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台灣的外國領導人
① 歷史上,台灣幾度被外國人佔領在古代,朝廷是怎麼統治台灣的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② 公開提出兩國論的是誰
李登輝
兩國論是1999年7月9日下午,當時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時,對於台灣地區與大陸之關系的一個詮釋。即:1991年以後「修憲」之後,以將台灣地區「范圍」限定於台、澎、金、馬,台灣地區正副領導人與「國會議員」也僅為台灣地區選出,並也承認大陸的合法性。台灣和大陸的關系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state)與國(state)的關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政府」,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內部關系。
(2)訪問台灣的外國領導人擴展閱讀:
從1949年開始,台灣地區與大陸處於敵對隔絕狀態。1987年,當時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重開接觸。
1990年,李登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連續成立「統一委員會」(「國統會」)、台灣陸委會(「陸委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兩岸互動益形密切,但關系的定位一直未有明確定位。
1993年4月,「海基會」與「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但1996年李登輝訪問美國後,兩岸關系陷入低潮。
③ 哪些外國領導人來中國訪問過
來中國的領導人很多,以2014和2015的為例有以下重要領導人來過。
2015年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基,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
2014年有巴基斯坦總統海珊、塞內加爾總統薩勒、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理比塞薩爾。
美國總統奧巴馬,俄羅斯總理普京,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卡梅倫,哈薩克總統努·納扎爾巴耶夫都在5年內到訪中國。
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美國總統尼克松,德國總理希拉克,蘇聯戈爾巴喬夫,柬埔寨西哈努克都是20世紀到訪中國的重要外國元首。
④ 5名美國議員乘軍機竄訪中國台灣,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美國正在不斷挑戰我國的底線
從古至今我國台島地區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雖然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導致台島地區暫時脫離了大陸的管理,但是我國一直以來都在為兩岸統一而不斷努力,並且一直在國際上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也是我國的底線之一;但是隨著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篡訪台島之後,美國又有5名議員選擇乘坐軍機前往我國台島訪問,這是嚴重違反我國一個中國的原則,嚴重觸碰了我國的底線,一定會遭到我國的強烈反制。
⑤ 2005年台灣哪兩位領導來大陸訪問分別是那兩個黨的主席
應該說有3個黨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台灣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
2005年5月5日至5月13日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
2005年7月6日至7月13日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
⑥ 連戰與宋楚玉大路之行之現實意義
台灣兩個主要在野黨領袖,沖破半個多世紀的人為藩籬和現實的種種羈絆,在半個月內先後訪問大陸,颳起一股強大的「登陸」旋風,使原本對危險的兩岸關系充滿緊張、擔心、焦躁、憤慲、悲觀等種種情緒,驟然間為之一掃。這無疑是幾十年來兩岸關系中最重大的事件,它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轉折,對兩岸關系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進程將產生深遠影響。
有輿論認為,
國民黨和親民黨,不過是台灣的在野黨,沒有「公權力」,無論連戰還是宋楚瑜與大陸只能達成「原則」共識,如果執政的民進黨和台灣當局不同意,不「接招」,再好的主意和建議也是枉然,因此對連宋訪問不要「過於樂觀」,不要「評價過高」。這種輿論在某種意義上有一定道理,但不夠全面,不夠辯證,眼光不夠長遠。不應把台灣當局的態度作為衡量連宋訪問大陸的意義和影響的主要尺度。
說連宋訪問大陸標志兩岸關系的重大轉折,主要基於以下理由:
一、 國共兩黨正式結束過去,開創未來。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兩個主要政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恩怨史,今天的所謂台灣問題也是兩黨恩怨的產物。在新世紀之初,中國共產黨領袖胡錦濤和中國國民黨領袖連戰以及與國民黨有淵源的親民黨領袖宋楚瑜,捐棄前嫌,實現「跨越海峽」、「跨越世紀」的握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等於向海峽兩岸、向全世界公開宣布,兩黨正式結束過去的恩怨,實現和解,並為共同的目標攜手開創未來。從此,兩黨徹底甩掉了「歷史包袱」。
二、 建立了兩岸多黨對話的新機制。兩岸間的問題,是需要溝通和對話,求得共識,才能解決的。尤其涉及兩岸的政治問題,涉及建立和平、穩定和發展的兩岸關系,沒有兩岸政黨的溝通和對話,是無從著手的。但由於過去兩岸對立、兩岸政黨對立或互不來往,這種溝通和對話渠道無法建立。即使兩岸某些政黨之間感到有交流溝通的需要,也「無能為力」。胡錦濤總書記能夠邀請連戰主席和宋楚瑜主席,而連主席敢於作「破冰之旅」、「和平之旅」,宋主席敢於作「搭橋之旅」,正是他們有歷史使命感、有民族責任感和有膽識的表現,是他們啟開了兩岸「黨對黨」對話的大門,這種功績將永載史冊。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共產黨把這種對話的門敞得很開,歡迎任何認同一個中國原則,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台灣政黨、團體和有代表性的人士來大陸商談,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而且談什麼都可以。這種對話機制至關重要,它為致力於改善兩岸關系的政黨、團體提供了「工作平台」或著力點,為和平商談兩岸關系任何問題創造了有益的氣氛,確立了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和有效的途徑。
三、中國共產黨與國親兩黨就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以及建立兩岸和平穩定關系等若乾重大原則問題達成共識,並就「三通」、進口台灣種農產品等直接關系台灣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達成一系列共識,這必將有力地增強台灣的主流民意,進一步凝聚人心,推動兩岸和平、穩定關系的建立,有利於兩岸沿著最終實現和平統一的健康方向發展。 人們從大陸與江丙坤副主席達成的「十二項共識」,與連戰主席達成的「三點體認」、「五項促進」,從與宋楚瑜主席達成的「六點共識」中可以清楚看出,每一項共識和措施都符合兩岸人民的和平願望,都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都符合台灣人民的福祉,順民心,合民意。台灣人民從這些共識和建議措施中可以看出大陸的誠意,有利於增進互信。
四、中國共產黨與台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的政黨的和解和合作,對「台獨」勢力是可怕的惡夢。 大陸和國民黨、親民黨在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這樣重大原則問題上雖有共同點或交集,但過去黨與黨之間沒有直接聯系,在反「台獨」問題上形不成合力,有時還被「台獨」牽著鼻子走,處於被動境地。國民黨和親民黨在「台獨」勢力操弄民粹之下,有時怕戴「聯共賣台」的帽子,不敢與大陸互動,不敢理直氣壯地反「台獨」。此次,國民黨、親民黨和中國共產黨走到一起了,發出了反「台獨」的共同聲音,這是對島內反台獨勢力的巨大鼓舞,構成對台獨勢力的空前遏制。最近,死硬「台獨」分子李登輝,對連宋訪問大陸歇斯底里地詛咒,說他連日來「不悅到了極點」,「氣得好幾天睡不著覺」,並乞求國際上插手台灣問題,就是「台獨」分子預感到前景不妙的最好寫照。
五、大陸和國親兩黨握手,將有利於阻止美日外國勢力支持「台獨」的圖謀。大陸和台灣的兩個強大的在野黨聯手,必將主導兩岸關系的未來發展方向,兩岸中國人將自主地致力於建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系,中國人將堅持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將使外國勢力企圖插手台灣事務增加難度。外國干涉和破壞,從來都是通過內部代理勢力實現的。島內,這種勢力越小,抵制外界干涉的勢力越強,外國勢力就越難鑽空子。美日在骨子裡企圖讓台灣實現「和平獨立」,認為這最符合它們的戰略利益;美國不贊成「急獨」,那樣會把美國拖入戰爭,並不符合美國利益。但《反分裂國家法》表明,中國是不會讓台灣獨立的,不管是「急獨」還是「和平獨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可能認為,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關系,同時與正在崛起的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未必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連宋訪問大陸並取得豐碩成果,將不可避免地沖擊和影響台灣執政當局的兩岸政策。國民黨和親民黨雖是在野黨,但本來就是有很強實力的在野黨,他們在民意支持方面與泛綠陣營一直不相上下,在立法會還擁有多數席位。這次兩黨領袖訪問大陸,大大提升了兩黨的氣勢,兩岸「和平、和解、合作、雙贏」的共識深深打動台灣人民的心,從而出現陳水扁支持率創歷史新低,而連戰、宋楚瑜支持率大幅飆升的新景象。泛綠陣營矛盾四起,陳水扁和李登輝公開對罵,「台獨」勢力亂了陣腳。面對如此形勢,台灣當局如何因應,無非是兩個選擇:一是順應大勢,調整兩岸政策,採取積極行動落實連宋訪問大陸的積極成果,緩和和發展兩岸關系,為台灣人民做點實事、好事,那樣對民進黨和陳水扁都有好處。如果陳水扁和民進黨領導人有膽量放棄「台獨」立場,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重開兩岸商談,也來個大陸之行,那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一筆,人民歡迎。這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但十分痛苦,台灣當局恐怕沒有那樣的膽識去做。第二個選擇,就是繼續原來的政策,對連宋的訪問成果哪怕對台灣人民再有利,也百般阻撓。那也不會從根本上降低連宋訪問大陸及其成果的影響,只會進一步喪失民心。連宋「登陸」成果的落實只是遲早的事,因為它對兩岸人民、特別是台灣人民有好處。
歷史將會以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連宋「登陸」確實是兩岸關系的重大轉折。但這種轉折,離祖國和平統一的目標還有漫長的路程。在已顯露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的趨勢和曙光的時刻,要警惕是,頑固「台獨」勢力的頑抗和不願意中華民族崛起的外國勢力的破壞。
⑦ 為什麼幾乎每一個外國領導人來華訪問,都會聲明支持一個中國原則
外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台灣當局斷絕或不建立外交關系,是新中國與外國建交的原則。所以,對方必須在建交公報中明確承認「一中原則」,否則將會拒絕與其建交。
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不容分割。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名詞解釋〗
一個中國(One China),又稱「一中原則」,是指當代中國的法理現實,見之於海峽兩岸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即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國家領土和主權從未分割、也不容分割。在此法理事實基礎上,形成了「一個中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