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采訪問答
A. 問答式是什麼
問答式是一種交流方式,主要應用於對話、訪談、問答節目等場景。在這種方式下,通常由一個人或多人提出問題,另一個人或專家進行回答,雙方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信息交流。
問答式的核心在於以提問和回答的形式展開對話,通過這種方式來傳遞信息、分享知識或解決疑惑。這種方式在教育和知識普及領域應用廣泛,例如課堂教學、電視問答節目等。此外,在媒體采訪、商務談判等場合,問答式也是常見的交流方式之一。問答式可以有效地集中問題,通過針對性的回答提供解決方案或知識信息。這種方式還可以使交流雙方更明確討論的重點,避免偏離主題。
問答式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能夠迅速解決特定問題或提供所需信息。在問答過程中,提問者可以針對某個具體問題尋求答案,而回答者則可以根據問題提供專業的解答或建議。這種交流方式有助於建立清晰的溝通渠道,使信息更加准確、直接地傳達給目標受眾。問答式在現代社會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實用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知識的需求日益旺盛,問答式以其簡單直接、高效實用的特點,成為了重要的信息傳播和知識分享方式之一。
總之,問答式是一種通過提問和回答進行交流的方式,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有助於傳遞信息、分享知識和解決疑惑。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迅速獲取所需信息或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B. 采訪技巧
宜短不宜長
提問,是記者在采訪活動中的主要實施形式,如何從不同的采訪對象口中得到記者想要獲取的信息,關繫到采訪活動的成功與否,決定著記者能否得到真實准確的新聞事實。記者在采訪時,要突出短新聞的特點,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認真推敲,精心設計,宜短不宜長。人的記憶力有限,如果提問拖泥帶水、含糊不清、籠統抽象,采訪對象就會邊聽邊忘、答非所問。
有的記者采訪時不分場合、地點、時機,動不動舉起話筒就問一些漫無邊際、大而不當的問題,這樣的提問往往會使采訪對象不知如何對答。還有些記者在采訪中,採用簡單的問答式甚至逼問式。你問我答的采訪使應有的相互交流成為硬梆梆的「答記者問」。而逼問式采訪則是采訪者出於寫作的功利性,企圖「引導」采訪對象按自己的意圖回答問題,這樣往往會引起采訪對象的反感。
開門見山,因勢利導
開門見山式的提問,是記者在采訪中進入話題快、采訪效率高的一種提問技巧。這種提問簡潔、通俗、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不含糊其詞。
有話直說,不講客套,可以使采訪氣氛和諧、坦誠,但這不意味著只要記者一提問,對方就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把記者所要了解的事實全倒出來。這要看采訪對象的具體情況,有些人善於交談,口若懸河地談話,會使記者在采訪中失去主動性,這就要及時暗示、善於引導,逐漸把談話引入正題。有些人卻不善言談,不能很好地配合記者的提問,采訪中會「冷場」,搞得氣氛很僵。要打破僵局,記者就要善於尋找「突破口」,比如從采訪對象的興趣和愛好上打開突破口,也可以從拉家常開始,激發采訪對象的興趣,話多了,僵局就打破了。這時記者因勢利導,開門見山地提問,就會采訪到所需要的素材。
口耳眼手並用
記者采訪時,要學會用眼睛和耳朵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用眼睛和耳朵采訪是配合提問的,記者到現場采訪,能否捕捉到豐富的素材,使新聞報道有價值,不光要看記者的寫作水平,還要看記者的采訪藝術,比如,提問時能否發揮口、耳、眼、手並用的本領。
「看」是用眼睛采訪,這是把握新聞真實性的第一關,「眼見為實」就是強調觀察得深、觀察得細,看到的東西一般來說是比較可靠和真實的。一些生動的細節,往往是記者在現場經仔細觀察而取得的。
「聽」則是用耳朵采訪,是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和落實他人的「看」,了解新聞線索,「看見的」和「聽到的」都有助於記者掌握新聞事實。但「聽到的」有時候不一定是新聞事實,人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道聽途說」是采訪的大忌,容易發生新聞失實。這就要求記者通過現場采訪、提問來落實聽到的新聞,反映出事物的本質。
同時,在采訪中還要用好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比如,關注的眼神、傾聽的姿態、善意的微笑、恰當的手勢,這些無聲語言與巧妙的提問相結合,能傳達出更為豐富的信息,收到滿意的效果。所以,只要在這幾個方面狠下工夫,就能在寫作時避免采訪到的素材帶有片面性或失實性。
有的放矢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提問要有的放矢,根據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說,可以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采訪對象,或者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採取不同的問法。如果選擇平民話題,就要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最底層,體驗平民生活,傾聽百姓呼聲,反映群眾疾苦,敢於觸及老百姓特別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使之得以解決。
一次,筆者在采訪農村高齡老人的生活情況時,一位90多歲的老人問:「聽說政府對高齡老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補助,咋辦理?」筆者就此問題專門走訪了有關部門,有關部門的主辦人員依據政策對老人的生活補助給予了落實,老人非常感激。事實證明,只要有的放矢地把鏡頭更多地對准普通人的生活,對准百姓的苦樂冷暖,才能使電視與觀眾的關系更加密切,才能使記者與采訪對象的距離更加拉近,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履行好新聞記者的喉舌作用。
態度和藹,氣氛和諧
記者和采訪對象無論是在語言交流上還是在感情交流上都是平等的,決不能有意無意地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架勢提問題,把自己看成是「欽差大臣」、看成是「無冕之王」。記者的言談、舉止、態度,不僅深深影響著采訪效果,而且也會影響到采訪對象對記者所代表的新聞媒體的看法。
比如,同一個采訪對象,同一個新聞事實,有的記者費了好大力氣還是得不到對方的配合,要是換一個記者,采訪的態度、語氣和方式改變了,也許采訪對象就能向記者敞開心扉,使記者獲得寶貴的素材。因此,記者在采訪時,首先要注意禮貌待人,尊重對方,態度要和藹。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通提高,個人素質也有很大提高,特別注重自我價值,對媒體不再有以前那種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體上如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就要求記者與采訪對象保持人格平等,從而達到心靈的溝通。自以為是、盛氣凌人、高高在上的記者往往會讓采訪對象避而遠之,甚至吃閉門羹。
其次,在采訪中一定要注意語言藝術,把握分寸。提問要自然得體,千萬不能用「審問」的口氣,不唐突,不魯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時宜地提問,讓對方難堪。記者在對方回答問題時一定要仔細傾聽,不隨意打斷,也不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一定要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人,用平常心態和平等意識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和溝通。
再次,記者在現場采訪時,要選擇百姓視角,在電視語言和語境創造上要體現百姓意識。記者是以新聞事件的目擊者身份或采訪者身份,在事件現場做報道的,這時,記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如何當好這個代言人?這就要展示記者的看家本領,運用提問的技巧,創造和諧氣氛,通過自然親切的交流,在短時間內和采訪對象一見如故,彼此信任,形成一種和諧的采訪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