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可編程時代

可編程時代

發布時間: 2023-02-09 13:15:38

❶ 段偉文 基於技術與倫理關系視角的考察

元宇宙本身並不是一個像宇宙那樣的科學概念,而是對數字技術所驅動和連接的信息空間的一種新的概括性描述,是一個會根據技術發展而不斷增減內涵的開放性的集合概念。 中國 社會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段偉文研究員 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從元宇宙所代表的 科技 社會 的未來趨勢廓清其實質和問題,並從技術與倫理關系視角,對元宇宙價值錨點和治理原則進行了深入分析。

更多內容,請點擊封面購買本期雜志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文明出現了數字化轉向,從「數字化生存」的口號到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移動通信、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信息通信技術所引領的網路化、數字化、智能化一浪高過一浪,我們正在步入深度數字化和深度智能化時代。正是這一時代趨勢,使得人類的生存空間逐漸從物理空間遷移到賽博物理空間,從而水到渠成地催生了元宇宙的概念與創新。

毋庸置疑,在臉書更名為Meta事件的推動下,元宇宙正在成為預期的新一代數字技術驅動的創新熱點,但從 科技 產業政策和治理的角度來看,越是熱現象越需要冷思考。元宇宙之所以受到熱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可以大致代表新一代數字、網路與智能技術應用的集成創新框架,而它是不是能夠真正引領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的潮流,還要看時代最終會不會選擇它。

具體到數字治理和新興 科技 治理的維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是:元宇宙的發展如何形成可以適應其創新廣度、深度和速度的治理框架,從而以具有動態應對能力的敏捷治理促進其有序發展。鑒於當前元宇宙的發展尚處於概念傳播與創新孵化期,在構建具體的治理框架之前,亟需進行一系列預見性的跨學科研究,為其提供一套基於理性認識的工作假設。為此,非常有必要從元宇宙所代表的 科技 社會 的未來趨勢廓清其實質和問題,確立把握元宇宙開放性創新的認知策略,進而對元宇宙的價值訴求和治理原則展開前瞻性思考。

深度數字化時代的元宇宙及其挑戰

元宇宙本身並不是一個像宇宙那樣的科學概念,而是對數字技術所驅動和連接的信息空間的一種新的概括性描述 ,實際上是一個會根據技術發展而不斷增減內涵的開放性的集合概念。近年來,元宇宙已經超越了斯蒂芬森1992年首創這個詞彙時所賦予的沉浸式3D虛擬世界的內涵,拓展至物理世界中的物體、行動者、界面以及構建起虛擬環境並與之交互的網路等。關於元宇宙的內涵,加速研究基金會(Acceleration Studies Foundation,ASF)發布的《元宇宙路線圖:通往3D網路之路》指出:元宇宙是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與物理上持續存在的虛擬空間的融合,這一融合使用戶可以同時對兩者加以體驗;沒有一個單一的、統一的實體被稱為元宇宙;元宇宙的建設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虛擬和3D網路工具和物體將嵌入我們的環境之中並相互促進,並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持久特徵,而且這些技術的出現將取決於潛在的利益、投資和客戶的興趣,並將受其弊端和意外後果的影響。

為了描述元宇宙的發展趨勢,加速研究基金會的元宇宙路線圖選擇了兩組可能影響其演進方式的連續變化譜系:從增強到模擬的技術譜系和從私密(以身份為中心)到外在(以世界為中心)的技術譜系。其中,增強技術是指通過增加新的信息控制系統加強我們與物理環境的感知與互動,模擬技術是指通過構建虛擬或鏡像的世界提供全新的交互環境,私密技術涉及個人(包括虛擬化身與虛擬主體)的身份、認知和行為等內在體驗,外在技術為用戶提供有關周圍世界的信息和控制技術。

由此形成的四個象限可將元宇宙大致劃分為虛擬世界、鏡像世界、增強現實和生命記錄四種形態(見圖1)。不難看到,這些形態其實是相互關聯的。如在凱文·凱利眼裡,增強現實將觸發一種可以稱為鏡像世界的新的大技術平台的產生:不久的將來,現實世界中的每一條街巷、燈柱、建築和房間,都將在這個人工的鏡像世界中擁有同樣大小的數字孿生,就像一張與它所代表的領土大小完全相同的地圖一樣。

然而,要把握元宇宙及其所代表的深度數字化時代的實質,探討元宇宙對 社會 價值的可能挑戰,不能停留在這類未來已來的暢想層面,而要以思考元宇宙為契機,在深化人們對相關問題已有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更具系統性和前瞻性的探討。實際上,人們對於信息通信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本質及其問題已經進行了大量思考。其中,除了與元宇宙類似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信息圈(infosphere)以及與之相關的心智層、超文本空間、全球腦等基於空間隱喻的觀念之外,具有代表性和承前啟後意義的有三個方面。

其一,各種可能形態的元宇宙的基礎是數字計算思想及其技術實現。 即可以通過數字化將世界和人(包括行為和交互)轉化為數據驅動的信息機器,進而運用信息通信技術或數字技術使其得以自動化運行。但由此導致的潛在沖突是,人本身並不完全等同於信息機器中的智能體,人是有思想、自主性和能動性的,人具有生物學的身體,人的感覺和認知是通過其神經認知系統實現的。對此,認知現象學家梅洛-龐蒂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指出,將人類的創造解讀為信息的自然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控制論的意識形態,在這種絕對的人工主義的視角下,人的身體成為信息機器意義上的可能的身體,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感性的世界和加工過的世界本應該是為我們的身體而存在的。

其三,有關可編程未來的討論表明,元宇宙本身並不神秘,其實質是由軟體代碼構造的可編程的世界。 2011年,世界上第一個滑鼠的發明者同時也是風險投資人馬克·安德森(Mark Andreessen)曾經指出:「軟體正在吞噬地球!」而此後圖書和音像等行業被數字網路企業大規模侵蝕的事實,的確反映了這一點。對於可編程世界的含義,科西莫·亞托卡在新近出版的《數據時代:可編程未來的哲學指南》一書中指出:「軟體代碼在普遍和繼續不斷地開發、分布與激活中,從比喻到實際意義上,軟體代碼都在攻擊和毀壞我們迄今所知的世界,以及 社會 、經濟和我們生產價值的方式……總之,我們正在見證一個世界的毀滅、一個新世界的上升。」在他看來,代碼所扮演的不是壓縮和消除物理空間的角色,代碼呈現世界的方式是創造和操縱現實。在數據時代,代碼是激活空間生成活動的關鍵要素,從而與空間同構為代碼/空間——通過代碼的生成性運行,鄰近性、移動性、 社會 性、可感性、可達性等關系得以產生,空間不斷被修正和迭代。

立足這些重要的思考,有助於我們認識到元宇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事物而是累積性集成創新的趨勢。對其前瞻既不應基於各種科幻式的未來願景,也難以從不斷翻新的場景應用構想和技術解決方案中找到答案,而應該從技術譜系和與之伴隨的問題譜系的追問入手,才能避免浮光掠影式的預言,並揭示出真正的問題與挑戰所在。

隨著元宇宙的發展,既有的思考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探究的大致方向。其一,虛擬世界對人的行為的誘導與操控,沉浸式虛擬體驗對人的神經系統的影響與傷害, 游戲 等虛擬生活對人的行為模式的改變,這些目前已經出現的問題無疑會加劇,會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應對。其二,作為數字化生存升級版的元宇宙將帶來更多生活層面的挑戰: 自我與數字替身和虛擬人之間的關系將會使自我認同更加困難,真實與虛擬界限的普遍模糊會導致更嚴重的認知障礙 ,注意力的缺失可能會成為元宇宙 社會 的新常態,人們可能會成為相互隔離的亞文化群體,等等。其三,在走向深度數字化的元宇宙時代,代碼、感測器、數據、演算法和人工智慧正在成為在空間中生成空間、在世界中搭建世界的全新的生成裝置,元宇宙的空間拓撲結構將變得「無遠弗屆」和「如影隨形」。由此產生的顛覆性力量可能會被濫用,從而成為破壞 社會 團結和影響公正的強大力量。更重要的是,即便我們可以將元宇宙及其代表的深度數字化潮流視為行星級的顛覆性力量,不容忽視的是它依然建立在自然生態環境之上,不能不考慮地球生態承載力和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

作為 科技 社會 試驗的元宇宙及其倫理沖擊

而鑒於元宇宙既有傳承性又在 探索 之中,對其可能導致的影響和應對的研究需要採取相應的認知策略,以利於聚焦恰當的問題域。為了避免老生常談、泛泛而談和誇誇其談,在元宇宙的 社會 、倫理和法律等相關問題的探究中,宜採取兩個認知策略。 一是開放探究性策略 ,即認識到元宇宙實際上是未完成的概念和創新,對各種可能性保持開放的態度。 二是現實可能性策略 ,即抓住其當前發展態勢中最有可能激化的問題及其 社會 反響,把握實質所在,探尋可行對策。將兩者結合起來,有助於釐清元宇宙相關研究的預設和邊界,有的放矢。

因此,以下事實將不容無視和迴避:一是世界與人的數據化,即作為元宇宙的前世或基礎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擴展現實等技術實質上是對世界和人的感知與行為的數據化模擬和模擬;二是感知與體驗的幻覺化,即元宇宙中的虛擬現實感建立在以假亂真的主觀感知和基於幻覺的身體體驗之上;三是認知與行動的可控化,即元宇宙中的增強現實和擴展現實使人的認知和行動建立在用數字化中介重新整合的經驗與事實之上,成為可識別和可調控的對象。直面這些事實,不難揭示出元宇宙的發展必然引發一系列遠遠超出信息倫理和數字技術倫理的復合性和開放性倫理沖擊,而這又將為進一步探討元宇宙發展的基本價值訴求和治理之道奠定基礎。

首先是全智能環境下的數據倫理沖擊。 在元宇宙中,對人的行為和生物特徵數據的採集和分析將成為其運行基礎。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2018年的一項研究,在虛擬現實空間中停留20 分鍾,會留下大約200萬條眼球運動、手部位置和行走方式等數據。單對眼球運動的監測,就可以通過每一刻的視線位置、眨眼次數、瞳孔張開程度等詳細的生物特徵數據來了解人的心理狀態和疲勞程度。在元宇宙中,現有的個人信息和個人數據保護方面的法律和倫理規范遠不能應對這一新趨勢,故從一開始就要從技術和管理上確保通過VR耳機、AR眼鏡或BCI介面獲得的數據及其使用安全有益,並合乎倫理和法律。

其次是感知和體驗幻覺帶來的深度數字化環境下的生命與神經倫理挑戰。 如果元宇宙真的將引領深度數字化的未來,技術開發者就不能不對人的心智或大腦在虛擬環境中的可塑性、虛擬行為對人的行為與身份認同的深度操控以及虛擬沉浸和虛擬化身對人的認知和心理的長期性影響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為人類的虛擬活動劃定一個身體與認知安全的界限。否則,一些元宇宙產業開發無異於毫無倫理規范和法律制約的人體試驗。其中,對青少年等弱勢群體的保護特別重要,從一開始就要明確限制青少年駐留元宇宙時間,尤其不能以什麼世代之名不負責任地聲稱青少年是元宇宙的原生代。

再次是由虛擬和現實的混淆與界限消弭帶來的事實偽造和意識操控等 社會 認知倫理和精神倫理層面的顛覆性影響。 應該認識到,隨著虛擬和增強現實技術逼真度的不斷提升,加之人工智慧偽造和腦機介面技術的採用,元宇宙的開發不能不預防這些威力強大的技術的濫用。如它們很容易被用來混淆偽造的事實和真實的事實,甚至可用於虛構對特定事件和 歷史 的虛假集體記憶,從而干預人們的 社會 認知,操控人的意識和精神。可以預見,由元宇宙技術所形成的觀點極化、信息繭房等反智主義和認知偏差將更為頑固,更難於破解。

探尋元宇宙的價值錨點與治理原則

深度數字化和互聯網的未來將走向何方?如何應對元宇宙可能引發的諸多顛覆性的倫理沖擊?這就需要我們超越技術層面,從人與技術、 科技 與人類文明的視野為其確立必要的價值基準或錨點。單從技術上看,目前對元宇宙的認知更多地偏向虛擬性,主要將其視為由相互連接的虛擬世界組成的大規模、持久、互動式和可操作的實時平台。但如果將技術作為人的本質特徵, 科技 作為人類文明的內生變數,則可以將技術和 科技 所構建的世界定義為人造世界,從而將元宇宙視為由數字技術所連接、組織和整合起來的人造世界的新版本。

從價值層面來看, 科技 所造就的人造世界應該是為未來而構建的,它使得未來具有召喚出潛在的巨大力量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無論多麼奇妙,都應該使人類文明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不是沒有未來。如果說人類的 科技 活動在工業化時代對自然的利用已經造成了諸多使自然生態不可持續的風險,那麼,數據驅動的元宇宙的發展則尤其應該避免其濫用導致人和人類 社會 的「去未來化」。

由此,立足前文所論及的開放探究性和和現實可能性認知策略,只要我們還承認信息通信技術和數字技術所開創的 科技 文明的基礎是自然環境、資源和我們生物學的身體以及現實 社會 ,就可以對未完成的元宇宙將如何發展提出一個方向性的預設:恰如現在的網路空間並非當初所設想的完全虛擬和匿名的賽博空間一樣, 作為深度數字化生存空間的元宇宙也將會是數字與物理相互交纏的空間 ,而且物質與能量、生態與環境、身體與生命、社群與 社會 的可持續、 健康 、幸福、美好生活、團結和繁榮具有更高的價值。

這一方向性的預設,有助於為元宇宙未來的星辰大海確立價值錨點。據此,我們會對其他更激進的構想保持開放的態度,但同時也要對這些構想的現實可能性提出質疑。例如,針對漢斯·莫拉維克和雷·庫茲韋爾等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永生之夢,可以質疑的是,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尤其是在最開始的迭代階段,誰將可以享受這種不朽?更重要的是,從這一價值基準出發,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作為 科技 社會 試驗的元宇宙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而是一種復雜的技術 社會 復合體和人造世界,其所帶來的倫理沖擊的本質是人與技術在價值層面的深層次沖突,而如何回應這些沖擊並做出恰當的價值權衡與倫理構建,恰恰是元宇宙從0到1創新中的內在環節。

從我們所提出的元宇宙價值基準或錨點出發,結合數字治理與人工智慧治理的經驗,可以提出以下應對其 社會 倫理沖擊的治理原則。

其一,分類治理的原則。 元宇宙在技術上是一個集合概念和集成創新,為了明晰治理路徑和充分運用已有治理經驗,要根據治理的需要對其做出必要的區分,從而避免政策上的含混。例如,目前可以將元宇宙大致區分為 游戲 類、數字資產類和基礎設施類,特別要將相對嚴肅的經濟 社會 生活與 游戲 娛樂 作必要的區分。在此基礎上,相關的治理應該基於不同的類型,根據其規模和具體影響尋找其存在的症結,再依照現有治理路徑尋求進一步的治理路線。

其二,以人為本和保護現實 社會 的原則。 具體包括一系列舉措,如保護個人數據與隱私、保護消費者和用戶的身心 健康 尤其是青少年身心 健康 、保護用戶免受操控、平衡虛擬世界中的權利責任關系、保護虛擬世界中的公有空間和公有物品、避免和減少逃避現實與 社會 孤立現象、共同構建虛擬世界等。其中,有很多問題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例如,如何防範虛擬世界走向相對封閉的圍牆花園以及亞文化群體的極端化發展等。

其三,虛實平衡的原則。 針對元宇宙虛擬化的偏向,這一原則強調現實世界中的生態、生命和生活具有更高的價值,虛擬世界、鏡像世界和增強現實的建設最終是為了讓現實 社會 生活更有意義和更有效率,不主張完全用虛擬人生替代真實人生,強調虛擬與現實邊界的存在。

其四,綠色、幸福與繁榮的原則。 即強調元宇宙的建構要以自然環境可持續、個人生活幸福和 社會 團結繁榮為最終目標。基於這一原則,元宇宙的構建必須考慮環境和資源的約束,要將節約資源作為衡量其品質的重要指標;人在元宇宙中的活動要避免時間與精力的過度耗費,元宇宙的設計從一開始就要將避免上癮作為重要的技術指標;虛擬社群要引入必要的自治機制以避免極端化的團體思維和 社會 分裂。總之,元宇宙的發展要有利於現實世界的繁榮而不是相反。

最後,多元共治的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一方面國家和產業主管部門自上而下的治理架構應與企業和行業自下而上的自律和自適應治理相結合,另一方面現實世界的干預應與虛擬世界的自治相結合。在具體的治理實踐中,依據數字治理與人工智慧的經驗,這一原則的實施應在事件導向的處理與制度化的治理、促進創新和消費者保護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更重要的是,在治理中要對元宇宙的相關問題包括負面影響開展科學研究,而不是只憑對不良後果的想像進行規制和處罰。實際上尊重和直面科學事實,對於所有主體而言是最大公約數——既可以促進和保護創新,又能使其發展符合國家、 社會 和用戶的利益。唯其如此,才能促進元宇宙的 健康 有序發展,使其成為引領數字化未來美好生活的時代引擎。

❷ 認知計算的認知計算的歷史

認知計算對於未來人工智慧、信息技術、認知科學等領域均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認知科學源於20世紀50年代,該名稱於1956年在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的一次資訊理論的科學討論會上提出。60年代,認知科學開始發展起來1976年,《認知科學》期刊創刊,1979年由Roger Schank,Allan Collins,Donald Norman及其他一些心理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和哲學界的學者共同成立了認知科學協會,使認知科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學術研究領域。
90年代,有人將認知科學定義為研究智能和智能系統的科學。如今世界上已有60多所大學擁有認知科學的相關課程。對於認知科學的含義有著多種不同的解釋,總體上,認知科學是一門以現代科學的觀點,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學科;同時認知科學也是包含了心理學、語言學、神經科學和腦科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哲學、教育學、人類學等許多不同領域學科的一門廣泛的綜合性科學。
據IBM的資料顯示,從歷史上看,認知計算是第三個計算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製表時代(Tabulating Computing),始於19 世紀,進步標志是能夠執行詳細的人口普查和支持美國社會保障體系。
· 第二個時代為可編程計算時代(Programming Computing),興起於20 世紀40 年代,支持內容包羅萬象,從太空探索到互聯網都包含其中。
·第三個時代是認知計算時代(Cognitive Computing),與前兩個時代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因為認知系統會從自身與數據、與人的交互中學習,所以能夠不斷自我提高。因而,認知系統絕不會過時。它們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加智能,更加寶貴。這是計算史上最重大的理念革命。隨著時間推移,認知技術可能會融入許多IT 解決方案和人類設計的系統之中,賦予它們一種思考能力。這些新功能將支持個人和組織完成以前無法完成的事情,比如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運轉方式、預測行為的後果並制定更好的決策。
關於認知計算與人工智慧的關系?
雖然認知計算包括部分人工智慧領域的元素,但是它涉及的范圍更廣。認知計算不是要生產出代替人類進行思考的機器,而是要放大人類智能,幫助人類更好地思考。
認知計算與人工智慧,一個更偏向於技術體系,一個更偏向於最終的應用形態。認知計算的滲透,讓更多的產品與服務具備了智能,而認知計算本身也是在向人腦致敬,所以雙方不僅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
長期以來,人工智慧研究者都在開發旨在提升計算機性能的技術,這些技術能讓計算機完成非常廣泛的任務,而這些任務在過去被認為只有人才能完成,包括玩游戲、識別人臉和語音,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決策、學習和翻譯語言。
IBM Watson 是認知計算系統的傑出代表,也是一個技術平台。認知計算代表一種全新的計算模式,它包含信息分析,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領域的大量技術創新,能夠助力決策者從大量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中揭示非凡的洞察。
另外,人們比較熟悉的人工智慧產品如Siri。Siri是一款內建在蘋果iOS系統中的人工智慧助理軟體。此軟體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使用者可以使用自然的對話與手機進行互動,完成搜尋資料、查詢天氣、設定手機日歷、設定鬧鈴等許多服務。

❸ 人聯網時代來臨,被高度編程的數字化社會將開啟科幻般的新時代

上篇 維度與底層邏輯

一、維度

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快速推動人類由非數字化 社會 進入數字化 社會 ,數字化 社會 是一個可編程的 社會 ,未來 社會 將是一個被高度編程的 社會 。這種「可編程」性是一個重要的維度。

編程就需要連接,如同無人機,沒有連接就沒有編程,沒有編程就不能實現花樣飛行和蜂群作戰。未來的數字化 社會 也一樣,要進入高度數字化時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高效協作,就需要為未來的數字化 社會 構建編程所需的集成連接的基礎設施,創建對數字化 社會 中作為主體的「人」的集成連接路徑。這是進入高度數字化 社會 的必要條件。

連接,是啟動世界的第一步, 集成化連接系統的構建,將突破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與協作的邊界 ,促進 社會 的高速發展,它將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群、社群與社群之間的連接生態,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再造。

集成化基礎設施的構建進度決定著我國進入高度數字化時代的進程。是上層設計,也是破局之舉,只有及早建設完善集成化基礎設施的構建,才能突破進入高度數字化時代的瓶頸。

為了便於理解,以下內容我們以深圳市人人互通網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人互通)為例進行講解。人人互通本質上是一家為未來 社會 構建集成化基礎設施,以集成信息技術編程未來數字化 社會 的創新 科技 企業, 它為即將到來的高度數字化 社會 而生。


二、底層邏輯

1、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的區域網和網際網路。如果把每個人比作一台電腦,因為我們每個人只是同有限的熟人建立著連接,相當於一個公司內部電腦之間的連接,是區域網,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我國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交互還停留在區域網時代。人人互通的出現,相當於網際網路的出現,網際網路將每台電腦連接在一起,人人互通將每個人連接在一起,從而將我國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交互由區域網時代上升到網際網路時代。

2、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我們假想一下,在我們頭頂上方5米高處有一張巨大的網,它就是互聯網。在互聯網的1.0時代(互聯網),無形的資訊作為主體被放到網上,我們在網下,通過一條網線在網上聽歌、聊天、看電影等;互聯網的2.0時代(物聯網),有形的物品作為主體被放到網上,我們在網下,通過一條網下在網上購物等:即將到來的3.0時代(人聯網),我們每個人將作為主體被集體搬到網上,我們的身份不再是網下的使用者,也成了網上的被使用者,我們有自己的數字化名片,我們被識別,被分類,建立了統一的公共連接路徑,實現更多交互與協作。

3、集成化基礎設施。如同京東、順豐等企業為有形的物品的流通逐級構建省縣鄉村各級區域站點作為貨物流通的基礎設施,人人互通為無形的資訊的流通逐級構建省縣鄉村各級區域網點作為信息分流與聚合的集成化基礎設施,各級區域集成站如同電路系統中的集成模塊,通過串聯、並聯、集成塊連接的方式實現集成單元內的有序連接。事實上,它的建設如同變電站和5G基站的建設一樣重要,它是數字化 社會 的集成信息基站。變電站處理電力輸送的問題,5G基站處理信號傳輸的問題,集成信息基站處理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的問題。這些信息體量龐大而復雜,因連接路徑不通,極大的制約著 社會 的發展,一旦這些連接被打通,將實現國家和 社會 的高速發展。

4、再中心化的趨勢。互聯網的出現,解構了原有的中心化形態,出現了去中心化、扁平化、碎片化的新形態,但這不是互聯網發展的終極方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將出現再中心化的特徵,呈現集約的、立體的、聚合的新形態。未來,無數個再中心化節點的出現,必將解決更多去中心化架構下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中心節點也是集成系統重要的基礎設施,沒有中心節點,就不會有高度集成化的 社會 。

5、線上信息高速公路。人人互通省縣鄉村的各級節點構建了線上的信息高速公路。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京東這樣交易有形實物的電商,也需要豬八戒網這樣交易無形商品的電商;我們不僅需要順豐快遞這樣的為有形的實物流通提供服務的企業,也需要人人互通這樣為無形的資訊流通提供服務的企業,它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在線下,當沒有高速公路的時候,物資的運輸成本高、時間長,在線上也一樣,當沒有線上信息高速公路時,資訊的傳播成本高、時間長,比如新的app推廣時獲客成本很高,而且推廣到全國需要的時間很長,高昂的傳播成本讓很多好內容傳播很難,有了線上信息高速公路,新app的推廣可以瞬間走向全國,實現全國推廣、同步推廣,大幅降低傳播成本,催生新的繁榮。人人互通的各級節點構建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全覆蓋系統,一個快速擴散系統,一個精準傳播系統,一個同步推廣系統。交通可以強國,線上也一樣,我們構建的通向每個人和每個社群的信息高速公路網,價值跟線下的高速公路網一樣重要。

6、開放式連接是剛需。在過去,每個家庭都有一根廣播線連接著家裡的廣播,移動互聯網的成熟,讓我們有條件實現以一張網連接每個公民。今天,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領先西方國家3-5年,但我們每個人仍然像散落在互聯網空間的珠子,是散亂無序的。人人互通的出現,相當於用一根線將珠子串起來,形成立體的有形的網路。又如過去的房屋,沒有門牌號,門前也沒有路,人人互通的出現相當於為每間房屋貼上門牌號、標注基礎信息,並在門前修通一條快速路,讓這條路連入主路網。個人作為公共 社會 成員,需要一條主幹線建立公共連接,如同每個家庭,起初自來水管道進來了,煤氣管道進來了,然後有線電視管線進來了,寬頻進來了......未來一定還有一條無形的、傳遞資訊的公共干線連接至每一個人,這條資訊公共干線是未來個人與外界交互和協作的重要干線,是水電氣一樣的標配。

中篇 集成化基礎設施的構建


1、中央網路。人人互通是致力於人的識別、分類和有序連接的平台,常住地作為每個人的生活半徑所在地,是分類的基礎,首先,它構建了一張從省縣鄉逐級覆蓋到每一個村的中央網路,以村為基本單元,村級站點如同終端分配器,村內居民通過個人埠連接至分配器,從而將每個人納入同一張網上。

2、集成站點。省縣鄉村各級節點是集成系統的「集成模塊」,區域資訊的分流與聚合,交互與協作,依託「集成模塊」實現。

3、個人名片。在人人互通,每個人都有個人數字名片,開放自己非隱私類的基礎信息,方便識別與連接、分類與匹配、交互與協作。個人名片是未來網路 社會 必要的「通行證」,是數字化 社會 的標配。

4、同村黃頁。以村為基本單元,建立同村人花名冊,即為每個人建立個人名片,同時為村內大小商家建立名片,從而將村內每個人和每個商家集體遷移到網上,為實現人人在線、店店在線、線下即線上夯實基礎,將一大批不具備開發行業軟體條件的店鋪如理發店、煤氣店、五金店、家電維修等很小的商戶都集體納入線上系統,實現人人互聯網加、店店互聯網加。同村黃頁是人人互通系統重要的基礎功能。

5、層級公共群。省縣鄉村各級服務站為人人互通的中間節點,在每個節點,將居民按群體共性建群。我們每個人的身份不僅是通用的身份證上的身份,還有很多隱形身份,例如張三的身份可能同時是廚師、單身、攝影愛好者、慢性咽炎患者等多重身份,我們以村為基本單元,建立村級公共群,如水電工群、單身群、廚師群等,部份職業因從業人數較少,可以以鄉鎮或縣為起點建群。這些群逐級連接到該行業的省群和全國群,形成各行各業的全國垂直群,各垂直群在省縣鄉等節點建立橫向聯系,實現對各行各業和各種共性的網格化管理。

綜上所述,它通過一張中央網路將每個人集體納入到同一張網上,按村級生活半徑建立基於地理位置的有序連接,然後為每個人建立名片,構建識別機制,再按每個人的隱形身份或需求標簽做分類,構建公共群。人人互通是一個「人」的庫,也是一個「群」的庫,每個人有名片,也有很多個公共群,在這里實現分門別類、有序互聯,如同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從動脈到毛細血管,從心臟到頭頂、手指、腳趾等末梢,為流通構建閉環,為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交互打通各種連接,讓信息技術更好的服務於人和 社會 。

形式上,它是一個人聯網, 本質上,它是一個編程系統,是未來 社會 一個龐大而高效的交互系統、協作系統 ,是一個全覆蓋的、網格化的、即時響應的數字化基礎設施。


下篇 創新應用場景


1、廣播站。人人互通的APP里有一個村頭廣播,把全村人納入同一個廣播系統,村站負責人可以對全村人發布廣播,如天氣預報、每日一歌、核酸檢測、鄰里事務等,村廣播站逐級連接到上一級,是全國系統的末端廣播,可傳達上級資訊或其它求助信息,如政府施政宣傳、尋找走失的兒童、追捕逃犯、公眾教育等。子菜單中分設村廣播、鄉鎮廣播、區縣廣播、省市廣播、全國廣播,方便各級政府做施政宣傳。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離不開和公眾打交道,需要連接到公共廣播及時接收公眾資訊,將每個人都置於一個中央廣播系統之下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村為單元的廣播系統應運而生。例如武漢疫情的群防群控,如果在第一時間通過人人互通的網路發布消息,其瞬間全覆蓋的快速擴散能力能提前一兩天通知到每個人,已感染者隱瞞行程會承擔法律責任,通過村廣播不斷傳達給村民,會讓已感染者有法律意識,從而減少疫情傳播。

2、公告欄。發布政府公告、事業單位公告、物業公告等公共資訊,同時設置廣告牆,可以發布個人小廣告和查看村內小廣告等。該功能能傳達數據圖像視頻等資訊,是村廣播無法實現的功能,比如武漢疫情的防控,數百車次有確診病例,需要將這些車次緊急擴散,通過人人互通的公告欄功能可以把這些車次瞬間發到每個人的公告欄里,方便大家保存和對照,這是其它任何媒體無法快速擴散到個人的。

3、超級前台。如果說廣播站和公告欄實現對群體的傳播,那麼,超級前台就是實現對個人的傳播。這相當於酒店電話系統,超級前台是村社總機、村社前台,個人是客房。超級前台是村裡村外線上線下綜合服務中心,對外對接商家,對內服務居民,未來,每個村不僅有社康中心,不僅有順豐快遞,還有超級前台。全國60萬超級前台,數百萬服務人員,將構建全新的服務網路。

5、人圖。打開附近人圖,可以看到附近每個人的位置和個人名片,清楚知道人圖上的人對應的是周圍的哪一個人,知道其名片信息,點擊可通話或發信息;也可以在地圖上找到任意省任意區域查看該區域人的名片信息,點擊可通話或發送信息。按地圖構建人圖是人人互通的特色功能。如鄭州大水的一起救援事件,消防戰士因無法與對岸的人取得聯系而無法使用拋錨栓,差點救援失敗,如果打開人人互通APP里的人圖功能,就可以快速聯繫上對岸的人尋求協助。

6、同村黃頁。在這里點開中國任意村的黃頁,查找該村任意商家名片和個人名片,點擊可通話或發送信息。如在黑龍江某村找一個電焊工,按黃頁查找即可;又如新到某村不知道哪裡有五金店,可以點開本村黃頁找到五金店名片,點擊即可通話詢問有無需要的商品。

7、有線手機。曾經,收音機是公共傳播的接收終端,後來電視機是公共傳播的接收終端,如今手機成了公共傳播的接收終端,但廣播和電視有中央系統,手機沒有,是去中心化的、碎片化的,移動互聯網的成熟,需要一個中央系統連接至手機,因此有線手機的概念開始提上日程。人人互通的有線手機可以連接到各個廣播電台、電視台,也可以成立各地有線手機台,總之,手機會成為未來中央傳播系統的接收終端。

8、地震預警。人人互通與地震預警機構合作,實現地震預警信息的及時傳達,幫助更多人第一時間做好撤離。其它災害天氣的發布也一樣。

9、一鍵求助。居民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通過一鍵求助功能發布需求到附近的人、附近的超級前台,第一時間獲得救助。如尋找走失兒童,可由附近的超級前台將消息及時擴散到附近的人協助尋找。

10、我的地攤。個人有物品交易可以在這里發布,阿里巴巴為中小企業構建商城,人人互通為普通老百姓打造地攤,實現全民電商。這是響應國家號召的另一種形式的地攤經濟,線上地攤。

11、我的采購。發布自己需要的商品,特別是大宗商品,讓商家主動聯系你,將消費者找商家模式變為商家找消費者。未來商家不需要去找客戶,只要忙著處理訂單就好,而消費者可以貨比三家,享受顧客就是上帝的購物體驗。這種模式將催生新的風口。

13、萬能神器。在這里,可以選擇我要找水電工、我要租一房一廳、我要修電腦、我要月嫂、我要打羽毛球、我要裝修等等需求,像滴滴打車一樣發布需求,附近的人像計程車一樣接單。比如工地項目經理需要找水電工,發布需求,附近的水電工就可以收到信息,泥水工需要找工作,附近的項目經理就會收到信息。這是基於需求信息標簽功能的即時交互,C2C、C2B模式將在人人互通平台實現顛覆性的應用。

14、共享管家。為居民提供共享管家服務,任何需要協助的事情,在共享管家這里得到幫助,比如代買東西、臨時照顧家人、接送孩子、代為落實某件事等,又如修電腦、換鎖、送煤氣等需要進入居民家中的人員在共享管家處備案,更安全。是物業和110無法提供卻又需要的服務。

15、檢索神器。這是基於個人名片或商家名片的檢索,在這里,輸入老家的鄉鎮名,可以查看附近有多少同鎮人、北京有多少同鎮人、上海有多少同鎮人,點擊可聯系;輸入川菜廚師,可查看深圳羅湖區有多少個,廣東省有多少個,重慶有多少個,全國有多少個;輸入其它也一樣,按區域按標簽可以實現任意檢索並建立聯系,它如同「人」的網路或黃頁。

16、其它。


結束語 :人聯網的出現不僅是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更是數字化 社會 編程所需的基礎設施,因突破了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與協作的邊界,將在整個 社會 多個層面實現顛覆性的應用。在數據就是能源的時代,它推動了大統計時代的到來,觸發了即時交互領域的廣闊市場, 人人都可以便捷的使用統計數據和即時數據,未來商業模式將因此在較大程度上被重塑 ;它是數字化 社會 賦予的全新的生態系統。未來,小到個人生活,大到工業製造、商業、服務業和政府施政等,它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

❹ 你知道區塊鏈的可編程貨幣,可編程金融和可編程社會嗎

區塊鏈1.0:可編程貨幣。可編程貨幣是一種具有靈活性的,並且幾乎獨立存在的數字貨幣。比特幣是可編程貨幣的一種,它的出現使價值在互聯網中的流動變成了可能。區塊鏈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數字支付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們可以進行無障礙的數字貨幣交易或跨國支付。而且,由於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信任等特性,它能夠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會對現有的貨幣體系產生顛覆性影響。區塊鏈1.0設置了貨幣的全新起點,但構建全球統一的區塊鏈網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區塊鏈3.0:可編程社會。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其具有去中心化及去信任的功能,區塊鏈的應用將超越金融領域。區塊鏈3.0不僅將應用擴展到身份認證、審計、仲裁、投標等社會治理領域,還將囊括工業、文化、科學和藝術等領域。通過解決去信任問題,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種通用技術和全球范圍內的解決方案,即不再通過第三方建立信用和共享信息資源,從而使整個領域的運行效率和整體水平得到提高。在這一應用階段,區塊鏈技術將被用於將所有的人和設備連接到一個全球性的網路中,科學地配置全球資源,實現價值的全球流動,推動整個社會發展進入智能互聯新時代。

❺ 自計算機問世至今已經經歷了4個年代,劃分時代的主要依據是計算機的

計算機的發展經過的階段

第一代(1946―1957年)電子管時代。
物理器件:電子管。
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到幾萬次。
內存容量:幾千個字。
編程語言:用二級製表示的機器語言或助記符表示的匯編語言編寫程序。

第二代(1958―1964年)晶體管的時代(出現高級語言)
物理器件:晶體管。
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
內存容量:擴大到十幾萬次。
編程語言:出現了FORTRAN、ALGOL-60、COBOL等高級程序設計語言。

第三代(1965―1970年)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時代(操作系統成熟)。
物理器件:集成電路。
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到幾百萬次。
內存容量:64KB~2MB,可靠性等都有進一步提高。
編程語言:操作系統逐步成熟。多處理機、虛擬儲存器系統和面向用戶的應用然間的發展,大大豐富了計算機軟體資源。

第四代(1971至今)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網路,使用面日益廣泛)。
物理器件: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
內存容量:1MB~64GB,可靠性等都有較大的提高。
編程語言:出現了資料庫系統、分布式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的開發已逐漸成為一個龐大的現代產業。

新一代計算機―超級計算機(智能計算機器和機器人)。應具有知識表示和推理能力,可以模擬或部分代替人的智能,具有人―機自然通信能力。目前,人們仍在不懈努力,力爭有所突破。

(5)可編程時代擴展閱讀:

運算速度快:

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例如:衛星軌道的計算、大型水壩的計算、24小時天氣算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而在現代社會里,用計算機只需幾分鍾就可完成。

計算精確度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一般計算機可以有十幾位甚至幾十位(二進制)有效數字,計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幾到百萬分之幾,是任何計算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邏輯運算能力強:

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存儲容量大:

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自動化程度高:

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

性價比高:

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電腦,越來越普遍化、大眾化,21世紀電腦必將成為每家每戶不可缺少的電器之一。計算機發展很迅速,有台式的還有筆記本。

❻ 信息簡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人與信息遭遇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信息的存儲、獲取、操縱和傳遞又與人們息息相關,尤其是在一個"信息社會""信息時代"里。科普暢銷書作家詹姆斯·格雷克從這段厚重的歷史中精選出幾個關鍵片段,為讀者勾勒出信息,並給讀者提供了一個看待信息的全新框架,從而讓讀者意識到信息是定義現代社會的特徵,也是讀者理解這個時代的關鍵。

詹姆斯·格雷克筆下的這段歷史出人意料地從非洲的鼓語講起。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行動電話之前,曾用鼓聲來傳遞訊息,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後續章節進而講述了這段歷史上幾個影響深遠的關鍵事件,包括文字的發明、羅伯特·考德里的第一本英語詞典、查爾斯·巴貝奇的差分機與愛達·拜倫的程序、沙普兄弟的信號塔與摩爾斯電碼。

信息如洪流般淹沒了人們,使人們深陷信息焦慮、信息過載、信息疲勞的困擾。但回顧歷史,這並不是件新鮮事,人們也總是能想出應對手段。無論對於信息的未來持何態度,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人類是信息的造物。

作為《混沌》、《費曼傳》、《越來越快》、《牛頓傳》等暢銷書的作者,格雷克不僅在書中細致還原了歷史細節,通俗解釋了各種理論,還生動刻畫了幾位不為大眾所知的人物:可編程計算機先驅、超越時代的查爾斯·巴貝奇,第一位程序員、詩人拜倫之女愛達·拜倫,計算機科學之父、天妒英才的阿蘭·圖靈,以及全書的主人公、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香農。

人類開始自覺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於克勞德·香農在1948年創立的資訊理論。克勞德·香農的資訊理論不僅推動了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引發了許多學科的信息轉向,改變了人們對於諸如麥克斯韋妖、生命的編碼、模因、隨機性、量子資訊理論等的理解。部分科學家甚至認為,構成世界的基礎不是物質,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所說,"萬物源自比特"。 藉助信息的視角,讀者看待文字、詞典、電報、電話等的發明、信息時代以及信息泛濫、信息過載的方式將大不相同。百萬級銷量科普暢銷書作家詹姆斯·格雷克歷經七年完成《信息簡史》一書,帶來一段人類與信息遭遇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告訴讀者如何在信息時代的信息爆炸中生存。

熱點內容
到店系統源碼 發布:2024-05-17 03:18:34 瀏覽:757
解編程解密 發布:2024-05-17 02:57:26 瀏覽:48
c語言擲骰子 發布:2024-05-17 02:11:05 瀏覽:489
eclipsepython調試工具 發布:2024-05-17 02:10:49 瀏覽:820
oracle創建表sql語句 發布:2024-05-17 02:06:38 瀏覽:252
手機建立文件夾 發布:2024-05-17 01:56:19 瀏覽:656
方舟伺服器怎麼綁定賬號 發布:2024-05-17 01:52:32 瀏覽:735
運行javajar 發布:2024-05-17 01:29:14 瀏覽:14
怎麼找回訪問密碼 發布:2024-05-17 01:22:45 瀏覽:747
吉林蘋果伺服器網路時間地址 發布:2024-05-17 01:21:29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