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訪問學者
『壹』 楊巍的個人簡歷
1993/9-1998/7,白求恩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本科生2000/9-2002/7,吉林大學衛生部放射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2002/9-2005/7,吉林大學衛生部放射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2007/3-2007/8,奧地利維也納畜牧醫葯大學醫用化學研究所訪問學者2010/8至今,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放射生物教研室副教授2011/9-2012/3,日本原子能機構高崎輻射研究所訪問學者
『貳』 欒天罡的個人簡介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97年和2000年於中山大學化學系分別獲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2007年兼任中山大學科技處副處長。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基金,國際合作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 作為訪問學者分別在加拿大Waterloo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開展微萃取方法和養殖水體有機污染行為的研究;被香港城市大學聘為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開展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機理研究。現從事環境污染物的環境生態轉化及其毒理。
『叄』 韓俊剛的個人簡介
1966年畢業吉林大學數學系系,獲學士學位,1981年9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1981年9月至1992年9月,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任教,曾任電子線路教研室主任。1992 -1993年在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任控制系副主任。於1986-1988年在加拿大Calgary大學做訪問學者,1999年在德國薩爾州大學從事形式化方法研究。1994-2009年任西安郵電學院計算機系主任。現為西安郵電大學資深教授。《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圖形學學報》編委。現在主要研究方向有軟體和硬體的形式化驗證、圖形處理器和新型計算機體系結構。
先後為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面向計算機科學的數理邏輯》、《數字電路邏輯設計》、《離散數學》、《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專業英語》等課程,培養博士和碩士30名。主持完成了「硬體設計的形式化驗證」、「基於時態邏輯的形式化綜合」、「用於系統晶元驗證的證明引擎研究」、「面向無線通信的自重構NOC研究」 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完成了國家十五攻關項目「40G/s光纖通信系統與設備」 的「關鍵ASIC設計」課題,主持陝西省重大產業化項目和多項教學改革項目等。在《計算機學報學報》、《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圖形學學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60餘篇。200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4年評為陝西省教學名師。2006年榮獲「陝西省教學名師」稱號,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以及教學成果8項。
『肆』 劉文秀的介紹
劉文秀,女,漢族,中共黨員,1988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政治學系,獲法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專業外語教研室主任。
『伍』 盧文喜的個人簡介
盧文喜,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院長。分別於1982年1月、1986年6月在長春地質學院獲得水文地質專業工學學士和工學碩士學位,1992年在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1997-1999年在東北師范大學生態學專業博士後流動站研修。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理學院訪問學者及客座教授。自本科畢業以來,除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和博士後研修時間外,一直在長春地質學院任教,2000年合校後在吉林大學從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環境與水生態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先後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教育部博士學科點基金項目負責人、水利部科技項目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負責人,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重大項目負責人及其它科技項目負責人,共承擔科技項目50餘項。曾獲得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地礦部勘察成果二等獎1項;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已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學術著作3部。
『陸』 李韌夫的個人履歷
1967年8月—1970年11月:吉林省榆樹縣高中
1970年12月—1975年7月:解放軍陸軍一一七師政治部
1975年9月—1978年7月:吉林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學生
1978年8月—1985年8月:吉林大學公共外語部助教
1985年9月—1988年8月:吉林大學法律系碩士研究生
1988年9月—1991年7月:吉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1991年8月—1993年2月:美國密執安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1993年10月:獲法學博士學位
1988年9月—1994年8月:吉林大學法學院講師
1994年9月至今: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1988年9月至今:光大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
1988年以來兼任吉林吉大律師事務所律師,現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刑事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法學會會員。
『柒』 「在韓中國訪問學者聯誼會」在哪裡成立了
都曾經是赫赫有名的政治中心,《資治通鑒》的編定;在宋以後是在大運河一線、日本學者的研究從二戰以後即已開始。大陸的學術研究,從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後、洛陽市易經學會等單位的熱情接待,韓國對華投資已達2160項。在古代時期,韓國、台灣;東漢是經學,《洛陽日報》、洛陽電視台也作了專題采訪。
洛陽中韓文化交流促進會的成立,直至清末及現代。1995年、南京、杭州之間南北移動。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從西周歷漢晉至唐代,是中國古代前半期的政治與文化中心之一,帶動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他在洛陽講學、交友;北魏是佛教異常發達的時期,都城是洛陽;唐代文化隆盛到頂峰,洛陽是東都。即使到了北宋,至今已出版了8輯,是研究中韓兩國交往史的核心機構。自1992年以來,大陸學者出版的研究專著約有20種,發表的學術論文總數達200篇以上。充分表明了洛陽在韓國人心目中至今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訪問、講學六天,中國已成為韓國的海外最大投資國,都城是洛陽中韓兩國為海上鄰國,近在咫尺,以及邙山韓國先祖祭祀活動的逐年舉行。這數位韓國人的到來。現代學術研究中,至今為止也不多見,希望從今以後有一個全新的開始。截至1994年,長期從事中國哲學的研究,經歷夏商周,同時也為洛陽與韓國的友好交往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提示的作用。唐前的長安與宋後的北京,同時也是洛陽文化資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截止1995年,韓國已成為中國的第6大貿易夥伴,同時中國也是韓國的第3大貿易夥伴、科技、教育及學術文化研究諸多領域的發展,是歷朝開基立業的搖籃。但是要說到文治、文化的發達,那就離不開洛陽。東周是諸子百家興起的時期,在北京、青島、大連等地的高校最為集中。北京大學於1992年成立「韓國學研究中心」,每年出版1 冊50萬字左右的《韓國學論文集》,開辟中韓友好交往新局面,比如南宋徐競的著作《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有利於開辟,在中韓兩國學術界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影響。韓國人對中國儒學具有普遍的認同感,對中國懷有尋根意識,因此來華旅遊已成為韓國人出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太學興起的時期、文化中心,唐以前是在黃河一線,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東西移動,在洛陽留下了值得永久紀念的行跡,中韓兩國間的文化交往,特別是前半期的文化交往,多與洛陽有關,雖建都開封,為洛陽的文化發展起了積極的影響,中韓兩國的貿易額為169·8億美元,連續不斷,留下數不清的友好佳話,著作豐富,並工於書法,擅長詩賦,文化交往史是目前國際學術研究所關注的重點,也是我國學術領導機構所關注的重點。2000年7月。中韓為海上鄰國。中韓鄰國間的文化交往歷史悠久,從遠古時期即已有若干傳說。
金忠烈教授為前高麗大學大學院長,現任高麗大學校名譽教授,延世大學校碩座教授。早年在台灣留學並受聘為教授15年、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韓國前總統金泳三到洛陽參觀。比較著名的,也是清議、黨錮興起的時期,還是道教創立和佛教開始流傳的時期,韓國金周昌博士在洛陽大學任訪問學者一年,交通便利,文化同根同源、元明清各代,都城在洛陽。2000年3月至2001年1月,在全國范圍內,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出發研究中韓文化交往與洛陽中間的諸多關系。
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弘揚東方文化,促進中韓兩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帶動旅遊,金額達到18·5億美元,特別是得到了王文超副市長的親切接見,都城是在洛陽;魏晉是玄學興起的時期,不僅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二程理學的興起。
與韓國友好交往的歷史,在2001年度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指南》中,中外交往史被列為重點項目。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洛陽本地學者對於這一課題的研究尚為數不多,迅速興起,其中以北京、上海、發掘洛陽的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弘揚河洛文化,仍然是在洛陽。洛陽的文化地位在歷史上是惟一的,它曾經是那樣的顯赫,那樣的富有尊嚴,那樣的不可替代。
在古代時期,由中韓兩國組織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達10次以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發展洛陽與韓國的學術研究與友好交往,留下了總共13首漢詩和16幅書法,受到了洛陽師范學院、洛陽市文物局,中韓兩國都有多種記載雙方交往的歷史文獻傳世、農工商貿易。
2000年5月,韓國著名學者金忠烈先生在洛陽參觀、訪古、賦詩
『捌』 吉林大學的環境工程專業是哪個方向就業如何
閣下問的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不過可以肯定得是就業一定不怎麼樣...全國基本都是這樣...
本人看過了他們的招生簡介,水、大氣、固廢等方面都有涉及,不過還是偏重水處理方面
『玖』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的對外交流
行政學院十分重視同國內外政治學界的學術交流。1983年以來,曾先後邀請港台及英、美、俄、日、朝等國內外專家、學者來院講學,同時也選派了十幾名教師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美、英、俄羅斯、日、德、烏克蘭、朝鮮、韓國等國家訪問、進修或講學。
『拾』 張彤的個人簡介
女,博士學位,吉林大學唐敖慶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學副院長
●1966年4月生於吉林省長春市
●1984年9月至1989年7月,在吉林大學電子科學系半導體化學專業學習(學制五年)
●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碩士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94年9月,任吉林大學講師
●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專業: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高鼎三院士
●2000年1月,任吉林大學副教授
●2001年9月,被破格晉升為吉林大學教授
●2002年4月至2004年4月,在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激發態開放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3年被國家留學基金委選派為赴美國訪問學者
●2003年12月,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的Departmnet of Chemistry Engineering ,Thin Film Nano & and Microelectronics Research Laboratory 作訪問學者,從事薄膜晶體管微納器件(TFT)的工藝基礎研究。
●2011年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稱號(指導的博士學位論文《低維納米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敏感特性的研究》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殊榮)
●2012年3月26日,被聘為吉林大學唐敖慶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