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司馬遷訪問

司馬遷訪問

發布時間: 2022-06-25 12:35:34

① 司馬遷游歷了幾次哪些地方

司馬遷大約22歲開始外出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回到長安以後,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職責是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他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

② 病句司馬遷為了使史記更完善,更准確,他經常深入民間訪問資料。如何修改

病句:司馬遷為了使史記更完善,更准確,他經常深入民間訪問資料。
病因:語義重復,用詞不當
改為:司馬遷為了使史記更完善,更准確,經常深入民間搜集資料。

③ 司馬遷游中國,主要到了哪些地方

司馬遷一生有三次較大的出遊。第一次在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他踏遍了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和山東、河南等地。當時,他從京城長安出發,出武關(今陝西丹鳳附近),經南陽,過漢水,由南郡(今湖北江陵)渡江,到達湖南的汨羅江。汨羅江是愛國詩人屈原遭迫害、被放逐而自沉的地方。司馬遷面對滔滔江水,緬懷屈原的一生,憤激之中,不禁潸然淚下。後來,他在《史記●屈原列傳》的最後,特意追述了這次汨羅江之行的心情:「(余)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這次司馬遷還到了湘南的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縣),相傳這里是舜帝死後埋葬的地方。司馬遷特地去那裡,搜集了有關傳說故事,為日後撰寫《史記●五帝本紀》作了准備。

接著,他順湘江而下,再東浮大江,南登廬山,實地考察了「禹疏九江」的所在地,收集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並在《史記●夏本紀》和《史記●河渠書》中,對全國山川的走向、江水的分合,做了詳細的記述。從廬山繼續東行,司馬遷又來到浙江的會稽山,游覽了著名的「禹穴」。禹穴,相傳是大禹住過的地方,後來夏禹也就死在會稽山。特別引起司馬遷注意的是,會稽還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都城。勾踐有卧薪嘗膽的故事。司馬遷親臨遺址,憑吊遺蹤,訪求遺聞,為他後來撰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增色不少。

登臨會稽之後,司馬遷渡江北上,訪問了漢初名將韓信的故鄉一--淮陰。在這里,他搜集到了韓信早年貧賤時的一些故事,諸如當年窮得沒飯吃時,曾向「漂母」(洗衣服的老太婆)乞食,忍受鄉下少年強加給他的「胯下之辱」等。

從淮陰,司馬遷折身北上,來到舊時魯國的都城曲阜。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和講學之處。他參觀了曲阜孔廟和泗水岸邊的孔子墓。當時,孔廟里還保存著一些禮器文物,他還看到附近的讀書人保留著的一些古代禮儀。這為司馬遷後來撰寫《史記.孔子世家》,闡述儒家學派的種種主張,提供了豐富的知識。他以調查所得,補充和糾正了史籍上的一些謬誤。司馬遷又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再經薛縣到了歷史上有名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和沛郡(今江蘇沛縣)。這里是秦末楚漢相爭交戰頻繁之處。

彭城曾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沛郡的西邊豐縣,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而沛郡的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又是秦末陳涉、吳廣農民起義的地方。這一帶曾經豪傑輩出,在歷史上演出過一幕幕壯烈的活劇。司馬遷一一訪問了這些歷史勝地,了解了當地歷史人物的許多傳聞軼事。例如,蕭何、曹參原為當地獄吏,周勃做過吹鼓手.樊噲本人是屠狗的,灌嬰出身綢緞商人,等等。在以後的著述中,司馬遷不僅把秦末漢初的這些歷史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而且對當時許多戰爭的地理形勢也描繪得清清楚楚。

最後,司馬遷到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他搜集了有關魏公子信陵君的故事之後,便由大梁回到長安,結束了第一次數千里的漫遊。

司馬遷回到長安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時過不久,他又有了第二次出遊的機會。這次是奉漢武帝之命,巡視四川南部和雲南邊境一帶。這次遠行中,他進行了許多實地考察,對巴、蜀、邛、笮等地的地貌、物產、交通都做了記載。司馬遷第三次出遊,是在公元前110年。這年,他作為漢武帝的隨行人員,從長安出發,東行到泰山參加「封禪"典禮。儀式非常熱烈隆重。武帝在泰山曾見神見鬼地做了許多虛妄可笑的事情。後來《史記》中那篇充滿嘲笑和諷刺意味的《封禪書》,便是司馬遷根據這次泰山之行的見聞寫成的。

封禪典禮完畢之後,司馬遷又隨同漢武帝到當時中國北部巡行了好多地方。對於渴望通過游歷來研究歷史的司馬遷,這又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司馬遷東到會稽、泰山和海濱,南至昆明和巴蜀以南,西至隴西,北至長城內外,足跡遍及黃河、長江以至粵江流域,差不多游遍了當時的全國。

④ 司馬遷到處訪問,為啥最後還是被陳勝吳廣所騙

陳勝吳廣有一句名言,那就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句話一說出來,立刻彰顯了兩人胸懷大志,將來必定會成就一番偉業。在公元前209年,一個奴隸隊伍中隱藏著兩個普通人,帶領隊伍的是陳勝跟吳廣,還有一個將蔚。本來押送這些犯人的時間就比較緊迫,再加上又遇到了連天的大雨,因此他們耽誤了行程。帶隊的人比較急,就整天把牢騷發在這些奴隸身上,陳勝和吳廣自然看不下去了,把這個將蔚打了一頓。

其實陳勝吳廣玩的這些把戲,歷代的農民起義軍都會怎麼玩?比如劉邦也玩過這樣的把戲,說自己夢到了一條白蛇,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這樣。說自己年幼的時候,一個道士說如果把父輩埋到這里,將來肯定能做皇帝果然在之後,他爺爺埋葬在了這里,朱元璋當上了皇帝,這些只不過是他們找來一個由頭。

⑤ 中國正史之祖司馬遷的一生是怎麼樣的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時期傑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約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於夏陽(今陝西韓城縣)的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祖先曾做過幾代史官。司馬遷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談沒有做官,生活在龍門附近的農村。

父親司馬談對兒子抱有極大的期望,所以對他的教育格外用心,他親自對兒子進行了啟蒙教育。幼年的司馬遷聰明懂事。他每次出門放牛的時候,父親一定要他帶一冊竹簡。父親總會叮嚀他:「不要貪玩,昨天晚上教你的字,一定要記牢!」司馬遷一手牽過牛繩,把竹簡輕輕地往牛背上一搭,竹簡便「嗒啦」一聲,平穩地垂掛在牛背兩邊,他朝父親笑笑,走向田野。司馬遷一個人的時候,就一邊看著牛吃草,一邊在地上反復地寫他的字。如果碰到有伴兒湊在一塊時,他就跟小朋友們一起玩。有時候,他教小朋友認字,像日、月、牛、羊、水草、小魚等等,這也是他們游戲的一種。所以小朋友們不管比他大或小,都跟司馬遷相處得很愉快,也不覺得這個牛背上掛了竹簡的同伴,有什麼奇怪,倒是佩服他能認得、也寫得出這么多好看而有趣的字來。司馬遷看著披在牛背上的竹簡,在陽光照射下,閃著金光,他不由得想起父親在農耕之暇,不計日夜地燒刻這些竹簡,是多麼的辛苦。玩的時候,他跟小朋友盡情地玩,打滾追逐、玩泥爬樹;練字的時候,便認真、專心致志地練。

約公元前135年,司馬遷十歲時,他父親司馬談來到西漢首都長安做「太史令」,司馬遷也隨父親來到這里。司馬談不是一個庸俗的官僚,他對自己卑微的史官職守抱有崇高的理想,他對歷史論著抱有宏願,並將這論著歷史的理想和計劃遺留給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兒子能成為繼承並光大祖業的接班人。司馬遷「十歲則誦古文」,他父親又請當時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師孔安國和董仲舒兩位老師指教愛子。於是,年紀輕輕的司馬遷,便已成為通曉歷史學問的青年學者了。據說,司馬遷極富鑽研精神,一次他在研究一段歷史時,發現幾本韋的記載都不一樣,他便收集起許多材料研究,最後肯定《尚書》的記載是正確的。

司馬遷從《尚書》中了解到他的故鄉龍門山有一個「鯉魚躍龍門」的神話:只要堅持勇敢地不斷向上沖,一躍過黃河那道數十丈高的龍門急湍,就能化身為龍,悠然邀游在彩霞之間。可是沒躍過呢?還是黃河裡的一尾鯉魚罷了,遲早不是落入漁人的巨網,便是誤食金鉤,成為鉤客的美食……司馬遷從那時起便盼望著自己有一天能躍過龍門,做一番事業。

公元前126年,20歲的司馬遷開始漫遊大江南北。他從京師長安出發,南下至江陵,渡江輾轉到汩羅江憑吊屈原;沿湘江溯流而上,探訪嶷山,瞻仰帝舜陵墓,觀看有關的文物和書冊;到過現在的浙江會稽山,考察有關大禹的傳說;北上到淮陰,深入街巷,探訪韓信的事跡;又到齊魯之地,搜集孔子、孟子的軼事。為了進一步研究儒家的學說,司馬遷虛心地向當地的儒老們請教;又到秦漢之際風雲人物的故里訪問,對楚漢相爭的戰場進行實地考察,挽救了大量史料。

司馬遷通過實地考察和民間訪問,印證了許多歷史文獻和傳聞。如傳說中孟嘗君「好客自喜」,很喜歡招募天下各種人才,包括雞鳴狗盜之徒。司馬遷到薛地時,發現當地有很多頑劣子弟,與鄒、魯等地很不相同。當地居民告訴司馬遷,孟嘗君到薛時,帶了六萬余家任俠好人來,於是他才相信孟嘗君確實「好客自喜」。為弄清「夷門」是什麼,司馬遷過大梁的廢墟時,實地勘察,細心求證,終於弄清夷門就是城的東門,正是由於司馬遷這種求實精神,《史記》才成為「實錄」之作。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得寵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率軍攻打匈奴右賢王,李陵為後方輜重官。不料李陵所率的5000步兵,被匈奴3萬騎兵包圍,又得不到支援。不得已,李陵投降了敵人。李廣利本無將才,雖未遇到匈奴主力,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好大喜功的漢武帝非常生氣,一些阿諛苟合之徒不敢得罪李廣利,怕其妹李夫人給漢武帝參一本,諱言李廣利的敗績,將責任都推到李陵身上。正直的司馬遷為李陵鳴不平,直言辯護了幾句。漢武帝卻認為他在為李陵開脫而貶損李廣利。於是公元前98年,司馬遷以誣罔主上的罪名,被判處死刑。漢代法律規定,犯罪的人可以交50萬錢贖死,或腐刑免死。腐刑是一種閹割生殖器的殘酷刑罰。司馬遷家境並不寬裕,他只有兩種選擇:死或受腐刑。生死之間,他千思萬慮為免除污辱,最好選擇死去,但不寫完《史記》,他是死不瞑目的。於是他決定忍受這奇恥大辱。這次災難給他的打擊是致命的,司馬遷痛不欲生。但每當輕生之念萌生,司馬遷耳邊就回響起父親臨終時的遺教。為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司馬遷以血和淚日復一日地默默工作。

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漢武帝任他為中書今。中書令是一個離皇帝很近的官,掌管政府的詔書、表章等機要事務,這引起很多人的不滿。面對這些,司馬遷毫不在意,他除了發憤寫作外,對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

公元前93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這是一部不朽的歷史巨著。全書130篇,50多萬字,它系統地敘述了漢武帝以前3000年間各色各樣人物活動的歷史,包容了政治、經濟、軍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科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故事情節生動,展示了一長卷光彩奪目的歷史人物形象。《史記》成為我國文學和史學上的極為重要的著作。

司馬遷是為《史記》而活著的,《史記》完成後數年,司馬遷就逝世了。《史記》原稱《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編寫體例和方法都為後世史學的尊崇和繼承。司馬遷的光輝之處不在於寫出了《史記》,更在於他立志高遠,堅實實錄的寫作精神,他的名字伴隨《史記》在人間永垂不朽。

⑥ 司馬遷考察過哪些地方

司馬遷走出長安,來到汨羅江畔,祭奠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沉江的處所;他登上了九嶷山瞻仰了舜的墓地;他親臨會稽,訪問夏禹的遺址;涉跡姑蘇,考察范蠡泛舟的五湖;在淮陰打聽韓信的故事;去豐沛,參觀蕭何、曹參、樊噲的故宅。他察看過春申君的宮殿遺址,訪問過孟嘗君的封邑,還在孔孟之鄉的鄒魯進行過研究。最後,他在實地察看了信陵君駕車迎請侯贏的夷門,發出感慨:信陵君「名冠諸侯,不虛耳!」此後便回到了長安。

⑦ 誰知道司馬遷的詳細資料~~~~`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繼父志,任史官
司馬遷,宇子長,出生於龍門山下(在今天的陝西省韓城縣)。元封三年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志,當上了太史令,開始從皇家藏書館中整理選錄歷史典籍。司馬遷的祖先並不十分顯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在他們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為此奉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司馬談一直准備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他又跟著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鑽研精神。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自己的身上。司馬遷低著頭,流著淚,悲痛而堅定地應允道:"兒子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願。"
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後,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為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復。由於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著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二、直言受宮刑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於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鳳范。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三、 發憤著 《史記》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為太史令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准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 "書",共五個部分,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宇。
1、力求真實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鐵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丑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 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葯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准。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並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
2、愛憎分明
司馬遷愛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記》當中表現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評價了秦末農民大起義。陳涉出身貧農,是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可司馬遷卻將他和諸侯並列,放在"世家"當中來敘述。對於一個封建史學家來說,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將陳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湯和周武王相提並論,同時明確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無道,人民就有權利起來推翻他。陳涉領導的這支農民軍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卻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戰爭,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的無道統治。對陳涉首先起義、推翻秦朝的歷史功績,司烏遷是完全持肯定態度的。
對於歷史上許多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也大加贊賞。他當年游歷時,曾到過湖南長沙北面的汨羅江,並在江畔憑吊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次憑吊極大地影響了司馬遷,他的心靈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詩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給屈原作傳時,他認為屈原可以同日月爭輝,並憤怒地譴責了楚國貴族統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惡行徑。當年,司馬遷還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對舜的事跡作了實地考查。後來在寫《史記》時,他便把舜的事情寫在《五帝本紀》里,贊揚他憂國憂民的高貴品質。司馬遷也非常推崇"完璧歸趙"和"將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對他們的愛國行為大加贊賞。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歌頌了那些為了反抗強暴,置自身性命於不顧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難、見義勇為的游俠。比如"鳳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荊坷,為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隻身刺秦王,最終血濺秦廷。司馬遷對這些人物進行大膽的歌頌,實際上便是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賞人民反抗強暴的願望。司馬遷對名醫扁鵲、諄於意等有益於人民的人,用很長的篇幅記錄了他們的生動事跡和醫學理論。這些人在當時都沒有社會地位,可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他們遠比某些王侯將相高貴。對封建統治者的丑惡面貌,司馬遷也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並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比如《酷吏列傳》一共為十個殘暴冷酷的官吏作傳,其中漢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漢武帝當時重用張湯,而"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始為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王屬交私"。所謂"乾沒",即空手得到的意思。這里描寫的是張湯為小吏時好用計謀以制服人的情況。張湯得勢後,與趙禹一起制定了各種殘的法令,其中有一條叫"腹誹之法",即不管有罪與否,只要被指控為對朝廷心存不滿,就可以據此治罪。張湯不僅善於巧立法令名目,而且還會迎合漢武帝的心意去處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個案件會使無數人家受到牽連,以致殺人如麻,視人命如草芥。這些人的罪惡活動都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他便是通過這些對漢武帝時期專制統治的殘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訴的。
司馬遷的進步歷史觀和敢於揭露帝王過失的大膽作風值得肯定。對於歷史的演進過程,他的思想也比較完整。他在給予歷史正確的評價後,又充分肯定了歷史是不斷發展進化的這一結論。
3、史家絕唱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在司馬遷的筆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動地刻畫出一個歷史事件或一個歷史人物。例如,對《田單列傳》中田單防守即墨城的描寫。田單用了六條妙計大勝燕國,使齊國得以恢復。"火牛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計策。晚上,田單將紫紅色的帶有龍紋的布帛披在一千多頭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綁上鋒利的刀劍,用油浸透它們的尾巴,再用火點著。於是,一千多頭牛帶著熊熊火焰,像怪獸一樣沖進了燕兵的陣地。而齊國士兵也拿著武器沖向了敵人,還有一些人敲鑼打鼓,高聲喊叫,以壯聲勢。摸不著頭腦的燕兵嚇得爭相而逃,結果被殺得丟盔棄甲,燕兵的屍體遍布於戰場上,齊國大獲全勝。司馬遷雖著墨不多,可"火牛陣"就如一幅圖畫一般出現於讀者的腦海中。
司馬遷還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他對西楚霸王項羽的描寫非常精彩。巨鹿戰役中,項羽率領大軍渡河,然後沉掉所有的船隻,並下令只允許帶三天的糧食,這便形象而又具體地刻畫了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和氣概。項羽的軍隊一個抵十個,消滅了數量上遠遠超過自己的秦軍,在推翻強秦統治的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項羽在戰斗結束之後,召見各路將領,當他們進入項羽的轅門時,沒有一個人敢抬起頭走路。這是對項羽威風的描寫。對項羽被圍的場景,司馬遷描繪得更是感人。項羽慷慨而歌:「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司馬遷通過這歌聲,完全刻畫出了這位英雄在失敗以後時慷慨悲壯,而又無力挽回失敗命運的復雜心情。接下來,司馬遷又對項羽突圍後,在東城決戰時的勇猛作了描繪。當時項羽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當幾千名追兵迫近時,項羽圓睜雙目,怒喝一聲,把漢軍嚇得後退了好幾里。看到這樣的描寫,不禁使人覺得這位失敗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馬遷描寫劉邦入關時與民眾約法三章,充分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風度。而劉邦也具有好謾罵的流氓習氣和隨機應變的性格。有一回,韓信給劉邦寫信,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非常生氣,剛想發作,張良卻在一旁暗示他別發作,他立即轉過口風說:「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呢?」這里用字也不多,卻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了劉邦善於隨機應變和玩弄權術的性格。
司馬遷在書中的敘述語言非常生動,人物形象鮮明。他廣泛採用口頭流傳的諺語、成語、歌謠,而且不迴避方言土語。他的語言是一種接近口語的"方言",通常敘述和人物對話和諧一致,雖明快但含蓄,話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復而簡潔,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為人物特徵的描寫服務。他刻畫人物說話口吻的描寫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現了人物的精神態度。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還常常適當地強調、誇張。比如,《高祖本紀》:"(五年)正月,諸侯及將相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這一段漢高祖讓帝位的話,是直接模擬當時的口語,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劉邦惺惺作態的樣子,讀完不禁覺得劉邦說話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馬遷使用古史資料時,一般以當時通用語翻譯古語。如《五帝本紀》寫堯舜的事跡,取材於今文《尚書·堯典》,把書中的"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績咸熙"等語,翻譯為"百姓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信傷百官,眾功皆興"等,譯文與原文相比較,就會發現更容易讀懂。《史記》的人物傳記之所以這么出色,是與司馬遷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分不開的。
一個人在遭到無辜的迫害以後,通常有兩種選擇: 要麼悲觀消沉,要麼發憤圖強。而司馬遷選擇了後一條路。他秉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將自己心中所有的"憤"全部傾注到《史記》的創作中去。司馬遷獨創了中國歷史著作的紀傳體裁,開創了史學方法上全新的體例。司馬遷以個人傳、紀為形式,以社會為中心記載歷史,為後人展示了一部規模宏大的社會變遷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文學上,司馬遷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人格將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司馬遷生於史官世家。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後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並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出遊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以後著書立說的厚實基礎。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使他有機會讀遍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櫃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史料。他秉父遺志看手准備編寫《太史公記》(《史記》)。
天漢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作聲。武帝問他有什麼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百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減死一等。但家境並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一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於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終於出獄。從此他埋首奮發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記》。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自己的身上。司馬遷低著頭,流著淚,悲痛而堅定地應允道:"兒子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願。"
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後,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為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復。由於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著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⑧ 司馬遷寫《史記》,除了不假思索地抄書以外,還進行過哪些考證呢

題主這話問的,好像編史就是一件“抄書”般容易的事情,要這么簡單,大家想寫本歷史科普讀物,是不是只需要東抄一點西抄一點就行了?真是無知者無所謂啊。

如果題主讀過《史記》就會明白,司馬公為其注入很多自己的見解和分析。歷史往往早已經隱藏於過往的煙塵之中,真相經過眾口相傳,編纂整理,因人的立場、喜惡可能早已經不是原本的面目了。

有時候,寫史就像是在解密,每一個史學家都是偵探,他們需要從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仔細分析,小心求證。畢竟因寫史人的歷史背景、政治背景、社會背景、個人性格等等諸多因素,會導致同一個事件、同一個人物存在著截然相反的解讀。同時,又因為人性的復雜,其做的事情對歷史的影響,也會變得極其復雜起來,寫史的時候,需要抽絲剝繭,從中找到合理的動機,這是一件卷帙浩繁的工作。

熱點內容
androidtimestamp 發布:2024-04-25 09:06:07 瀏覽:608
玩火影筆記本要什麼配置 發布:2024-04-25 08:34:59 瀏覽:209
sql性能監視器 發布:2024-04-25 08:21:48 瀏覽:832
吃雞ak配置什麼最好 發布:2024-04-25 08:15:46 瀏覽:447
firefox緩存目錄 發布:2024-04-25 08:00:31 瀏覽:940
我的世界國服怎麼免費弄伺服器 發布:2024-04-25 08:00:16 瀏覽:540
javaapi源碼 發布:2024-04-25 07:51:15 瀏覽:606
怎麼在伺服器執行jmeter腳本 發布:2024-04-25 07:35:25 瀏覽:397
域名訪問https 發布:2024-04-25 07:16:56 瀏覽:414
javaie亂碼 發布:2024-04-25 07:07:15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