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hugo主題
Ⅰ 用hugo創建的博客,已經部署到github了,之後想換個主題,具體要怎麼換
更換新的主題在設置里邊,然後那裡邊是有顯示一項點擊一下主題,然後點擊你想要的那個新主題之後,點確定之後以後就可以了。
Ⅱ 《雨果》觀後感
我們都知道其實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我收集的《雨果》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篇一:《雨果》觀後感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一戰後的巴黎火車站。主人公雨果在父親去世後跟著酒鬼叔叔學鍾樓的維護,在叔叔不知所蹤後,獨自一人每天給鍾上發條,一邊還努力將父親留下的一個機器人修好,想知道父親給他的留言。結果發現這是一個電影家喬治的作品,並幫助他走出了陰影。
影片的色調像是一幅幅舊相片,時不時展現巴黎的全景和街道,很具舊時巴黎的風情,雖然是美國人拍攝的。火車站中的各個小人物都很生動有趣。特別是影片運用3D的效果展現了神奇的鍾表世界和電影世界,像有著巨大齒輪的大鍾,發條傳動的機器人以及舊時電影的歷史和製作。小演員的表演也很出彩,自然生動,展現了小朋友的可愛。
同時故事也很吸引人,帶著兒童所喜歡的元素,探險、科學、技術、親情。時而有幽默的對白和好笑的場景出現。也不乏令人感動的畫面,像雨果極力搶回機器人,像喬治在表彰他的晚會上的發言。故事告訴我們要努力堅持和勇敢面對生活,很有教益。
看完後,覺得這是部不可多得的兒童電影。從小孩的純真的眼光去看世界,心靈也會變得輕鬆了。
篇二:《雨果》觀後感
「我爸爸過世後不久,我在這兒站了一會兒,我想像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機器並不會有其他額外的零件,他們的總體量是很精準的。如果世界是一個單一的機器,我就不會是額外家出來的零件,一定有一個理由,我才會在這里。」
雨果和伊莎貝拉站在鍾樓里,腳下是繁華熱鬧的午夜巴黎。雨果說出這番話,鼓勵著伊莎貝拉,也鼓勵著自己。有多少人在這樣嘈雜的城市裡迷失了自我,被看不盡的未來迷惑,自甘墮落。而雨果只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子,一個可愛孤單擁有自己秘密的孩子,卻深信自己的價值,並努力證明這一點。
這讓多少人汗顏!
從某種意義而言,雨果是一個流浪的孤兒。他執著,勇敢,義無反顧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當他看到一個同樣命運的同齡人將被抓到孤兒院時,卻只能躲在沒人看見的角落裡。他的內心也掙扎著,但那孩子卻還是被送走了。
雨果是一個孤兒,所以他也害怕失去。
現實過於苦難與未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小英雄也只能束手無措。但他那顆熾熱的溫暖的心卻得到了來自自己的深深的譴責。
看到這里,我也無奈。有多少人不曾這樣呢?因為現實,無奈的逃避、離開,最後淪為如此遭遇。
我們到底擁有什麼?我們的身體里到底蘊含了多少力量?也許只有等到流浪的那一天才能知曉……
篇三:《雨果》觀後感
六·一晚上一家人和兒子一起看電影《雨果》,小主人公的一句台詞打動了座位里的我們。
男孩雨果在鍾表匠爸爸去世之後,寄宿在本應由酒鬼叔叔看管的火車站鍾樓里,每當孤苦寂寞來襲時,這個機械小天才就會把整個世界想像成為一部大的機器。而他自己,則是一個零件,他告訴自己:「無論零件怎樣渺小,一定有他的用處,不會是多餘的。
喜愛搗鼓機械的他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而在一次行竊被店主當場抓獲後,原本只想修好機器人的小男孩,卻在堅持與勇氣中,喚醒了一個曾經輝煌的電影老人的夢。
這似乎也是影片導演自己的故事:在好萊塢這個充滿藝術泡沫的圈子裡沉浮近三十年,卻從未因商業目的而拍攝一部「大片」;在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大導演依靠上億美元成本和電腦特技吸引觀眾的時候,卻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冷靜剖析著社會和人類的種種頑症;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回報的環境下,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意願,淡定面對票房慘敗,不懈地探索電影語言。這個與眾不同的導演就是有「電影社會學家」之稱的馬丁·斯科塞斯。
現今70歲的馬丁·斯科塞斯生於紐約一個普通的熨衣工家庭,身高1、63米、從小就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電影,童年的夢伴隨著他的一生,對社會問題始終報以嚴肅的關懷,使成為他罕見的學者型影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也許歷經坎坷和挫折,那美麗的夢就會隨著現實的打磨而逐漸迷失乃至消逝。然而想到自己是一個零件,來到這個世界上,生就是現在的模樣,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一定有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
篇四:《雨果》觀後感
獲得84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攝影的《Hugo》,在影片開頭隨著鍾表的滴答聲,進入充滿夢幻和夢想的巴黎。隨後將近2分鍾的視覺和音效的體驗,將觀眾帶入本片的發生地——巴黎一個繁忙卻安逸的火車站,繁忙在於人們的.來匆匆,安逸在於在這個繁忙的火車站,依然有一幫每天工作在這里的人們,依然有著愛情。
如果不知道影片的背景,如果不知道這是部根據原著改編的片子。除了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外,冗長,緩慢的情節進度,真的讓人只有不停快進的沖動。一個躲在巴黎火車站「牆」里的,看管鍾表的男孩,透過一個個鍾表窺視著整個火車站,窺視著一個玩具店,偷零件,被抓住……將近12分鍾的「唧唧歪歪」才出現《Hugo》的字樣,實在有點點雲里霧里。這個小男孩的父親死於一場離奇的大火(影片從頭到尾都沒再提真正的原因)。而這個孩子用了整整「2個小時」通過父親生前從博物館撿來的一個機器人(可以說這個機器人是貫穿2小時電影的主線,只是,作用不明顯)來尋找父親留下的訊息,只是…最後所謂的訊息,似乎跟他父親,沒有太大關系吧。而整部片子阻止小男孩的是一個「兇巴巴」的玩具店的老頭和一個怪異的車站巡警(就是這個怪異的巡警最後還在車站尋找到了愛情,讓人唏噓不已)。於是這個小男孩和玩具店的老頭的養孫女開始了一場…所謂的冒險。片中不斷出現早期的電影情景和拍攝過程,說實話有點雷人。
當然,當知道這部片子其實是在向偉大的世界電影第一人——喬治·梅里愛先生致敬的時候,不得不換個角度看這部片子了。片中小男孩的冒險和搜尋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或許可以這么說,本片的主角卻是那個「兇巴巴」的玩具店老闆,也就是晚年的喬治梅里愛先生。那個被小男孩父親撿到的機器人就是喬治先生的作品,也是他製作自己的電影放映機的零件來源。一個機器人勾起了晚年的喬治梅里愛對於自己年輕時期電影創作的回憶,有快樂也有憂傷。而影片後半段那個撰寫關於喬治梅里愛的作者,或許也可以看作是電影導員對於這位電影先驅尊敬之情的一個化身。告訴梅里愛先生,人們對於他開辟電影先河的敬佩和懷念之情。
只是,懷念電影先驅的片子,為什麼要用一個小男孩的理由並不充分的找尋之路來鋪墊呢?也許是因為一部小說的改編迫不得已吧。除此之外,加上的視覺特效放在這樣一個目的面前,不免有些讓人混亂。當然,懷舊的主題卻照應了今年,或者說近年來奧斯卡的不成文的主題,畢竟,電影就是電影,不管電影發展到什麼樣的層次,它的根,它的起源永遠都是這個繁華事業至高無尚,不可撼動的根基。《Hugo》是代表人們對於電影事業的鞠躬。
篇五:《雨果》觀後感
電影《雨果》是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為了致敬電影先驅喬治·梅里埃所拍的一部電影。它講述的是小男孩雨果寄宿巴黎火車站鍾樓,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一次行竊,他被店主喬治?梅里埃當場抓獲,因忌憚帶獵狗的巡警只得就範。喬治拿走了雨果父親的遺物——一本機械手冊,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隨至喬治家中,結識了養女伊莎貝拉,他懇求她幫自己保住手冊。而伊莎貝拉則覺得此事蹊蹺,於是兩人結伴探秘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便用踢踏踢踏的齒輪轉動的聲音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一片金燦燦的齒輪當中,繁華的巴黎夜景被幻化出來,令人十分驚喜。接著就是一個色彩絢麗的遠近景替換,將巴黎夜景轉到巴黎火車站裡面的熱鬧場景。場景隨著鏡頭拉近而愈發清晰,車站忙碌而極具生活氣息的景象生動無比地通過畫面傳達出來,營造出宏大的故事背景。而影片中出色的濃烈的油畫般的畫面質感增強了時代復古感覺,在20xx年頒獎季風行復古風的旗幟下,《雨果》毫無疑問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上都達到極致的標桿。
蒙太奇的運用在這部電影中也十分明顯。主人公雨果在巴黎車站的生活主要有兩條線索:1、維護好車站鍾樓的運作並躲避巡警的圍追堵截;2、盡全力修好父親遺留下來的機器人。片中還有一條隱形線索就是梅里埃大師的救贖。舉一個例:雨果第一次被梅里埃在玩具店門前捉住時,影片開始插敘一段雨果及其爸爸的回憶,拋出一個謎團將機器人和梅里埃一家聯系在了一起。於是影片開始一邊敘述雨果的車站生活,一邊講述他與梅里埃一家的經歷。環環相扣,十分刺激。
由於這部片子使用真人3D技術拍攝的,其表現力比較強,特別是長鏡頭的運用,更加突出了拍攝手法的獨特,強化了視覺沖擊!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長鏡頭是:雨果為撿回機器人冒險到鐵軌上,遠處火車由遠及近地駛進時那個場景。長鏡頭的運用使我能清晰地看到火車頭冒出的滾滾白煙和車頭的顫動,雨果面對危險時的不知所措和鐵道兩旁乘客的驚恐形成了鮮明對比,十分逼真!
導演在本片中致敬了梅里埃等一代導演人,毫無保留地表達他崇高的敬意和他本人對電影技術的熱愛。馬丁斯科塞斯把機器人,梅里埃,時間,火車,巴黎都結合在戰爭之後的這個時代,即是想賦予梅里埃和電影誕生的那個年代一個重要的意義:它誕生在真正的現代性萌芽的年代,是現代化社會和資本主義逐漸趨向成熟、時間這一概念逐漸趨向模糊語境賦予了電影特殊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意義。——換言之,梅里埃的夢是一個現代主義的夢。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是不是3D電影時代的另一個夢呢?它是一個結合了歷史、時間、對現代性思考的夢。
導演也通過影片宣揚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那就是「若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那麼我們生活在其中,也必然會有自己的作用!」
篇六:《雨果》觀後感
昨天,媽媽從公司考回來了一部電影,名叫「雨果」。媽媽告訴我,這部電影她看過了,他覺得又好看又驚險,建議我看。
我和彭彭懷著激動的心情打開了電腦,開始觀看。電影的主要內容是:小男孩雨果的爸爸,在一場突發的大火中被燒死,雨果的叔叔把雨果帶到火車站修理大鍾,而雨果的叔叔,卻神秘失蹤了,從此以後,雨果就一直躲在鍾樓的牆壁里。雨果為了修好父親在世時從博物館里撿來的壞機器人,偷偷地從喬治?梅里埃的店裡拿走了很多小零件,可是有一次,雨果被喬治當場抓住了,喬治逼迫雨果把口袋翻開,把雨果偷得零件收了回來,還把雨果爸爸在世時辛辛苦苦畫的小本子收了,聲稱要把它燒毀。雨果認識了喬治的養女,並與她一起冒險……
最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喬治年輕時,是一個很有名的魔術師、導演。可不久,一大批士兵退了下來,他們都覺得電影很無聊,於是,人們就漸漸的忘了喬治與他的演員,喬治覺得很痛苦,他決心毀了這一切,並忘記這一切,可他就是不忍心毀了自己精心製作的機器人,於是,便送給了博物館……
雨果本來是一個普通的小男孩,可是,他靠著自己的勇氣與屈強,逃過了車站巡查員的一次次追捕、不顧一切的從火車軌道上撿回機器人等,足以讓我們生起敬佩之心。
這部電影中,我最討厭那個追捕雨果的車站巡查員,他總是不顧青紅皂白地追捕雨果。
我很喜歡幫助雨果度過重重難關的那個女孩……
總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篇七:《雨果》觀後感
我要寫的這篇觀後感不是在平常周末去看的電影寫的觀後感,也不是學校組織看電影後老師逼我們寫的,而是我在小學生涯最後一個六一兒童節寫的,謹此紀念。
我為大家介紹的這部片子的片名叫《雨果》,這部影片的大致內容是:一個名叫雨果的男孩生活在車站的鍾塔里,一天,他和爸爸在廢棄的博物館閣樓發現了一個非常精密的機器人,但壞得很嚴重,而他爸爸在修理機器人的同時也被大火燒死,於是雨果覺得要把機器人修好,但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我推薦大家看看這部電影的原著《造夢的雨果》
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雨果的那種堅持不懈、努力追尋事情根源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如果換做我的話,可能會認為那堆機器是破銅爛鐵,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好了。當然,我也不可能發現這後面隱藏的秘密。
本部電影將電影創始人喬治。梅里愛真實的生平故事展現在觀眾眼前,試圖忘記過去的他卻被雨果這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給找回了自信。
雖然電影中的雨果在車站里扮演著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鍾表工、「扒手」、「小偷」,但是他卻有他的夢想,有他的追求,這一點也是我最欣賞的。
雖然劇場里只有極少的幾個人,可見許多人都慧眼識不了寶貝。同樣這部電影以它的劇情和感人的場面深深地打動了我。
有了夢,生命的銀幕亮了。
篇八:《雨果》觀後感
《雨果》故事始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法國巴黎,影片《雨果》主要從兩條線來說明故事。電影《雨果》的前半部分是以小雨果的悲慘遭遇為開端,他努力從喪父的悲痛中走出陰霾開始尋找自己的樂趣與追求;後半部分通過小雨果的經歷逐漸引出第二條線,就是對梅里埃默片的致敬。當然也是對整個默片時代做出貢獻的影片致敬。
之所以被它所吸引,還有幾方面原因。首先,非常喜歡電影的色調,暖暖的,雖然開始小雨果境遇悲慘,但是在此色調中讓人的心裡又舒服很多。第二,喜歡這個時期歐洲的時代背景以及人們的穿著打扮,正如我們中國三十年代大上海時期,特有的旗袍、歌舞廳,都是洋溢著那個時期的特色。第三,是因為影片中兩個可愛的小正太和小蘿莉。喜歡阿沙·巴特菲爾德那雙藍色的大眼睛,清澈透明,讓人心靜如水,頓時對阿沙產生一種憐愛的感情,喜歡有加;當然,在此部電影中,科洛·莫瑞茲已不再是小蘿莉的年齡,但是,她在《海扁王》里的經典形象讓人印象深刻。小蘿莉已經長大,在影片中的表現明顯進步,對小女孩的心理刻畫亦是步步到位,情感表現細膩,不管是悲情戲份還是喜劇場面都能把握准確,令人有一種她亦是伊莎貝爾,伊莎貝爾亦是她之感,讓人不盡驚嘆。
可以說,它是一部孩子的電影,也是一部講述時代的電影。
孩子,天真爛漫,有著簡單的夢想和簡單的快樂,有著探索的喜悅和冒險的快感,還有純潔懵懂的情感。
戰爭,傷害了身體,造就了無家可歸的孤兒和老人,扼殺了夢想,摧毀了藝術。
喜歡這部電影,有孩子,有時代烙印。還有就是,每個人都有夢想,只要你努力過,堅持過,都會擁有。「夢從哪裡來,就從這里」。
篇九:《雨果》觀後感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新片《雨果》在評比結果中拿到5個技術獎項,影片奪得技術獎項,可謂實至名歸。全部影片發生在30年代巴黎的一個老火車站時里。這樣一個狹小的環境被設置得栩栩如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場,讓人彷彿置身於30年代的巴黎,簡直有點《清明上河圖》的意思。
《雨果》的敘事可稱精彩。本來是一部致敬片,但導演居然採用一個充滿了冒險、懸疑敘事模式。影片一開始寥寥數筆就簡單地交待了主人公雨果的身世。而把大量精力鋪墊在挖掘玩具商喬治教父為什麼對小男孩兒的筆記本感興趣上。直到最後,才最終揭開了迷底。真不是那種一開頭就猜中結局的電影。這種敘事可謂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這不是一般的一部簡單懷舊的電影,它是寫給法國電影大師,默片鼻祖梅里愛與他所創造的燦爛輝煌老電影時光。它不僅僅是一個12歲兒童雨果的歷險記,而是默片梅里愛一生跌宕起伏的精彩寫照。在這部電影中,梅里愛的形象就是那個火車站上開玩具店的嚴肅老頭喬治梅里愛,雨果的同齡朋友伊莎貝爾的養父。
正如同電影中所描述的一樣,喬治梅里愛原本是一位著名的魔術師和木偶藝術家,後因為受到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的寫實火車電影短片的啟發,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個攝影棚。他使用專門的演員、布景、道具、化裝等手段拍攝電影,開辟了與盧米埃爾紀錄片式那種完全不同的電影創作道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長利用停機再拍和更換布景等在當時相當創新的手法拍攝了《灰姑娘》、《藍鬍子》、《魔燈》、《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神化片。20世紀初,他率先創作出科學幻想片《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北極征服記》等。特別是《月球旅行記》一片影響巨大,不僅確立了科幻片這一樣式,而且確定了電影排演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梅里愛的影片是電影成為藝術的第一步。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將《雨果》以走在時代尖端的電影技術拍攝的美輪美奐,彷彿時光倒流,再現了梅里愛默片時代的場景,故事與往事,融會了真實與奇幻的感覺,彷彿穿梭在時光隧道中一樣,讓今天的年輕觀眾再次理解曾經的默片大師梅里愛,作為對那個輝煌時代,燦爛人物的一個敬禮。
篇十:《雨果》觀後感
20xx年第xx屆奧斯卡剛剛落下帷幕,電影《雨果》獲得包括最佳音響,最佳視覺,最佳藝術指導在內的五項獎項,談及馬丁的再次與最佳導演失之交臂,奧斯卡與他之間的種種恩恩怨怨早已是老生常談。
《雨果》在本屆奧斯卡上雖說與《藝術家》拿了相同數量的獎項,但獎項分量根本不能與後者相提並論。怎麼說呢?是《藝術家》真的那麼好嗎,我看未必,就如同去年《社交網路》與《國王的演講》的冤案,今年《藝術家》的成功或許在於公關宣傳的給力,《藝術家》的勝利,毫無疑問,只能說哈維韋恩斯坦公司實在太強勢了,最懂奧斯卡的行家,69個奧斯卡,將一部部電影推向奧斯卡寶座,哈維韋恩斯坦本人就已經讓無數電影人即愛又恨。然而,在無人能阻擋《藝術家》走上奧斯卡寶座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這部真正最有實力的電影——《雨果》
因為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它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加上好口碑以及3D噱頭,影片在北美上映時就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作為馬丁第一部3D電影,這是他18年來第一部PG級影片,再加上11個奧斯卡提名,毫無疑問,這部兒童片還是很成功的。
撇開數字,來談談電影本身。我想,只要有馬丁斯科塞斯這個名字就已經是質量的保證了吧。《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純真年代》《飛行者》《無間行者》…他是這個時代難得的真正的現實主義的電影大師。如今70歲的他卻童心未泯,拿起3D攝像機拍起《雨果》,本片根據布萊恩·瑟茲尼克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原著於07年曾獲得鵝毛筆大獎,並一度在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業內視作《哈利·波特》之後最好的兒童魔幻作品。電影無論從劇情,敘事技巧等不同角度看都是屬於上乘之作。
影片依舊延續了馬丁對故事結構的嫻熟把握,在場景設置和鏡頭運用等方面都顯得爐火純青。20世紀繁華的巴黎,忙碌的火車站頭,故事在這個名叫雨果的男孩身上展開,同樣是孤兒,只是沒有哈利波特那麼幸運的擁有霍格沃茲和魔杖,雨果對機器修理很感興趣,即使每天只能在火車站偷麵包吃,但每個夜晚都會在燭光下給火車站的時鍾一絲不苟地上油、校準,後來他結識車站玩具店的老闆喬治斯、他的孫女伊莎貝拉,兩人開始了一段關於電影的冒險。
整部影片給人一種尤為濃厚的經典名著般的厚重感,影片向一代電影鼻祖梅里愛更甚至整個電影默片時代致敬,巧妙穿插電影歷史情節,趣味生動的電影敘事方式,而不是像《藝術家》一般趣味不足更甚至略顯輕浮。20世紀,電影如同魔術般的越來越受到歡迎,這種全新的敘事媒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這種全新的媒介在打開人類的視野的同時也讓人們在煩雜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到精神慰藉。影片以老闆喬治斯的回憶而漸進高潮,並逐步揭開電影開始所設下的種種懸念。
作為一部出色的改編電影,在我們繼續見證馬丁四平八穩的敘事風格的同時,也讓我們領略的電影的魅力和神聖,即使如今中國電影甚至好萊塢電影都處於低潮期的時段,電影作為20世紀的藝術,將繼續帶領我們穿梭於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生,領略光影魅力。
Ⅲ 歐洲文化史,宗教
歐洲文化略分五個時期。一、古典時期( the Classic Age, 1200 B.C~476 A.D)主要是古希臘文明(th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及古羅馬文明(the Ancient Roman Civilization)。奉行的是異教徒的信仰和實踐(Paganism)。異教徒指非基督教徒,非猶太教徒,非伊斯蘭教徒。理念上鮮有束縛,實踐中享受人生,個性突出,熱情奔放,創造力旺盛,風格多姿多彩。二、中世紀時期(the Middle Ages, 476~1453)主要是羅馬天主教的教會文化(the Church Culture),強調人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人性受到壓抑(inhibited),文化上是一泓死水(cultural backwater)。這一時期的主流是對古典時期的反動。反主流的代表人物是但丁( Alighier,Dante,l265~1321),傑作是史詩《神曲》(Divine Comedy)。三、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15~16C)古典主義的復興,遵循的是人文主義(Humanism),這是對中世紀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對抗(reaction)。代表人物有:1. 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代表作有梵蒂岡教皇(Pope,pontiff)專用西斯庭小教堂(The Sistine chapel) 穹頂上的壁畫《創世紀》,(Genesis)以及聖壇後的壁畫《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雕塑《大衛》(David)等。米氏又是建築師、詩人。2.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代表作有《蒙娜麗莎》(Mona Lisa),《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畫家,又是雕塑家、建築師、音樂家、工程師,確是多才多藝(versatile)。3. 拉斐爾(Raphael,1483~1520):代表作有《聖禮之辯》,(The Triumph of Religion,又名Disputa),《雅典學派》(the School of Athens)。他所設計的52幅梵蒂崗壁畫世稱「拉斐爾聖經」(Raphael's Bible)。4. 提香(Titian,1490~1576):威尼斯畫派中的調色大師。代表作有《烏爾賓諾的維納斯》(venus of Urbino)等。5. 蒙田(Montaigne, 1533~1592):散文之父。反對經院哲學和基督教的原罪說。代表作為《隨筆集》(Essays),以懷疑論(Skepticism)先是研究自己,發展為研究人世。座右銘(motto)是「我知道什麼」(What do I know?)6. 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1547~1717):代表作《唐吉柯德》(Don Quixote)。7. 莎士比士(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代表作:《哈姆雷特》(Hamlet),《李爾王》(King Lear),《馬克白斯》(Mac-Bath),《奧賽羅》(Othello),《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等,以及14行詩(Sonnets) 154首。四、新古典主義時期(Neo-classicism,17~18C)特點是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抵制(reaction)。有兩種相反而相成的思潮:理性主義(rationalism),認為只有憑借理性認識才能得到可靠的知識。代表者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l632~1677);經驗主義(empiricism),認為感性經驗為知識的唯一源泉。代表人物是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前者推崇「理性」,矛頭指向教會權威和封建制度,所形成的文化思潮稱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後者殊途同歸,鋒芒直指「君權神授」說,主張立憲政體(constitutional monarch)和政治體制的相互制約(checks and balances)。在文藝風格上,主張明晰(clearness),典雅(elegance),對稱(symmetry),恬靜(repose),認為人應能控制激情,以理性自律。代表人物有:1.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國哲學家,語言大師,實驗科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新工具》(Novum Organum)。但人品不佳。2. 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英國詩人,對18世紀詩人產生深刻影響,不朽之作有:《失樂園》(Paradise Lost),《復樂園》( Paradise Regained),《力士山孫》 (Samson agonistes)。3. 伏爾泰(Francois Voltaire, 1694~1778),法國作家,信奉洛克學說,反對專制政治,兩次入獄,被逐出國。主要作品《哲學書簡》(Letters Philosophiques),悲劇《扎伊爾》(Zaire),參與《網路全書》的撰述。4. 狄德羅(Denis Diderot l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網路全書》(Encyclopaedia)主編。5. 海頓(Franz JQseph Haydn,1732~1809),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交響樂(symphony)和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作出貢獻。6.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維也納古典樂派主要代表,主要作品:歌劇《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磺》(Don Giovanni)、《魔笛》(The Magic flute)等。五、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 18~19世紀)浪漫主義是對前一時期新古典主義的反作用。主張:1. 感情重於理性(Feeling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eason.);2. 重回自然,返樸歸真(Return to nature);3. 培養自我,解放個性(Cultivate ego and indiviality);4. 追求自由平等(Pursue liberty and equality)。這四項要旨貫串於代表人物的創作思想與創作實踐之中。代表人物是:1.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思想家,對法國大革命及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產生巨大影響。主要著作《民約論》(Du Contract Social)和自傳《 懺悔錄》(Confessions)等。2.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哲學家,先驗論(transcendentalism)的創始人。認為:有一個可知世界(a sensible Worlds),也有一個純概念性的、超感覺的世界(an intelligible world)。兩者之間的橋梁就是美(beauty)和目的性(purposiveness)的觀念。代表作:《純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3.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詩人,狂飆運動(Storm and Stress)代表人物。代表作詩劇《浮士德》( Faust)。4.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國詩人。代表作:《恰爾德·哈羅德游記》(Canto of Child Harold)等。5.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國詩人。代表作《華倫斯坦》(Wallenstein ),《威廉·退爾》(William Tell)。《歡樂頌》(Ode to Joy)成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樂(the Choral Symphony)第五樂章的主題(theme)。6. 雨果(Victor Hugo, 1805~1885),法國作家。代表作《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悲慘世界》( Le Miserables)。7.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法國作家。代表作《基度山怕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8.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1824~1895),法國作家。代表作《茶花女》(Camille),由義大利作曲家威爾地(Giuseppe Verdi,1813~1901)改編為著名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9. 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 1799~1837),俄國詩人,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和《黑桃皇後》(The Queen of Spades),由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改編為兩首同名歌劇;《露絲蘭與柳德米拉》(Russlan and Ludmilla)由格林卡(Mikhail lvanovich Glinka,1804~1857)改編為同名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Boris Gonov),由穆索爾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改編為同名歌劇。10.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集古典樂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11. 伯遼茲(Louis Hector Berlioz,1803~1869),致力於標題音樂(programme music),代表作《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12.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30~1882)美國思想家、作家,美國先驗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論自然》(Nature)等。13.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美國作家,代表作《沃爾登》 (Walden),《論公民的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14. 惠特曼(Walter Whitman,1819~1892),美國作家,代表作:《草葉集》(Leaves of Grass),《稃鼓集》([Sequel to]Drum Taps)15. 德拉克洛瓦(Ferdinand Victor Delacroix,1798~1863),法國畫家,對印象派很有影響,代表作《自由領導人民》(Freedom Guiding the People)等。作品大多收藏於盧浮宮(the Louvre)。16. 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國雕塑家,代表作:《思想者》(The Thinker)等。17. 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法國早期印象派畫家,印象派創始人,強調細致入微地表現光的變化(subtle nuance of transitory light effects)。作品《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印象派」因以得名。18. 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荷蘭後期印象派畫家,所繪風景畫和人物畫富於表現力和激情。主要作品:《墾夜》(Starry Night)等。19. 高庚(PauI Gauguin, 1848~1903),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醉心於原始主義(Primitivism),表現異國情調(exotic ambience),禮贊高貴的野蠻人(the Noble Savage)。主要作品:《黃色的基督》(The Yellow Christ)等。20. 塞尚(Paul Cezanne, 1838~1906),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創見:自然物體與簡潔的幾何圖形相似,對畢加索影響很深。作品:《玩紙牌者》(The Card player)等。21. 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西班牙畫家,立體主義(Cubism)畫派主要代表,把物體表現為幾何形的組合(Objects broken down analytically into geometric figures),平面復疊(overlapping planes)和超現實的失真(surrealistic distortion)。主要作品:《阿維農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格爾尼加》(Guernica)等。從哲學界的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 l844~1900),到教育界的斐斯塔洛齊(Johann H. Pestalozzi,1746~1827),從心理學界的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到後現代主義者(post-modernists),在他們的思想中、作品中,如果鉤沉索隱,往往可以發現浪漫主義的深刻影響。
Ⅳ 用 Git 建立和託管網站
Git 是一個少有的能將如此多的現代計算封裝到一個程序之中的應用程序,它可以用作許多其他應用程序的計算引擎。雖然它以跟蹤軟體開發中的源代碼更改而聞名,但它還有許多其他用途,可以讓你的生活更輕松、更有條理。在這個 Git 系列中,我們將分享七種鮮為人知的使用 Git 的方法。
創建一個網站曾經是極其簡單的,而同時它又是一種黑魔法。回到 Web 1.0 的舊時代(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稱呼它),你可以打開任何網站,查看其源代碼,並對 HTML 及其內聯樣式和基於表格的布局進行反向工程,在這樣的一兩個下午之後,你就會感覺自己像一個程序員一樣。不過要讓你創建的頁面放到互聯網上,仍然有一些問題,因為這意味著你需要處理伺服器、FTP 以及 webroot 目錄和文件許可權。雖然從那時起,現代網站變得愈加復雜,但如果你讓 Git 幫助你,自出版可以同樣容易(或更容易!)。
Hugo 是一個開源的靜態站點生成器。靜態網站是過去的 Web 的基礎(如果你回溯到很久以前,那就是 Web 的全部了)。靜態站點有幾個優點:它們相對容易編寫,因為你不必編寫代碼;它們相對安全,因為頁面上沒有執行代碼;並且它們可以非常快,因為除了在頁面上傳輸的任何內容之外沒有任何處理。
Hugo 並不是唯一一個靜態站點生成器。 Grav 、 Pico 、 Jekyll 、 Podwrite 以及許多其他的同類軟體都提供了一種創建一個功能最少的、只需要很少維護的網站的簡單方法。Hugo 恰好是內置集成了 GitLab 集成的一個靜態站點生成器,這意味著你可以使用免費的 GitLab 帳戶生成和託管你的網站。
Hugo 也有一些非常大的用戶。例如,如果你曾經去過 Let』s Encrypt 網站,那麼你已經用過了一個用 Hugo 構建的網站。
Hugo 是跨平台的,你可以在 Hugo 的入門資源 中找到適用於 MacOS、Windows、Linux、OpenBSD 和 FreeBSD 的安裝說明。
如果你使用的是 Linux 或 BSD,最簡單的方法是從軟體存儲庫或 ports 樹安裝 Hugo。確切的命令取決於你的發行版,但在 Fedora 上,你應該輸入:
通過打開終端並鍵入以下內容確認你已正確安裝:
這將列印 hugo 命令的所有可用選項。如果你沒有看到,你可能沒有正確安裝 Hugo 或需要 將該命令添加到你的路徑 。
要構建 Hugo 站點,你必須有個特定的目錄結構,通過輸入以下命令 Hugo 將為你生成它:
你現在有了一個名為 mysite 的目錄,它包含構建 Hugo 網站所需的默認目錄。
Git 是你將網站放到互聯網上的介面,因此切換到你新的 mysite 文件夾,並將其初始化為 Git 存儲庫:
Hugo 與 Git 配合的很好,所以你甚至可以使用 Git 為你的網站安裝主題。除非你計劃開發你正在安裝的主題,否則可以使用 --depth 選項克隆該主題的源的最新狀態:
現在為你的網站創建一些內容:
使用你喜歡的文本編輯器編輯 content/posts 目錄中的 hello.md 文件。Hugo 接受 Markdown 文件,並會在發布時將它們轉換為經過主題化的 HTML 文件,因此你的內容必須採用 Markdown 格式 。
如果要在帖子中包含圖像,請在 static 目錄中創建一個名為 images 的文件夾。將圖像放入此文件夾,並使用以 /images 開頭的絕對路徑在標記中引用它們。例如:
你可以在 themes.gohugo.io 找到更多主題,但最好在測試時保持一個基本主題。標準的 Hugo 測試主題是 Ananke 。某些主題具有復雜的依賴關系,而另外一些主題如果沒有復雜的配置的話,也許不會以你預期的方式呈現頁面。本例中使用的 Mero 主題捆綁了一個詳細的 config.toml 配置文件,但是(為了簡單起見)我將在這里只提供基本的配置。在文本編輯器中打開名為 config.toml 的文件,並添加三個配置參數:
在你准備發布之前不必(預先)在互聯網上放置任何內容。在你開發網站時,你可以通過啟動 Hugo 附帶的僅限本地訪問的 Web 伺服器來預覽你的站點。
打開 Web 瀏覽器並導航到 http://localhost:1313 以查看正在進行的工作。
要在 GitLab 上發布和託管你的站點,請為你的站點內容創建一個存儲庫。
要在 GitLab 中創建存儲庫,請單擊 GitLab 的 「Projects」 頁面中的 「New Project」 按鈕。創建一個名為 yourGitLabUsername.gitlab.io 的空存儲庫,用你的 GitLab 用戶名或組名替換 yourGitLabUsername。你必須使用此命名方式作為該項目的名稱。你也可以稍後為其添加自定義域。
不要在 GitLab 上包含許可證或 README 文件(因為你已經在本地啟動了一個項目,現在添加這些文件會使將你的數據推向 GitLab 時更加復雜,以後你可以隨時添加它們)。
在 GitLab 上創建空存儲庫後,將其添加為 Hugo 站點的本地副本的遠程位置,該站點已經是一個 Git 存儲庫:
創建名為 .gitlab-ci.yml 的 GitLab 站點配置文件並輸入以下選項:
image 參數定義了一個為你的站點提供服務的容器化圖像。其他參數是告訴 GitLab 伺服器在將新代碼推送到遠程存儲庫時要執行的操作的說明。有關 GitLab 的 CI/CD(持續集成和交付)選項的更多信息,請參閱 GitLab 文檔的 CI/CD 部分 。
你的 Git 存儲庫已配置好,在 GitLab 伺服器上構建站點的命令也已設置,你的站點已准備好發布了。對於你的第一個 Git 提交,你必須採取一些額外的預防措施,以便你不會對你不打算進行版本控制的文件進行版本控制。
首先,將構建你的站點時 Hugo 創建的 /public 目錄添加到 .gitignore 文件。你無需在 Git 中管理已完成發布的站點;你需要跟蹤的是你的 Hugo 源文件。
如果不創建 Git 子模塊,則無法在 Git 存儲庫中維護另一個 Git 存儲庫。為了簡單起見,請移除嵌入的存儲庫的 .git 目錄,以使主題(存儲庫)只是一個主題(目錄)。
請注意,你 必須 將你的主題文件添加到你的 Git 存儲庫,以便 GitLab 可以訪問該主題。如果不提交主題文件,你的網站將無法成功構建。
你也可以像使用 回收站 一樣使用 trash:
現在,你可以將本地項目目錄的所有內容添加到 Git 並將其推送到 GitLab:
將代碼推送到 GitLab 後,請查看你的項目頁面。有個圖標表示 GitLab 正在處理你的構建。第一次推送代碼可能需要幾分鍾,所以請耐心等待。但是,請不要 一直 等待,因為該圖標並不總是可靠地更新。
當你在等待 GitLab 組裝你的站點時,請轉到你的項目設置並找到 「Pages」 面板。你的網站准備就緒後,它的 URL 就可以用了。該 URL 是 yourGitLabUsername.gitlab.io/yourProjectName。導航到該地址以查看你的勞動成果。
如果你的站點無法正確組裝,GitLab 提供了可以深入了解 CI/CD 管道的日誌。查看錯誤消息以找出發生了什麼問題。
Hugo(或 Jekyll 等類似工具)只是利用 Git 作為 Web 發布工具的一種方式。使用伺服器端 Git 掛鉤,你可以使用最少的腳本設計你自己的 Git-to-web 工作流。使用 GitLab 的社區版,你可以自行託管你自己的 GitLab 實例;或者你可以使用 Gitolite 或 Gitea 等替代方案,並使用本文作為自定義解決方案的靈感來源。祝你玩得開心!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9/4/building-hosting-website-git
作者: Seth Kenlon 選題: lujun9972 譯者: wxy 校對: wxy
Ⅳ 簡述十九世紀中後期歐洲文化主潮
權威回答: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 18~19世紀)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文學、和文化運動,大約就發生在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它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浪漫」一詞來自於「romance」—代表了源於中世紀文學和浪漫文學里頌揚英雄的詩賦風格。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里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浪漫主義是對前一時期新古典主義的反作用。主張:1. 感情重於理性(Feeling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eason.);
2. 重回自然,返樸歸真(Return to nature);
3. 培養自我,解放個性(Cultivate ego and indiviality);
4. 追求自由平等(Pursue liberty and equality)。
這四項要旨貫串於代表人物的創作思想與創作實踐之中。
在整體上而言,浪漫主義運動是由歐洲在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出現的許多藝術家、詩人、作家、音樂家、以及政治家、哲學家等各種人物所組成。但至於浪漫主義的詳細特徵和對於浪漫主義的定義,一直到20世紀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學史界爭論的題材。美國歷史學家亞瑟·洛夫喬伊(Arthur Lovejoy)在他知名的《觀念史》(1948)一文中便曾試圖證明定義浪漫主義的困難性,一些學者將浪漫主義視為是一直持續到現代的文化運動,一些人認為它是現代性文化的開端,一些人則將它視為是傳統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反撲,也有一些人將它視為是法國大革命造成的直接影響。另一個定義則來自夏爾·波德萊爾:「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許多知識分子和歷史學家將浪漫主義視為是對於啟蒙運動的反彈,是一種對啟蒙時代的反思。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強調演繹推理的絕對性,而浪漫主義則強調直覺、想像力、和感覺,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評為「非理性主義」的程度。
代表人物是:
1.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思想家,對法國大革命及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產生巨大影響。主要著作《民約論》(Du Contract Social)和自傳《 懺悔錄》(Confessions)等。
2.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哲學家,先驗論(transcendentalism)的創始人。認為:有一個可知世界(a sensible Worlds),也有一個純概念性的、超感覺的世界(an intelligible world)。兩者之間的橋梁就是美(beauty)和目的性(purposiveness)的觀念。代表作:《純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
3.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詩人,狂飆運動(Storm and Stress)代表人物。代表作詩劇《浮士德》( Faust)。
4.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國詩人。代表作:《恰爾德·哈羅德游記》(Canto of Child Harold)等。
5.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國詩人。代表作《華倫斯坦》(Wallenstein ),《威廉·退爾》(William Tell)。《歡樂頌》(Ode to Joy)成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樂(the Choral Symphony)第五樂章的主題(theme)。
6. 雨果(Victor Hugo, 1805~1885),法國作家。代表作《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悲慘世界》( Le Miserables)。
7.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法國作家。代表作《基度山怕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8.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1824~1895),法國作家。代表作《茶花女》(Camille),由義大利作曲家威爾地(Giuseppe Verdi,1813~1901)改編為著名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
9. 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 1799~1837),俄國詩人,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和《黑桃皇後》(The Queen of Spades),由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改編為兩首同名歌劇;《露絲蘭與柳德米拉》(Russlan and Ludmilla)由格林卡(Mikhail lvanovich Glinka,1804~1857)
改編為同名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Boris Gonov),由穆索爾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改編為同名歌劇。
10.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集古典樂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
11. 伯遼茲(Louis Hector Berlioz,1803~1869),致力於標題音樂(programme music),代表作《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12.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30~1882)美國思想家、作家,美國先驗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論自然》(Nature)等。
13.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美國作家,代表作《沃爾登》 (Walden),《論公民的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14. 惠特曼(Walter Whitman,1819~1892),美國作家,代表作:《草葉集》(Leaves of Grass),《稃鼓集》([Sequel to]Drum Taps)
15. 德拉克洛瓦(Ferdinand Victor Delacroix,1798~1863),法國畫家,對印象派很有影響,代表作《自由領導人民》(Freedom Guiding the People)等。作品大多收藏於盧浮宮(the Louvre)。
16. 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國雕塑家,代表作:《思想者》(The Thinker)等。
17. 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法國早期印象派畫家,印象派創始人,強調細致入微地表現光的變化(subtle nuance of transitory light effects)。作品《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印象派」因以得名。
18. 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荷蘭後期印象派畫家,所繪風景畫和人物畫富於表現力和激情。主要作品:《墾夜》(Starry Night)等。
19. 高庚(PauI Gauguin, 1848~1903),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醉心於原始主義(Primitivism),表現異國情調(exotic ambience),禮贊高貴的野蠻人(the Noble Savage)。主要作品:《黃色的基督》(The Yellow Christ)等。
20. 塞尚(Paul Cezanne, 1838~1906),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創見:自然物體與簡潔的幾何圖形相似,對畢加索影響很深。作品:《玩紙牌者》(The Card player)等。
21. 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西班牙畫家,立體主義(Cubism)畫派主要代表,把物體表現為幾何形的組合(Objects broken down analytically into geometric figures),平面復疊(overlapping planes)和超現實的失真(surrealistic distortion)。主要作品:《阿維農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格爾尼加》(Guernica)等。
從哲學界的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 l844~1900),到教育界的斐斯塔洛齊(Johann H. Pestalozzi,1746~1827),從心理學界的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到後現代主義者(post-modernists),在他們的思想中、作品中,如果鉤沉索隱,往往可以發現浪漫主義的深刻影響。
Ⅵ 馬丁斯科塞斯是誰
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美國的現實主義電影導演,他是一個真正多產的導演。1942年11月17日出生,美國新好萊塢一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往往是關於這些主題:意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天主教意義上的罪惡與救贖、美國社會的暴力問題等等,他被公認為美國戰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之一,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戛納金棕櫚獎及柏林金熊獎得主,世界電影大師。
最近的作品是《hugo》
Ⅶ 靜態網站生成工具-hugo
前段時間使用docker搭建了一個wiki的網站,用於記錄日常學習中的筆記,用了一段時間,功能很強大,但是編輯器不太熟悉,網站使用java開發的,功能很全面,插件多的時候就感覺越來越臃腫。曾經有段時間就不想使用它了,最近偶然發現一個靜態網站的生成工具hugo,可以將markdown直接生成網站,部署到站點上作為自己的知識庫或者博客,hugo是使用go語言開發的,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生成的網站可直接部署在Nginx、IIS等中間件上面供其他人訪問,hugo還有很多漂亮的主題,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使用,下面介紹下 我安裝使用hugo的經歷和方法。
1)使用brew install命令安裝
我的電腦是mac的,所以最方便的是直接用brew install hugo命令安裝最為方便:
執行安裝完成後執行hugo version 命令查看版本,確保安裝成功
2)官網下載二進制包:解壓後將二進制文件加入環境變數的方式安裝。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操作系統,下載適合的安裝包。
3)也可以下載源碼 編譯 運行,由於我本地的go版本是1.17的,而hugo的最新代碼的最低要求是1.18,暫時還不想升級,所以源碼編譯的方式這里就不過多介紹,感興趣的可以下載源碼編譯試試。
進入要創建網站的目錄,執行一下命令
這樣名稱為test-blog的網站就建好了 ,
下載一個主題 可以在 官網上找到各種各樣的主題
將主體添加至配置文件
打開content/posts目錄下的index.md 文件進行編輯,頁面的配置項說明參見官網
執行下面命令
成功以後就可以訪問http://localhost:1313/就可以訪問網站了。
執行命令hugo -D 即可生成一個public的文件夾,其下面的內容即為靜態網站的所有文件
這里使用nginx的docker鏡像 進行部署,執行以下命令:
執行成功後就能通過http:localhost訪問到靜態網站了。
這個工具還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這里只是將簡單的使用方法記錄了一下,以後怎樣使用才能使網站更加的方便,快捷、美觀,還要花時間研究。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私信我一塊研究。
Ⅷ 《巴黎聖母院》的作者是誰寫的
《巴黎聖母院》的作者是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雨果的創作歷程長達60餘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
《巴黎聖母院》作品主題
這本書是為了敘說「命運」一語而寫作的,雨果尋求的是命運的真實內涵。無論是克洛德,還是卡西莫多。
他們歸根到底是社會的人,他們內心的分裂、沖突,反映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神權與人權、愚昧與求知之間,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與掙扎著的脆弱個人之間的分裂、沖突,終於導致悲劇中一切人物統統犧牲的慘烈結局。
Ⅸ 雨果簡介
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 1885年5月22日 ),是著名的法國作家,也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他曾說:「我對神的存在,比我自己存在更覺真實。」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了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維克多·雨果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於1901年,但雨果死於1885年5月22日,所以盡管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可還是無緣諾貝爾。
維克多·雨果 - 大事記
1802年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Besancon)。
維克多·雨果作品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於期刊發表第一首詩。
1822年編成第一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勛章,參加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為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維克多·雨果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於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於巴黎偉人墓園。
維克多·雨果 - 主要作品
維克多·雨果作品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維克多·雨果 - 代表作
維克多·雨果作品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笑面人》發表於1869年 小說有著和巴黎聖母院一樣的美醜對比。主人公格溫普蘭出生貴族,但因宮廷內的勾心鬥角,小時候被毀容。後來被民間藝人"熊"(或音譯"烏蘇斯")收養。所以說,格溫普蘭是人民的兒子。後來小說峰迴路轉,格溫普蘭命運大起大落,可是因為愛人「女神」(音譯"蒂")的病逝,徹底絕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創作標志著作者向現實主義邁出了一大步。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九三年》 是雨果最後一部小說。小說的兩個對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納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惡對比。郭文在捕獲郎特納克侯爵之後,因念郎特納克侯爵救了三個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台,而放走了敵人頭子。這種安排,最能體現雨果對慈悲為懷,對純潔良心的信仰。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
維克多·雨果 - 作品簡介
雨果的詩歌
雨果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一共寫下了26部詩集。在世界詩歌史上,雨果應該佔有著一個突出的席位,因為他的詩歌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人類基本感情的雄辯的和普通的形象」,他心中「擁有政治的和社會的神話」( 埃唐·皮孔《世界文學史》)。
1、基本主題:
對自由的嚮往;對民族解放運動的熱情支持;對暴政的揭露與反抗;對貧富分化的現實的關注;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嚴正態度;對人生、愛情、自然景色的感嘆與歌頌等。
2、藝術成就:
(1)開拓了詩歌領域,無論抒情、諷刺、寫景、詠史,還是哲理沉思,寫來都得心應手;
(2)富於激情,時而庄嚴凝重,時而氣度恢宏,風格豪放闊大,洋洋灑灑;
(3)將對比原則用於詩歌創作,如意象比照、用相反詞語、結句出人意料,對比強烈;
(4)善用同位語隱喻,如「心靈一牝狼」、「歐洲一巨人」,將抽象概念和具體意象相結合,產生新的含義,與象徵手法一脈相通;
(5)想像力豐富,伊甸園的瑰麗、東方之夜的輝煌,都寫得五光十色,連無生命的東西也具有生命形態;
(6)語言豐富多采,韻律運用自如,能以牧歌寫情詩,以頌歌寫哲理沉思,與象徵派和巴那斯派直接相通。
3、雨果詩歌欣賞
半睡
暗影沉冷的氣息充盈住房,
夜已深,萬籟俱靜,黑暗的形
在入睡者身旁來回遊盪。
當我化為物,我感到
身邊之物變為人,
我的牆是一副面孔,在探望灰暗天空,
Ⅹ hugo有沒有butterfly那樣的主題
有。根據查詢hugo官網資料,hugo有butterfly那樣的主題,HUGOBOSS是世界知名奢侈品牌,源於德國,主營男女服裝,香水,手錶,及配件,第一款BOSS香水於1993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