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祝壽腳本

祝壽腳本

發布時間: 2022-12-22 00:29:55

1. 安順的文化習俗

安順人過年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傳統節日,民間則習慣稱之為過「年」。對這一傳統盛大節日,由於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在過法上也有不同的差異.就我門安順人來說,也像其它各地人一樣,一進入臘月,家家戶戶就忙於操辦年貨,打掃家庭衛生;貼春聯、貼年畫;除夕之夜燃放炮竹、守歲等。除了這些共同點外,我門安順大部分人家,則忙乎熏臘肉、香腸、血豆腐;作糕粑、甜酒、糯米面;在除夕這天或提前兩三天,還要做炸山葯、做豆腐丸子、打糍粑等。

俗話說:「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因此在除夕這天晚上,哪一戶人家都要把爐火生得旺旺的;有的人還要人上一對通宵大紅燭,意指來年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亮亮堂堂。

在六七十年代,我們安順人還有一些習俗如:一進入臘月,就很忌諱說「鬼」呀「死」呀這些不吉利的話,所以民間就有「正月忌頭,臘月忌尾」的俗語。在三十夜豐盛的菜餚中,還必須有整匹的青菜、白菜做的湯,這整匹的菜就稱之為「長命菜」。據老輩人說,在三十夜吃了「長命菜」,一輩子可長命,二是說話清清白白。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科學文化知識增長,過年時的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和忌諱,正逐漸從人們的大腦和生活中消除。

安順民間的說唱藝術

於安順城鄉的民間說唱藝術比喻為「夜郎文化」這一花圃里的一小簇淡雅之花,是在恰當不過的了。作為民間說唱藝術的表現形式與載體,說唱腳本普遍出現在城鄉各地趕場天的地攤上,不僅為廣大說唱藝人所親睞,而且就連隻字未識的老年人閉上眼睛,點上旱煙邊聽邊搖頭,充分體現了他們對說唱藝術的痴迷與厚愛。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安順屯堡人,我所理解接受的民間說唱藝術,源與先輩人的影響和後天對說唱腳本的研讀。在農村每逢婚喪嫁娶之日,親戚朋友前來幫忙,忙於便做在一起,你起一句頭,他接一句尾,或一問一答的輪著唱,形成不拘而隨意靈活,整夜整夜的唱都不覺得疲倦累人。可見說唱藝術的魅力之大,其根植得土壤之深廣。

說唱腳本一般由民間藝人搜集整理,油印裝訂,散見與各個鄉場上銷售,三、五角錢不等,二鋪九溪一帶較多見。說唱內容多是關於婚嫁喪娶,起房坐屋、歷史掌故,地戲、花燈、山歌、孝歌等,且形式多樣,唱詞不一,既敘述故事,有權誡世人。但由於歷史的發展變遷,有些篇章段落難免存在著封建性、低俗性,有待與閱讀者認真加以鑒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說唱多屬簡潔明快的口頭語,且較好的應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多為排比、反復、比喻、比興、擬人、設問、用典等。大多唱詞均以一年四季為起首句,如《十二月拐妹調》、《賭錢歌》、《說親調》、《牛郎織女》等,分別以月分之別而賦予不同的內容。在《賭錢歌》中:「正月里,是新年,親朋約我去賭錢,一晚贏得三五吊,雇個腳子去挑戰;二月里,菜花黃,爹媽罵我不在行,各樣活路不想做,一心只想去賭場……。,分節壓韻,節奏感較強,易於接受和背誦。

從花燈調的各個調名來看,《五更想郎》、《瞧郎歌》、《十想郎》、《娘裙帶》、《留郎歌》,大都是敘寫青年男女之間戀愛相思之苦。《五更想郎》寫道:「一更里,跳粉牆,手扒欄桿腳踏牆,手扒欄桿腳踏樹,十指尖尖綉鴛鴦;心又靈來手有巧,綉個金雞配鳳凰,金雞要把鳳凰配,十八情妹會小郎……」。也有寫青年男女為爭取戀愛自由而與封建舊家庭、舊禮教做堅決反抗的,《十二月拐妹調》寫道:「正月拐妹正月正,約定十五要起身,殺個雄雞喝血酒,鴨子纏腰一路行……。」

作為教育勸誡世人,孝奉父母的《二十四孝》唱本,則是衡量評判一個人孝敬父母的一條重要道德標准。大孝子大舜、漢文帝、曾參、閔子騫、子路等孝奉父母,歷盡千心萬苦,感天動地,千古流傳,教育後人。書曰:「孝書一本,為是一篇孝義文,這些孝名流千古,民間到處廣聞傳。」

至於各種婚喪嫁娶,起房做屋的的禮儀活動,也有唱本記錄和指導著,娶媳婦有「上紅」、「下紅」、「陪新郎」、「吃紅酒」、「鬧新房」(分文、五鬧)、「吃交杯酒」,祝壽有「上壽」,建房子有「上樑吉語」,逢年過節有「開財門」,「回喜神」等四言八句規范著。

綜觀民間說唱腳本,其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題材之生動,流傳之廣泛,不失為「夜郎文化」花圃中一簇綻放的小花,只有傾心與她的人,才能夠嗅到她沁人的芬芳。

2. 二年級上冊生字組詞表

二年級上冊生字組詞表全部:

1、《小蝌蚪找媽媽》

兩liǎng(兩個)(兩人)(兩塊)(斤兩)(兩邊)(兩篇)

就jiù(就是)(就來)(成就)(遷就)(就業)(就位)

哪nǎ(哪裡)(在哪)(哪些)(哪邊)(哪天)(哪個)(哪樣)

寬kuān(寬大)(寬容)(寬廣)(寬闊)(寬心)(寬裕)(寬和)

頂dǐng(房頂)(頭頂)(屋頂)(頂尖)(頂樓)(頂點)(頂峰)

睛jīng(眼睛)(點睛)(目不轉睛)(畫龍點睛)(點睛之筆)

肚dù(肚子)(肚皮)(肚量)(魚肚)(肚臍qí)

皮pí(果皮)(瓜皮)(皮球)(表皮)(毛皮)(羊皮)

孩hái(小孩)(女孩)(孩童)(男孩)(孩提)(嬰孩)(孩子)

跳tiào(跳繩)(跳動)(跳高)(跳遠)(跳水)(跳傘)(跳舞)

詞語表:快活 哪裡 連忙 頭頂 眼睛 肚皮 孩子 已經

2、《我是什麼》

變biàn(變動)(變化)(改變)(變成)(變形)(變幻)

極jí(兩極)(北極)(極點)(極度)(南極)(極力)

片piàn(一片)(葉片)(相片)(片段)(片面)(圖片)

傍bàng(傍晚)(依傍)(傍午)(依傍)(傍明)

海hǎi(大海)(海洋)(海水)(海邊)(海浪)(海岸)

洋yáng(海洋)(大洋)(洋房)(洋溢)(洋相)(汪洋)(遠洋)

作zuò(作業)(工作)(作對)(作廢)(作案)(作罷)

壞huài(壞人)(壞處)(壞話)(壞事)(壞死)(好壞)

給gěi(給你)(送給)(讓給)(獻給) jí(給予)(給養)(補給)

帶dài(帶路)(帶領)(皮帶)(帶隊)(帶頭)(領帶)

詞語表:天空 傍晚 花朵 平常 江河 海洋 田地 發動 工作

3、《植物媽媽有辦法》

法fǎ(方法)(辦法)(法人)(想法)(筆法)(法律)(兵法)(法寶)

如rú(如果)(不如)(如何)(比如)(假如)(如意)

腳jiǎo(腳下)(手腳)(腳跟)(後腳)(腳本)(腳底)(腳尖)(腳力)

它tā(它們)(它的)(其它)(無它)(它人)

娃wá(娃娃)(女娃)(奶娃)(嬌娃)(男娃)(娃子)(夏娃)

她tā(她們)(她的)(她倆)

毛máo(皮毛)(毛竹)(毛發)(白毛)(鵝毛)(汗毛)

更gèng(更加)(更好)(更多)(更高)gēng(更改)(更正)(更變)(三更)

知zhī(知道)(知識)(通知)(告知)(已知)(知己)(知心)

識shí(認識)(知識)(識別)(識破)(識趣)(識貨)(才識)(常識)

詞語表:辦法 如果 告別 四海為家 出發 皮毛 那裡 知識

4、玲玲的畫

畫huà(畫家)(畫畫)(畫卷)(畫師)(畫報)(年畫)(畫報)(刻畫)(描畫)

幅fú(一幅)(幅度)(單幅)(尺幅)(幅員遼闊)

評píng(評價)(評論)(批評)(評獎)(評語)(評分)(書評)(評選)

獎jiǎng(獎品)(獎狀)(誇獎)(獎杯)(發獎)(領獎)(大獎)

候hòu(時候)(等候)(問候)(候補)(氣候)(火候)(候診)

報bào(報道)(報告)(報紙)(報復)(匯報)(報告)(晚報)(電報)

另lìng(另外)(另類)(另冊)(另案)(另日)(另自)(另收)

及jí(及時)(不及)(波及)(遍及)(觸及)(埃及)(趕及)(及格)

拿ná(拿著)(拿走)(拿來)(捉拿)(拿出)(拿給)(拿捏)(拿手)

並bìng(並列)(並排)(合並)(並進)(並且)(並入)(並行)

詞語表:評獎 時間 時候 只要

5、一封信

封fēng(信封)(封面)(封口)(封住)(封山)(塵封)(封刀)

信xìn(信封)(信心)(口信)(失信)(守信)(信任)(信手)

今jīn(今天)(今日)(今年)(今生)(古今)(今後)(今夕)

寫xiě(寫字)(書寫)(寫生)(寫實)(聽寫)(寫真)(抄寫)(大寫)

支zhī(支持)(一支)(支點)(不支)(本支)(分支)(支付)(支出)

圓yuán(圓珠筆)(圓桌)(圓圈)(圓心)(圓柱)(半圓)(方圓)(圓月)

珠zhū(珠子)(珠寶)(珍珠)(水珠)(淚珠)(串珠)(東珠)(汗珠)

筆bǐ(毛筆)(一支筆)(筆直)(筆畫)(鋼筆)(鉛筆)(親筆)(代筆)(文筆)

燈dēng(台燈)(燈光)(燈火)(點燈)(電燈)(路燈)(燈籠)(車燈)

電diàn(電話)(電視)(發電)(彩電)(充電)(電筆)(電動)(電工)

詞語表:出國 半年 圓珠筆 開心 以前 還有 台燈 冷清 陽光

6、媽媽睡了

哄hǒnɡ:①說假話騙人②用語言或行動逗人喜歡

(哄騙)(哄人)(哄勸)(哄逗)(哄弄)

hōnɡ:好多人同時發聲。(哄傳)(鬨堂大笑)(鬧哄哄)

hònɡ:吵鬧,攪擾。(起鬨)(哄場)(哄搶)(一哄而起)

先xiān(首先)(先前)(先生)(先人)(事先)(祖先)(先烈)(起先)

閉bì(閉上)(關閉)(閉合)(閉目)(閉門)(閉氣)(閉會)(閉幕)

臉liǎn(臉上)(洗臉)(臉色)(丟臉)(翻臉)(變臉)(紅臉)(花臉)

事shì(故事)(事情)(事實)(事業)(大事)(辦事)(本事)(從事)

沉chén(下沉)(沉著)(浮沉)(沉重)(深沉)(低沉)(沉睡)(沉悶)

發fà(頭發)(發辮)(發尾)(發梢)(理發)(白發)(染發)(發廊)

fā(發現)(發明)(發生)(發貨)(發火)(發白)(發芽)(發電)

窗chuāng(窗戶)(窗花)(窗檯)(紗窗)(車窗)(窗格)(窗口)(門窗)

詞語表:明亮 故事 頭發 窗外

7、古詩二首

樓lóu(樓房)(上樓)(下樓)(樓梯)(頂樓)(茶樓)(樓蘭)(樓市)(木樓)

依yī(依靠)(依然)(不依)(皈依)(依託)(依傍)(依法)(依舊)(依次)

盡jìn(無盡)(盡頭)(盡量)(盡快)(盡力)(盡心)

黃huáng(黃色)(黃河)(米黃)(杏黃)(蛋黃)(黃昏)(黃山)

層céng(一層)(雲層)(層次)(中層)(冰層)(土層)(分層)(地層)

照zhào(照亮)(光照)(照顧)(照看)(照料)(對照)(照相)

爐lú(香爐)(火爐)(爐子)(電爐)(爐灶)(出爐)(爐火)(手爐)

煙yān(煙火)(煙花)(雲煙)(油煙)(松煙)(煙土)(煙葉)(香煙)

掛guà(掛在)(掛住)(掛念)(記掛)(掛失)(掛號)(掛名)

川chuān(山川)(大川)(川菜)(川貝)(四川)(川流不息)(河川)(川劇)

8、黃山奇石

南nán(南方)(南北)(南邊)(向南)(東南)(江南)(嶺南)(南非)

部bù(南部)(部分)(部隊)(部首)(部件)(部下)(頭部)(內部)

些xiē(一些)(好些)(這些)(那些)(些許)(某些)

巨jù(巨大)(巨人)(巨石)(巨頭)(巨星)(巨型)(巨作)

位wèi(一位)(座位)(位置)(學位)(職位)(讓位)(各位)

每měi(每天)(每日)(每次)(每處)(每晚)(每時)(每年)

升shēng(上升)(升旗)(升起)(升級)(晉升)(飛升)(公升)

閃shǎn(閃光)(閃亮)(閃開)(躲閃)(閃電)(閃失)(閃爍)

狗gǒu(小狗)(天狗)(白狗)(打狗)(狗市)(狗頭)(黑狗)

詞語表:南部 那些 山頂 一動不動 雲海 巨石 前方 每當 金光閃閃 奇石

9、日月潭

名míng(名字)(有名)(命名)(書名)(名單)(才名)(成名)

勝shèng(勝出)(名勝)(勝利)(勝負)(勝敗)(勝算)(勝訴)

跡jì(名勝古跡)(足跡)(痕跡)(水跡)(行跡)(古跡)(奇跡)

央yāng(央視)(央求)(未央)(奉央)

麗lì(美麗)(華麗)(秀麗)(瑰麗)(麗影)(亮麗)(綺麗)(風和日麗)

華huá(華美)(中華)(華麗)(才華)(光華)(華北)(華人)(升華)(年華)

展zhǎn(展開)(開展)(展覽)(展示)(展現)(伸展)(出展)(會展)

現xiàn(現在)(展現)(現象)(現實)(現行)(出現)(現代)(現金)(現貨)

披pī(披上)(披著)(披露)(披風)(披肩)(披星戴月)

詞語表:群山 樹林 名勝古跡 中央 美麗 天邊 燈光 中午 展現 細雨 風光

10、葡萄溝

份fèn(一份)(月份)(股份)(等份)(份額)(年份)(省份)

坡pō(山坡)(上坡)(高坡)(坡度)(坡田)(土坡)(下坡)

枝zhī(枝葉)(一枝)(樹枝)(枝條)(分枝)(柳枝)(枝丫)

起qǐ(起床)(起來)(一起)(起立)(起床)(起風)(起跑)

客kè(客人)(請客)(客戶)(做客)(會客)(請客)(客車)(客機)

收shōu(收走)(豐收)(回收)(收入)(收益)(收拾)(收費)(收成)

城chéng(進城)(城市)(城牆)(城外)(城門)(南城)(長城)(邊城)

市shì(城市)(市長)(上市)(夜市)(市區)(市民)(都市)(市裡)(市尺)

利lì(利用)(水利)(有利)(利益)(利害)(鋒利)(失利)(不利)

詞語表:水果 月份 山坡 梯田 枝葉 展開 綠色 五光十色 好客 老鄉 城市利用 流動 空氣 水分 非常

11、坐井觀天

井jǐng(一口井)(井水)(水井)(井口)(打井)(挖井)(油井)(礦井)

觀guān(觀看)(景觀)(觀察)(觀望)(外觀)(壯觀)(改觀)(參觀)

沿yán(沿著)(邊沿)(沿路)(沿用)(前沿)(窗沿)(沿海)(沿線)

答dá(回答)(問答)(答案)(答復)(答應)(報答)(答謝)

渴kě(口渴)(渴了)(渴望)(渴求)(渴望)(飢渴)(乾渴)

喝hē(喝下)(喝水)(喝茶)(喝湯)(喝粥)(吃喝)

話huà(說話)(講話)(俗話)(對話)(話別)(白話)(電話)

際jì(無邊無際)(國際)(天際)(邊際)(交際)(一望無際)

詞語表:坐井觀天 井沿 回答 口渴 大話 井口 無邊無際

12、寒號鳥

面miàn(麵包)(面團)(麵粉)(面對)(對面)(面孔)(下面)(水面)(後面)

陣zhèn(陣雨)(一陣風)(對陣)(陣容)(方陣)(上陣)(陣門)(助陣)

朗lăng(晴朗)(朗讀)(明朗)(開朗)(爽朗)(朗誦)(朗聲)

枯kū(枯草)(乾枯)(枯黃)(枯葉)(枯燥)(枯萎)(枯井)

卻què(卻是)(了卻)(卻步)(退卻)(推卻)(了卻)(失卻)(盛情難卻)

紛fēn(紛紛)(紛紛揚揚)(繽紛)(紛亂)(紛繁)(糾紛)(紛飛)(紛擾)

夜yè(夜晚)(夜裡)(半夜)(黑夜)(夜班)(夜宵)(熬夜)(日夜)

詞語表:山腳 當作 河邊 晴朗 枯草 出去 晴天 正好 清早 現在 將來大雪紛飛 一樣

13、我要的是葫蘆

棵kē(一棵樹)(幾棵)(一顆)(棵桿)

謝xiè(謝謝)(花開花謝)(感謝)(道謝)(謝絕)(謝辭)(凋謝)(謝意)

想xiǎng(想像)(想到)(猜想)(想念)(構想)(想法)

盯dīng(盯著)(盯住)(盯梢)(盯人)(盯防)(盯視)

言yán(發言)(言語)(名言)(語言)(留言)(言說)(言論)(言談)

鄰lín(鄰居)(鄰里)(臨近)(鄰國)(四鄰)(鄰座)(鄰邦)(比鄰)

治zhì(醫治)(治好)(治理)(治病)(治安)(治水)(處治)(治學)

怪guài(奇怪)(怪人)(古怪)(妖怪)(責怪)(怪罪)(怪味)

詞語表:從前 細長 綠葉 雪白 可愛 每天 自言自語 南瓜 鄰居 奇怪

14、難忘的潑水節

忘wàng(忘記)(難忘)(遺忘)(淡忘)(健忘)(忘本)(忘憂)(相忘)

潑pō(潑水)(潑出)(撒潑)(潑辣)(潑婦)(潑灑)(潑墨)(潑皮)

度dù(年度)(度過)(長度)(度量)(溫度)(尺度)(法度)(過度)

龍lóng(飛龍在天)(火龍)(龍舟)(水龍)(火龍)(長龍)(恐龍)(龍眼)

炮pào(大炮)(炮火)(鞭炮)(炮彈)(禮炮)(炮兵)(花炮)(放炮)

穿chuān(穿衣)(穿上)(穿戴)(穿孔)(穿針)(看穿)(說穿)(拆穿)

向xiàng(方向)(走向)(風向)(去向)(航向)(志向)(意向)(向來)

令lìng(命令)(指令)(法令)(時令)(夏令)(令尊)(縣令)(節令)

詞語表:難忘 潑水節 火紅 一年一度 因為 四面八方 龍船 花炮 歡呼 人群 歡樂 清水

15、古詩二首

危wēi(危險)(危難)(安危)(危機)(危害)(垂危)(危及)(病危)

敢gǎn(敢於)(果敢)(勇敢)(不敢)(膽敢)(敢當)(敢問)(敢請)

驚jīng(驚嚇)(吃驚)(驚怕)(受驚)(驚慌)(驚擾)(驚恐)(驚動)(驚喜)

陰yīn(陰天)(陰山)(陰雨)(陰陽)(陰暗)(陰溝)(陰謀)(陰極)

似sì(好似)(似乎)(相似)(類似)(近似)(神似)(貌似)(疑似)

野yě(山野)(野外)(田野)(野生)(野菜)(下野)(粗野)(視野)

蒼cāng(白發蒼蒼)(蒼白)(蒼老)(蒼茫)(蒼天)(蒼山)(蒼松)

茫máng(白茫茫)(茫然)(茫昧)(茫茫)(渺茫)(茫然若失)

16、霧在哪裡

於yú(於是)(終於)(等於)(大於)(便於)(處於)(關於)(基於)

論lùn(討論)(言論)(談論)(議論)(論述)(論文)(言論)(論壇)

岸 àn(河岸)(上岸)(靠岸)(岸邊)(兩岸)(海岸)(沿岸)(岸然)

屋wū(房屋)(屋子)(屋外)(屋頂)(屋檐)(屋脊)(裡屋)(愛屋及烏)

切qiè(一切)(切身)(關切)(切入)(親切)(急切)(切合)(切記)

久jiǔ(長久)(久遠)(久仰)(久違)(不久)(多久)(持久)(經久)(久別)

散sàn(分散)(散開)(散步)(散心)(散夥)(散布)(散發)(散播)

步bù(散步)(跑步)(腳步)(步伐)(步行)(地步)(步兵)(步子)

詞語表:於是 無論 海水 船隻 遠方 連同 岸邊 海岸 同時 房屋 行人 一切 不久 出現 散步

17、雪孩子

唱chàng(唱歌)(歡唱)(演唱)(唱腔)(領唱)(唱本)(唱名)(唱票)

趕gǎn(趕走)(趕快)(追趕)(趕上)(趕車)(趕集)(趕巧)(趕超)(趕場)

旺wàng(興旺)(旺火)(旺年)(旺盛)(旺季)(旺氣)(旺鋪)(旺地)

旁páng(旁人)(身旁)(旁邊)(旁門)(旁聽)(旁觀)(旁證)(偏旁)

渾hún(渾然天成)(渾水)(渾濁)(渾身)(渾渾噩噩)(打渾)

誰shuí(誰的)(是誰)(誰人)(誰家)

輕qīng(輕聲)(輕快)(年輕)(輕松)(輕易)(輕便)(輕信)(輕便)

汽qì(汽油)(汽水)(水汽)(汽化)(蒸汽)(汽笛)(汽船)(汽車)

詞語表:出門 起來 空地 唱歌 回家 屋子 趕快 旁邊 火星 渾身 水汽

18、狐假虎威

食shí(食物)(吃食)(糧食)(食品)(主食)(吞食)(日食)(月食)

物wù(食物)(動物)(物品)(產物)(動物)(凡物)(公物)(穀物)

眼yǎn(眼睛)(眼光)(眼鏡)(眼皮)(泉眼)(白眼)(板眼)(榜眼)

爺yé(大爺)(爺爺)(老爺)(少爺)(佛爺)(姑爺)(相爺)(爺們)

爪zhuǎ:鳥獸的腳,多用於口語(爪子)(雞爪)(狗爪子)(爪兒)

zhǎo(鷹爪)(虎爪)(爪牙)(前爪)(張牙舞爪)(百爪撓心)

神shén(神奇)(神仙)(神聖)(神靈)(神醫)(神效)(神妙)(神態)(神色)

活huó(生活)(活著)(活動)(復活)(存活)(幹活)(活水)(活塞)(活捉)

豬zhū(豬頭)(豬皮)(豬毛)(苗豬)(母豬)(山豬)(生豬)(豬腦)

詞語表:食物 爪子 神氣 活現 往常 身後 信以為真

19、狐狸分乳酪

奶nǎi(奶奶)(牛奶)(奶牛)(奶油)(豆奶)(擠奶)(馬奶)(奶水)(下奶)

始shǐ(開始)(始於)(始終)(始末)(創始)(初始)(始發)

吵chǎo(吵鬧)(爭吵)(吵鬧)(吵架)(吵嘴)(吵擾)

仔zǐ①周密,細致(仔細)②幼小的,多指家畜(仔雞)(仔豬)

急jí(著急)(急忙)(急切)(急診)(急件)(告急)(救急)(急智)

咬yǎo(咬住)(咬下)(咬牙)(叮咬)(撕咬)(咬合)(咬定)(咬住)

第dì(第一)(第幾)(門第)(次第)

公gōng(公開)(公園)(公共)(公平)(公布)(公務)(公海)(公害)(公元)

詞語表:哥哥 開始 這時 過來 怎麼 仔細 公平

20、紙船和風箏

折zhé(折紙)(打折)(折扣)(折斷)(骨折)(挫折)(曲折)(周折)(存摺)

紙zhǐ(紙片)(紙幣)(報紙)(紙張)(白紙)(草紙)(剪紙)(手紙)(鎮紙)

張zhāng(張開)(張望)(開張)(誇張)(伸張)(張貼)(乖張)(緊張)

祝zhù(祝福)(祝賀)(恭祝)(祝壽)(祝酒)(慶祝)

扎zā(包紮)(捆紮)(綁扎)(扎辮子)

抓zhuā(抓捕)(抓住)(抓緊)(抓獲)(抓撓)(抓癢)(抓葯)(抓彩)(抓賊)

但dàn(但是)(一但)(但凡)(但願)(不但)(但憑)(非但)

哭kū(哭泣)(哭訴)(大哭)(號哭)(哭聲)(哭腔)(哭笑)(哭喊)

詞語表:紙船 松果 紙條 上面 快樂 難過 屋頂 和好 高興

21、風娃娃

車chē(車牌)(車輛)(車輪)(車速)(汽車)(客車)(火車)(車窗)(水車)

得de:用於表示動作變化的詞的後面(跑得快)(香得很)(拿得動)

dé(得體)(得到)(得失)(得勝)(取得)(得出)(得意)(得逞)

děi:必須,需要(可得注意)

秧yāng(秧苗)(插秧)(育秧)(瓜秧)(育秧)(豆秧)(秧田)

苗miáo(樹苗)(禾苗)(苗頭)(育苗)(火苗)(出苗)(幼苗)(揠苗助長)

汗hàn(汗水)(出汗)(汗顏)(擦汗)(發汗)(汗滴)(汗跡)(汗巾)

場chǎng(場地)(出場)(場合)(場面)(場景)(廣場)(市場)(現場)(上場)

傷shāng(傷心)(傷痛)(傷口)(傷感)(傷勢)(傷風)(憂傷)(悲傷)

路lù(路邊)(大路)(路口)(路途)(馬路)(門路)(思路)(紋路)(水路)

詞語表:田野 風車 飛快 秧苗 急忙 力氣 廣場 傷心 路邊

3. 三星賀壽紅回門屬於什麼戲劇

應該是三星賀壽吧,專門為老人祝壽的。

拓展資料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皮影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戲劇的起源實不可考,有多種假說。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對一種乞求戰斗勝利的巫術活動的合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另一為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是古希臘戲劇,它被認為是起源於酒神祭祀。

戲劇是由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戲劇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場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它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通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4. 曲劇是怎麼來的

曲劇是在河南曲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邊踩高蹺邊唱曲子,後來逐漸發展成為高台曲。

曲劇是在河南曲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邊踩高蹺邊唱曲子,後來逐漸發展成為高台曲。鼓子曲是一種曲牌聯綴體式的說唱藝術,演唱時,三五人自執檀板擊節,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幫腔處就一起幫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順序來演唱。約於清末民初,出現鼓子曲與踩高蹺相結合的形式,稱為「高蹺曲」。它最初出現的時候,既不化裝,也不分行當,只是由數人踩高蹺唱有故事情節的曲子,以三弦等樂器伴奏,走街串坊。發展至1920年前後,才出現了有簡單化裝和粗略的行當分工的高蹺曲,多數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間傳說腳本,如《小姑賢》、《打皂》、《小打魚》等。 「高蹺曲」去掉高蹺拐子並登上戲劇舞台,是它由一般的民間歌舞演變為正式的「高台曲」這種戲曲形式的標志性事件,形成曲劇發展的一個質的飛躍。
早在民國15年(1926年)農歷四月初七,由河南省臨汝縣鄭鐵爐村朱萬明和大張村關雲龍所率領的劇社「同樂社」(由高蹺曲「玩友」朱萬明、馬清波、陳書奇、李富生、鄭君等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縣潁陽鄉三里李窪村演出,因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蹺演出,李窪村的李祖白(保長,哄過戲)提出去掉高蹺站在檯子上唱曲子。由觀看演出的農民將運載庄蹺的牛車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蹺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許狀元祭塔》、《楊八姐鬧酒店》劇目。這使高蹺曲子走上了檯子曲子。二個月後,農歷六月十三日,李窪村這天年年為龍王廟唱廟會戲,就在廟門前壘個0.5米高的一個小檯子,上面打了棚,後面掛了一大塊紅布,叫遮堂布,這就像舞台了,由伊川的耿庚辰、孔海東、劉金水……登封的王天水、范隨林、李圪嗒……等二十人在舞台上唱了曲子戲,模仿當地的越調和靠調(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銅器。唱的有「丁郎認父」「天河記」「劉全進瓜」「武松殺嫂」「書館會」等。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從此,檯子曲子走上了舞台曲子,叫河南曲子,後來叫河南曲劇。河南曲劇正式誕生了。廟會戲後,消息傳的很遠,來邀請為他們祝興演唱的不斷,就招來了各地名演和本村演員外出演出,又在紅布上寫了「醒民劇團」四個大字。這是國內最早的曲劇團。在1927年開始到外地演出謀生。很快影響到附近縣鄉,又有了多家演唱組織。這種去掉高蹺在舞台上演出的形式,在20年代後期已較普遍。也影響到了朱萬明,他們在1928年,又在洛陽看了文明戲(通俗話劇)的演出後,受到相當大的啟發,思想有所轉變,便與「玩友」結伙進城,在洛陽老集的一個炕院(「勝利舞台」原址)演出《戒大煙》、《放足》、《李豁子離婚》等時裝戲,受到歡迎。30年代起,舞台曲子逐漸向兄弟劇種學習表演程式,戲劇的伴奏樂器也逐漸增多,逐漸發展成為健全的「文武場」,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戲曲,向正規化的方向發展。曲劇在吸收了豫劇、京劇等戲曲劇種的打擊樂,並根據演唱伴奏需要豐富了管弦樂,劇目也漸漸由演家庭生活戲而偏向於演歷史戲(袍帶戲),由演中小型戲而演大戲,各行當也逐漸完善起來。
但在30年代前期,一般曲劇戲班還是停留在業余性質:農忙務農,農閑從藝,一個班社也僅十餘人。他們在演出時也不講戲價,只求管吃。若收到饋贈錢物,則全班社平均分配。當時,在汝南、周口、信陽、南陽等地,都先後出現了高台班。

5. 最早之前的動畫是用手畫的嗎現在的動畫是用什麼技術畫出來的

最早是手畫很多圖片然後翻動做出動作效果...用語言描述這個過程比較費力希望你能聽懂我的意思
現在是手工先畫原稿然後分鏡然後掃描到電腦上作一些處理在進行小的修改(如口型變化就是說話,上下移動就是人物在思考觀察等等)
當然這是比較簡單的說法也就是
手工畫+電腦技術

比較復雜詳細的見如下
公司不同其製作流程也有所不同。
首先說說國內的一般動畫公司的製作流程。
製作一部動畫片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它需要多個部門齊心協力,相互配合。我們可將傳統動畫製作流程劃分為17個步驟。
(1)企劃。企劃可以理解為策劃。動畫製作公司、發行商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商,如玩具製作商,共同策劃應該開發怎樣的動畫片,預測此種動畫片有沒有市場,研究動畫片的開發周期,資金的籌措等多個問題,能夠達成共識,也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2)文字劇本。開發計劃訂立以後,就要創作合適的文字劇本,一般這個任務由編劇完成。可以自己創作劇本,也可借鑒、改編他人的作品。總之編劇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生活感受,能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熱愛,通過具體的故事情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表達出來。
(3)故事腳本。劇本創作好以後,要將其改成故事腳本,也就是用卡通語言來描述一下劇本。故事腳本是以圖像、文字、標記說明為組成元素,用來表達具體的場景。在故事腳本中,每一幅圖中的人物、背景、攝影角度、動作可以簡單地繪出,不需要像真正的動畫稿那麼詳細,但是對白、音效要標記清楚,計算出相應的時間。標記好要應用的鏡頭、特效,比如推特寫、逆光等。
(4)造型與美術設定。要求動畫家創作出片中的人物造型。既要有特點,但又不能太復雜。創作中可以使用誇張的手法。各個人物的正面、側面、背面的造型都要交待清楚。不同人物之間對比可以強烈些,比如高瘦和矮胖。
(5)場景設計。場景設計側重於人物所處的環境,是高山還是平原,屋內還是屋外,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都要一次性將動畫片中提到的場所設計出來。
(6)構圖。有了故事腳本、場景設計、人物造型之後,是不是可以畫動畫了呢?當然不行。在此之前還有個構圖的過程。總體來看以構圖為分界線,從企劃到構圖可以作為設計階段。構圖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目的就是生產作業圖。作業圖比較詳細,上面要指明人物是如何活動的,如人物的位置、動作、表情,還要標明各個階段要運用的鏡頭。概括而言,一些人畫出人物和角色的姿態,一些人畫出背景圖,讓人物可以在背景中運動,一些人標示所要運用的鏡頭。
(7)繪制背景。動畫的每一幀基本上都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分是背景,上部分是角色。背景是根據構圖中的背景部分繪製成的彩色畫稿。(主要使用的軟體:photoshop)
(8)原畫。構圖中的人物或動物、道具要交給原畫師,原畫師將這些人物、動物等的關鍵動作繪制出來。注意在這里指的是關鍵動作,而不是每一個動作。原畫應該將人物刻畫得富有生命感,活靈活現。
(9)動畫。動畫師是原畫師的祝壽,他的任務是使角色的動作連貫。原畫師的原畫表現的只是角色的關鍵動作,因此角色的動作是不連貫的。在這些關鍵動作之間要將角色的中間動作插入補齊,這就是動畫。
(10)品質管理。也就是進行質量把關,任何產品都有質量要求,動畫片也不例外。生產一部動畫片有諸多的工序,如果某一道工序沒有達到相應的要求,肯定會影響以後的生產工作。因此在每個階段都應有一個負責質量把關的人。
(11)影印描線。把原動畫稿用流程的線條描在動畫紙上,然後進行掃描。
(12)定色與著色。把掃描道電腦里的動畫線稿用軟體按照定好的顏色進行上色。(主要使用的軟體:Animo,USA)
(13)總檢。對上面的工作整體檢查。
(14)剪輯合成。把動作和背景和在一起。加上必要的特效。形成動畫片畫面的最終效果。(主要使用的軟體:Animo,AE)
(16)配音、配樂與音效。一部影片的聲音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請一些觀眾熟悉的明星來配音。比如《寶蓮燈》中給孫悟空配音的陳佩斯,《玩具總動員》中給主人公配音的湯姆.漢克斯,這樣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好的配樂可以給影片增色不少,甚至可能過了若干年之後,影片的故事情節已經淡忘了,但是一聽到主題音樂,又勾起了人的無限回憶。
(17)試映與發行。試片就是請各大傳播媒體、文化圈、娛樂圈、評論圈的人士來欣賞與評價。評價高當然好,不過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
上述的過程是傳統的動畫生產流程。現代動畫生產流程與其在步驟上類似,但在處理方法上卻大不相同,最根本的區別是引入電腦。

這是迪斯尼的動畫主要製作流程,太多了我就不寫出來了。看鏈接:http://hi..com/%C9%C1%C5Q%B5%C6/blog/item/607898d363476836970a16a5.html
介紹2d動畫製作流程的視頻,很好的資料,講得很詳細:http://video..com/v?word=%D2%BB%B2%BF%B6%AF%BB%AD%B5%C4%B5%AE%C9%FA&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現在的2D動畫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是:傳統手繪,就是用筆在紙上一張一張的畫,然後掃描道電腦裡面。
另一種是:無紙動畫,就是不用紙,直接在電腦上面畫,還是要一張一張的畫或者用flash可以調出一些動作。
至於現在一秒動畫要做多少副,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要看你要求怎麼樣。一幅動畫稿不等於一幀,正常的視頻格式是一秒24幀,如果需要的話就畫24張,動畫有一拍一也就是一秒畫24張一張畫只拍一次一就是只用一幀,一拍二一秒12張一張拍兩次一就是占兩幀,一拍三一秒8張。一拍四的話效果就太差了。
至於軟體嘛,2d動畫軟體方面並不重要,因為它要人畫出來。傳統手繪動畫只需要上色、合成和背景製作的軟體。上色一般常用的有Animo、USA。背景一般用photoshop、Pantera。無紙動畫最常用的軟體就是flash了,不過用它調出來的動作很生硬。
如果你想學2D動畫的話,別想太依賴軟體了。

6. 荀子的父親是誰

歷史未有記載。

荀子的師父宋子(宋研)是墨家的人物
荀子的弟子有李斯、韓非、浮邱伯、張蒼,再傳弟子有申公、楚元王劉交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史記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於五十年始來游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李斯 ——韓非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為《荀子》(唐代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注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楊倞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啟雄。 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荀子博學深思,其思想學說以儒家為本,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他以孔子、仲弓的繼承者自居,維護儒家的傳統,痛斥子張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為「賤儒」,對子思、孟子一派批評甚烈。其對孔子思想有所損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強調了孔子的「禮學」,頗有向法家轉變的趨勢,後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李斯都出於荀子門下,並非完全偶然。由於荀子處在戰國末期的時代,諸子各派的思想學說均已出現,這使得他不僅能採納諸子思想,又可以進行批判和比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豐富。可以說,宇宙論、人性論、道德觀、知識論、教育觀、文學、政治學、經濟學、邏輯學等各個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樹。
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是之謂天」(《荀子?天論》)。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荀子?天論》)。從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規律性出發,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觀點,「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天論》)。在主張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荀子進一步提出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發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頒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荀子?天論》)。荀子的這一系列富於唯物論性質的思想,在先秦諸子關於天道觀的爭辯中,獨樹一幟,它高揚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即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過人的形體機能而進行。認識的過程是通過「天官」(感官)接觸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維器官)進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體相結合。「心」(思維)是認識的重要階段,「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認為,認識的片面性和主觀性是一大「蔽」,「蔽 」的形式很多,有:「欲為蔽,惡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荀子?解蔽》)要解蔽就須「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之謂虛 」(《荀子?解蔽》)。如做到了「虛壹而靜」,也就可以達到「大清明」。在「知」與「行」的關繫上,荀子以為「行」高於「知」,「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在「名」與「實」的關繫上,荀子強調「實」是「名」的客觀基礎,提出了「制名以指實」(《荀子?正名》)的觀點。
在人性論方面,荀子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質朴的一種自然屬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荀子?性惡》),表現為「鎧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荀子?性惡》),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荀子?性惡》)。而人性的「善」則是後天人為(即「偽」)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善」是後天環境和教化學習的結果,「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謂之偽」(《荀子?性惡》)。先天賦予的「性」和後天學事的「偽」是一對矛盾,要解決矛盾通過「化性起偽」,就是通過學、事而改變「性」。「 性」和「偽」是對立統一的,「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荀子?禮論》)。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 性善」論有極大的區別,但就通過所謂的「聖王之教」來教育感化民眾這一目的而言,他們又是一致的。其性惡思想也被後人認為是其法家思想趨向的萌芽。
「 禮」的思想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觀念。荀子提出,「禮」是「先王」為了調節人們的慾望、避免戰亂而制定出來的「度量分界」,「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荀子認為,「禮」的內容雖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師旅」等等,實質不外乎「養」(「養人之欲」)和「制」(「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強調,「禮」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准和治國的根本,即「人道之極」,同時也是至高無上、永恆存在的最高原則,「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飾,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荀子?禮論》)
荀子重視教育和學習的功能,這實際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觀及「化性起偽」人性論的邏輯延伸。他認為,學習對人是至關重要的,「學不能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教育決定了人後天的成長,「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勸學》)。他指出,知識和德性修養是通過積累而成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荀子認為學無止境、後來者居上,「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並強調「學」的目的就在於「為」,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荀子?勸學》)。荀子一向被認為是儒家經學早期傳授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兼通諸經,應劭《風俗通》螳臂當車謂:「孫卿善為《詩》、《禮》、《易》、《春秋》。 」清儒汪中著有《荀卿子通論》,認為「荀卿之學,出於孔氏,而尤有功於諸經」,並對荀子的「傳經」作了詳細考證,為經學史研究的學者所基本同意。荀子是先秦非常重要的儒學家、大學者,在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其地位比較高,但自宋代以後,理學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貶抑荀子,將他從儒家「道統」中排除出來。但荀子的思想學說還是具有頗為深廣的影響,如張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
在做人方面,他遵從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並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仁.知(智).義.勇.行.情.辭,七德。
荀子生活在一個分裂戰亂的年代,他期盼著用他的治國學識輔佐聖王,一統天下,使百姓安寧。
公元前261年,荀子接受齊王的邀請,從秦國回到齊國,第三次做了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韓國貴公子韓非子,楚國李斯、魏國陳囂等學子紛紛投奔稷下學宮。荀子在齊國推行的改革觸犯了權貴者的利益,遭到排擠,遂離開了齊國。
楚國的國君因為早聽聞荀子的才華,專程請荀子去楚國。荀子看到楚王有一統天下的態勢,就隨他而去。
荀子不願再在君王的身邊做說客,選擇做了蘭陵縣令,以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恰逢蘭陵大旱。荀子帶領弟子李斯和陳囂為百姓尋找水源。而楚王傳旨,要荀子代替他祭天求雨。荀子不願意做這種愚蠢的事情。他要繼續為百姓找水。縣丞代替大王祭天求雨。天下起了大雨。
楚國大夫屈潤的兒子屈光,強奸民女,害死兩條人命。荀子把他下入監牢,定為死罪。楚王認為,荀子替他祭天求雨有功。屈潤帶著大王獎賞的黃金來到蘭陵。荀子不接受獎賞,還當眾宣講「天論」,說天有它自己的運行常規,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天上下雨了,那是天上有雨,不是人求來的。人可以利用天的運行軌跡,去做對人有用的事情。他斷絕了屈潤放還兒子的期望。
屈潤惱怒回到都城,誣蔑荀子違抗大王的旨意,想在蘭陵重建魯國。春申君聽信屈潤的讒言,寫信婉言請荀子離開蘭陵,回到大王的身邊來。
荀子明白,這是對他的不信任,憤然掛冠而去,回自己的故鄉趙國。
趙王聞報,親自去館舍迎接荀子進宮,向荀子請教。荀子告訴趙王,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一民」,要想「一民」,君王自己首先要修身。
然而荀子在趙國的生活並沒有如意很久,秦國以借地屯兵為由,派遣使臣要趙國奉獻土地。趙王不敢理直氣壯的回絕。他的愛妃生病了,急忙請御醫看病,御醫說必須用至少生長三百年的還陽草(靈芝),才能讓趙王的愛妃清醒。趙王派人四處尋找,偶然在一個寡婦家發現,這是她的外甥為了治好表妹的病,從太行山的高山頂上拼著性命采來的。
荀子直言告誡趙王,君王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但是,違背禮義,失卻道德,視百姓如草芥,百姓就會拋棄他。趙王表面聽從了荀子的忠告,秦國使臣獻來了從寡婦家搶來的還陽草,他欣然接受,並且答應了秦國的領土要求。結果是他的愛妃病沒有治好,死了。那個小妹因沒有了還陽草治病,也死了。
荀子無比氣憤,像這樣懦弱的君王怎麼能夠振興傷了元氣的趙國?又怎麼能夠一統天下呢?遂准備離開趙國。
楚國的春申君聽到這個消息,聽從門客的意見,要請荀子重回楚國。派屈潤去邯鄲,被荀子責難而歸。春申君化裝成商人,秘密到邯鄲,向荀子當面道歉,遂荀子隨春申君回到楚國去。復任蘭陵縣令,
223年,秦國滅掉楚國。秦國平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荀子一生的夙願終於願實現了。始皇帝加冕,舉國慶賀。恰逢荀子九十大壽,蘭陵的百姓與荀子的弟子為荀子祝壽,共同歡慶天下一統的盛世來臨。
老年荀子致力於講學,李斯擔任了秦國丞相後,深知李斯天性的荀子廢寢忘食地整理著諸子學說,並分交給弟子們收藏,做完這些後,九十多歲的荀子絕食三日告別人世。
李斯、秦王政和秦國的大臣向荀子的靈位跪拜。
朝廷上下,共同哀悼令人崇敬的一代宗師。
《大畫歷史名人》是東尼文化巨力打造的中國首部區域特色文化青少年歷史知識普及動畫片,其中《大畫歷史名人篇》已經製作完成「第二屆中國文化遺產動漫大賽」優秀作品獎,由華中科技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全國發行,在CCTV新科動漫頻道播出,列為湖北省農家書屋采購目錄,獲得湖北社科出版專項資金、獲湖北省優秀動漫、獲武漢市最佳原創動漫、入選武漢市50個創意符號、獲中國光谷最佳原創動漫精品。故事以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出版的《荊楚文化普及叢書》之《荊楚百位名人》文字版為腳本,把荊楚大地上涌現出的眾多風華絕代的英雄豪傑、賢人逸士、才子佳人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名人通過動畫的表現手法在電視媒體、網路媒體等多種新型傳媒平台進行傳播,讓青少年更多的了解荊楚驕子的歷史功績和動人傳奇,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揚荊楚文化,特別是大力弘揚荊楚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風貌。一位偉人,一段歷史;一位名人,一個傳奇,青少年可以通過動畫的形式,感受並學習荊楚名人「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博採眾長」的開放精神、「眷戀故土」的愛國精神、「和諧誠信」的守信精神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

7. 二維動畫的製作過程,好的給100分,我要詳細的

AE模板:2500個二維卡通人物角色解說場景MG元素動畫StoryNow.rar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460Y-WC_yKRKuwPj6OQ8Ow

?pwd=mis5 提取碼: mis5

卡通一詞開始指代的是那些幽默諷刺的繪畫形式。在西方,卡通可以指壁畫、油畫、地毯等的草圖、底圖,也可以指漫畫、諷刺畫、幽默畫。在中國,卡通、卡通電影與動畫片的含義是一致的,我們常說的卡通其實就是卡通電影的簡稱,指的是借用風格簡練、充滿幽默諷刺的繪畫語言來講述故事的非真人電影。

8. 清朝慈禧太後最喜愛的京劇叫什麼名字

《四郎探母》是慈禧最喜愛的京劇劇目,也是譚鑫培的得意之作

慈禧太後與京劇

中國的傳統戲曲京劇形成於道光年間,最初是被封建統治者稱之為俚俗文化而加以排斥的。隨著京劇藝術的日臻完美,以及京劇社會地位的日益提高,清朝統治者對京劇也逐漸發生了興趣,從而使京劇進入了宮廷。京劇在宮廷的大興,是在光緒年間的事,它於慈禧太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光緒時,慈禧當政,痴情娛樂。慈禧原為咸豐皇帝的妃子,在隨侍咸豐的時候,即已酷愛京劇,一朝大權在握,京劇就成了慈禧在宮內的主要娛樂品。於是,京劇在清宮廷內部興盛起來。光緒九年(1883),為慶祝慈禧皇太後的五旬壽辰,竟破例挑選了大批的京劇演員入宮承差,不僅演唱而且做教習,向宮內太監們傳授京劇。慈禧不僅愛聽愛看,有時還關起門來和太監們唱上一段作為消遣。據《菊部叢譚》載:「慈禧太後工書畫,知音律,嘗命老伶工及知音律者編《四面觀音》等曲,太後於詞句有所增損。」在同治至光緒九年之前,宮內還成立了一個新的戲曲組織,叫做「普天同慶」科班。這個組織不在昇平署編制之內,而是歸屬慈禧直接管轄,是個專門挑選年幼太監專學京劇藝術的科班,人們習慣的叫它「本宮」。這個科班的演員全部由太監擔任,如果某個太監有超群的技藝,就會得到慈禧的賞識,因而也就可以飛黃騰達。當時的小太監張蘭德(小德張)就是由於在昇平署唱戲,才藝雙絕而得到慈禧賞識,提升了官職,最後熬到了總管太監的地位。
又有記載寫道:慈禧對於京劇的最大貢獻是對京劇劇本的翻改。例如清宮廷內大戲《昭代簫韶》,全劇共240出,是崑曲本戲,在慈禧的親自主持下,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開始翻改成京劇(皮黃)劇本。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因義和團運動而中斷,共翻改了105出,是清代宮廷內工程最為浩大的劇本改造翻制工作。有書《昭代簫韶之三種腳本》記載道:

據所目睹慈禧太後當日翻制皮黃本《昭代簫韶》時之情況,分將「太醫院」、「如意館」中稍加知文理之人,全數宣至便殿。分別跪於殿中,由太後取崑曲原本逐出講解指示,諸人分記詞句。退後大家就所記憶,拼湊成文,加以渲染,再呈進定稿,交由「本家」排演,即此一百零五齣之腳本也。故此一百零五齣本,亦可稱為總禧太後御制。
清季,從慈禧太後直到王公大臣幾乎全部酷愛京劇,其行為有時竟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最出名的當屬軍機大臣那桐。軍機大臣等於宰相的職位,國家大事先要在軍機處商定之後,再奏請皇上和皇太後批准。所以人們在背後又稱那桐為「那相」。這那相有一愛好,就是喜愛京劇,即使自己的地位這么高,平時的架子那麼大,可是一遇到京劇演員,頓時便忘了自己是什麼人了。如遇到他崇拜的演員,甚至不惜低聲下氣,諂媚討好。有一次,慶親王在家中為福晉祝壽,請京劇名角來家唱戲。名角譚鑫培在被邀之列。那時的譚鑫培已經是「內廷供奉」(專給皇室演戲)了,王公大臣無不以一睹他的風采為榮。老譚到了慶親王家,主人出來迎候,隨後便滿臉呈笑地提出:「今天能不能請您給我唱個雙出戲?」老譚聽了,說:「行啊,但要哪個大臣給我磕個頭啊?」慶親王以為老譚在開玩笑,但看他那樣子又不像在開玩笑。正在為難之際,忽從外面進來一人,到老譚面前,雙膝跪地,虔誠地說:「請譚老闆賞臉。」老譚頓感驚訝,抬眼一瞅,下面跪的不是別人,正是軍機大臣那桐。這個那相,在譚鑫培演出時,還情不自禁地站起來朝台上作揖,以示自己的仰慕之情。
由此可見,當時宮廷內苑對京劇的痴迷程度。作為京劇迷的慈禧太後精通音律,親審劇本,其熱情程度更是超乎尋常。老一輩京劇藝術家王瑤卿先生說:「西太後聽戲很精,有時挑眼都挑得很服人。」慈禧對進宮的演員在藝術上要求非常高。有時甚至於近於苛刻,即要求演員必須依照「串貫」(宮內的戲目詳細總講,每出戲有每出戲的串貫,上面用各色筆記載著劇目名稱,演出時間,人物扮相,唱詞念白、板眼鑼鼓、武打套數以及眼神表情、動作指法、四聲韻律、尖團字音等等)一絲不差地表演。如唱三刻不準唱40分鍾,唱上聲的不能唱平聲,該念團字的絕對不許念成尖字等等。
顯然,慈禧的對演員舞台表演上的這種要求——如要提起神、咬准詞唱、不準穿薄底靴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她的戲曲審美觀,從表演技術等方面來要求舞台表演的。從另一角度說,是為了適應宮內輕歌曼舞的需要,對演員在身段動作、唱念、穿戴、場面,甚至龍套等都提出了要求,因之使清宮廷內的京劇表演規矩更嚴,追求一種更為嚴謹的規范化。皇權的威嚴與頗有造詣的藝術追求,使京劇在唱念做打各方面磨煉得異常圓熟和精緻。
晚清京劇名家楊小樓最大的機遇就是到清宮唱過戲,當過內廷供奉,並受到慈禧太後的賞識。慈禧看過楊小樓的戲,說道:「這猴兒真不賴!」「猴兒」就是指楊小樓。慈禧的喜愛雖並不等於廣大戲迷的喜愛,但楊小樓的身價卻因此提高了。有一次,楊小樓在宮里演《連環套》,戲中有句台詞是「兵發熱河」(今承德市)。這句詞使得慈禧極為惱怒,因為咸豐皇帝死在熱河,屬於「犯忌」。可慈禧看楊小樓這出戲真是過癮,所以才未被禁演,只把「兵發熱河」改成了「兵發口外」而敷衍了過去。
慈禧對於諸多京劇名家能分出個優劣來。汪桂芬和譚鑫培同是奉供宮廷,二人如果演《戰長沙》戲時,則汪飾關羽,譚飾黃忠,看過這出戲的慈禧評價二人演戲效果時說,「宮里有桂芬,就顯得金福(譚在內廷時的名字)略遜一籌了。」但如果是譚金培出演主角戲時,則經常得到慈禧的稱贊。
慈禧喜歡譚鑫培的技藝,連之也欣賞他的為人。譚鑫培是一個既沒有壞心眼又不惹事的名角。維新思潮興起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明顯,矛盾日益尖銳,有時還借看戲發泄情緒。這一年,光緒慶壽,在宮中演戲。慈禧太後故意點了《造白袍》(即《連營寨》),全堂行頭包括桌圍、椅被都是新做的,嶄新一堂白。譚鑫培扮劉備出場,看到滿台白色,心裡直犯嘀咕:「慶壽怎麼點這出戲呢?下面接《白帝城》,該有多喪氣。」譚鑫培心想盡管光緒皇帝不喜歡自己,但譚卻很佩服光緒,贊成光緒皇帝推行新政。這天譚鑫培連演關張遇害、劉備伐東吳、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大敗、劉備白帝託孤這一串故事,演至火燒連營翻「吊毛」時,他故意以額角觸地,鮮血直流。他做出昏厥的樣子,想用這種表演使正在看戲的慈禧震驚,產生聯想,引發惻隱之心,寬容作為皇帝的光緒。
機警的慈禧早從譚鑫培的眼神和動作中領略到他的一片苦心與用意,但仍心硬如鐵,佯裝不解,始終不為所動。
慈禧只是誇譚鑫培演得好,散戲後賞銀200兩,供他養傷,其他則隻字不提。但慈禧在心裡卻十分欣賞譚鑫培的這種「優諫」的古風和智慧,為其一片忠心所感動,所以,對譚鑫培愈加寵愛,更加頻繁地召譚進宮演戲。
清朝宮廷演戲,劇本、場次、扮相、服飾、把子、表演武打、套數都詳細記載,不得任意增減擅自變通。若在某種指定的場合演出和遇有忌諱詞句,可臨時變通,這只是個別詞句的更動,不得影響劇本全部。例如,有一次譚鑫培在宮中演《戰太平》,因為是慶典演出,要討吉利,故譚鑫培臨時將唱詞「大將難免陣頭亡」一句改唱為「大將臨陣也風光」,只這一句改唱便又得到了慈禧的重賞。而「十三旦」(侯俊山)在宮中演唱《玉堂春》,有「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無還」一句,卻未加改動,仍按原詞唱,因觸怒慈禧屬羊而被驅逐出宮,他還不知犯了什麼過錯而遭到如此的下場,後來得知慈禧惱怒的原因,不免哭笑不得。
若論演技精湛,慈禧也很欣賞名旦田際雲和名丑劉趕三的表演藝術。田際雲光緒十八年入宮演唱,扮相美如天仙,那時是名噪北京和上海的大名角,但在維新變法前後,卻同情維新派人士。他聽說太後與光緒皇帝有矛盾,光緒喜愛看書,便四處購買新書進呈。康有為和梁啟超知道田際雲的為人豪放,且又膽識過人,見多識廣,便通過他傳遞消息。戊戌變法失敗後,田際雲因參與「謀反」,逃往上海。守舊派大臣非常恨他,慈禧視變法為死敵,在菜市口殘酷殺害六君子,對田的寬恕,真是異常之舉。
名丑劉趕三曾做過精忠廟首(戲曲界領導),名列於清「同光十三絕」之一。他一身是膽,鐵骨鋼腸,以敢言時政而蜚聲梨園戲劇界。盡管如此,因其演技精湛,玩意兒超群出眾,確也深得慈禧的喜歡。劉趕三被召為宮廷供奉後,一天,慈禧命他演《十八扯》,趕三飾皇帝,臨入座,吊場詞便念道:「你看我為假皇帝尚能夠有座,他那真皇帝卻天天侍立,何曾坐過?」趕三這樣說是有所指的。原來慈禧太後與光緒結怨,待光緒極為苛刻。每次觀劇,慈禧坐在後堂中,而光緒皇帝立於一側,視同僕人一般。劉趕三在舞台上為光緒鳴不平。慈禧為了掩住眾人之口,從此以後,每次看戲都給光緒一個座位,讓皇帝坐下看戲了。有時人評價此事說,「劉趕三的吊場詞編得好,巧妙地剌中慈禧,又使她欲怒無從,欲責無由。趕三真有古代優孟之風啊!」這樣的在戲中插入謔語譏諷實在是常人所做不到的。後來,因為劉趕三的話雖損,可藝技確實驚人,又極富感染力,光彩照人,每次都能把個慈禧逗得樂呵呵的。劉趕三還破例地得到了藝人想都不敢想的恩賜——他演《探親家》,騎真驢上台,慈禧一高興,恩准劉趕三可以騎驢進入紫禁城。這種禮遇是連一品大臣都得不到的殊榮。
慈禧太後最為賞識的京劇藝人是楊月樓,楊死後,其子楊小樓入宮,扮相英偉,道白別致,韻味十足,舉手投足中規中矩,鏗然有度。慈禧因思念楊月樓而特別寵愛楊小樓。不叫他小樓,而叫他「小楊猴子」。因為,楊小樓也像其父一樣擅長演猴戲。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失敗,《馬關條約》簽訂。一天,楊小樓在宮中為慈禧和光緒演《長坂坡》,看著台上趙子龍於千軍萬馬中單騎救主的神威,想著國勢日危,朝中無人的窘狀,慈禧不禁憂從中來。她回過頭看看皇帝,光緒也是一臉愁容。看著看著,慈禧掉淚了。
京劇名家不愧是京劇名家,即使是在應急的時候,扮演其他角色時也能應酬自如,盡善盡美,從而博得眾人的贊嘆和盛譽。譚鑫培就是這樣的京劇大家。一次,慈禧突然心血來潮,宣譚進宮先演《盜魂鈴》,飾豬八戒,接著反串《溪皇莊》,飾賈亮。這兩出戲,譚從未演過,想讓改改戲碼,又覺得不妥,這是老佛爺點的戲,說不會也不行,那叫抗旨不遵。老佛爺真要發怒,可不是鬧著玩的,沒辦法,只得硬著頭皮去演,好再有一點時間,緊急之中,譚鑫培想到常演大獅子的王長林,問他《盜魂鈴》中的八戒怎麼個演法,兩人相互交流起來,但剛說個大概,催戲的就來報告,說戲馬上就要開演,急得譚鑫培馬上扮裝起來。
《盜魂鈴》是《九獅嶺》的一個片斷,是以武旦為主的鬧妖戲。說的是九獅嶺上有9頭獅子,興妖作怪,殘害生靈,聞知唐僧路過,准備利用「魂鈴」來劫持唐僧吃其肉。這是一出以豬八戒為主角的鬧戲,以丑角應工。這也難為了譚鑫培,丑角戲他還未演過,他也就沒什麼考慮的了。上台後,就是東一句西一句的原板唱腔,只要合轍押韻,不管是什麼戲里的就給唱上了。加上表情、身段、把子的配合,聲情並茂,別具一格。
見到「獅子」後,譚鑫培又加上了一段「先瞧頭,後瞧腳,再看模樣好不好」的數來寶。後邊的開打更是滑稽火爆,從3張桌子上翻下,令眾人膽戰心驚。由於譚有武丑、武生的底子,又唱老生,要唱能唱,要打能打,真是把這折戲給演絕了。
慈禧一邊看,一邊大笑不止,對各王妃命婦們說:「這反串真有意思,大花臉愣學小媳婦。扭扭捏捏真好笑,真好痛快,回頭得多吃上兩碗面呢!」並囑咐太監李蓮英,「一會兒賞這出戲的人,不論是誰,有一個算一個,每人十兩銀子,一匹宮綢。」又囑咐道:「你把譚鑫培給我留住,我另有重賞。」待戲全部演完後,李蓮英把譚鑫培叫到慈禧住處。
譚鑫培跪在階下,聽慈禧說道:「今天是真是難為你了,兩出戲都不是你的本工,可是唱起來不覺得怎麼不像。八戒是你獨創的角,賈亮的口白、神氣、武工,俱都佳妙。」譚鑫培謝過主恩。慈禧當下除賞賜金銀、綢緞外,加賞兩個古月軒鼻煙壺、紅青寧綢袍料四件、四喜白玉搬指兩個、炭膽文具一份。
這出《盜魂鈴》中的別具一格的表演,慈禧不僅沒有說譚鑫培是「邪門歪道」,反而給予贊賞。這樣一來,這種演法便固定下來了,以後再唱都宗法譚鑫培,八戒以生行應工,而《九獅嶺》只單唱《盜魂鈴》一折了。就這樣,一出以武旦為主的戲,變成了一折以老生為主的戲了。
庚子年(1900)七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光緒逃往西安。越一年後,又回到北京。慈禧在國運日蹙之時,仍寄情娛樂,又宣藝人們進宮,不見譚鑫培,問之,譚之子譚小培答道:「家父染病,故不能前來。」一個月後,又不見前來,慈禧聽不到譚鑫培的戲,又見不到他的人,頗為惱火,對李蓮英說:「譚鑫培的病還沒有痊癒嗎?即使不能當差,也應該來請個安哪!」李蓮英實在無奈,去叫譚鑫培。譚也無可奈何,立即叫兒子背著自己入宮見駕。慈禧見後,動了惻隱之心,乃安慰譚鑫培說:「朕不許你死,今後你尚須努力當差,讓朕再享樂幾年。」說完,即令左右取出幾十粒新配製的極為貴重的丸葯,交給譚鑫培,囑咐道:「服後靜養半月,百病皆除。」譚鑫培叩頭謝恩而去。
譚鑫培病好後,為了報答慈禧的恩德,遂自告奮勇,願以全本《四郎探母》孝敬。慈禧早就想聽譚鑫培《探母》一折,今見其欲演全本,自然十分高興。
《四郎探母》是慈禧最喜愛的京劇劇目,也是譚鑫培的得意之作,這次演出,譚鑫培飾演四郎,格外賣力。一段「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嘆」的西皮慢板令聽者無不驚異,音韻獨特,嗓音也較前哀絕頑艷,許多人擔心他大病後復出恐難以唱到終場,沒想到這次演唱是歷史上效果最佳的一次。
慈禧高興,立即傳令賞銀。
慈禧太後究竟看過多少戲,賞賜過多少京劇藝人,史無全錄,難以說清。但在這些藝人中除早故的楊月樓外,譚鑫培最受恩寵,入宮承應,持續的時間也最長。光緒三十三年(1907),譚鑫培最疼愛的小女兒翠珍出嫁,嫁與自己的徒弟須生王又宸,慈禧特地贈送妝奩盒。這樣的恩寵是藝人們從來沒有領受過的。
慈禧直到去世前還在聽譚鑫培唱戲,譚鑫培的戲幾乎成了她片刻不離的精神享受。譚的柔性歌喉適應了她陰柔的欣賞口味。她對譚恩寵有加,授予他六品頂戴,允許人們稱他為譚貝勒、譚狀元、譚大王、譚教主。譚鑫培可以自由出入宮廷內苑,和王公大臣們稱兄道弟。譚鑫培那低靡委婉、變化莫測的唱腔,不僅適合了慈禧的口味,也寄託了國人世紀末的情調,宣洩了國人郁結的惆悵和迷惘。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京劇初創及發展的時期,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控者慈禧太後如此喜歡京劇,研究和發展京劇,無疑為京劇的輝煌擴展提供了條件和溫床。慈禧在京劇發展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在宮內演出有著優越的物質條件,演出排場浩大,同時也使京劇吸收了不少曲牌和鑼鼓經,使京劇音樂伴奏更為豐富。其二,大批優秀藝人進宮演出,陣容擴大,名家的聯手,使京劇的演出質量得到了提高,也使名家之間有了相互促進作用的機遇。這些成績的取得,為此後京劇的發展壯大提供了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可靠保證,促使京劇保持鮮活的藝術魅力,經久不衰。

9. 粵語生日歌

祝壽歌(經典粵語):恭祝你福壽與天齊 慶賀你生辰快樂 年年都有今日 歲歲都有今朝 恭喜你 恭喜你 祝福你生日有好事來 盼望你得鴻運 年年體魄康健 歲歲都有歡欣 恭喜你 多

熱點內容
安裝flexlinux 發布:2025-07-15 16:35:47 瀏覽:371
網站模板php 發布:2025-07-15 16:22:47 瀏覽:247
編譯簡譜 發布:2025-07-15 16:16:37 瀏覽:812
編程口是什麼 發布:2025-07-15 16:11:28 瀏覽:496
微博如何從賬號和密碼登錄 發布:2025-07-15 15:59:02 瀏覽:122
解說電影需要哪些硬體配置 發布:2025-07-15 15:56:59 瀏覽:379
ftp快捷鍵搜索文件 發布:2025-07-15 15:51:44 瀏覽:458
蘋果賬號密碼忘了怎麼注銷 發布:2025-07-15 15:30:50 瀏覽:200
自動閱讀掛機腳本 發布:2025-07-15 15:20:18 瀏覽:848
開票人的許可權配置如何選擇 發布:2025-07-15 14:51:22 瀏覽: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