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訪問
Ⅰ 楊振寧的故事
1、楊門長子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裡看一次電影。
2、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周培源教授等。
(1)科學家訪問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2011年4月20日,胡錦濤在清華大學會見楊振寧,得知他年近九旬還在帶研究生並給本科生講課,總書記連聲稱道,並請他注意保重身體。
2012年6月,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慶祝90歲生日,並獲得了校方贈送的刻有其重大貢獻的黑水晶一尊。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水晶四周鐫刻著楊振寧的四個重要學術貢獻:「規范場理論」、「宇稱不守恆理論」和他在統計力學、高溫超導方面的成就。
2016年12月8日,2016影響中國年度科技人物頒獎,由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開獎,獲獎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任務研製團隊。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8月26日,95歲的楊振寧正式恢復中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Ⅱ 一個殘疾科學家訪問中國,對北京大學生說話。他是誰
霍金,他在北大的演講: 宇宙的起源
Ⅲ 對我國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
施一公,海歸科學家的代表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2017年9月9日,施一公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並獲得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施一公是很多科學愛好者心目中的「男神」,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施一公是很討厭他這個專業的,卻獲得了這樣大的成就,成為中國最出色的科學家。這真是一種諷刺。饒毅,是和施一公一起回國的科學家,曾經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由於他更喜歡說話,性格耿直,脾氣很臭,得罪了一些人,所以評選院士的時候被刷了下來。此公一怒之下,宣布永遠不參加院士評選。我個人覺得他這一舉動有所草率。饒毅也是積極宣傳和推廣轉基因技術,還擔任了《知識分子》的主編之一,在科普界有很大的貢獻。饒毅現在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副所長,未來論壇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Ⅳ 海外回祖國的科學家
錢學森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Ⅳ 關於愛國科學家的故事。
李四光
1927年,李四光應蔡元培的約請,離開北京南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28年1月,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擔任所長。搞地質研究常常要餐風飲露,條件十分艱苦。況且剛剛成立的研究所經費少,設備缺,甚至沒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戰期間,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盡奔波輾轉之苦。那時,他抽的是用草紙做的煙,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們始終沒有放棄地質研究。由於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患了心絞痛和肺結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從上海啟程赴倫敦,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他的夫人許淑彬也一同前往。會後,他們在英倫三島上又住了一年,一面養病,一面觀察國內外時局的發展。李四光雖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仍關注著祖國的命運。
李四光
1949年初,他數次給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許傑(地質學家、解放後曾任地質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人寫信,支持他們堅守南京,反對搬遷廣州,為新中國地質科學事業保留了一支隊伍及設備。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維護和平大會。出國前,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國。看了這封由郭沫若領頭簽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動。新中國就要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自己的本領可以施展,抱負可以實現了。他積極奔走起來,准備盡快返國。可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從英國到遠東的客輪船票要提前一年預訂,歸期只得拖延。他一面調養身體,一面把科研方面遺留的事情辦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著起程的日期。一天,倫敦的一個朋友給李四光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一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拒絕接受人民政協給他的全國委員的任命,否則就有被扣留的危險。
事情緊急,李四光當機立斷。他拿起一隻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備從那裡渡過英倫海峽,先到法國去。普利茅斯港海面寬闊且多風浪,是偏僻的貨運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會從這里渡海,因而能避開
國民黨特工人員的追蹤。臨行前,他提筆給駐英大使寫了一封信,讓許淑彬兩天後寄出。第二天,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果然派人來找李四光,許淑彬機警地對來人說,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兩天以後,許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多少年來日思夜想的理想國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我竭誠擁護的政府。我能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委員,我認為是莫大的光榮。我已經起程返國就職。他還規勸這位大使脫離禍國殃民的國民黨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國的懷抱……
兩星期後,許淑彬收到李四光的來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便立即前去會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這一年他60歲,但是他覺得,新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錢學森
1949年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便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全面追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狂熱。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錢學森非常氣憤,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9]
1950年,錢學森上港口准備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並將其關進監獄,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Dan A. Kimball)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 個師的兵力。[9]從此,錢學森在受到了美國政府迫害,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自由,他一個月內瘦了三十斤左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巨額保釋金後才釋放了他。後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後,才證明了他是無辜的。[10]
艱難歸國
50年代初期
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很快傳到中國,中國科技界的朋友通過各種途徑聲援錢學森。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中國政府公開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在違背本人意願的情況下監禁了錢學森。[9]
195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報紙上看到陳叔通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身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決定給這位父親的好朋友寫信求救。正當周恩來總理為此非常著急的時候,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收到了一封從大洋彼岸輾轉寄來的信。他拆開一看,署名「錢學森」,原來是請求祖國政府幫助他回國。[9]
1954年4月,美英中蘇法五國在日內瓦召開討論和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聯想到中國有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被扣留在美國,於是就指示說,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系,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辟新的接觸渠道。[9]
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1954年6月5日開始與美國代表、副國務卿約翰遜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初步商談。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國在華僑民和被中國拘禁的一些美國軍事人員名單,要求中國給他們以回國的機會。為了表示中國的誠意,周恩來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舉行的中美第三次會談中,大度地作出讓步,同時也要求美國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12]
然而,中方的正當要求被美方無理拒絕。1954年7月21日,日內瓦會議閉幕。為不使溝通渠道中斷,周恩來指示王炳南與美方商定自1954年7月22日起,在日內瓦進行領事級會談。為了進一步表示中國對中美會談的誠意,中國釋放了4個被扣押的美國飛行員。
中國作出的讓步,最終是為了爭取錢學森等留美科學家盡快回國——可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美國代表約翰遜還是以中國拿不出錢學森要回國的真實理由,一點不鬆口。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1955年10月1日清晨,錢學森一家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14]
華羅庚
1937年,他回到清華大學擔任正教授,後來遷至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直至1945年。[2]
1939年到1941年,在昆明的一個吊腳樓上,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9]
1946年2月至5月,他應邀赴蘇聯訪問。同年9月,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
1947年,《堆壘素數論》在蘇聯出版俄文版,又先後在各國被翻譯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正教授至1950年。[7]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華羅庚毅然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奔向祖國的懷抱。[10]
1950年春,攜夫人、孩子從美國經香港抵達北京,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11]
1952年7月,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成立了數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12]9月加入民盟。[13]
1953年,他參加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並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以及亞太和平會議、世界和平理事會。[14]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5]
1956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他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於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6],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
1958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同年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會議。[5]
Ⅵ 什麼是訪問科學家
就是 出外(國外 省外)訪問的科學家
Ⅶ 為了更多了解研製天宮一號的科學家,你作為記者去訪問他們,你會訪問什麼問題。【至少兩個】
1.天宮這個美麗的名字究竟是如何提出並確定下來的呢?
2.天宮一號作為空間實驗室,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其中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我們想知道天宮一號總共花費了多長時間來完成,並且你們在研製過程中有什麼故事,能不能分享一下
Ⅷ 訪問科學家 是什麼意思 比如,某某是MIT的訪問科學家
訪問科學家,又稱為訪問學者。按照某個科技交流協議, 某某被派往MIT ,以客座的身份,做長期或短期的研究;某某的身份即為訪問科學家。
Ⅸ 英國皇家學會訪問學者是干什麼的
學術訪問
與皇家學會簽有協議的兩國科學家之間的短期研究訪問。英國科學家的出訪不得超過3個月也不能少於14天。通常由出訪國組織為科學家提供路費,接待國組織提供生活費。
未納入協議的兩國科學家之間學術訪問。此種情況下,皇家學會將資助出訪的英國科學家旅費和生活費及來訪科學家的生活費。訪問時間與協議學術訪問時間相同。
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項目是用來資助中英研究小組之間的為期三年的合作研究。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皇家學會於1988年正式簽定科技合作協議,主要合作方式為雙方共同資助合作研究項目。其申請辦法如下:中英科學家分別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或英國皇家學會提交合作研究項目申請書。交給英國皇家學會受理的申請截止日期為每年11月30日,結果將於三個月後做出;交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受理的申請截止日期為每年12月31日。批準的項目開始執行日期不得早於次年5月1日。向英國皇家學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同時遞交的雙重申請將不予受理。
近幾年來,中英合作研究項目取得了良好的進展。許多合作研究項目的中方主持人為有留學背景的中青年科學家,其中不乏我委的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0年7月,陳佳洱主任率代表團訪英時,英國皇家學會對我委立項的合作研究項目的質量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Ⅹ 近40年來科學家對太空生命之謎的探索又有什麼新發現
外太空有沒有生命這個問題還是沒有進展,但科學家在太空發現了有機分子,另外還發現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