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日報社論馬列著作編譯資料
Ⅰ 貝多芬 莫泊桑 都德 左拉 屠格涅夫 福樓拜 聞一多 李公朴 鄧稼先的資料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祖籍荷蘭(亦說波蘭),出身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他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從父親學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因此,世人尊稱他為「樂聖」。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是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列的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都德簡介
阿爾封斯·都德
1840~1897
Daudet,Alphonse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龔古爾學院院士。
他出生於法國南方尼姆城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在小學里擔任監學(類似自修課輔導員),獨自謀生。
1857年他17歲時帶著詩作《女戀人》(1858)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的出版給他帶來小說家的聲譽。
這是一部優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鄉普羅旺斯的人情風物、傳說掌故為題材,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抒發深厚的鄉土感情。其中有幾篇是美麗的童話,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敘述塞甘先生的一頭溫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愛自由,不滿足於後園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遊,勇敢地和狼搏鬥,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
《高尼葉師傅的秘密》描述塔拉斯孔城開設麵粉工廠後使當地磨坊的風車都停頓下來,但高尼葉師傅磨坊的風車卻照舊運轉不休,原來他用生石灰冒充麥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卻博得了居民的同情。
《磨坊書簡》發表兩年後,28歲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1868),獲得了廣泛聲譽。
《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含淚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國的狄更斯之稱。
左拉(Zola,Emile;1840~1902)
法國作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領袖。1840 年4月12日生於巴黎,1902年9月28日卒於同地。其父是移居法國的義大利工程師,在左拉7歲時病死。其母是希臘人。1859年,左拉參加中學畢業會考失敗,其後兩年,備嘗失業辛酸,也因此體驗了勞苦大眾的生活,為日後的文學創作準備了條件。1862年進阿歇特出版社工作。
1864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故事》出版,次年寫了一部自傳體小說《克洛德的懺悔》,因內容淫穢,引起警方注意,翌年被迫辭職。隨著工業革命出現的19世紀社會變革促使現實主義作家描寫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左拉把這種現實主義手法提高到更新的階段。他強調資料考證和客觀描寫,從科學的哲學觀點去全面解釋人生,從純物質的角度去看待人的行為與表現。1867年,左拉首次把他這種科學理論付諸實踐,發表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說《黛萊絲-拉甘》,翌年又寫了另一部科學實證小說《瑪德萊納-菲拉》。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語: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英語:Ivan Sergeevich Turgenev,公歷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合儒略歷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生於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個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十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屠格涅夫的媽媽脾氣很不好,經常打罵自己的孩子。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屠格涅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一年,隨後轉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著作,俄國文學和哲學。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為「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
福樓拜
出生年代:1821-1880
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國家:法國
19世紀中葉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居斯達夫·福樓拜,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盧昂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間法國的時代風貌,揭露了丑惡鄙俗的資產階級社會。他的「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和精雕細刻的藝術風格,在法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 [www.mrmy.net上有更多資料] 從小生活在醫院環境培養了福樓拜實驗主義傾向,使他注意對事物的縝密觀察,而與宗教格格不入。他與青年哲學家普瓦特萬很早就結成了親密的友誼,普瓦特萬的悲觀主義思想和唯美主義觀點對福樓拜有相當影響。福樓拜思想上還有著斯賓諾莎無神論思想的明顯影響。他在上中學時就熱心閱讀浪漫主義作品,並從事文學習作。這些作品表現了「惡魔式的利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式的狂熱,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狂人回憶》(1838)寫他對一位音樂出版商妻子的熾熱感情,這位出版商的妻子就是《情感教育》中阿爾努夫人的原型。
聞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趕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公朴
(1902-1946)
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傑出的社會教育家。1902年11月26日生於江蘇省武進縣的一個貧苦家庭。幼年時家境貧寒,13歲到鎮江京廣洋貨店做學徒,因與一些青年組織愛國團,抵制販賣日貨,被店主解僱。後就讀於鎮江潤州中學。畢業後考入武昌文華大學附中,因反對校醫虐待學生釀成學潮被開除。隨後他考入上海盧江大學附中,畢業後升入盧江大學半工半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他投軍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憤然離開軍隊,次年8月赴美留學。在美國他邊讀書邊打工,並在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上向國內介紹美國社會情況。1930年11月,李公朴結束留學生涯回到上海。當時日本軍國主義步步進逼,國事岌岌可危,他滿腔熱血積極投入各種救亡活動,與鄒韜奮等籌辦《生活日報》,在史量才支持下創辦《申報》流通圖書館、《申報》業余補習學校和婦女補習學校。1934年他和艾思奇一起創辦《讀書生活》,發表了大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文章,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進行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通俗化的嘗試,傳播馬列主義的一些基本知識,對青年的思想啟蒙起了巨大的作用,引導許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6年創辦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許多進步的通俗讀物,包括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同年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李公朴被推為負責人之一,積極與東北抗日人士聯系,支持抗日斗爭。同年11月,國民黨反動派竟將他與沈鈞儒等六人逮捕入獄,製造了震驚國內外的"七君子事件"。
鄧稼先簡歷
1950年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嘿嘿,給分吧
Ⅱ 對馬克思「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的理解
哲學史上有一個一直困擾著人們、使人們不得安寧的假問題:哲學是什麼?由於不同的哲學家對這一問題有不同的回答,以致外行人據此斷定說:哲學是一門偽科學,因為連對「哲學是什麼」這一最基本的問題,哲學家們都無法達成一致的意見。你見過哪一門科學是這樣的?
其實,「哲學是什麼」的問題是一個假問題。而人們之所以沒有意識到這是假問題,是由於他們沒有注意到哲學的時代性。但這一假問題被黑格爾一下子戳穿了。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哲學,因此,哲學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只有流動的本質。既然如此,就不能問「哲學是什麼」(What),而只能問「哲學如何去是」(How)。之所以不同的哲學家對哲學有不同的理解,是由於在這些哲學家那裡,哲學去「是」的方式不同。這是不是像那些相對主義者所說的那樣,所有的哲學都具有同等的價值?當然不是。黑格爾認為,就任何單個的哲學體系來說,只有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才能成為這一時代的真正的哲學。
馬克思深深地贊同黑格爾的這一觀點,並在不同時期對它加以改造,給它加進了實踐性、人民性的內容。例如,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就已主張哲學和世界的相互作用和統一。黑格爾認為,哲學作為時代精神,僅僅是「對現有的、實在的東西的理解」,「理解現有的東西,——這就是哲學的任務」。因此,哲學家不能超越自己的時代,「認為任何一種哲學都能超越它當時的世界,正好象認為單獨的個體能夠跳出他自己的時代一樣是愚蠢的……即便他的理論果真超出了自己的時代,即便他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象它所應該成為的那樣一個世界,那末這個世界固然也存在著,卻只存在於他的見解中。」(轉引自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第一卷,第152頁)而在馬克思看來,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不僅僅如同黑格爾所理解的那樣,是理性的體現,而且如同費希特所理解的那樣,是意志的體現。因此,哲學不僅僅反映現實,而且超越現實。馬克思認為,哲學家當然不能超越時代,但時代本身會自我超越。如果哲學真的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那麼,它就不僅應當反映時代正在流逝的一面,即現有的一面,而且應當反映時代正在到來的方面,即應有的方面,而這正表明:哲學不僅體現理性的要求,而且體現意志的要求,正如任何一個時代不僅包括它的過去,也包括它的將來一樣。從對象方面把將來排除在外,正如在主體方面把意志排除在外一樣,表明黑格爾哲學缺乏實踐的維度。而馬克思對實踐的強調,導致他對哲學的實踐功能的強調。馬克思指出:「存在著這樣的時刻:哲學已經不再是為了認識而注視著外部世界;它作為一個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說與世界的陰謀發生了瓜葛,從透明的阿門塞斯王國走出來,投入那塵世的茜林絲的懷抱。」這就是哲學起來反對和改造現實世界的時刻。馬克思進一步認為,哲學從認識世界到變成實踐力量改造現象世界具有必然性:「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精神變成實踐的力量,並且作為一種意志走出阿門塞斯的陰影王國,轉而面向那存在於理論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現實,——這是一個心理學的規律。」
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進一步強調了哲學的人民性。在《第179號「科隆日報」社論》中,他批判了把哲學和現實割裂開來的錯誤觀點,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人民最精緻、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哲學家「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121頁)盡管這時馬克思仍然把哲學看成是世界發展的動力,但是注重哲學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強調哲學不能脫離時代、脫離人民,預示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方向。
在創辦《德法年鑒》時期與盧格的通信中,馬克思哲學和世界的自我超越的關系作了卓越的闡發,這就是所謂「通過批判舊世界而發現新世界」。在馬克思看來,這是哲學家站在時代前沿,隨時代自我超越而試圖實現哲學的自我超越的主要努力。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文章中,特別是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則把哲學的時代性的兩個方面,即實踐性和人民性統一起來,提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15-16頁)在文章的末尾,馬克思還提出了「高盧雄雞」的意向,與黑格爾「密那發的貓頭鷹」形成鮮明的對比。
眾所周知,所謂「密那發的貓頭鷹黃昏時刻才能起飛」,意味著哲學家只能事後聰明;而「高盧雄雞」則意味著哲學具有宣告一個共產主義新紀元到來的報曉功能。這是馬克思對黑格爾關於「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一論斷的重大發展。馬克思一方面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此任何不能超超出自己的時代;另一方面又認為哲學反映的並不是靜態的現狀,而是現狀的變革,也就是時代的自我超越。實現哲學和時代的自我超越的手段則是「批判」。因此,批判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對副本(理論)的批判,二是對原本(現實)的批判。在自己的一生中,馬克思一直試圖通過對副本的批判來批判原本。不僅對黑格爾的法哲學的批判是這樣,而且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批判是這樣,後來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更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