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阿克蘇訪問

阿克蘇訪問

發布時間: 2023-02-01 22:59:36

Ⅰ 絲綢之路的故事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身邊只有在西域娶的胡妻和一位隨從,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於是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西域都護的設立: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簡介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中南北三條線路。 東段 東段:從洛陽、西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 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路線簡略: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境內)、通往中亞(安息古波斯)、西亞,直到歐洲(大秦古羅馬)。
編輯本段陸路絲綢之路發展
公元前1世紀以前上古時期
早在遠古時期,雖然人類面對著難以想像的天然艱險的挑戰,但是歐亞大陸東西之間並非像許多人想像中那樣地隔絕。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諸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條路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早期的絲綢之路上並不是以絲綢為主要交易物資,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而良種馬及其他適合長距離運輸的動物也開始不斷被人們所使用,令大規模的貿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區經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餓的單峰駱駝,在公元前11世紀便用於商旅運輸。而分散在亞歐大陸的游牧民族據傳在公元前41世紀左右即開始飼養馬。雙峰駱駝則在不久後也被運用在商貿旅行中。另外,歐亞大陸腹地是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對於游牧民族和商隊運輸的牲畜而言可以隨時隨地安定下來,就近補給水、食物和燃料。這樣一來一支商隊、旅行隊或軍隊可以在沿線各強國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或激發敵意的情況下,進行長期,持久而路途遙遠的旅行。 最初的發展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墳塋的考古中人們發現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依照晉人郭璞在《穆天子傳》中的記載,前963年周穆王曾攜帶絲綢、金銀的貴重品西行至裏海沿岸,並將和田玉帶回中國。雖然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還沒有定論,但是目前在絲綢之路沿線的考古中,確實出土了部分在這一時期的絲綢製品。在中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經存在了相當規模的對外經濟交流。《史記·趙世家》中記錄了蘇厲與趙惠文王的一段對話:「馬、胡犬不東下,崑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非王有已。」蘇厲用趙國通過對外貿易得到的財富威脅趙惠文王一段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因為人們相信,「崑山之玉」即為昆侖山下出產的軟玉,而胡犬則是產自中亞、西亞的一個狗的品種。
公元前5世紀
隨著公元前5世紀左右河西走廊的開辟,帶動了中國對西方的商貿交流,西域地區諸如鄯善、龜茲等國家紛紛在這一時期逐漸出現。而當時的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了「賽里斯」(Seres,源自希臘語言「絲」,從漢語「絲」的音轉化的「Ser」。)——對中國的稱呼。這種小規模的貿易交流說明在漢朝以前東西方之間已有經過各種方式而持續長時間的貿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絲綢之路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種重要的寶石。不僅僅是絲綢,同時絲綢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產自今阿富汗巴達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紀就開始出現在中國、印度、埃及——這意味著中亞地區的商旅貿易開始的時間要比這一地區部分國家的誕生還要早些。約1000年後,青金石的貿易開始傳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後來成為佛教七寶之一。 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國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發現證明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從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亞的貿易。人們相信,在前14世紀時期,埃及人已經造出了船。在埃及,人們發現了距今5000餘年,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說明埃及人已經開始沿著這條時候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道路上,展開了一定規模的貿易。一些人認為是前1070年左右絲綢殘骸的碎片已經被發現,這意味著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經與中國有了間接的貿易往來。不過此後不久絲綢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並絕跡於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史冊。 同時,這些前11世紀的絲綢究竟是中國養蠶技術所出現的絲綢,還是一個來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東的「荒野絲」,就是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了。在一統巴比倫和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前521年至前485年)統治下,四處擴張的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亞的地區強權。史料記載這位帝王喜愛愛琴海生產的鮮魚和故鄉帕提亞的水。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條連接安息帝國首都蘇薩(位於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到小亞細亞以佛所和國土各地的「波斯御道」,這條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線各段設立驛站,藉助每個驛站的好馬和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過這條道第一時間送至首都,再將帝王的指令傳播到波斯全國。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進獻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樣的距離對於普通人而言需要3個月。 一方面安息利用這樣一條遍及各地的古代國道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統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帶動了這一地區的商貿活動。在亞歷山大建立他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後,他的繼承者托勒密一世在前323年最終控制了埃及。希臘人開始積極促進小亞細亞、印度和東非之間通過希臘管轄的港口進行的貿易活動,在陸地上希臘人也一樣在貿易領域非常活躍。這一時期歐亞之間的繁榮的經貿並不僅是希臘人的成就,地處阿拉伯半島及中亞的阿拉伯人——尤其是那巴提斯人(前106年為羅馬帝國所滅)為中亞的貿易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幅獸皮壁畫上的戰士可能是希臘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受到希臘文化影響後出現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畫年代為前3世紀—前2世紀。希臘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國在中亞乃至更東方的擴張來打通並控制東西方之間的陸上絲綢之路,帝國東部邊境也許已經到達了大宛國(今吉爾吉斯斯坦費爾干納)——如今中國新疆省的西部。如今人們在這一帶的考古發現了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盞(希臘人命其為「極東亞歷山大城」,即亞歷山大東征的最遠處)。 接下來的300年間,希臘人保持了這個龐大帝國在亞洲的統治。塞琉古帝國(Seleucid)的將領歐提德姆斯據大夏和粟特獨立,他和他的兒子德米特里(死於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種人地區、安息和大宛擴張領土。繼續沿著亞歷山大過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國王歐提德姆斯(前230-200 年)執政時期國土達到極致:大夏控制的土地不僅超越了復次忽氈,有證據顯示他們的偵察隊在前200年左右已經到達過喀什,這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有據可考的一次連接中國與西方的活動。古希臘歷史學家[[en:Strabo|斯特雷波]曾這樣評價這次行動「他們甚至將自己國家的國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國)和弗林尼(Phryni)。」 但這種交流不完全等同於公元前1世紀繁榮的的絲綢之路,也並沒有持續下來。隨著游牧民族的不斷強盛,他們同定居民族之間發生了不斷的爭斗,之間也在不斷的分裂、碰撞、融合,這使原始的文化貿易交流僅存於局部地區或某些地區之間。不過,隨著各定居民族的強國的不斷反擊和擴張,這些國家之間往往發生了直接接觸,如西亞地區馬其頓亞歷山大的東征、安息王朝與羅馬在中亞和地中海沿岸的擴張,大夏國對阿富汗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統治,以及促使張騫動身西域的大月氏西遷。這些都說明上述地區之間進行大規模交通的要素已經具備,出入中國的河西走廊與聯通大陸上各國的道路業已被游牧民族所熟知。而且同時連同中國與歐洲之間的西域地區小國林立,中亞地區也是戰火紛飛。西域西北側與中國北方又有強大的匈奴在側,控制西域諸國,與周邊民族和中國中原王朝爭斗不止。經濟文化的交流僅僅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內才能做到的。所以當時的東西方之間並沒有深刻的了解,對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絕。就連上古曾經存在過的貿易往來,這是也往往變成了傳說和神話,殘留在東西方人民的心中。
公元前1世紀到7世紀張騫的西行
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日漸強盛。第四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於是派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於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餘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後歷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國、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驀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漢朝四川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出發時的一百多人僅剩張騫和一名堂邑父了。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 前119年,張騫時任中郎將,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於西域的詳細形勢後,漢朝對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變成了「廣地萬里,重九譯,威德遍於四海」的強烈願望。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收取關稅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出於對匈奴不斷騷擾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當羅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後,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後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來是源源不斷的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賽利斯人們(中國人)以從他們的樹林中獲取這種毛織品而聞名於世。他們將從樹上摘下的絲綢浸泡在水中,再將白色的樹葉一一梳落。(絲綢的)生產需要如此多的勞役,而它們又來自於地球的彼方,這令羅馬的少女們可以身著半透明的絲衣在大陸街上炫耀。」 那時,絲綢成為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這迫使元老院斷然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而理由除了黃金外流以外則是絲織品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絲綢衣服,如果它的材質不能遮掩人的軀體,也不能令人顯得莊重,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們沒有注意到她們放浪的舉止,以至於成年人們可以透過她身上輕薄的絲衣看到她的身軀,丈夫、親朋好友們對女性身體的了解深知不多於那些外國人所知道的」 史料記載克利奧帕特拉,這位艷後也是一位絲綢愛好者。不僅僅是羅馬人對來自東方的神奇玩意兒感興趣。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艷後克利奧帕特拉也曾經被記載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並酷愛絲綢製品。 97年,東漢將軍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漢朝在中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後,派甘英攜帶大量絲織品到達條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條克),而當時安條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爭奪的國土。因而中國與埃及最早的官方溝通應當就是在這一時期。而記載中的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官方溝通似乎不止於此。《後漢書》記載了公元166年羅馬使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大使館的紀錄。 然而,當中國進入東漢時代以後,由於內患的不斷增加,自漢哀帝以後的政府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內部紛爭不斷,後期車師與匈奴年年不斷的戰爭更令出入塔克拉瑪乾的商路難以通行,當時的中國政府為防止西域的動亂波及本國,經常關閉玉門關,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絲路東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7世紀到12世紀二度繁榮

Ⅱ 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張騫,漢中城固人。他是一個意志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盪、善於待人處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生活十多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匈奴單於硬叫他娶當地人作妻,已經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機會。
張騫終於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越過蔥嶺,到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烏孫,63萬人,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一帶游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後來匈奴支持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於這里土地肥沃,逐漸由游牧生活,改向農業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經13年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於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張騫回來以後,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後,由於張騫隨衛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這時,漢朝業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積極進行武帝時對匈奴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幾年來漢武帝多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地情況,張騫著重介紹了烏孫到伊犁河畔後已經與匈奴發生矛盾的具體情況,建議招烏孫東返敦煌一帶,跟漢共同抵抗匈奴。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略。同時,張騫也著重提出應該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採納。
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巨萬」,到了烏孫,游說烏孫王東返,沒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節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裏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易。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漢朝後,拜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後,漢同西域的關系進一步發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烏孫王以良馬千匹為聘禮向漢求和親,武帝把江都公主細君嫁給烏孫王。細君死後,漢又以楚王戊孫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解憂的侍者馮鐐深知詩文事理,做為公主使者常持漢節行賞賜於諸國,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稱為馮夫人。由於她的活動,鞏固和發展了漢同烏孫的關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分裂,日逐王先賢撣率人降漢,匈奴對西域的控制瓦解。漢宣帝任命衛司馬鄭吉為西域都護,駐守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這是漢朝在蔥嶺以東,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設置行政機構的開端。
匈奴奴隸主對西域各族人民的剝削、壓迫是極其殘酷的。西漢的封建制度,較之匈奴的奴隸制度要先進得多。因此,新疆境內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擺脫匈奴貴族的壓迫,接受西漢的統治。西漢政府在那裡設置常駐的官員,派去土卒屯田,並設校尉統領,保護屯田,使漢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編輯本段]影響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由於我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Ⅲ 阿合奇回阿克蘇要隔離嗎

需要。根據查詢新疆疫情防控辦公室得知,2022年10月6日阿合奇回阿克蘇要隔離,新疆疫情形勢嚴峻,回阿克蘇需要攜帶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並接受7天科學隔離觀察。

Ⅳ 10個禁止訪問的禁止目的地

世界各地有無數美麗的目的地可供游覽。但有些地方要麼太危險,太受保護,要麼太神秘而無法 探索 。

全球多個地方——從人造建築物和結構到包含危險物種、宗教奧秘和秘密的自然棲息地——都禁止外人進入這些地區。

10. 法國紅區

並非法國的所有場景都是由連綿起伏的綠色山丘組成的,那裡布滿了美麗的村莊。事實上,有一個荒地已經被禁止了近一個世紀。在法國凡爾登附近的一個地區,有一片被稱為胭脂區(又名紅區)的原始森林。那裡沒有人住,那裡什麼都沒建,實際上是禁止進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凡爾登主要是農田。在數百萬發炮彈發射後,該地區在戰爭期間迅速發生了變化。地面被攪動,樹木被粉碎,城鎮被炸葯摧毀。戰爭於 1918 年結束,村莊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法國政府考慮了恢復土地的成本,但最終決定搬遷當地村民。所有的炮彈和彈葯都留在了該地區,它被認為是胭脂區。

1,190 平方公里(460 英里2)的區域仍然嚴格禁止公眾進入和農業使用。當局正在清理土地。然而,以目前的速度,許多人認為它可能需要 300 到 700 年才能完成,或者它可能永遠不會被完全清除。

9.諾克斯堡肯塔基

美國保存最完好的謎團之一位於路易斯維爾西南 48 公里(30 英里)處。美國金銀存放處(又名諾克斯堡)堆滿了閃閃發光的金磚。. . 我們認為。很少有人進入「黃金堡壘」,留下許多關於位置的懸而未決的問題。

諾克斯堡的建設於 1936 年完成,它坐落在一個 109,000 英畝的美國陸軍哨所上。當時,黃金是由機槍手駕駛的火車運來的。然後它被裝載到由美國騎兵旅保護的軍用卡車上。[2]

需要明確的是:從技術上講,諾克斯堡(美國陸軍哨所)毗鄰美國金銀存放處。但是「諾克斯堡」這個詞經常被用來指代金庫建築。

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都在短期內存放在那裡。美國政府數據顯示,美國金銀存放處持有近 4,582 公噸黃金,價值超過 1,750 億美元。該設施擁有已知的最先進的安全系統之一。那裡發生的事情主要是一個秘密,這就是「像諾克斯堡一樣安全」這句話的起源。

8. 北哨兵島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仍然存在「未接觸」的土著群體,這意味著他們與現代文明沒有任何聯系。北哨兵島的哨兵人是為數不多的未接觸部落之一。

1991 年,一支來自印度的外部探險隊將椰子漂浮在水中,駛向以敵視外國人著稱的森蒂內爾人居住的島嶼。在兩次這樣的旅行中,一個印度團隊取得了聯系。Sentinelese想要陌生的椰子,但他們並不真正歡迎外來者。[3]

據估計,島上約有 80-150 人居住,他們的語言不為外人所知。人們對這個部落知之甚少,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個謎。但我們確實知道他們不太關心公司。

2018年,一名美國傳教士試圖聯系Sentinelese人民,但很快被弓箭射殺。該組織多年來一直明確表示,他們對結交新朋友沒有興趣。

1896 年,一名來自大安達曼島刑事殖民地的罪犯乘坐臨時木筏逃脫,最終被沖上北哨兵島。幾天後,人們發現他的遺體被割喉和幾處箭傷。很明顯,Sentinelese 不想要任何接觸,最好就這樣離開。

7.約櫃教堂衣索比亞

聖經中最受歡迎的文物之一是約櫃。這個傳說中的物體建於大約 3000 年前,用來存放包含十誡的石碑。巴比倫帝國征服以色列人後,方舟就從 歷史 上消失了。沒有人真正知道它是否被摧毀、捕獲或隱藏。

根據衣索比亞的傳說,約櫃位於阿克蘇姆的錫安聖瑪麗大教堂(又名方舟教堂)。教堂只允許一個人看到方舟,他是一名僧侶,擔任神器的守護者。

盡管一些報道聲稱阿克蘇姆物體只是方舟的復製品,但甚至沒有其他人被允許進入小教堂研究這件神器,這使它成為一個你希望你可以參觀的禁地。

6. 蛇島

聖保羅市中心以南約 150 公里(93 英里)處是 Ilha da Queimada Grande,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蛇島。該島距離巴西海岸約 40 公里(25 英里),禁止人類進入該島。蛇島得名於潛伏在島上的各種蛇。研究人員認為,島上每 0.09 平方米(1 英尺2 )大約有一條致命的蛇。

島上是金槍魚的家園,它是一種獨特的坑毒蛇,被稱為世界上最致命的蛇之一。它們可以長到超過 0.5 米(1.5 英尺)長,據估計,這些致命的蛇中有 2,000 到 4,000 條占據了該島。

長矛頭的毒性如此之大,以至於一個人會在被咬後一小時內死亡。這些毒蛇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北美和南美的任何其他蛇都要多。這個島最好不要讓遊客進入。

5. 米爾尼鑽石礦

在 Mir 礦(又名 Mirny 鑽石礦)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挖掘孔之一。這個巨大的坑位於東西伯利亞,是世界上第二大人造洞。

富含鑽石的礦床於 1955 年被發現,現在深度超過 520 米(1,700 英尺),寬超過 1,200 米(3,900 英尺)。約瑟夫斯大林下令建造該礦以滿足蘇聯對鑽石的需求。

在高峰時期,該礦每年生產超過 1000 萬克拉的鑽石。露天采礦於 2001 年停止,但該地點的地下采礦仍在繼續。

在出現有關飛機因向下氣流而被吸入的故事後,礦井上方的空域禁止直升機進入。但這些說法從未得到證實。不過,該鎮嚴格禁止外人進入,所以不要指望能瞥見這顆未經加工的鑽石。

4.秦始皇墳墓

在中國中部的深山中,這個國家的第一位皇帝已經躺了兩千多年。1974年,一些農民在挖井時偶然發現了秦始皇的秘密陵墓。他們挖出了一個真人大小的兵馬俑,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只是該遺址數千件 歷史 中的一件。

考古學家對該遺址進行了近 40 年的挖掘,發現了大約 2000 名泥兵。不過,科學家們尚未觸及包含秦始皇遺體的中央陵墓。

許多人認為墳墓中充滿了許多其他寶藏,例如寶石。中國人是唯一允許進入該地區的人,由他們決定是否有人可以進入神秘的陵墓。

3.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

挪威和北極之間的中途是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它藏在斯瓦爾巴群島一個偏遠島嶼的山深處。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種子庫,擁有成箱的種子,可以安全可靠地長期儲存在寒冷乾燥的岩石拱頂中。該金庫擁有數以萬計的基本糧食作物品種和 4,000 多種植物。

這是一個長期的種子儲存設施,旨在抵禦人為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保險庫的目的是存儲來自世界作物收藏的種子副本。如果核戰爭或全球變暖要殺死農作物,各國可以從金庫中索取種子以重新開始其農業生產過程。

2018 年,挪威政府提議撥款 1 億挪威克朗(約合 1270 萬美元)升級種子庫,以幫助保護其中包含的遺傳物質。

2. 波西米亞樹林

每年七月,一群非常富有和有權勢的人聚集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里奧的一個 2,700 英畝的露營地,為期兩周舉行私人會議,沉迷於酒精飲料,誰知道還有什麼。Bohemian Grove 是屬於被稱為 Bohemian Club 的紳士俱樂部的秘密露營地的名稱。

據傳聞,加入波西米亞俱樂部的唯一途徑是受到會員的邀請或加入長達數十年的等候名單。還有 25,000 美元的入會費和年費。[9]

目前約有 2,500 名成員,其中許多人出現在露營地享受休息時間,該露營地設有 118 個營地、一個人造湖和一座高聳的貓頭鷹神社。這個秘密組織的一些過去和現在的成員包括傑拉爾德·福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賓·克羅斯比、梅爾夫·格里芬、羅納德·里根和喬治·W·布希。

1. 冰島蘇爾特西

Surtsey 是冰島南部海岸的一個火山島。它是世界上最新的島嶼之一,以北歐火神蘇爾特命名。1963年,它在一次火熱的噴發後出現在大西洋上。灰柱被送入空中近 9,200 米(30,000 英尺)。噴發後的近四年裡,火山核心建造了海拔約 152 米(500 英尺)的島嶼。[10]

該島現在是一項長期生物研究計劃的所在地,旨在研究動植物在新土地上的殖民過程。它於 1965 年被宣布為自然保護區,並於 2008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遺產。Surtsey 只對公眾開放,並且仍然只對少數研究該島的科學家開放。

Ⅳ 阿克蘇是哪裡 阿克蘇介紹

1、阿克蘇是新疆。

2、阿克蘇地區,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山脈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東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接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西南與喀什地區接壤,南與和田地區相望,北與伊犁自治州毗鄰,西北以天山山脈中梁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交界。阿克蘇地區轄2個縣級市、7個縣,總面積13.13萬平方千米,佔新疆面積的8%。總人口238.97萬(不含阿拉爾市),由36個民族組成,是一個以維吾爾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

3、阿克蘇地區先後榮獲國家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21.11億元(含一師),比上年增長8.6%。

熱點內容
websql 發布:2025-08-24 08:12:27 瀏覽:409
加密javascript 發布:2025-08-24 07:30:26 瀏覽:889
分類變數源碼 發布:2025-08-24 07:03:24 瀏覽:777
甲骨文資料庫培訓 發布:2025-08-24 07:01:59 瀏覽:144
我的世界國健伺服器 發布:2025-08-24 06:17:40 瀏覽:530
sql2008編程 發布:2025-08-24 06:14:39 瀏覽:825
資料庫1範式 發布:2025-08-24 06:11:01 瀏覽:550
asp連接資料庫的代碼 發布:2025-08-24 06:03:03 瀏覽:43
java自動生成代碼 發布:2025-08-24 05:56:18 瀏覽:613
甜糖存儲位置 發布:2025-08-24 05:56:17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