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網媒體訪問
❶ 乙太網媒體訪問控制技術CSMA/CD的機制是()。
乙太網媒體訪問控制技術CSMA/CD的機制是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
CSMA/CD即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是廣播型信道中採用一種隨機訪問技術的競爭型訪問方法,具有多目標地址的特點。
它處於一種匯流排型區域網結構,其物理拓撲結構正逐步向星型發展。CSMA/CD採用分布式控制方法,所有結點之間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1)乙太網媒體訪問擴展閱讀:
實際上CSMA/CD的工作流程與人際間通話非常相似,可以用以下7步來說明。
第一步:載波監聽,想發送信息包的節點要確保沒有其他節點在使用共享介質,所以該節點首先要監聽信道上的動靜(即先聽後說)。
第二步:如果信道在一定時段內寂靜無聲(稱為幀間縫隙IFG),則該節點就開始傳輸(無聲則講)。
第三步:如果信道一直很忙碌,就一直監視信道,直到出現最小的IFG時段時,該節點才開始發送它的數據(有空就說)。
第四步:沖突檢測,如果兩個節點或更多的節點都在監聽和等待發送,然後在信道空時同時決定立即(幾乎同時)開始發送數據,此時就發生碰撞。這一事件會導致沖突,並使雙方信息包都受到損壞。乙太網在傳輸過程中不斷地監聽信道,以檢測碰撞沖突(邊聽邊說)。
第五步:如果一個節點在傳輸期間檢測出碰撞沖突,則立即停止該次傳輸,並向信道發出一個「擁擠」信號,以確保其他所有節點也發現該沖突,從而摒棄可能一直在接收的受損的信息包(沖突停止,即一次只能一人講)。
第六步:多路存取,在等待一段時間(稱為後退)後,想發送的節點試圖進行新的發送。
這時採用一種叫二進制指數退避策略(Binary Exponential Back off Policy)的演算法來決定不同的節點在試圖再次發送數據前要等待一段時間(隨機延遲)。
第七步:返回到第一步。
實際上,沖突是乙太網電纜傳輸距離限制的一個因素。例如,如果兩個連接到同一匯流排的節點間距離超過2500米,數據傳播將發生延遲,這種延遲將阻止CSMA/CD的沖突檢測常式正確進行。
❷ 乙太網媒體訪問控制技術CSMA/CD的機制是什麼
乙太網媒體訪問控制技術CSMA/CD的機制是
爭用帶寬
❸ ETHERNET區域網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為(CSMA CSMA/CD CDMA CSMA/CA
帶沖突檢測的CSMA(CSMA/CD:CSMA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它一旦檢測到沖突,立即終止當前傳輸中的幀,節省時間和帶寬,並等待一段時間,重新嘗試.它廣泛用於LAN中MAC子層,是當前乙太網LAN的基礎. CSMA/CD 曾經用於各種匯流排結構乙太網(bus topology Ethernet)和雙絞線乙太網(twisted-pair Ethernet)的早期版本中。現代乙太網基於交換機和全雙工連接建立,不會有碰撞,因此沒有必要使用CSMA/CD。
❹ 共享式乙太網的乙太網采媒體訪問技術
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❺ 乙太網採用何種媒體訪問技術
乙太網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乙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區域網(LAN)標准。在乙太網中,所有計算機被連接一條同軸電纜上,採用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感應多處訪問(CSMA/CD)方法,採用競爭機制和匯流排拓樸結構。基本上,乙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埠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在星型或匯流排型配置結構中,集線器/交換機/網橋通過電纜使得計算機、列印機和工作站彼此之間相互連接。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協議: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乙太網簡史:
1972年,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和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同事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實驗型的乙太網系統,用來實現Xerox Alto(一種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工作站)之間的互連,這種實驗型的乙太網用於Alto工作站、伺服器以及激光列印機之間的互連,其數據傳輸率達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發明的這套實驗型的網路當時被稱為Alto Aloha網。1973年,梅特卡夫將其命名為乙太網,並指出這一系統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還可以支持任何類型的計算機,而且整個網路結構已經超越了Aloha系統。他選擇「以太」(ether)這一名詞作為描述這一網路的特徵:物理介質(比如電纜)將比特流傳輸到各個站點,就像古老的「以太理論」(luminiferous ether)所闡述的那樣,古代的「以太理論」認為「以太」通過電磁波充滿了整個空間。就這樣,乙太網誕生了。
最初的乙太網事一種實驗型的同軸電纜網,沖突檢測採用CSMA/CD 。該網路的成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1980年,三家公司(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施樂公司)聯合研發了10M乙太網1.0規范。最初的IEEE802.3即基於該規范,並且與該規范非常相似。802.3工作組於1983年通過了草案,並於1985年出版了官方標准ANSI/IEEE Std 802.3-1985。從此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該標准進行了大量的補充與更新,以支持更多的傳輸介質和更高的傳輸速率等。
1979年,梅特卡夫成立了3Com公司,並生產出第一個可用的網路設備:乙太網卡(NIC), 它是允許從主機到IBM終端和PC機等不同設備相互之間實現無縫通信的第一款產品,使企業能夠以無縫方式共享和列印文件,從而增強工作效率,提高企業范圍的通信能力。
乙太網和IEEE802.3:
乙太網是Xerox公司發明的基帶LAN標准。它採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D),速率為10Mbps,傳輸介質為同軸電纜。乙太網是在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網路中零散的和偶然的堵塞而開發的,而IEEE802.3標準是在最初的乙太網技術基礎上於1980年開發成功的。現在,乙太網一詞泛指所有採用CSMA/CD協議的區域網。乙太網2.0版由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聯合開發,它與IEEE802.3兼容。
乙太網和IEEE802.3通常由介面卡(網卡)或主電路板上的電路實現。乙太網電纜協議規定用收發器將電纜連到網路物理設備上。收發器執行物理層的大部分功能,其中包括沖突檢測及收發器電纜將收發器連接到工作站上。
IEEE802.3提供了多種電纜規范,10Base5就是其中的一種,它與乙太網最為接近。在這一規范中,連接電纜稱作連接單元介面(AUI),網路連接設備稱為介質訪問單元(MAU)而不再是收發器。
1.乙太網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於廣播的乙太網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發送到網上的信息幀。每個工作站都要確認該信息幀是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一旦確認是發給自己的,就將它發送到高一層的協議層。
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任何一個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時刻都可以訪問網路。發送數據前,工作站要偵聽網路是否堵塞,只有檢測到網路空閑時,工作站才能發送數據。
在基於競爭的乙太網中,只要網路空閑,任一工作站均可發送數據。當兩個工作站發現網路空閑而同時發出數據時,就發生沖突。這時,兩個傳送操作都遭到破壞,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何時重發由延時演算法決定。
2.乙太網和IEEE802.3服務的差別
盡管乙太網與IEEE802.3標准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乙太網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而IEEE802.3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信道訪問部分(即第二層的一部分)。IEEE802.3沒有定義邏輯鏈路控制協議,但定義了幾個不同物理層,而乙太網只定義了一個。
IEEE802.3的每個物理層協議都可以從三方面說明其特徵,這三方面分別是LAN的速度、信號傳輸方式和物理介質類型
❻ 乙太網媒體訪問控制技術CSMA/CD的機制是什麼帶寬
CSMA/CD即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是廣播型信道中採用一種隨機訪問技術的競爭型訪問方法,具有多目標地址的特點。它處於一種匯流排型區域網結構,其物理拓撲結構正逐步向星型發展。CSMA/CD採用分布式控制方法,所有結點之間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CSNM/CD媒體訪問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如下:先聽後說,邊聽邊說;一旦沖突,立即停說;等待時機,然後再說;聽,即監聽、檢測之意;說,即發送數據之意。
(6)乙太網媒體訪問擴展閱讀
1、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演算法簡單,易於實現。有多種VLSI可以實現CSMA/CD方法,這對降低Ethernet成本、擴大應用范圍是非常有利的。
2、CSMA/CD為一種用戶訪問匯流排時間不確定的隨機競爭匯流排的方法,適用於辦公自動化等對數據傳輸實時性要求不嚴格的應用環境。
3、CSMA/CD在網路通信負荷較低時表現出較好的吞吐率與延遲特性。但是,當網路通信負荷增大時,由於沖突增多,網路吞吐率下降、傳輸延遲增加,因此,CSMA/CD方法用於通信負荷較輕的應用環境中。
❼ 簡述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的原理
在CSMA中,由於信道傳播時延的存在,即使通信雙方的站點都沒有偵聽到載波信號,在發送數據時仍可能會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可能會在檢測到介質空閑時同時發送數據,致使沖突發生。盡管CSMA可以發現沖突,但它並沒有先知的沖突檢測和阻止功能,致使沖突發生頻繁。
一種CSMA的改進方案是使發送站點在傳輸過程中仍繼續偵聽介質,以檢測是否存在沖突。如果兩個站點都在某一時間檢測到信道是空閑的,並且同時開始傳送數據,則它們幾乎立刻就會檢測到有沖突發生。
如果發生沖突,信道上可以檢測到超過發送站點本身發送的載波信號幅度的電磁波,由此判斷出沖突的存在。一旦檢測到沖突,發送站點就立即停止發送,並向匯流排上發一串阻塞信號,用以通知匯流排上通信的對方站點,快速地終止被破壞的幀,可以節省時間和帶寬。
這種方案就是本節要介紹的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協議),已廣泛應用於區域網中。
(7)乙太網媒體訪問擴展閱讀:
介質訪問控制地址:
在區域網(LAN)或其他網路中,介質訪問控制地址(MAC address,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是您計算機唯一的硬體號。
在區域網(LAN)或其他網路中,介質訪問控制地址(MAC address,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是您計算機唯一的硬體號。(在乙太網區域網中,它與您的乙太網地址相同。)當您從計算機連接到互聯網,一個對應表將您的IP地址連到區域網中您計算機的物理(MAC)地址。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通信協議的數據鏈路層)使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每個物理設備類型有一個不同的MAC子層。數據鏈路層(DLC)的另一個子層是邏輯鏈路控制子層。
❽ 乙太網採用什麼樣的媒體訪問控制機制
csma/cd
載波偵聽` 多路訪問`沖突檢測``
實現比較簡單`
但是在網路超過 30台 pc 的時候` 利用率就不盡人意了``
樓上的 復制`粘貼黨`` 我瞧不起你`
❾ Ethernet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
1、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CSMA/CD
2、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沖突檢測採用CSMA/CD 。該網路的成功、伺服器以及激光列印機之間的互連,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
❿ Ethernet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哪個
Ethernet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CSMA/CD。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乙太網與IEEE802.3系列標准相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