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編譯館在北碚
㈠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歷史沿革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由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國立十七中和國立二中留川部合並而成。 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時期 1914年(民國三年),四川巡按使陳廷傑倡議,興辦四川省第二女子師范學校,簡稱「二女師」,校址初設在重慶市渝中區臨江門牛皮凼文廟後山。
1922年(民國十一年),學校開設了普通初中班,開始招收初中學生。
1924年(民國十三年),學校開辦普通高中簡耐班。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9月,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立重慶女子師范學校」(簡稱渝女師)。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學校停辦普通初、高中班兩年;之後分設高中班、初中班、女子班、師范班。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因避日機空襲,學校遷至江津縣白沙鎮溜馬崗。 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時期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原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服務團附設「第四中山中學班」,校址設在江北魚嘴鎮。
1941年(民國三十年)1月,改稱為」教育部特設第四中山中學班「。同年8月,改為「國立17中學女子初中分校」,後遷至江津白沙鎮。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原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服務附設第八中山攔做春中學班,校址設在江津白沙鎮。1941年秋,改為「國立17中女中分校」。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2月,以「國立17中學女子初中分校」和「國立17中女中分校」為基礎,成立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又稱「國立女子師范學校」)。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8月,「渝女師」(四川省第二女子師范學校)高中部並入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國立第二中學遷回江蘇常熟,留川師生遷往北碚,並入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0月,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遷至北碚「國立第二中學」遺留女子部和師范部地址,在今重慶市北碚公園右側國立編譯館館舍處設高中部,在北碚區文化館附近的國立歌劇學校樂觀園設初中部,在北碚區梨園村重慶師范學校(現西南大學附屬小學地址)設師范胡擾部。 解放後 1950年,國立女子師范學院一度改為「重慶市女子師范學校」,附中遂於1951年更名為北碚二中(含師范部)。
1951年,西南師范學院接管北碚二中,遂更名為「西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含高、初中及師范部,遷入《川東日報》舊址杜家街(今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所在處)。
1954年,西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師范部並入重慶第一師范學院(今重慶師范大學)。
「文化大革命」時期,西南師范學院遷往重慶市梁平縣,學校暫交由重慶市教委管轄。
1972年,西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更名為「重慶市102中學」,歸重慶市教委管轄。
1973年,西南師范學院遷回北碚,重新接管學校,學校遂復名「西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1978年,學校成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之一。
1985年,西南師范學院更名為西南師范大學,學校遂更名為「西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西南師大附中」。
2005年,西南師范大學與西南農業大學合並為西南大學。學校遂於2011年12月10日更名為「西南大學附屬中學」。
2006年,經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批准,學校成立國際部。
2015年7月16日,西南大學附屬中學下劃重慶市北碚區教育委員會管理。
㈡ 陳伯吹的資料
陳伯吹(1906~ )
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文學理論家。原名陳汝塤。上海寶山人。16歲當小學教師,開始業余文學創作活動。1927年出版中篇小說《學校生活記》。1930年主編《小學生》半月刊,並編輯《小朋友叢書》。九一八事變後,創作了中篇童話《阿麗思小姐》、《華家的兒子》,小說《火線上的孩子們》,童話《波羅喬少爺》。1934年起,任兒童書局編輯部主任,並在上海幼兒師范學校任教職。1942年去重慶在編譯館工作,1946年在上海發起組織上海兒童文學工作者聯誼會,開展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理論研究。1949年以後,歷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等職。他的作品塑造了眾多的各具特色的少年兒童形象,語言流暢,故事生動曲折,富於浪漫色彩。有童話《一隻想飛的貓》、童話集《幻想張著彩色的翅膀》,小說集《飛虎隊和野豬隊》等。此外,尚有散文集《三門峽工地兩少年》及《兒童文學簡論》、《作家和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研究》等理論著作。為獎勵優秀作家、促進創作發展,1981年起由他出資倡辦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陳伯吹曾用筆名夏雷。上海寶山縣人。小學畢業後輟學,當過學徒。後在鄉村小學教書多年,1927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兒童小說《學校生活記》。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四·一二"事變後,流亡到上海,一邊教書一邊寫作。1931年,在北新書局主編文藝綜合性期刊《小學生》,同時編輯《小朋友叢書》《北新小學活頁文選》。"九·一八"事變,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先後寫了諷刺國民黨不抵抗主義的童話《愛麗思小姐》和諷刺剝削者腐朽生活的童話《波爾喬少爺》,小說《華家的兒子》和《火線上的孩子》等。1934--1937年,任兒童書局編輯部主任,負責編輯《兒童雜志》《常識畫報》和《小小畫報》。抗日戰爭爆發後,為《立報》《譯報》《文匯報》先後寫了《新流亡圖》《纏黑布的人》等二十多篇揭露和控訴日寇侵華罪行,反映國難中兒童生活的散文、詩歌和小說,並致力於翻譯歐美兒童文學,先後出版了《伏象神童》《出賣心的人》《綠野仙蹤》《空屋子》等十多種外國兒童文學作品。1942年離開上海赴四川,在國立編譯館工作,並在復旦大學任教,業余從事創作和兒童文學研究。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繼續從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和作者隊伍組織工作。1945年,擔任《小朋友》主編。1946年,與李楚材等共同發起組織了"上海兒童文學聯誼會"。1947年任《大公報》副刊《現代兒童》主編。同年,加入上海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熱情投入中小學教師"反飢餓,爭生存"的民主活動。這時期創作的的兒童文學作品有:詩歌《下雪了》《童話》《小雞出殼》《老虎尾巴》;童話《不勇敢的稻草人》《甲蟲的下場》《井底下的四隻小青蛙》;小說《親愛的山姆大叔》,散文《希望的塔》《光明的燭》以及翻譯作品《小夏蒂》等。
新中國成立後,陳伯吹擔任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把全副精力投入兒童文學創作和研究工作中。先後在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兒童文學課程。1949--1959年,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連續不斷為孩子們寫了近百篇作品,出版了《一隻想飛的貓》《中國鐵木兒》《幻想張著彩色的翅膀》《從山岡上跑下來的小女孩》等童話、小說、散文集。
"文革"十年中,他被迫停筆。粉碎"四人幫"後,又連續創作數十篇新作。出版了小說集《飛虎隊和野豬隊》《一場比賽》《直上三千八百坎》等作品。
陳伯吹還出版了大量的兒童文學理論專著。如《作家和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簡論》等。
1980年,在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大會上,小說選《飛虎隊和野豬隊》獲榮譽獎。
半個多世紀以來,陳伯吹堅持不懈地在兒童文學園地上耕耘不息,不僅寫下了近七十種著作,而且還在1981年獻出5 萬5千元存款,作為評獎基金,設立了"兒童文學園丁獎",為我國兒童文學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www.mrmy.net上有更多資料]
㈢ 梁實秋故居的建築歷史
重慶北碚區曾是嘉陵江畔一個無名小鎮,因抗戰時期眾多文化界名人寓居,使其成為抗戰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中國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著名學者梁實秋就曾在北碚度過8年時光。梁實秋北碚故居位於半山腰上,取名「雅舍」。來到「雅舍」山腳下,走上二、三十級台階,就看到黃桷樹旁有一大石上書「雅舍和坦」,此二字正是梁先生的手筆。「雅舍」小院中間是梁實秋的塑像,先生戴著眼鏡,身著基喊西式羊毛衫,靜坐在石頭上眺望前方,其背後便是陪伴他度過8年抗戰風雨的「搏棚野雅舍」小屋。
1937年北平淪陷後,梁實秋隻身南下,1938年7月輾轉來到重慶。1939年至1946年,他在重慶北碚區郊外和吳景超夫婦合買下一個小院,這里離他當時服務的國立編譯館很近,為方便郵差遞信,他用吳景超夫人龔業雅之名,將居室命名為「雅舍」。「雅舍」共6間房,梁實秋居住其中的一室一廳。如今,其屋內以梁先生的生平為線索,通過圖片、文字、實物、影像資料展覽,著重講述了先生在北碚的經歷。透過展覽,可見先生居住在「雅舍」時生活極其簡朴,他把錢主要花在購書上,8年間,「雅舍」內處處皆書,隨處攤放,客人來訪時甚至難找落座之地。
「雅舍」的講解員稱,梁實秋寫文章很投入,因而交際不廣,他的朋友中有冰心夫婦、老舍、朱光潛、王雲五等人。只要這些文友來訪「雅舍」,他必定放下手頭工作,喜滋滋地參與高談闊論,偷得半日清閑。「雅舍」最右側的小屋為梁先生的書房,屋內是按照老舍之子舒乙的回憶所布置。書房內放有先生伏案寫作的書台,和曾經用過的毛筆、油燈。70多年前,梁先生正是在這間書房裡一邊伏案與魯迅筆戰,一邊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和勤奮寫作。
梁實秋對「雅舍」感情深厚。他曾寫道:「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正因如此,先生的著作多冠名「雅舍」二字,如《雅舍小品》、《雅舍雜文》、《雅舍談吃》等。1949年,梁實秋移居台灣,任教於台灣師范大學,後搬入台師大為他提供的宿舍——台北雲和街11號,此處亦名「雅舍」。風靡全球、再版300餘次的《雅舍小品》除第一集寫於重慶北碚「雅舍」,其餘三集均完成於台北。
梁老於1938年來到重慶北碚,在此居住了近6年。由於戰亂和人為的因素,雅舍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修復前,雅舍幾乎只剩下一個框架。2002年,在梁老誕辰99周年之際,根據梁老後人的回憶和相關圖紙,重慶市北碚區文廣部門基本按照原貌修復了雅舍。今年是梁老101周年的誕辰,他的子女們雖然不能趕來親自參加父親故居的開館儀式,但都紛紛發來了賀電。據了解,梁老的長女梁文茜如今已經70多歲,身體狀況不太好;次女梁文薔定居美國西雅圖,兒子梁文其現居台灣。
2004年02月02日,經過近兩年的修葺,位於北碚的梁實秋故居——雅舍正式掛牌對外開放。
圖冊圖片部分來自:
㈣ 李長之的簡介
李長之(1910.10.30——1978.12.13),原名李長治、李長植,山東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在校期間發表散文作品。《我所認識的孫中山》是他早期習作。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兩年後轉哲學系,同時參加了《文學季刊》的編委會。1934年後曾主編或創辦《清華周刊》文藝欄、《文學評論》雙月刊和《益世報》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詩集《夜宴》前,開始理論批評的寫作。1936年出版《魯迅批指衫液判》—書,產生影響。該年自清華大學畢業,遂留校任教。以後又歷任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的教職。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員。1944年主編《時與潮》副刊。1945年任國立編譯塌碼館編審。抗戰勝利隨編譯館由重慶北碚遷唯物南京,主編《和平日報》副刊。1946年10月赴北京師范大學任副教授,並參與《時報》、《世界日報》的編務。這時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文化藝術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