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醫院感染暴發腳本
1. 17、【單選】醫院感染暴發調查步驟正確的() A、2步 B、5步 C、6步 D、10步
醫院感染暴發調查步驟正確的是7步
1、核實診斷:臨床症狀和流行病學特徵。診斷標准明確。
2、證實暴發:根據疾病暴發的特點
3、了解疫情:暴發的時間、地點、疫情趨勢(繼續發展還是下降)
4、分布特點:時間、地區、人群分布特點
5、初步判斷,提出假設:可能的病因和傳播途徑。
6、採取措施:搶救病人,傳染者隔離;消除可疑因素;採集標本;衛生整頓和消毒。
7、制定調查表:可用個案調查表或集體登記表。
(1)血透醫院感染暴發腳本擴展閱讀:
在採取措施後經過一個最長潛伏期,不再發生新病例,或經過一個常見潛伏期後疫情下降,則可認為防疫措施正確。
醫院應當建立醫院感染暴發報告管理責任制,明確法定代表人為第一責任人,制訂並落實醫院感染暴發報告的規章制度、工作程序和處置工作預案,有效控制醫院感染暴發。
醫院應當明確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部門、醫院感染管理專(兼)職人員及相關部門醫務人員在醫院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工作中的職責,做到分工明確,反應快速,管理規范。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暴發調查
網路——醫院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管理規范
2. 什麼是醫院感染暴發
醫院感染暴發是指(Infection in the hospital breaks out):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及醫務人員中,短時間出現3例或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醫院發現以下情形時,應當於1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同時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一)5例以上疑似醫院感染暴發;
(二)3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
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於24小時內逐級上報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發生以下情形的,應當於24小時內上報至衛生部。
(一)5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
(二)由於醫院感染暴發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三)由於醫院感染暴發導致3人以上人身損害後果。
(2)血透醫院感染暴發腳本擴展閱讀
醫院發生以下情形時,應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的要求,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同時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所在地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確認後,應當在2小時內逐級上報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調查,確認發生以下情形的,應當在2小時內上報至衛生部。
(一)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
(二)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
(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後果的醫院感染。
3. 簡述上報醫院感染暴發信息的主要內容
醫院感染暴發是指(Infection in the hospital breaks out):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出現3例或以上的的現象。
醫院感染暴發是醫院感染危害性的集中體現和最高體現,一旦發生,將對病人造成傷痛和財產損失,有時甚至是無法彌補的嚴重後果。
4. 什麼是醫院感染暴發和疑似醫院感染暴發
醫院感染暴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疑似醫院感染暴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出現3例以上臨床癥候群相似、懷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的現象;或者3例以上懷疑有共同感染源或共同感染途徑的感染病例的現象。
如3天內某ICU由肺炎克雷伯菌引發的血流感染患者增至4人,高度認為發生了疑似醫院感染暴發,若經細菌鑒定與基因分型後病原體為同源性肺炎克雷伯菌,即為發生了肺炎克雷伯菌引發的血流感染暴發。
5. 血透室環境及保潔制度
醫院感染病歷監測制度
一、為掌握本院醫院感染發病率、多發部位、多發科室、高危因素、病原體特點及耐葯性等,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學依據,開展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醫院感染病例的綜合性監測和醫院感染漏報率調查。
二、為及時掌握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及時發現醫院感染暴發趨勢,開展醫院感染散發病例24小時報告制度,定期總結、分析,並報告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
三、醫院感染管理科必須每月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每季度向院長、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書面匯報,向全院醫務人員反饋,監測資料應妥善保存。特殊情況及時匯報和反饋。
四、醫院應每年對監測資料進行評估。
五、根據本院的特點有計劃地開展目標性監測,並定期總結、分析、反饋,對其效果進行評價及提出改進措施;監測結束,應有終結報告。
六、根據醫院的耐葯特點有選擇的開展醫院感染耐葯菌的監測,並定期總結、分析、反饋,對其效果進行評價及提出改進措施;監測結束,應有終結報告。
七、當發現醫院感染暴發趨勢時按我院《醫院感染暴發報告與控制制度》中的流程進行處理。
醫院感染病例登記報告制度
一、各臨床科室必須對住院病人開展醫院感染病例感染監測,以掌握我院醫院感染發病特點,為我院醫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二、醫院感染病例由臨床主管醫生按照《醫院感染診斷標准》進行初步診斷,並及時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
三、感染日期的確定是以出現症狀的日期或實驗室出現陽性證據(收集標本的日期)的日期認定。
四、明確診斷後,由經治醫生認真填報「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並於24小時內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五、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
六、對疑似醫院感染的診斷,主管醫生報告科主任,會同該科「醫院感染管理小組」一同討論,並作進一步的分析及檢查,作好討論記錄,討論後能確定的按本制度第四條的規定進行報告。
七、小組討論尚不能認定的,須將該病員的全部資料及討論的結果報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由委員會研究、分析,最後認定或否定。
八、在本科室建立的「感染病例登記本」上登記感染病人的信息。
九、對所經治的病人,如在相對較集中的時間內出現較相同的感染,除了向本科室負責人及時報告外,還應及時向感染管理科進行報告,共同查找感染原因,避免發生醫院感染的暴發或流行。
6. 科室發生醫院感染暴發如何按規定上報
上報流程:
1.醫院應將感染監測信息報告質量納入醫療質量管理考核體系,確保醫院感染監測信息報告及時、有效。
2.醫院應在信息系統建設中,完善感染監測系統與基礎設施,提高醫院感染監測效率。
3.醫院應按照相關規范要求配備數量適宜的感染專職人員,確保醫院感染監測工作有序開展。
4.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應結合醫院實際開展有效的感染監測工作,並定期分析,及時發現醫院感染暴發信息。
5.醫院內部報告系統。
6.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立即進行調查,經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暴發或疑似暴發時,應立即向主管院長匯報。
7.經調查證實出現5例以上疑似醫院感染暴發或3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時,主管院長應立即向醫院法定代表人報告,並應當於12 h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和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8.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於24 h內逐級上報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
9.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發生以下情形的,應當於24 h內上報至衛生部。
7. 醫院感染暴發的定義,醫院感染暴發後怎麼報告
為規范醫院感染暴發報告的管理,提高醫院感染暴發應急處理能力,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管理規范》,特製定本程序。 1、醫院感染暴發的定義 醫院感染暴發: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疑似醫院感染暴發: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出現3例以上臨床癥候群相似、懷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懷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徑的感染病例現象 2、處理流程 臨床科室發現3例及以上院感病例及時報告感染管理科 感染管理科立即到病房核查 在確認暴發時立即報告院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 隔離病人加強消毒 同時查找感染源及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 制定控制措施 分析調查資料 寫出調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範措施。 3、報告 3.1口頭報告:臨床科室發現3例及以上醫院感染病例時,立即報告感染管理科。 3.1.1感染管理科調查有醫院感染5例以上疑似病例或3例以上確診病例時,應及時報告主管院長,並通報相關部門。 3.1.2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暴發時,醫院應於12小時內報告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並同時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3.2書面報告: 經核查確診後感染管理科及時向有關部門和醫院感染管理小組遞交書面報告。 報告內容包括:報告時間、報告人、報告科室、醫院感染暴發時間、醫院感染暴發病例數量及死亡人數、主要臨床表現、醫院感染暴發的可能原因、醫院感染病例處置情況及控制措施、事件的發展趨勢、下一步工作計劃等。 4、應急處置 4.1隔離診治病人 4.1.1將院內感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分室診治,與其它普通病人進行隔離。 4.1.2將傳染病人及時轉送隔離病房進行正規的治療和護理。 4.1.3相關科室聯動及時採集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查、環境衛生學檢測、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 4.2環境處理 院感人員現場指導,做好消毒隔離、個人防護及醫療垃圾處理工作。 4.3流行病學調查 4.3.1對所有院感暴發病例進行查看、了解病史、核查實驗室檢驗結果,開展相應的流行病學調查。 4.3.2進行核實會診,確認是否為真正的院感暴發或流行的存在。 4.3.3採取相應控制措施並及時完成調查報告。 5、制定控制措施 5.1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採取應急措施,及時控制醫院感染。臨床科室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和執行控制措施。 5.2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 5.3主管院長接到報告,應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協助醫院感染管理小組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控制工作,並從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予以保證。 5.4積極做好診治控制工作。 5.5根據感染暴發或流行的調查和控制情況,實時調整相應控制措施;必要時可採用關閉病房等措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