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次序
① 二叉樹的遍歷
遍歷概念
所謂遍歷(Traversal)是指沿著某條搜索路線 依次對樹中每個結點均做一次且僅做一次訪問 訪問結點所做的操作依賴於具體的應用問題 遍歷是二叉樹上最重要的運算之一 是二叉樹上進行其它運算之基礎
遍歷方案
.遍歷方案 從二叉樹的遞歸定義可知 一棵非空的二叉樹由根結點及左 右子樹這三個基本部分組成 因此 在任一給定結點上 可以按某種次序執行三個操作 ( )訪問結點本身(N) ( )遍歷該結點的左子樹(L) ( )遍歷該結點的右子樹(R) 以上三種操作有六種執行次序 NLR LNR LRN NRL RNL RLN 注意 前三種次序與後三種次序對稱 故只討論先左後右的前三種次序
.三種遍歷的命名 根據訪問結點操作發生位置命名 ① NLR 前序遍歷(PreorderTraversal亦稱(先序遍歷))——訪問結點的操作發生在遍歷其左右子樹之前 ② LNR 中序遍歷(InorderTraversal)——訪問結點的操作發生在遍歷其左右子樹之中(間) ③ LRN 後序遍歷(PostorderTraversal)——訪問結點的操作發生在遍歷其左右子樹之後 注意 由於被訪問的結點必是某子樹的根 所以N(Node) L(Left subtlee)和R(Right subtree)又可解釋為根 根的左子樹和根的右子樹 NLR LNR和LRN分別又稱為先根遍歷 中根遍歷和後根遍歷
遍歷演算法
.中序遍歷的遞歸演算法定義 若二叉樹非空 則依次執行如下操作 ( )遍歷左子樹 ( )訪問根結點 ( )遍歷右子樹
.先序遍歷的遞歸演算法定義 若二叉樹非空 則依次執行如下操作 ( ) 訪問根結點 ( ) 遍歷左子樹 ( ) 遍歷右子樹
.後序遍歷得遞歸演算法定義 若二叉樹非空 則依次執行如下操作 ( )遍歷左子樹 ( )遍歷右子樹 ( )訪問根結點
.中序遍歷的演算法實現 用二叉鏈表做為存儲結構 中序遍歷演算法可描述為 void InOrder(BinTree T) { //演算法里①~⑥是為了說明執行過程加入的標號 ① if(T) { // 如果二叉樹非空 ② InOrder(T >lchild) ③ printf( %c T >data) // 訪問結點 ④ InOrder(T >rchild); ⑤ } ⑥ } // InOrder
遍歷序列
.遍歷二叉樹的執行蹤跡 三種遞歸遍歷演算法的搜索路線相同(如下圖虛線所示) 具體線路為 從根結點出發 逆時針沿著二叉樹外緣移動 對每個結點均途徑三次 最後回到根結點 .遍歷序列 ( ) 中序序列 中序遍歷二叉樹時 對結點的訪問次序為中序序列【例】中序遍歷上圖所示的二叉樹時 得到的中序序列為 D B A E C F ( ) 先序序列 先序遍歷二叉樹時 對結點的訪問次序為先序序列【例】先序遍歷上圖所示的二叉樹時 得到的先序序列為 蔽拿衡 A B D C E F ( ) 後序序列 後宏做序遍歷二叉樹時 對結點的訪問次序為後序序列【例】後序遍歷上圖所示的二叉樹時 得到的後序序列為 D B E F C A 注意 ( ) 在搜索路線中 若訪問結點均是第一次經過結點時進行的 則是前序遍歷 若訪問結點均是在第二次(或第三次)經過結點時進行敏羨的 則是中序遍歷(或後序遍歷) 只要將搜索路線上所有在第一次 第二次和第三次經過的結點分別列表 即可分別得到該二叉樹的前序序列 中序序列和後序序列 ( ) 上述三種序列都是線性序列 有且僅有一個開始結點和一個終端結點 其餘結點都有且僅有一個前趨結點和一個後繼結點 為了區別於樹形結構中前趨(即雙親)結點和後繼(即孩子)結點的概念 對上述三種線性序列 要在某結點的前趨和後繼之前冠以其遍歷次序名稱 【例】上圖所示的二叉樹中結點C 其前序前趨結點是D 前序後繼結點是E 中序前趨結點是E 中序後繼結點是F 後序前趨結點是F 後序後繼結點是A 但是就該樹的邏輯結構而言 C的前趨結點是A 後繼結點是E和F
二叉鏈表的構造
. 基本思想 基於先序遍歷的構造 即以二叉樹的先序序列為輸入構造 注意 先序序列中必須加入虛結點以示空指針的位置 【例】建立上圖所示二叉樹 其輸入的先序序列是 ABD∮∮CE∮∮F∮∮
② 二叉樹的前序中序後序遍歷訪問順序是怎麼回事啊搞不懂
樹的遍歷的三種情況,是根據左子樹、右子樹、根這3者的不同訪問次序來定義的。根左右(根先訪問),則為先序遍歷;左根右,則為中序遍歷;左右根,則為後序遍歷。舉例如下:前序遍歷結果為:ABC中序遍歷結果為:BAC後續遍歷結果為:BCA
③ 商務禮儀中的次序禮儀規則如何
商務禮儀是在商務活動中體現相互尊重的行為准則。商務禮儀的核心是一種行為的准則,用來約束我們日常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
(1)要塑造良好的交際形象,必須講究禮貌禮節,為此,就必須注意你的行為舉止。舉止禮儀是自我心誠的表現,一個人的外在舉止行動可直接表明他的態度。做到彬彬有禮,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進退禮節,盡量避免各種不禮貌、不文明習慣。
(2)到顧客辦公室或家中訪問,進門之前先按門鈴或輕輕敲門,然後站在門口等候。按門鈴或敲門的時間不要過長,無人或未經主人允許,不要擅自進入室內。
④ 圖遍歷演算法之DFS/BFS
在計算機科學, 圖遍歷(Tree Traversal,也稱圖搜索)是一系列圖搜索的演算法, 是單次訪問樹結構類型數據(tree data structure)中每個節點以便檢查或更新的一系列機制。圖遍歷演算法可以按照節點訪問順序進行分類,根據訪問目的或使用場景的不同,演算法大致可分為28種:
圖遍歷即以特定方式訪問圖中所有節點,給定節點下有多種可能的搜索路徑。假定以順序方式進行(非並行),還未訪問的節點就需通過堆棧(LIFO)或隊列(FIFO)規則來確定訪問先後。由於樹結構是一種遞歸的數據結構,在清晰的定義下,未訪問節點可存儲在調用堆棧中。本文介紹了圖遍歷領域最流行的廣度優先搜索演算法BFS和深度優先搜索演算法DFS,對其原理、應用及實現進行了闡述。通常意義上而言,深度優先搜索(DFS)通過遞歸調用堆棧比較容易實現,廣義優先搜索通過隊列實現。
深度優先搜索(DFS)是用於遍歷或搜索圖數據結構的演算法,該演算法從根節點開始(圖搜索時可選擇任意節點作為根節點)沿著每個分支進行搜索,分支搜索結束後在進行回溯。在進入下一節點之前,樹的搜索盡可能的加深。
DFS的搜索演算法如下(以二叉樹為例):假定根節點(圖的任意節點可作為根節點)標記為 ,
(L) : 遞歸遍歷左子樹,並在節點 結束。
(R): 遞歸遍歷右子樹,並在節點 結束。
(N): 訪問節點 。
這些步驟可以以任意次序排列。如果(L)在(R)之前,則該過程稱為從左到右的遍歷;反之,則稱為從右到左的遍歷。根據訪問次序的不同,深度優先搜索可分為 pre-order、in-order、out-order以及post-order遍歷方式。
(a)檢查當前節點是否為空;
(b)展示根節點或當前節點數據;
(c)遞歸調用pre-order函數遍歷左子樹;
(d)遞歸調用pre-order函數遍歷右子樹。
pre-order遍歷屬於拓撲排序後的遍歷,父節點總是在任何子節點之前被訪問。該遍歷方式的圖示如下:
遍歷次序依次為:F -B -A-D- C-E-G- I-H.
(a)檢查當前節點是否為空;
(b)遞歸調用in-order函數遍歷左子樹;
(c)展示根節點或當前節點數據;
(d)遞歸調用in-order函數遍歷右子樹。
在二叉樹搜索中,in-order遍歷以排序順序訪問節點數據。該遍歷方式的圖示如下:
遍歷次序依次為:A -B - C - D - E - F - G -H-I
(a)檢查當前節點是否為空;
(b)遞歸調用out-order函數遍歷右子樹;
(c)展示根節點或當前節點數據;
(d)遞歸調用out-order函數遍歷左子樹。
該遍歷方式與LNR類似,但先遍歷右子樹後遍歷左子樹。仍然以圖2為例,遍歷次序依次為:H- I-G- F- B- E- D- C- A.
(a)檢查當前節點是否為空;
(b)遞歸調用post-order函數遍歷左子樹;
(c)遞歸調用post-order函數遍歷右子樹;
(d)展示根節點或當前節點數據。
post-order遍歷圖示如下:
遍歷次序依次為:A-C-E-D-B-H-I-G-F.
pre-order遍歷方式使用場景:用於創建樹或圖的副本;
in-order遍歷使用場景:二叉樹遍歷;
post-order遍歷使用場景:刪除樹
遍歷追蹤也稱樹的序列化,是所訪問根節點列表。無論是pre-order,in-order或是post-order都無法完整的描述樹特性。給定含有不同元素的樹結構,pre-order或post-order與in-order遍歷方式結合起來使用才可以描述樹的獨特性。
樹或圖形的訪問也可以按照節點所處的級別進行遍歷。在每次訪問下一層級節點之前,遍歷所在高層級的所有節點。BFS從根節點(圖的任意節點可作為根節點)出發,在移動到下一節點之前訪問所有相同深度水平的相鄰節點。
BFS的遍歷方法圖示如下:
遍歷次序依次為: F-B-G-A-D-I-C-E-H.
圖演算法相關的R包為igraph,主要包括圖的生成、圖計算等一系列演算法的實現。
使用方法:
參數說明:
示例:
結果展示:
DFS R輸出節點排序:
使用方法:
參數含義同dfs
示例:
結果展示:
BFS R輸出節點排序:
以尋找兩點之間的路徑為例,分別展示BFS及DFS的實現。圖示例如下:
示例:
輸出結果:
示例:
輸出結果:
[1] 維基網路: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ee_traversal
[2] GeeksforGeeks: https://www.geeksforgeeks.org/tree-traversals-inorder-preorder-and-postorder/
[3] http://webdocs.cs.ualberta.ca/~holte/T26/tree-traversal.html
[4]Martin Broadhurst, Graph Algorithm: http://www.martinbroadhurst.com/Graph-algorithms.html#section_1_1
[5]igraph: https://igraph.org/r/doc/dfs.html
[6]igraph: https://igraph.org/r/doc/bfs.html
[7] Depth-First Search and Breadth-First Search in python: https://eddmann.com/posts/depth-first-search-and-breadth-first-search-in-python/
⑤ 知道一棵樹的中序遍歷和後序遍歷,如何推算出這顆樹的前序遍歷
樹中已知先序和中序求後序。
如先序為:abdc,中序為:bdac .
則程序可以求出後序為:dbca 。此種題型也為數據結構常考題型。
演算法思想:先序遍歷樹的規則為中左右,則說明第一個元素必為樹的根節點,比如上例
中的a就為根節點,由於中序遍歷為:左中右,再根據根節點a,我們就可以知道,左子樹包含
元素為:db,右子樹包含元素:c,再把後序進行分解為db和c(根被消去了),然後遞歸的
進行左子樹的求解(左子樹的中序為:db,後序為:db),遞歸的進行右子樹的求解(即右
子樹的中序為:c,後序為:c)。如此遞歸到沒有左右子樹為止。
關於「已知先序和後序求中序」的思考:該問題不可解,因為對於先序和後序不能唯一的確定
中序,比如先序為 ab,後序為ba,我只能知道根節點為a,而並不能知道b是左子樹還是右子樹
,由此可見該問題不可解。當然也可以構造符合中序要求的所有序列。
2004.12.5
*/
#include <stdio.h>
int find(char c,char A[],int s,int e) /**//* 找出中序中根的位置。 */
{
int i;
for(i=s;i<=e;i++)
if(A[i]==c) return i;
}
/**//* 其中pre[]表示先序序,pre_s為先序的起始位置,pre_e為先序的終止位置。 */
/**//* 其中in[]表示中序,in_s為中序的起始位置,in_e為中序的終止位置。 */
/**//* pronum()求出pre[pre_s~pre_e]、in[in_s~in_e]構成的後序序列。 */
void pronum(char pre[],int pre_s,int pre_e,char in[],int in_s,int in_e)
{
char c;
int k;
if(in_s>in_e) return ; /**//* 非法子樹,完成。 */
if(in_s==in_e){printf("%c",in[in_s]); /**//* 子樹子僅為一個節點時直接輸出並完成。 */<br/> return ;<br/> }
c=pre[pre_s]; /**//* c儲存根節點。 */
k=find(c,in,in_s,in_e); /**//* 在中序中找出根節點的位置。 */
pronum(pre,pre_s+1,pre_s+k-in_s,in,in_s,k-1); /**//* 遞歸求解分割的左子樹。 */
pronum(pre,pre_s+k-in_s+1,pre_e,in,k+1,in_e); /**//* 遞歸求解分割的右子樹。 */
printf("%c",c); /**//* 根節點輸出。 */
}
main()
{
char pre[]="abdc";
char in[]="bdac";
printf("The result:");
pronum(pre,0,strlen(in)-1,in,0,strlen(pre)-1);
getch();
}
//..
已知二叉樹的先序和中序求後序-轉貼自CSDN
二叉樹的根結點(根據三種遍歷)只可能在左右(子樹)之間,或這左子樹的左邊,或右子樹的右邊。
如果已知先序和中序(如果是中序和後序已知也可以,注意:如果是前序和後序的求中序是不可能實現的),先確定這棵二叉樹。
步驟:1,初始化兩個數組,存放先序合中序。
2,對比先序和中序,在中序忠查找先序的第一個元素,則在中序遍歷中將這個元素的左右各元素分成兩部分。即的左邊的部分都在這個元素的左子樹中,右邊的部分都在右子樹中。
3,然後從從先序的第二個元素開始繼續上面的步驟。
如 先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後序:3 2 5 4 1 7 9 8 11 10 6
level 1: 1
2: 2 3
3: 3 4 7
4: 5 8
5: 9 10
6: 11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