佳。

❻ 二級緩存有什麼用

如果能看完下面,你就會明白了

CPU緩存(Cache Memory)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用新增的一種一級追蹤緩存替代指令緩存,容量為12KμOps,表示能存儲12K條微指令。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轉載

❼ 二級緩存的用處是什麼用什麼數據能體現出來

CPU緩存(Cache Memoney)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緩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還新增了一種一級追蹤緩存,容量為12KB.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18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

❽ 二級緩存有什麼用

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一級緩存。目前所有主流處理器大都具有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少數高端處理器還集成了三級緩存。其中,一級緩存可分為一級指令緩存和一級數據緩存。一級指令緩存用於暫時存儲並向CPU遞送各類運算指令;一級數據緩存用於暫時存儲並向CPU遞送運算所需數據,這就是一級緩存的作用

那麼,二級緩存的作用又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二級緩存就是一級緩存的緩沖器:一級緩存製造成本很高因此它的容量有限,二級緩存的作用就是存儲那些CPU處理時需要用到、一級緩存又無法存儲的數據。同樣道理,三級緩存和內存可以看作是二級緩存的緩沖器,它們的容量遞增,但單位製造成本卻遞減。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二級緩存、三級緩存還是內存都不能存儲處理器操作的原始指令,這些指令只能存儲在CPU的一級指令緩存中,而餘下的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和內存僅用於存儲CPU所需數據。

根據工作原理的不同,目前主流處理器所採用的一級數據緩存又可以分為實數據讀寫緩存和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2種,它們分別被AMD和Intel所採用。不同的一級數據緩存設計對於二級緩存容量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兩種一級數據緩存設計的不同之處。
一、AMD一級數據緩存設計

AMD採用的一級緩存設計屬於傳統的「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基於該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主要用於存儲CPU最先讀取的數據;而更多的讀取數據則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做個簡單的假設,假如處理器需要讀取「AMD ATHLON 64 3000+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首先要被讀取的「AMDATHL」將被存儲在一級數據緩存中,而餘下的「ON643000+ISGOOD」則被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如下圖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假設只是對AMD處理器一級數據緩存的一個抽象描述,一級數據緩存和二級緩存所能存儲的數據長度完全由緩存容量的大小決定,而絕非以上假設中的幾個位元組。「實數據讀寫緩存」的優點是數據讀取直接快速,但這也需要一級數據緩存具有一定的容量,增加了處理器的製造難度(一級數據緩存的單位製造成本較二級緩存高)。
二、Intel一級數據緩存設計

自P4時代開始,Intel開始採用全新的「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設計。基於這種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的數據,而是存儲這些數據在二級緩存中的指令代碼(即數據在二級緩存中存儲的起始地址)。假設處理器需要讀取「INTEL P4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所有數據將被存儲在二級緩存中,而一級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需要存儲的僅僅是上述數據的起始地址(如下圖所示)。

由於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數據,因此「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設計能夠極大地降CPU對一級數據緩存容量的要求,降低處理器的生產難度。但這種設計的弊端在於數據讀取效率較「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低,而且對二級緩存容量的依賴性非常大。

在了解了一級緩存、二級緩存的大致作用及其分類以後,下面我們來回答以下硬體一菜鳥網友提出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二級緩存越大處理器的性能越好,但這並不是說二級緩存容量加倍就能夠處理器帶來成倍的性能增長。目前CPU處理的絕大部分數據的大小都在0-256KB之間,小部分數據的大小在256KB-512KB之間,只有極少數數據的大小超過512KB。所以只要處理器可用的一級、二級緩存容量達到256KB以上,那就能夠應付正常的應用;512KB容量的二級緩存已經足夠滿足絕大多數應用的需求。

這其中,對於採用「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的AMD Athlon 64、Sempron處理器而言,由於它們已經具備了64KB一級指令緩存和64KB一級數據緩存,只要處理器的二級緩存容量大於等於128KB就能夠存儲足夠的數據和指令,因此它們對二級緩存的依賴性並不大。這就是為什麼主頻同為1.8GHz的Socket 754 Sempron 3000+(128KB二級緩存)、Sempron 3100+(256KB二級緩存)以及Athlon 64 2800+(512KB二級緩存)在大多數評測中性能非常接近的主要原因。所以對於普通用戶而言754 Sempron 2600+是值得考慮的。

反觀Intel目前主推的P4、賽揚系列處理器,它們都採用了「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架構,其中Prescott內核的一級緩存中只包含了12KB一級指令緩存和16KB一級數據緩存,而Northwood內核更是只有12KB一級指令緩存和8KB一級數據緩存。所以P4、賽揚系列處理器對二級緩存的依賴性是非常大的,賽揚D 320(256KB二級緩存)與賽揚 2.4GHz(128KB二級緩存)性能上的巨大差距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而賽揚D和P4 E處理器之間的性能差距同樣十分明顯。

最後,如果您是狂熱的游戲發燒友或者從事多媒體製作的專業用戶,那麼具有1MB二級緩存的P4處理器和具有512KB/1MB二級緩存的Athlon 64處理器才是您理想的選擇。因為在高負荷的運算下,CPU的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近乎「爆滿」,在這個時候大容量的二級緩存能夠為處理器帶來5%-10%左右的性能提升,這對於那些要求苛刻的用戶來說是完全有必要的。

❾ 二級緩存到底有什麼用

給你來個簡單明了的解釋:假如CPU是個人,INTEL的一級緩存就是菜單,二級緩存就是菜,CPU是點菜的人.這樣,CPU在利用二級緩存上就有了巨大的優勢,並節約了一級緩存,這就是INTEL一級緩存少的原因.而AMD的一級緩存相當於愛吃的菜,二級緩存是次愛吃的菜,並且還有三級緩存之說.CPU作為人按順序吃.所以,AMD的一級緩存巨大,在3D應用上(游戲)略有優勢.而INTEL則具有高端的架構,共享二級緩存.
再答樓主,一/二級緩存越大處理速度越快。2M當然合適,4M當然更好,但製作成本相對的也會更高。

❿ hibernate二級緩存什麼時候用

Hibernate緩存何時使用和如何使用?

Hibernate緩存分為二級,第一級存放於session中稱為一級緩存,默認帶有且不能卸載。第二級是由sessionFactory控制的進程級緩存。是全局共享的緩存,凡是會調用二級緩存的查詢方法 都會從中受益。

1. 關於hibernate緩存的問題:

1.1. 基本的緩存原理

Hibernate緩存分為二級,

第一級存放於session中稱為一級緩存,默認帶有且不能卸載。

第二級是由sessionFactory控制的進程級緩存。是全局共享的緩存,凡是會調用二級緩存的查詢方法 都會從中受益。只有經正確的配置後二級緩存才會發揮作用。同時在進行條件查詢時必須使用相應的方法才能從緩存中獲取數據。比如 Query.iterate()方法、load、get方法等。必須注意的是session.find方法永遠是從資料庫中獲取數據,不會從二級緩存中獲 取數據,即便其中有其所需要的數據也是如此。

查詢時使用緩存的實現過程為:首先查詢一級緩存中是否具有需要的數據,如果沒有,查詢二級緩存,如果二級緩存中也沒有,此時再執行查詢資料庫的工作。要注意的是:此3種方式的查詢速度是依次降低的。

1.2. 存在的問題

1.2.1. 一級緩存的問題以及使用二級緩存的原因

因為Session的生命期往往很短,存在於Session內部的第一級最快緩存的生命期當然也很短,所以第一級緩存的命中率是很低的。其對系統性 能的改善也是很有限的。當然,這個Session內部緩存的主要作用是保持Session內部數據狀態同步。並非是hibernate為了大幅提高系統性 能所提供的。

為了提高使用hibernate的性能,除了常規的一些需要注意的方法比如:

使用延遲載入、迫切外連接、查詢過濾等以外,還需要配置hibernate的二級緩存。其對系統整體性能的改善往往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經過自己以前作項目的經驗,一般會有3~4倍的性能提高)

1.2.2. N+1次查詢的問題

1.2.2.1 什麼時候會遇到1+N的問題?

前提:Hibernate默認表與表的關聯方法是fetch="select",不是fetch="join",這都是為了懶載入而准備的。

1)一對多(<set><list>) ,在1的這方,通過1條sql查找得到了1個對象,由於關聯的存在 ,那麼又需要將這個對象關聯的集合取出,所以合集數量是n還要發出n條sql,於是本來的1條sql查詢變成了1 +n條 。

2)多對一<many-to-one> ,在多的這方,通過1條sql查詢得到了n個對象,由於關聯的存在,也會將這n個對象對應的1 方的對象取出, 於是本來的1條sql查詢變成了1 +n條 。

3)iterator 查詢時,一定先去緩存中找(1條sql查集合,只查出ID),在沒命中時,會再按ID到庫中逐一查找, 產生1+n條SQL

1.2.2.2 怎麼解決1+N 問題?

1 )lazy=true, hibernate3開始已經默認是lazy=true了;lazy=true時不會立刻查詢關聯對象,只有當需要關聯對象(訪問其屬性,非id欄位)時才會發生查詢動作。

2)使用二級緩存, 二級緩存的應用將不怕1+N 問題,因為即使第一次查詢很慢(未命中),以後查詢直接緩存命中也是很快的。剛好又利用了1+N 。

3) 當然你也可以設定fetch="join",一次關聯表全查出來,但失去了懶載入的特性。

執行條件查詢時,iterate()方法具有著名的 「n+1」次查詢的問題,也就是說在第一次查詢時iterate方法會執行滿足條件的查詢結果數再加一次(n+1)的查詢。但是此問題只存在於第一次查詢 時,在後面執行相同查詢時性能會得到極大的改善。此方法適合於查詢數據量較大的業務數據。

但是注意:當數據量特別大時(比如流水線數據等)需要針對此持久化對象配置其具體的緩存策略,比如設置其存在於緩存中的最大記錄數、緩存存在的時間等參數,以避免系統將大量的數據同時裝載入內存中引起內存資源的迅速耗盡,反而降低系統的性能!!!

1.3. 使用hibernate二級緩存的其他注意事項:

1.3.1. 關於數據的有效性

另外,hibernate會自行維護二級緩存中的數據,以保證緩存中的數據和資料庫中的真實數據的一致性!無論何時,當你調用save()、 update()或 saveOrUpdate()方法傳遞一個對象時,或使用load()、 get()、list()、iterate() 或scroll()方法獲得一個對象時, 該對象都將被加入到Session的內部緩存中。 當隨後flush()方法被調用時,對象的狀態會和資料庫取得同步。

也就是說刪除、更新、增加數據的時候,同時更新緩存。當然這也包括二級緩存!

只要是調用hibernate API執行資料庫相關的工作。hibernate都會為你自動保證 緩存數據的有效性!!

但是,如果你使用了JDBC繞過hibernate直接執行對資料庫的操作。此時,Hibernate不會/也不可能自行感知到資料庫被進行的變化改動,也就不能再保證緩存中數據的有效性!!

這也是所有的ORM產品共同具有的問題。幸運的是,Hibernate為我們暴露了Cache的清除方法,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手動保證數據有效性的機會!!

一級緩存,二級緩存都有相應的清除方法。

其中二級緩存提供的清除方法為:

按對象class清空緩存

按對象class和對象的主鍵id清空緩存

清空對象的集合中的緩存數據等。

1.3.2. 適合使用的情況

並非所有的情況都適合於使用二級緩存,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同時可以針對某一個持久化對象配置其具體的緩存策略。

適合於使用二級緩存的情況:

1、數據不會被第三方修改;

一般情況下,會被hibernate以外修改的數據最好不要配置二級緩存,以免引起不一致的數據。但是如果此數據因為性能的原因需要被緩存,同時又 有可能被第3方比如SQL修改,也可以為其配置二級緩存。只是此時需要在sql執行修改後手動調用cache的清除方法。以保證數據的一致性

2、數據大小在可接收范圍之內;

如果數據表數據量特別巨大,此時不適合於二級緩存。原因是緩存的數據量過大可能會引起內存資源緊張,反而降低性能。
如果數據表數據量特別巨大,但是經常使用的往往只是較新的那部分數據。此時,也可為其配置二級緩存。但是必須單獨配置其持久化類的緩存策略,比如最大緩存數、緩存過期時間等,將這些參數降低至一個合理的范圍(太高會引起內存資源緊張,太低了緩存的意義不大)。

3、數據更新頻率低;

對於數據更新頻率過高的數據,頻繁同步緩存中數據的代價可能和 查詢緩存中的數據從中獲得的好處相當,壞處益處相抵消。此時緩存的意義也不大。

4、非關鍵數據(不是財務數據等)

財務數據等是非常重要的數據,絕對不允許出現或使用無效的數據,所以此時為了安全起見最好不要使用二級緩存。

因為此時 「正確性」的重要性遠遠大於 「高性能」的重要性。

2. 目前系統中使用hibernate緩存的建議

2.1. 目前情況

一般系統中有三種情況會繞開hibernate執行資料庫操作:

1、多個應用系統同時訪問一個資料庫

此種情況使用hibernate二級緩存會不可避免的造成數據不一致的問題,此時要進行詳細的設計。比如在設計上避免對同一數據表的同時的寫入操作,
使用資料庫各種級別的鎖定機制等。

2、動態表相關

所謂「動態表」是指在系統運行時根據用戶的操作系統自動建立的數據表。

比如「自定義表單」等屬於用戶自定義擴展開發性質的功能模塊,因為此時數據表是運行時建立的,所以不能進行hibernate的映射。因此對它的操作只能是繞開hibernate的直接資料庫JDBC操作。

如果此時動態表中的數據沒有設計緩存,就不存在數據不一致的問題。

如果此時自行設計了緩存機制,則調用自己的緩存同步方法即可。

3、使用sql對hibernate持久化對象表進行批量刪除時

此時執行批量刪除後,緩存中會存在已被刪除的數據。

分析:

當執行了第3條(sql批量刪除)後,後續的查詢只可能是以下三種方式:

a. session.find()方法:

根據前面的總結,find方法不會查詢二級緩存的數據,而是直接查詢資料庫。

所以不存在數據有效性的問題。

b. 調用iterate方法執行條件查詢時:

根據iterate查詢方法的執行方式,其每次都會到資料庫中查詢滿足條件的id值,然後再根據此id 到緩存中獲取數據,當緩存中沒有此id的數據才會執行資料庫查詢;

如果此記錄已被sql直接刪除,則iterate在執行id查詢時不會將此id查詢出來。所以,即便緩存中有此條記錄也不會被客戶獲得,也就不存在不一致的情況。(此情況經過測試驗證)

c. 用get或load方法按id執行查詢:

客觀上此時會查詢得到已過期的數據。但是又因為系統中執行sql批量刪除一般是針對中間關聯數據表,對於中間關聯表的查詢一般都是採用條件查詢 ,按id來查詢某一條關聯關系的幾率很低,所以此問題也不存在!

如果某個值對象確實需要按id查詢一條關聯關系,同時又因為數據量大使用 了sql執行批量刪除。當滿足此兩個條件時,為了保證按id 的查詢得到正確的結果,可以使用手動清楚二級緩存中此對象的數據的方法!!(此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較小)

2.2. 建 議

1、建議不要使用sql直接執行數據持久化對象的數據的更新,但是可以執行 批量刪除。(系統中需要批量更新的地方也較少)

2、如果必須使用sql執行數據的更新,必須清空此對象的緩存數據。調用

SessionFactory.evict(class)

SessionFactory.evict(class,id)等方法。

3、在批量刪除數據量不大的時候可以直接採用hibernate的批量刪除,這樣就不存在繞開hibernate執行sql產生的緩存數據一致性的問題。

4、不推薦採用hibernate的批量刪除方法來刪除大批量的記錄數據。

原因是hibernate的批量刪除會執行1條查詢語句外加 滿足條件的n條刪除語句。而不是一次執行一條條件刪除語句!!
當待刪除的數據很多時會有很大的性能瓶頸!!!如果批量刪除數據量較大,比如超過50條,可以採用JDBC直接刪除。這樣作的好處是只執行一條sql刪除語句,性能會有很大的改善。同時,緩存數據同步的問題,可以採用 hibernate清除二級緩存中的相關數據的方法。

調 用

SessionFactory.evict(class) ;

SessionFactory.evict(class,id)等方法。

所以說,對於一般的應用系統開發而言(不涉及到集群,分布式數據同步問題等),因為只在中間關聯表執行批量刪除時調用了sql執行,同時中間關聯表 一般是執行條件查詢不太可能執行按id查詢。所以,此時可以直接執行sql刪除,甚至不需要調用緩存的清除方法。這樣做不會導致以後配置了二級緩存引起數 據有效性的問題。

退一步說,即使以後真的調用了按id查詢中間表對象的方法,也可以通過調用清除緩存的方法來解決。

3、具體的配置方法

根據我了解的很多hibernate的使用者在調用其相應方法時都迷信的相信「hibernate會自行為我們處理性能的問題」,或者 「hibernate 會自動為我們的所有操作調用緩存」,實際的情況是hibernate雖然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緩存機制和擴展緩存框架的支持,但是必須經過正確的調用其才有 可能發揮作用!!所以造成很多使用hibernate的系統的性能問題,實際上並不是hibernate不行或者不好,而是因為使用者沒有正確的了解其使 用方法造成的。相反,如果配置得當hibernate的性能表現會讓你有相當「驚喜的」發現。下面我講解具體的配置方法。

ibernate提供了二級緩存的介面:

net.sf.hibernate.cache.Provider,

同時提供了一個默認的 實現net.sf.hibernate.cache.HashtableCacheProvider,

也可以配置 其他的實現 比如ehcache,jbosscache等。

具體的配置位置位於hibernate.cfg.xml文件中

  • <propertyname="hibernate.cache.use_query_cache">true</property>

  • <propertyname="hibernate.cache.provider_class">net.sf.hibernate.cache.HashtableCacheProvider</property>

  • 很多的hibernate使用者在 配置到 這一步 就以為 完事了,

    注意:其實光這樣配,根本就沒有使用hibernate的二級緩存。同時因為他們在使用hibernate時大多時候是馬上關閉session,所 以,一級緩存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結果就是沒有使用任何緩存,所有的hibernate操作都是直接操作的資料庫!!性能可以想見。

    正確的辦法是除了以上的配置外還應該配置每一個vo對象的具體緩存策略,在影射文件中配置。例如:

  • <hibernate-mapping>

  • <classname="com.sobey.sbm.model.entitySystem.vo.DataTypeVO"table="dcm_datatype">

  • <cacheusage="read-write"/>

  • <idname="id"column="TYPEID"type="java.lang.Long">

  • <generatorclass="sequence"/>

  • </id>

  • <propertyname="name"column="NAME"type="java.lang.String"/>

  • <propertyname="dbType"column="DBTYPE"type="java.lang.String"/>

  • </class>

  • </hibernate-mapping>

  • 關鍵就是這個<cache usage="read-write"/>,其有幾個選擇read-only,read-write,transactional,等

    然後在執行查詢時 注意了 ,如果是條件查詢,或者返回所有結果的查詢,此時session.find()方法 不會獲取緩存中的數據。只有調用query.iterate()方法時才會調緩存的數據。

    同時 get 和 load方法 是都會查詢緩存中的數據

熱點內容
如何才能使郵件伺服器高效穩定地工作 發布:2024-04-24 04:30:55 瀏覽:460
sql數字開頭的 發布:2024-04-24 04:29:17 瀏覽:60
c電梯調度演算法 發布:2024-04-24 04:15:34 瀏覽:785
郵件對稱加密 發布:2024-04-24 04:10:26 瀏覽:666
c語言讀一行 發布:2024-04-24 04:10:25 瀏覽:149
如何破解博客密碼 發布:2024-04-24 04:05:22 瀏覽:962
我的世界伺服器點不動 發布:2024-04-24 04:04:42 瀏覽:384
安卓小說怎麼導出 發布:2024-04-24 03:51:23 瀏覽:348
不用編譯安裝linux 發布:2024-04-24 03:50:00 瀏覽:630
希望之村體驗服如何進入伺服器 發布:2024-04-24 03:31:11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