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收治多重耐葯菌病人腳本

收治多重耐葯菌病人腳本

發布時間: 2022-12-25 08:04:51

① 如何對多重耐葯菌感染的病人進行健康宣教

多重耐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譯成多葯耐葯性、多重耐葯性、其定義為一種微生物對三類(比如氨基糖苷類、紅黴素、β-內醯胺類)或三類以上抗生素同時耐葯,而不是同一類三種。P-resisitence成為泛耐菌株,對幾乎所有類抗菌素耐葯。比如泛耐不動桿菌,對氨基糖苷、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 、四環素類、氟奎諾酮及磺胺類等耐葯。

預防建議
下列一些建議可能有助於防止MDR的滋長和和繁衍:
1. 嚴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帶菌者),辟專室、專區進行隔離;
2. 由訓練有素的專職醫護人員對MDR感染者進行醫療護理,發現為帶菌者時暫調離工作崗位;
3. 檢查每一病員前必須用消毒液洗凈雙手,並按需要更換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 每日嚴格進行病室的環境消毒;
5.對醫務人員進行「謹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再教育;
6. 國內外各地區進行統一操作規程的耐葯菌及MDR監測;
7. 嚴格執行抗菌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葯物必須有合格醫生的處方,萬古黴素、廣譜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等必須經指定醫生復簽後方可發葯;
8. 國內外感染病專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定期開會、討論和合作。
在醫院或地區內將抗菌葯物分期分批輪替使用,可能有助於敏感菌戰勝MDR,但需國內外多地區推行和鑒定後,始能作出有效與否的正確判斷。加入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於保健品中當無可非議,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腸球菌屬似並不妥當。低毒、對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葯物自當更多開發,但合理用好現有抗菌葯物無疑具有更重要的實際意義。
哪些人具備革蘭陰性耐葯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為了幫助醫生區分攜帶耐葯病原菌患者和無耐葯菌患者,可以回顧以下預測標准(prediction rules)。
預測標准1 與護理相關的革蘭陰性棒狀菌感染,往往是耐葯腸桿菌引發的,除非進行過有創性操作,否則非發酵菌引發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使用氟喹諾酮與氟喹諾酮耐葯的發生關系密切。
預測標准2 在使用某種抗生素後發生感染,提示有可能對這種葯物產生耐葯,並且對所有聯合選擇葯物(co-selected agents)發生耐葯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多重耐葯(MDR)的聯合選擇(co-selection)的含義是對青黴素、頭孢菌素類、氨基糖甙類、磺胺異唑類或喹諾酮等存在耐葯。
鑒於這些預測標准,通過評價患者和醫療衛生機構之間接觸的程度、早期抗生素治療史以及患者特點,建立了一個耐葯病原菌發生的風險分層體系。

② 如何進行多重耐葯菌感染病人的健康宣教

1.【超級細菌及早期症狀】超級病菌是一種耐葯性細菌 這種超級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濃瘡和毒皰,甚至逐漸讓人的肌肉壞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葯物對它不起作用,病人會因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燒、痙攣、昏迷直到最後死亡。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並不在於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葯可用。2010年,英國媒體爆出:南亞發現新型超級病菌ndm-1,抗葯性極強可全球蔓延。由病菌引發的疾病曾經不再是人[2]類的致命威脅,每一種傳染病用抗生素治療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但這是抗生素被濫用之前的事情了。每年在全世界大約有50%的抗生素被濫用,而中國這一比例甚至接近80%。正是由於葯物的濫用,使病菌迅速適應了抗生素的環境,各種超級病菌相繼誕生。過去一個病人用幾十單位的青黴素就能活命,而相同病情,現在幾百萬單位的青黴素也沒有效果。由於耐葯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無法控制,最終導致病人死亡。在上世紀60年代,全世界每年死於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為700萬,而這一數字到了本世紀初上升到2000萬。死於敗血症的人數上升了89%,大部分人死於超級病菌帶來的用葯困難。 人們致力尋求一種戰勝超級病菌的新葯物,但一直沒有奏效。不僅如此,隨著全世界對抗生素濫用逐漸達成共識,抗生素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懷疑的同時,也遭到了嚴格的管理。在病菌蔓延的同時,抗生素的研究和發展卻漸漸停滯下來。失去抗生素這個曾經有力的武器,人們開始從過去簡陋的治病方式重新尋找對抗疾病靈感。找到一種健康和自然的療法,用人類自身免疫來抵禦超級病菌的進攻,成為許多人對疾病的新共識。 2.【超級細菌的預防】如何讓預防: 1、合理規范使用抗菌葯物,尤其應限制萬古黴素的濫用,以減少多重耐葯菌株的出現。 2、洗手是防止病原菌蔓延的簡單而最重要的措施,但往往被忽視,應加強洗手重要性的宣傳教育 3、減少或縮短侵入性裝置的應用,如中心靜脈導管留置和導尿管插管,從而減少耐葯菌株定植。 4、發現耐萬古黴素細菌感染患者,應及時予以隔離,進入病房時戴手套,防止細菌廣泛污染物品表面,接觸患者時應穿隔離衣。 5、超級細菌主要通過接觸傳播,感染發病的主要是抵抗力低的人群,對普通人群不會產生大的危害。預防的措施最主要的是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正確洗手,加強身體鍛煉,合理膳食,注意休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6、如果去醫院探視vre感染的患者,應聽從醫院有關人員的指導,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避免因探視而感染此種疾病。 法國此次出現大宗的vre感染事件再次提示我們,合理使用抗菌葯物,控制或減緩細菌耐葯性的產生,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只要從細微處進行預防,超級細菌將不再超級!o(∩_∩)o~

③ 多重耐葯護理記錄怎麼寫

1、首先,在多重耐葯護理記錄上寫自己的科室和本人的相關信息。
2、其次,寫上病人的入院日期和病因。
3、最後,填寫細菌名稱即可。多重耐葯是指對一種葯物耐葯的同時,對其他兩種結構和機制不同的葯物也產生耐葯的現象。

④ 關於多重耐葯菌監測,包括哪些內容

具體如下:

加強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s)的細菌和多重耐葯的鮑曼不動桿菌等實施目標性監測。

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強微生物實驗室對多重耐葯菌的檢測及其對抗菌葯物敏感性、耐葯模式的監測,根據監測結果指導臨床對多重耐葯菌醫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多重耐葯菌(MDRO)主要時指對臨床使用的三類或三類以上抗菌葯物同時呈現耐葯的細菌,常見的有耐甲氧金黃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產超光譜β-內醯胺酶(ESBLS)細菌,耐碳青黴稀類抗菌葯物腸桿菌(CRE),耐碳青黴稀類抗菌葯物鮑曼不動桿菌(CR-AS),多重耐葯/泛耐葯性銅綠假單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葯結核分枝桿菌等。

抗菌葯物在人類戰勝各種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由於抗菌葯物不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應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的開展,導致多重耐葯菌(MORO)的感染形勢日益嚴峻,由於多重耐葯菌存在對多種抗菌葯物無效的特徵,且常定植於患者體內形成潛在感染源,故一旦在醫院內出現感染或傳播,將十分難以控制,給治療和防控帶來很大壓力。

(4)收治多重耐葯菌病人腳本擴展閱讀:

醫療機構應當採取措施,有效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葯菌的傳播。主要包括:

(一)加強醫務人員的手衛生。

醫務人員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手衛生規范。醫務人員在直接接觸患者前後、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操作前後、接觸患者體液或者分泌物後、摘掉手套後、接觸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後以及從患者的污染部位轉到清潔部位實施操作時,都應當實施手衛生。手上有明顯污染時,應當洗手;無明顯污染時,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消毒。

(二)嚴格實施隔離措施。

醫療機構應當對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實施隔離措施,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不能將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導管、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

醫務人員實施診療護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觸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傷口、潰爛面、粘膜、血液和體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糞便時,應當使用手套,必要時使用隔離衣。完成對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診療護理操作後,必須及時脫去手套和隔離衣。

(三)切實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特別是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時,應當避免污染,減少感染的危險因素。

(四)加強醫院環境衛生管理。

醫療機構應當加強診療環境的衛生管理,對收治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應當使用專用的物品進行清潔和消毒,對患者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設備設施表面,應當每天進行清潔和擦拭消毒。出現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葯菌感染暴發時,應當增加清潔和消毒頻次。

四、加強抗菌葯物的合理應用

醫療機構應當認真落實《抗菌葯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衛辦醫發〔2008〕48號)要求,嚴格執行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正確、合理地實施抗菌葯物給葯方案,加強抗菌葯物臨床合理應用的管理,減少或者延緩多重耐葯菌的產生。

五、加強對醫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對全體醫務人員開展有關多重耐葯菌感染及預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強化醫務人員對多重耐葯菌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視,掌握並實施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葯菌傳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

六、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多重耐葯菌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和指導,促進醫療機構切實實施預防、控制多重耐葯菌感染的各項工作措施,保障醫療安全。

⑤ 多重耐葯菌基礎知識

1.多重耐葯菌是如何定義的?

答:多重耐葯菌( Multipl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是指對三類或三類以上結構不同(作用機制不同)抗菌葯物同時耐葯(每類中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細菌。

2.廣泛耐葯菌是如何定義的?

答:廣泛耐葯菌( 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XDRO)指細菌對常用抗菌葯物幾乎全部耐葯,革蘭陰性桿菌僅對黏菌素和替加環素敏感,革蘭陽性球菌僅對糖肽類和利奈唑胺敏感。

3.全耐葯菌是如何定義的?

答:全耐葯菌( Pan-Drug Resistant Organism ,PDRO)是指對目前所做的所有體外葯敏試驗葯物全部耐葯的細菌。

4.β-內醯胺類葯物是否同時「一類」抗菌葯物?

答: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均為單獨一類。

5.如何定義為對一類葯物耐葯?

答:對一類抗菌葯物中其中任何一種耐葯定義為該類耐葯。

6.多重耐葯菌定義中的「耐葯」是否包括天然耐葯?

答:多重耐葯菌定義中的「耐葯」不包括天然耐葯,僅指獲得性耐葯。

7.MDR、XDR、PDR三者是何種關系?

答:MDR包含XDR、PDR 。

8.臨床常見多重耐葯菌有哪些?

答:

①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

③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s)的細菌

④耐碳青黴烯腸桿菌科細菌(CRE),包括產NDM-1和KPC的腸桿菌科細菌

⑤耐碳青黴烯類鮑曼不動桿菌(CR-AB)

⑥多重耐葯銅綠假單胞菌(MDR-PA)

⑦多重耐葯結核分枝桿菌(MDR-TB)

⑧艱難梭菌(CD)等

9.哪些多重耐葯菌需要接觸隔離?

答:

①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

③耐碳青黴烯腸桿菌科細菌(CRE),包括產NDM-1和KPC的腸桿菌科細菌

④耐碳青黴烯類鮑曼不動桿菌(CR-AB)

⑤艱難梭菌(CD)等

10.多重耐葯菌感染主要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答:

①危重患者入住ICU;

②長期住院患者;

③既往接受抗菌葯物治療;

④插管或侵襲性操作(導尿管、中心靜脈導管、經鼻胃管、人工氣道+機械通氣);

⑤免疫抑制劑使用……

11.多重耐葯菌是通過什麼方式傳播的?

答:

主要是接觸傳播方式,如通過:

①污染的手

②污染的醫療用品

③污染的醫療器械

12.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葯菌的醫院感染的重點部門及重點人群有哪些?

答:

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葯菌的醫院感染的重點部門有:重症監護病房(ICU)、新生兒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經科病房、燒傷病房等重點部門;

重點人群有:長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過廣譜抗菌葯物治療或抗菌葯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特別是意識障礙、入院時基礎功能差(腎功能不全)伴有相關基礎疾病(如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化療、皮質激素治療、粒細胞缺乏、接受侵入性操作等患者。

13.多重耐葯菌防控措施有哪些?如何實施?

答:

①臨床科室根據耐葯菌檢出結果,必須執行標准預防和接觸隔離防控措施,由病區護士長負責監督病區內的多重耐葯菌患者隔離措施的落實。

②應對多重耐葯菌感染和定植患者實施隔離措施,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MDRO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間。隔離病房不足時可考慮進行床邊隔離,不能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導管、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當感染者較多時,應保護性隔離未感染者。

③接觸隔離標識為藍色標識,可在病房、床旁或病人腕帶等處使用隔離標識。當實施床邊隔離時,應先診療護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後。

④應盡量減少與MDRO感染或定植者接觸的醫務人員數量;最好限制每班診療患者為醫生、護士各一人,所有診療盡可能由他們完成,包括標本的採集。

⑤在實施診療護理操作中,應當嚴格執行手衛生;有可能接觸患者的傷口、潰爛面、黏膜、體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時,應當戴手套。有可能與患者大面積接觸或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應加穿隔離衣及佩戴防護面罩。

⑥對於非急診用儀器(如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表、輸液架)等應盡量專用。其他不能專人專用的物品(如輪椅、擔架),在每次使用後應用消毒濕巾或選用其它消毒劑進行消毒。

⑦接觸患者後的儀器設備(如拍片、心電圖)檢查完成後應進行消毒。

⑧收治多重耐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病室,其清潔、消毒用品(抹布、拖布等)應當專室專用;對患者經常接觸的物體、設施設備表面,每天清潔消毒不少於2次,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當立即消毒。使用過的抹布、拖布必須消毒處理(500mg/L含氯消毒劑作用30分鍾)。

⑨嚴格執行抗菌葯物臨床使用的基本原則,切實落實抗菌葯物的分級管理,正確、合理地實施個體化抗菌葯物給葯方案,根據臨床微生物檢測結果,合理選擇抗菌葯物;嚴格執行圍術期抗菌葯物預防性使用的相關規定。

⑩感染者或攜帶者應隔離至症狀好轉、治癒或連續兩次標本(每次間隔>24小時)培養均陰性,方可解除隔離。

14.如何做好MDRO監測工作?

答:

①加強多重耐葯菌監測工作。醫療機構應當重視醫院感染管理部門的建設,積極開展常見多重耐葯菌的監測。對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進行監測,及時採集有關標本送檢,必要時開展主動篩查,以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②提高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檢測能力。醫療機構應當加強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能力建設,提高其對多重耐葯菌檢測及抗菌葯物敏感性、耐葯模式的監測水平。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發現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後,應當及時反饋醫院感染管理部門以及相關臨床科室,以便採取有效的治療和感染控制措施。

③定期公布相關情況。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應當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1次臨床常見分離細菌菌株及其葯敏情況,包括全院和重點部門多重耐葯菌的檢出變化情況和感染趨勢等。

15.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至少每半年公布1次細菌分離情況及耐葯性,至少應包含哪些信息?

答:

①全院各種臨床分離病原菌的分布及構成比

②全院臨床分離菌的標本來源及分布

③臨床常見標本病原菌的分布

④常見臨床分離菌的抗菌葯物敏感性分析

⑤重點監測多重耐葯菌的分布及抗菌葯物敏感性分析

⑥各重點病區重點監測醫院感染病原體檢出情況

16.醫務人員和患者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有哪些?如何處理?

答:醫務人員和患者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心電監護儀、微量輸液泵、呼吸機等醫療器械的面板或旋鈕表面、聽診器、計算機鍵盤和滑鼠、電話機、患者床欄桿和床頭桌、門把手、水龍頭開關等),採用適宜的消毒劑進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當立即消毒。出現多重耐葯菌感染暴發或者疑似暴發時,應當增加清潔、消毒頻次。聽診器、體溫表專人專用。

17.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餐具、被服、垃圾等如何管理?

①餐具:不必丟棄餐具,應做到個人專用、不使用他人的餐具或與人共用餐具;

②被服:全部用過的被服應該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區進行分類或洗滌;污染嚴重的被服應該使用防滲漏包裝袋;收集被服的工人應該使用個人防護用具,如手套等;污染的被服應嚴格執行常規被服清洗消毒流程。

③垃圾:

病人的生活垃圾未證實一定具有傳染性;

在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診療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按照醫療廢物有關規定進行處置和管理。

18.何為多重耐葯菌定植?是否需要治療?是否需要執行接觸隔離?

答:MDRO定植是指在患者送檢的臨床微生物學樣本中分離出MDRO,但沒有感染的臨床表現,如發熱、膿腫等,排除污染,即判定為定植。定植可以在呼吸道、皮膚、開放的傷口等部位發現。MDRO定植,不需要治療,但要執行接觸隔離預防控制措施。

19.何為多重耐葯菌感染?

答:多重耐葯菌感染包括各系統的感染,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手術部位等,相應部位臨床微生物學樣本分離出MDRO,並符合該部位感染的臨床診斷。

⑥ 多重耐葯菌處置流程

多重耐葯菌處置流程如下:

1.首先將患者進行隔離,有條件的單間隔離,條件不允許至少達到床邊隔離,患者所有的治療護理放在最後執行或者單獨進行。

2.在患者床邊或單間外懸掛「接觸隔離」標識。

3.無關人員嚴禁進入感染病房,進入者應按要求做好隔離防護,並在出病室前洗手、更換隔離裝備。

4.醫護人員相對穩定,實施診療護理操作中,在標准預防的基礎上,還要採取預防接觸的隔離措施。

5.患者所接觸的儀器不得與他人共用,每次使用都要消毒。

6.每次進行會診或者床邊檢查時,必須做好交叉感染預防工作,以防科室間傳播。

7.必要時對治療護理多重耐葯菌感染的醫務人員進行帶菌檢測。

其他預防建議:

1.嚴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帶菌者),辟專室、專區進行隔離;

2.由訓練有素的專職醫護人員對MDR感染者進行醫療護理,發現為帶菌者時暫調離工作崗位;

3.檢查每一病員前必須用消毒液洗凈雙手,並按需要更換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每日嚴格進行病室的環境消毒;

5.對醫務人員進行「謹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再教育;

6.國內外各地區進行統一操作規程的耐葯菌及MDR監測;

7.嚴格執行抗菌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葯物必須有合格醫生的處方,萬古黴素、廣譜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等必須經指定醫生復簽後方可發葯;

8.國內外感染病專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定期開會、討論和合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多重耐葯菌

⑦ 多重耐葯菌防控措施有哪些 如何實施

防控措施及實施方法如下:

1、嚴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帶菌者,辟專室、專區進行隔離;

2、由訓練有素的專職醫護人員對MDR感染者進行醫療護理,發現為帶菌者時暫調離工作崗位;

3、檢查每一病員前必須用消毒液洗凈雙手,並按需要更換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每日嚴格進行病室的環境消毒;

5、對醫務人員進行「謹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再教育;

6、國內外各地區進行統一操作規程的耐葯菌及MDR監測;

7、嚴格執行抗菌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葯物必須有合格醫生的處方,萬古黴素、廣譜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等必須經指定醫生復簽後方可發葯。

多重耐葯菌(MDROS)其出現是細菌變異及過度使用抗菌葯物的結果。

(7)收治多重耐葯菌病人腳本擴展閱讀:

多重耐葯菌的易感人群:

1、既往攜帶或感染了MDRO;

2、在MDRO感染率高的科住院;

3、高齡患者;

4、進行過高危手術;

5、採取過一定的免疫抑制劑;

6、進行過插管或侵入性操作的人;

7、長期住院患者;

8、使用廣譜抗菌葯物或長期應用抗菌葯物的患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多重耐葯菌



⑧ 患者已經是多重耐葯菌病人了,這樣該如何做好終末消毒呢

1.發現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在床頭懸掛「多重耐葯菌」警示牌,標示多重耐葯菌種類,由獲知患者培養結果的當天責任護士在第一時間掛在患者床頭,同時配套床邊隔離措施,並且在病歷夾上張貼多重耐葯菌的名稱,起警示作用,避免將該患者的病例帶入病床或房間,如帶入房間,必須消毒後方可帶出。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應單間隔離,也可將同類多重耐葯菌感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嚴禁將多重耐葯菌感染的患者與氣管插管、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隔離房間要有隔離標識,沒有條件實施單間隔離時,應當進行床旁隔離。

2.加強標准防護,進入病房戴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戴防護面罩。實施護理操作中,嚴格遵循手衛生規范及標准預防。完成對多重耐葯菌患者的護理操作後,將防護用品脫於病房醫療垃圾桶內,不得帶出病房,脫手套後嚴格按七步洗手法徹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劑擦拭雙手。隔離房間外及床尾均需放置快速手消毒液。與患者直接接觸的相關醫療器械及物品如聽診器、血壓計等要專人專用,並及時消毒處理。輪椅、床旁心電圖機等不能專人專用的醫療器械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後擦拭消毒。用後的無菌醫療器械,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在本病房浸泡30分鍾以上後再送供應室另行處理。加強環境清潔和消毒管理,對醫務人員和患者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心電監護儀、微量輸液泵,採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當立即消毒。病室地面採用含氯消毒劑濕式打掃,病房每天通風兩次,循環風周期性空氣消毒。各班下班前要進行環境清潔和消毒工作,建立消毒登記本記錄各班消毒情況。

熱點內容
生女的演算法 發布:2025-07-18 08:17:54 瀏覽:645
加密硬碟推薦 發布:2025-07-18 08:11:22 瀏覽:944
oppo手機的密碼是多少 發布:2025-07-18 08:10:27 瀏覽:764
2匹壓縮機重 發布:2025-07-18 08:01:40 瀏覽:181
雲蟻物聯的雲存儲怎麼取消退款 發布:2025-07-18 08:01:39 瀏覽:486
訪問電腦版網頁 發布:2025-07-18 08:01:02 瀏覽:246
php集成軟體 發布:2025-07-18 07:54:36 瀏覽:143
華為密碼多少我忘記了告訴我 發布:2025-07-18 07:53:05 瀏覽:286
安卓怎麼上傳音樂到網易雲 發布:2025-07-18 07:22:22 瀏覽:375
c語言保存txt文件 發布:2025-07-18 07:01:27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