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newlib編譯安裝使用

newlib編譯安裝使用

發布時間: 2022-06-30 19:57:35

1. linux嵌入式交叉編譯工具鏈問題 淺談

簡介

交叉編譯工具鏈是一個由編譯器、連接器和解釋器組成的綜合開發環境,交叉編譯工具鏈主要由binutils、gcc和glibc 3個部分組成。有時出於減小libc庫大小的考慮,也可以用別的c庫來代替glibc,例如uClibc、dietlibc和newlib。交叉編譯工具鏈主要包括針對目標系統的編譯器gcc、目標系統的二進制工具binutils、目標系統的標准c庫glibc和目標系統的Linux內核頭文件。第一個步驟就是確定目標平台。每個目標平台都有一個明確的格式,這些信息用於在構建過程中識別要使用的不同工具的正確版本。因此,當在一個特定目標機下運行GCC時,GCC便在目錄路徑中查找包含該目標規范的應用程序路徑。GNU的目標規范格式為CPU-PLATFORM-OS。例如,建立基於ARM平台的交叉工具鏈,目標平台名為arm-linux-gnu。

交叉編譯工具鏈的製作方法

  1. 分步編譯和安裝交叉編譯工具鏈所需要的庫和源代碼,最終生成交叉編譯工具鏈。

  2. 通過Crosstool腳本工具來實現一次編譯生成交叉編譯工具鏈。

  3. 直接通過網上(ftp.arm.kernel.org.uk)下載已經製作好的交叉編譯工具鏈。

方法1相對比較困難,適合想深入學習構建交叉工具鏈的讀者。如果只是想使用交叉工具鏈,建議使用方法2或方法3構建交叉工具鏈。方法3的優點不用多說,當然是簡單省事,但與此同時該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局限性太大,因為畢竟是別人構建好的,也就是固定的沒有靈活性,所以構建所用的庫以及編譯器的版本也許並不適合你要編譯的程序,同時也許會在使用時出現許多莫名的錯誤,建議你慎用此方法。


方法1:分步構建交叉編譯工具鏈


  1. 下載所需的源代碼包

  2. 建立工作目錄

  3. 建立環境變數

  4. 編譯、安裝Binutils

  5. 獲取內核頭文件

  6. 編譯gcc的輔助編譯器

  7. 編譯生成glibc庫

  8. 編譯生成完整的gcc

由於在問答中的篇幅,我不能細述具體的步驟,興趣的同學請自行閱讀開源共創協議的《Linux from scratch》,網址是:linuxfromscratch dot org


方法2:用Crosstool工具構建交叉工具鏈(推薦)

Crosstool是一組腳本工具集,可構建和測試不同版本的gcc和glibc,用於那些支持glibc的體系結構。它也是一個開源項目,下載地址是kegel dot com/crosstool。用Crosstool構建交叉工具鏈要比上述的分步編譯容易得多,並且也方便許多,對於僅僅為了工作需要構建交叉編譯工具鏈的你,建議使用此方法。

運行which makeinfo,如果不能找見該命令,在解壓texinfo-4.11.tar.bz2,進入texinfo-4.11目錄,執行./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完成makeinfo工具的安裝

  • 准備文件:

下載所需資源文件linux-2.4.20.tar.gz、binutils-2.19.tar.bz2、gcc-3.3.6.tar.gz、glibc- 2.3.2.tar.gz、glibc-linuxthreads-2.3.2.tar.gz和gdb-6.5.tar.bz2。然後將這些工具包文件放在新建的$HOME/downloads目錄下,最後在$HOME/目錄下解壓crosstool-0.43.tar.gz,命

令如下:
#cd$HOME/
#tar–xvzfcrosstool-0.43.tar.gz
  • 建立腳本文件

接著需要建立自己的編譯腳本,起名為arm.sh,為了簡化編寫arm.sh,尋找一個最接近的腳本文件demo-arm.sh作為模板,然後將該腳本的內容復制到arm.sh,修改arm.sh腳本,具體操作如下:

# cd crosstool-0.43

# cp demo-arm.sh arm.sh

# vi arm.sh

修改後的arm.sh腳本內容如下:

#!/bin/sh
set-ex
TARBALLS_DIR=$HOME/downloads#定義工具鏈源碼所存放位置。
RESULT_TOP=$HOME/arm-bin#定義工具鏈的安裝目錄
exportTARBALLS_DIRRESULT_TOP
GCC_LANGUAGES="c,c++"#定義支持C,C++語言
exportGCC_LANGUAGES
#創建/opt/crosstool目錄
mkdir-p$RESULT_TOP
#編譯工具鏈,該過程需要數小時完成。
eval'catarm.datgcc-3.3.6-glibc-2.3.2.dat'shall.sh--notest
echoDone.
  • 建立配置文件

在arm.sh腳本文件中需要注意arm-xscale.dat和gcc-3.3.6-glibc-2.3.2.dat兩個文件,這兩個文件是作為Crosstool的編譯的配置文件。其中arm.dat文件內容如下,主要用於定義配置文件、定義生成編譯工具鏈的名稱以及定義編譯選項等。

KERNELCONFIG='pwd'/arm.config#內核的配置
TARGET=arm-linux#編譯生成的工具鏈名稱
TARGET_CFLAGS="-O"#編譯選項


gcc-3.3.6-glibc-2.3.2.dat文件內容如下,該文件主要定義編譯過程中所需要的庫以及它定義的版本,如果在編譯過程中發現有些庫不存在時,Crosstool會自動在相關網站上下載,該工具在這點上相對比較智能,也非常有用。

BINUTILS_DIR=binutils-2.19
GCC_DIR=gcc-3.3.6
GLIBC_DIR=glibc-2.3.2
LINUX_DIR=linux-2.6.10-8(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GDB_DIR=gdb-6.5
  • 執行腳本

將Crosstool的腳本文件和配置文件准備好之後,開始執行arm.sh腳本來編譯交叉編譯工具。具體執行命令如下:

#cdcrosstool-0.43
#./arm.sh

經過數小時的漫長編譯之後,會在/opt/crosstool目錄下生成新的交叉編譯工具,其中包括以下內容:

arm-linux-addr2linearm-linux-g++arm-linux-ldarm-linux-size
arm-linux-ararm-linux-gccarm-linux-nmarm-linux-strings
arm-linux-asarm-linux-gcc-3.3.6arm-linux-objarm-linux-strip
arm-linux-c++arm-linux-gccbugarm-linux-objmpfix-embedded-paths
arm-linux-c++filtarm-linux-gcovarm-linux-ranlib
arm-linux-cpparm-linux-gprofarm-linux-readelf
  • 添加環境變數

然後將生成的編譯工具鏈路徑添加到環境變數PATH上去,添加的方法是在系統/etc/ bashrc文件的最後添加下面一行,在bashrc文件中添加環境變數

export PATH=/home/jiabing/gcc-3.3.6-glibc-2.3.2/arm-linux-bin/bin:$PATH

至此,arm-linux下的交叉編譯工具鏈已經完成,現在就可以使用arm-linux-gcc來生成試驗箱上的程序了!












2. 交叉編譯的准備素材

怎麼說呢,你先得准備好主機平台,對我們這個項目來說,我們建議採用x86 Linux做主機平台,因為這樣需要的設置工作最少。當然你也可以使用你所喜歡的平台或你所能得到的平台,其中的區別在於你可能必須做更多的設置工作,當然也有這種可能,就是你所選擇的主機平台根本不能生成適用於目標平台的正確的交叉編譯器。
對於交叉編譯器,可以自己生成,也可以從網上下載。區別在於從網上下載非常簡單方便,但也許你找不到適合你所選擇的平台的。而自己生成交叉編譯器,有時會遇到很多挫折,但這的確是個有趣的值得懷念的經歷。
如果你想自己生成交叉編譯器,那你必須先准備下面這些東西:
1、磁碟空間。至少要500M左右的空間,如果想一氣呵成的話,那就要900M-1G的空間。
2、各種源代碼。你至少要准備binutils-2.11.2、gcc-2.95.3、linux-2.4.6、newlib-1.8.2或glibc-2.2.2的源代碼。
如果你所使用的主機平台不是運行的linux,那你還必須注意以下這些問題:
1、GNU bash必須是默認shell,所以你也許得把/bin/sh改成bash。
2、你要確認已經安裝了GNU bison,因為這些軟體同樣使用了bison擴展。
3、GNU gmake最好是系統默認的make,因為這些軟體都使用了gmake擴展,如果不是,在需要make時,記得使用gmake。
4、如果你想生成交叉glibc,則GNU gsed必須是默認sed,因為glibc會用到gsed的擴展。
5、如果你想生成交叉glibc,那還必須准備glibc-linuxthreads-2.2.2的源代碼。
6、確認正確的路徑搜索順序,最好讓GNU軟體首先被執行。

3. 如何使用clang+llvm+binutils+newlib+gdb搭建交叉編譯環境

1,Build llvm/clang/lldb/lld 3.5.0等組件

1.0 准備:

至少需要從llvm.org下載llvm, cfe, lldb, compiler-rt,lld等3.5.0版本的代碼。

$tar xf llvm-3.5.0.src.tar.gz

$cd llvm-3.5.0.src

$mkdir -p tools/clang
$mkdir -p tools/clang/tools/extra
$mkdir -p tools/lld
$mkdir -p projects/compiler-rt

$tar xf cfe-3.5.0.src.tar.xz -C tools/clang --strip-components=1
$tar xf compiler-rt-3.5.0.src.tar.xz -C projects/compiler-rt --strip-components=1
$tar xf lldb-3.5.0.src.tar.xz -C tools/clang/tools/extra --strip-components=1
$tar xf lld-3.5.0.src.tar.xz -C tools/lld --strip-components=1
1.1 【可選】使用clang --stdlib=libc++時,自動添加-lc++abi。

libc++組件可以使用gcc libstdc++的supc++ ABI,也可以使用c++abi,cxxrt等,實際上自動添加-lc++abi是不必要的,這里這么處理,主要是為了方便起見。實際上完全可以在「clang++ -stdlib=libc++」時再手工添加-lc++abi給鏈接器。

這里涉及到鏈接時DSO隱式還是顯式的問題,早些時候ld在鏈接庫時會自動引入由庫引入的依賴動態庫,後來因為這個行為的不可控性,所以ld鏈接器的行為做了修改,需要顯式的寫明所有需要鏈接的動態庫,才會有手工添加-lc++abi這種情況出現。

--- llvm-3.0.src/tools/clang/lib/Driver/ToolChain.cpp 2012-03-26 18:49:06.663029075 +0800
+++ llvm-3.0.srcn/tools/clang/lib/Driver/ToolChain.cpp 2012-03-26 19:36:04.260071355 +0800
@@ -251,6 +251,7 @@
switch (Type) {
case ToolChain::CST_Libcxx:
CmdArgs.push_back("-lc++");
+ CmdArgs.push_back("-lc++abi");
break;

case ToolChain::CST_Libstdcxx:
1.2 【必要】給clang++添加-fnolibgcc開關。

這個開關主要用來控制是否連接到libgcc或者libunwind。

註:libgcc不等於libunwind。libgcc_eh以及supc++的一部分跟libunwind功能相當。

註:libgcc_s和compiler_rt的一部分相當。

這個補丁是必要的, 不會對clang的正常使用造成任何影響 ,只有在使用「-fnolibgcc"參數時才會起作用。

之所以進行了很多unwind的引入,主要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符號缺失麻煩,這里的處理相對來說是干凈的,通過as-needed規避了不必要的引入。

--- llvm-static-3.5.0.bak/tools/clang/lib/Driver/Tools.cpp 2014-09-10 13:46:02.581543888 +0800
+++ llvm-static-3.5.0/tools/clang/lib/Driver/Tools.cpp 2014-09-10 16:03:37.559019321 +0800
@@ -2060,9 +2060,15 @@
".a");

CmdArgs.push_back(Args.MakeArgString(LibClangRT));
- CmdArgs.push_back("-lgcc_s");
- if (TC.getDriver().CCCIsCXX())
- CmdArgs.push_back("-lgcc_eh");
+ if (Args.hasArg(options::OPT_fnolibgcc)) {
+ CmdArgs.push_back("--as-needed");
+ CmdArgs.push_back("-lunwind");
+ CmdArgs.push_back("--no-as-needed");
+ } else {
+ CmdArgs.push_back("-lgcc_s");
+ if (TC.getDriver().CCCIsCXX())
+ CmdArgs.push_back("-lgcc_eh");
+ }
}

static void addProfileRT(
@@ -7150,24 +7156,50 @@
bool isAndroid = Triple.getEnvironment() == llvm::Triple::Android;
bool StaticLibgcc = Args.hasArg(options::OPT_static_libgcc) ||
Args.hasArg(options::OPT_static);
+
+
+
if (!D.CCCIsCXX())
- CmdArgs.push_back("-lgcc");
+ if (Args.hasArg(options::OPT_fnolibgcc)) {
+ CmdArgs.push_back("--as-needed");
+ CmdArgs.push_back("-lunwind");
+ CmdArgs.push_back("--no-as-needed");
+ } else
+ CmdArgs.push_back("-lgcc");

if (StaticLibgcc || isAndroid) {
if (D.CCCIsCXX())
- CmdArgs.push_back("-lgcc");
+ if (Args.hasArg(options::OPT_fnolibgcc)) {
+ CmdArgs.push_back("--as-needed");
+ CmdArgs.push_back("-lunwind");
+ CmdArgs.push_back("--no-as-needed");
+ } else
+ CmdArgs.push_back("-lgcc");
} else {
if (!D.CCCIsCXX())
CmdArgs.push_back("--as-needed");
- CmdArgs.push_back("-lgcc_s");
+ if (Args.hasArg(options::OPT_fnolibgcc))
+ CmdArgs.push_back("-lunwind");
+ else
+ CmdArgs.push_back("-lgcc_s");
if (!D.CCCIsCXX())
CmdArgs.push_back("--no-as-needed");
}

if (StaticLibgcc && !isAndroid)
- CmdArgs.push_back("-lgcc_eh");
+ if (Args.hasArg(options::OPT_fnolibgcc)) {
+ CmdArgs.push_back("--as-needed");
+ CmdArgs.push_back("-lunwind");
+ CmdArgs.push_back("--no-as-needed");
+ } else
+ CmdArgs.push_back("-lgcc_eh");
else if (!Args.hasArg(options::OPT_shared) && D.CCCIsCXX())
- CmdArgs.push_back("-lgcc");
+ if (Args.hasArg(options::OPT_fnolibgcc)) {
+ CmdArgs.push_back("--as-needed");
+ CmdArgs.push_back("-lunwind");
+ CmdArgs.push_back("--no-as-needed");
+ } else
+ CmdArgs.push_back("-lgcc");

// According to Android ABI, we have to link with libdl if we are
// linking with non-static libgcc.
--- llvm-static-3.5.0.bak/tools/clang/include/clang/Driver/Options.td 2014-08-07 12:51:51.000000000 +0800
+++ llvm-static-3.5.0/tools/clang/include/clang/Driver/Options.td 2014-09-10 13:36:34.598511176 +0800
@@ -788,6 +788,7 @@
def fomit_frame_pointer : Flag<["-"], "fomit-frame-pointer">, Group<f_Group>;
def fopenmp : Flag<["-"], "fopenmp">, Group<f_Group>, Flags<[CC1Option, NoArgumentUnused]>;
def fopenmp_EQ : Joined<["-"], "fopenmp=">, Group<f_Group>, Flags<[CC1Option]>;
+def fnolibgcc : Flag<["-"], "fnolibgcc">, Group<f_Group>, Flags<[CC1Option, NoArgumentUnused]>;
def fno_optimize_sibling_calls : Flag<["-"], "fno-optimize-sibling-calls">, Group<f_Group>;
def foptimize_sibling_calls : Flag<["-"], "foptimize-sibling-calls">, Group<f_Group>;
def force__cpusubtype__ALL : Flag<["-"], "force_cpusubtype_ALL">;
1.3 llvm的其他補丁。

llvm/clang將gcc toolchain的路徑hard code在代碼中,請查閱tools/clang/lib/Driver/ToolChains.cpp。

找到x86_64-redhat-linux之類的字元串。

如果沒有你系統特有的gcc tripple string,請自行添加。

這個tripple string主要是給llvm/clang搜索gcc頭文件等使用的,不影響本文要構建的toolchain

1.4 構建clang/llvm/lldb

本文使用ninja。順便說一下,llvm支持configure和cmake兩種構建方式。可能是因為工程太大,這兩種構建方式的工程文件都有各種缺陷(主要表現在開關選項上,比如configure有,但是cmake卻沒有等)。llvm-3.4.1就是因為cmake工程文件的錯誤而導致了3.4.2版本的發布。

綜合而言,cmake+ninja的方式是目前最快的構建方式之一,可以將構建時間縮短一半以上。

mkdir build
cd build

cmake \
-G Ninja \
-DCMAKE_INSTALL_PREFIX=/usr \
-DCMAKE_BUILD_TYPE="Release" \
-DCMAKE_CXX_FLAGS="-std=c++11" \
-DBUILD_SHARED_LIBS=OFF \
-DLLVM_ENABLE_PIC=ON \
-DLLVM_TARGETS_TO_BUILD="all" \
-DCLANG_VENDOR="MyOS" ..

ninja

ninja install
如果系統原來就有clang/clang++的可用版本,可以添加:

-DCMAKE_C_COMPILER=clang \
-DCMAKE_CXX_COMPILER=clang++ \
這樣就會使用系統的clang++來構建llvm/clang

2,測試clang/clang++。

自己找幾個簡單的c/cpp/objc等編譯測試一下即可。完整測試可以在構建時作ninja check-all

3,libunwind/libc++/libc++abi,一套不依賴libgcc, libstdc++的c++運行庫。

3.1 從https://github.com/pathscale/libunwind 獲取代碼。

libunwind有很多個實現,比如gnu的libunwind, path64的libunwind,還有libcxxabi自帶的Unwinder.

這里作下說明:

1),gnu的libunwind會有符號缺失和沖突。

2),libcxxabi自帶的Unwinder是給mac和ios用的,也就是只能在darwin體系構建。目前Linux的實現仍然不全,等linux實現完整了或許就不再需要path64的unwind實現了。

暫時建議使用pathscale的unwind實現。

mkdir -p build
cd build
cmake -G Ninja -DCMAKE_C_COMPILER=clang -DCMAKE_C_FLAGS="-m64" ..
ninja

mkdir -p /usr/lib
cp src/libunwind.so /usr/lib
cp src/libunwind.a /usr/lib
3.2 第一次構建libcxx.

必須先構建一次libcxx,以便後面構建libcxxabi。這里構建的libcxx實際上是使用gcc的libgcc/stdc++/supc++的。

打上這個補丁來禁止libgcc的引入:

diff -Nur libcxx/cmake/config-ix.cmake libcxxn/cmake/config-ix.cmake
--- libcxx/cmake/config-ix.cmake 2014-06-25 06:57:50.000000000 +0800
+++ libcxxn/cmake/config-ix.cmake 2014-06-25 09:05:24.980350544 +0800
@@ -28,5 +28,4 @@
check_library_exists(c printf "" LIBCXX_HAS_C_LIB)
check_library_exists(m ccos "" LIBCXX_HAS_M_LIB)
check_library_exists(rt clock_gettime "" LIBCXX_HAS_RT_LIB)
-check_library_exists(gcc_s __gcc_personality_v0 "" LIBCXX_HAS_GCC_S_LIB)
編譯安裝:

mkdir build
cd build
cmake \
-G Ninja \
-DCMAKE_INSTALL_PREFIX=/usr \
-DCMAKE_C_COMPILER=clang \
-DCMAKE_CXX_COMPILER=clang++ \
..
ninja
ninja install
3.3,測試第一次構建的libcxx。

使用"clang++ -stdlib=libc++ -o test test.cpp -lstdc++"編譯簡單c++代碼,檢查是否出錯。(如果前面構建clang是已經apply了c++abi的鏈接補丁,這里會出現找不到c++abi的情況,跳過即可)

使用"ldd test"查看test二進制動態庫使用情況。可以發現,test依賴於libgcc_s/libc++/libstdc++。(多少有些不爽了吧?使用了libc++居然還要依賴libstdc++?)

4. 建立交叉編譯環境後root無法登陸linux。

你這是建立交叉編譯?
只看見你復制了一堆軟體包到tmp,然後解壓,然後安裝了個編譯器.貌似也沒安裝,沒見編譯和安裝啊
你既然用tar的-v參數了,就要看他的信息啊.他報什麼錯了么?
我用的c到arm的交叉編譯環境搭建方法,你參考一下
用的軟體包:
linux-2.6.9.tar.gz
binutils-2.15.tar.gz
gcc-core-3.4.2.tar.bz2
gcc-g++3.4.2.tar.bz2
glibc-2.3.5.tar.gz
glibc-linuxthreads-2.3.5.tar.bz2
東西准備好了就開始搭建
[root@binnary ~ ]# mkdir /armtools
[root@binnary ~ ]#mkdir –p ~/tars/sourcedir
[root@binnary ~ ]#mkdir ~/tars/builddir
~/tars/sourcedir這個臨時目錄放源文件及解壓縮後的源文件。 ~/tars/builddir在這里進行編譯。
/armtools把arm-linux交叉編譯環境安裝在這里。

首先安裝binutils
[root@binnary ~ ]# cd ~/tars/sourcedir
[root@binnary sourcedir]# tar -zxf binutils-2.15.tar.gz
[root@binnary sourcedir ]# cd ~/tars/builddir
[root@binnary builddir ]# mkdir binutils
[root@binnary builddir ]# cd binutils
[root@binnary binutils ]# ../../sourcedir/binutils-2.15/configure --target=arm-linux --prefix=/armtools
[root@binnary binutils ]# make
[root@binnary binutils ]# make install
該編譯過程較慢,需要數十分鍾,安裝完成後查看/armtools/bin目錄下的文件
[root@binnary binutils ]# export PATH=/armtools/bin:$PATH

然後解壓縮,配置,拷貝頭文件
[root@binnary binutils ]# cd ~/tars/sourcedir
[root@binnary sourcedir ]# tar -zxvf linux-2.6.9.tar.gz
[root@binnary sourcedir ]# cd linux-2.6.9
[root@binnary linux-2.6.9 ]# vi Makefile
修改
ARCH ?= $(SUBARCH)
將$(SUBARCH)改為arm
# CROSS_COMPILE ?=(注釋掉) 然後新加一行
CROSS_COMPILE ?= arm-linux-
[root@binnary linux-2.6.9 ]# make menuconfig
然後設置順序如下(我對應的開發板上s3c2440,你的板子是什麼你找什麼選)
System Type --->
ARM system type (Samsung S3C2410) --->
S3C24XX Implementations --->\S3C2410(System Type->ARM System Type->/Samsung S3C2410)
[root@binnary linux-2.6.9 ]# make include/linux/version.h
[root@binnary linux-2.6.9 ]# mkdir -p /armtools/arm-linux/include
[root@binnary linux-2.6.9 ]# cp -dR include/asm-arm /armtools/arm-linux/include/asm
[root@binnary linux-2.6.9 ]# cp -dR include/linux /armtools/arm-linux/include/linux
[root@binnary linux-2.6.9 ]# cp -dR ~/tars/sourcedir/linux-2.6.9/include/asm-generic /armtools/arm-linux/include/

再下來編譯gcc-3.4.2
[root@binnary linux-2.6.9 ]# cd ~/tars/sourcedir
[root@binnary sourcedir ]# tar –jvxf gcc-core-3.4.2.tar.bz2
給gcc打一個補丁,在目錄gcc-3.4.2/gcc/下編輯一個文件flow.c.diff,內容如下
RCS file: /cvs/gcc/gcc/gcc/flow.c,v
retrieving revision 1.593
retrieving revision 1.594
diff -u -r1.593 -r1.594
--- gcc/gcc/flow.c 2004/07/09 03:29:32 1.593
+++ gcc/gcc/flow.c 2004/08/02 13:19:39 1.594
@@ -1865,19 +1865,22 @@
rtx set_src = SET_SRC (pc_set (BB_END (bb)));
rtx cond_true = XEXP (set_src, 0);
rtx reg = XEXP (cond_true, 0);
+ enum rtx_code inv_cond;
if (GET_CODE (reg) == SUBREG)
reg = SUBREG_REG (reg);
/* We can only track conditional lifetimes if the condition is - in the form of a comparison of a register against zero. - If the condition is more complex than that, then it is safe - not to record any information. */
- if (REG_P (reg)
+ in the form of a reversible comparison of a register against + zero. If the condition is more complex than that, then it is + safe not to record any information. */
+ inv_cond = reversed_comparison_code (cond_true, BB_END (bb));
+ if (inv_cond != UNKNOWN
+ && REG_P (reg)
&& XEXP (cond_true, 1) == const0_rtx)
{
rtx cond_false
- = gen_rtx_fmt_ee (reverse_condition (GET_CODE (cond_true)),
+ = gen_rtx_fmt_ee (inv_cond,
GET_MODE (cond_true),
XEXP (cond_true, 0),
XEXP (cond_true, 1));
if (GET_CODE (XEXP (set_src, 1)) == PC)
用此文件給flow.c打補丁,或者依此文件直接修改flow.c(修改前請備份這兩個文件),flow.c.diff該補丁用於產生crti.o和crtn.o文件。
[root@binnary gcc ]# patch flow.c –p1 < ../../flow.c.diff [root@binnary gcc ]# cd ~/tars/builddir
[root@binnary builddir ]# mkdir gcc-core
[root@binnary builddir ]# cd gcc-core
[root@binnary gcc-core ]# ../../sourcedir/gcc-3.4.2/configure --target=arm-linux --prefix=/armtools --enable-languages=c --disable-shared --disable-threads --without-headers --with-newlib
其中選項--enable-languages=c表示只支持C語言,--disable-threads表示去掉thread功能,這個功能需要glibc的支持。--disable-shared表示只進行靜態庫編譯,不支持共享庫編譯。
接下來執行編譯和安裝操作,命令如下:
[root@binnary gcc-core ]# make
[root@binnary gcc-core ]# make install

再再然後編譯安裝glibc
[root@binnary gcc-core ]# cd ~/tars/sourcedir
[root@binnary sourcedir ]# tar -zxvf glibc-2.3.5.tar.gz
[root@binnary sourcedir ]# cd glibc-2.3.5
[root@binnary glibc-2.3.5 ]# tar -jxvf ../glibc-linuxthreads-2.3.5.tar.gz
然後進行編譯配置,glibc-2.3.5配置前必須新建一個編譯目錄,否則在glibc-2.3.5目錄下不允許進行配置操作,此處在~/tars/builddir/目錄下建立名為glibc的目錄,配置操作如下:
[root@binnary glibc-2.3.5 ]# cd ~/tars/builddir
[root@binnary builddir ]# mkdir glibc
[root@binnary builddir ]# cd glibc
[root@binnary glibc ]# vi ~/tars/sourcedir/glibc2.3.5/sysdeps/unix/sysv/linux/arm/ioperm.c
將裡面的BUS_ISA改為CTL_BUS_ISA
98 static int
99 init_iosys (void)
100 {
101 char systype[256];
102 int i, n;
103 static int iobase_name[] = { CTL_BUS, CTL_BUS_ISA, BUS_ISA_PORT_BASE };
104 static int ioshift_name[] = { CTL_BUS, CTL_BUS_ISA, BUS_ISA_PORT_SHIFT };
105 size_t len = sizeof(io.base);
106
107 if (! sysctl (iobase_name, 3, &io.io_base, &len, NULL, 0)
108 && ! sysctl (ioshift_name, 3, &io.shift, &len, NULL, 0))
109 {
110 io.initdone = 1;
111 return 0;
112 }
[root@binnary glibc ]# vi ~/tars/sourcedir/glibc-2.3.5/Makeconfig
把裡面的-lgcc_eh都刪掉
505 ifneq ($(have-as-needed),yes)
506 libgcc_eh := -lgcc_eh $(libunwind)
507 else
508 libgcc_eh := -Wl,--as-needed -lgcc_s$(libgcc_s_suffix) $(libunwind) -Wl,--no-as-needed
509 endif
510 gnulib := -lgcc $(libgcc_eh)
511 static-gnulib := -lgcc -lgcc_eh $(libunwind)
512 libc.so-gnulib := -lgcc
513 endif
[root@binnary glibc ]# export CC=arm-linux-gcc
[root@binnary glibc ]# ~/tars/sourcedir/glibc-2.3.5/configure \
--prefix=/armtools/arm-linux \ --host=arm-linux \ --build=i686-pc-linux-gnu \ --with-headers=/armtools/arm-linux/include \ --enable-add-ons=linuxthreads
配置完後編譯和安裝 glibc
[root@binnary glibc ]# make
[root@binnary glibc ]# make install

最後編譯安裝gcc 的c, c++ 編譯器。
[root@binnary glibc ]# cd ~/tars/sourcedir/
[root@binnary sourcedir ]# tar -jxf gcc-g++-3.4.2.tar.bz2 [root@binnary sourcedir ]# cd ~/tars/builddir/
[root@binnary builddir ]# mkdir gcc
[root@binnary builddir ]# cd gcc
[root@binnary gcc ]# unset CC
[root@binnary gcc ]# ../../sourcedir/gcc-3.4.2/configure \
--prefix= /armtools\ --target=arm-linux \ --enable-languages=c,c++ \ --without-headers \ --disable-shared
[root@binnary gcc ]# make
[root@binnary gcc ]# make install

這就算是結束了.
測試的話你到/armtools/bin下寫一個c程序
例如#cd /armtools/bin
#vim c1.c
寫完之後#gcc -Wall -o c1 c1.c
如果你寫的c1.c裡面有調用math.h的話上面的命令變為
#gcc -Wall -o -lm c1 c1.c
完成之後#file c1.c
再#file c1
兩者對比一下
你會發現一個是基於ASC-II一個是基於ARM的
這就說明你搭建成功了
最後你可以把你的/armtools打個包,保存起來,以備日後使用

中間很多編譯的環節時間較長,如果一切順利的做完大概需要兩個小時.要有耐心哦

P.S. 終於完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5. 移植newlib的問題

先嘗試直接簡單修改配置編譯 如果有合適的配置這樣當然最省事
有如果有問題了在考慮完全移植的問題

6. 如何使用clang+llvm+binutils+newlib+gdb搭建交叉編譯環境

測試環境:Windows8.1 + MSYS2 with Mingw, Clang, LLVM + GNU Tools for ARM Embedded Processor


  1. 首先用用Clang生成LLVM位元組碼

    clang -emit-llvm --target=arm-none-eabi -mcpu=cortex-m3 -mthumb -mfloat-abi=soft

    注意,需要手動添加GNU Tools for ARM Embedd的頭文件

  2. 然後用llc生成匯編代碼

  3. 接著,使用GNU Tools for ARM Embedded Processor的匯編器生成可執行文件

    arm-none-eabi-as -mcpu=cortex-m3 -mthumb -mfloat-abi=soft

    二進制文件用GNU Tools for ARM Embedded Processor里的arm-none-eabi-obj生成

  4. 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是Clang的默認配置可能和目標架構的匯編器不一致。比如arm-none-eabi-as會默認開啟short-enums,當直接使用arm-none-eabi-gcc時這不是問題,因為編譯器也默認開啟了這個選項,但Clang不會,所以需要手動加上-fshort-enums。

7. 如何構建MIPS交叉編譯工具鏈

第一步 創建目錄以及環境變數
在當前用戶目錄下創建target-project文件夾,在該文件夾下創建mips-mole文件夾,在mips-mole文件夾下創建三個文件夾:build-tools,kernel,tools,最後,在build-tools文件夾下創建build-gcc,build-boot-gcc,build-glibc,build-binutils文件夾。命令如下:

$ cd ~
$ mkdir -p ./target-project/mips-mole/{kernel/,tools/,build-tools/{build-gcc,build-boot-gcc,build-glibc,build-binutils}}
$ tree ./target-project/mips-mole/

使用腳本構建環境變數
#! /bin/bash

注意修改/home/用戶名,修改正確後,使用source使腳本生效

$ cd target-project
$ chmod +x mips.sh
$ source mips.sh
可以使用echo査看相關變數名以觀察環境變數是否生效。
最後把linux-2.6.38.tar.bz2下載放置在kernel文件夾下,binutils-2.22.tar.gz,gcc-4.6.2.tar.gz,glibc-2.14.tar.gz,glibc-ports-2.14.tar.gz,gmp-5.0.4.tar.gz,mpc-0.9.tar.gz,mpfr-3.0.1.tar.gz下載放置在build-tools文件夾下。

第二步 安裝基於MIPS的linux頭文件

$ cd $PRJROOT/kernel
$ tar -xjvf linux-2.6.38.tar.bz2
$ cd linux-2.6.38
在指定路徑下創建include文件夾,用來存放相關頭文件。

$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保證linux源碼是干凈的。

$ make mrproper
生成需要的頭文件。
$ make ARCH=mips headers_check

$ make ARCH=mips INSTALL_HDR_PATH=dest headers_install
將dest文件夾下的所有文件復制到指定的include文件夾內。

$ cp -rv dest/include/* $TARGET_PREFIX/include
最後刪除dest文件夾
$ rm -rf dest
$ ls -l $TARGET_PREFIX/include

第三步 安裝binutils-2.22

$ cd $PRJROOT/build-tools
$ tar -xzvf binutils-2.22.tar.gz
$ cd build-binutils
$ ../binutils-2.22/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 make
$ make install

再安裝automake。

$ tar -xzvf automake-1.11.1.tar.gz
$ cd automake-1.11.1
$ ./configure
$ make
$ sudo make install
下面開始修改相關文件,主要是去掉-Werror。
$ cd $PRJROOT/build-tools/binutils-2.22/gas
$ ge dit configure
將下面內容
# Enable -Werror by default when using gcc
if test "${GCC}" = yes -a -z "${ERROR_ON_WARNING}" ; then
ERROR_ON_WARNING=yes
fi
修改為
# Enable -Werror by default when using gcc
if test "${GCC}" = yes -a -z "${ERROR_ON_WARNING}" ; then
ERROR_ON_WARNING=no
fi
但是,需要重新configure生成Makefile.in。

$ ./configure (在binutils/gas路徑下的configure)
$ make distclean (切記)
然後重新執行第三步,這次編譯可過。

第四步 安裝gcc引導器

$ cd $PRJROOT/build-tools
$ tar -xzvf gcc-4.6.2.tar.gz
$ tar -xjvf gmp-5.0.4.tar.bz2
$ mv gmp-5.0.4 ./gcc-4.6.2/gmp
$ tar -xzvf mpc-0.9.tar.gz
$ mv mpc-0.9 ./gcc-4.6.2/mpc
$ tar -xzvf mpfr-3.0.1.tar.gz
$ mv mpfr-3.0.1 ./gcc-4.6.2/mpfr
$ cd build-boot-gcc
$ ../gcc-4.6.2/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disable-shared <br>--without-headers --with-newlib --enable-languages=c --disable-decimal-float <br>--disable-libgomp --disable-libmudflap --disable-libssp --disable-threads --disable-multilib
編譯並安裝gcc引導器、libgcc庫。

$ make all-gcc
$ make all-target-libgcc
$ make install-gcc
$ make install-target-libgcc

第五步 編譯glibc

$ cd $PRJROOT/build-tools
$ tar xzvf glibc-2.14.tar.gz
$ cd glibc-2.14
刪除Makefonfig文件中的內容-lgcc_eh。

$ cp -v Makeconfig{,.b腸花斑拘職餃辦邪暴矛k}
$ sed -e 's/-lgcc_eh//g' Makeconfig.bk > Makeconfig
$ cd ..
$ tar -xjvf glibc-ports-2.14.tar.bz2
$ mv glibc-ports-2.14 ./glibc-2.14/ports
$ cd build-glibc
$ CC=mipsel-linux--gcc ../glibc-2.14/configure --host=$TARGET --prefix="/usr" <br>--enable-add-ons --with-headers=$TARGET_PREFIX/include libc_cv_forced_unwind=yes <br>libc_cv_c_cleanup=yes
注意:此時如何設置了LD_LIBRARY_PATH環境變數會configure error,需要刪除該變數重新configure。

$ make
$ make install_root=$TARGET_PREFIX prefix=」」 install
第六步 完全安裝gcc
首先,也是很重要的是去掉libc等庫文件的絕對路徑。

$ cd $TARGET_PREFIX/lib
備份一下。

$ cp libc.so libc.so.bk
$ gedit libc.so
將原內容
GROUP ( /lib/libc.so.6 /lib/libc_nonshared.a AS_NEEDED ( /lib/ld.so.1 ) )
修改為
GROUP ( libc.so.6 libc_nonshared.a AS_NEEDED ( ld.so.1 ) )

$ cp libpthread.so libpthread.so.bk
$ gedit libpthread.so
將原內容
GROUP ( /lib/libpthread.so.0 /lib/libpthread_nonshared.a )
修改為
GROUP ( libpthread.so.0 libpthread_nonshared.a )
然後可以完全編譯gcc。

8. 如何為嵌入式開發建立交叉編譯環境

下面我們將以建立針對arm的交叉編譯開發環境為例來解說整個過程,其他的體系結構與這個相類似,只要作一些對應的改動。我的開發環境是,宿主機 i386-redhat-7.2,目標機 arm。
這個過程如下
1. 下載源文件、補丁和建立編譯的目錄
2. 建立內核頭文件
3. 建立二進制工具(binutils)
4. 建立初始編譯器(bootstrap gcc)
5. 建立c庫(glibc)
6. 建立全套編譯器(full gcc)
下載源文件、補丁和建立編譯的目錄
1. 選定軟體版本號
選擇軟體版本號時,先看看glibc源代碼中的INSTALL文件。那裡列舉了該版本的glibc編譯時所需的binutils 和gcc的版本號。例如在 glibc-2.2.3/INSTALL 文件中推薦 gcc 用 2.95以上,binutils 用 2.10.1 以上版本。
我選的各個軟體的版本是:
linux-2.4.21+rmk2
binutils-2.10.1
gcc-2.95.3
glibc-2.2.3
glibc-linuxthreads-2.2.3
如果你選的glibc的版本號低於2.2,你還要下載一個叫glibc-crypt的文件,例如glibc-crypt-2.1.tar.gz。 Linux 內核你可以從www.kernel.org 或它的鏡像下載。
Binutils、gcc和glibc你可以從FSF的FTP站點ftp://ftp.gun.org/gnu/ 或它的鏡像去下載。 在編譯glibc時,要用到 Linux 內核中的 include 目錄的內核頭文件。如果你發現有變數沒有定義而導致編譯失敗,你就改變你的內核版本號。例如我開始用linux-2.4.25+vrs2,編譯glibc-2.2.3 時報 BUS_ISA 沒定義,後來發現在 2.4.23 開始它的名字被改為 CTL_BUS_ISA。如果你沒有完全的把握保證你改的內核改完全了,就不要動內核,而是把你的 Linux 內核的版本號降低或升高,來適應 glibc。
Gcc 的版本號,推薦用 gcc-2.95 以上的。太老的版本編譯可能會出問題。Gcc-2.95.3 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版本,也是內核開發人員推薦用的一個 gcc 版本。
如果你發現無法編譯過去,有可能是你選用的軟體中有的加入了一些新的特性而其他所選軟體不支持的原因,就相應降低該軟體的版本號。例如我開始用 gcc-3.3.2,發現編譯不過,報 as、ld 等版本太老,我就把 gcc 降為 2.95.3。 太新的版本大多沒經過大量的測試,建議不要選用。
回頁首
2. 建立工作目錄
首先,我們建立幾個用來工作的目錄:
在你的用戶目錄,我用的是用戶liang,因此用戶目錄為 /home/liang,先建立一個項目目錄embedded。
$pwd
/home/liang
$mkdir embedded
再在這個項目目錄 embedded 下建立三個目錄 build-tools、kernel 和 tools。
build-tools-用來存放你下載的 binutils、gcc 和 glibc 的源代碼和用來編譯這些源代碼的目錄。
kernel-用來存放你的內核源代碼和內核補丁。
tools-用來存放編譯好的交叉編譯工具和庫文件。
$cd embedded
$mkdir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執行完後目錄結構如下:
$ls embedded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3. 輸出和環境變數
我們輸出如下的環境變數方便我們編譯。
$export PRJROOT=/home/liang/embedded
$export TARGET=arm-linux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s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 PATH=$PREFIX/bin:$PATH
如果你不慣用環境變數的,你可以直接用絕對或相對路徑。我如果不用環境變數,一般都用絕對路徑,相對路徑有時會失敗。環境變數也可以定義在.bashrc文件中,這樣當你logout或換了控制台時,就不用老是export這些變數了。
體系結構和你的TAEGET變數的對應如下表

你可以在通過glibc下的config.sub腳本來知道,你的TARGET變數是否被支持,例如:
$./config.sub arm-linux
arm-unknown-linux-gnu
在我的環境中,config.sub 在 glibc-2.2.3/scripts 目錄下。
網上還有一些 HOWTO 可以參考,ARM 體系結構的《The GNU Toolchain for ARM Target HOWTO》,PowerPC 體系結構的《Linux for PowerPC Embedded Systems HOWTO》等。對TARGET的選取可能有幫助。
4. 建立編譯目錄
為了把源碼和編譯時生成的文件分開,一般的編譯工作不在的源碼目錄中,要另建一個目錄來專門用於編譯。用以下的命令來建立編譯你下載的binutils、gcc和glibc的源代碼的目錄。
$cd $PRJROOT/build-tools
$mkdir build-binutils build-boot-gcc build-gcc build-glibc gcc-patch
build-binutils-編譯binutils的目錄
build-boot-gcc-編譯gcc 啟動部分的目錄
build-glibc-編譯glibc的目錄
build-gcc-編譯gcc 全部的目錄
gcc-patch-放gcc的補丁的目錄
gcc-2.95.3 的補丁有 gcc-2.95.3-2.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和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可以從 http://www.linuxfromscratch.org/ 下載到這些補丁。
再將你下載的 binutils-2.10.1、gcc-2.95.3、glibc-2.2.3 和 glibc-linuxthreads-2.2.3 的源代碼放入 build-tools 目錄中
看一下你的 build-tools 目錄,有以下內容:
$ls
binutils-2.10.1.tar.bz2 build-gcc gcc-patch
build-binutls build-glibc glibc-2.2.3.tar.gz
build-boot-gcc gcc-2.95.3.tar.gz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回頁首
建立內核頭文件
把你從 www.kernel.org 下載的內核源代碼放入 $PRJROOT /kernel 目錄
進入你的 kernel 目錄:
$cd $PRJROOT /kernel
解開內核源代碼
$tar -xzvf linux-2.4.21.tar.gz

$tar -xjvf linux-2.4.21.tar.bz2
小於 2.4.19 的內核版本解開會生成一個 linux 目錄,沒帶版本號,就將其改名。
$mv linux linux-2.4.x
給 Linux 內核打上你的補丁
$cd linux-2.4.21
$patch -p1 < ../patch-2.4.21-rmk2
編譯內核生成頭文件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
你也可以用 config 和 xconfig 來代替 menuconfig,但這樣用可能會沒有設置某些配置文件選項和沒有生成下面編譯所需的頭文件。推薦大家用 make menuconfig,這也是內核開發人員用的最多的配置方法。配置完退出並保存,檢查一下的內核目錄中的 include/linux/version.h 和 include/linux/autoconf.h 文件是不是生成了,這是編譯 glibc 是要用到的,version.h 和 autoconf.h 文件的存在,也說明了你生成了正確的頭文件。
還要建立幾個正確的鏈接
$cd include
$ln -s asm-arm asm
$cd asm
$ln -s arch-epxa arch
$ln -s proc-armv proc
接下來為你的交叉編譯環境建立你的內核頭文件的鏈接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l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linux
$i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asm
也可以把 Linux 內核頭文件拷貝過來用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
回頁首
建立二進制工具(binutils)
binutils是一些二進制工具的集合,其中包含了我們常用到的as和ld。
首先,我們解壓我們下載的binutils源文件。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jf binutils-2.10.1.tar.bz2
然後進入build-binutils目錄配置和編譯binutils。
$cd build-binutils
$../binutils-2.10.1/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target 選項是指出我們生成的是 arm-linux 的工具,--prefix 是指出我們可執行文件安裝的位置。
會出現很多 check,最後產生 Makefile 文件。
有了 Makefile 後,我們來編譯並安裝 binutils,命令很簡單。
$make
$make install
看一下我們 $PREFIX/bin 下的生成的文件
$ls $PREFIX/bin
arm-linux-addr2line arm-linux-gasp arm-linux-objmp arm-linux-strings
arm-linux-ar arm-linux-ld arm-linux-ranlib arm-linux-strip
arm-linux-as arm-linux-nm arm-linux-readelf
arm-linux-c++filt arm-linux-obj arm-linux-size
我們來解釋一下上面生成的可執行文件都是用來干什麼的
add2line - 將你要找的地址轉成文件和行號,它要使用 debug 信息。
Ar-產生、修改和解開一個存檔文件
As-gnu 的匯編器
C++filt-C++ 和 java 中有一種重載函數,所用的重載函數最後會被編譯轉化成匯編的標號,c++filt 就是實現這種反向的轉化,根據標號得到函數名。
Gasp-gnu 匯編器預編譯器。
Ld-gnu 的連接器
Nm-列出目標文件的符號和對應的地址
Obj-將某種格式的目標文件轉化成另外格式的目標文件
Objmp-顯示目標文件的信息
Ranlib-為一個存檔文件產生一個索引,並將這個索引存入存檔文件中
Readelf-顯示 elf 格式的目標文件的信息
Size-顯示目標文件各個節的大小和目標文件的大小
Strings-列印出目標文件中可以列印的字元串,有個默認的長度,為4
Strip-剝掉目標文件的所有的符號信息
回頁首
建立初始編譯器(bootstrap gcc)
首先進入 build-tools 目錄,將下載 gcc 源代碼解壓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zf gcc-2.95.3.tar.gz
然後進入 gcc-2.95.3 目錄給 gcc 打上補丁
$cd gcc-2.95.3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2.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
echo timestamp > gcc/cstamp-h.in
在我們編譯並安裝 gcc 前,我們先要改一個文件 $PRJROOT/gcc/config/arm/t-linux,把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這一行改為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Dinhibit_libc -D__gthr_posix_h
你如果沒定義 -Dinhibit,編譯時將會報如下的錯誤
../../gcc-2.95.3/gcc/libgcc2.c:41: stdlib.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gcc-2.95.3/gcc/libgcc2.c:42: unistd.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ake[3]: *** [libgcc2.a] Error 1
make[2]: *** [stmp-multilib-sub] Error 2
make[1]: *** [stmp-multilib] Error 1
make: *** [all-gcc] Error 2
如果沒有定義 -D__gthr_posix_h,編譯時會報如下的錯誤
In file included from gthr-default.h:1,
from ../../gcc-2.95.3/gcc/gthr.h:98,
from ../../gcc-2.95.3/gcc/libgcc2.c:3034:
../../gcc-2.95.3/gcc/gthr-posix.h:37: pthread.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ake[3]: *** [libgcc2.a] Error 1
make[2]: *** [stmp-multilib-sub] Error 2
make[1]: *** [stmp-multilib] Error 1
make: *** [all-gcc] Error 2
還有一種與-Dinhibit同等效果的方法,那就是在你配置configure時多加一個參數-with-newlib,這個選項不會迫使我們必須使用newlib。我們編譯了bootstrap-gcc後,仍然可以選擇任何c庫。
接著就是配置boostrap gcc, 後面要用bootstrap gcc 來編譯 glibc 庫。
$cd ..; cd build-boot-gcc
$../gcc-2.95.3/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
>--without-headers --enable-languages=c --disable-threads
這條命令中的 -target、--prefix 和配置 binutils 的含義是相同的,--without-headers 就是指不需要頭文件,因為是交叉編譯工具,不需要本機上的頭文件。-enable-languages=c是指我們的 boot-gcc 只支持 c 語言。--disable-threads 是去掉 thread 功能,這個功能需要 glibc 的支持。
接著我們編譯並安裝 boot-gcc
$make all-gcc
$make install-gcc
我們來看看 $PREFIX/bin 裡面多了哪些東西
$ls $PREFIX/bin
你會發現多了 arm-linux-gcc 、arm-linux-unprotoize、cpp 和 gcov 幾個文件。
Gcc-gnu 的 C 語言編譯器
Unprotoize-將 ANSI C 的源碼轉化為 K&R C 的形式,去掉函數原型中的參數類型。
Cpp-gnu的 C 的預編譯器
Gcov-gcc 的輔助測試工具,可以用它來分析和優程序。
使用 gcc3.2 以及 gcc3.2 以上版本時,配置 boot-gcc 不能使用 --without-headers 選項,而需要使用 glibc 的頭文件。
回頁首
建立 c 庫(glibc)
首先解壓 glibc-2.2.3.tar.gz 和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源代碼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zf glibc-2.2.3.tar.gz
$tar -xzvf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directory=glibc-2.2.3
然後進入 build-glibc 目錄配置 glibc
$cd build-glibc
$CC=arm-linux-gcc ../glibc-2.2.3/configure --host=$TARGET --prefix="/usr"
--enable-add-ons --with-headers=$TARGET_PREFIX/include
CC=arm-linux-gcc 是把 CC 變數設成你剛編譯完的boostrap gcc,用它來編譯你的glibc。--enable-add-ons是告訴glibc用 linuxthreads 包,在上面我們已經將它放入了 glibc 源碼目錄中,這個選項等價於 -enable-add-ons=linuxthreads。--with-headers 告訴 glibc 我們的linux 內核頭文件的目錄位置。
配置完後就可以編譯和安裝 glibc
$make
$make install_root=$TARGET_PREFIX prefix="" install
然後你還要修改 libc.so 文件

GROUP ( /lib/libc.so.6 /lib/libc_nonshared.a)
改為
GROUP ( libc.so.6 libc_nonshared.a)
這樣連接程序 ld 就會在 libc.so 所在的目錄查找它需要的庫,因為你的機子的/lib目錄可能已經裝了一個相同名字的庫,一個為編譯可以在你的宿主機上運行的程序的庫,而不是用於交叉編譯的。
回頁首
建立全套編譯器(full gcc)
在建立boot-gcc 的時候,我們只支持了C。到這里,我們就要建立全套編譯器,來支持C和C++。
$cd $PRJROOT/build-tools/build-gcc
$../gcc-2.95.3/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enable-languages=c,c++
--enable-languages=c,c++ 告訴 full gcc 支持 c 和 c++ 語言。
然後編譯和安裝你的 full gcc
$make all
$make install
我們再來看看 $PREFIX/bin 裡面多了哪些東西
$ls $PREFIX/bin
你會發現多了 arm-linux-g++ 、arm-linux-protoize 和 arm-linux-c++ 幾個文件。
G++-gnu的 c++ 編譯器。
Protoize-與Unprotoize相反,將K&R C的源碼轉化為ANSI C的形式,函數原型中加入參數類型。
C++-gnu 的 c++ 編譯器。
到這里你的交叉編譯工具就算做完了,簡單驗證一下你的交叉編譯工具。
用它來編譯一個很簡單的程序 helloworld.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arm-linux-gcc helloworld.c -o helloworld
$file helloworld
helloworld: ELF 32-bit LSB executable, ARM, version 1,
dynamically linked (uses shared libs), not stripped
上面的輸出說明你編譯了一個能在 arm 體系結構下運行的 helloworld,證明你的編譯工具做成功了。
轉載僅供參考,版權屬於原作者

9. (cygwin gcc): 編譯newlib時Segmentation fault的報錯是什麼意思

gcc 的問題,升級gcc版本有可能可以解決該問題。我從4.7.1升到6.2.0後就沒錯了。
參見 https://forums.gentoo.org/viewtopic-t-947148-start-0.html

10. 如何在linux平台構建基於newlib工具鏈

交叉編譯通俗地講就是在一種平台上編譯出能運行在體系結構不同的另一種平台上的程式,比如在PC平台(X86 CPU)上編譯出能運行在以ARM為內核的CPU平台上的程式,編譯得到的程式在X86 CPU平台上是不能運行的,必須放到ARM CPU平台上才能運行,雖然兩個平台用的都是Linux系統。這種方法在異平台移植和嵌入式研發時非常有用。相對和交叉編譯,平常做的編譯叫本地編譯,也就是在當前平台編譯,編譯得到的程式也是在本地執行。用來編譯這種跨平台程式的編譯器就叫交叉編譯器,相對來說,用來做本地編譯的工具就叫本地編譯器。所以要生成在目標機上運行的程式,必須要用交叉編譯工具鏈來完成。在裁減和制定Linux內核用於嵌入式系統之前,由於一般嵌入式研發系統存儲大小有限,通常都要在性能優越的PC上建立一個用於目標機的交叉編譯工具鏈,用該交叉編譯工具鏈在PC上編譯目標機上要運行的程式。交叉編譯工具鏈是個由編譯器、連接器和解釋器組成的綜合研發環境,交叉編譯工具鏈主要由binutils、gcc和glibc 3個部分組成。有時出於減小 libc 庫大小的考慮,也能用別的 c 庫來代替 glibc,例如 uClibc、dietlibc 和 newlib。建立交叉編譯工具鏈是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如果不想自己經歷復雜繁瑣的編譯過程,網上有一些編譯好的可用的交叉編譯工具鏈能下載,但就以學習為目的來說讀者有必要學習自己製作一個交叉編譯工具鏈。本章通過具體的實例講述基於ARM的嵌入式Linux交叉編譯工具鏈的製作過程。 構建交叉編譯器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確定目標平台。在GNU系統中,每個目標平台都有一個明確的格式,這些信息用於在構建過程中識別要使用的不同工具的正確版本。因此,當在一個特定目標機下運行GCC時,GCC便在目錄路徑中查找包含該目標規范的應用程式路徑。GNU的目標規范格式為CPU-PLATFORM-OS。例如x86/i386 目標機名為i686-pc-linux-gnu。本章的目的是講述建立基於ARM平台的交叉工具鏈,所以目標平台名為arm-linux-gnu。 通常構建交叉工具鏈有3種方法。 方法一 分步編譯和安裝交叉編譯工具鏈所需要的庫和原始碼,最終生成交叉編譯工具鏈。該方法相對比較困難,適合想深入學習構建交叉工具鏈的讀者。如果只是想使用交叉工具鏈,建議使用方法二或方法三構建交叉工具鏈。 方法二 通過Crosstool腳本工具來實現一次編譯生成交叉編譯工具鏈,該方法相對於方法一要簡單許多,並且出錯的機會也非常少,建議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該方法構建交叉編譯工具鏈。 方法三 直接通過網上(ftp.arm.kernel.org.uk)下載已製作好的交叉編譯工具鏈。該方法的好處不用多說,當然是簡單省事,但和此同時該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局限性太大,因為畢竟是別人構建好的,也就是固定的沒有靈活性,所以構建所用的庫及編譯器的版本也許並不適合你要編譯的程式,同時也許會在使用時出現許多莫名的錯誤,建議讀者慎用此方法。 為了讓讀者真正的學習交叉編譯工具鏈的構建,下面將重點周詳地介紹前兩種構建ARM Linux交叉編譯工具鏈的方法。 2.2.1 分步構建交叉編譯鏈 分步構建,顧名思義就是一步一步地建立交叉編譯鏈,不同於2.2.2節中講述的Crosstool腳本工具一次編譯生成的方法,該方法適合那些希望深入學習了解構建交叉編譯工具鏈的讀者。該方法相對來說難度較大,通常情況下困難重重,猶如唐僧西天取經,不過本文會盡可能周詳地介紹構建的每一個步驟,讀者完萬能根據本節的內容自己獨立實踐,構建自己的交叉工具鏈。該過程所需的時間較長,希望讀者有較強的耐心和毅力去學習和實踐他,通過實踐能使讀者更加清晰交叉編譯器的構建過程及各個工具包的作用。該方法所需資源如表2.1所示。 表2.1 所需資源 安裝包 下載地址 安裝包 下載地址 linux-2.6.10.tar.gz ftp.kernel.org glibc-2.3.2.tar.gz ftp.gnu.org binutils-2.15.tar.bz2 ftp.gnu.org glibc-linuxthreads-2.3.2.tar.gz ftp.gnu.org gcc-3.3.6.tar.gz ftp.gnu.org 通過相關站點下載以上資源後,就能開始建立交叉編譯工具鏈了。 1.建立工作目錄 首先建立工作目錄,工作目錄就是在什麼目錄下構建交叉工具鏈,目錄的構建一般沒有特別的需求,能根據個人喜好建立。以下所建立的目錄是作者自定義的,當前的用戶定義為mike,因此用戶目錄為/home/mike,在用戶目錄下首先建立一個工作目錄(armlinux),建立工作目錄的命令行操作如下: # cd /home/mike # mkdir armlinux 再在這個工作目錄armlinux下建立3個目錄 build-tools、kernel 和 tools。具體操作如下: # cd armlinux # mkdir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其中各目錄的作用如下。 ● build-tools 用來存放下載的binutils、gcc、glibc等原始碼和用來編譯這些原始碼的目錄; ● kernel 用來存放內核原始碼; ● tools 用來存放編譯好的交叉編譯工具和庫文件。 2.建立環境變數 該步驟的目的是為了方便重復輸入路徑,因為重復操作每件相同的事情總會讓人覺得非常麻煩,如果讀者不習慣使用環境變數就能略過該步,直接輸入絕對路徑就能。聲明以下環境變數的目的是在之後編譯工具庫的時候會用到,非常方便輸入,尤其是能降低輸錯路徑的風險。 # export PRJROOT=/home/mike/armlinux # export TARGET=arm-linux #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s #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 export PATH=$PREFIX/bin:$PATH 注意,用export聲明的變數是臨時的變數,也就是當注銷或更換了控制台,這些環境變數就消失了,如果還需要使用這些環境變數就必須重復export操作,所以有時會非常麻煩。值得慶幸的是,環境變數也能定義在bashrc文件中,這樣當注銷或更換控制台時,這些變數就一直有效,就不用老是export這些變數了。 3.編譯、安裝Binutils Binutils是GNU工具之一,他包括連接器、匯編器和其他用於目標文件和檔案的工具,他是二進制代碼的處理維護工具。安裝Binutils工具包含的程式有addr2line、ar、as、c++filt、gprof、ld、nm、obj、objmp、ranlib、readelf、size、strings、strip、libiberty、libbfd和libopcodes。對這些程式的簡單解釋如下。 ● addr2line 把程式地址轉換為文件名和行號。在命令行中給他一個地址和一個可執行文件名,他就會使用這個可執行文件的調試信息指出在給出的地址上是哪個文件及行號。 ● ar 建立、修改、提取歸檔文件。歸檔文件是包含多個文件內容的一個大文件,其結構確保了能恢復原始文件內容。 ● as 主要用來編譯GNU C編譯器gcc輸出的匯編文件,產生的目標文件由連接器ld連接。 ● c++filt 連接器使用他來過濾 C++ 和 Java 符號,防止重載函數沖突。 ● gprof 顯示程式調用段的各種數據。 ● ld 是連接器,他把一些目標和歸檔文件結合在一起,重定位數據,並連接符號引用。通常,建立一個新編譯程式的最後一步就是調用ld。 ● nm 列出目標文件中的符號。 ● obj 把一種目標文件中的內容復制到另一種類型的目標文件中。 ● objmp 顯示一個或更多目標文件的信息。使用選項來控制其顯示的信息,他所顯示的信息通常只有編寫編譯工具的人才感興趣。 ● ranlib 產生歸檔文件索引,並將其保存到這個歸檔文件中。在索引中列出了歸檔文件各成員所定義的可重分配目標文件。 ● readelf 顯示elf格式可執行文件的信息。 ● size 列出目標文件每一段的大小及總體的大小。默認情況下,對於每個目標文件或一個歸檔文件中的每個模塊只產生一行輸出。 ● strings 列印某個文件的可列印字元串,這些字元串最少4個字元長,也能使用選項-n設置字元串的最小長度。默認情況下,他只列印目標文件初始化和可載入段中的可列印字元;對於其他類型的文件他列印整個文件的可列印字元。這個程式對於了解非文本文件的內容非常有幫助。 ● strip 丟棄目標文件中的全部或特定符號。 ● libiberty 包含許多GNU程式都會用到的函數,這些程式有getopt、obstack、strerror、strtol和strtoul。 ● libbfd 二進制文件描述庫。 ● libopcode 用來處理opcodes的庫,在生成一些應用程式的時候也會用到他。 Binutils工具安裝依賴於Bash、Coreutils、Diffutils、GCC、Gettext、Glibc、Grep、Make、Perl、Sed、Texinfo等工具。 介紹完Binutils工具後,下面將分步介紹安裝binutils-2.15的過程。 首先解壓binutils-2.15.tar.bz2包,命令如下: # cd $PRJROOT/build-tools # tar -xjvf binutils-2.15.tar.bz2 接著設置Binutils工具,建議建立一個新的目錄用來存放設置和編譯文件,這樣能使源文件和編譯文件獨立開,具體操作如下: # cd $PRJROOT/build-tools # mkdir build-binutils # cd build-binutils # ../ binutils-2.15/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其中選項?target的意思是制定生成的是 arm-linux 的工具,--prefix 是指出可執行文件安裝的位置。執行上述操作會出現非常多check信息,最後產生 Makefile 文件。接下來執行make和安裝操作,命令如下: # make # make install 該編譯過程較慢,需要數十分鍾,安裝完成後查看/home/mike/armlinux/tools/bin目錄下的文件,如果查看結果如下,表明此時Binutils工具已安裝結束。 # ls $PREFIX/bin arm-linux-addr2line arm-linux-ld arm-linux-ranlib arm-linux-strip arm-linux-ar arm-linux-nm arm-linux-readelf arm-linux-as arm-linux-obj arm-linux-size arm-linux-c++filt arm-linux-objmp arm-linux-strings 4.獲得內核頭文件 編譯器需要通過系統內核的頭文件來獲得目標平台所支持的系統函數調用所需要的信息。對於Linux內核,最佳的方法是下載一個合適的內核,然後復制獲得頭文件。需要對內核做一個基本的設置來生成正確的頭文件;不過,不必編譯內核。對於本例中的目標arm-linux,需要以下步驟。 (1)在kernel目錄下解壓linux-2.6.10.tar.gz內核包,執行命令如下: # cd $PRJROOT/kernel # tar -xvzf linux-2.6.10.tar.gz (2)接下來設置編譯內核使其生成正確的頭文件,執行命令如下: # cd linux-2.6.10 #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 其中ARCH=arm表示是以arm為體系結構,CROSS_COMPILE=arm-linux-表示是以arm-linux-為前綴的交叉編譯器。也能用config和xconfig來代替menuconfig,推薦用make menuconfig,這也是內核研發人員用的最多的設置方法。注意在設置時一定要選擇處理器的類型,這里選擇三星的S3C2410(System Type->ARM System Type->/Samsung S3C2410),如圖2.1所示。設置完退出並保存,檢查一下內核目錄中的include/linux/version.h和include/linux/autoconf.h文件是不是生成了,這是編譯glibc時要用到的,如果version.h 和 autoconf.h 文件存在,說明生成了正確的頭文件。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border=0> 圖2.1 Linux 2.6.10內核設置界面 復制頭文件到交叉編譯工具鏈的目錄,首先需要在/home/mike/armlinux/tools/arm-linux目錄下建立工具的頭文件目錄inlcude,然後復制內核頭文件到此目錄下,具體操作如下: #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6.10/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 #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6.10/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asm 5.編譯安裝boot-trap gcc 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建立arm-linux-gcc工具,注意這個gcc沒有glibc庫的支持,所以只能用於編譯內核、BootLoader等不必C庫支持的程式,後面創建C庫也要用到這個編譯器,所以創建他主要是為創建C庫做准備,如果只想編譯內核和BootLoader,那麼安裝完這個就能到此結束。安裝命令如下: # cd $PRJROOT/build-tools # tar -xvzf gcc-3.3.6.tar.gz # mkdir build-gcc # cd gcc-3.3.6 # vi gcc/config/arm/t-linux 由於是第一次安裝ARM交叉編譯工具,沒有支持libc庫的頭文件,所以在gcc/config/arm/t- linux文件中給變數TARGET_LIBGCC2_CFLAGS增加操作參數選項-Dinhibit_libc -D__gthr_ posix_h來屏蔽使用頭文件,否則一般默認會使用/usr/inlcude頭文件。 將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改為TARGET_LIBGCC2- CFLAGS=-fomit-frame-pointer-fPIC -Dinhibit_libc -D__gthr_posix_h 修改完t-linux文件後保存,緊接著執行設置操作,如下命令: # cd build-gcc # ../ build-gcc /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enable-languages=c --disable-threads --disable-shared 其中選項--enable-languages=c表示只支持C語言,--disable-threads表示去掉thread功能,這個功能需要glibc的支持。--disable-shared表示只進行靜態庫編譯,不支持共享庫編譯。 接下來執行編譯和安裝操作,命令如下: # make # make install 安裝完成後,在/home/mike/armlinux/tools/bin下查看,如果arm-linux-gcc等工具已生成,表示boot-trap gcc工具已安裝成功。 6.建立glibc庫 glibc是GUN C庫,他是編譯Linux系統程式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安裝glibc-2.3.2版本之前推薦先安裝以下的工具: ● GNU make 3.79或更新; ● GCC 3.2或更新; ● GNU binutils 2.13或更新。 首先解壓glibc-2.2.3.tar.gz和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原始碼,操作如下: # cd $PRJROOT/build-tools # tar -xvzf glibc-2.2.3.tar.gz # tar -xzvf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directory=glibc-2.2.3 然後進行編譯設置,glibc-2.2.3設置前必須新建一個編譯目錄,否則在glibc-2.2.3目錄下不允許進行設置操作,此處在$PRJROOT/build-tools目錄下建立名為build-glibc的目錄,設置操作 如下: # cd $PRJROOT/build-tools # mkdir build-glibc # cd build-glibc # CC=arm-linux-gcc ../glibc-2.2.3 /configure --host=$TARGET --prefix="/usr" --enable-add-ons --with-headers=$TARGET_PREFIX/include 選項CC=arm-linux-gcc是把CC(Cross Compiler)變數設成剛編譯完的gcc,用他來編譯glibc。--prefix="/usr"定義了一個目錄用於安裝一些和目標機器無關的數據文件,默認情況下是/usr/local目錄。--enable-add-ons是告訴glibc用linuxthreads包,在上面已將他放入glibc原始碼目錄中,這個選項等價於-enable-add-ons=linuxthreads。--with-headers告訴glibc linux內核頭文件的目錄 位置。 設置完後就能編譯和安裝 glibc了,具體操作如下: # make # make install 7.編譯安裝完整的gcc 由於第一次安裝的gcc沒有交叉glibc的支持,目前已安裝了glibc,所以需要重新編譯來支持交叉glibc。並且上面的gcc也只支持C語言,目前能讓他同時支持C語言還要和C++語言。具體操作如下: # cd $PRJROOT/build-tools/gcc-2.3.6 # ./configure --target=arm-linux --enable-languages=c,c++ --prefix=$PREFIX # make # make install 安裝完成後會發目前$PREFIX/bin目錄下又多了arm-linux-g++ 、arm-linux-c++等文件。 # ls $PREFIX/bin arm-linux-addr2line arm-linux-g77 arm-linux-gnatbind arm-linux-ranlib arm-linux-ar arm-linux-gcc arm-linux-jcf-mp arm-linux-readelf arm-linux-as arm-linux-gcc-3.3.6 arm-linux-jv-scan arm-linux-size arm-linux-c++ arm-linux-gccbug arm-linux-ld arm-linux-strings arm-linux-c++filt arm-linux-gcj arm-linux-nm arm-linux-strip arm-linux-cpp arm-linux-gcjh arm-linux-obj grepjar arm-linux-g++ arm-linux-gcov arm-linux-objmp jar 8.測試交叉編譯工具鏈 到此為止,已介紹完了用分步構建的方法建立交叉編譯工具鏈。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程式測試剛剛建立的交叉編譯工具鏈看是否能夠正常工作。寫一個最簡單的hello.c源文件,內容如下: #include int main( ) { printf(「Hello,world!\n」); return 0; } 通過以下命令進行編譯,編譯後生成名為hello的可執行文件,通過file命令能查看文件的類型。當顯示以下信息時表明交叉工具鏈正常安裝了,通過編譯生成了ARM體系可執行的文件。注意,通過該交叉編譯鏈編譯的可執行文件只能在ARM體系下執行,不能在基於X86的普通PC上執行。 # arm-linux-gcc -o hello hello.c # file hello hello: ELF 32-bit LSB executable, ARM, version 1 (ARM), for GNU/Linux 2.4.3, dynamically linked (uses shared libs), not stripped 2.2.2 用Crosstool工具構建交叉工具鏈 Crosstool是一組腳本工具集,可構建和測試不同版本的gcc和glibc,用於那些支持glibc的體系結構。他也是個開源項目,下載地址是http://kegel.com/crosstool。用Crosstool構建交叉工具鏈要比上述的分步編譯容易得多,並且也方便許多,對於僅僅為了工作需要構建交叉編譯工具鏈的讀者建議使用此方法。用Crosstool工具構建所需資源如表2.2所示。

熱點內容
ts代碼編譯成umd 發布:2024-05-06 13:13:38 瀏覽:723
糧庫存儲糧種類 發布:2024-05-06 13:11:26 瀏覽:51
一般網路的dns伺服器是什麼 發布:2024-05-06 13:02:43 瀏覽:152
壓縮模具設計 發布:2024-05-06 13:02:04 瀏覽:561
逍遙模擬器如何配置網路 發布:2024-05-06 12:21:38 瀏覽:982
伺服器如何檢測硬體地址 發布:2024-05-06 12:12:35 瀏覽:738
伺服器在線訪問數由什麼決定 發布:2024-05-06 11:39:15 瀏覽:678
途觀21款哪個配置值得買 發布:2024-05-06 11:29:00 瀏覽:92
pythonspyder 發布:2024-05-06 11:15:53 瀏覽:167
線上伺服器如何資源監控 發布:2024-05-06 11:15:07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