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珠爾丹珠爾是誰編譯的
㈠ 古代藏族印刷發展
藏族在古代沒有文字的時候,記載大事也類似漢族古代刻本記事、刻石記事或結繩記事、那時,有的在木片、石片上刻上特定的符號或樹葉、花朵及動物、形象;有的則刻在山洞裡、崖壁上。岩畫、岩刻,給後人留下了古老的謎一樣的記錄。
藏族有了文字後,學者用它書寫、記錄,留下了大量文獻。同時,如飢似渴地大量翻譯漢文、梵文和於闐文等佛教、醫葯、歷史等經典著作,對吸收外來文化,進行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幾個世紀內,著名譯師輩出。在佛教「前弘期」,著名譯師達51人;在「後弘期」,從仁青貝桑布(958~1055)到大譯師達瑪室利(1654~1718),著名譯師達171人。早在藏王赤松德贊時代,已將幾部《甘珠爾》、《丹珠爾》譯成藏文,並進行了通俗化的整理工作。在藏王赤·熱巴巾時,還制定了著名的「譯例三條」,即關於校譯佛說部和論疏部兩類佛教典籍的3條規章,使譯者有所遵循和選擇。在翻譯整理的基礎上,譯師們將《大藏經》編了藏文書目,抄寫工整。8世紀,大譯師噶娃白則、孔·魯益旺波等編了《大藏經》、《旦噶目錄》(因藏於山南旦噶頗章而得名)和《欽普目錄》(因藏於山南桑耶欽普宮而得名)。
進入元朝,在武宗至大時期(1308~1311),為皇帝所信賴的大德尊巴降央,委託洛色益西、索南沃色、江繞強秋綳等,把全藏所有的藏譯佛經編訂為《甘珠爾》、《丹珠爾》,即佛說及論疏兩部,並編輯了《甘珠爾目錄之日光》,存放在納唐寺。從此,藏文的《甘珠爾》、《丹珠爾》巨著才有了較完整的手抄本。
幾乎與此同時,歷史上著名的喇嘛布敦·仁欽珠(1290~1364)又移納唐寺所輯《丹珠爾》手抄本於夏魯寺,重新鑒定分類,刪重補遺,寫為定本,並著《丹珠爾》目錄。
在布敦喇嘛進行此項工作的前後,薩迦、孔塘、蔡公堂、達隆、澤當、貢噶、丹薩梯、楚布等地,也紛紛匯集整理書籍,但仍是手抄本。
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明成祖召宗喀巴入京。宗喀巴派弟子釋迦也失代替他前往。第一次是1409年,第二次是1414年。1415年,釋迦也失受封大國師。1419年他返藏倡建色拉寺。1434年,明宣宗宣德九年,封他為大慈法王。他在北京時,駐錫法源寺。為尊崇他的德行,永樂帝下令在南京製成銅印模版,印刷了紅油墨樓梯折疊式的巨著《甘珠爾》經文,封面上寫有金字漢、藏文對照目錄標題,分別賞賜給薩迦巴、噶瑪巴和宗喀巴。賞賜釋迦也失的那套《甘珠爾》經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色拉寺阿巴扎倉。
南京銅印模版的製成,打開了西藏印刷業的大門,整個藏族地區的木刻版印刷事業從此獲得了大發展。不僅是西藏三區(衛、藏、阿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藏區的木刻版或活字版印刷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印書院(巴爾康)相繼建立。
㈡ 丹珠爾的概述
西藏名 Bstan-h!gyur。為西藏大藏經二藏之一。西藏大藏經分為教說翻譯、論著翻譯等兩部,音譯甘珠爾、丹珠爾。「甘」意謂教,「丹」意謂論,「珠爾」則謂翻譯。
甘珠爾又稱正藏,丹珠爾則稱副藏、雜藏、續部等,此系布頓(藏 Bu-ston)對西藏大藏經所作獨特之分類法,其後成為定式。其內容包含諸論師之教語、注釋書、密教儀軌、記傳、語言、文字等甘珠爾所未曾網羅者。此外,亦收錄甚多西藏撰述之諸書。
㈢ 夏魯派的布頓大師
布頓大師佛學知識廣博,著有不少佛學和歷史的著作,他的全集有26函,共200多種書。他是藏文大藏經《丹珠爾》的目錄編纂人,後來《丹珠爾》的幾種版本,基本上都是根據他編訂的次序刻印的。他在1322年還寫了一部佛教史,即《布頓佛教史》,或譯為《善逝教法源流》、《佛教史大寶藏論》,該書前半部是講佛教在印度和尼泊爾傳播的歷史,後半部是記述佛教在藏族地區發展的情況,最後一部分是《甘珠爾》、《丹珠爾》的總目錄,該書是研究藏傳佛教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書之一。布頓大師早期學習過綽浦噶舉、噶當、薩迦等派教法。他成名後,受到日喀則東南襄魯地方封建領主的支持,把他請到襄魯寺去做寺主,這樣,就擴大了襄魯寺名聲,人們便把布頓傳下來的教法稱為夏魯派。由於夏魯寺原與薩迦派關系密切,所以有學者把夏魯派算為薩迦派的一個支系。布頓大師有很多弟子,其中有幾個還曾當過宗喀巴的老師。
㈣ 倉央嘉措曾任法台 這座藏傳佛寺繪有《西遊記》
文/楊文遠
東大寺,藏語稱「大通貢欽貼桑達吉琅」,意為「大通大寺聞思振興洲」,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賽什斯鎮的水磨溝內,因位於蘭州市永登連城妙因寺以東,故名。
東大寺建於明神宗萬曆46年(公元1619年),是天祝縣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藏傳佛教建築,許多高僧曾在此寺居住,2019年入列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靠莽格勒大山、南朝普貫照山,四面環山、坐北朝南的東大寺最早為薩迦派、噶舉派寺院,清初,在魯土司的支持下,成為很有影響力的格魯派寺院。《安多政教史》等史籍對東大寺有過詳細記載。
清康熙年間,倉央嘉措路經此地,曾任該寺法台。寺內存有倉央嘉措用過的法器等文物。
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大師、二世嘉木樣大師也到過該寺講經傳法。
清道光8年(公元1828年),東大寺擴大規模,修建了魯迦堪布囊欠(藏語,意為活佛府邸),先後建有哲學院、續部上院、續部下院、醫學院四大學院,經堂3座、佛堂99間、僧宅545間,僧侶逾千人,成為華銳藏區香火熾盛的藏傳佛教聖地,是天祝當時僅次於天堂寺的第二大寺院。
清同治年間,東大寺亦如天祝境內其它寺院一樣,遭到戰火毀壞,自此之後,東大寺逐漸走向衰落。
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東大寺重新開放,現有僧侶和管理人員共計10人。
清代時期,經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大師批准,魯迦堪布建立了東大寺活佛轉世系統,現已傳至第九世。
而東大寺所藏珍貴文物大部分毀於戰火,少量散失於民間。
根據《天祝藏傳佛教寺院概況》記載,上世紀40年代末,寺院尚藏有北京版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以及金粉書寫的《陀羅尼集》等多種經卷。清雍正帝還曾賜予東大寺一套漢文《甘珠爾》和《丹珠爾》。寺內藏有金、銀、銅各種佛像,以及法器、燈器、水壺、供器不計其數,還藏有用精緻的金線、銀線、絲線製作的各種唐卡以及玉印、文書等貴重文物。
由《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分組成的藏文大藏經,是藏傳佛教經律論總集,為世界知名的藏文佛教叢書。藏文大藏經的編訂從**干布時期開始,至宗喀巴時代,歷經800多年方告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東大寺正殿大經堂兩側牆壁上繪有《西遊記》全本壁畫。寺內僧人擔心壁畫遭到毀壞,便用草泥將壁畫塗抹遮蓋,才使得這以藝術瑰寶在時代浩劫中得以保存下來。
東大寺《西遊記》壁畫以明代《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插圖為藍本,採用傳統國畫技法,以豐富瑰奇的想像、栩栩如生的手法,描繪了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和沙悟凈師徒四人的西天取經歷程。水簾洞、大鬧天宮、高老莊、流沙河、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眾多大眾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通過繪畫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個《西遊記》人物栩栩如生。通過雲、水、山、石等自然景物分隔,不同情節整體上呈散點式分布,自由、協調地構成整幅畫面。
天祝縣博物館副館長謝能薩說,一般認為,東大寺《西遊記》壁畫繪制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70多年 歷史 。也有一種說法是壁畫繪制時間比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成書還要早。
謝能薩介紹,《西遊記》壁畫分為東壁和西壁兩個部分,共繪有194幅單幅畫面,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所發現最完整的《西遊記》壁畫,具有非常高的 歷史 文化價值。
東大寺建築總體布局為左、中、右三路,又分前、中、後院,現存魯迦堪布囊欠等15座單體建築,集漢、藏建築特色於一身,融儒、釋、道文化為一體,體現了漢藏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徵。
東大寺前院有兩層樓,面闊五間。中院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正房為大經堂,內設魯迦堪布法座,供釋迦牟尼佛像,兩側牆壁上為《西遊記》壁畫。後院為活佛寢室。
步入大經堂,兩側牆壁上映入眼簾的《西遊記》全本壁畫令觀者無不驚嘆。雖然距今已有近200年,但人物、場景依舊清晰,色彩依然鮮艷,保存完好。壁畫不僅展現了清逸明麗、秀潤豐腴的藝術魅力,更反映出漢藏文化交融,以及藏傳佛教僧人對《西遊記》的喜愛,向世人昭示著 歷史 的寬宏博大與文化的無私共融之美。
㈤ 古象雄文明的象雄大藏經
在教理深奧的本波佛教的文獻中值得一提的經論為本波教《大藏經》。本波佛教大藏經為分《甘珠爾》和《丹珠爾》,在理論上《甘珠爾》即佛陀辛饒彌沃的經教。《丹珠爾》即象雄和藏區班智達們遺訓釋疏。 本波佛教在歷史上《甘珠爾》是由松吉(佛)辛饒彌沃親自講述並記載而成。在他的法子穆確鄧珠時期,已經出現本波佛教大藏經《甘珠爾》。那時的《甘珠爾》有上千部,辛饒彌沃傳下八萬四千本波法門都是《甘珠爾》。相傳本波佛教前弘期的「六庄嚴」等在法難中將大量本教經典理藏於地下,本教後弘期時,辛欽魯噶和南卡雍仲等人重新挖掘出來繼承弘揚,形成了歷史上最早規范的《甘珠爾》目錄。後來雍仲本波教徒貢珠扎巴將本波佛教文獻作為本波佛教大藏經匯集和編目,並在嘉絨地區第一次出現本波佛教的木刻版——曲欽版和綽斯甲版。這兩個版本在乾隆攻打金川時毀於戰爭。
貢珠扎巴第一次出版木刻版中的大藏經目錄中,顯宗五十五部,般若宗一百零八部,心宗三十部,共二百八十一部。後來西饒拜所著的《書目去暗明燈》記載,從本波佛教第一次伏藏至瓊布洛智降澤時間里,本波佛教經典總量九百多卷。
後來本波佛教學者尼瑪丹增編寫了《雍仲本波教遺訓及其釋疏目錄弘揚辛饒日光》目錄中,敦巴辛饒彌沃遺訓為一百一十三部,其釋疏為二百九十三部,共四百一十六部。
在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雄龍鄉瓦瓊寺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手抄本,這個手抄本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地方有一位霍爾王——仲那登巴送給瓦瓊寺伏藏法王松昂尼巴的。
公元1870年左右松昂尼巴把手抄本的《甘珠爾》請到新龍並保留至今。後來本教學者阿雍仁波切將其影印出版中,顯宗六十三部,般若六十七部,密宗二十部,心宗七部。
後來本波密宗大師滿金拉色仁波切花了五年的時間,將全部經書逐頁修復,終於一九九八年將其重新編輯成一百七十八部。
甘珠爾的分類:
《甘珠爾》的目錄編制方法分類較多,但一般分為四類:
(1)、言圓滿之經部,總68卷63品,
(2)、廣大清凈之品部(般若部)總67卷67品,
(3)、深道密宗之續部,總18卷20品,
(4)、無上心品之庫藏部,總7卷7品。 從辛饒彌沃的法子穆確鄧珠至今,象雄、印度、漢區、藏區、木雅等雍仲本教學者著寫辛饒彌沃遺訓釋疏的論文稱名《丹珠爾》。
《丹珠爾》也可以分顯宗、密宗、心宗與大圓滿,共有上千部。西藏那曲本教活佛丹巴尼瑪出於搶救藏族古代文獻的強烈責任感,經五年的辛勤收集工作終於收集到三百八十部,於一九九九年出版了藏族歷史上第一部本教大藏經《丹珠爾》。丹巴尼瑪活佛沒有出版的本波教《丹珠爾》還有五百多部。
雍仲本波佛教《甘珠爾》和《丹珠爾》是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的大藏經。遠在印度佛教傳入之前,它就產生於西藏,並成為當地民眾唯一信仰的宗教大藏經。它們包括藏地的文化習俗,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原始歷史、科學、天文學、藝術、聲明學、醫術學、佛教學文等教理深奧。
㈥ 喇嘛的經書叫什麼名字
丹珠爾 甘珠爾。裡面有全部喇嘛的經書。
㈦ 藏密的典籍中的經藏是釋迦牟尼親口宣說的嗎
藏密的經典有部分漢傳佛教沒有,漢傳佛教有一些經典藏密也沒有。但是,這些經典都是佛或菩薩所說的經典。藏傳佛教有兩部經集分為《甘珠爾》與《丹珠爾》。
《甘珠爾》(藏語拼音:Ganggyur,威利:bka' 'gyur)是佛陀所說教法之總集。甘珠爾的意思是教敕譯典,與丹珠爾(論述譯典)相對。
德格藏的《甘珠爾》包括律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經部(分大乘經與小乘經)、秘密部(分十萬怛特羅部、古怛特羅)及總目錄等,凡一百函七百餘部。
《丹珠爾》(威利:bstan 'gyur)是藏文大藏經的一部分,意思是論述譯典,內容包含諸論師之教語、注釋書、密教儀軌、記傳、語言、文字等甘珠爾(教敕譯典)所未曾網羅者。
德格藏之丹珠爾包括贊頌部、秘密部、般若部、中觀部、經疏部、唯識部、俱舍部、律部、佛傳部、書翰部、因明部、聲明部、醫明部、工巧明部、西藏撰述部、補遺經論部及總目錄,總計二一三函,三四○○余部。
藏密中得大成就的人無數,即使是末法時代的近代還有八十多人虹化往生的,得舍利子就更多了。按照佛陀在《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中說:「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虹化往生比純粹的「幾粒」舍利子更殊勝,這就更證明了藏密是正法,是即身成佛的證明。
密宗行者泰半都知道,修行至極微細的至高成就,就是大圓滿的身化虹光,在這方面,有三大成就。
第一種,藏名「佳魯卻古」,即是「虹霓法身」成就。
第二種,藏名「佳魯頗清」,即是「虹霓長壽」成就。
第三種,藏名「佳魯德貝」,即是「全身舍利」成就。
「虹霓法身」是命終之時,自己的整個身子,變成一道虹霓,上升上升,融入法界而不見了,這是化虹光得證法身,與宇宙至上意識合為一體。十六世大寶法王,荼化時,有虹光自荼化爐上升,至空中現出虹霓之光,且其心臟燒不壞,是「心舍利」。「虹霓法身」也有僅留下少許毛發指甲,其他化虹而去。
「虹霓長壽」是因為修習「化虹法」的人,不入涅盤,所以表面上看,仍然是色身,其實身子裡面已形神皆妙,可說是內外均透澈了,有如虛空一般,身子能化虹光,但自由自在,能長壽無數劫,能變化任運。我的上師,蓮華生大士,住壽無數劫,也不入涅盤,得證的即是「虹霓長壽」。
「全身舍利」這是不化光的,只是身子縮小,荼化的時候,身子變得晶瑩有光。也有舉身震動不休,而舍利子無數的奔跑出來。這樣的成就也是很大的,全身舍利的成就,與身子化為晶瑩有光的,都是成就的表徵。(佛陀離開人間就是用「全身舍利」示現給我們眾生看的,讓我們產生信心。)
「虹霓法身」、「虹霓長壽」、「全身舍利」的三大成就,是平等的,沒有等級之分,這是誓願不同的緣故,以「虹霓法身」來說,與至上合一等於是入涅盤,入了涅盤就少來再度眾生,至於「虹霓長壽」是不入涅盤,其誓願是生生世世均度眾生,而全身舍利晶珠,是修法上的不同而已。這三種大成就,是平等無差的,均是「虹霓法身變」的大成就。
我們宗派用藏密的密法度亡故之人,還有無數的舍利子呢。鄙人把鄙人宗派里超度得舍利的一些感人故事刊登在自己的博客里,其中還有動物超度得舍利子的。鄙人在本宗參加的一個廟宇中,還見證了舍利子可證明了密法是正法,也可說密法非常殊勝!
㈧ 金剛經是誰翻譯的
早在明代由錫埒圖固始·朝日吉等以蒙文翻譯《金剛經》,並匯入了北元朝察哈爾的林丹汗下令翻譯編纂的蒙文《甘珠爾》中。清順治皇帝為宏揚佛教政策,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召集藏族、蒙古族筆帖式等開始用泥金抄寫《金剛經》,蒙文、藏文各寫54部,共108部,每部1函96頁,共108函,康熙元年(1662年)完稿。此經是順治皇帝下令編寫的唯一一部蒙文佛經,也是清代最早的官修蒙文佛經,從此開創了清朝官修蒙藏文佛經的先河。清朝為籠絡蒙古勢力,非常重視蒙古的佛教信仰,相繼翻譯編寫並刊刻了大量的蒙文佛經,如蒙文《甘珠爾》和蒙文《丹珠爾》分別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和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皇帝下令刊印而成。目前流傳於世的清代編纂的蒙文佛經大約有5000餘種,由順治皇帝敕令編寫的蒙文《金剛經》標志著清代官修蒙文佛經及發展蒙古佛教文化的起始。[
㈨ 1153年的歷史記載
金改五京名稱
天德五年(1153)三月,金既遷都,改元貞元,又改五京名稱。以燕京為中都大興府;汴京為南京(今河南開封);去上京名稱,為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以中京大定府為北京(今河北平泉西北);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依舊。
金設總管府
貞元元年(1153)三月,金設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領以都總管一員,為正三品;下設同知都總管、副都總管、總管判官、府判、推官、知法等官職。
金去酷刑
金之刑罰,原有沙袋杖脊等酷刑。金熙宗去沙袋之刑。貞元元年(1153)三月,海陵王再去杖脊之法,並規定:凡徒刑,止以荊決臀。徒刑分五等,自五年至一年不等,皆令犯者服雜作勞役,期滿即釋放。
金復殿試
貞元元年(1153)三月,金恢復殿試,規定鄉試三人取一,府試四人取一。府試分六路:河北及燕人在大興府,遼之東北於會寧府,山後及河東人到大同,山東人在東平,河南人在開封,關中人到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府試常額以五百名為限,至殿試再加刪減。中榜首者即授奉直大夫翰林應舉文字。
董敦置那當寺
紹興二十三年(1153),噶當派喇嘛董敦於日喀則創建那當寺。該寺歷史上曾以編譯佛經著名。十三世紀末,君丹惹墀將寺藏的藏文佛經編纂為《甘珠爾》、《丹珠爾》。傳世的那當寺版《甘珠爾》、《丹珠爾》為清雍正年間所刻,現寺已廢圮。
金定車蓋之式
貞元元年(1153)三月,金定車蓋之式,規定:後妃車飾以金,三品官以上車飾以銀。自後妃至五品官均乘朱輪,六品以下黑綠色輪。廢除以前親王、宰執用紫蓋之法,只准太子用紅,諸妃用紫,三品以上用青,皆以羅;四五品用青,皆以絹,余不得使用。
宋禁民間殺人祭鬼
宋時,湖、廣、夔、陝等地多有殺人祭鬼陋俗。宋廷多次禁而不止。紹興二十三年(1153)六月,將作監孫壽祖鑒於殺人祭鬼陋習蔓延至浙、川等路,妨害官府政令的推行和居民生活的安定,遂上奏宋廷,要求飭令監司、州縣嚴行禁止,犯者鄉、保連坐,並搗毀所有巫鬼淫祠,以絕後患。宋廷納其言而行之,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殺人祭鬼陋俗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