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lit腳本

lit腳本

發布時間: 2023-05-05 10:21:36

A. 完美國際,我一進驚濤城傳送附近游戲就會提示建築載入失敗,程序即將退出。

building.pck包括游戲所有場景的材質貼圖dds和tga圖片文件
configs.pck包括游戲場景配置,不良詞彙過濾,物品說明,字體,動作描述
facedata.pck人物前拆臉型,細節
gfx.pck武器,技能,煙火,場景特效等渲染和材質貼圖
grasses.pck花草的的細節
inter faces.pck游戲**配置,慧敬棗腳本,稱號說明,界面配置
help/script.pck游戲幫助文件
litmodels.pck包含所有稿春bmd文件,地圖文件
loddata.pck地圖文件
models.pck游戲所有NPC,場景活物,寵物,騎寵,武器,裝備,時裝,怪物的模型文件
sfx.pck游戲特效聲音
shaders.pck場景特效貼圖等
sur faces.pck游戲所有界面貼圖,框架貼圖,所有物品圖標,地圖
textures.pck地圖場景貼圖,地面、天空、地宮等
trees.pck樹的細節處理

B. 求掃描版古籍轉文本的工具

用office 的Document Imaging OCR文本識別功能,能從族廳掃描文鋒穗粗件中識銀鎮別文字轉換成文本或word格式文件;

從開始-程序-office-打開軟體

C. 博客的由來

什麼是博客」成為2004年各大搜索引擎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之一【網路搜索引擎中的相關檢索關鍵詞還有「什麼叫博客」、「博客是什麼意思」、「博客中國」等】,同時博客也被眾多機構和媒體評為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現象。BLOG也就是WEB LOG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網路日記。國內外眾多媒體和網站都將BLOG作為2004年最熱門的詞彙,關於BLOG(博客)的介紹文章,網上已經非常多了,這里簡單摘錄部分的介紹。

下面摘錄博客中國發起人、「博客」中文譯文的創始人方興東博士有關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的文章,有興趣進一步了笑手激解的,可以參考一下。原文的發表日期大約是2002年8月,在博客中國網站剛發布不久。

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www.blogchina.com 方興東)

誰是博客之父?

博客的出現才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要書寫博客歷史,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許多史料必須像挖掘「古董」一樣去求證,而且分歧和爭議頗多。比如誰是「博客之父」?這個問題想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牽涉到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最早的博客原型

首先,哪一個是最早的博客網站?顯然最早的博客是作為網路「過濾器」的作用出現的,那就是挑選一些特別的網站,並作簡單的介紹。因此有人認為瀏覽器發明人Marc Andreesen開發的Mosaic的What』s New網頁就是最早的博客網頁。Justin Hall的黑社會鏈接網頁(http://www.links.net/vita/web/story.html)也是最早的博客網站原型之一。

最早的博客預言家

其次,誰是最早的博客命名人?著名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在1996年預言了職業博客(薯備http://www.salonmagazine.com/weekly/gibson2961014.html):「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人為你瀏覽網路,精選內容,並以此為生,的確存在著這樣的需求」。

最早的博客

Userland公司CEO Dave Winer,在1997年開始運作的Scripting News(www.scripting.com)開始真正具備了博客的基本碰襪重要特性。並且他將這些功能集成到免費軟體「Frontier腳本環境」。不過,這個算不算是真正的最早博客,爭議頗多。有人認為,從形式上說,是Jorn Barger於1997年底建立了今天博客網站的基本模樣(當時的原始模樣可以上網看到:http://www.robotwisdom.com/)。

網管人員使用log(log files)來指稱「系統記錄文件」,因此幾年前如果你用google來查weblog,查出來大多都是例如Seacloak這種網站流量分析軟體,而不像今天真正的weblog。

最早使用「weblog」詞彙

1997年12月,Jorn Barger運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http://www.robotwisdom.com/netlit/index.html)第一次使用weblog這個正式的名字。至今,在博客領域,他還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Jorn Barger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形式上,他將log的意義從接近航海日誌那種無人稱、擬客觀、機械式寫作,轉換成較接近旅遊日誌的「有人稱、有個性」的自由書寫。 由Matt Haughey發起的社區博客網站Metafilter 雖然被人廣為批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它的確是比其他博客網站更有意思。

最早使用詞彙「blog」

而目前最流行的詞彙「blog」,一般公認為是Peter Merholz(http://www.peterme.com/archives/00000205.html)在1999年才命名的。2002年5月17日,Peter Merholz在題為「詞彙游戲」的帖子中如此回憶道:

我一直很喜歡詞彙,喜歡一遇到生詞就鑽到詞典裡面。我喜歡詞彙游戲,詞源學更是有趣。沒有想到這種愛好居然產生了影響,大約1999年4月或者5月(確切的時間已經記不清楚),我在自己的主頁上貼出一個帖子:「我決定把weblog發音為wee』- blog,或者縮寫為『blog』」。我也沒有多想,就把這個詞彙用進了我的帖子中,後來大家發郵件也開始使用。Keith Dawson把blog收進了「行話查詢」中。但是,如果不是1999年8月,Pyra發布Blogger的話,這個詞彙可能就無疾而終。

Peter Merholz由此將blog變成動詞,後來更衍生出blogging、blogger或者I blog、Blogsphere(博客世界)等的說法。

博客軟體工具

1999年,也是博客開始高速增長的一年,主要是由於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d、Big Blog Tool等眾多自動網路出版發布的免費軟體的出現,而且它們往往還提供免費的伺服器空間。有了這些,一個博客就可以零成本地發布、更新和維護自己的網站。其中1999年8月Pyra公司出品的Blogger是最流行和最有影響的工具。

有博客如此寫道:「首次使用blogger的服務時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整個介面竟然可以如此容易上手,出版結果也是同樣令人感動。若是帶著一些經驗開始去使用Radio Userland後,眼淚根本就是滴在鍵盤上。有點像是emacs當年給我的感覺:無所不能、輕松上手。我會將這些軟體與服務最主要歸功於(還是助長?)CSS以及CMS的發展。前者提供內容(content)與形式(layout)的分離基礎,後者促使程序設計師開始思考並提供一種讓更新網頁更簡單的介面。」

當時,Pyra公司有著一支網路出版軟體的「夢之隊」。但是,這種成功並沒有為公司帶來利潤,甚至由於財務壓力,2001年1月公司大裁員,並一口氣裁到了極限:只留下一名正式員工Evan Williams,他是創始人之一。夢之隊也分崩離析,另一名創始人是新英格蘭人Meg Hourihan。不過,到2003年,Blogger.com被Google購並,終於算是苦盡甜來。

到底什麼叫博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叫博客?它與個人網站、社區、網上刊物、微型門戶、新聞網頁等究竟有什麼區別。由於博客形式本身就是綜合了多種原有的網路表現方式,因此要嚴格界定這個「混血兒」不太現實,而且不能過於陷入形式主義。隨著演變,博客的形式會越來越多樣性。 有人寫道:「blog的確存在這種現象。許多新聞媒體(比方說華盛頓郵報)為了強調blog驚人崛起的現象,常用blogger.com的使用人數(目前為750,000)來作指針,而不管其內容特質是否符合blog。事實上,我們也很容易認為使用moveable type、greymatter、b2、blogger、pmachine等等weblog工具都是blog了。至此,blog有沒有特徵已經不重要,重點是他使用什麼軟體或服務。我甚至覺得,說這些軟體或服務助長了blog瘋基本沒錯,但其實整個數字與群眾也是因為這些軟體及服務,而將所有類似的活動(管你符不符合blog的任何特質)全都吸收到blog的黑洞中,跨過那些曾經試圖分類的企圖。」

由於博客並不是純粹的技術創新,而是一種逐漸演變的網路應用。博客天然的草根性,也決定了我們很難來認定一個正宗的博客先祖,也無法正式認定誰是「博客之父」。到了現在,想來也沒有人敢於戴上這頂帽子。否則,一定會被打得頭破血流。

博客簡單的編年史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What』s New Page」網頁(http://archive.ncsa.uiuc.e/SDG/Software/Mosaic/Docs/whats-new.html),主要是羅列Web上新興的網站索引,這個頁面從93年6月開始,一直更新到1996年6月為止。

1994年1月:Justin Hall開辦「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個人網頁),不久裡面開始收集各種地下秘密的鏈接,這個重要的個人網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網站之一。

1997年4月1日:Dave Winer開始出版Scripting News。這個網站是由早期的Davenet演變而來,最早1994年10月7日。

1997年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這個術語來描述那些有評論和鏈接,而且持續更新的個人網站。

1998年5月7日:Peter Merholz開始出版網站peterme.com(根據他自己的檔案記錄)。

1998年9月15日:Memepool開始出版,最早的鏈接是關於「Alex Chiu』s Eternal Life Device」。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縮略詞「blog」來命名博客,成為今天最常用的術語。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個人博客網站Camworld中寫道:「Dave Winer開始了最早的博客網站,Camworld無需隱瞞地表示,模範和追隨Scripting News。」

2000年4月12日:Weblogs eGroups的郵件列表終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鼻祖之爭開始公開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郵件列表中貼出帖子,爆發爭吵。

2000年10月:Jakob Neilsen表示:「...一般的博客網站都不忍卒讀」。

2000年10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Scripting News是最早的博客網站,然後他優雅地將這項榮譽歸於他很尊重的前輩——WWW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

2000年11月:不過Winer很快給自己找到了另一頂桂冠,Scripting News將網站的口號變為:互聯網上持續運行時間最長的博客網站,開始於1997年4月1日。

2000年12月17日:UserLand發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為目錄創建的事實工具。

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遭遇恐怖襲擊,博客成為重要信息和災難親身體驗的重要來源。從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博客發展三階段(史前階段、初級階段、成長階段)

綜上所述,准確地說,博客的歷史與萬維網(WWW,或Web)的歷史一樣「悠久」。最早的博客應該就是萬維網的發明人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開設的第一個網站http://info.cern.ch(當然已經不復存在,而被當作古董保存著)實際上就是第一個博客網站,因為裡面的內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現在網上的各類網站。而後的1993到1996年間,NCSA和網景的「What』s New」欄目,也有著博客網站的雛形。當然,這一切我們都把它歸於博客的「史前時期」,博客真正的歷史可以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

第一階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階段,或者稱為啟蒙期。

追溯博客的源頭,無疑是一件難事。有人認為1994年Justin Hall聲名狼藉的「網上日記」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這個傢伙在網上及時發布他對吸毒、做愛的赤裸裸體驗,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說,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發表在Camworld的網路旅行日記,是點燃博客社區之火的導火索,從此博客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但更多的人認為博客最正宗的源頭還是Pyra(就是現在Blogger.com的前身),這是一家小小的軟體公司,三個創始人為了開發一個復雜的「群件」產品,編寫了一個小軟體,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溝通與協同。後來,他們覺得這個簡單的小工具對別人也很有用處,於是,1999年8月,就在網上免費發布了Blogger軟體。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還只有幾打而已。結果,這樣一來,如同乾柴碰上烈火,許多人利用這個軟體作為武器,進入博客隊伍。博客隊伍開始迅速繁衍開來。Pyra也因為這個根本沒有上心的小軟體而名聲大振。 總之,這個階段主要是一批IT技術迷、網站設計者和新聞愛好者,不自覺、無理論體系的個人自發行為。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群體,也沒有具備一種現象的社會影響力。在悄悄的演變過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啟蒙與帶頭作用。為博客革命准備條件。

第二階段(2000年——2006年左右):初級階段,或者稱為崛起期。

到2000年,博客開始成千上萬涌現,並成為一個熱門概念。在博客發展史上,911事件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正是這場恐怖的襲擊,使人們對於生命的脆弱、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最即時最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一個重要的博客門類:戰爭博客(WarBlog)因此繁榮起來,可以說對911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倖存者的博客日誌中;對事情最深刻的反思與討論,也不是出自哪一個著名記者手中,而是在諸多的普通博客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天,全世界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經達到50萬到100萬之眾。雖然與3億以上的網民相比,還顯得微不足道。但是這些博客的影響力,卻早已超出了他作為個人、甚至作為自己所在行業的原有范圍。開始引起主流的媒體的強烈關注,並明顯感受到博客崛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同時,各個專業領域的博客如「雨後春筍」,紛紛浮出水面,越來越成為該專業關注的焦點。除了美國,英國、匈牙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博客也形成聲勢。亞洲,包括中國也開始感受到博客的脈動。估計,在最近一兩年內,博客將成為互聯網蕭條時期最重要的新現象之一,為全社會所關注。

第三階段(2006年—— ):成長階段,或者稱為發展期。

預測未來永遠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預測網路。對於博客的未來,現在要定論,的確太早!而且爭議性很大。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判斷,我們還是冒險地認同這樣的一些大膽的判斷:

到2006年左右,作為一種新的媒體現象,博客的影響力有可能超越傳統媒體;

作為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播模式,博客將成為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作為一種社會交流工具,博客將超越E-mail、BBS、ICQ(IM),成為人們之間更重要的溝通和交流方式。

顯然,以上主要是對全球(美國為中心)博客發展階段的簡單劃分。在中國,與所有的網路革命一樣,繼續保持著一定的「滯後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國的發展階段基本上差了一個階段。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的博客發展僅僅進入啟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進入真正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崛起期。

但是,一向對網路發展保持最密切關注的「數字論壇」成員,從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覺察,並予以極大的關注。2002年,開始義不容辭地充當「博客思想」在中國推廣和倡導的先鋒。「博客中國」(www.blogchina.com)網站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雖然給「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還是2002年剛剛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國,最早關注、追蹤並系統闡述「博客」想像的,是一直研究新媒體的孫堅華。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經開始涉及許多博客現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論》,是國內第一篇系統、全面闡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D. 電子書是什麼

電子書又稱e-book,是將書的內容製作成電子版後,以傳統紙制書籍1/3至1/2的價格在網上出售。購買者用信用卡或電子貨幣付款後,即可下載使用專用瀏覽器在計算機上離線閱讀。電子圖書不同於現在網上的免費線上閱讀,它是與紙製版同步推出的最新書籍,所以閱讀它要支付一定的費用;與光碟圖書不同,e-book是基於網際網路購買。

E. 為什麼下載的辭海打不開

你下載的辭海是什麼格式的?不同格式需要安裝不橘段同的軟體來閱讀。

目前網上的電子文檔的格式的非常的多,也比較繁,但是大致看來可以有以下幾個格式:
1:TXT格式的,即文本文檔,這種格式是一種通用格式,在什麼環境下都能使用,比較方便,最大的好處在於它的文件的大小比較小,同一本書用它來保存所佔的電腦的空間是最小的。
2:htm或HTML格式的 電子書,即超文本標記語言,是WWW的描述語言。設計HTML語言的目的是為了能把存放在一台電腦中的文本或圖形與另一台電腦中的文本或圖形方便地聯系在一起,形成有機的整體,人們不用考慮具體信息是在當前電腦上還是在網路的其它電腦上。我們只需使用滑鼠在某一文檔中點取一個圖標,Internet就會馬上轉到與此圖標相關的內容上去,而這些信息可能存放在網路的另一台電腦中。 HTML文本是由HTML命令組成的描述性文本,HTML命令可以說明文字、圖形、動畫、聲音、表格、鏈接等。HTML的結構包括頭部(Head)、主體 (Body)兩大部分,其中頭部描述瀏覽器所需的信息,而主體則包含所要說明的具體內容。
關於HTM,實際上HTM與HTML沒有本質意義的區別,只是為了滿足DOS僅能識別8+3的文件名而已,因為一些老的系統(win32)不能識別四位文件名,所以某些網頁伺服器要求index.html最後一個l不能省略。MSIE能自動識別和打開這些文件,但編寫網頁地址的時候必須是完全對應的,也就是說index.htm和index.html是兩個不同的文件,對應著不同喚禪的地址。值得一提的是UNIX系統中對大小寫敏感,不吻合的話就可能報沒有文件或者找不到文件。
3:SHTM或SHTML:其實也是超文本標記語言,關於shtml,shtml是一種基於SSI技術的文件,也就是Server Side Include--SSI 伺服器端包含指令,一些Web Server如果有SSI功能的話就會對shtml文件特殊招待,伺服器會先掃一次shtml文件看沒有特殊的SSI指令存在,如果有的話就按Web Server設定規則解釋SSI指令,解釋完後跟一般html一起調去客戶端。
關於shtm,shtm與shtml的關系和htm與html的關系大致相似,這里就不多說了
在這里要總結一下了:html或htm與shtml或shtm的關系是什麼
html或者htm是一種靜態的頁面格式,也就是說不需要伺服器解析其中的腳本,或者說裡面沒有伺服器端執行的腳本,而shtml或者shtm 由於它基於SSI技術,當有伺服器端可執行腳本時被當作一種動態編程語言來看待,就如asp、jsp或者php一樣。當shtml或者shtm中不包含伺服器端可執行腳本時其作用和html或者htm是一樣的。()
4:doc格式的:即WORD文檔,這種格式的的書也不多,一般都是內部文件什麼的,在這里也就不多說了。
5:RTF格式的:這種格式的書可能見的人也不太多,他是一種介於TXT與DOC之間的一種格式,RTF是RichTextFormat的縮寫,意即多文本格式。這是一種類似DOC格式(Word文檔)的文件,有很好的兼容性,使用Windows「附件」中的「寫字板」就能打開並進行編輯。使用「寫字板」打開一個RTF格式文件時,將看到文件的內容;如果要查看TRF格式文件的源代碼,只要圓鏈譽使用「記事本」將它打開就行了。這就是說,你完全可以像編輯HTML文件一樣,使用「記事本」來編輯RTF格式文件。
對普通用戶而言,RTF格式是一個很好的文件格式轉換工具,用於在不同應用程序之間進行格式化文本文檔的傳送。
6:CHM格式的:CHM文件格式是微軟1998年推出的基於HTML的幫助文件系統,它代替了早先的WinHelp幫助系統,能在Windows98或NT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統中直接運行。幾乎所有的軟體,現在都用CHM格式的文檔製作軟體幫助文件。另外,有很大一部分電子圖書也是用CHM格式編譯的。用它來做電子書的好處在於,他的目錄非常好,可以有多級目錄,使用起來是很方便的
7:EXE:這種格式的電子書現在是越來越多了,我的光碟里的書有一半是這個格式的,他是一種可執行文件,其特點和CMH來說差不多,不過就是做出的電子書,可以有北京音樂,這一點倒是非常好的。
8:PDF格式的: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文件格式是Adobe公司開發的電子文件格式。這種文件格式與操作系統平台無關,也就是說,PDF文件不管是在Windows,Unix還是在蘋果公司的Mac OS操作系統中都是通用的。這一特點使它成為在Internet上進行電子文檔發行和數字化信息傳播的理想文檔格式。越來越多的電子圖書、產品說明、公司文告、網路資料、電子郵件開始使用PDF格式文件。PDF格式文件目前已成為數字化信息事實上的一個工業標准。
Adobe公司設計PDF文件格式的目的是為了支持跨平台上的,多媒體集成的信息出版和發布,尤其是提供對網路信息發布的支持。為了達到此目的, PDF具有許多其他電子文檔格式無法相比的優點。PDF文件格式可以將文字、字型、格式、顏色及獨立於設備和解析度的圖形圖像等封裝在一個文件中。該格式文件還可以包含超文本鏈接、聲音和動態影像等電子信息,支持特長文件,集成度和安全可靠性都較高。
PDF文件使用了工業標準的壓縮演算法,通常比PostScript文件小,易於傳輸與儲存。它還是頁獨立的,一個PDF文件包含一個或多個「頁」,可以單獨處理各頁,特別適合多處理器系統的工作。此外,一個PDF文件還包含文件中所使用的PDF格式版本,以及文件中一些重要結構的定位信息。正是由於 PDF文件的種種優點,它逐漸成為出版業中的新寵。
對普通讀者而言,用PDF製作的電子書具有紙版書的質感和閱讀效果,可以「逼真地」展現原書的原貌,而顯示大小可任意調節,給讀者提供了個性化的閱讀方式。由於PDF文件可以不依賴操作系統的語言和字體及顯示設備,閱讀起來很方便。這些優點使讀者能很快適應電子閱讀與網上閱讀,無疑有利於計算機與網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Adobe公司以PDF文件技術為核心,提供了一整套電子和網路出版解決方案,其中包括用於生成和閱讀PDF文件的商業軟體 Acrobat和用於編輯製作PDF文件的Illustrator等。 Adobe還提供了用於閱讀和列印亞洲文字,即中日韓文字所需的字型包。
下面再說一下電子書閱讀器的專用格式吧:
9:EBA:是金蟾公司生產的電子書的專用格式
10:WOL:是津科公司生產的電子書,翰林電子書的專用格式
還有很多格式,lz什麼時候在補充補充,比如Palm上的PDB、Mobipocket的Mobi和PRC格式等等
關於PDB格式,我來補充一下:
1) pdb格式的電子書:pdb是Palm DataBase的縮寫,Palm OS所用文件的擴展名為.pdb
可以用以下附件來進行相關的txt2pdb,以及pdb2txt的轉換。
2)PRC文件是palm系統的程序文件,大致相當於pC平台的exe文件
3)關於我上傳得TLPDB軟體的介紹如下:
1.內置高速內碼轉換引擎,支持BIG5<->GBK繁體,BIG5<->GBK簡體,
日文SHIFTJ->GBK的內碼轉換。
2.支持對TXT,HTML,PDB,zTxt的批量轉換和組合,並可以自動識別內碼
3.支持對同一電子書同時以GBK和BIG5存檔
4.支持PDB,TXT和zTxt文件格式保存電子書。 zTxt測試中
5.自動編輯去空行
6.支持對WebCompiler,E書,CHM,微軟LIT,PDF格式的自動解碼
本功能調試中,我正在做一個理論上支持任何PC電子書解碼的插件
7.與IE類(MyIE,Netcaptor等)瀏覽器集成,支持右鍵截取
8.支持多次截取,自動組合
9.綠色軟體,只有一個EXE,958K,

F. 在Linux環境下,APACHE和PHP配置文件怎麼設置(RPM包)

LAMP配置與應用 LAMP(Linux+Apache+Mysql+Php)配置:

Fedora 5已默認安裝了php,可以使用rmp -q php查看其版本號
安裝mysql客戶端mysql(與perl-DBI包有依賴關系,要先安裝)
安裝mysql服務端mysql-server(與perl-DBD包有依賴關系,要先安裝)
安裝php支持mysql的模塊php-mysql(與php-pdo包有依賴關系,要先安裝)
Mysql的web管理工具phpMyAdmin
安裝
下載並解壓phpMyAdmin的包到某個web目錄(或為phpMyadmin建立虛擬主機,將該包解壓到虛擬主機目錄)
#tar -xzvf phpMyAdmin-2.10.0.2-all-languages.tar.gz
執行下列命令:
#cd phpMyAdmin
#mkdir config #建立一個用來保存配置的目錄
#chmod o+rw config #更改該目錄的許可權為屬主可讀寫
#cp config.sample.inc.php config/ #將當前目錄下的config.sample.inc.php復制到config
#chmod o+w config/config.inc.php # 使該文件的屬主具有寫許可權
運行安裝向導頁面
在瀏覽器中打開scripts/setup.php,按照向導頁面添入相關信息,最後單擊「保存」,則所做的配置保存在config/config.inc.php中。(註:如果config子目錄沒有建立,或沒有對該文件的寫許可權的話,則會出現"Cannot load or save configuration."的提示,這種情況下應選擇「DownLoad」下載到本地,再上傳到phpMyAdmin的主目錄下 ),主要有以下樣目需要添寫:
User for config auth__________________
Password for config auth__________________
phpMyAdmin control user____________________
phpMyAdmin control user password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pMyAdmin database for advanced features__________________
配置成功保存的話,執行下面命令
#mv config/config.inc.php . #將配置文件移動到phpMyAdmin的主目錄
#chmod o-r config.inc.php #為安全起見,移去該文件的讀寫許可權
在瀏覽器中打開phpMyAdmin對應的站點
phpbb應用
註:以下頭3步有關mysql的操作也可以在webmin中完成.
mysql的賬號管理
1) 要設置root用戶的密碼為123456,則在系統提示符下執行下面的命令:
#mysqladmin -u root -p password "123456"
2) 要在mysql命令行客戶端,設置root用戶的密碼為123456,則需執行以下命令:
mysql> use mysql;
mysql> update user set Password=password('123456') where User='root';
mysql> flush privileges;
3) 如果要新增用戶u1,給他授予對資料庫bb中所有表(*)的所有許可權(all),密碼設為888888,則在mysql提示符下:
mysql> grant all on bb.* to 'u1'@'localhost' identified by '888888';
如果root用戶有密碼,則進入mysql客戶端需用下面的命令:#mysql -u root -p
新建phpbb論壇所要用到的資料庫:mysql>create database XXX;
為phpbb所在目錄新建虛擬主機
在瀏覽器中訪問該虛擬主機,以安裝phpbb
注意:在安裝結尾,選擇下載配置文件,自行上傳.然後刪除install,contrib兩個目錄
php配置實例

1.使用Apache配置基本的web站點,使客戶端瀏覽簡體中文網頁能正常顯示、新增支持的主頁文件index.htm index.php default.htm default.html。最後要能在其它計算機上通過域名訪問,比如www.yyy.net03.org。

2.在web站點下實現虛擬目錄,即web站點的子目錄,該子目錄與主目錄不一定是上下目錄關系.同時,允許該目錄有目錄列表功能(即在沒有找到主文件件的時候,顯示當前目錄下的列表).
3.實現Linux用戶個人站點.

4.配置多個基於名稱的虛擬主機,比如www1.yyy.net03.org,www2.yyy.net03.org。最後要能在其它計算機上通過域名訪問。

5.配置多個基於IP的虛擬主機,比如lit.yyy.net03.org,mil.yyy.net03.org。最後要能在其它計算機上通過域名訪問。

6.配置LAMP環境

7.配置phpbb論壇,並使該論壇可以通過形如bbs.yyy.net03.org的形式訪問。
(*)8. 刪除系統原有Apache、php、Mysql項目,使用源文件安裝最新版本的Apache、php、Mysql
利用源代碼安裝LAMP
首先要在相關網站獲取Apache、Mysql、Php的源碼包,一般擴展名為xxx.tar.gz.
刪除系統原有Apache、php、Mysql項目,可能要用到下面的命令
# rpm -e xxx
# rpm -e xxx nodeps #不考慮依賴關系而刪除xxx包
# rpm -e xxx yyy zzz #刪除xxx,yyy,zzz包
如果無法刪除一個RPM包,可以使用以下兩步:
#rpm -f /var/lib/rpm
#rpm --rebuilddb
或:
#rpm -ivh --justdb xxx
#rpm -e xxx
1. 安裝Apache(httpd-2.2.8)

# ./configure --enable-so
# make
# make install
# /usr/local/apache2/bin/apachectl start

2. 安裝Mysql(Mysql-5.0.22)
1) 建立用戶及組,如果在/etc/passwd中已有該用戶,則下列操作可以省略
shell> groupadd mysql
shell> useradd -g mysql mysql
2) 解壓、配置編譯安裝
shell> gunzip < mysql-VERSION.tar.gz | tar -xvf -
shell> cd mysql-VERSION
shell>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mysql #配置(指定mysql安裝路徑)
shell> make #編譯
shell> make install #安裝
3) 配置mysql
shell> cp support-files/my-medium.cnf /etc/my.cnf #建立mysql配置文件
shell> cp support-files/mysql.server /etc/init.d/ #建立mysql控制腳本
shell> cd /usr/local/mysql
shell> bin/mysql_install_db --user=mysql #建立mysql系統資料庫
shell> chown -R root . #更改當前目錄及子目錄所有者
shell> chown -R mysql var #更改var目錄及子目錄所有者
shell> chgrp -R mysql . #更改當前目錄及子目錄所屬組
4) 啟動mysql
shell> bin/mysqld_safe --user=mysql & #以後台模式運行mysqld服務
shell> chkconfig --list | less #查看服務列表
shell> chkconfig --add mysql.server #將mysql.server添加到服務列表
shell> chkconfig --list | less #查看服務列表
shell> service mysql.server restart
shell> /usr/local/mysql/bin/mysqladmin -u root -p password '888888' #更改mysql管理用戶root的密碼
3. 安裝php(php5 on Apache 2 Shared Mole Version)
1) tar -zxvf php-NN.tar

2) cd php-NN

3) ./configure --with-apxs2=/usr/local/apache2/bin/apxs --with-mysql=/usr/local/mysql

4) make
5) make install

6) 建立php配置文件php.ini

# cp php.ini-dist /usr/local/lib/php.ini

7) 編輯http配置文件 httpd.conf 使之載入PHP模塊

對於 PHP 4,添加下句:

LoadMole php4_mole moles/libphp4.so

對於 PHP 5,添加下句:

LoadMole php5_mole moles/libphp5.so

8) 編輯http配置文件 httpd.conf,使之能解析擴展名為php的文件

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 .php .phtml

9) 編輯http配置文件 httpd.conf,修改主頁文件
DirectoryIndex index.php index.htm index.html
10) 重啟httpd服務
# /usr/local/apache2/bin/apachectl start

# /usr/local/apache/bin/apachectl -k start
11) 編輯index.php文件,並在瀏覽器中訪問該站點,如果出現關於php的當前配置信息(其中有mysql的配置項),表示LAMP安裝成功。
$vi index.php
<?php
phpinfo()
?>

G. 什麼是博客

什麼是博客(BLOG)?
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詞彙之一——博客及其發展簡史

「什麼是博客」成為2004年各大搜索引擎最熱門衫哪清的搜索關鍵詞之一(相關檢索關鍵詞還有「什麼叫博客」、「博客是什麼意思」、「博客中國」等),同時博客(BLOG)也被眾多機構和媒體評為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現象。BLOG也就是WEB LOG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網路日記。國內外眾多媒體和網站都將BLOG作為2004年最熱門的詞彙,關於BLOG(博客)的介紹文章,網上已經非常多了,這里簡單摘錄部分的介紹。

下面摘錄博客中國發起人、「博客」中文譯文的創始人方興東博士有關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的文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可以參考一下。原文的發表日期大約是2002年8月,在博客中國網站剛發布不久。

誰是博客之父?

博客的出現才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要書寫博客歷史,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許多史料必須像挖掘「古董」一樣去求證,而且分歧和爭議頗多。比如誰是「博客之父」?這個問題想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牽涉到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最早的博客原型

首先,哪一個是最早的博客網站?顯然最早的博客是作為網路「過濾器」的作用出現的,那就是挑選一些特別的網站,並作簡單的介紹。因此有人認為瀏覽器發明人Marc Andreesen開發的Mosaic的What』s New網頁就是最早的博客網頁。Justin Hall的黑社會鏈接網頁(http://www.links.net/vita/web/story.html)也是最早的博客網站原型之一。

最早的博客預言家

其次,誰是最早的博客命名人?著名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在1996年預言了職業博客(http://www.salonmagazine.com/weekly/gibson2961014.html):「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人為你瀏覽網路,精選內容,並以此為生,的確存在著這樣的需求」。

最早的博客

Userland公司CEO Dave Winer,在1997年開始運作的Scripting News(www.scripting.com)開始真正具備了博客的基本重要特性。並且他將這些功能集成到免費軟體「Frontier腳本環境」。不過,這個算不算是真正的最早博客,爭議頗多。有人認為,從形式上說,是Jorn Barger於1997年底建立了今天博客網站的基本模樣(當時的原始模樣可以上網看到:http://www.robotwisdom.com/)。

網管人員使用log(log files)來指稱「系統記錄文件」,因此幾年前如果你用google來查weblog,查出來大多都是例如Seacloak這種網站流量分析軟體,而不像今天真正的weblog。

最早使用「weblog」詞彙

1997年12月,Jorn Barger運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http://www.robotwisdom.com/netlit/index.html)第一次使用weblog這個正式的名字。至今,在博緩顫客領域,他還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Jorn Barger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形式上,他將log的意義從接近航海日誌那種無人稱、擬客觀、機械式寫作,轉換成較接近旅遊日誌的「有人稱、有個性」的自由書寫。 由Matt Haughey發起的社區博客網站Metafilter 雖然被人廣為批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它的確是比其他博客網站更有意思。

最早使用詞彙「blog」

而目前最流行的詞彙「blog」,一般公認為是Peter Merholz(http://www.peterme.com/archives/00000205.html)在1999年才命名的。2002年或前5月17日,Peter Merholz在題為「詞彙游戲」的帖子中如此回憶道:

我一直很喜歡詞彙,喜歡一遇到生詞就鑽到詞典裡面。我喜歡詞彙游戲,詞源學更是有趣。沒有想到這種愛好居然產生了影響,大約1999年4月或者5月(確切的時間已經記不清楚),我在自己的主頁上貼出一個帖子:「我決定把weblog發音為wee』- blog,或者縮寫為『blog』」。我也沒有多想,就把這個詞彙用進了我的帖子中,後來大家發郵件也開始使用。Keith Dawson把blog收進了「行話查詢」中。但是,如果不是1999年8月,Pyra發布Blogger的話,這個詞彙可能就無疾而終。

Peter Merholz由此將blog變成動詞,後來更衍生出blogging、blogger或者I blog、Blogsphere(博客世界)等的說法。

博客軟體工具

1999年,也是博客開始高速增長的一年,主要是由於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d、Big Blog Tool等眾多自動網路出版發布的免費軟體的出現,而且它們往往還提供免費的伺服器空間。有了這些,一個博客就可以零成本地發布、更新和維護自己的網站。其中1999年8月Pyra公司出品的Blogger是最流行和最有影響的工具。

有博客如此寫道:「首次使用blogger的服務時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整個介面竟然可以如此容易上手,出版結果也是同樣令人感動。若是帶著一些經驗開始去使用Radio Userland後,眼淚根本就是滴在鍵盤上。有點像是emacs當年給我的感覺:無所不能、輕松上手。我會將這些軟體與服務最主要歸功於(還是助長?)CSS以及CMS的發展。前者提供內容(content)與形式(layout)的分離基礎,後者促使程序設計師開始思考並提供一種讓更新網頁更簡單的介面。」

當時,Pyra公司有著一支網路出版軟體的「夢之隊」。但是,這種成功並沒有為公司帶來利潤,甚至由於財務壓力,2001年1月公司大裁員,並一口氣裁到了極限:只留下一名正式員工Evan Williams,他是創始人之一。夢之隊也分崩離析,另一名創始人是新英格蘭人Meg Hourihan。不過,到2003年,Blogger.com被Google購並,終於算是苦盡甜來。

到底什麼叫博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叫博客?它與個人網站、社區、網上刊物、微型門戶、新聞網頁等究竟有什麼區別。由於博客形式本身就是綜合了多種原有的網路表現方式,因此要嚴格界定這個「混血兒」不太現實,而且不能過於陷入形式主義。隨著演變,博客的形式會越來越多樣性。 有人寫道:「blog的確存在這種現象。許多新聞媒體(比方說華盛頓郵報)為了強調blog驚人崛起的現象,常用blogger.com的使用人數(目前為750,000)來作指針,而不管其內容特質是否符合blog。事實上,我們也很容易認為使用moveable type、greymatter、b2、blogger、pmachine等等weblog工具都是blog了。至此,blog有沒有特徵已經不重要,重點是他使用什麼軟體或服務。我甚至覺得,說這些軟體或服務助長了blog瘋基本沒錯,但其實整個數字與群眾也是因為這些軟體及服務,而將所有類似的活動(管你符不符合blog的任何特質)全都吸收到blog的黑洞中,跨過那些曾經試圖分類的企圖。」

由於博客並不是純粹的技術創新,而是一種逐漸演變的網路應用。博客天然的草根性,也決定了我們很難來認定一個正宗的博客先祖,也無法正式認定誰是「博客之父」。到了現在,想來也沒有人敢於戴上這頂帽子。否則,一定會被打得頭破血流。

博客簡單的編年史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What』s New Page」網頁(http://archive.ncsa.uiuc.e/SDG/Software/Mosaic/Docs/whats-new.html),主要是羅列Web上新興的網站索引,這個頁面從93年6月開始,一直更新到1996年6月為止。

1994年1月:Justin Hall開辦「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個人網頁),不久裡面開始收集各種地下秘密的鏈接,這個重要的個人網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網站之一。

1997年4月1日:Dave Winer開始出版Scripting News。這個網站是由早期的Davenet演變而來,最早1994年10月7日。

1997年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這個術語來描述那些有評論和鏈接,而且持續更新的個人網站。

1998年5月7日:Peter Merholz開始出版網站peterme.com(根據他自己的檔案記錄)。

1998年9月15日:Memepool開始出版,最早的鏈接是關於「Alex Chiu』s Eternal Life Device」。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縮略詞「blog」來命名博客,成為今天最常用的術語。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個人博客網站Camworld中寫道:「Dave Winer開始了最早的博客網站,Camworld無需隱瞞地表示,模範和追隨Scripting News。」

2000年4月12日:Weblogs eGroups的郵件列表終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鼻祖之爭開始公開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郵件列表中貼出帖子,爆發爭吵。

2000年10月:Jakob Neilsen表示:「...一般的博客網站都不忍卒讀」。

2000年10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Scripting News是最早的博客網站,然後他優雅地將這項榮譽歸於他很尊重的前輩——WWW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

2000年11月:不過Winer很快給自己找到了另一頂桂冠,Scripting News將網站的口號變為:互聯網上持續運行時間最長的博客網站,開始於1997年4月1日。

2000年12月17日:UserLand發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為目錄創建的事實工具。

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遭遇恐怖襲擊,博客成為重要信息和災難親身體驗的重要來源。從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博客發展三階段(史前階段、初級階段、成長階段)

綜上所述,准確地說,博客的歷史與萬維網(WWW,或Web)的歷史一樣「悠久」。最早的博客應該就是萬維網的發明人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開設的第一個網站http://info.cern.ch(當然已經不復存在,而被當作古董保存著)實際上就是第一個博客網站,因為裡面的內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現在網上的各類網站。而後的1993到1996年間,NCSA和網景的「What』s New」欄目,也有著博客網站的雛形。當然,這一切我們都把它歸於博客的「史前時期」,博客真正的歷史可以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

第一階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階段,或者稱為啟蒙期。

追溯博客的源頭,無疑是一件難事。有人認為1994年Justin Hall聲名狼藉的「網上日記」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這個傢伙在網上及時發布他對吸毒、做愛的赤裸裸體驗,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說,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發表在Camworld的網路旅行日記,是點燃博客社區之火的導火索,從此博客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但更多的人認為博客最正宗的源頭還是Pyra(就是現在Blogger.com的前身),這是一家小小的軟體公司,三個創始人為了開發一個復雜的「群件」產品,編寫了一個小軟體,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溝通與協同。後來,他們覺得這個簡單的小工具對別人也很有用處,於是,1999年8月,就在網上免費發布了Blogger軟體。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還只有幾打而已。結果,這樣一來,如同乾柴碰上烈火,許多人利用這個軟體作為武器,進入博客隊伍。博客隊伍開始迅速繁衍開來。Pyra也因為這個根本沒有上心的小軟體而名聲大振。 總之,這個階段主要是一批IT技術迷、網站設計者和新聞愛好者,不自覺、無理論體系的個人自發行為。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群體,也沒有具備一種現象的社會影響力。在悄悄的演變過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啟蒙與帶頭作用。為博客革命准備條件。

第二階段(2000年——2006年左右):初級階段,或者稱為崛起期。

到2000年,博客開始成千上萬涌現,並成為一個熱門概念。在博客發展史上,911事件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正是這場恐怖的襲擊,使人們對於生命的脆弱、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最即時最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一個重要的博客門類:戰爭博客(WarBlog)因此繁榮起來,可以說對911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倖存者的博客日誌中;對事情最深刻的反思與討論,也不是出自哪一個著名記者手中,而是在諸多的普通博客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天,全世界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經達到50萬到100萬之眾。雖然與3億以上的網民相比,還顯得微不足道。但是這些博客的影響力,卻早已超出了他作為個人、甚至作為自己所在行業的原有范圍。開始引起主流的媒體的強烈關注,並明顯感受到博客崛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同時,各個專業領域的博客如「雨後春筍」,紛紛浮出水面,越來越成為該專業關注的焦點。除了美國,英國、匈牙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博客也形成聲勢。亞洲,包括中國也開始感受到博客的脈動。估計,在最近一兩年內,博客將成為互聯網蕭條時期最重要的新現象之一,為全社會所關注。

第三階段(2006年—— ):成長階段,或者稱為發展期。

預測未來永遠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預測網路。對於博客的未來,現在要定論,的確太早!而且爭議性很大。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判斷,我們還是冒險地認同這樣的一些大膽的判斷:

到2006年左右,作為一種新的媒體現象,博客的影響力有可能超越傳統媒體;

作為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播模式,博客將成為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作為一種社會交流工具,博客將超越E-mail、BBS、ICQ(IM),成為人們之間更重要的溝通和交流方式。

顯然,以上主要是對全球(美國為中心)博客發展階段的簡單劃分。在中國,與所有的網路革命一樣,繼續保持著一定的「滯後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國的發展階段基本上差了一個階段。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的博客發展僅僅進入啟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進入真正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崛起期。

但是,一向對網路發展保持最密切關注的「數字論壇」成員,從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覺察,並予以極大的關注。2002年,開始義不容辭地充當「博客思想」在中國推廣和倡導的先鋒。「博客中國」(www.blogchina.com)網站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雖然給「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還是2002年剛剛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國,最早關注、追蹤並系統闡述「博客」想像的,是一直研究新媒體的孫堅華。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經開始涉及許多博客現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論》,是國內第一篇系統、全面闡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H. "博客"是什麼東東

分類: 電腦/網路
問題描述:

就是人們常說的"博客".

解析:

么是「博客」?

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網路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從理解上講,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網路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簡單的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

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是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具體說來,博客(Blogger)這個概念解釋為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路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

一個Blog其實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

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的瀏覽網頁心得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中。

博客的歷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這個名稱。但是在1998年,互聯網上的博客網站卻屈指可數。那時,Infosift的編輯Jesse J.Garrett想列舉一個博客類似站點的名單,便在互聯網上開始了艱難的搜索。

終於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網站的名單。他把這份名單發給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覺得這份名單非常有用,就將它在Camworld網站上公布於眾。其它的博客站點維護者發現此舉後,也紛紛把自己的網址和網站名稱、主要特色都發了過來,這個名單也就日漸豐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點」名單所列的站點已達23個。

由於Cameron與Jesse共同維護的博客站點列表既有趣又易於閱讀,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這種情況下,Peter Merholz宣稱:「這個新鮮事物必將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作為未來的一個常用詞語,web-blog將不可避免地被簡稱為blog,而那些編寫網路日誌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blogger——博客」。這代表著博客被正式命名。

隨著博客數量的增多,每頌亂個博客網站上編寫的網路日誌的內容也混雜起來,以至把每一個新出的站點主要內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後來就只在網站上登載熟悉的博客站點了。時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個名叫「Eaton網路門戶」的博客站點名單,並且提出應該以日期為基礎組織內容。這也建立了blog分類排列的一大標准。

1999年7月,一個專門製作博客站點的「Pitas」免費工具軟體發布了,這對於博客站點的快速搭建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隨後,上百個同類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製作出來。這種工具對於加速建立博客站點的數量,是意義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發布了Blogger網站,Groksoup也投入運營,使用這些企業所提供的簡單的基於互聯網的工具,博客站點的數量終於出現了一種爆炸性增長。1999年末,軟體研發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薦Edit This Page網站,慧畢Jeff A. Campbell發布了Velocinews網站。所有的這些前櫻芹服務都是免費的,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讓更多的人成為博客,來網上發表意見和見解。

博客帶來了什麼

現在,全世界每天傳播的媒體內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體巨頭所控制。其利益驅動、意識形態以及傳統的審查制度,使得這些經過嚴重加工處理的內容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求。媒體的工業化,內容出口的工廠化,都在嚴重影響其發展。

比如,以美聯社為例,有近4000人專業記者,每天「製造並出廠」2000萬字的內容,每天發布在8500多種報紙、雜志和廣播中,把讀者當作「信息動物」一樣。這種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導了整個媒體世界。這時,以個人為中心的博客潮流卻開始有力沖擊傳統媒體,尤其是對新聞界多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

博客是一種滿足「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實現的「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從媒體價值鏈最重要的三個環節:作者、內容和讀者三大層次,實現了「源代碼的開放」。並同時在道德規范、運作機制和經濟規律等層次,將逐步完成體制層面的真正開放,使未來媒體世界完成從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轉變。

博客的出現集中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媒體界所體現的商業化壟斷與非商業化自由,大眾化傳播與個性化(分眾化,小眾化)表達,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3個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動。這幾個矛盾因為博客引發的開放源代碼運動,至少在技術層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博客的崛起

這幾年,對於所有新聞媒體來說,都品嘗到了技術變革的滋味。如今,再沒有任何人會否認互聯網對媒體帶來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沒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聯網的神奇:顛覆性的力量似乎並沒有來到人間。

所有的核心在於時間。對於性急的人來說,時間如同緩慢的河流,對於從容的人來說,時間又是急流。互聯網的力量的確還沒有充分施展,因為互聯網的商業化起始,到今天僅僅才10年;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方式,從嘗試到今天,也剛剛跨過10年。

對於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來說,10年實在過於短暫。但是,10年也足以讓人們感受到勢不可擋的力量,以及依然靜靜潛伏著的沖擊力。而今,隨著博客的嶄露頭角,網路媒體異常的力量開始展現了,聲勢逐漸發大。雖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數人的視野之外,但是,他們改變歷史的征程已經啟動。

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柯林頓萊溫斯基緋聞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為重要的新聞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數黨領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網站盯住,而丟掉了烏紗帽;

2003年,圍繞新聞報道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上的伊拉克戰爭也同時開打,美國傳統媒體公信力遭遇空前質疑,博客大獲全勝;

2003年6月,《 *** 》執行主編和總編輯也被「博客」揭開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聞媒體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

2004年4月,轟動一時的Gmail測試者大部分從bloggers中產生;

……

這一系列發源於博客世界的顛覆性力量,不但塑造著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變著媒體的傳統和未來走向。

博客今後的發展預測

博客秉承了個人網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綜合了激發創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開放和建設性。要在網路世界體現個人的存在,張揚個人的社會價值,拓展個人的知識視野,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流溝通的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博客將會變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國」網站的開通,標志著「博客」(Blog)現象在中國互聯網界的顯露;11月18日,新聞傳播學術網站「紫金網」在改版之際,推出「博客擂台」新欄目。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博客網站、頻道的出現對於博客個體而言,意味著將信息採集與發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簡單化與快捷化。也許你現在還不相信,但是想一想,為什麼在互聯網的最低潮時期,在個人網站大蕭條時刻,在商業網站最凄慘之際,沒有一分投資,沒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卻開始如火如荼?「當然,一切還都需要時間。博客剛剛開始發展,尤其是中國,目前僅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階段。不能完全依據現在的狀況判斷未來,而要看1~2年後,3~5年後的發展步伐。當然,第一步,你自己應該首先去實踐一下。」

博客作為一種新表達的方式,它的傳播不僅情緒,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見和思想。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博客的出現和繁榮,真正凸現網路的知識價值,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謝謝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2 個人評價



100% (12) 不好

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blog.sina/u/***********

評論者: aiiyc2983 - 試用期 一級

請看資料blog.sina/m/chenyuguang

評論者: cygsxak - 助理 二級
blog.sina/u/***********

評論者: 閃閃朵朵 - 助理 二級

更多>>

其他回答共 7 條

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網路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實際上個人博客網站就是網民們通過互聯網發表各種思想的虛擬場所。盛行的「博客」網站內容通常五花八門,從新聞內幕到個人思想、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應有盡有。

博客大致可以分成兩種形態:一種是個人創作;另一種是將個人認為有趣的有價值的內容推薦給讀者。博客因其張貼內容的差異、現實身份的不同等而有各種稱謂,如政治博客、記者博客、新聞博客等。

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

誰是博客之父?

博客的出現才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要書寫博客歷史,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許多史料必須像挖掘「古董」一樣去求證,而且分歧和爭議頗多。比如誰是「博客之父」?這個問題想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牽涉到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最早的博客原型

首先,哪一個是最早的博客網站?顯然最早的博客是作為網路「過濾器」的作用出現的,那就是挑選一些特別的網站,並作簡單的介紹。因此有人認為瀏覽器發明人Marc Andreesen開發的Mosaic的What』s New網頁就是最早的博客網頁。Justin Hall的黑社會鏈接網頁(links/vita/web/story)也是最早的博客網站原型之一。

最早的博客預言家

其次,誰是最早的博客命名人?著名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在1996年預言了職業博客(salonmagazine/weekly/gibson2961014):「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人為你瀏覽網路,精選內容,並以此為生,的確存在著這樣的需求」。

最早的博客

Userland公司CEO Dave Winer,在1997年開始運作的Scripting News(scripting)開始真正具備了博客的基本重要特性。並且他將這些功能集成到免費軟體「Frontier腳本環境」。不過,這個算不算是真正的最早博客,爭議頗多。有人認為,從形式上說,是Jorn Barger於1997年底建立了今天博客網站的基本模樣(當時的原始模樣可以上網看到:roboisdom/)。

網管人員使用log(log files)來指稱「系統記錄文件」,因此幾年前如果你用google來查weblog,查出來大多都是例如Seacloak這種網站流量分析軟體,而不像今天真正的weblog。

最早使用「weblog」詞彙

1997年12月,Jorn Barger運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roboisdom/lit/index)第一次使用weblog這個正式的名字。至今,在博客領域,他還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Jorn Barger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形式上,他將log的意義從接近航海日誌那種無人稱、擬客觀、機械式寫作,轉換成較接近旅遊日誌的「有人稱、有個性」的自由書寫。 由Matt Haughey發起的社區博客網站Metafilter 雖然被人廣為批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它的確是比其他博客網站更有意思。

最早使用詞彙「blog」

而目前最流行的詞彙「blog」,一般公認為是Peter Merholz(peterme/archives/***********)在1999年才命名的。2002年5月17日,Peter Merholz在題為「詞彙游戲」的帖子中如此回憶道:

我一直很喜歡詞彙,喜歡一遇到生詞就鑽到詞典裡面。我喜歡詞彙游戲,詞源學更是有趣。沒有想到這種愛好居然產生了影響,大約1999年4月或者5月(確切的時間已經記不清楚),我在自己的主頁上貼出一個帖子:「我決定把weblog發音為wee』- blog,或者縮寫為『blog』」。我也沒有多想,就把這個詞彙用進了我的帖子中,後來大家發郵件也開始使用。Keith Dawson把blog收進了「行話查詢」中。但是,如果不是1999年8月,Pyra發布Blogger的話,這個詞彙可能就無疾而終。

Peter Merholz由此將blog變成動詞,後來更衍生出blogging、blogger或者I blog、Blogsphere(博客世界)等的說法。

博客軟體工具

1999年,也是博客開始高速增長的一年,主要是由於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d、Big Blog Tool等眾多自動網路出版發布的免費軟體的出現,而且它們往往還提供免費的伺服器空間。有了這些,一個博客就可以零成本地發布、更新和維護自己的網站。其中1999年8月Pyra公司出品的Blogger是最流行和最有影響的工具。

有博客如此寫道:「首次使用blogger的服務時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整個介面竟然可以如此容易上手,出版結果也是同樣令人感動。若是帶著一些經驗開始去使用Radio Userland後,眼淚根本就是滴在鍵盤上。有點像是emacs當年給我的感覺:無所不能、輕松上手。我會將這些軟體與服務最主要歸功於(還是助長?)CSS以及CMS的發展。前者提供內容(content)與形式(layout)的分離基礎,後者促使程序設計師開始思考並提供一種讓更新網頁更簡單的介面。」

當時,Pyra公司有著一支網路出版軟體的「夢之隊」。但是,這種成功並沒有為公司帶來利潤,甚至由於財務壓力,2001年1月公司大裁員,並一口氣裁到了極限:只留下一名正式員工Evan Williams,他是創始人之一。夢之隊也分崩離析,另一名創始人是新英格蘭人Meg Hourihan。不過,到2003年,Blogger被Google購並,終於算是苦盡甜來。

到底什麼叫博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叫博客?它與個人網站、社區、網上刊物、微型門戶、新聞網頁等究竟有什麼區別。由於博客形式本身就是綜合了多種原有的網路表現方式,因此要嚴格界定這個「混血兒」不太現實,而且不能過於陷入 *** 。隨著演變,博客的形式會越來越多樣性。 有人寫道:「blog的確存在這種現象。許多新聞媒體(比方說 *** )為了強調blog驚人崛起的現象,常用blogger的使用人數(目前為750,000)來作指針,而不管其內容特質是否符合blog。事實上,我們也很容易認為使用moveable type、greymatter、b2、blogger、pmachine等等weblog工具都是blog了。至此,blog有沒有特徵已經不重要,重點是他使用什麼軟體或服務。我甚至覺得,說這些軟體或服務助長了blog瘋基本沒錯,但其實整個數字與群眾也是因為這些軟體及服務,而將所有類似的活動(管你符不符合blog的任何特質)全都吸收到blog的黑洞中,跨過那些曾經試圖分類的企圖。」

由於博客並不是純粹的技術創新,而是一種逐漸演變的網路應用。博客天然的草根性,也決定了我們很難來認定一個正宗的博客先祖,也無法正式認定誰是「博客之父」。到了現在,想來也沒有人敢於戴上這頂帽子。否則,一定會被打得頭破血流。

博客簡單的編年史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What』s New Page」網頁(archive.ncsa.uiuc.e/SDG/Sofare/Mosaic/Docs/whats-new),主要是羅列Web上新興的網站索引,這個頁面從93年6月開始,一直更新到1996年6月為止。

1994年1月:Justin Hall開辦「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個人網頁),不久裡面開始收集各種地下秘密的鏈接,這個重要的個人網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網站之一。

1997年4月1日:Dave Winer開始出版Scripting News。這個網站是由早期的Dave演變而來,最早1994年10月7日。

1997年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這個術語來描述那些有評論和鏈接,而且持續更新的個人網站。

1998年5月7日:Peter Merholz開始出版網站peterme(根據他自己的檔案記錄)。

1998年9月15日:Memepool開始出版,最早的鏈接是關於「Alex Chiu』s Eternal Life Device」。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縮略詞「blog」來命名博客,成為今天最常用的術語。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個人博客網站Camworld中寫道:「Dave Winer開始了最早的博客網站,Camworld無需隱瞞地表示,模範和追隨Scripting News。」

2000年4月12日:Weblogs eGroups的郵件列表終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鼻祖之爭開始公開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郵件列表中貼出帖子,爆發爭吵。

2000年10月:Jakob Neilsen表示:「...一般的博客網站都不忍卒讀」。

2000年10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Scripting News是最早的博客網站,然後他優雅地將這項榮譽歸於他很尊重的前輩——WWW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

2000年11月:不過Winer很快給自己找到了另一頂桂冠,Scripting News將網站的口號變為:互聯網上持續運行時間最長的博客網站,開始於1997年4月1日。

2000年12月17日:UserLand發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為目錄創建的事實工具。

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遭遇恐怖襲擊,博客成為重要信息和災難親身體驗的重要來源。從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博客發展三階段(史前階段、初級階段、成長階段)

綜上所述,准確地說,博客的歷史與萬維網(WWW,或Web)的歷史一樣「悠久」。最早的博客應該就是萬維網的發明人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開設的第一個網站info.cern.ch(當然已經不復存在,而被當作古董保存著)實際上就是第一個博客網站,因為裡面的內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現在網上的各類網站。而後的1993到1996年間,NCSA和網景的「What』s New」欄目,也有著博客網站的雛形。當然,這一切我們都把它歸於博客的「史前時期」,博客真正的歷史可以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

第一階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階段,或者稱為啟蒙期。

追溯博客的源頭,無疑是一件難事。有人認為1994年Justin Hall聲名狼藉的「網上日記」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這個傢伙在網上及時發布他對吸毒、 *** 的 *** 裸體驗,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說,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發表在Camworld的網路旅行日記,是點燃博客社區之火的導火索,從此博客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但更多的人認為博客最正宗的源頭還是Pyra(就是現在Blogger的前身),這是一家小小的軟體公司,三個創始人為了開發一個復雜的「群件」產品,編寫了一個小軟體,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溝通與協同。後來,他們覺得這個簡單的小工具對別人也很有用處,於是,1999年8月,就在網上免費發布了Blogger軟體。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還只有幾打而已。結果,這樣一來,如同乾柴碰上烈火,許多人利用這個軟體作為武器,進入博客隊伍。博客隊伍開始迅速繁衍開來。Pyra也因為這個根本沒有上心的小軟體而名聲大振。 總之,這個階段主要是一批IT技術迷、網站設計者和新聞愛好者,不自覺、無理論體系的個人自發行為。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群體,也沒有具備一種現象的社會影響力。在悄悄的演變過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啟蒙與帶頭作用。為博客革命准備條件。

第二階段(2000年——2006年左右):初級階段,或者稱為崛起期。

到2000年,博客開始成千上萬涌現,並成為一個熱門概念。在博客發展史上,911事件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正是這場恐怖的襲擊,使人們對於生命的脆弱、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最即時最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一個重要的博客門類:戰爭博客(WarBlog)因此繁榮起來,可以說對911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 *** 》,而在那些倖存者的博客日誌中;對事情最深刻的反思與討論,也不是出自哪一個著名記者手中,而是在諸多的普通博客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天,全世界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經達到50萬到100萬之眾。雖然與3億以上的網民相比,還顯得微不足道。但是這些博客的影響力,卻早已超出了他作為個人、甚至作為自己所在行業的原有范圍。開始引起主流的媒體的強烈關注,並明顯感受到博客崛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同時,各個專業領域的博客如「雨後春筍」,紛紛浮出水面,越來越成為該專業關注的焦點。除了美國,英國、匈牙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博客也形成聲勢。亞洲,包括中國也開始感受到博客的脈動。估計,在最近一兩年內,博客將成為互聯網蕭條時期最重要的新現象之一,為全社會所關注。

第三階段(2006年—— ):成長階段,或者稱為發展期。

預測未來永遠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預測網路。對於博客的未來,現在要定論,的確太早!而且爭議性很大。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判斷,我們還是冒險地認同這樣的一些大膽的判斷:

到2006年左右,作為一種新的媒體現象,博客的影響力有可能超越傳統媒體;

作為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播模式,博客將成為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作為一種社會交流工具,博客將超越E-mail、BBS、ICQ(IM),成為人們之間更重要的溝通和交流方式。

顯然,以上主要是對全球(美國為中心)博客發展階段的簡單劃分。在中國,與所有的網路革命一樣,繼續保持著一定的「滯後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國的發展階段基本上差了一個階段。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的博客發展僅僅進入啟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進入真正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崛起期。

但是,一向對網路發展保持最密切關注的「數字論壇」成員,從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覺察,並予以極大的關注。2002年,開始義不容辭地充當「博客思想」在中國推廣和倡導的先鋒。「博客中國」(blogchina)網站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雖然給「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還是2002年剛剛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國,最早關注、追蹤並系統闡述「博客」想像的,是一直研究新媒體的孫堅華。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經開始涉及許多博客現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論》,是國內第一篇系統、全面闡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I. 請問"博客"一詞含意

簡單的說博客就是消知乎blog,blog就是weblog,也就是網路日誌,就是在網上的日記

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詞彙之一——博客及其發展簡史

「什麼是博客」成為2004年各大搜索引擎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之一(相關檢索關鍵詞還有「什麼叫博客」、「博客是什麼意思」、「博客中國」等),同時博客(BLOG)也被眾多機構和媒體評為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現象。BLOG也就是WEB LOG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網路日記。國內外眾多媒體和網站都將BLOG作為2004年最熱門的詞彙,關於BLOG(博客)的介紹文章,網上已經非常多了,這里簡單摘錄部分的介紹。

下面摘錄博客中國發起人、「博客」中文譯文的創始人方興東博士有關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的文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可以參考一下。原文的發表日期大約是2002年8月,在博客中國網站剛發拿悉布不久。

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www.blogchina.com 方興東)

誰是博客之父?

博客的出現才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要書寫博客歷史,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許多史料必須像挖掘「古董」一樣去求證,而且分歧和爭議頗多。比如誰是「博客之父」?這個問題想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牽涉到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最早的博客原型

首先,哪一個是最早的博客網站?顯然最早的博客是作為網路「過濾器」的作用出現的,那就是挑選一些特別的網站,並作簡單的介紹。因此有人認為瀏覽器發明人Marc Andreesen開發的Mosaic的What』s New網頁就是最早的博客網頁。Justin Hall的黑社會鏈接網頁(http://www.links.net/vita/web/story.html)也是最早的博客網站原型之一。

最早的博客預言家

其次,誰是最早的博客命名人?著名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在1996年預言了職業博客(http://www.salonmagazine.com/weekly/gibson2961014.html):「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人為你瀏覽網路,精選內容,並以此為生,的確存在著這樣的需求」。

最早的博客

Userland公司CEO Dave Winer,在1997年開始運作的Scripting News(www.scripting.com)開始真正具備了博客的基本重要特性。並且他將這些功能集成到免費軟體「Frontier腳本環境」。不過,這個算不算是真正的最早博客,爭議頗多。有人認為,從形式上說,是Jorn Barger於1997年底建立了今天博客網站的基本模樣(當時的原始模樣可以上網看到:http://www.robotwisdom.com/)。

網管人員使用log(log files)來指稱「系統記錄文件」,因此幾年前如果你用google來查weblog,查出來大多都是例如Seacloak這種網站流量分析軟體,而不像今天真正的weblog。

最早使用「weblog」詞彙

1997年12月,Jorn Barger運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http://www.robotwisdom.com/netlit/index.html)第一次使用weblog這個正式的名字。至今,在博客領域,他還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Jorn Barger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形式上猛搏,他將log的意義從接近航海日誌那種無人稱、擬客觀、機械式寫作,轉換成較接近旅遊日誌的「有人稱、有個性」的自由書寫。 由Matt Haughey發起的社區博客網站Metafilter 雖然被人廣為批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它的確是比其他博客網站更有意思。

最早使用詞彙「blog」

而目前最流行的詞彙「blog」,一般公認為是Peter Merholz(http://www.peterme.com/archives/00000205.html)在1999年才命名的。2002年5月17日,Peter Merholz在題為「詞彙游戲」的帖子中如此回憶道:

我一直很喜歡詞彙,喜歡一遇到生詞就鑽到詞典裡面。我喜歡詞彙游戲,詞源學更是有趣。沒有想到這種愛好居然產生了影響,大約1999年4月或者5月(確切的時間已經記不清楚),我在自己的主頁上貼出一個帖子:「我決定把weblog發音為wee』- blog,或者縮寫為『blog』」。我也沒有多想,就把這個詞彙用進了我的帖子中,後來大家發郵件也開始使用。Keith Dawson把blog收進了「行話查詢」中。但是,如果不是1999年8月,Pyra發布Blogger的話,這個詞彙可能就無疾而終。

Peter Merholz由此將blog變成動詞,後來更衍生出blogging、blogger或者I blog、Blogsphere(博客世界)等的說法。

博客軟體工具

1999年,也是博客開始高速增長的一年,主要是由於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d、Big Blog Tool等眾多自動網路出版發布的免費軟體的出現,而且它們往往還提供免費的伺服器空間。有了這些,一個博客就可以零成本地發布、更新和維護自己的網站。其中1999年8月Pyra公司出品的Blogger是最流行和最有影響的工具。

有博客如此寫道:「首次使用blogger的服務時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整個介面竟然可以如此容易上手,出版結果也是同樣令人感動。若是帶著一些經驗開始去使用Radio Userland後,眼淚根本就是滴在鍵盤上。有點像是emacs當年給我的感覺:無所不能、輕松上手。我會將這些軟體與服務最主要歸功於(還是助長?)CSS以及CMS的發展。前者提供內容(content)與形式(layout)的分離基礎,後者促使程序設計師開始思考並提供一種讓更新網頁更簡單的介面。」

當時,Pyra公司有著一支網路出版軟體的「夢之隊」。但是,這種成功並沒有為公司帶來利潤,甚至由於財務壓力,2001年1月公司大裁員,並一口氣裁到了極限:只留下一名正式員工Evan Williams,他是創始人之一。夢之隊也分崩離析,另一名創始人是新英格蘭人Meg Hourihan。不過,到2003年,Blogger.com被Google購並,終於算是苦盡甜來。

到底什麼叫博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叫博客?它與個人網站、社區、網上刊物、微型門戶、新聞網頁等究竟有什麼區別。由於博客形式本身就是綜合了多種原有的網路表現方式,因此要嚴格界定這個「混血兒」不太現實,而且不能過於陷入形式主義。隨著演變,博客的形式會越來越多樣性。 有人寫道:「blog的確存在這種現象。許多新聞媒體(比方說華盛頓郵報)為了強調blog驚人崛起的現象,常用blogger.com的使用人數(目前為750,000)來作指針,而不管其內容特質是否符合blog。事實上,我們也很容易認為使用moveable type、greymatter、b2、blogger、pmachine等等weblog工具都是blog了。至此,blog有沒有特徵已經不重要,重點是他使用什麼軟體或服務。我甚至覺得,說這些軟體或服務助長了blog瘋基本沒錯,但其實整個數字與群眾也是因為這些軟體及服務,而將所有類似的活動(管你符不符合blog的任何特質)全都吸收到blog的黑洞中,跨過那些曾經試圖分類的企圖。」

由於博客並不是純粹的技術創新,而是一種逐漸演變的網路應用。博客天然的草根性,也決定了我們很難來認定一個正宗的博客先祖,也無法正式認定誰是「博客之父」。到了現在,想來也沒有人敢於戴上這頂帽子。否則,一定會被打得頭破血流。

博客簡單的編年史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What』s New Page」網頁(http://archive.ncsa.uiuc.e/SDG/Software/Mosaic/Docs/whats-new.html),主要是羅列Web上新興的網站索引,這個頁面從93年6月開始,一直更新到1996年6月為止。

1994年1月:Justin Hall開辦「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個人網頁),不久裡面開始收集各種地下秘密的鏈接,這個重要的個人網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網站之一。

1997年4月1日:Dave Winer開始出版Scripting News。這個網站是由早期的Davenet演變而來,最早1994年10月7日。

1997年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這個術語來描述那些有評論和鏈接,而且持續更新的個人網站。

1998年5月7日:Peter Merholz開始出版網站peterme.com(根據他自己的檔案記錄)。

1998年9月15日:Memepool開始出版,最早的鏈接是關於「Alex Chiu』s Eternal Life Device」。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縮略詞「blog」來命名博客,成為今天最常用的術語。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個人博客網站Camworld中寫道:「Dave Winer開始了最早的博客網站,Camworld無需隱瞞地表示,模範和追隨Scripting News。」

2000年4月12日:Weblogs eGroups的郵件列表終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鼻祖之爭開始公開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郵件列表中貼出帖子,爆發爭吵。

2000年10月:Jakob Neilsen表示:「...一般的博客網站都不忍卒讀」。

2000年10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Scripting News是最早的博客網站,然後他優雅地將這項榮譽歸於他很尊重的前輩——WWW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

2000年11月:不過Winer很快給自己找到了另一頂桂冠,Scripting News將網站的口號變為:互聯網上持續運行時間最長的博客網站,開始於1997年4月1日。

2000年12月17日:UserLand發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為目錄創建的事實工具。

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遭遇恐怖襲擊,博客成為重要信息和災難親身體驗的重要來源。從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博客發展三階段(史前階段、初級階段、成長階段)

綜上所述,准確地說,博客的歷史與萬維網(WWW,或Web)的歷史一樣「悠久」。最早的博客應該就是萬維網的發明人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開設的第一個網站http://info.cern.ch(當然已經不復存在,而被當作古董保存著)實際上就是第一個博客網站,因為裡面的內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現在網上的各類網站。而後的1993到1996年間,NCSA和網景的「What』s New」欄目,也有著博客網站的雛形。當然,這一切我們都把它歸於博客的「史前時期」,博客真正的歷史可以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

第一階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階段,或者稱為啟蒙期。

追溯博客的源頭,無疑是一件難事。有人認為1994年Justin Hall聲名狼藉的「網上日記」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這個傢伙在網上及時發布他對吸毒、做愛的赤裸裸體驗,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說,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發表在Camworld的網路旅行日記,是點燃博客社區之火的導火索,從此博客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但更多的人認為博客最正宗的源頭還是Pyra(就是現在Blogger.com的前身),這是一家小小的軟體公司,三個創始人為了開發一個復雜的「群件」產品,編寫了一個小軟體,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溝通與協同。後來,他們覺得這個簡單的小工具對別人也很有用處,於是,1999年8月,就在網上免費發布了Blogger軟體。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還只有幾打而已。結果,這樣一來,如同乾柴碰上烈火,許多人利用這個軟體作為武器,進入博客隊伍。博客隊伍開始迅速繁衍開來。Pyra也因為這個根本沒有上心的小軟體而名聲大振。 總之,這個階段主要是一批IT技術迷、網站設計者和新聞愛好者,不自覺、無理論體系的個人自發行為。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群體,也沒有具備一種現象的社會影響力。在悄悄的演變過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啟蒙與帶頭作用。為博客革命准備條件。

第二階段(2000年——2006年左右):初級階段,或者稱為崛起期。

到2000年,博客開始成千上萬涌現,並成為一個熱門概念。在博客發展史上,911事件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正是這場恐怖的襲擊,使人們對於生命的脆弱、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最即時最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一個重要的博客門類:戰爭博客(WarBlog)因此繁榮起來,可以說對911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倖存者的博客日誌中;對事情最深刻的反思與討論,也不是出自哪一個著名記者手中,而是在諸多的普通博客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天,全世界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經達到50萬到100萬之眾。雖然與3億以上的網民相比,還顯得微不足道。但是這些博客的影響力,卻早已超出了他作為個人、甚至作為自己所在行業的原有范圍。開始引起主流的媒體的強烈關注,並明顯感受到博客崛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同時,各個專業領域的博客如「雨後春筍」,紛紛浮出水面,越來越成為該專業關注的焦點。除了美國,英國、匈牙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博客也形成聲勢。亞洲,包括中國也開始感受到博客的脈動。估計,在最近一兩年內,博客將成為互聯網蕭條時期最重要的新現象之一,為全社會所關注。

第三階段(2006年—— ):成長階段,或者稱為發展期。

預測未來永遠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預測網路。對於博客的未來,現在要定論,的確太早!而且爭議性很大。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判斷,我們還是冒險地認同這樣的一些大膽的判斷:

到2006年左右,作為一種新的媒體現象,博客的影響力有可能超越傳統媒體;

作為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播模式,博客將成為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作為一種社會交流工具,博客將超越E-mail、BBS、ICQ(IM),成為人們之間更重要的溝通和交流方式。

顯然,以上主要是對全球(美國為中心)博客發展階段的簡單劃分。在中國,與所有的網路革命一樣,繼續保持著一定的「滯後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國的發展階段基本上差了一個階段。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的博客發展僅僅進入啟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進入真正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崛起期。

但是,一向對網路發展保持最密切關注的「數字論壇」成員,從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覺察,並予以極大的關注。2002年,開始義不容辭地充當「博客思想」在中國推廣和倡導的先鋒。「博客中國」(www.blogchina.com)網站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雖然給「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還是2002年剛剛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國,最早關注、追蹤並系統闡述「博客」想像的,是一直研究新媒體的孫堅華。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經開始涉及許多博客現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論》,是國內第一篇系統、全面闡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J. net網站 JS腳本 Javascript 腳本 document.all[..] 為空或者不是對象 要怎麼解決

document.all不是標準的只支持ie
其它瀏覽器不支持

熱點內容
智慧樹用腳本會怎麼樣 發布:2025-07-07 21:05:48 瀏覽:514
隨機啟動腳本 發布:2025-07-05 16:10:30 瀏覽:535
微博資料庫設計 發布:2025-07-05 15:30:55 瀏覽:32
linux485 發布:2025-07-05 14:38:28 瀏覽:310
php用的軟體 發布:2025-07-05 14:06:22 瀏覽:760
沒有許可權訪問計算機 發布:2025-07-05 13:29:11 瀏覽:437
javaweb開發教程視頻教程 發布:2025-07-05 13:24:41 瀏覽:736
康師傅控流腳本破解 發布:2025-07-05 13:17:27 瀏覽:249
java的開發流程 發布:2025-07-05 12:45:11 瀏覽:696
怎麼看內存卡配置 發布:2025-07-05 12:29:19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