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終端進行交叉編譯
㈠ 怎樣為交叉編譯環境添加環境變數
在網上下載arm-linux-gcc-2.95.3.tar.bz2
放到桌面上
打開終端 打指令 cd Desktop 進入到桌面目錄
然後切換root許可權 su root
然後輸入密碼
然後解壓:tar -jxvf arm-linux-gcc-2.95.3.tar.bz2
然後進入目錄;cd usr/local
然後把arm目錄復制到/usr/local/:cp arm /usr/local/
在profile文件中添加如下PATH環境變數:
export PATH=$PATH:/usr/local/arm/2.95.3/bin
添加變數一定記得要保存哦,
之後要記得 用root賬戶的許可權在終端里執行:source /etc/profile ;
在終端里打:arm 然後按Tab鍵補全(按1下或者2下),如果自動補全,恭喜你交叉編譯環境安裝完成
㈡ 嵌入式ARM linux操作系統中如何構建交叉開發環境
這個問題相當專業了,之前我去周立功那邊了解過的。
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安裝:
1) 安裝32位的兼容庫和libncurses5-dev庫
在安裝交叉編譯工具之前需要先安裝32位的兼容庫和libncurses5-dev庫,安裝32兼容庫需要從ubuntu的源庫中下載,所以需要在Linux主機系統聯網的條件下,通過終端使用如下命令安裝:
vmuser@Linux-host ~$sudo apt-get install ia32-libs
若Linux主機系統沒有安裝32位兼容庫,在使用交叉編譯工具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錯誤:
-bash: ./arm-fsl-linux-gnueabi-gcc: 沒有那個文件或目錄
在終端中使用如下命令則可以安裝libncurses5-dev庫。
vmuser@Linux-host ~$sudo 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如果沒有安裝此庫,在使用make menucofig時出現如下所示的錯誤:
*** Unableto find the ncurses libraries or the
*** required headerfiles.
*** 'makemenuconfig' requires the ncurses libraries.
***
Installncurses (ncurses-devel) and try again.
***
make[1]: *** [scripts/kconfig/dochecklxdialog] 錯誤 1
make: *** [menuconfig] 錯誤 2
2) 安裝交叉編譯工具鏈
將交叉編譯工具「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_EasyARM-iMX283.tar.bz2」文件通過U盤的方式拷貝到Linux主機的「/tmp」目錄下,然後執行如下命令進行解壓安裝交叉編譯工具鏈:
vmuser@Linux-host ~$ cd /tmp
vmuser@Linux-host ~$ sudo tar -jxvf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_EasyARM-iMX283.tar.bz2 -C /opt/
vmuser@Linux-host /tmp$ # 輸入vmuser用戶的密碼「vmuser」
執行完解壓命令後,交叉編譯工具鏈將被安裝到「/opt/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目錄下。交叉編譯器的具體目錄是「/opt/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arm-fsl-linux-gnueabi/bin」,為了方便使用,還需將該路徑添加到PATH環境變數中,其方法為:修改「/etc/profile」文件,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在終端中輸入如下指令
vmuser@Linux-host ~$ sudo vi /etc/profile # 若提示輸入密碼,則輸入「vmuser」
用vi編輯器打開「/etc/profile」文件後,在文件末尾增加如下一行內容:
export PATH=$PATH:/opt/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arm-fsl-linux-gnueabi/bin
文件修改並保存後,再在終端中輸入如下指令,更新環境變數,使設置生效。
vmuser@Linux-host ~$source /etc/profile
在終端輸入arm-fsl-linux-gnueabi-並按TAB鍵,如果能夠看到很多arm-fsl-linux-gnueabi-前綴的命令,則基本可以確定交叉編譯器安裝正確,如下圖所示。
㈢ 如何在windows上用ndk交叉編譯其他平台程序
目標 :編譯arm64的.so庫
編譯方法:理論上應該有兩種交叉編譯方法,法一,在Linux伺服器上安裝交叉工具鏈,直接用交叉工具鏈進行編譯鏈接;法二,使用ndk完成交叉編譯,因為
ndk已經安裝好交叉編譯工具鏈,以及相關的系統庫和系統頭文件了。這兩種方法的區別在於,linux伺服器上的編譯使用的makefile和ndk使用的.mk
文件顯然不同。原因是ndk作為一個集成編譯環境,制定了一套特定的規則用於生成最終的編譯腳本。
這里簡單總結下,如何在windows用ndk進行交叉編譯arm64目標平台的.so庫:
step1:找到ndk開發工具包,官網之類的都可以下載,Android-ndk64-r10-windows-x86_64.rar文件
step2:解壓上述ndk工具包,將包含程序源文件和頭文件的文件夾testProject都放入android-ndk-r10下的samples目錄下。
放在其他地方當然也可以,但是後續相對路徑之類的不太好加,既然其他例子都放這,把代碼放這編譯是最保險的了。
step3:在testProject中增加一個jni的文件夾,必須要添加!!!!!!
step4:在jni文件夾中,添加一個Android.mk的文件,必須要添加!!!!!
step5:在jni文件夾中,添加一個Application.mk的文件與Android.mk並列,必須要添加!!!!!
step6:Android.mk和Application.mk合起來就類似於linux環境下的makefile編譯文件。
如何寫Android.mk,可以參考例子helllo-jni中jni文件夾下的Android.mk。
LOCAL_PATH:=$(call my-dir) #必須要寫的
include $(CLEAR_VARS) #必須要寫的
LOCAL_MODULE:=hello-jni #編譯出來的模塊名稱
LOCAL_SRC_FILES:=hello-jni.c #制定編譯的源文件名稱
include $(BUILD_SHARED_LIBRARY)#放在最後
除了上述變數之外,還有其他的指定的變數,
LOCAL_CFLAGS,用於指定編譯選項,這個和makefile中是完全一樣的,可以指定編譯選項-g,也可以指定編譯宏及宏值
LOCAL_LDLIBS,用於指定鏈接的依賴庫,這個可以makefile也是完全一樣的,可以指定鏈接庫用-l庫名,以及指定庫搜索路徑用_L路徑名
LOCAL_STATIC_LIBRARIES,指定鏈接的靜態庫名,makefile中沒有
LOCAL_C_INCLUDES,用於指定編譯頭文件的路徑,和makefile中不同,路徑前不需要加-I,直接寫路徑即可,可以是相對路徑或絕對路徑,
多個路徑之間用空格隔開。
編寫上述Android.mk碰到的問題有,
(1)使用默認的系統自動載入stl庫頭文件總是出錯,只好手動在LOCAL_STATIC_LIBRARIES指定sources/cxx-stl/stlport/stlport來完成對#include<string>這種c++形式的頭文件載入
(2)使用$(SYSROOT)/usr/include來完成對系統庫頭文件的載入,結果找不到sem_t符號,只好指定platforms/android-L/arch-arm64/usr/include
step7:Application.mk編寫
APP_STL指定使用的stl移植庫,動態或者靜態都行
APP_CPPFLAGS,指定app編譯的編譯選項
APP_ABI指定abi規范類型,例如arm64-v8a,也可以寫成ALL就是把所有的類型全部編一編
APP_PLATFORM指定編譯的platform名稱,這里可以寫成android-L或者不指定全編。
step8:編譯完成後,運行。
啟動cmd,使用cd /D進行到testProject的jni目錄下
step9:將android-ndk-r10下的ndk-build.cmd直接拖拽到cmd中,此時直接敲回車,就可以編譯了。當然也可以加一個 clean,清除編譯中間文件。
step10:檢查下編譯結果,編譯成功後在testProject中多了兩個文件夾與jni並列的,libs和obj。
編譯鏈接後的結果就在libs中!
㈣ 如何使用CMake進行交叉編譯
cmake交叉編譯配置
很多時候,我們在開發的時候是面對嵌入式平台,因此由於資源的限制需要用到相關的交叉編譯。即在你host宿主機上要生成target目標機的程序。裡面牽扯到相關頭文件的切換和編譯器的選擇以及環境變數的改變等,我今天僅僅簡單介紹下相關CMake在面對交叉編譯的時候,需要做的一些准備工作。
CMake給交叉編譯預留了一個很好的變數CMAKE_TOOLCHAIN_FILE,它定義了一個文件的路徑,這個文件即toolChain,裡面set了一系列你需要改變的變數和屬性,包括C_COMPILER,CXX_COMPILER,如果用Qt的話需要更改QT_QMAKE_EXECUTABLE以及如果用BOOST的話需要更改的BOOST_ROOT(具體查看相關Findxxx.cmake裡面指定的路徑)。CMake為了不讓用戶每次交叉編譯都要重新輸入這些命令,因此它帶來toolChain機制,簡而言之就是一個cmake腳本,內嵌了你需要改變以及需要set的所有交叉環境的設置。
toolChain腳本中設置的幾個重要變數
1.CMAKE_SYSTEM_NAME:
即你目標機target所在的操作系統名稱,比如ARM或者Linux你就需要寫"Linux",如果Windows平台你就寫"Windows",如果你的嵌入式平台沒有相關OS你即需要寫成"Generic",只有當CMAKE_SYSTEM_NAME這個變數被設置了,CMake才認為此時正在交叉編譯,它會額外設置一個變數CMAKE_CROSSCOMPILING為TRUE.
2. CMAKE_C_COMPILER:
顧名思義,即C語言編譯器,這里可以將變數設置成完整路徑或者文件名,設置成完整路徑有一個好處就是CMake會去這個路徑下去尋找編譯相關的其他工具比如linker,binutils等,如果你寫的文件名帶有arm-elf等等前綴,CMake會識別到並且去尋找相關的交叉編譯器。
3. CMAKE_CXX_COMPILER:
同上,此時代表的是C++編譯器。
4. CMAKE_FIND_ROOT_PATH:
指定了一個或者多個優先於其他搜索路徑的搜索路徑。比如你設置了/opt/arm/,所有的Find_xxx.cmake都會優先根據這個路徑下的/usr/lib,/lib等進行查找,然後才會去你自己的/usr/lib和/lib進行查找,如果你有一些庫是不被包含在/opt/arm裡面的,你也可以顯示指定多個值給CMAKE_FIND_ROOT_PATH,比如
set(CMAKE_FIND_ROOT_PATH /opt/arm /opt/inst)
該變數能夠有效地重新定位在給定位置下進行搜索的根路徑。該變數默認為空。當使用交叉編譯時,該變數十分有用:用該變數指向目標環境的根目錄,然後CMake將會在那裡查找。
5. 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PROGRAM:
對FIND_PROGRAM()起作用,有三種取值,NEVER,ONLY,BOTH,第一個表示不在你CMAKE_FIND_ROOT_PATH下進行查找,第二個表示只在這個路徑下查找,第三個表示先查找這個路徑,再查找全局路徑,對於這個變數來說,一般都是調用宿主機的程序,所以一般都設置成NEVER
6. 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LIBRARY:
對FIND_LIBRARY()起作用,表示在鏈接的時候的庫的相關選項,因此這里需要設置成ONLY來保證我們的庫是在交叉環境中找的.
7. 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INCLUDE:
對FIND_PATH()和FIND_FILE()起作用,一般來說也是ONLY,如果你想改變,一般也是在相關的FIND命令中增加option來改變局部設置,有NO_CMAKE_FIND_ROOT_PATH,ONLY_CMAKE_FIND_ROOT_PATH,BOTH_CMAKE_FIND_ROOT_PATH
8. BOOST_ROOT:
對於需要boost庫的用戶來說,相關的boost庫路徑配置也需要設置,因此這里的路徑即ARM下的boost路徑,裡面有include和lib。
9. QT_QMAKE_EXECUTABLE:
對於Qt用戶來說,需要更改相關的qmake命令切換成嵌入式版本,因此這里需要指定成相應的qmake路徑(指定到qmake本身)
toolChain demo
# this is required
SET(CMAKE_SYSTEM_NAME Linux)
# specify the cross compiler
SET(CMAKE_C_COMPILER /opt/arm/usr/bin/ppc_74xx-gcc)
SET(CMAKE_CXX_COMPILER /opt/arm/usr/bin/ppc_74xx-g++)
# where is the target environment
SET(CMAKE_FIND_ROOT_PATH /opt/arm/ppc_74xx /home/rickk/arm_inst)
# search for programs in the build host directories (not necessary)
SET(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PROGRAM NEVER)
# for libraries and headers in the target directories
SET(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LIBRARY ONLY)
SET(CMAKE_FIND_ROOT_PATH_MODE_INCLUDE ONLY)
# configure Boost and Qt
SET(QT_QMAKE_EXECUTABLE /opt/qt-embedded/qmake)
SET(BOOST_ROOT /opt/boost_arm)
這樣就完成了相關toolChain的編寫,之後,你可以靈活的選擇到底採用宿主機版本還是開發機版本,之間的區別僅僅是一條-DCMAKE_TOOLCHAIN_FILE=./toolChain.cmake,更爽的是,如果你有很多程序需要做轉移,但目標平台是同一個,你僅僅需要寫一份toolChain放在一個地方,就可以給所有工程使用。
㈤ 如何使用arm-linux-gcc交叉編譯器生成map文件
方法/步驟
從網上下載arm-linux-gcc 4.4.3的源碼
進入Linux的終端,將當前目錄設為arm-linux-gcc的下載目錄,輸入tar -xzf arm-linux-gcc-4.4.3.tar.gz,將文件解壓,解壓後會有一個opt的文件夾。
在/usr/local/下建立一個名為arm的文件夾,在終端中輸入命令:cd /usr/local/,回車,然後再輸入命令:mkdir arm,建立arm目錄,並修改該文件夾的屬性為rwx,輸入命令:chmod 777 arm
將之前解壓得到的opt文件壓下的源碼,復制到上一步中創建的arm文件夾下,在終端中輸入命令:sudo cp -r /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 /usr/local/arm
到這里已經基本安裝好了,到為了避免每次使用arm-linux-gcc時都要輸入它所在的完整路徑,所以這里我們要修改一下環境變數$PATH。在終端中輸入:sudo gedit /etc/profile,打開profile文件,在最後一行加上「export PATH=$PATH:/usr/local/arm/4.4.3/bin」然後保存文件。
立即使新的環境變數生效,輸入:source /etc/profile。再輸入:echo $PATH查看環境變數,如圖。如果不成功,則直接重新啟動系統,再查看。因為之前我已經安裝過了,為了演示,所以圖中會有兩個/usr/local/arm/4.4.3/bin。
最後檢查是否安裝完成,輸入:arm-linux-gcc -v查看版本信息,如果出現以下信息,則說明安裝成功。
㈥ 如何建立Linux下的ARM交叉編譯環境
首先安裝交叉編譯器,網路「arm-linux-gcc」就可以一個編譯器壓縮包。
把壓縮包放到linux系統中,解壓,這樣就算安裝好了交叉編譯器。
設置編譯器環境變數,具體方式網路。如打開 /etc/bash.bashrc,添加剛才安裝的編譯器路徑 export PATH=/home/。。。/4.4.3/bin:$PATH。這樣是為了方便使用,用arm-linux-gcc即可,不然既要帶全路徑/home//bin/arm-linux-gcc,這樣不方便使用。
編譯c文件。和gcc編譯相似,把gcc用arm-linu-gcc代替就是了。編譯出來的就可以放到arm上運行了。</ol>
㈦ 如何進行Qt應用程序的交叉編譯
首先得把我們在X86機上調好的程序進行交叉編譯,如果在X86上都沒有通過的話。。那就不用交叉編譯了,(肯定是通不過的),還是到正題吧,設置好環境變數,我們用以用echo 來查看環境變數,echo $TMAKEPATH ,如果返回的不是.../qws/linux-arm-g++ 的字元的話,我們一定得從新設置,
export TMAKEPATH=/tmake 的安裝路徑/qws/linux-arm-g++ ,同時QTDIR一定得要指定QTE的安裝路徑,設置過程如下:
export QTDIR=...../qt-2.3.7
以上環境設置好後,我們可以使用tmake來生成Makefile,注意這里我們是用tmake,而不是用qmake(注意),tmake工具在tmake包裡面。 具體做法,我們可以在命令行下打:
tmake -o Makefile 工程名.pro
這樣我們就新生成了一個Makefile文件,下一步,我們要打開這個文件,做一些小的修改
1: 將LINK=arm-linux-gcc 改為:LINK=arm-linux-g++
2:將LIBS=$(SUBLIBS) -L$(QTDIR)/lib -lm -lqte這句話改為:
LIBS=$(SUBLIBS) -L/opt/gcc-2.3.2-glibc-3.3.2/lib -L$(QTDIR)/lib -lm -lqte
加上你的交叉編譯的庫。
最後我們可以make了,一個可以在您的板子上可以運行的二進制文件產生了。linux
㈧ Ubuntu14.04 用arm-linux-gcc 4.4.3 配置交叉編譯環境問題
安裝步驟
1、將壓縮包arm-linux-gcc-4.4.3.tar.gz存放在一個目錄下,這個目錄就是你等會解壓縮的目錄,以後這個目錄就不能隨便刪掉了
㈨ linux里opencv怎麼交叉編譯
一、交叉編譯opencv 構造: 下載:各個庫的下載可以直接搜名字到官網下載 幾個關鍵解釋: 「--prefix=」 後邊跟make install時的位置,本例中,libz在make install時將安裝到/usr/arm-linux-gnueabihf中 「--host=」 後邊跟arm-linux表明使用的是ARM環境 有configure的才能進行configure配置 4)所有的makefile修改類似 Libz的交叉編譯 第一步:# ./configure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shared 第二步:修改makefile,主要有下邊幾個,修改的時候通篇參照即可 CC=arm-linux-gnueabihf-gcc AR=arm-linux-gnueabihf-ar rc RANLIB=arm-linux-gnueabihf-ranlib STRIP = arm-linux-gnueabihf-strip 如果有ARCH的話,ARCH=ARM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Libjpeg的交叉編譯 第一步:#./configure --host=arm-linux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enable-shared --enable-static CC=arm-linux-gnueabihf-gcc 第二步:參考1)中方法修改makefile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Libpng的交叉編譯 第一步:#./configure --host=arm-linux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enable-shared --enable-static CC=arm-linux-gnueabihf-gcc 第二步:參考1)中方法修改makefile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Yasm的交叉編譯 第一步:#./configure --host=arm-linux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enable-shared --enable-static 第二步:修改makefile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Libx264的交叉編譯 第一步:#CC=arm-linux-gnueabihf-gcc ./configure --enable-shared --host=arm-linux --disable-asm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第二步:修改config.mak里的參數,因為makefile要調用config.mak,所以修改方法同makefile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Libxvid的交叉編譯 第一步:首先切換目錄 #cd build/generic 第二步:#./configure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host=arm-linux --disable-assembly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ffmpeg的交叉編譯 第一步: ./configure --enable-cross-compile --target-os=linux --cc=arm-linux-gnueabihf-gcc --arch=arm --enable-shared --disable-static --enable-gpl --enable-nonfree --enable-ffmpeg --disable-ffplay --enable-ffserver --enable-swscale --enable-pthreads --disable-yasm --disable-stripping --enable-libx264 --enable-libxvid --extra-cflags=-I/usr/arm-linux-gnueabihf/include --extra-ldflags=-L/usr/arm-linux-gnueabihf/lib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第二步:修改makefile文件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第四步:將ffmpeg加入pkg-config 執行#sudo gedit /etc/bash.bashrc,在末尾加入 export LD_LIBRARY_PATH=/usr/arm-linux-gnueabihf/lib/ export PKG_CONFIG_PATH=$PKG_CONFIG_PATH:/usr/arm-linux-gnueabihf /lib/pkgconfig export PKG_CONFIG_LIBDIR=$PKG_CONFIG_LIBDIR:/usr/arm-linux-gnueabihf /lib/ 完畢後使用命令:#source /etc/bash.bashrc 或者單獨使用三個export,不過壽命只在一個終端中,終端關閉時就失效。 幾個關鍵解釋:--extra-flags指向xvid的安裝路徑,--extra-ldflags指向x264的路徑 安裝cmake-gui 執行:#sudo apt-get install cmake-qt-gui Opencv的交叉編譯 第一步:修改opencv/platflrms/linux/目錄下的arm-gnueabi.toolchain.cmake,將其所有刪掉,寫入: set( CMAKE_SYSTEM_NAME Linux ) set( CMAKE_SYSTEM_PROCESSOR arm ) set( CMAKE_C_COMPILER arm-linux-gnueabihf-gcc ) set( CMAKE_CXX_COMPILER arm-linux-gnueabihf-g++ ) 第二步:在opencv目錄下新建build目錄,進入build目錄,執行命令: #cmake -DCMAKE_TOOLCHAIN_FILE=../platforms/linux/arm-gnueabi.toolchain.cmake ../ 這時,要保證出現: 第三步:使用cmake-gui打開CMakeCache.txt,去掉所有的無關項,修改CMAKE_INSTALL_PREFIX,來確定make install的目錄 第四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可能出現的錯誤: opencv編譯不通過,出現skip之類的,說明ffmpeg沒編譯好,或者其編譯好了,但是pkg-config沒有設置好,一定要設置好其環境 前邊幾步不通過的話,看看命令有沒有少,或者有沒有修改好makefile 在arm上使用時,一種方法時直接將編譯好的opencv目錄下的lib文件拷貝到開發板對應的/lib目錄下,其他或者拷貝到自己指定的目錄,並設置好環境變數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