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應國訪問記
A. 中國的古應國是史前文明嗎在哪裡啊真的存在嗎
夏商時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一帶有古應國,後來古應國的子民遷至今河南平頂山地區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應叔被封為應侯,因封地屬應國故地,國名仍為應國【西周初期應叔立國~東周早期滅國;歷350餘年歷史】。周初到春秋之時的應國,在周王朝所轄諸侯國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且具有一定的「監國」職能,因此,應國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充當了開疆拓土,平叛伐逆的重要角色,也得到了周王朝的不斷嘉獎,以致有詩經上所記周王「媚茲一人,應侯順德」的贊譽。但是,隨著周王朝的沒落和連年征討,應國終於國力衰竭,又加上北有晉,西有秦,東北有齊,東南有吳,可謂列強四起。更處險境的是,被稱為荊蠻的楚國在南方逐漸強盛起來,敢於「問鼎」於周王朝,自封為王,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屢屢入侵江淮小國。可以說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吞並了江淮諸國,如史籍所說「拓地千里,封畛於汝,江漢諸姬,楚盡有之」。應國也是在這一時期,在強楚狂風暴雨般的進攻下,連史官都來不及記載,就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B. 古代應國的來歷
應國是周武王兒子的封國,夏商時期,在今山西朔州應縣一帶有古應國,後來古應國的子民遷至今河南平頂山地區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應叔被封為應侯,因封地屬應國故地,國名仍為應yīng國。西周初期應叔立國~東周早期滅國;大概350餘年的歷史。
C. 應叔的古應國文明
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在炎黃文明的典籍史冊記載中,想看點應國歷史真是困難。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沒有古應國的半點影子。因為作為炎黃文明的肇始——古應國文明已經早就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但歷史掩蓋不住真實,寒流擋不住春風。輝煌燦爛的應國文明終於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呈現在世人面前。
周代應國從應叔立國至東周早期滅國歷經350餘年。然而古應國的歷史自黃帝時期應龍氏朔州市應縣立國至東周早期滅國已歷數3000年之久。古應國文明隱藏著我國古代方國中最神秘,最深厚,最具魅力的精彩和燦爛。古應國是中華文明從傳說到記載的歷史見證,是黃河長江文明的交融地,是中華失落文明的中軸線,是中華文明的肇始,是中華文明的真正中心所在。
應國歷史面目的全揭開使炎黃文明不被疑惑,不受指摘。使擁有5000年歷史文明的華夏文明和人類最古老的古埃及文明並列成為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驕傲。應國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是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尋找失落的應國文明是是新世紀的重大工程,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關鍵所在。應國文明不在是歷史的盲區,因為應國文明正在受到國內外無數的歷史學家探測研究。 夏商時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一帶有古應國,後來古應國的子民遷至今河南平頂山地區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應叔被封為應侯,因封地屬應國故地,國名仍為應國。
山西古應國是黃帝時期應龍封國。應龍,古代生翼的龍。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應龍指遠古時期的應龍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國——應龍氏和應國。《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古應國被史學界稱為《千年龍之國》。由於龍在傳統文化中代表平安和太平,應國又被稱贊是《千年平安國》。古應國是黃河長江文明的交融地,其疆域和影響從山西朔州應縣、中原滍陽到荊楚孝感應城橫跨黃河長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史書中記載:「天子之門曰應門。」 毛傳:「王之正門曰應門。」《禮記·明堂位》:「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上。」 孔穎達 疏引 李巡 曰:「宮中南向大門,應門也。應是當也。以當朝正門,故謂之應門。」 清錢謙益《壽福清公六十序》:「天子高居九重,應門沉沉,莫可扣擊。」
應門史,就是專門職掌君王出入之門的官吏。西周時期,君王出入之門為正門,君王是「應天之命」而為人君,因稱天子,天子行走之門就是正門,因此稱應門,負責守衛、管理應門的官員就是應門史,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 在史書中記載:「天子之門曰應門。」在《詩·大雅》中有「乃立應門」之語。 平頂山市滍陽鎮考古碑文記載著滍陽街紳士們捐款捐地修建義學的經過,整個義學佔地一百二十餘畝,剩餘的一百餘畝地供先生們自行支配,但所有收入必須用於教育之上,凡來求學者,除購買必備書籍外,將不在另行出資,且吃住全在學校。這可能就是後來所謂的義務教育的雛形。若按碑文記載的時間即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算來,比世界上記載的實施義務教育最早的德國(公元1619年)還早上977年。滍陽街,就憑這一點,足可以讓國人驕傲,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驚嘆。全世界實施義務教育最早的國家是中國!是中國的河南!是河南的滍陽街!
【古應國遺民永康芝英應氏的義務教育】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東晉時,汝南有應詹者,從晉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鎮南大將軍,封觀陽侯,其子應元,招為駙馬,以功任御史大夫,後隨父遷家於此。「此則南宗應氏之始。」後因族屬繁衍,更村名為諸應。「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後裔又自仙居徙縉雲。嘉熙間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縉雲還諸應家焉。」其後有靈芝產墓之祥,乃更村名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應氏根源地, 芝英應氏已有1670多年輝煌歷史。 【應氏大宗祠】從明清至民國,芝英有應氏祠堂72幢。多為二三進建築。上進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兩進一般空著,作聚會之用。子孫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暫作居住。每個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產。常田租給子孫永佃耕種,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廳管事會負責收租、祭祀。每年清明前後舉行祖祭。祭祀異常隆重,祭品非常豐盛。參加祭祀子孫要臨場「接籌」。以「紅籌」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發給參加祭奠的男姓子孫。各人「紅籌」的多寡,和年齡、學歷、功名的高低有關。按民國時期分散份子的標准,一個應氏男姓子孫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滿60歲,可加1份;年滿70歲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畢業,可加1份;高小畢業,再加1份;初中畢業,又加1份,逢級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准備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要匡計好「份子數」,搞好籌劃。
應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應氏始祖的場所。大宗祠管事會由族內功名最高、輩份最長、年齡最大、最有權威的人組成。從明嘉靖年間開始,至1949年,歷年管事成員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會在族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合族訂有二十條《家規》,其標題為:建祠宇、守封塋、撫群從、事尊長、端心術、慎言語、養童蒙、行冠禮、議婚姻、嚴內外、謹稱謂、崇節儉、治喪葬、時祭饗、貽世業、黜異端、厚宗?、馭群小、供賦役、殖資產。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違者,合族共討。諸如清明祭祀、劃田資助學宮義學、纂修省志訪核人物、議立社倉、籌建義庄、義會、開創義市、建立文會,創辦學校、競選國大代表、選拔校長鎮長保長、成立消防水龍會乃至元宵活動、打更防盜等等事宜,一般都通過大宗祠管事會討論議決或贊允。遇有族人違犯家規公德,大宗祠則採取「開大宗祠」的辦法予以嚴肅懲治。開大宗祠時,總管事端坐於正堂,族人旁聽於堂前兩側,違者罰跪於堂前。大宗祠裁決之案,縣衙一般不再更改。由於這樣,非應姓鄰村也間有乘開大宗祠之便,委託應氏大宗祠裁決事端。宋明而後,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應仕濂獨建縣學,應尚道家設私塾,應屏山創建善林書院。至清代,又有應修創建西園書院,應孟義建造洞靈書院,應鼎和營建培風書院。由是文教興隆,芝英應氏中舉者39人,登進士者有應典、應廷育、應煒、應振緒、應德完、應濟川、應鳳儀等7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西園書院為培英高等小學堂以後,培英小學經費全由應氏大宗祠包攬。凡是應姓,學雜費全免。
應氏大宗祠管事會的族權直至1949年5月解放時逐步解體,其儒禮遺風直至實行土地改革後廢除。村鎮建設和公益事業轉由人民政府主持興辦。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章水鎮蜜岩村古應國建築風格建築「韭房」】從錦雞山上看蜜岩村落建築,非常明顯可以看到蜜岩的建築風格與傳統的四合院建築風格不同。它更多的是中間為長條式的天井,兩邊為整排1~2層的等高木質為主的房屋,門口有長廊,因兩旁民居安「韭」字排列,故名「韭房」。韭房是按古應國建築風格建造。
密岩古村建村於宋朝,已有近千年,村中百姓多為應姓。查宋、明、清、民歷代所修《蜜岩應氏宗譜》中所載,四明的應氏,本是河南省汝南縣南頓(現項城縣忠順鄉)的名門望族。而鄞州的應氏,則起源於唐長慶年間(約公元820年)的應彪公,官拜明州刺史時,其子肅跟隨一同上任到鄞州,後便定居於鄞江。到了刺史的第十二世孫(約1120年宋始南遷時)應高時,遷到了風景秀美的蜜岩村定居。 儀狄,夏朝人,相傳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戰國策 ·魏策》上記載:「昔者,帝女令儀鍬作酒而美,進於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酒字條》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意思是,過去,夏禹的女人叫儀狄去釀酒。儀狄經過一番努力後,釀出味道很好的美酒,進獻給夏禹,夏禹喝了,覺得確實好。可是他說:「後世君王,如喝了這種美酒,一定要亡國的。」從此就疏遠了儀狄而自己也和酒斷絕了關系。儀狄造旨酒,不僅沒受到獎勵,反而遭到了懲罰。
儀狄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女性。但兩千餘年來,史文記儀狄均以為男性,其實大誤。《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等先秦文獻本早記為女。性異化是入漢後男子中心主義史觀影響與男人政治作用的結果。
古應國是中國最早的造酒基地和酒禮文化發源地,堪稱「中國酒禮文化之都」。自酒祖儀狄造酒於「汝海之南,應邑之野」始,該地域酒禮文化日益發展並鼎盛於應國時期。應國酒成為周王朝專供禮酒、貢酒,堪稱最早的「國酒」。在古應國貴族墓群中發掘的萬余件文物中,酒器酒具就有3000多件,大多為稀世珍品,足證當年酒風之興盛,酒禮之繁華。
D. 應國的簡述
浩瀚的數千年中國歷史,要想從累累史冊中,看點應國歷史真是困難。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沒有古應國的半點影子。因為作為炎黃文明的肇始——古應國文明已經早就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但歷史掩蓋不住真實,寒流擋不住春風。輝煌燦爛的應國文明終於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呈現在世人面前。
周代應國從應叔立國至東周早期滅國歷經350餘年。然而古應國的歷史自黃帝時期應龍氏朔州市應縣立國至東周早期滅國已歷數3000年之久。古應國文明隱藏著我國古代方國中最神秘,最深厚,最具魅力的精彩和燦爛。古應國是中華文明從傳說到記載的歷史見證,是黃河長江文明的交融地,是中華失落文明的中軸線,是中華文明的肇始,是中華文明的中心所在。
應國歷史面目的全揭開使炎黃文明不被疑惑,不受指摘。使擁有5000年歷史文明的華夏文明和人類最古老的古埃及文明並列成為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驕傲。應國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是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尋找失落的應國文明是新世紀的重大工程,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關鍵所在。應國文明不在是歷史的盲區,因為應國文明正在受到國內外無數的歷史學家探測研究。
平頂山別名鷹城的來由,是周武王兒子的封地應國(滍zhì陽)。應yīng,國名,侯爵。夏商時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一帶有古應國,後古應國的子民遷至河南平頂山定居。西周初期,應叔被封應侯,因封地屬應國,國名為應國(鷹國)。在西周、春秋時期,滍陽是應國國都的所在地。
應yīng國【西周初期應叔立國~東周早期滅國;歷350餘年歷史】以鷹為圖騰。史書中記載:天子之門曰應門。」古典漢語「應」「鷹」通假,平頂山因此又稱鷹城。《括地誌》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在汝州葉縣。武王代商,封其後於應,或謂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亂,封武王子叔韓於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應的分封,當在周公東征之後。應的地望,據引《水經注》,在河南省蚩水之北。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諸侯間征伐不斷,應國於東周早期滅國。在應國貴族墓地考古發現了許多珍貴文物,證實應都位於滍陽,證明應國與鄧、申等國以相互聯姻的形式結成政治聯盟的歷史事實。應都滍陽在明清時期,是宛洛間的交通要道,是物資貿易的中轉地,是商業發達的中州名鎮。史籍最早見於公元前1324年,《左傳》、《詩經》、《史記》等書皆有記載。
E. 應龍氏的應龍、應龍氏與應國
考平頂山市的歷史,自古至今,可以說是波瀾壯闊,異彩紛呈,其傳承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所謂古地新城,概非虛談。她以市區北平頂山為名,別稱「鷹城」。此別稱,具有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它蘊涵了平頂山數千年的文化發展史。 如果到過南陽漢畫像石博物館,你就會在古代藝術寶庫中看到鳥翅龍身的動物形象,它們或為神人的馭騎,或為勇猛征戰的鬥士,或是穿梭碧空的巡天者。這種動物被古人稱為「應龍」。按照進化論的觀點,它應該是恐龍時代——鳥龍、角龍等進化的後裔,現代鳥族中鷹、雁、鶴、鷂等的祖先。《辭源》中對應龍也有解釋:一曰古代神話:「有翼的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於是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楚辭》屈原《天問》:「河海應龍,何畫何歷??何所營,禹何所存?」《史記·司馬相如傳》「大人賦」中也有「駕應龍」之說;二曰神名:《山海經·大荒東經》有記載:「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黎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史記·五帝紀》:「遂擒殺蚩尤。」《索隱》引皇甫謐的解釋說:「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凶黎之谷。」從《辭源》之中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應龍與黃帝統一九州和大禹治理洪水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袁珂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也對應龍作了解釋:「應龍,黃帝神龍。《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有山名曰凶黎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郭璞註:『應龍,龍有翼者也。』據上所引,是應龍者,當為黃帝之功臣。亦為禹之功臣。《楚辭·天問》雲:『應龍何畫?河海何歷?』王逸註:『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也。』晉王嘉《拾遺記》卷二雲:『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岳,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此黃龍當即應龍。《巫山縣志》卷三十『斬龍台』雲:『相傳禹王導水至此,一龍錯行水道,遂斬之。』神話演變至此,遂由應龍導水而為群龍行水。」
由以上諸典所載,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有關應龍的清晰輪廓,即應龍是一種生有雙翼的龍。而且,它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被一步步神化了。神話是人類在童年時期面對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尚沒有科學的認識,只能訴諸神靈庇護,而創造出來的傳說故事。我國有關三皇五帝時期的傳說,經過古今漫長的比較、梳理和研究,已經有許多神話傳說,被學界或考古發現認定就是當時的歷史記載。後世的人們只是依據前人口耳相傳加上簡單的記錄,把那時的特大事件保存下來。在流傳的過程中,對於還不能解釋清楚的東西,就加入了神話的色彩,從而成為一種神話傳說。從現代大量的考古和研究成果看,應龍形象是一個遠古氏族的圖騰。這個氏族就是應龍氏。 氏族社會是人類脫離原始部落邁向古代文明社會必經的社會形式,古代神話中的女媧、盤古、誇父、蚩尤、鬼方、龍、鳳等等都是一個個氏族,他們以自己的標志物作為本部族的圖騰,應龍氏族就是一個以翼龍為圖騰的部落。
李中華在《中國文化概論》中對氏族社會問題曾有非常明確的論斷:「在遠古的中國大地上存在著許多氏族部落。所謂三皇五帝,多是部落神或部落稱號。它們所以被記載下來,是因為這些氏族部落的一部或全部通過較長時期的相互融合而產生了共同的部落和部落文明,它們因而也就成了華夏族的共同祖先和華夏文明的開拓者。」「史前大融合後出現的繁榮景象,標志著華夏文化共同體的形成,並以此為中軸繁衍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在這個氏族大融合中,有三個重要的史前文化區,即海岱文化、河洛文化和江漢文化。泰山周圍形成的海岱民族,又稱泰族;以黃土高原東進平原,沿黃河、伊洛河形成的河洛民族,又稱黃族;圍繞江漢平原形成的江漢民族,也稱炎族。這三大文化區和三大部族進一步則形成了炎黃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這些都是華夏民族與中華民族的主要力量。
在這些部族融合中,有一支在炎黃集團融合及與東夷集團融合中起著很重要作用的力量,這就是應龍氏族部落。在遠古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中,有關應龍的傳說,其實就是氏族社會應龍部族發展的歷史。它是由泰族與黃族的某一支系融合而成。泰族多以鳥為圖騰,黃族則多以龍獸為圖騰。圖騰就是一個氏族的族徽和標志,在古代氏族融合中,形成一個新的氏族,就必須要有一個新的圖騰標志,新的圖騰又必須具備融合各方原有圖騰的鮮明特徵,這樣才能顯示其地位與公平。應龍部落的圖騰,就是龍與鳥的融合。這充分說明,應龍氏族是一個古老的部族。
應龍氏族還是一個比較強大、英勇善戰和充滿智慧的部族。它是黃帝統一戰爭的有力支持者,受黃帝調遣,打敗了蚩尤和誇父兩個與黃帝勢均力敵的部落,成為光榮的勝利者。黃帝把它派往南方,即現在的中原一帶,進行氏族間的領導與管理。到大禹時代,應龍氏族又是治水的先鋒,佐助大禹打通阻塞,疏浚江河
,導水入海,成就了千萬年的偉業。僅「擒殺蚩尤」、「追殺誇父」、「導水入海」這三件奇功,應龍氏就當然地在古代氏族之林中占據突出位置。隨著部族的不斷發展,應龍氏族與其他氏族一起,進入更高一級的社會形式,這就是國家——古應國。 應國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古國,因為它在古代史書典籍中極少有記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第一冊所附「東周列國存滅表」中曾說應國「不知為何國所滅。」有關應國的最早記載是在《春秋左傳》中:「於阝、晉、應、韓,武之穆也。」《逸周書·王會解》載:「周武王滅商,諸侯來朝,應侯立內台西面正北。註:應侯,成王弟。」《詩經·大雅·下武》也記載周成王與應侯的關系:「媚茲一人,應侯順德。」《國語·鄭語》載史伯對鄭桓公說:「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鄧韋昭註:「應、蔡、隨、唐,皆姬姓也。應,武王子所封。」這些可以說明在西周時期或更早的時候,古應國確實是存在的,而且,西周應國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的封地,應侯在王室中的輩分與地位也是相當高的。只是到了春秋時期,應國這個顯赫的侯國,突然在史籍記載中消失了。以致在兩三千年後的今天,成為史學研究中的謎團。
1974年,隨著陝西藍田的考古發現,《應侯鍾》及其銘文的出現,對應國這個古國的研究重新受到史學界的重視。其鍾與日本人中村不折所收藏的《應侯鍾》為一組,雙鍾連銘,兩銘連讀,得見「見工」乃應侯之名,是初封應國武王之子應叔的曾孫。銘文中有「雁侯見工遺王於周。」「朕皇祖雁侯。」「子子孫孫永寶用」等語。此鍾為周昭王時所鑄,按照何光岳先生的考證,是周昭王准備移封應侯見工之時,舉行了隆重的移封典禮,並在鎬京附近鑄鍾紀念。《應侯鍾》銘文多「雁」字,《路史·國名記·戊》釋:「雁,今作應。」從中國古文字「六書」的造字方法來說,依清代學者王國維的解釋,「雁」與「膺」、「應」是互通而同意的,都從鳥從月(肉)。從古音韻方面講,它們是同音同聲,是符合同音同韻相轉的音變規律的。從古文字考古學的角度看,郭沫若同志經考證甲骨文及1958年出土的《應監?》之銘文「雁監作寶尊彝」也認為:「雁即應國之應」。「應國之器已見著錄者」,如《應公鼎》、《應公彝》等,其字皆作應,是知周初第一代應侯之後,應君有稱應公的。「膺」字在其後的演變中,又把下面的「肉」換為「鳥」字,衍生出「鷹」字來。這一字體的演變,在其後的考古發現中,又多次得到佐證。1986年,在平頂山市新華區薛庄鄉北滍村西滍陽嶺上,發現了以兩周時期應國和楚國貴族墓地為主兼有兩漢時期的墓地,經過連續十年的發掘,出土了上萬件文物,其中大多數是周代青銅器。該墓地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特別是在墓冢內出土了大量有關應國貴族婚嫁、封賞、往來、葬禮等器物以及上面的銘文,其中有「應伯壺」、「應伯盤」、「應公鼎」、「應事爵」、「應事鼎」、「應事簋」、「應事觶」,以及有關古鄧國國君的銘文銅器,為研究古應國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依據。
史籍殘存史料和近年大量的考古證明,古應國的立國時代應該追溯到夏末商初。這是因為,在黃帝時代,應龍氏族就是一個比較強大的部落,並在黃帝氏族聯盟中舉足輕重。成為聯盟首領黃帝統一戰爭的重要力量。到大禹時代,應龍氏族又為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時代,也是私有製得到確立,家天下的國家雛形已經形成的時代。但牢固的中央集權社會尚未建立,各個部族之間也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相對獨立的公侯國,古應國也應在此時建立。到了商代,已經有應國的記載,馬世之先生考證:「商代已有應國,《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史記》等書註疏中,都提到《汲郡古文》雲:「殷時已有應國。」今本《竹書紀年》亦載盤庚七年,「應侯來朝」。在殷墟出土的武丁、帝乙和帝辛的卜辭里,也有應侯的信息,並且可知商代應國君長是可以稱「王」的。當時應國的國土,按照史學界考證,應該在今山西應縣雁門關一帶,其地北有龍首山,南有雁門山,正應了應龍的氏族名稱。 周滅商後,應國的土地為周兼並,周成王改封其弟於應,應國便成為姬姓封國。周初,應侯由於其身份尊貴,被封監國,享有與管、蔡、霍三監同樣的監國權力。到了應侯見工時,周王朝的勢力不斷向南方推進,在征服南方諸族之後,也把原有的封國改封於新的封地,同時也把原封國號帶到那裡。應侯見工就是
此時被改封到古葉地,《漢書·地理志·潁川郡》:「父城。應鄉,故國,周武王弟(子)所封。」《水經注·滍水》:「牛蘭水,又東南經魯山南。闞?解曰:魯陽縣,今其地魯山是也。水南注入?。滍水東經應城南,故應鄉也。」《括地誌·魯山縣》:「故應國,因應山而名,在汝州魯山縣東三十里。《左傳》雲:於阝晉應韓,武之穆也。」《太平寰宇記·汝州·魯山縣》:「應國在襄城父城縣西南」。從以上記載看,春秋應國包括今葉縣、魯山、寶豐、郟縣、襄城縣部分和平頂山市區。其都城按照史籍記載方位,應該在平頂山市區西南滍水以北。滍水俗稱沙河,發源於魯山縣西南的堯山,即今石人山風景區,東流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滍水的「滍」字,即是應國從山西南遷至中原後,為弘揚其應龍氏族祖先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榮耀,而把沙河名為滍水,把濱河而建的新國都定名為「滍陽」,又把周圍的山水定名為應山、應河。此即為史籍上所說葉縣、魯山為「古應鄉」的來歷。滍陽鎮是一個千年古鎮,也是中州名鎮,曾是南北通衢,古鎮城門原有「應濱」、「古應」等名。經過對滍陽嶺古墓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史學界已經形成共識,認定此滍陽古鎮,正是春秋應國的國都,至此,應國的神秘面紗才逐漸被揭開。
前文所述,周初到春秋之時的應國,在周王朝所轄諸侯國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且具有一定的「監國」職能,因此,應國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充當了開疆拓土,平叛伐逆的重要角色,也得到了周王朝的不斷嘉獎,以致有《詩經》上所記周王「媚茲一人,應侯順德」的贊譽。但是,隨著周王朝的沒落和連年征討,應國終於國力衰竭,又加上北有晉,西有秦,東北有齊,東南有吳,可謂列強四起。更為嚴峻的是,被稱為荊蠻的楚國在南方逐漸強盛起來,敢於「問鼎」於周王朝,自封為王,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屢屢入侵江淮小國。可以說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吞並了江淮諸國,如史籍所說「拓地千里,封畛於汝,江漢諸姬,楚盡有之」。應國也是在這一時期,在強楚狂風暴雨般的進攻下,連史官都來不及記載,就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值得慶幸的是,應國長期隱於史載,但終於隨著?陽嶺上的春秋應國貴族墓地發掘,使其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真實的歷史全貌逐漸彰顯出來。應國故都雖然被淹沒於水下,但在大湖側畔,應都之旁的平頂山腳下,又崛起了一座新的現代化工業城市,這就是今天別號「鷹城」的平頂山市。
F. 《發現古應國》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發現古應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QrFgSXZEZsk2yBS5yXglpw
《探索·發現:發現古應國》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集數: 3
片長: 40分鍾
1979年的一個冬日,從廢品收購站打來的一個電話,讓河南平頂山市文物辦的孫清遠和同事們收回了一件青銅器。這是一件青銅簋,高20厘米,口徑19.5厘米,重4.8公斤。考古人員從青銅簋上的銘文確定,這是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沿著這條線索,考古人員順藤摸瓜,在平頂山市西郊一個叫滍陽嶺的土嶺上,發現了西周著名的諸侯國古應國的王室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