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網使用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① 在共享介質乙太網中,採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
控制方法是CSMA/CD方法。
在傳統的共享乙太網中,所有的節點共享傳輸介質。為了保證傳輸介質有序、高效地為許多節點提供傳輸服務,就需要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解決問題。
CSMA/CD是一種爭用型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它起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網所採用的爭用型協議,並進行了改進,使之具有比ALOHA協議更高的介質利用率。主要應用於現場匯流排Ethernet中。另一個改進是,對於每一個站而言,一旦它檢測到有沖突,它就放棄它當前的傳送任務。
因為需要使用CSMA/CD協議來控制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所以答案是(D )CSMA/CD方法。
(1)乙太網使用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擴展閱讀:
CSMA/CD控制方式的優點是:
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但在網路負載增大時,發送時間增長,發送效率急劇下降。
它的工作原理是: 發送數據前 先偵聽信道是否空閑 ,若空閑,則立即發送數據。若信道忙碌,則等待一段時間至信道中的信息傳輸結束後再發送數據;若在上一段信息發送結束後,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點都提出發送請求,則判定為沖突。若偵聽到沖突,則立即停止發送數據,等待一段隨機時間,再重新嘗試。
② 雙絞線乙太網的拓撲結構和介質訪問控制方式是什麼
拓撲結構:星形。介質訪問控制方式:CSMA/CD10BASE-F。根據查詢雙絞線乙太網的資料顯示,拓撲結構:星形。介質訪問控制方式:CSMA/CD10BASE-F。雙絞線乙太網指的是一個乙太網的物理層使用多根絕緣銅線電纜成對雙絞來傳送,也就是說在這個網路里互聯網協議提供了數據鏈路層的服務。
③ 乙太網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發送和接收的工作原理
NO.1 需要的物理設備 ADSL model NO.2 乙太網使用一種名為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CSMA/CD)的技術 多個終端都可以訪問介質 但訪問介質之前必須首先偵聽(載波偵聽) 確信沒有其他終端在使用該介質 如果介質被佔用 終端必須等待 如果兩台終端同時監聽 發現介質上沒有數據流並同時傳輸數據 將發生沖突 NO.3 地理位置 區域網 比如 北京總公司內部 廣域網 上海分公司和北京總公司 NO.4 硬體地址48bit 數據鏈路層一種標識 運行-cmd-ipconfig /all NO.5 4層 應用層 用戶界面網路層 提供邏輯地址 供路由器來確定路徑數據鏈路層 將比特組合成位元組 再將位元組組合成幀 使用MAC地址來訪問介質 檢測(但不更正)差錯物理層 在設備之間傳輸比特 NO.6 通信線路的"通頻帶" 效果很好。挺好的呀,2011/10/2 11:52:17
④ Ethernet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
1、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CSMA/CD
2、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沖突檢測採用CSMA/CD 。該網路的成功、伺服器以及激光列印機之間的互連,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
⑤ Ethernet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哪個
Ethernet採用的媒體訪問控制方式是CSMA/CD。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乙太網與IEEE802.3系列標准相類似。
⑥ ieee802.3標准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的工作原理
呵呵,兄弟,我們考試題目一樣啊!你是哪個學校的啊? 下面給你答案:
試簡述IEEE802.3標准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的工作原理(包括發送端、接收端及沖突處理的原理)。
(1)工作站要發送數據時,先偵聽信道是否有載波,如果有,表示信道忙,則繼續偵聽,直至檢測到空閑,立即發送數據;
(2)在發送數據過程中進行沖突檢測,如果在沖突窗口內沒有發生沖突,則表示數據發送成功,否則立即停止發送,並採用二進制指數回退演算法,等待一個隨機時間後在重復發送過程;
(3)對於接收方,則根據數據包的校驗和正確與否和物理地址是否為自己來決定是否將數據交給上層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