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編譯者說古韻

編譯者說古韻

發布時間: 2022-07-02 23:07:58

Ⅰ 譯者跟編譯者有什麼區別嗎

所謂譯者就是翻譯者,就是把A語言的書籍或者文獻翻譯成B語言的人,你看過一些外文書籍都會有譯者某某某這樣。編譯,是一個計算機學科的專業詞彙,所謂編譯就是把程序員書寫的高級語言程序(比如C語言或者JAVA再或者其他你聽說過的高級編程語言)轉化或者說編譯成計算機可以識別的機械語言(機械語言就是二進制的高低電平),編譯的過程還有一些細節就不說了,所謂編譯者是個不嚴謹的叫法,因為現在基本不存在被直接人力書寫的機械語言,因為太麻煩,人類軟體從業者可以直接用高級語言,或者匯編語言來書寫程序(源程序)然後電腦自帶的編譯器會完成編譯,讓程序可以被執行。我覺得我說的有點啰嗦。

Ⅱ 段玉裁,徐珂的簡介。

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閉門讀書。曾師事戴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之學。著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對我國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諸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清代文學家、思想家龔自珍為其外孫。

段玉裁祖籍原為河南省,其先祖隨宋王朝南遷,落戶金壇。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秀才,以農耕為主業,以讀書為樂事。父親段得莘是一位廩生,曾在鎮江、揚州等地任過塾師,對子女家教甚嚴,望子成龍心切。段玉裁有一姐二弟一妹,父親雖為塾師,但收入微薄。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執教,家務全由母親史氏操勞。全家人衣著粗布,常年是大麥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飯,家境非常清貧。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於江蘇省金壇西門外大壩頭村,十三歲補諸生,曾至揚州安定書院就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歲中舉人,任國子監教習,入都會試,屢不中。經人介紹,段玉裁在京就教職,獲讀顧炎武的《音學五書》,有意於音韻之學,遂邊教邊做學問,歷時約10年。在京時,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學者。 返里後,又得與劉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乾嘉時代漢學昌盛,段、王兩家在音韻學、訓詁學方面的貢獻極大。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兩年後,調到四川省,先後任富順、南溪和巫山縣知事,仕宦期間,均攜《六書音韻表》於身邊,|「每處分公事畢,漏下三鼓,輒篝燈改竄是書以為常」。 經10年,他以父母年邁多病、自身有疾為由,辭官歸故里,時年僅47歲。58歲時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畢生銘記「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的祖訓,一生以著述為樂事,他克服重重困難,潛心注釋《說文》。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壞了右腿,從此成為殘疾之人。當時的段玉裁曾對友人說,「說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謂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段氏壞足,「說文注」成。」 其後健康每況愈下,蓋春夏秋三季多不適,而春季尤甚,瘡爛疥煩,兩眼昏花,心脈甚虛,稍用心則夜間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時段玉裁最為擔心的事,是注釋「說文」能否完成,他曾對友人說,「賤體春病如故,慄慄危懼『說文注』恐難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則幸矣!」 到段玉裁注釋「說文」完成時,他又對自己的學生說,「吾以春蠶一般,繭既成,惟待斃焉。」
經過30多年的時間完成的《說文解字注》30卷,王念孫推祟說,自許慎之後「千百年來無此作矣」。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說文解字注》全書刻成,為將此書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積蓄。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王念孫悲曰:「若膺死,天下無讀書人矣!」。 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長洲徐頲、嘉興沈濤、女婿仁和龔麗正較為知名,長洲陳奐尤其得其學識真傳。
個人成就
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由經學以治小學。在小學范圍內,又從音韻以治文字訓詁。根基充實,深得體要。所著有《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說文解字注》及《經韻樓集》等書。 《六書音韻表》在顧炎武《音學五書》和江永 (1681~1762) 《古韻標准》的基礎上剖析加密,分古韻為17部,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中國當代語言學家周祖謨認為此書「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說文解字注》積30餘年的功力寫成,體大思精,為前所未有。他先為《說文解字讀》,每字之下博引群書,詳注出處,晚年才刪去繁文,簡約成《說文解字注》。嘉慶二十年(1815)五月全書刻成 ,風行一時,大為學者所稱贊,《說文》之學也由此而盛。《說文》段注的主要特點是:①比勘二 徐(徐鉉、徐鍇)本,刊正傳寫和刻本的謬誤。②闡明許書著作的體例。③引證經傳古籍,解釋許說,推求許說所本。④在許慎訓解之外,說明字義的引申和變遷;指出字有古今,義也有古今。⑤闡發音與義之間的關系,根據諧聲聲符說明音義相通之理。與同時學者桂馥、朱駿聲、王筠並稱《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注《說文》的成就極大。他不僅貫串全書,詳加註釋,把《說文》在考訂文字、聲音、訓詁三方面的真實價值闡發無遺,而且創通許多研究詞義的方法,對漢語訓詁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內容和新的門徑。盡管書中不免有偏執武斷之處,可是其中精粹之處終不可沒。其後鈕樹玉作《段氏說文注訂》,徐承慶作《說文段注匡謬》,王紹蘭作《說文解欄位注訂補》,徐灝作《說文段注箋》,雖各有發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謬為謬者,轉增煩擾。段書舊有經韻樓原刻本,後又有蘇州書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誤字不少,蘇州局本稍勝。學者可參考馮桂芬《段注說文考正》,馮將原書誤處均已校出。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獻的實踐中作出了不朽的業績,同時他總結實踐經驗,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見解,諸如「改字」問題、誤校問題、分別作者之是非與本子之是非等,卓識宏議,發人之所未發,至今為學者所稱道。其在《經韻樓集·與黃蕘圃論孟子音義書》中有論:「凡宋版古書,信其是處則從之,信其非處則改之,其疑不定者,則姑存以俟之。不得勿論其是非,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適滋後來之惑。」 關於「改字」問題,總的說來,他是主張「勇改」的,認為當改則改,知錯不改反而會留下後果。但是他同時又反對妄改、擅改,因為妄改、擅改會造成更惡劣甚至難以挽回的後果。他說:「轉不若多存其未校訂之本,使學者隨其學之淺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書之壞於不校者固多,壞於校者尤多。壞於不校者,以校治之;壞於校者,久而不可治。」(《經韻樓集·重刊明道二年國語序》)甘苦有得之言,發人深省!段玉裁校書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張依靠自己的學識,善加判斷。他分析經書的「疏」與「經注」本來都是各自單行的,各家所守的「經注」以及單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說齟齬者多,自《十三經》合刊註疏音釋,學者能夠識別其源流同異的並不多。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古本來校勘經書的文字,已不能夠解決問題,最後只有憑借自己的學識作出抉擇。《十三經註疏·釋文校勘記序》指出:「顧自唐以來,而徒沾沾於宋本,抑末也。」可見段玉裁不獨鄙視俗本為不足據,就是通常以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積誤而探其義理以定是非,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其分析為:「讀書有本子之是非,有作書者之是非(按當指立說),本子之是非,可讎校而定之,作書者之是非,則末易定也……仆以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書者之是非,則存乎識斷、審定。」(《經韻樓集·與胡孝廉世琦書》)這些議論,給校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備深厚的學力和扎實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絕詣,有很多校例已為當代發現的敦煌寫本、阜陽漢簡所證實,不能不令人嘆服。其所著《古文尚書撰異》勘正今本誤字甚多,當時無別本可參,僅憑理校,今與敦煌寫本對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雲:曾以《尚書》殘卷《益稷》、《禹貢》兩例「持與段氏《撰異》對讀」,其中段氏所定「脞字從肉」、「繇字不從草」等例,「今照此寫本,段君之言為定讞矣」。又如段玉裁在《詩經小學》中判斷《詩經.墓門》「夫也不良,歌以訊之」的「訊」為「誶」之誤,近年,安徽阜陽漢墓出土的《詩經》竹簡正作「歌以誶之」,證實了他的判斷完全正確。
家族溯源
段氏可考之遠祖叫段百三。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變,隨宋南渡, 遂卜居金壇。此後日就月將,十五世,生有段武,這個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 。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段家大概從段文時起,開始定居在金壇縣的大壩頭村。這個居所標明段家在當時是個鄉下的農家。不過,在這個農家裡,從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卻都是邑庠生,也就是縣學的生員,亦即秀才。但這種秀才是需要自己拿錢讀 書的。段文生段世續,這個人是段玉裁的父親。段世續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樣,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個邑廩生。廩生每月由官府供給糧米,由有關部門供應魚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費生。段家祖孫三代都是讀書人,因此,在當時的金壇,段家是屬於書香門第 的一族。但是和有些書香門第不同,段家並不是良田萬頃的富戶,只是普通的耕讀人家。段家先人有句家訓,叫作「不撐鐵骨莫支貧」,劉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譜》(以下簡稱《年譜》)亦用「食貧」、「赤貧」二字來形容當時 段玉裁父、祖的生活狀況,都證明段家生活的拮據。在科舉盛行的年代裡,學而優則仕,年青人要想改變自己終生被束縛在 土地上的命運,就只能走讀書這條路。而在封建社會里,利祿所系,兒孫走科舉之路是每個家庭的最大願望,只要生活條件稍有可能,誰都會這樣做的 。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讀書人在進取的 路上拼搏,到頭來也只爭到個秀才而已,舉族之中沒有一個中舉者。 秀才不中舉,又惜著自己的滿肚子學問,那就只好走村塾師這條路,因 此,從段玉裁祖父開始。不中舉之後,就都作了村塾師,如《年譜》上說段玉裁的祖父以「誨後進」為務,並且「不倦」,又說段玉裁的父親段得莘「 厲行授徒,嚴課程」,段玉裁自己在《經韻樓集》卷九《先妣梳幾銘序》中 亦有「吾家故貧甚,吾祖父吾父皆以授徒為生,每歲計所人惰脯數十兩以為 出」雲雲就是證據。段家一父一子均以「授徒為生」,可是所授賺來的卻是 家境「貧甚」,顯然他們所授徒,決不是入主縣學,只是本地或外地的書塾 。《年譜》上說段得莘「館於鎮江、揚州」,是說段得莘曾在外地做教書先 生。 村塾師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識的佔有上卻勝過普通的耕 種人家,這種佔有使他有條件課子,致令書香門祚不衰。 段玉裁是在清世宗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出生的,他是段家的長孫 ,這決定要由他來薪傳段家的三代書香。
人物評價
段玉裁所著《說文解字注》問世以後,很快就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它被公認為解釋「說文」的權威性著作。正如當年嘉定學者錢大昕所說,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家奉為圭臬。與段玉裁同時代的小學家王念孫也曾推祟說,自許慎之後「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
段玉裁在訓詁學方面的卓越貢獻,不僅在清代受到有關學者的贊譽和尊重,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為國內外訓詁學者所推崇。殷孟倫在《段玉裁和他的<說文解字注》》的文章中贊譽說,「說文」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語言的研究已進人近代語言的革命階段,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他還認為,「說文」有了段注,才真正算作從語言角度來加以研究和闡述,「說文」對語言和文字的作用,也才真正為人們所了解。 上述這些評價,對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來說是當之無愧的。早在20世紀初,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就曾被譯成日文,至今,日本仍有一些學術團體還在研究段玉裁的有關訓詁學著述;在北美、歐洲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漢學家們,也很關心段玉裁著作的研究情況。 段玉裁在文字訓詁學等方面所作出的成就,是繼許慎之後的第一塊里程碑,他的著作已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段玉裁不愧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朴學宗師。
著述名錄
著作段玉裁生平著述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韻表》、《古文尚書撰異》、《經韻樓集》、《毛詩故訓傳定本》、《詩經小學錄》、《戴東原年譜》等。
作品選摘
詩作
【登雅州城樓】 雉堞嵯峨矗素雯,登臨豪興百寮分。灘聲不厭喧終古,山色從來媚夕曛。 洛沫異源同赴海,蔡蒙高處獨干雲。聖朝聲教原無外,偶為籌邊誓六軍。 飛越峰高木葉聲,從軍歲晚不勝情。但知牧圉勤羈紲,敢道潺湲可濯纓。 落落長松樛堞霓,離離幽草人新晴。卻愁一片城頭月,西照關山此夜營。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人。1889年參加鄉試,中舉人。不過,他在科舉考試中,終未再獲功名。但他在學習傳統文化之外,頗關注於新學,以至於1895年赴京參加會試時,曾參加過梁啟超發起的呼籲變法的「公車上書」活動。又曾成為柳亞子、高旭等人1909年首創的愛國文化團體「南社」的成員。其間,為了維持生活,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時,他曾充當其幕僚,為將士講解古書詩賦,但終因思想不合而離去。

人物生平
1901年他到了上海,與蔡元培、張元濟相交往,因他長於文筆,又熟悉官方文書,喜歡收集邸報,而《外交報》正需要這樣的文人,於是,徐珂便加入了該報。擔任了《外交報》的編輯。外交報的成員有,董理一人(即張元濟)、撰述一人(即蔡元培)、編輯一人(即徐珂)、譯西文報一人(溫宗饒),均由創始股東分任。另設譯東文報一人,司帳一人,校繕一人,雜役二人。股東情況是:張元濟兩股,蔡元培杜亞泉合一股,溫宗饒、商務印書館各一股,趙從蕃、徐珂、沈幼珊股數不詳(以上,據汪家熔先生提供的資料)。在張元濟的收據上的簽名人是趙從蕃、蔡元培和溫宗饒;溫宗饒的股單和收據上的簽名人是趙從蕃、蔡元培和張元濟,全年預算約為銀洋五千五百元(再加開辦費五十元。)《外交報》到1910年,共辦了十年,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
後來他隨《外交報》一起成為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的職員。接著又當上了《東方雜志》的編輯。老商務的一位編輯,即大名鼎鼎的章錫琛回憶說:「《東方雜志》創刊於1904年,原是一種選報性質的刊物,剪集每月報章雜志上的記事、論文,分類刊登,供留心時事者查考。《宮門抄》和《奏摺》占首要地位,其次才是時論,只偶爾發表幾篇撰譯的文字。
1909年前的編者名徐珂。因為編這種雜志完全是剪刀糨糊的工作,他一人在幾個晚上業余時間就能完成,讀者並不很多。」所以,後來徐珂在商務做過雜纂部長,他可說是地道的雜家。章錫琛的話雖然有點誇張,但說的也是事實。
到1911年,杜亞泉接任《東方雜志》主編,對刊物進行了改革,雜志有了很大的改變和發展。於是,徐珂接管了「雜纂部」。據當時在編譯所的同仁介紹,「徐在編譯所擔任雜纂部部長,我進去時,他正全力在搞《清稗類鈔》,同時在他領導下編輯出版的有《上海指南》《日用須知》《醒世文柬指南》《通俗新尺牘》等等。這個部的主要工具是糨糊和剪刀,所有各種資料,均從報紙、雜志、政府公報等剪下或到處找人幫忙抄錄在活頁片上」(引自謝菊曾著《十里洋場的側影》)。目的在於提供有關資料。
社會評價
風趣
據老商務同人說,「徐仲可身材矮小,極度近視,看書寫字必須戴著眼鏡與實物(指書本)接觸在一起,才能看見。但他為人非常風趣,清末他極力提倡婦女天足,即以『天蘇閣』名其書齋,他喜填詞,與寧鄉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時見於當時的《小說月報》。」「徐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對同事相當關心,每年春節照例在自己家中備辦『春酒』,邀請本部同人歡聚,這是別的部從來沒有過。」
勤寫
徐珂沒有一天不寫作。有一回眼睛生病,他彷惶苦悶,竟然終日不知所措。極度近視,看書寫字必須戴著眼鏡與實物(即書本)接觸在一起,才能看見。白天事忙,他用一個小本子提要式的記住要記錄的事,等有空的時候再整理書寫。每天臨睡的時候,他都要准備一支鉛筆,一個小本子,放在床頭,偶然想起什麼來的時候,就爬起來記下,哪怕是影響了睡眠,他也不管。他寫下的東西雖不是按日記述,卻每每十來天連起來整理一次。老朋友夏劍丞曾經說他有聞必錄,是極為勤奮的人,可惜沒有在前清時候的軍機處供職,不然,記下的都會是很珍貴的軍國大事。徐珂自己寫作又一個說法:「君(夏劍丞)不嘗雲,清人少筆記乎?仆欲一學此恥耳。」見他一天到晚忙於纂述,曾是愛國女校教師、給蔡元培作過大媒、用筆記錄過梁漱溟東西文化訪談的夫人何墨君,還有小妾李希都埋冤說:「難道真的真的是寫不到死,不罷休嗎?」孜孜矻矻,日夕握筆,是徐珂寫作的真實形象。
待客
宋朝的陳郁在他的《藏一話腴》里說到姜夔的時候,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白石道人姜堯章,氣貌若不勝衣,而筆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圖書翰墨之藏,汗牛充棟。」徐珂曾經引用其中的「家無立錐,而一飯未嘗無食客」來述說自己的家庭。徐珂的父祖兩代都有好客家風,徐珂更是這樣,一飯未嘗無客,做了徐家座上的人,多為一時名流俊彥,可舉者有張元濟、蔡元培、康有為、胡適、梁啟超、況周頤、潘仕成、王晉卿、王輯塘、冒鶴亭等人。徐珂是杭州人,清末的杭州風俗,是客人到了,即便是吃飯的時候,家裡也不留人,徐家的家風剛好與此相反。他為人非常風趣,喜填詞,與寧鄉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時見於當時的《小說月報》。徐珂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職、主持《東方雜志》雜纂部時,對同事相當關心,每年春節照例在自己家中備辦「春酒」,邀請本部同人歡聚,同仁們說「這是別的部從來沒有過的」。
著作
《清稗類鈔》是他留給後人的一部前人筆記集。「全書48冊。分時令、地理、外交、風俗、工藝、文學等92類,約一萬三千五百餘條。錄自數百種清人筆記,並參考報章記載而成。范圍廣泛,檢查便利,但選錄頗為蕪雜。」(參見《辭海》)80年代,此書還重印過,可見還有眾多讀者。另編有《清朝野史大觀》《天蘇閣叢刊》《康居筆記匯函》等掌故筆記著作
編輯本段一、復旦大學教授——徐珂
徐珂法學(社會學)碩士。現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個人簡歷
1990年進入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學習,並獲得 社會學碩士
2001年 獲1999-2001年復旦大學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1年 獲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榮譽稱號
2001年 「西方社會思想史」課堂教學創新設計與實踐(課程),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均為第三獲獎人) 2002年 研究報告《社會穩定指標體系研究》,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000-2001)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第三獲獎人)
2003年 復旦大學「世紀之星」教學成果突出獎
2006年 上海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老師
2007年 復旦大學教學突出貢獻獎
研究方向
城市社會學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科學社會學
代表成果
「政治文明發展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上海政治文明發展戰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黨在社會自組織領域的行動空間」,《黨建研究內部文稿(2000~2004)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
《農村社會學》(副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
「上海市民對世博會的態度和社會參與」,社會,2004年第1期
「上海市民的社會生活狀況評價調查報告」,社會,2004年第3期 「業主民主自治: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建言》第11期,上海市政協辦公廳編,2003年12月22日
「社區參與與社區發展理論」,社區研究通訊,2003年
《社會學概論》(副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生活家園與社會共同體》(合著),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鄉鎮設區的當代變遷》(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走向社區治理」(合作),《城市管理與市民素質——2002年上海社會發展藍皮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浦東新區居民的現代性研究」,社會發展通訊,2001年第3期
「探尋第三域的主導力量」(合作),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上海市青年人才素質研究報告」,《世紀之交的上海青年》,學林出版社,2000年
「上海市藍領青年的生存與發展」,《世紀之交的上海青年》,學林出版社,2000年
「居委會能成為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嗎」,社會,1997年第3期
「可利用資源的滿足——浦東新區居民對生活質量評價的研究」,《96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報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費孝通社區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基本形成」,社會學,1996年第1期 「洋涇文明創建與黨建研究」(2006-2007),浦東新區組織部和洋涇街道黨工委委託,課題負責人
「統一戰線應對民間組織發展的戰略與策略研究」(2006),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統戰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委託,課題負責人
「社區和諧指標體系研究」(2005-2006),上海市政治文明辦公室委託,課題組副組長
「長壽街道社區文化發展研究」(2006),長壽街道辦事處委託,課題組負責人
「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社區建設與社會發展研究」(2005-2010),五角場街道黨工委委託,課題組副組長
「上海市女性就業調查研究」(2004),上海市婦聯委託,課題組副組長 「自治、民主和黨的領導力:以業主委員會為研究對象」(2003-2004),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和上海政黨研究中心委託,課題負責人
「業主民主自治體制研究」(2003),市統戰部和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委託,課題負責人
「世博會與上海社會發展」(2003),上海市社聯委託,課題負責人 「民間組織的黨組織管理體制研究」(2002-2003),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和上海政黨研究中心委託,課題負責人
「社區快樂指標研究」(2002-2003),康健街道黨工委委託,課題負責人
「上海市社會穩定指標體系研究」(2001),上海市委辦公廳委託,課題主要參與人

Ⅲ 有些唐詩宋詞的書,編輯者對原作的曲意編譯,是不是會誤導讀者啊

只能說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個編者他編輯這類書時自然會帶有自己的感受,讀者讀這類作品也就會自然而然的看進去編者的觀感而且帶進自己的閱讀體驗中。這不是誤導與否的問題,主要是看讀者是否喜歡自己的感覺被別人左右 還有就是編者編著的科學性。如果編輯者的編譯不科學或者純粹胡編亂造那自然是誤導。但如果是好的詩詞讀本,會給讀者一個好的引導方向,還是有一定益處的。

Ⅳ 何為古韻和新韻

古韻

漢語音韻學術語,以《詩經》為主的中國先秦兩漢韻文的韻。傳統音韻學關於古韻的研究,主要成就在於古韻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詩經》韻字和《說文解字》的諧聲偏旁,兼及先秦兩漢韻文、重文、異文、通假、讀若、音訓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聯《詩經》韻字,歸納韻部。然後根據諧聲關系,擴大韻部范圍,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韻系統,並將漢字分別歸入各韻部。宋代吳棫著《韻補 》,開始探求古韻面貌。明代陳第著《毛詩古音考》等書,考訂古音,徹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讀古韻的「葉韻」說的謬誤,提出了古今音異的觀點。清代顧炎武著《音學五書》,破除傳統韻書的束縛,根據古韻實際歸納韻部,離析唐韻以求古音分合,並將今韻入聲配陽聲改為入聲配陰聲,分古韻為10部,其中陽、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論。以後古音學家都是在顧氏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著有《古韻標准》,分古韻為13部,其貢獻在於真元分部、侵談分部,幽宵分部,侯部從魚部分離出來歸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書音韻表 》,分古韻為6類17部 ,其貢獻在於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獨立,並提出同諧聲的字應在同一部古韻的理論。古韻分部至段氏大體已定。清戴震著有《聲韻考》及《聲類表》,分古韻為9類25部 ,每一類都陰聲 、陽聲 、入聲三分 ,開陰陽入相配的先河 。孔廣森著有《 詩聲類》,分古韻為18部,把冬部獨立;又提出「陰陽對轉」的理論。王念孫分古韻為21部,江有誥也分古韻為21部。章炳麟分古韻為23部,晚年又主張冬侵合為一部,為22部。黃侃分古韻為28部。現代學者王力,主張脂微分部。古韻分部的工作,至此臻於完善。

補充:

guyun古韻archaic Chinese rhymes

指以《詩經》為主的先秦兩漢韻文的韻。這些韻,從早就有人發現有些不大順口,到宋代,出了一種葉音說:凡字用到韻文里,可以按不同的上下文隨便改變平時的念法,好叫它順嘴。比方虞字,在《騶虞》一章,上文韻腳是葭□,就念y□; 在二章, 上文是蓬、□,就念W□ng。
明代陳第開始提出古音不同於今音的見解,反對葉音。明末清初顧炎武寫了《音學五書》,開始認真研究先秦的音。因為唐以下科舉要求作詩,人們都記熟了詩韻有哪些韻,每個韻里有哪些字;這些早期研究者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先秦韻文里的韻該分多少類,每類收哪些字這兩個問題上去。
為便於敘述,現在先把分類分得最多的現代人羅常培、周祖謨合作的分類法稍加變動、注釋,列到底下:
①之部。包括《廣韻》的之,□(用平聲代表平上去)韻和尤韻的一部分字,如期、萊、□……。這些字里的諧聲偏旁,是其、來、尤……。
②幽部。包括尤、幽韻字,如□、□。諧聲的偏旁是□、求……。
③宵部。包括蕭、宵、餚、豪韻字、如苕、消、郊、桃……。偏旁是召、肖、交、兆……。
④侯部。包括侯韻字和一部分虞韻字, 如□、駒……。偏旁是□、句……。
⑤魚部。 包括魚、 虞、模韻的字,如琚、虞、蒲……。偏旁是居、吳、浦……。
⑥歌部。包括歌、戈、麻韻字和一部分支韻字,如何、□、蛇、□……。偏旁是可、□、它、□……。
⑦支部。包括支、佳韻字,如枝、提……。偏旁是支、是……。
⑧脂部。包括脂、齊、皆韻字,如脂、萋、喈……。偏旁是旨、妻、皆……。
⑨微部。包括脂、微、灰韻字,如遺、□、嵬……。偏旁是貴、□ 、鬼……。
⑩祭部。包括祭、泰、□、廢韻字,如泄、艾、敗、□……。偏旁是世、□、貝、□……。
□東部。包括東的一部分韻字和鍾、江韻字,如空、□、邦……。偏旁是工、□、豐。
□冬部。包括冬、東的一部分韻字,如宗、□……。偏旁是宗、中……。
□蒸部。包括蒸、登韻字,如蒸、憎……。偏旁□、曾。
□陽部。包括陽、 唐、庚的一部分韻字,如裳、筐、觥……。偏旁是尚、匡、光……。
□耕部。 包括庚、耕、清、青韻字,如蘋、耕、清、庭……。偏旁是平、井、青、壬……。
□真部。 包括真、臻、先的一部分韻字,如薪、蓁、顛……。偏旁是新、秦、真……。
□諄部。 包括諄、文、欣、魂、痕韻字,如□、聞、欣、□……。偏旁是□、門、斤、□……。
□元部。包括元、寒、桓、刪、山、仙、先一部分韻字,如垣、翰、□、□、□、□……。偏旁是亘、□、□、□、間、□……。
□談部。 包括談、咸、銜、嚴、凡韻字, 如□、□、□、□……。偏旁是炎、□、□……。
□侵部。 包括侵、覃、鹽、添韻字,如歆、覃、僭、簟……。偏旁是音、覃、□……。
□職部, 包括職、德韻字,如□、□……。偏旁是亟、或……。
□屋部。包括屋(一部分)、□、覺韻字,如□、綠、□……。偏旁是□、錄、蜀……。
□沃部。包括屋(一部分),沃韻字,如□、毒……。偏旁是復、毒……(也有人稱覺部)。
□□部。包括□、鐸、沃、覺韻里若干散字,如謔、□、□、濯……。偏旁是虐、□、暴、翟……。
□鐸部。包括□、鐸韻字和陌、麥、昔韻一部分字,如□、作、客、□、 □……。偏旁是□、乍、各、□、□……。
□錫部。包括錫韻字和陌、麥、昔韻一部分字,如□、□、璧、……。偏旁是析、□、辟……。
□質部。包括質、 櫛、屑韻字,如室、□、結……。偏旁是至、□、吉……。
□□部。 包括□、物、迄、沒韻字, 如述、蔚、仡、忽……。偏旁是術、尉、乞、勿……(此外還有至、未、□、隊韻的若干散字)。
□月部。包括月、曷、末、黠、□、薛韻字,如揭、褐、活、拔、□、說……。編旁是曷、□、□、□省……。
□盍部。 包括盍、 洽、狎、□,乏韻字,如甲、□、法……。偏旁是甲、□……。
□ 緝部,包括緝、合、□、□韻字,如泣、合……。偏旁是立、合……。
⑩以上通稱陰聲,收母音或□音;□~□ 是陽聲,收鼻音;□~□是入聲,收塞音。
顧炎武 《音學五書》里的 《音論》是理論性總結,他在那裡強調過「什之七」、「什之三」。這反映出來他可能以為現代音跟《詩經》音不同的不過3/10,只要根據7/10的音來改這少數,就功行圓滿了。他在「琴瑟友之」的「友」字下說:「古音『以』」。可見他沒擬音, 只是從現存甲音改成乙音。他的分類(不按原次序)是: ①之職支錫脂微質□祭月。②幽沃侯屋宵□。③魚鐸。④歌。⑤東冬。⑥蒸。⑦陽。⑧耕。⑨真諄元。⑩侵緝談盍。他的入聲是放在陰聲底下(⑩是例外)。
段玉裁在顧炎武的基礎上再分類,得17部:①之職。②宵□。③幽沃屋。④侯。⑤魚鐸。⑥蒸。⑦侵緝。⑧談盍。⑨東冬。 ⑩陽。□耕。□真質。□諄。□元。□脂微□祭月。□支錫。□歌。可見, 除了屋沃不分,質放在陽聲底下,東冬不分,脂微□祭月不分這4點以外,別的地方都得出和現代人一樣的結果了。只是入聲還放在陰聲下是沿用顧炎武的辦法。除了分部以外,段玉裁還把《詩經》和「群經」用來押韻的字列了譜,便於查看,更突出的是他把諧聲字分類也跟古韻聯系起來了,說:「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同聲必同部。」除了不該用全稱肯定以外,大致是正確的。這是因為諧聲字大量產生的時代,大致和《詩經》產生年代相合,他除了列韻譜以外,還列了《古十七部諧聲表》。比方他的第6部就列了:□聲、夢聲、蠅聲、朋聲、弓聲…… 他還把本不在一部偶然借來押韻的字叫「合韻」,列在每部韻譜後頭。段玉裁的《六書音均表》出來以後,引起極大的反響。錢大昕說他「鑿破混沌」。後來的人再取得進展,差不多都只是補他的不足。
段書寫成以後,請他老師戴震作序。戴震回了一封長信。信里說祭、泰、□、廢、月、曷、末、黠、□、薛這些韻里的字,如《□□》的掇、捋,《草蟲》的蕨、□、說等偏旁是□、□、厥、兌的字可以單成一組。用上文段氏的17部來說,就是祭、月應該從15部單分出來獨立。分出以後算幾類呢?從後來戴震的著作看,他立過靄、遏兩部,只有去入。這是戴震的一個特點,他自己的創新是用影紐字代表一個韻部。比方他的東、侯、屋3類就叫翁、謳、屋。這是比較科學化的。因為他除了分部以外,還管擬音。他的缺點是拘泥等韻:凡是等韻一攝里的字,如尤、侯,他拒絕分開。所以他不聽從段把尤、幽從侯分開的主張。凡是這樣的學者都用「審音」作借口,堅持某些論點,有時候妨礙他們接受別人的正確主張。
王念孫曾當面糾正段玉裁的失誤。在他寫給江有誥的信里說:「段君以事入都,始獲把晤,商訂古音。告以侯部自有入聲;月曷以下非脂之入,當別為一部;質亦非真之入;又質月二部皆有去而無平上;緝盍二部則無平上而並無去。段君從者二(謂侯部有入聲、及分□月為二部),不從者三。」請復察上文段玉裁的17部。若是依了王念孫的意見,他的屋沃不分、質附真下、脂微□祭月不分,緝盍附侵談下就可以說全改過來了。只要再分東冬、脂微、把入聲全獨立,就是現代人的格局了(只有祭月合成一類)。
孔廣森(1752~1786),也是戴震的學生。他在《詩聲類》里說:「唐韻一東三鍾四江……合為一部。其偏旁見《詩》者有從東……同……豐……充……公……工……冢……囪……從……龍……容……用……封……凶……邕……共……送……雙……□……。」又說:「凡從冬、中、農、弓、宮、蟲、宗、眾、戎、夢、□等聲者不得闌入。」除弓、夢是蒸部字以外,剩下的就是冬部了。
孔廣森還有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把各部分成陰、陽兩大類(他主張古無入聲)。本來戴震已經有「兩兩相配,以入聲為相配之樞紐」的話,孔廣森把它徹底實現出來,為後代研究部與部的關系作了個准備。不過他只圖對得整齊,把分部倒弄得粗疏了,竟把真諄又合成一部(見陰陽對轉)。他還寫了《詩聲分例》,把《詩經》里各種押韻的格式羅列出來,能使讀者打破從近體詩里養成的成見。
繼承並且發展了孔廣森成就的是章炳麟。他在分部、擬音兩方面都有貢獻。 在分部方面, 他把□部從脂微底下分出來,算只有去入韻的隊部,說:「脂隊二部同居而旁轉,舊不別出。」在擬音方面,他有《二十三部音準》專講擬音。章炳麟的話比較清楚,比方說「東當從支韻之江(江南呼『 江 』穹口而大……江西尤□)」。能讓人懂他說的是用 [□]母音。他是個佛教徒,通些梵文,擬音常用梵文作模式。所以他的分部和擬音都比較清楚。現在把他的《韻目表》註上音標列到底下:自註:「上列陽聲、下列陰聲、為『對轉』。其數部同居者同一對轉。」
對轉就是韻前半個大體相同,後頭加不加鼻音收尾的問題。他還有旁轉。就是韻的介音收尾音不動(有些也有收尾音變化),主母音變化的問題。他的改進是把部與部的關系整理得比較有條理,所以他說:「孔氏所表……以審旁轉則□。」他的旁轉安排得合理得多。
章炳麟的擬音引起人們認為怪的是把青、 東、 冬、蒸不算收-□,可改到收-n、-m類里去。這是受梵文影響。梵文母音本有 14個。有一派學者只用10個,外加a□、a□,一共12個。□本是個表示母音鼻化的附加號,在摩擦音前用,在 k、t、p前頭它就變成□[□]、n、m。有一派和尚把在擦音前的□也念□,這就是章炳麟的模式。他說:「印度音摩那皆在體文,而□獨在聲勢」,就是他學的那派梵文。
章炳麟的學生黃侃立28部。除了「幽沃」不分,「脂微」不分,「祭月」不分外,所有入聲全獨立。他在每部里找出等韻家叫一、四等的韻,叫古本韻,剩下的叫今變韻。一、四等韻雖然從古到今的確變化少,但是沒說今變韻因為什麼條件才變。比方「元」部有寒、桓兩個古本韻,在長沙話里就用兩種母音念。光說「寒桓」是古本韻,各地人看了,意思不明白。所以他的擬音學說反不如章炳麟的可以譯成音標。
現代人錢玄同(1887~1939)把「幽沃」分立,王力把「脂微」分開,所以一共有30部。要是把「祭月」依戴震意見分開,那就是本文開頭舉的31部了。
分類是中國學者研究古韻的最大貢獻,不過有一點要指出:部大字多,押韻容易守規矩。部小字少,押韻難,免不了從別部借用。有些分類犬牙交錯,象侵談分立,屋沃……幾部入聲獨立不獨立,意見分歧就從這里產生。這里免不了有些個人愛好起作用。

新韻,也稱今韻,新聲韻。
什麼是新韻(我國格律詩權威機構中華詩詞學會稱為「新聲韻」),就是用普通話,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的發音,來寫格律詩!
這里只分兩個問題:
1.根據漢語拼音方案,一聲、二聲是平聲,也是平韻;三聲、四聲是仄聲,也是仄韻。
2.根據專家們的肯定,古人的入聲,現代漢語的發音已經沒有了,一些讀平聲,一些讀仄聲,所以統統並到我們在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查到的發音裡面。古人讀入聲的聲調,現代漢語的發音已經沒有了,所以統統並到我們在現代漢語書籍查到的發音裡面;古人押入聲韻,現代漢語的發音已經沒有了,所以統統押仄聲韻。格律詩規則方面(格律),我們應該去查古人的平仄譜。它的發音,我們就查現代漢語的發音。記住,一聲、二聲是平聲,也是平韻;三聲、四聲是仄聲,也是仄韻;古人讀入聲押韻(押韻的字),並到仄韻裡面;古人讀入聲的聲調(讀平聲或仄聲),統統並到我們在現代漢語字典、詞典查到的發音「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裡面。
查唐詩、宋詞、元曲的平仄譜,就可以發現,裡面除了押韻以外,都是平仄。我們就去查現代漢語字典、詞典,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這樣我們就完全符合格律詩的要求了。

舉例說明:
山頭老生習作雙調憶江南 跟往事乾杯(今韻)——
來把酒,跟往事乾杯。(干,平聲)
求索三十常看月,功名萬里被塵灰。
昨日不須追。
將進酒,跟往事乾杯。
霜露隨風秋已到,長天極目鷺齊飛。
地里果成堆。
宋詞《憶江南》,雙調憶江南,是根據格律可以重復寫兩遍。憶江南,又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憶江南》格律:-+/,+//――(韻)。+/+――//,+-+//――(韻)。+//――(韻)。
這是一首符合格律的宋詞。寫作感受:首先是宋詞《憶江南》的格律,也是詞譜,應該嚴格遵守它的格律;第二是韻,它押平韻,有三個韻,雙調所以有六個韻;第三是平仄,從現代漢語字典、詞典中對照把符合現代漢語發音的平仄的字和詞填入,完成詩歌內容。

當然,我們為了區別平水韻,1.一首格律詩裡面,要求平水韻和新韻不能混用;2.最好在詩歌的題目後面用括弧加註(新韻)或(今韻)或(新聲韻)。

Ⅳ 誰能將古韻平仄講的清楚易懂

古韻中的聲調和現在我們聲調是有一定變化的,想從現在的聲調講清楚古代的聲調並不大容易,不過也有一定相同的地方,初學者可以通過漢語拼音對古代的平仄聲有初步的認識:古韻中平仄,平聲分為陰平聲和陽平聲,仄聲分為上聲、去聲、入聲。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所謂平,就是音調幾乎沒有起伏起伏,高就是起音音調較高),這里,有可能說的大家還是不大明白,那麼,我們從漢語拼音的1、2、3、4聲來看,一聲明顯起調較高,切一直處於無起伏變化,所以,初學者可以理解為:漢語拼音1聲為陰平聲。(這種理解,包括下面結合漢語拼音的理解只對初學者有幫助,這種理解較片面,而且有時還有錯誤,糾正方法在後面的入聲說明)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為中,聲調慢慢有上升情況,有時也不上升,呈中平調),這種聲調結合漢語拼音的2聲說,比如「如」字,起調不高不低,而且起伏不大,可理解為中平調;「鵝」字起調不高不低,而後來聲調慢慢上升,為中升調,如、鵝都屬拼音2聲,所以,初學者可以理解為漢語拼音2聲為陽平聲。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漢語拼音中3聲起調低沉,而起伏情況呈音調上升,如「我」字,起調很低,而後來音調上升了,所以初學者可以理解為漢語拼音3聲是古韻的上聲。去聲:一個高降調,起調高,而後來音調下降,漢語拼音的4聲也是這種情況,如「漏」,起調明顯高,讀長音時明顯有音調下降趨勢,因此初學者可以理解為4聲是古韻的去聲。我在上面說到通過漢語拼音理解古韻平仄不夠全面,就是因為還有一個入聲,入聲字是在古代某些地方的方言中出現的字,音調比較特殊,現在中國也有一部分地區保留入聲字,但是因為不是全面的,所以入聲字比較難理解,這個只有靠查工具書,比如「得」、「泊」、「不」、「一」都是入聲字,是因為這些字在古代出現在一些地區方言中,聲調不同於其它四聲。

Ⅵ 段玉裁將古韻分多少部

段玉裁(1735—1815)

他認為八卦就是文字的萌芽.

中國清代經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字若膺,號茂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市人。生於雍正十三年,卒於嘉慶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鄉試,入都會試,屢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後又為四川富順、南溪和巫山知縣。經10年,稱疾告歸鄉里。58歲時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

段玉裁在京時,得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學者。 返里後,又得與劉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乾嘉時代漢學昌盛,段、王兩家在音韻學、訓詁學方面的貢獻極大。

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由經學以治小學。在小學范圍內,又從音韻以治文字訓詁。根基充實,深得體要。所著有《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 說文解字注 》及《經韻樓集》等書。 《六書音均表》在顧炎武《音學五書》和江永 (1681~1762) 《古韻標准》的基礎上剖析加密,分古韻為17部,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說文解字注》積30餘年的功力寫成,體大思精,為前所未有。他先為《說文解字讀》,每字之下博引群書,詳注出處,晚年才刪去繁文,簡約成《說文解字注》。嘉慶二十年(1815)五月全書刻成,風行一時,大為學者所稱贊,《說文》之學也由此而盛。《說文》段注的主要特點是:①比勘二 徐(徐鉉、徐鍇)本,刊正傳寫和刻本的謬誤。②闡明許書著作的體例。③引證經傳古籍,解釋許說,推求許說所本。④在許慎訓解之外,說明字義的引申和變遷;指出字有古今,義也有古今。⑤闡發音與義之間的關系,根據諧聲聲符說明音義相通之理。與同時學者桂馥、朱駿聲、王筠並稱《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注《 說文 》的成就極大。他不僅貫串全書,詳加註釋,把《說文》在考訂文字、聲音、訓詁三方面的真實價值闡發無遺,而且創通許多研究詞義的方法,對漢語訓詁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內容和新的門徑。盡管書中不免有偏執武斷之處,可是其中精粹之處終不可沒。其後鈕樹玉作《段氏說文注訂》,徐承慶作《說文段注匡謬》,王紹蘭作《說文解欄位注訂補》,徐灝作《說文段注箋》,雖各有發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謬為謬者,轉增煩擾。段書舊有經韻樓原刻本,後又有蘇州書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誤字不少,蘇州局本稍勝。學者可參考馮桂芬《段注說文考正》,馮將原書誤處均已校出。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獻的實踐中作出了不朽的業績,同時他總結實踐經驗,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見解,諸如「改字」問題、誤校問題、分別作者之是非與本子之是非等,卓識宏議,發人之所未發,至今為學者所稱道。其在《經韻樓集·與黃蕘圃論孟子音義書》中有論:「凡宋版古書,信其是處則從之,信其非處則改之,其疑不定者,則姑存以俟之。不得勿論其是非,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適滋後來之惑。」 關於「改字」問題,總的說來,他是主張「勇改」的,認為當改則改,知錯不改反而會留下後果。但是他同時又反對妄改、擅改,因為妄改、擅改會造成更惡劣甚至難以挽回的後果。他說:「轉不若多存其未校訂之本,使學者隨其學之淺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書之壞於不校者固多,壞於校者尤多。壞於不校者,以校治之;壞於校者,久而不可治。」(《經韻樓集·重刊明道二年國語序》)甘苦有得之言,發人深省!段玉裁校書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張依靠自己的學識,善加判斷。他分析經書的「疏」與「經注」本來都是各自單行的,各家所守的「經注」以及單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說齟齬者多,自《十三經》合刊註疏音釋,學者能夠識別其源流同異的並不多。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古本來校勘經書的文字,已不能夠解決問題,最後只有憑借自己的學識作出抉擇。《十三經註疏·釋文校勘記序》指出:「顧自唐以來,而徒沾沾於宋本,抑末也。」可見段玉裁不獨鄙視俗本為不足據,就是通常以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積誤而探其義理以定是非,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其分析為:「讀書有本子之是非,有作書者之是非(按當指立說),本子之是非,可讎校而定之,作書者之是非,則末易定也……仆以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書者之是非,則存乎識斷、審定。」(《經韻樓集·與胡孝廉世琦書》)這些議論,給校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備深厚的學力和扎實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絕詣,有很多校例已為當代發現的敦煌寫本、阜陽漢簡所證實,不能不令人嘆服。其所著《古文尚書撰異》勘正今本誤字甚多,當時無別本可參,僅憑理校,今與敦煌寫本對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雲:曾以《尚書》殘卷《益稷》、《禹貢》兩例「持與段氏《撰異》對讀」,其中段氏所定「脞字從肉」、「繇字不從草」等例,「今照此寫本,段君之言為定讞矣」。又如段玉裁在《詩經小學》中判斷《詩經.墓門》「夫也不良,歌以訊之」的「訊」為「誶」之誤,近年,安徽阜陽漢墓出土的《詩經》竹簡正作「歌以誶之」,證實了他的判斷完全正確。

段玉裁生平著述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韻表》、《古文尚書撰異》、《經韻樓集》、《毛詩故訓傳定本》、《詩經小學錄》、《戴東原年譜》等。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長洲徐頲、嘉興沈濤、女婿仁和龔麗正較為知名,長洲陳奐尤其得其學識真傳。

Ⅶ 嚴復作為天演論的編譯者,晚年用了哪八個字批判西方社會

嚴復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北洋時代是軍閥貴族的時代,嚴復身為文人,引領近代中國現代化發展。嚴復說「西方文明300年裡對民主、科學、自由的追求最後只做到了『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

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宇。」梁啟超反對科學主義,但並不反對科學。他反對的是普通民眾對西方文明至高無上的推崇,西方文明當然不是無根之水,只是歷史的大勢而已,從蒙古西徵到奧斯曼崛起都給西方製造了更好的條件,亞洲的衰落對應的正是歐洲的崛起,就像一二戰瓦解了老歐洲的統治,文明中心的轉移罷了。

嚴復,梁啟超等先輩們,親身體驗了半殖民地時期的中國現狀及西方殖民者的黑心做法,他們對西方的評價,真是說得深刻,一語中的。



達爾文進化論及「鬥犬」赫胥黎的天演論,宣揚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其實也揭示了人性本質。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綿不絕、源遠流長、發揚光大,根源在於儒釋道並未迴避人性弱點,而提倡和宣揚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教化提醒規約人們克服假丑惡,弘揚真善美,大同世界和諧共存。西方科學的盛行,加速了其在人性道德層面的滯後,物質的空前繁榮,更是人性追求貪婪與奢靡的直接導火索。而今,這種現象正在我們社會傳播,何去何從?「嚴梁」二人之警言希望為後世所思考。

Ⅷ 文學著作的翻譯和編譯有什麼區別

編譯是在翻譯的基礎上根據需要進行內容選擇,選取一部分構成一篇文章;翻譯多數是中英翻譯,有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不加選擇。

英語翻譯是要忠實地把英文轉換成中文(或者反過來),對翻譯者兩種語言的水平都要求很高,而且翻譯過程還有大量查詞典的體力活以確保譯文准確。哪怕是很小的誤譯、偏差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相比之下,編譯不必完全忠實於原文,只要從英文材料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材料寫成中文的文章就可以了。編譯的應用更為廣泛,可以用於撰寫科普文章、學術報告、新聞報道、商務PPT等。

編譯是按照自己的寫作和編輯思路為主,可以收集多個來源的英文材料進行處理,取其精華去其廢話,最後寫出來的作品對於國內讀者來說往往比翻譯更容易閱讀。

翻譯做到「信、達、雅」的難度極高,忠於英文的話中文就難免別扭,通常只有專業人士、英語大神等少數人才能翻譯得既准確傳神又通俗易懂。因此,編譯更適合大部分非專業人士進行。

(8)編譯者說古韻擴展閱讀:

翻譯的主要標准

翻譯是語際交流過程中溝通不同語言的橋梁。一般來說,翻譯的標准主要有兩條:忠實和通順。

1、忠實

是指忠實於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也就是說,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確地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得到的信息與原文讀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

2、通順

是指譯文規范、明白易懂,沒有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的現象。

Ⅸ 古韻新風的理解

淺顯地說就是套用古詩詞的韻律寫出新的東西
也可理解成把傳統的東西與現代元素相融合反映出現代的或者超前的理念的狀態 比如周傑倫的部分音樂作品 東風破 青花瓷什麼的 都可以理解成古韻新風

真正要說古韻 就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學術范圍了
古韻 漢語音韻學術語,以《詩經》為主的中國先秦兩漢韻文的韻 請參照網路——古韻

古韻是以古四聲為基礎的,新韻是以今四聲為基礎的。
古四聲包括平聲、上(讀shang三聲)聲、去聲和入聲,今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讀shang四聲)聲、去聲。古韻有很多韻書,比較有名的有《集韻》、《廣韻》等。詩人寫詩填詞一般尊平水韻,現在寫詩既可以用古韻,也可以用新韻,不過一般規定凡用新韻者應在前面註明「新韻」字樣,以免混淆

Ⅹ 古韻的各家分類

為便於敘述,現在先把分類分得最多的現代人羅常培、周祖謨合作的分類法稍加變動、注釋,列到底下:
①之部。包括《廣韻》的之,□(用平聲代表平上去)韻和尤韻的一部分字,如期、萊、□……。這些字里的諧聲偏旁,是其、來、尤……。
②幽部。包括尤、幽韻字,如□、□。諧聲的偏旁是□、求……。
③宵部。包括蕭、宵、餚、豪韻字、如苕、消、郊、桃……。偏旁是召、肖、交、兆……。
④侯部。包括侯韻字和一部分虞韻字,如□、駒……。偏旁是□、句……。
⑤魚部。包括魚、 虞、模韻的字,如琚、虞、蒲……。偏旁是居、吳、浦……。
⑥歌部。包括歌、戈、麻韻字和一部分支韻字,如何、□、蛇、□……。偏旁是可、□、它、□……。
⑦支部。包括支、佳韻字,如枝、提……。偏旁是支、是……。
⑧脂部。包括脂、齊、皆韻字,如脂、萋、喈……。偏旁是旨、妻、皆……。
⑨微部。包括脂、微、灰韻字,如遺、□、嵬……。偏旁是貴、□ 、鬼……。
⑩祭部。包括祭、泰、□、廢韻字,如泄、艾、敗、□……。偏旁是世、□、貝、□……。
□東部。包括東的一部分韻字和鍾、江韻字,如空、□、邦……。偏旁是工、□、豐。
□冬部。包括冬、東的一部分韻字,如宗、□……。偏旁是宗、中……。
□蒸部。包括蒸、登韻字,如蒸、憎……。偏旁□、曾。
□陽部。包括陽、 唐、庚的一部分韻字,如裳、筐、觥……。偏旁是尚、匡、光……。
□耕部。包括庚、耕、清、青韻字,如蘋、耕、清、庭……。偏旁是平、井、青、壬……。
□真部。包括真、臻、先的一部分韻字,如薪、蓁、顛……。偏旁是新、秦、真……。
□諄部。包括諄、文、欣、魂、痕韻字,如□、聞、欣、□……。偏旁是□、門、斤、□……。
□元部。包括元、寒、桓、刪、山、仙、先一部分韻字,如垣、翰、□、□、□、□……。偏旁是亘、□、□、□、間、□……。
□談部。包括談、咸、銜、嚴、凡韻字,如□、□、□、□……。偏旁是炎、□、□……。
□侵部。包括侵、覃、鹽、添韻字,如歆、覃、僭、簟……。偏旁是音、覃、□……。
□職部,包括職、德韻字,如□、□……。偏旁是亟、或……。
□屋部。包括屋(一部分)、□、覺韻字,如□、綠、□……。偏旁是□、錄、蜀……。
□沃部。包括屋(一部分),沃韻字,如□、毒……。偏旁是復、毒……(也有人稱覺部)。
□□部。包括□、鐸、沃、覺韻里若干散字,如謔、□、□、濯……。偏旁是虐、□、暴、翟……。
□鐸部。包括□、鐸韻字和陌、麥、昔韻一部分字,如□、作、客、□、 □……。偏旁是□、乍、各、□、□……。
□錫部。包括錫韻字和陌、麥、昔韻一部分字,如□、□、璧、……。偏旁是析、□、辟……。
□質部。包括質、 櫛、屑韻字,如室、□、結……。偏旁是至、□、吉……。
□□部。包括□、物、迄、沒韻字,如述、蔚、仡、忽……。偏旁是術、尉、乞、勿……(此外還有至、未、□、隊韻的若干散字)。
□月部。包括月、曷、末、黠、□、薛韻字,如揭、褐、活、拔、□、說……。編旁是曷、□、□、□省……。
□盍部。包括盍、 洽、狎、□,乏韻字,如甲、□、法……。偏旁是甲、□……。
□ 緝部,包括緝、合、□、□韻字,如泣、合……。偏旁是立、合……。
⑩以上通稱陰聲,收母音或□音;□~□ 是陽聲,收鼻音;□~□是入聲,收塞音。 段玉裁在顧炎武的基礎上再分類,得17部:①之職。②宵□。③幽沃屋。④侯。⑤魚鐸。⑥蒸。⑦侵緝。⑧談盍。⑨東冬。⑩陽。□耕。□真質。□諄。□元。□脂微□祭月。□支錫。□歌。可見,除了屋沃不分,質放在陽聲底下,東冬不分,脂微□祭月不分這4點以外,別的地方都得出和現代人一樣的結果了。只是入聲還放在陰聲下是沿用顧炎武的辦法。除了分部以外,段玉裁還把《詩經》和「群經」用來押韻的字列了譜,便於查看,更突出的是他把諧聲字分類也跟古韻聯系起來了,說:「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同聲必同部。」除了不該用全稱肯定以外,大致是正確的。這是因為諧聲字大量產生的時代,大致和《詩經》產生年代相合,他除了列韻譜以外,還列了《古十七部諧聲表》。比方他的第6部就列了:□聲、夢聲、蠅聲、朋聲、弓聲…… 他還把本不在一部偶然借來押韻的字叫「合韻」,列在每部韻譜後頭。段玉裁的《六書音均表》出來以後,引起極大的反響。錢大昕說他「鑿破混沌」。後來的人再取得進展,差不多都只是補他的不足。
段書寫成以後,請他老師戴震作序。戴震回了一封長信。信里說祭、泰、□、廢、月、曷、末、黠、□、薛這些韻里的字,如《□□》的掇、捋,《草蟲》的蕨、□、說等偏旁是□、□、厥、兌的字可以單成一組。用上文段氏的17部來說,就是祭、月應該從15部單分出來獨立。分出以後算幾類呢?從後來戴震的著作看,他立過靄、遏兩部,只有去入。這是戴震的一個特點,他自己的創新是用影紐字代表一個韻部。比方他的東、侯、屋3類就叫翁、謳、屋。這是比較科學化的。因為他除了分部以外,還管擬音。他的缺點是拘泥等韻:凡是等韻一攝里的字,如尤、侯,他拒絕分開。所以他不聽從段把尤、幽從侯分開的主張。凡是這樣的學者都用「審音」作借口,堅持某些論點,有時候妨礙他們接受別人的正確主張。
王念孫曾當面糾正段玉裁的失誤。在他寫給江有誥的信里說:「段君以事入都,始獲把晤,商訂古音。告以侯部自有入聲;月曷以下非脂之入,當別為一部;質亦非真之入;又質月二部皆有去而無平上;緝盍二部則無平上而並無去。段君從者二(謂侯部有入聲、及分□月為二部),不從者三。」請復察上文段玉裁的17部。若是依了王念孫的意見,他的屋沃不分、質附真下、脂微□祭月不分,緝盍附侵談下就可以說全改過來了。只要再分東冬、脂微、把入聲全獨立,就是現代人的格局了(只有祭月合成一類)。 孔廣森(1752~1786),也是戴震的學生。他在《詩聲類》里說:「唐韻一東三鍾四江……合為一部。其偏旁見《詩》者有從東……同……豐……充……公……工……冢……囪……從……龍……容……用……封……凶……邕……共……送……雙……□……。」又說:「凡從冬、中、農、弓、宮、蟲、宗、眾、戎、夢、□等聲者不得闌入。」除弓、夢是蒸部字以外,剩下的就是冬部了。
孔廣森還有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把各部分成陰、陽兩大類(他主張古無入聲)。本來戴震已經有「兩兩相配,以入聲為相配之樞紐」的話,孔廣森把它徹底實現出來,為後代研究部與部的關系作了個准備。不過他只圖對得整齊,把分部倒弄得粗疏了,竟把真諄又合成一部(見陰陽對轉)。他還寫了《詩聲分例》,把《詩經》里各種押韻的格式羅列出來,能使讀者打破從近體詩里養成的成見。
繼承並且發展了孔廣森成就的是章炳麟。他在分部、擬音兩方面都有貢獻。在分部方面, 他把□部從脂微底下分出來,算只有去入韻的隊部,說:「脂隊二部同居而旁轉,舊不別出。」在擬音方面,他有《二十三部音準》專講擬音。章炳麟的話比較清楚,比方說「東當從支韻之江(江南呼『 江 』穹口而大……江西尤□)」。能讓人懂他說的是用 [□]母音。他是個佛教徒,通些梵文,擬音常用梵文作模式。所以他的分部和擬音都比較清楚。現在把他的《韻目表》註上音標列到底下:自註:「上列陽聲、下列陰聲、為『對轉』。其數部同居者同一對轉。」
對轉就是韻前半個大體相同,後頭加不加鼻音收尾的問題。他還有旁轉。就是韻的介音收尾音不動(有些也有收尾音變化),主母音變化的問題。他的改進是把部與部的關系整理得比較有條理,所以他說:「孔氏所表……以審旁轉則□。」他的旁轉安排得合理得多。 章炳麟的擬音引起人們認為怪的是把青、 東、 冬、蒸不算收-□,可改到收-n、-m類里去。這是受梵文影響。梵文母音本有 14個。有一派學者只用10個,外加a□、a□,一共12個。□本是個表示母音鼻化的附加號,在摩擦音前用,在 k、t、p前頭它就變成□[□]、n、m。有一派和尚把在擦音前的□也念□,這就是章炳麟的模式。他說:「印度音摩那皆在體文,而□獨在聲勢」,就是他學的那派梵文。
章炳麟的學生黃侃立28部。除了「幽沃」不分,「脂微」不分,「祭月」不分外,所有入聲全獨立。他在每部里找出等韻家叫一、四等的韻,叫古本韻,剩下的叫今變韻。一、四等韻雖然從古到今的確變化少,但是沒說今變韻因為什麼條件才變。比方「元」部有寒、桓兩個古本韻,在長沙話里就用兩種母音念。光說「寒桓」是古本韻,各地人看了,意思不明白。所以他的擬音學說反不如章炳麟的可以譯成音標。 現代人錢玄同(1887~1939)把「幽沃」分立,王力把「脂微」分開,所以一共有30部。要是把「祭月」依戴震意見分開,那就是本文開頭舉的31部了。

熱點內容
linuxshellif 發布:2024-05-04 17:09:47 瀏覽:16
演算法精英挑戰賽 發布:2024-05-04 17:09:08 瀏覽:739
河南電力公眾號綁定密碼是多少 發布:2024-05-04 17:08:55 瀏覽:331
手機上怎麼打開壓縮文件 發布:2024-05-04 17:03:57 瀏覽:172
word加密文件如何解密 發布:2024-05-04 17:02:57 瀏覽:289
php源碼本地測試 發布:2024-05-04 16:57:17 瀏覽:801
c語言編譯exe 發布:2024-05-04 16:57:16 瀏覽:974
國密演算法獲取 發布:2024-05-04 16:38:24 瀏覽:70
腳本精靈荒野亂斗 發布:2024-05-04 16:28:33 瀏覽:520
剛到的筆記本怎麼看配置 發布:2024-05-04 16:26:58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