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主席訪問非洲

主席訪問非洲

發布時間: 2022-10-01 18:22:51

⑴ 中國首次派遣艦艇編隊訪問非洲大陸是什麼時候,當時有什麼影響

此次中國艦隊訪問非洲大陸的時間是2000年7月5日,同時也是中國首次通過好望角抵達非洲。此次訪問更是影響了中國與非洲大陸國家的友好合作與和平發展。


由中國自行研究的艦艇「深圳」號和「南倉」號本次訪問亞洲大陸的主要的戰艦組成部分,由眾多巡洋艦保駕護航。此次訪問非洲大陸一行,不僅是彰顯了我國的強大軍事力量,同時也是告訴世界政府中國這個沉睡的雄獅已經站了起來。中國不懼怕強敵,但是更不會作為列強。


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於2000年7月5日離開我國的湛江港口,歷經14天的訪非之旅也在馬來西亞一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中國的到來無論是對馬來西亞而言還是對於整個非洲來說都是一件好事,不僅是中國尋找國際夥伴也是中國為了深入貫徹和平發展理念的行動。

⑵ 中國何時獲奧林匹克杯

1986年4月28日
根據顧拜旦的建議,1906年國際奧委會設立奧林匹克杯作為該組織的獎項之一。

該獎項用以獎勵對奧林匹克運動和國際體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有良好聲譽的團體和機關。1974年國際奧委會決定每年授獎一次。

近年來,國際奧委會已將多尊銀白色的鑲有奧林匹克徽記的獎杯授予一些為發展奧林匹克運動而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奧委會,以此作為最崇高的獎賞。

1986年4月28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將一尊銀光四溢的獎杯授予了中國奧委會,以表彰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體育設施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⑶ 中非的歷史往來

中非友誼源遠流長,以20世紀前的中非交流為例:

1、漢朝

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的漢朝和非洲已開始相互了解,間接地交換各自的特產珍品。據說公元前一世紀時埃及女皇克里奧帕特拉所穿的御衣是用中國的絲織成的。自從漢朝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的黃金、絲綢就遠銷到地中海南岸。

2、唐朝

中國的唐朝不僅與當時統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國開始正式直接交往,而且已有中國人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

非洲黑人的形象也開始出現唐朝的文化藝術之中,當時中國文人墨客筆下的非洲黑人都是技藝非凡、勇敢機智並具有俠義心腸的人,甚至敦煌壁畫也描繪了非洲黑人的形象。

唐代與非洲北部和非洲東海岸進行了較多的物資交流,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錢幣在埃及、肯亞、桑給巴爾等地多有發現。宋朝航海業的發達使中非的人員和物產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產品不僅大量出現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沿海,而且還深入到辛巴威等非洲內陸地帶。

3、元朝

中國元朝與非洲的直接交往不斷增加。元世祖曾遣使臣到馬達加斯加「采訪異聞」,中國著名的旅遊大家汪大淵也足至桑給巴爾。中世紀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拔圖塔也曾訪問中國南方的泉州、杭州和廣州等城市。

我國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早在14世紀就在地圖上把非洲大陸標繪成一個向南伸展的三角形,而歐洲人到15世紀初對非洲大陸的走向仍模糊不清。已故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贊朱思本的非洲圖是一項「傑出成就」。

4、明朝

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友好關系已發展到雙方官方代表相互訪問。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幾次率領由數十艘大船組成的船隊,攜帶大量金銀緞匹和瓷器寶鈔,代表中國政府訪問了現今索馬里和肯亞一帶的東非港口。

索馬里北部一個名為「鄭和屯」的村落就是為紀念鄭和訪問而命名的。好幾個非洲國家也曾先後派使者到中國訪問。東非麻林國(位於現肯亞境內)國王哇來訪問中國抵達福州時去世,被安葬在福建閩縣,中國皇帝贈給他以康靖的謚號。

5、19世紀

15世紀西方殖民者開始侵入非洲,把非洲推入歷史上最黑暗的殖民統治時期。殖民主義者對非洲的征服和瓜分,迫使中非友好往來不得不停頓下來。中國在19世紀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後,中非人民不但被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剝奪了互相交往的權利,而且一同遭受西方壟斷資本集團的奴役和剝削。

(3)主席訪問非洲擴展閱讀:

中非合作的歷史意義

1、政治上,中國和非洲應當成為彼此信賴、相互支持的戰略夥伴。中非之間要保持高層交往和對話,增進各種形式的人員往來,推動中非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要堅持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內政,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發展道路;要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與配合,共同致力於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權益。

2、經濟上,中國與非洲應當成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中非要共同致力於加強南南合作,推動南北對話,促使經濟全球化向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經貿合作,擴大貿易規模,優化貿易結構。

中國政府將認真落實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上提出的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的五項舉措,繼續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我們也熱情歡迎非洲企業來中國興業。

3、文化上,中國與非洲應當成為推動文明進步、建設和諧世界的交流夥伴。中非要加強治國理政經驗的交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共同繁榮;要加強中非文化交往,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⑷ 中國外交部長連續第31年新年首訪非洲,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1月4日至9日,應奈及利亞、剛果(金)、波札那、坦尚尼亞以及塞席爾外長邀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正式對非洲五國進行訪問。這是中國外長連續第31年新年首訪選擇非洲。時下,非洲多國疫情出現不同程度反彈,部分國家疫情勢頭兇猛,外長在這樣背景下依然堅持延續外交慣例訪問非洲,體現出中國對深化同非洲國家友好關系的真誠意願和堅定決心。

經歷了攜手抗疫的2020年,2021年對於中非關系而言尤為特殊且重要。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制定的合作計劃已到收尾階段,2020年疫情導致中非之間正常的人員和經貿往來受到影響,外長此訪無疑會促進各項成果如期落地。2021年不僅是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的收官之年,新一屆論壇將於今年在塞內加爾舉辦。

⑸ 周恩來訪問過的國家有哪些

1963年12月14日—1964年2月29日,周恩來總理訪問亞非14國。陪同周恩來出訪的有陳毅、孔原、黃鎮 、童小鵬、喬冠華等。周恩來一行先後訪問了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迦納、 馬里、幾內亞、蘇丹、衣索比亞、索馬里等10個非洲國家和阿爾巴尼亞,以及緬甸、巴基斯坦、錫蘭(今斯里蘭卡)3個亞洲國家,共歷時72天,行程10.8萬里
【1950年】

·1月10日至3月4日 訪問蘇聯。

10日,乘火車離開北京前往蘇聯,參加中蘇會談,1月20日到達莫斯科。2月17日,與毛澤東主席等人乘火車離開莫斯科回國,3月4日抵京。

·10月8日至18日 訪問蘇聯

去蘇聯克里米亞會見斯大林,告之中國決定以志願軍形式出兵朝鮮。

【1952年】

·8月17日至9月24日 訪問蘇聯

就朝鮮停戰談判情況與我國「一五」計劃等問題與蘇方會商。回國途中,在烏蘭巴托短暫停留。

【1953年】

·3月7日至26日 訪問蘇聯

前往莫斯科弔唁斯大林逝世。3月17日抵布拉格,參加哥特瓦爾德的葬禮。3月24日由莫斯科乘專機回國,3月26日抵京。

【1954年】

·4月20日至8月1日 參加日內瓦會議,訪問蘇聯、印度、緬甸、德國、波蘭、蒙古

20日,率代表團離開北京出席日內瓦會議。4月21日抵莫斯科,4月24日經柏林抵日內瓦。6月24日離開日內瓦去印度、緬甸訪問,6月25日抵新德里,6月28日抵仰光。6月29日回國。7月9日離開北京前往日內瓦。7月23日離開日內瓦回國,途中訪問民主德國、波蘭和蒙古。8月1日返回北京。

【1955年】

·4月7日至29日 訪問緬甸、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會議

【1956年】

·11月17日至1957年1月1日 訪問越南、柬埔寨、印度、緬甸、巴基斯坦

【1957年】

·1月7日至2月6日 訪問蘇聯、波蘭、匈牙利、阿富汗、尼泊爾、錫蘭

【1958年】

·2月14日至21日,訪問朝鮮。

【1959年】

·1月24日至2月9日,訪問蘇聯

率中共代表團抵莫斯科,出席蘇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

【1960年】

·4月15日至29日 訪問緬甸、印度、尼泊爾

·5月5日至14日 訪問柬埔寨、越南

·5月27日至6月1日 訪問蒙古

【1961年】

·1月2日至9日,訪問緬甸。

·10月15日至24日 訪問蘇聯

參加蘇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

【1962年】

·10月11日至13日 訪問朝鮮

【1963年】

·12月13日至2月5日 訪問非洲十一國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摩洛哥王國、阿爾巴尼亞、突尼西亞、迦納、馬里、幾內亞、蘇丹、衣索比亞、索馬里。

·2月14日至3月1日 訪問緬甸、巴基斯坦、錫蘭

【1964年】

·7月5日至12日,在越南出席中國、越南、寮國三黨會議。並訪問緬甸。

·7月21日至22日,訪問朝鮮

·11月5日至14日,訪問蘇聯

率黨政代表團抵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47周年慶典。

【1965年】

·3月22日至4月6日,訪問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巴基斯坦、緬甸。

·4月16日至28日,赴印度尼西亞參加第一次亞非會議10周年慶祝活動,並訪問緬甸。

·6月1日至10日,訪問巴基斯坦、坦尚尼亞

·6月19日至7月3日,訪問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65年】

·6月16日至30日,訪問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

【1969年】

·9月4日至5日,前往越南,弔唁胡志明逝世。

【1970年】

·4月5日至7日,訪問朝鮮

【1971年】

·3月5日至8日,訪問越南

·7月13日至14日,赴越南、朝鮮

【1972年】

·3月4日,赴越南

·3月7日至9日,赴朝鮮

⑹ 中國和非洲的關系

一、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雙方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沒有任何歷史恩怨,面臨著共同的發展任務,在國際事務中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1956年新中國與埃及建交,揭開了中國與非洲國家關系的開端,經過54個春秋的洗禮,中非友好關系在世紀之交愈發成熟、穩健,並繼續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

二、從中非關系開啟的1956年到1965年的十年,是非洲大陸覺醒和獨立的十年。在這十年裡有26個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使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翻了一番,其中17個事非洲國家。隨著中國與更多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外交關系的建立,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頻繁,互相支持。

三、中國支持非洲國家為了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斗爭。如從1967年開始,中國政府提供9.88億元人民幣的無息貸款,共發運各種設備材料近100萬噸,先後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近5萬人次,修築了東起坦尚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尚比亞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長1860公里的鐵路。至今仍然是中非友誼的見證。

四、非洲國家積極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高票通過阿爾巴尼亞和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出的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議案,支持中國的76票贊成國家中有26票來自非洲國家。毛澤東主席詼諧地說,「是非洲朋友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

五、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後,堅定地站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邊。在1982年的聯合國秘書長選舉期間,中國在聯合國連續16次投票支持坦尚尼亞外長薩里姆競選聯合國秘書長。最後薩里姆雖然沒有當選,來自另一個發展中國家秘魯的德奎利亞爾當選。1991年,中國積極支持非洲國家競選聯合國秘書長,最後埃及副總理加利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

六、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進一步明確提出把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作為中國對外關系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努力探討同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雙邊互利合作的新途徑。1982年中國總理在訪問非洲期間提出了拓展與發展中國家經貿關系的四項原則,即「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

七、在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中國與非洲國家互相支持。在非洲國家的支持下,中國連續挫敗了西方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施壓,爭得和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贏得了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權。中國在國際上堅定地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維護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權利。

八、為了加強中非磋商與合作,共同應對新世紀挑戰,由一些非洲國家推動,中國倡議成立的中非合作論壇,成為探討和加強中非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新中國與非洲國家開啟外交關系50周年的2006年,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全面闡述了中國對非政策的目標及措施,表明了中國發展與非洲國家合作的決心和政策。

九、中非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在新世紀的不斷得到拓展。中國先後同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同40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貿易協定》,與35個國家建立了雙邊經貿混(聯)委會機制,同28個非洲國家簽署了《雙邊鼓勵和保障投資協定》,與8個非洲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十、在雙邊貿易高速增長的同時,投資方面也初見成效。中國在非設立各種企業800多家,投資項目遍布49個非洲國家,涉及貿易、生產加工、資源開發、交通運輸,通信、農業等多個領域,有力推動能夠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中國與非洲的經濟和貿易聯系日益緊密,中國已成為非洲第三大貿易夥伴。


(6)主席訪問非洲擴展閱讀

一、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是於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上,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進行表決的決議。主要內容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它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投票結果: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這是世界進步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二、提案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發起,故又稱為兩阿提案。贊成票: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埃及、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幾內亞、蓋亞那、馬里、茅利塔尼亞、墨西哥、蒙古、摩洛哥、尼泊爾、荷蘭、剛果、秘魯、波蘭、羅馬尼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坦尚尼亞等76國。

⑺ 新中國外交小故事

1、周恩來

1954年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使越南(除南方外)、寮國、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系准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使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積極貫徹。他先後訪問過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⑻ 一帶一路要進非洲了嗎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名單:1、東亞:蒙古國。2、東盟10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汶萊、菲律賓。3、西亞18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聯酋、卡達、科威特、巴林、希臘、塞普勒斯和埃及的西奈半島。4、南亞8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不丹。5、中亞5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6、獨聯體7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摩爾多瓦。7、中東歐16國: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馬其頓。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7-3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⑼ 中非傳統友誼歷史史實有哪些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並把國民黨攆出聯合國提案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發起,投票結果: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這次會議投票的主要支持者是非洲國家。

2、漢朝的陸上絲綢之路穿過非洲,中國的各色各樣的瓷器傳到非洲各國,非洲也運來了各種香料,煙草,漢朝與非洲各國建立了良好的經濟外交關系,共同拉動雙方經濟發展。

3、1955年4月18日至24日,萬隆會議主要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周恩來總理參加的萬隆會議,證明了非洲各國與中國有著良好的政治關系,中非各國外交關系良好。

4、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訪問非洲,提出了中國同非洲國家發展關系的五項原則和援外八項原則,這次訪問堪稱中非交流的「開山之旅」,為中非長期友誼奠下堅實基礎,後來中非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外交關系。

5、.2000年10月,中國同非洲各國基於南南合作共同創立中非合作論壇,其中包括了與中國建交的53個非洲國家,中非合作論壇以「平等磋商、增進了解、擴大共識、加強友誼、促進合作」為宗旨,推動中非的經濟發展。

熱點內容
sok編程 發布:2025-05-15 15:33:21 瀏覽:39
lms演算法程序 發布:2025-05-15 15:31:53 瀏覽:568
資料庫二級映射 發布:2025-05-15 15:14:09 瀏覽:476
3d文件加密 發布:2025-05-15 15:05:17 瀏覽:361
jquery拖拽上傳圖片 發布:2025-05-15 14:53:36 瀏覽:129
我的世界電腦伺服器需要正版嗎 發布:2025-05-15 14:38:53 瀏覽:694
大華錄像機哪裡有安卓設備 發布:2025-05-15 14:25:06 瀏覽:808
錄制腳本方案 發布:2025-05-15 14:25:04 瀏覽:165
奇石腳本業 發布:2025-05-15 14:23:44 瀏覽:680
android中的socket 發布:2025-05-15 14:22:15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