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書法集中央編譯
㈠ 黃庭堅最好的書法作品
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負盛名者(亦為最好者)當推《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收藏歷史:
《松風閣詩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宋朝為向民收藏,後歸賈似道,又迭經明項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內府。
清道光年間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鳳)手中。
王家璧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進士,授兵部主事,任順天(河北)鄉試謄錄官、會試受卷官之職,乘任職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和宋代蔡襄墨跡等傳世文物,攜帶回鄂。
道光舉人柯茂枝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並序》序曰:「王孝鳳武部得此卷於柳君呂臣,蓋元時長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賢十數人詩跋,又常為攜李天籟閣所藏,項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紙色、絹色尚覺鮮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鳳凰。武昌(鄂州)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歷數朝後復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愛玩之久,為次原韻以賦其事,時咸豐九年(1859年)春三月。」
㈡ 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負盛名者當推什麼該作品堪稱行書中的精品
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收藏歷史:
《松風閣詩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宋朝為向民收藏,後歸賈似道,又迭經明項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內府。
清道光年間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鳳)手中。
王家璧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進士,授兵部主事,任順天(河北)鄉試謄錄官、會試受卷官之職,乘任職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和宋代蔡襄墨跡等傳世文物,攜帶回鄂。
道光舉人柯茂枝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並序》序曰:「王孝鳳武部得此卷於柳君呂臣,蓋元時長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賢十數人詩跋,又常為攜李天籟閣所藏,項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紙色、絹色尚覺鮮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鳳凰。武昌(鄂州)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歷數朝後復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愛玩之久,為次原韻以賦其事,時咸豐九年(1859年)春三月。」
㈢ 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負盛名者當推什麼作品
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收藏歷史:
《松風閣詩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宋朝為向民收藏,後歸賈似道,又迭經明項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內府。
清道光年間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鳳)手中。
王家璧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進士,授兵部主事,任順天(河北)鄉試謄錄官、會試受卷官之職,乘任職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和宋代蔡襄墨跡等傳世文物,攜帶回鄂。
道光舉人柯茂枝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並序》序曰:「王孝鳳武部得此卷於柳君呂臣,蓋元時長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賢十數人詩跋,又常為攜李天籟閣所藏,項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紙色、絹色尚覺鮮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鳳凰。武昌(鄂州)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歷數朝後復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愛玩之久,為次原韻以賦其事,時咸豐九年(1859年)春三月。」
㈣ 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負盛名者當推什麼該作品聲稱行書中的精品
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收藏歷史:
《松風閣詩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宋朝為向民收藏,後歸賈似道,又迭經明項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內府。
清道光年間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鳳)手中。
王家璧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進士,授兵部主事,任順天(河北)鄉試謄錄官、會試受卷官之職,乘任職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和宋代蔡襄墨跡等傳世文物,攜帶回鄂。
道光舉人柯茂枝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並序》序曰:「王孝鳳武部得此卷於柳君呂臣,蓋元時長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賢十數人詩跋,又常為攜李天籟閣所藏,項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紙色、絹色尚覺鮮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鳳凰。武昌(鄂州)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歷數朝後復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愛玩之久,為次原韻以賦其事,時咸豐九年(1859年)春三月。」
㈤ 我想知道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寫的草書《諸上座帖》內容的現代含義。謝謝
釋文
諸上座為復只要弄唇嘴,為復別有所圖,恐伊執著。且執著甚麼?為復執著理,執著事,執著色,執著空.若是理,理且作麼生執?若是事,事且作麼生執?著色、著空亦然。山僧所以尋常向諸上座道,十方諸佛、十方善知識時常垂手。諸上座時常接手,十方諸佛、諸善知識垂手處合委悉也。甚麼處是諸上座接手處,還有會處會取好。莫未會得,莫道揔是都來圓取。諸上座傍家行腳,也須審諦,著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過卻時光,山僧在眾見此多矣。古聖所見諸境,唯見自心。祖師道:不是風動、皤動,風動、幡動者心動。但且憑麼會好,別無親於親處也。僧問:如何是不生滅底心?向伊道:那個是生滅底心?僧雲:爭奈學人不見。向伊道:汝若不見,不生不滅底也不是。又問: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學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問已是不會古人語也,因甚。卻向伊道:汝甚解,何處是伊解處,莫是於伊分中便點與伊,莫是為伊不會問,卻反射伊麼?決定非此道理,慎莫錯會。除此兩會,別又如何商量?諸上座若會得此語也,即會得諸聖揔持門,且作麼生會?若會得一音演說,不會得隨類各解,憑麼道莫是有過無過,說麽莫錯會好。既不憑麼會說一音演說,隨類得解。有個下落,始得,每日空上來下去,又不當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麼會取。
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會拍。盲小鬼子往往見便下口,如瞎驢吃草樣。故草此一篇,遺吾友李任道。明窗凈幾,它日親見古人,乃是相見時節.山谷老人書。
㈥ 黃庭堅的書法作品有哪些
黃庭堅的書法作品有《松風閣詩》、《黃州寒食詩跋》、《花氣熏人帖》、《虹縣詩》等。《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全文計29行,153字。宋徽宗崇寧元年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松風閣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的晚年之作,筆畫如長槍大戟,結字如奇峰危聳,是黃氏典型的輻射式行書體式。可能是年老與書寫更趨成熟的因素,此詩卷寫得平和溫醇,沉著老道,圓熟高古,耐人尋味。
㈦ 誰知道一些黃庭堅的資料
黃庭堅的書法更出名。
黃庭堅:中國北宋書法家、文學家。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治平三年(1066)進士,歷官集賢校理、著作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吏部員外郎。曾與秦觀、張耒、晁補之游蘇軾之門,號稱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又工文章,擅長詩歌,為江西詩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於《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流傳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閑意穠,表現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等。
㈧ 黃庭堅的書法成就有哪些
黃庭堅書法成就主要表現於其行書和草書中。就其行書和草書來看其藝術風格形成之淵源。宋代近接盛唐,書法家很難不受唐代書風影響。但宋代書法家更注重內在精神情趣的訴求,因而和案頭文牘融而為一的行書手札便成為一個時代書風發展的主流形式。
「宋四家」和其他宋代書法家的成就無不首先表現在行書上。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蘇東坡,甚至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書法的。
黃庭堅對草書筆法的深刻認識和掌握,是臨摹唐代著名草書大家張旭、懷素、高閑3人的墨跡,最終窺得草書筆法的奧妙之處,同時他草書的最終成熟還得益於他對書法之外事物的參悟。
黃庭堅作草書的時候,全靠心中的感悟,以意使筆。他修禪而且不喝酒,雖然不如張顛素狂在酒後書寫狂草時那麼狂放,但是作品之中多了幾分理性,以至於他的草書同樣也能夠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
黃庭堅用筆,與張顛素狂相比較更顯從容嫻雅,雖然同樣縱橫跌宕,同樣也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黃庭堅所作《諸上座帖》等佛家經語等草書字帖,都是黃庭的草書書法境界的表現。也正是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我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在書法方面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
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
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
黃庭堅的作品甚多,行楷如《寒山子龐居士詩卷》、《范滂傳》、《松風閣詩》;草書有《廉頗藺相如傳》、《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等,俱是傳世佳作。
《登快閣》
㈨ 黃庭堅生於什麼朝代代表作品松風閣詩是什麼書體
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魯直,乳名繩權,號清風閣、山穀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稱黃山谷、黃太史、黃文節。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祖籍浙江金華。
北宋詩人黃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黃庭堅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的詩,被蘇軾稱為「山谷體」。黃庭堅的書法獨樹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書法家蘇軾、米芾和蔡襄齊名,世稱為「宋四家」。在文學界,黃庭堅生前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作品有《山谷詞》《豫章黃先生文集》等。
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進士及第,歷任葉縣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泰和縣知縣、德平鎮監、秘書省校書郎、《神宗實錄》編修官、集賢校理、國史局編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別駕、宣議郎監鄂州、奉議郎兼寧國軍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員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職。1105年,黃庭堅病逝於宜州南樓,享年61歲。而後,宋高宗追贈黃庭堅為「龍圖閣大學士」。1265年,宋度宗追贈黃庭堅謚號:文節。黃庭堅一生為官清正,治學嚴謹,以文壇宗師、孝廉楷模垂範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