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hdlc編程

hdlc編程

發布時間: 2023-05-18 05:23:30

① OSI七層模型的每一層都有哪些協議謝謝!

第一層:物理層

物理層規定了激活、維持、關閉通信端點之間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以及過程特性。該層為上層協議提供了一個傳輸數據的物理媒體。只是說明標准。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fddi令牌環網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ARP、RARP、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網路層

網路層負責對子網間的數據包進行路由選擇。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層:傳輸層

傳輸層是第一個端到端,即主機到主機的層次。傳輸層負責將上層數據分段並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傳輸。此外,傳輸層還要處理端到端的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問題。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段(segment)。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層:會話層

會話層管理主機之間的會話進程,即負責建立、管理、終止進程之間的會話。會話層還利用在數據中插入校驗點來實現數據的同步。會話層協議的代表包括:RPC、SQL、NFS 、X WINDOWS、ASP

第六層:表示層

表示層對上層數據或信息進行變換以保證一個主機應用層信息可以被另一個主機的應用程序理解。表示層的數據轉換包括數據的加密壓縮、格式轉換等。表示層協議的代表包括:ASCII、PICT、TIFF、JPEG、 MIDI、MPEG

第七層:應用層

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1)hdlc編程擴展閱讀:

談到網路不能不談OSI參考模型,OSI參考模型(OSI/RM)的全稱是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它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網路系統互連模型。雖然OSI參考模型的實際應用意義不是很大,但其的確對於理解網路協議內部的運作很有幫助,也為我們學習網路協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七層理解:

物理層:物理介面規范,傳輸比特流,網卡是工作在物理層的。

數據層:成幀,保證幀的無誤傳輸,MAC地址,形成EHTHERNET幀

網路層:路由選擇,流量控制,IP地址,形成IP包

傳輸層:埠地址,如HTTP對應80埠。TCP和UDP工作於該層,還有就是差錯校驗和流量控制。

會話層:組織兩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並管理數據的交換使用NETBIOS和WINSOCK協議。QQ等軟體進行通訊因該是工作在會話層的。

表示層:使得不同操作系統之間通信成為可能。

應用層:對應於各個應用軟

② 請問網路工程師需要編程么,

網路工程師級考試大綱
一、考試說明
1. 考試要
(1) 熟悉計算機系統的基礎知識;
(2) 熟悉網路操作系統的基礎知識;
(3) 理解計算機應用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方法;
(4) 熟悉數據通信的基礎知識;
(5) 熟悉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的基礎知識;
(6) 掌握網路安全的基本技術和主要的安全協議與安全系統;
(7) 掌握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和網路協議的基本原理;
(8) 掌握計算機網路有關的標准化知識;
(9) 掌握區域網組網技術,理解城域網和廣域網基本技術;
(10) 掌握計算機網路互聯技術;
(11) 掌握TCP/IP協議網路的聯網方法和網路應用服務技術;
(12) 理解接入網與接入技術;
(13) 掌握網路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4) 熟悉網路系統的基本性能測試和優化技術,以及可靠性設計技術;
(15) 理解網路應用的基本原理和技術;
(16) 理解網路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17) 了解有關知識產權和互聯網的法律、法規;
(18) 正確閱讀和理解本領域的英文資料。
2.通過本級考試的合格人員能根據應用部門的要求進行網路系統的規劃、設計和網路設備的軟硬體安裝調試工作,能進行網路系統的運行、維護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網路資源;作為網路專業人員對系統開發進行技術支持和指導;具有工程師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能指導助理工程師從事網路系統的構建和管理工作。
3. 本級考試設置的科目包括:
(1) 計算機與網路知識,考試時間為150分鍾,筆試;
(2) 網路系統設計與管理,考試時間為150分鍾,筆試。
二、考試范圍
考試科目1:計算機與網路知識
1. 計算機系統知識
1.1 硬體知識
1.1.1 計算機結構
· 計算機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存儲器、I/O部件)
· 指令系統(指令、定址方式、CISC、RISC)
· 多處理器(緊耦合系統、松耦合系統、陣列處理機、雙機系統、同步)
· 處理器性能
1.1.2 存儲器
· 存儲介質(半導體存儲器、磁存儲器、光存儲器)
· 存儲系統
· 主存與輔存
· 主存類型,主存容量和性能
· 主存配置(主存奇偶校驗、交叉存取、多級主存、主存保護系統)
· 高速緩存
· 輔存設備的性能和容量計算
1.1.3 輸入輸出結構和設備
· I/O介面(中斷、DMA、通道、SCSI、並行介面、通用介面匯流排、RS-232、USB、IEEE1394、紅外線介面、輸入輸出控制系統、通道)
· 輸入輸出設備類型和特性
1.1.4 嵌入式系統基礎知識
1.2 操作系統知識
1.2.1 基本概念
· 操作系統定義、特徵、功能及分類(批處理、分時、實時、網路、分布式)
· 多道程序
· 內核和中斷控制
· 進程和線程
1.2.2 處理機管理、存儲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作業管理
· 進程的狀態及轉換
· 進行調度演算法(分時輪轉、優先順序、搶占)
· 死鎖
· 存儲管理方案(分段與分頁、虛存、頁面置換演算法)
· 設備管理的有關技術(Spooling、緩沖、DMA、匯流排、即插即用技術)
· 文件管理
· 共享和安全(共享方式、可靠性與安全性、恢復處理、保護機制)
· 作業的狀態及轉換
·作業調度演算法(先來先服務、短作業優先、高響應比優先)
1.3 系統配置方法
1.3.1 系統配置技術
· 系統架構模式(2層、3層及多層C/S和B/S系統)
· 系統配置方法(雙機、雙工、熱備份、容錯、緊耦合多處理器、松耦合多處理器)
· 處理模式(集中式、分布式、批處理、實時系統、Web計算、移動計算)
1.3.2 系統性能
· 性能設計(系統調整、響應特性)
· 性能指標、性能評估(測試基準、系統監視器)
1.3.3 系統可靠性
· 可靠性計算(MTBF、MTTR、可用性、故障率)
· 可靠性設計(失效安全、軟失效、部件可靠性及系統可靠性的分配及預估)
· 可靠性指標和可靠性評估,RAS(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維護性)
2. 系統開發和運行基礎知識
2.1 系統開發基礎知識
2.1.1 需求分析和設計方法
· 需求分析
· 結構化分析設計
· 面向對象設計
· 模塊設計、I/O設計、人機界面設計
2.1.2 開發環境
· 開發工具(設計工具、編程工具、測試工具、CASE)
· 集中開發環境
2.1.3 測試評審方法
· 測試方法
· 評審方法
· 測試設計和管理方法(注入故障、系統測試)
2.1.4 項目管理基礎知識
· 制定項目計劃
· 質量計劃、管理和評估
· 過程管理(PERT圖、甘特圖、工作分解結構、進度控制、關鍵路徑)
· 配置管理
· 人員計劃和管理
· 文檔管理(文檔規范、變更手續)
· 開發組織和作用(開發組成員、項目經理)
· 成本管理和風險管理
2.1.5 系統可審計性
· 審計方法、審計跟蹤
· 在系統中納入和可審計性
2.2 系統運行和維護知識
2.2.1 系統運行
· 系統運行管理(計算機系統、網路)
· 系統成本管理
· 系統運行(作業調度、數據I/O管理、操作手冊)
· 用戶管理(ID注冊和管理)
· 設備和設施管理(電源、空調設備、設備管理、設施安全和管理)
· 系統故障管理(處理手續、監控,恢復過程、預防措施)
· 安全管理
· 性能管理
· 系統運行工具(自動化操作工具、監控工具、診斷工具)
· 系統轉換(轉入運行階段、運行測試、版本控制)
· 系統運行服務標准
2.2.2 系統維護
· 維護的類型(完善性維護、糾錯性維護、適應性維護、預防性維護)
· 維護的實施(日常檢查、定期維護、預防性維護、事後維護、遠程維護)
· 硬體維護,軟體維護,維護合同
3. 網路技術
3.1 網路體系結構
· 網路拓撲結構
· OSI/RM
· 應用層協議(FTP、TELNET、SNMP、DHCP、POP、SMTP、HTTP)
· 傳輸層協議(TCP、UDP)
· 網路層協議IP(IP地址、子網掩碼)
· 數據鏈路層協議(ARP、RARP、PPP、SLIP)
· 物理地址(單播、廣播、組播)
3.2 編碼和傳輸
3.2.1 調制和編碼
· AM、FM、PM、QAM
· PCM、抽樣
3.2.2 傳輸技術
· 通信方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串列/並行、2線/4線)
· 差錯控制(CRC、海明碼、奇偶校驗、比特出錯率)
· 同步控制(起停同步、SYN同步、標志同步、幀同步)
· 多路復用(FDM、TDM、WDM)
· 壓縮和解壓方法(JPEG、MPEG、MH、MR、MMR、遊程長度)
3.2.3 傳輸控制
· 競爭系統
· 輪詢/選擇系統
· 基本規程、多鏈路規程、傳輸控制字元、線路控制
· HDLC
3.2.4 交換技術(電路交換、存儲轉發、分組交換、ATM交換、幀中繼)
3.2.5 公用網路和租用線路
3.3 網路
3.3.2 網路分類
· 按地域分類(LAN、MAN、WAN)
· 按服務分類(網際網路、企業內部網)
· 按傳輸媒體分類(電話、數據、視像)
· 按電信網分類(駐地、接入、骨幹)
3.3.2 LAN
· LAN拓撲(匯流排型、星型、環型)
· 訪問控制系統(CSMA/CD、令牌環、令牌匯流排)
· LAN間的連接、LAN-WAN的連接、對等連接、點對點連接
· 高速LAN技術(千兆乙太網)
· 無限LAN
3.3.3 MAN常用結構
3.3.4 WAN與遠程傳輸服務
· 租用線路服務、線路交換服務、分組交換服務
· ISDN、VPN、幀中繼、ATM、IP連接服務
· 衛星通信服務、移動通信服務、國際通信服務
3.3.5 網際網路
· 網際網路概念(網際互聯設備、TCP/IP、IP路由、DNS、代理伺服器
· 電子郵件(協議、郵件列表)
· Web(HTTP、瀏覽器、URL、HTML、XML)
· 文件傳輸(FTP)
· 搜索引擎(全文搜索、目錄搜索、智能搜索)
· QoS、CGI、VoIP
3.3.6 接入網與接入技術
3.3.7 網路性能
· 有關線路性能的計算(傳輸速度、線路利用率、線路容量、通信量、流量設計)
· 性能評估
· 排隊論的應用
3.4 網路通信設備
3.4.1 傳輸介質和通信電纜
· 有線/無線介質(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電波、光、紅外線)
· 分配線架(IDF)、主配線架(MDF)
3.4.2 各類通信設備
· 線路終端設備、多路設備、交換設備、轉接設備
· 線路連接設備(數據機、DSU、NCU、TA、CCU、PBX)
3.5 網路連接設備
· 網際連接設備(網關、網橋、生成樹網橋、源路由網橋、路由器、中繼器、集線器、交換機)
3.6 網路軟體系統
3.6.1 網路操作系統
· 網路操作系統的功能、分類和特點
· 網路設備驅動程序(ODL、NDIS)
· 網路通信的系統功能調用(套接字API)
· RPC
· TP Monitor
· 分布式文件系統
· 網路設備功能
3.6.2 網路管理
· 網路管理的功能域(安全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計費管理)
· 網路管理協議(CMIS/CMIP、SNMP、RMON、MIB-II)
· 網路管理工具(ping、traceroute、NetXray、Analyzer、Sniffer)
· 網路管理平台(OpenView、NetView、SunNet Manager)
· 分布式網路管理
3.6.3 網路應用與服務
· WWW
· FTP文件傳輸
· 電子郵件
· Telnet
· 信息檢索
· 視頻點播
· 網路會議
· 遠程教育
· 電子商務
· 電子政務
· CSCW和群件
4. 網路安全
4.1 安全計算
4.1.1 保密性和完整性
· 私鑰和公鑰加密標准(DES、IDEA、RSA)
· 認證(數字簽名、身份認證)
· 完整性(SHA、MD5)
· 訪問控制(存取許可權、口令)
4.1.2 非法入侵和病毒的防護
· 防火牆
· 入侵檢測
· VPN、VLAN
· 安全協議(IPSec、SSL、ETS、PGP、S-HTTP、TLS)
· 硬體安全性
· 計算機病毒防護
4.1.3 可用性
· 文件的備份和恢復
4.1.4 安全保護
· 個人信息控制
· 匿名
· 不可跟蹤性
4.1.5 LAN安全
· 網路設備可靠性
· 應付自然災害
· 環境安全性
· UPS 4.2 風險管理
4.2.1 風險分析和評估
4.2.2 應付風險的對策
· 風險預防(風險轉移、風險基金、計算機保險)
· 意外事故預案(意外事故類別、應付意外事故的行動預案)
4.2.3 內部控制
· 安全規章制度
· 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
5. 標准化知識
5.1 標準的制訂和獲取
5.1.1 標準的制訂和獲取過程
5.1.2 環境和安全性評估標准化
5.2 信息系統基礎設施標准化
5.2.1 標准
· 國際標准(ISO、IEC)與美國標准(ANSI)
· 國家標准(GB)
· 行業標准與企業標准
5.2.2 開放系統(X/Open、OSF、POSIX)
5.2.3 數據交換標准(EDIFACT、STEP、XML)
5.2.4 安全性標准
· 信息系統安全措施標准
· 計算機防病毒標准
· 計算機防非法訪問標准
· CC標准
· BS7799標准
5.3 標准化組織
·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EC、IETF、IEEE、IAB、W3C)
· 美國標准化組織
· 歐洲工業標准化組織
· 中國國家標准化委員會
6. 信息化基礎知識
· 信息化意識
· 全球信息化趨勢,國家信息化戰略,企業信息化戰略和策略
· 企業信息資源管理基礎知識
· 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
· 個人信息保護規則
7. 計算機專業英語
· 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基本詞彙
· 能正確閱讀和理解計算機領域的英文資料
考試科目2:網路系統設計與管理
1. 網路系統的設計和構建
1.1 網路系統的需求定義
1.1.1 應用需求分析
· 應用需求的調研(應用系統性能、信息產生和接收點、數據量和頻度、數據類型和數據流向)
· 網路應用的分析
1.1.2 現有網路系統分析
· 現有網路體系結構調研(伺服器的數量和位置、客戶機的數量和位置、同時訪問的數量、每天的用戶數,每次s 使用的時間、每次數據傳輸的數據量、網路擁塞的時間段、採用的協議、通信模式)
· 現有網路體系結構分析
1.1.3 需求定義
· 功能需求(待實現的功能)
· 通信需求(期望的通信模式)
· 性能需求(期望的性能)
· 可靠性需求(期望的可靠性)
· 安全需求(安全性標准)
· 維護和運行需求(運行和維護的費用)
· 管理需求(管理策略)
1.2 網路系統的設計
1.2.1 技術和產品的調研和評估
· 收集信息
· 採用的技術和產品的比較研究
· 採用的技術和設備的比較要點
1.2.2 網路系統的設計
· 確定協議
· 確定拓撲結構
· 確定連接(鏈路的通信性能)
· 確定結點(結點的處理能力)
· 確定網路的性能(性能模擬)
· 確定可靠性措施
· 確定安全性措施(安全措施的調研,實現安全措施的技術和設備的評估)
· 網路設備的選擇,制訂選擇標准(成本、性能、容量、處理量、延遲),性能指標的一致性,高級測試的必要性,互連性的確認
1.2.3 新網路業務運營計劃
· 業務過程的確認
· 安裝計劃
· 轉換到新網路的計劃
1.2.4 設計評審
1.3 網路系統的構建和測試
1.3.1 安裝工作
· 事先准備
· 過程監督
1.3.2 測試和評估
· 連接測試
· 安全性測試
· 性能測試
1.3.3 轉換到新網路的工作計劃
2. 網路系統的運行、維護管理、評價
2.1 網路系統的運行和維護
2.1.1 用戶措施
· 用戶管理、用戶培訓、用戶協商
2.1.2 制定維護和升級的策略和計劃
· 確定策略
· 設備的編址
· 審查的時間
· 升級的時間
2.1.3 維護和升級的實施
· 外部合同要點
· 內部執行要點
2.1.4 備份與數據恢復
· 數據的存儲與處置
· 備份
· 數據恢復
2.1.5 網路系統的配置管理
· 設備管理
· 軟體
· 網路配置圖
2.2 網路系統的管理
2.2.1 網路系統的監視
· 網路管理協議(SNMP 、MIB-2、RMON)
· 利用工具監視網路性能(LAN監控器)
· 利用工具監視網路故障
· 利用工具監視網路安全(入侵檢測系統)
· 性能監視的檢查點
· 線路故障檢查點
· 安全監視的檢查點
2.2.2 故障恢復分析
· 故障分析要點(LAN監控程序)
· 排除故障要點
· 故障報告撰寫要點
2.2.3 系統性能分析
· 系統性能分析要點
2.2.4 危害安全的對策
· 危害安全情況分析(調查損失情況,收集安全信息,查找原因)
· 入侵檢測要點
· 對付計算機病毒的要點(查殺病毒措施)
2.3 網路系統的評價
2.3.1 系統評價
· 系統能力的限制
· 潛在問題分析
· 系統評價要點
2.3.2 改進系統的建議
· 系統生命周期
· 系統經濟效益
· 系統的可擴充性
· 建議改進系統的要點
3. 網路系統實現技術
3.1 網路協議
· 商用網路協議(SNA/APPN、IPX/SPX、AppleTalk、TCP/IP)
· 商務協議(XML、CORBA、COM/DCOM、EJB)
· Web 服務(WSDL、SOAP、UDDI)
3.2 可靠性設計
· 硬體高可靠性技術
· 軟體高可靠性技術
· 系統維護高可靠性技術
· 容錯技術
· 通信質量
3.3 網路設施
3.3.1 xDSL數據機
3.3.2 ISDN路由器
· 介面
· 功能(非通信控制功能、NAT功能)
3.3.3 FRAD(幀裝配/拆裝)、CLAD(信元裝配/拆裝)
· 介面
· 功能
3.3.4 遠程訪問伺服器
· 功能和機制
3.3.5 辦公室個人手持系統(PHS)
· 數字無繩電話的功能特性
3.3.6 中繼式HUB
· 倍速集線器(功能和機制)
3.3.7 L2、L3、L4及多層交換機功能和機制
3.3.8 IP路由器功能和控制
3.3.9 虛擬網(功能與機制)
3.3.10 與其他協議的共存(多協議路由器、IP隧道)
3.4 網路應用服務
3.4.1 地址服務
· 機制、DHCP、IPv6(機制和傳輸技術)
3.4.2 DNS(功能、機制)
· 域名、FQDN
3.4.3 電子郵件(功能、機制)
· SMPT、POP、MIME、IMAP4、LDAP
· 郵件列表
· Web Mail
3.4.4 電子新聞(功能和機制、NNTP)
3.4.5 Web服務(功能和機制、HTTP)
3.4.6 負載分布(Web交換)
3.4.7 電子身份驗證(功能、機制、認證授權、電子證書)
3.4.8 服務機制
· 服務供應商、供應商漫遊服務、撥號IP連接、CATV連接、IP電話、網際網路廣播和組播、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移動通信、EZweb、主機服務提供者、EDI(規則、表單、Web EDI)、B2B、B2C、ASP、數據中心
4. 網路新技術
4.1 光纖網
· ATM-PDS、STM-PDS
· 無源光網PON(APON、EPON)
4.2 無線網
· 行動電話系統(WLL、WCDMA、CDMA2000、TD-SCDMA)
· 高速固定無線接入(FWA)
· 802.11a、802.11b、802.11g
· 微波接入(MMDS LMDS)
· 衛星接入
· 籃牙接入
4.3 主幹網
· IPoverSONET/SDH
· IpoverOptical
· IpoverDWDM
4.4 通信服務
· 全天候IP連接服務(租用線路IP服務)
· 本地IP網(NAPT)
· Ipv6
4.5 網路管理
· 基於TMN的網路管理
· 基於CORMBA的網路管理
4.6 網格結算

如果你會編程,這自然是一個優勢,但不會也沒有大的關系

③ 程序設計中的pos是什麼意思

POS(Packet Over SONET/SDH,SONET/SDH上的分組)是一種應用在城域網及廣域網中的技術,它具有支持分組數據,如IP分嘩態組的優點。
POS使用SONET作為物理層協笑鉛議,在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幀中封裝分組業務,使用PPP作碰蘆好為數據鏈路層的鏈路控制,IP分組業務則運行在網路層

④ 控制工程碩士可以不去敲代碼嗎

您好,控制工程碩士可以不去敲代備寬碼,但是這取決於您的專業背景和職業目標。如果您的專業背景是控制工程,而您的職業目標是做技術管理,那麼您就不需要去敲代碼了。但是,如碼戚果您的職業目標是做技術開發,那麼您就需要去敲代碼了,因為這是技術開發的基遲滾陵礎。

⑤ 計算機編程是幾級證書,4級證書包括什麼內容

計算機證書分為4級證書,在計算機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證書
主要分為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微軟認證、全國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中國計算機軟體專業技術資格證。
關於計算機的4級證主要包括:

四級
網路工程師——41—— 無紙化—— 90 分鍾—— 401、403
資料庫工程師——42——無紙化——90 分鍾——404、405
軟體測試工程師——43——無紙化——90 分鍾——401、405
信息安全工程師——44——無紙化——90 分鍾——401、403
嵌入式系統開發工程師——45——無紙化——90 分鍾——401、402

⑥ 過計算機四級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和技能

網路:
基本要求

1.理解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區域網的基本工作原理。
3. 掌握 TCP / IP 及其相關協議。
4. 掌握 Internet 基本服務類型。
5. 掌握較為新型的網路技術應用。
6. 理解網路管理與網路安全原理。
考試內容

一、網路技術基礎
1.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2.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3.分組交換技術
4.網路體系結構與網路協議
5.互聯網應用的發展
二、區域網技術
1.區域網與城域網的基本概念
2.共享式乙太網
3.高速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4.交換式區域網與虛擬區域網
5.無線區域網
三、Internet基礎
1. Internet的構成與接入
2. IP協議與服務
3. IP地址與IP數據報
4.差錯與控制報文
5.路由與路由選擇
6.組播技術
7. IPv6協議
8. TCP協議和UDP協議
9. NAT的基本工作原理
四、Internet基本服務
1.應用進程通信模型
2.域名系統
3.遠程登錄服務
4. FTP服務
5.電子郵件系統
6. Web服務系統
五、新型網路應用
1.即時通信系統
2.文件共享系統
3. IPTV
4. VoIP
5.網路搜索技術
6.社交網路應用
六、網路管理與網路安全
1.網路管理
2.網路安全基礎
3.加密技術
4.認證技術
5.安全技術應用
6.入侵檢測與防火牆
7.計算機病毒
考試方法

上機考試,總分 50 分,與四級其他一門課程合計考試時長 90 分鍾。
題型及分值:單選題 30 分,多選題 20 分。
資料庫:
基本要求

掌握資料庫技術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術;
能夠使用SQL語言實現資料庫操作;
具備資料庫系統安裝、配置及資料庫管理與維護的基本技能;
掌握資料庫管理與維護的基本方法;
掌握資料庫性能優化的基本方法;
了解資料庫應用系統的生命周期及其設計、開發過程;
熟悉常用的資料庫管理和開發工具,具備用指定的工具管理和開發簡單資料庫應用系統的能力;
了解資料庫技術的最新發展。
考試內容

一、資料庫應用系統分析及規劃
1.軟體工程與軟體生命周期。
2.資料庫系統生命周期。
3.資料庫開發方法與工具。
4.資料庫應用體系結構。
5.資料庫應用介面。
二、資料庫設計及實現
1.概念設計。
邏輯設計。
物理設計。
資料庫對象實現及操作。
三、資料庫存儲技術
1.存儲與文件結構。
索引技術。
四、並發控制技術
1.事務管理。
並發控制技術。
死鎖處理。
五、資料庫管理與維護
1、數據完整性。
2、資料庫安全性。
3、資料庫可靠性。
4、監控分析。
5、參數調整。
6、查詢優化。
7、空間管理。
六、資料庫技術的發展與新技術
1、分布式資料庫。
2、對象資料庫。
3、並行資料庫。
4、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
考試方式

上機考試,總分 50 分,與四級其他一門課程合計考試時長 90 分鍾。
題型及分值:單選題 30 分,多選題 20 分。
上機考試內容及要求:
(1)考試環境
①資料庫管理系統:SQL Sever 2000
②編程環境和語言:Visual Basic 6.0
(2)在指定的資料庫管理系統下完成下述操作
①創建和管理資料庫
②創建資料庫對象
③數據查詢
④資料庫備份與恢復
⑤安全管理
⑥事務及並發控制
⑦數據導入導出(3)在指定開發環境下開發C/S結構的資料庫應用系統
軟體測試:
基本要求

熟悉軟體質量、軟體測試及軟體質量保證的基礎知識;
掌握代碼檢查、走查與評審的基本方法和技術;
掌握白盒測試和黑盒測試的測試用例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掌握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了解系統測試、性能測試和可靠性測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了解面向對象軟體和WEB應用軟體測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掌握軟體測試過程管理的基本知識和管理方法;
熟悉軟體測試的標准和文檔;
掌握QESuite軟體測試過程管理平台和QESat/C++軟體分析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考試內容

一、軟體測試的基本概念
1.軟體質量的概念。
2.軟體測試的目標和原則。
3.軟體測試的心理學。
4.軟體測試的經濟學。
5.軟體質量保證。
二、軟體測試的類型及其在軟體開發過程中的地位
1.軟體開發階段。
2.規劃階段的測試。
3.設計階段的測試。
4.編碼階段的測試。
5.驗收和維護階段的測試。
三、代碼檢查、走查與評審
1.桌面檢查。
2.代碼走查。
3.代碼檢查。
4.同行評審。
四、覆蓋率(白盒)測試
1.覆蓋率測試。
2.邏輯結構的覆蓋率測試。
3.路徑覆蓋率測試。
4.數據流測試。
5.程序變異測試。
6.基於覆蓋的測試用例選擇。
五、功能(黑盒)測試
1.邊界值測試。
2.等價類測試。
3.基於因果圖的測試。
4.基於決策表的測試。
5.基於狀態圖的測試。
6.基於場景的測試。
7.比較測試。
六、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
1.單元測試的目標和模型。
2.單元測試策略。
3.單元測試分析。
4.單元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原則。
5.集成測試基本概念。
6.集成測試策略。
7.集成測試分析。
8.集成測試用例設計原則。
七、系統測試
1.系統測試概念。
2.系統測試方法。
3.系統測試的實施。
八、軟體性能測試和可靠性測試
1.軟體性能的概念。
2.性能測試的執行。
3.軟體可靠性的概念。
4.可靠性預計。
5.可靠性分析方法。
6.軟體可靠性測試的執行。
九、面向對象軟體的測試
1.面向對象軟體測試的問題。
2.面向對象軟體測試模型。
3.面向對象軟體的測試策略。
4.面向對象軟體的單元測試。
5.面向對象軟體的集成測試。
6.面向對象軟體的系統測試。
十、Web應用測試
應用伺服器的分類和特徵。
Web應用系統的特點。
Web應用系統的測試策略。
Web應用系統測試技術。
Web應用系統安全測試。
十一、其他測試
兼容性測試。
易用性測試。
GUI測試。
構件測試。
極限測試。
文檔測試。
十二、軟體測試過程和管理
軟體測試過程概念。
測試組織管理。
測試計劃的制定。
測試步驟的確定。
測試環境管理。
軟體測試風險分析和成本管理。
測試文檔管理。
測試的復用與維護。
十三、軟體測試自動化
測試自動化的原理、方法。
測試用例自動生成。
測試執行自動化。
測試結果比較自動化。
測試工具的分類和選擇。
測試工具的主流產品介紹。
十四、軟體測試的標准和文檔
軟體測試的標准。
軟體測試的文檔。
十五、軟體測試實踐
軟體測試過程管理。
(1)軟體測試過程管理概念。
(2)測試的設計。
(3)測試的准備。
(4)測試的執行。
(5)軟體問題報告和軟體問題生命周期。
(6)測試的總結。
(7)QESuite軟體測試過程管理平台。
白盒測試實踐。
(1)被測程序說明。
(2)靜態分析。
(3)被測程序的插裝和動態測試。
(4)QESAT/C++白盒測試工具。

⑦ 幀中繼的由來和發展前景

幀中繼(Frame Relay)是一種網路與數據終端設備(DTE)介面標准。由於光纖網比早期的電話網誤碼率低得多,因此,可以減少X.25的某些差錯控制過程,從而可以減少結點亮悶衫的處理時間,提高網路的吞吐量。幀中繼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幀中繼提供的是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協議規范,任何高層協議都獨立於幀中繼協議,因此,大大地簡化了幀中繼的實現。目前幀中繼的主要應用之一是區域網互聯,特別是在區域網通過廣域網進行互聯時,使用幀中繼更能體現它的低網路時延、低設備費用、高帶寬利用率等優點。
幀中繼的主要特點是:使用光纖作為傳輸介質,因此誤碼率極低,能實現近似無差錯傳輸,減少了進行差錯校驗的開銷,提高了網路的吞吐量;幀中繼是一種寬頻分組交換,使用復用技術時,其傳輸速率可高達44.6Mbps。但是,幀中繼不適合於傳輸諸如話音、電視等實時信息,它僅限於傳輸數據。
幀中繼 Frame Relay
幀中繼是一種用於連接計算機系統的面向分組的通信方法。它主要用在公共或專用網上的區域網互聯以及廣域網連接。大多數公共電信局都提供幀中繼服務,把它作為建立高性能的虛擬廣域連接的一種途徑。幀中繼是進入帶寬范圍從56Kbps到1.544Mbps的廣域分組交換網的用戶介面。幀中繼是從綜合業務數字網中發展起來的,並在1984年推薦為國際電話電報咨詢委員會(CCITT)的一項標准,另外,由美國國家標准協會授權的美國TIS標准委員會也對幀中繼做了一些初步工作。
大多數主要的電信公司象AT&T,MCI,US Sprint,和地方貝爾運營公司都提供了幀中繼服務。與幀中繼網相連,需要一個路由器和一條從用戶場地到交換局幀中繼入口的線路。這種線路一般是象T1那樣的租用數字線路,但取決於通信量而定。兩種可能的廣域連接方法,如下面所述:
□專用網方法 在這種方法中,每個場點將需要三條專用(租用)線路和相聯的路由器,以便與其它每一個場點相連,這樣總共需要6條專線和12個路由器。
□幀中繼方法 在這種公共網方法中,每個場點僅需要一條專用(租用)線路和相聯的路由器直至幀中繼網。這時,在其它網間的交換是在幀中繼網內處理的。來自多個用戶的分組被多路復用到一條連到幀中繼網上的線路,通過幀中繼網它們被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站。
永久虛電路(PVC)是通過幀中繼網連接兩個端節點的預先確敬腔定的通路。幀中繼服務的提供者根據客戶的要求,在兩個指定的節點間分配PVC。這些信道保持連續不間斷地運行,並且保證提供一種客戶洽商好了的指定級別的服務。交換式虛電路在1993年後期被加到幀中繼標准:這樣,幀中繼就成為了真正的「快速分組」交換網。
Improved Packet Switching 改善的分組交換
在過去的幾年裡,交換局在美國國內和國際網上已經安裝了大量的光纖電纜,這樣可以增加帶寬。為了充分利用高帶寬的優點,新的通信方案去掉原有方案中固有的常規開銷,變得更為切實可用。幀中繼通過取消網路自身進行流控和錯誤處理做到這一點的,避免了因網路自身做這些事情而導致的延遲。比較而言,老的x.25網技術實行擴展檢錯是由於使用不可靠的電話線傳輸數據。
在幀中繼中消除這個特性不會出現問題,即使是發生了錯誤。幀中繼設想端節點設備是可編程的智能機器,它們能進行錯誤處理。端系統不會罩茄由於這種錯誤控制而超負荷,因為通常很少有錯誤。相對而言,X.25設想網路需要檢錯糾錯是因為端節點是連到主機的終端。
在幀中繼中,中間節點(交換器)僅僅沿著預定的通路中繼幀。在X.25中,中間節點必須完整地接收每一個分組,並在轉發之前進行檢錯,如果有錯誤發生,節點要求發送方重傳。使用這種方法,一旦分組丟失,發送方就盡快地重發一個分組。在X.25中每個中間節點使用狀態表來處理管理、流控和檢錯,而在幀中繼中是不需要的。
如果一個分組由於幀中繼網的擁塞而被破壞或丟失,檢測幀丟失和請求重發是接收系統的工作。幀中繼網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來傳遞分組。在子網中的交換節點不會執行任何糾錯,盡管它們能檢測出被損壞的分組,一旦檢測出,分組就會被丟棄了。
Setting Up Frame Re1ay Connections建立幀中繼連接
為了建立幀中繼連接,你需要與和US sprint,MCI,AT&T或本地的地方貝爾運營公司等電信公司聯系,通常要象下面那樣進行通信速度的選擇,以及專用線通信或交換式通信的選擇。
□由Switched-56服務或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提供56/64Kbps交換式訪問;高級數字網(ADN)提供專用線訪問。
□兩條ISDN線路或兩條ADN線路提供128Kbps的訪問。
□通過T1線路或部分T1線路可使用384Kbps到1.544Mbps的連接。
一旦你選定了一種服務,你就要計劃一條從你的場地到幀中繼服務提供者的鏈結。在你的場地放置路由器和幀中繼訪問設備以建立到提供者的幀中繼埠的聯接,如圖F-11所示。
幀中繼埠一般用PVC連接。PVC是邏輯鏈路,它具有特定的端接點和服務特性。它們在網狀拓撲結構上提供邏輯連接,且在使用前為交換局提供一種確定服務特性和速率的方法。它們也在端接點之間提供快速連接。在得到提供者的服務時,你可以為PVC規定一些服務特性,下面列舉了一些服務特性。
□訪問速率 這是線路的速度,它決定在網上的數據傳輸的速度。在美國,一般訪問速率是1.544Mbps(T1)和56Kbps。
□提交的信息速率(CIR)CIR是幀中繼電路上最高的平均數據傳輸率。它通常比傳輸速率慢;當傳輸突發數據時,傳輸速度可以超過CIR。
□提交的成組數據大小(CBS) CBS是網路提供者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和正常的網路條件下所允許傳輸的最大數據量(位數)。
□額外的成組數據大小(EBS)EBS是超過CBS的最大非提交數據量,CBS數據是網路將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發送出去的數據。EBS數據是被網路看作可以丟棄的數據。
下面將列舉另外一些由幀中繼網提供的特性。
網路服務 下面的管理特性和服務在幀中繼網中可以採用:
□虛電路狀態消息 遠程服務在網路和用戶之間提供通信。它確保PVC的存在和報告被刪除的PVC。
□廣播 這種可選服務使一個用戶能把幀發給多個目的站。
□全局定址 這種可選服務使幀中繼網具有象區域網一樣的能力。
□簡單流控 這種可選服務為那些需要流控的設備提供XON/XOFF流控機制。
擁塞控制 當幀中繼網擁塞時,幀可以適宜地丟棄(端節點負責重發它們),或根據用戶指定的級別丟棄。例如,用戶可以指明一些對事務運作不是很關鍵的通信幀是可以丟棄的(DE)。路由器或幀中繼交換器可以用DE來標識幀,DE的使用提供了一個方法,確保重要的信息通過網路傳送,而不重要的信息可以在網路不太忙時重傳。
安全性 幀中繼中有幾個安全性選項:
□僅用專用線路才能訪問網。
□需要口令訪問網。
□不活動的站點超過一定時間就被注銷。
Frame Relay Specifications 幀中繼規范
在公共分組交換網上,一個幀中繼網可以連接兩個區域網(LAN)。這個過程非常簡單——來自LAN的幀被放到幀中繼的幀中,且通過網路的底層(幀中繼的網狀連結)送到目的地。統計式多路實用技術把來自客戶站點多個源的數據有效地交替放在一條單一線路上傳到幀中繼網。幀中繼是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程(HDLC)的改進,所以它能用於一些橋接器和路由器的升級。幀中繼由於它的變長幀格式而不適合聲音和視頻通信。
幀的結構 圖F-12顯示了幀中繼分組的幀結構。幀兩末端的標志域用特殊的位序列定界幀。開始標志域後面是幀中繼頭部,它包含地址和擁塞控制信息。在它後面的是信息(載體)和幀檢驗序列(FCS)。在接受方,幀將重新計算,得到一個新的FCS值並與FCS域的值比較,FCS域的值是由發送方計算並填寫的。如果它們不匹配,分組就被丟棄,而端站必須解決分組丟失的問題。這種簡單的檢錯就是幀中繼交換器所做的全部工作。
幀中繼頭部包含下列信息:
口數據鏈路連接標識符(DLCI) 這個信息包含標識號,它標識多路復用到通道的邏輯連結。
□可以丟棄(DE)這個信息為幀設置了一個種級別指示,指示當擁塞發生時一個幀能否被丟棄。
□前行顯示擁塞通告(FECN) 這個信息告訴路由器接收的幀在所經通路上發生過擁塞。
□倒行顯示擁塞通告(BECN) 這個信息設置在遇到擁塞的幀上,而這些幀將沿著與擁塞幀相反的方向發送。這個信息用於幫助高層協議在提供流控時採取適當的操作。
Frame Relay Providers幀中繼的提供者
大多數交換局現在都提供幀中繼服務,例如象Compuserve這樣的公共數字網(PDA)提供者就是這樣。每個交換局有特殊的地點號,稱為存在點(points-of-presence)。通過這個存在點用戶能夠鏈接到網上,通過本地交換電信局(LEC)或其它的提供者,客戶能夠訪問存在點。下面列舉了一些服務:
□BT North America Inc.′s global Expresslane(800/872-7654)。
□CompuServe Frame-Net Service(800/433-0389)。
□MCI Hyperstream Frame Relay(800/933-9029)。
□US Sprin』ts Frame Relay service(800/8877-2000)。
□Williams Telecommunications Groups Wilpak(918/588-3210)。
Frame Relay Forum 幀中繼論壇
FRF總部在加利福尼亞州Mountain view(415/962-2579),是幀中繼用戶、供應商和服務提供者的聯合會。這個組織是由那些為發展幀中繼標准建立實現協議的委員會組成。協議是根據團體中的成員或其它人提供的信息和建議建立的。FRF有關於幀中繼的技術資料和市場信息。

幀中繼與X.25協議的主要差別

幀中繼是繼X.25後發展起來的數據通信方式。從原理上看,幀中繼與X.25都同屬於分組交換。與X.25協議的主要差別有:
(1)幀中繼帶寬較寬。
(2)幀中繼的層次結構中只有物理層和鏈路層,捨去了X.25的分組層。
(3)幀中繼採用D通道鏈路接入規程LAPD。X.25採用HDLC的平衡鏈路接入規程LAPB。
(4)幀中繼可以不用網路層而只使用鏈路層來實現復用和轉接。
(5)與X.25相比,幀中繼在操作處理上做了大量的簡化。不需要考慮傳輸差錯問題,其中間節點只做幀的轉發操作,不需要執行接收確認和請求重發等操作,差錯控制和流量均交由高層端系統完成,大大縮短了節點的時延,提高了網內數據的傳輸速率。

⑧ 介面協議有哪些

問題一:webservice有哪些協議 WebService有哪些協議?
這個問題問的可能會有點問題.
首先:
Web service是一個平 *** 立的,低耦合的,自包含的、基於可編程的web的應用程序,可使用開放的XML(標准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子集)標准來描述、發布、發現、協調和配置這些應用程序,用於開發分布式的互操作的應用程序。
Web Service技術, 能使得運行在不同機器上的不差凱同應用無須藉助附加的、專門的第三方軟體或硬體, 就可相互交換數據或集成。依據Web Service規范實施的應用之間, 無論它們所使用的語言、 平台或內部協議是什麼, 都可以相互交換數據。Web Service是自描述、 自包含的可用網路模塊, 可以執行具體的業務功能。Web Service也很容易部署, 因為它們基於一些常規的產業標准以及已有的一些技術,諸如標准通用標記語言下的子集XML、HTTP。Web Service減少了應用介面的花費。Web Service為整個企業甚至多個組織之間的業務流程的集成提供了一個通用機制。
他自己本身是一個技術的名稱而已
如果您說的是.NET的WebService
那麼就是SOAP協議了..XML格式的.
具體的話.
技術支持
Web Service平台需要一套協議來實現分布式應用程序的創建。任何平台都有它的數據表示方法和類型系統。要實現互操作性,Web Service平台必須提供一套標準的類型系統,用於溝通不同平台、編程語言和組件模型中的不同類型系統。這些協議有:
XML和XSD
可擴展的標記語言(標准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子集)是Web Service平台中表示數據的基本格式。除了易於建立和易於分析外,XML主要的優點在於它既與平台無關,又與廠商無關。XML是由萬維網協會(W3C)創建,W3C制定的XML SchemaXSD定義了一套標準的數據類型,並給出了一種語言來擴展這套數據類型。
Web Service平台是用XSD來作為數據類型系統的。當你用某種語言如VB. NET或C#來構造一個Web Service時,為了符合Web Service標准,所有你使用的數據類型都必須被轉換為XSD類型。如想讓它使用在不同平台和不同軟體的不同組織間傳遞,還需要用某種東西將它包裝起來。這種東西就是一種協議,如 SOAP。
xml web service[2]
SOAP
SOAP即簡單對象訪問協議(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它是用於交換XML(賀慶派標准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子集)編碼信息的輕量級協議。它有三個主要方面:XML-envelope為描述信息內容和如何處理內容定義了框架,將程序對象編碼成為XML對象的規則,執行遠程過程調用(RPC)的約定。SOAP可以運行在任何其他傳輸協議上。例如,你可以使用 SMTP,即網際網路電子郵件協議來傳遞SOAP消息,這可是很有誘惑力的。在傳輸層之間的頭是不同的,但XML有效負載保持相同。
Web Service 希望實現不同的系統之間能夠用「軟體-軟體對話」的方式相互調用,打破了軟體應用、網站和各種設備之間的格格不入的狀態,實現「基於Web無縫集成」的目標。
WSDL
Web Service描述語言WSDL就是用機器能閱讀的方式提供的一個正式描述文檔而基於XML(標准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子集)的語言,用於描述Web Service及其函數、參數和返回值。因為是基於XML的,所以WSDL既是機器可閱讀的,又是人可閱讀的。
UDDI
UDDI 的目的是為電子商務建立標准;UDDI是一套基於Web的、......>>

問題二:計算機協議有哪些 目前網路協議有許多種,但是最基本的協議是TCP/IP協議,許多協議都是它的子協議。下面我們就對TCP/IP協議作一下簡單介紹。
1 TCP/IP協議基礎
TCP/IP協議包括兩個子協議:一個是TCP協議(Tran *** ission Control Protocol,禪賀傳輸控制協議),另一個是IP協議(Internet Protocol,互聯網協議),它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
在TCP/IP協議中,TCP協議和IP協議各有分工。TCP協議是IP協議的高層協議,TCP在IP之上提供了一個可靠的,連接方式的協議。TCP協議能保證數據包的傳輸以及正確的傳輸順序,並且它可以確認包頭和包內數據的准確性。如果在傳輸期間出現丟包或錯包的情況,TCP負責重新傳輸出錯的包,這樣的可靠性使得TCP/IP協議在會話式傳輸中得到充分應用。IP協議為TCP/IP協議集中的其它所有協議提供「包傳輸」功能,IP協議為計算機上的數據提供一個最有效的無連接傳輸系統,也就是說IP包不能保證到達目的地,接收方也不能保證按順序收到IP包,它僅能確認IP包頭的完整性。最終確認包是否到達目的地,還要依靠TCP協議,因為TCP協議是有連接服務。
在計算機服務中如果按連接方式來分的話,可分為「有連接服務」和「無連接服務」兩種。「有連接服務」必須先建立連接才能提供相應服務,而「無連接服務」則不需先建立連接。TCP協議是一種典型的有連接協議,而UDP協議則是典型的無連接服務。
TCP/IP協議所包括的協議和工具
TCP/IP協議是一組網路協議的 *** ,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協議和工具。
・TCP/IP協議核心協議
這些核心協議除了自身外,還包括用戶數據報協議(UDP協議)、地址代理協議(ARP協議)以及網間控制協議(ICMP協議)。這組協議提供了一系列計算機互連和網路互連的標准協議。
・應用介面協議
這類協議主要包括Windows套接字(Socket,用於開發網路應用程序)、遠程調用、NetBIOS協議(用於建立邏輯名和網路上的會話)和網路動態數據交換(Network,用於通過網路共享嵌入在文本中的信息)。
・基本的TCP/IP協議互連應用協議
主要包括finger、ftp、rep、rsh、telnet、tftp等協議。這些工具協議使得Windows系統用戶使用非Microsoft系統計算機上(如UNIX系統計算機)的資源成為可能。
・TCP/IP協議診斷工具
這些工具包括arp、hostname、ipconfig、nbstat、netstat、ping和route,它們可用來檢測並恢復TCP/IP協議網路故障。
・有關服務和管理工具
這些服務和管理工具包括FTP伺服器服務(用於在兩個遠程計算機之間傳輸文件,這是遠程式控制制通信中的關鍵功能)、網際命名服務WINS(用於在一個網際上動態記錄和詢問計算機的名字)、動態計算機配置協議DHCP(用於在Windows NT計算機上自動配置TCP/IP協議)以及TCP/IP協議列印(主要用於遠程列印和網路列印)。
・簡單網路管理協議代理(SNMP)
這個工具允許通過使用管理工具(如「Sun Net Manages」 或「HP Open View」),從遠程管理Windows NT計算機。
(2)TCP/IP的主要協議簡述
為了使讀者能全面了解一些基本的網路通信協議和服務,本節就對TCP/IP協議所包括的幾種主要協議進行簡要說明。
・遠程登錄協議(Tel......>>

問題三:常用的網路協議有哪些?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
它是用於映射計算機的物理地址和臨時指定的網路地址。啟動時它選擇一個協議(網路層)地址,並檢查這個地址是否已經有別的計算機使用,如果沒有被使用,此結點被使用這個地址,如果此地址已經被別的計算機使用,正在使用此地址的計算機會通告這一信息,只有再選另一個地址了。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網路管理協議
它是TCP/IP協議中的一部份,它為本地和遠端的網路設備管理提供了一個標准化途徑,是分布式環境中的集中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份。
BGP4(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ertion 4)邊界網關協議-版本4
它是用於在自治網路中網關主機(每個主機有自己的路由)之間交換路由信息的協議,它使管理員能夠在已知的路由策略上配置路由加權,可以更方便地使用無級內部域名路由(CIDR),它是一種在網路中可以容納更多地址的機制,它比外部網關協議(EGP)更新。BGP4經常用於網關主機之間,主機中的路由表包括了已知路由的列表,可達的地址和路由加權,這樣就可以在路由中選擇最好的通路了。BGP在區域網中通信時使用內部BGP(IBGP),因為IBGP不能很好工作。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它是在TCP/IP網路上使客戶機獲得配置信息的協議,它是基於BOOTP協議,並在BOOTP協議的基礎上添加了自動分配可用網路地址等功能。這兩個協議可以通過一些機制互操作。DHCP協議在安裝TCP/IP協議和使用TCP/IP協議進行通迅時,必須配置IP地址、子網掩碼、預設網關三個參數,這三個參數可以手動配置,也可以使用DHCP自動配置。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傳輸協議
它是一個標准協議,是在計算機和網路之間交換文件的最簡單的方法。象傳送可顯示文件的HTTP和電子郵件的SMTP一樣,FTP也是應用TCP/IP協議的應用協議標准。FTP通常用於將網頁從創作者上傳到伺服器上供人使用,而從伺服器上下傳文件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使用方式。作為用戶,您可以用非常簡單的DOS界面來使用FTP,也可以使用由第三方提供的圖形界面的FTP來更新(刪除,重命名,移動和復制)伺服器上的文件。現在有許多伺服器支持匿名登錄,允許用戶使用FTP和ANONYMOUS作為用戶名進行登錄,通常可使用任何口令或只按回車鍵。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層數據鏈路協議
它是一組用於在網路結點間傳送數據的協議。在HDLC中,數據被組成一個個的單元(稱為幀)通過網路發送,並由接收方確認收到。HDLC協議也管理數據流和數據發送的間隔時間。HDLC是在數據鏈路層中最廣泛最使用的協議之一。現在作為ISO的標准,HDLC是基於IBM的SDLC協議的,SDLC被廣泛用於IBM的大型機環境之中。在HDLC中,屬於SDLC的被稱為通響應模式(NRM)。在通常響應模式中,基站(通常是大型機)發送數據給本地或遠程的二級站。不同類型的HDLC被用於使用X.25協議的網路和幀中繼網路,這種協議可以在區域網或廣域網中使用,無論此網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
HTTP1.1(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Vertion 1.1)超文本傳輸協議-版本1......>>

問題四:介面測試都有哪些協議 協議主要是HTTP為主,特別是對外的介面,而對外的介面又是bug重災區,所以比較重要。
但以後也不排除還會出現比如websocket等協議,甚至很多內部使用的協議都是開發自己定義的,並沒有名字

問題五:什麼是Um介面協議 呵呵,幫你搜好了。
Um介面是GSM的空中介面。Um介面上的通信協議有5層,自下而上依次為物理層、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LLG(Logical Link Control)層、SNDC層和網路層。Um介面的物理層為射頻介面部分,而物理鏈路層則負責提供空中介面的各種邏輯信道。GSM空中介面的載頻帶寬為200KHZ,一個載頻分為8個物理信道。如果8個物理信道都分配為傳送GPRS數據,則原始數據速率可達200Kbps。考慮前向糾錯碼的開銷,則最終的數據速率可達164kbps左右;MAC為媒質訪問控制層。MAC的主要作用是定義和分配空中介面的GPRS邏輯信道,使得這些信道能被不同的移動終端共享;LLG層為邏輯鏈路控制層。它是一種基於高速數據鏈路規程HDLG的無線鏈路協議;SNDC被稱為子網依賴結合層。它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傳送數據的分組、打包,確定TCP/IP地址和加密方式;網路層的協議目前主要是Phasel階段提供的 TCP/IP和L25協議。TCP/IP和X.25協議對於傳統的GSM網路設備(如:BSS、NSS等設備)是透明的。
Um介面(也稱空中介面)的無線信令規程由《800MHz 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空中介面技術規范》規定。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均已頒布了此規范。此規范基於TIA/EIA/IS-95A―寬頻雙模擴頻蜂窩系統移動台-基站兼容性標准。
A介面的信令規程由《800MHz 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移動業務交換中心與基站子系統間介面信令技術規范》規定。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均已頒布了此規范。中國聯通頒布的A介面信令規程與EIA/TIA/IS-634的信令規程基本兼容,是其一個子集。B、C、D、E、N和P介面的信令規程由《800MHz 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移動應用部分技術規范》規定。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均已頒而了此規范。此規范基於TIA/EIA/IS-41C―蜂窩無線通信系統間操作標准。中國聯通頒布的MAP為IS-41C的子集,第一階段使用IS-41C中51個操作(OPERATION)中的19個,主要為鑒權、切換、登記、路由請求、短消息傳送等。
Ai介面的信令規程由《800MHz 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與PSTN網介面技術規范》規定。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均已頒布了此規范。此信令規程也稱MTUP。

問題六:什麼叫做API協議 API:應用程序介面(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應用程序介面(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是一組定義、程序及協議的 *** ,通過 API 介面實現計算機軟體之間的相互通盯。API 的一個主要功能是提供通用功能集。程序員通過使用 API 函數開發應用程序,從而可以避免編寫無用程序,以減輕編程任務。

問題七:系統介面,有哪一些協議,具體實現方式有什麼區別,例如 摘要:在電子商務中,SSL協議得到了廣泛的協議,而SET協議則是今後的發展趨勢,本文在分析這兩種協議原理的基礎上,對兩者的特點進行了比較。關鍵詞:電子商務;SSL協議;SET協議1 SSL協議1.1 SSL協議概述SSL(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層協議是Netscape公司1995年推出的一種安全通信協議。SSL提供了兩台計算機之間的安全連接,對整個會話進行了加密,從而保證了安全傳輸。SSL協議建立在可靠的TCP傳輸控制協議之上,並且與上層協議無關,各種應用層協議(如:HTTP,FTP,TELNET等)能通過SSL協議進行透明傳輸。SSL協議分為兩層:SSL握手協議和SSL記錄協議。SSL協議與TCP/IP協議間的關系如圖一所示:HTTPSFTPSTELNETSIMAPS等 SSL握手協議 SSL記錄協議 TCP傳輸控制協議 IP網際網路協議 圖一SSL協議與TCP/IP協議間的關系SSL協議提供的安全連接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1)連接是保密的:對於每個連接都有一個唯一的會話密鑰,採用對稱密碼體制(如DES、RC4等)來加密數據;(2)連接是可靠的:消息的傳輸採用MAC演算法(如MD5、SHA等)進行完整性檢驗;(3)對端實體的鑒別採用非對稱密碼體制(如RSA、DSS等)進行認證。1.2 SSL握手協議SSL握手協議用於在通信雙方建立安全傳輸通道,具體實現以下功能:(1)在客戶端驗證伺服器,SSL協議採用公鑰方式進行身份認證;(2)在伺服器端驗證客戶(可選的);(3)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協商雙方都支持的加密演算法和壓縮演算法,可選用的加密演算法包括:IDEA、RC4、DES、3DES、RSA、DSS、Diffie_hellman、Fortezza、MD5、SHA等;(4)產生對稱加密演算法的會話密鑰;(5)建立加密SSL連接。一般的握手過程如圖二所示:圖二SSL協議的握手過程握手過程分為4個階段:(1)初始化邏輯連接,客戶方先發出ClientHello消息,伺服器方也應返回一個ServerHello消息,這兩個消息用來協商雙方的安全能力,包括協議版本、隨機參數、會話ID、交換密鑰演算法、對稱加密演算法、壓縮演算法等。(2)伺服器方應發送伺服器證書(包含了伺服器的公鑰等)和會話密鑰,如果伺服器要求驗證客戶方,則要發送CertificateRequest消息。最後伺服器方發送ServerHelloDone消息,表示hello階段結束,伺服器等待客戶方的響應。(3)如果伺服器要求驗證客戶方,則客戶方先發送Certificate消息,然後產生會話密鑰,並用伺服器的公鑰加密,封裝在ClientKeyExchange消息中,如果客戶方發送了自己的證書,則再發送一個數字簽名CertificateVerify來對證書進行校驗。(4)客戶方發送一個ChangeCipherSpec消息,通知伺服器以後發送的消息將採用先前協商好的安全參數加密,最後再發送一個加密後的Finished消息。伺服器在收到上述兩個消息後,也發送自己的ChangeCipherSpec消息和Finished消息。至此,握手全部完成,雙方可以開始傳輸應用數據。SSL握手協議在通信雙方建立起合適的會話狀態信息要素,如下表所示:會話狀態信息要素 描述 對話標識 伺服器選擇的用於標識一個活躍的、重新開始的對話標識 對等證書 對等實體的X509證書 壓縮方法 所採用的數據壓縮演算法 加......>>

問題八:介面除了協議外的,一般用到的還有什麼協議的 loadrunner對系統的測試是基於系統的通信協議,不光是協議、loadrunner支持的協議多達60多種。

問題九:TCP/IP模型網路有幾層?各層的主要協議分別是什麼? 你好
1:分4層:從下到上分別是:網路介面層,互聯層,傳輸層,應用層
網路介面層:負責通過網路發送數據和接收IP報文
丹聯層:負責把報文分組發送到目的主機{1.處理來自傳輸層的發送請求.
2.處理接收的數據
3.處理互聯的路徑,流控和擁塞問題
}
傳輸層:負責進程中端對端通信.
應用層:包括所有的高層協議,不斷增加新的協議.
2:TCP/IP是用於計算機通信的一組協議,我們通常稱它為TCP/IP協議族。它是70年代中期美國國防部為其ARPANET廣域網開發的網路體系結構和協議標准,以它為基礎組建的INTERNET是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計算機網路,正因為INTERNET的廣泛使用,使得TCP/IP成了事實上的標准。之所以說TCP/IP是一個協議族,是因為TCP/IP協議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TFTP等許多協議,這些協議一起稱為TCP/IP協議。以下我們對協議族中一些常用協議英文名稱和用途作一介紹: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
IP(Internetworking Protocol)網間網協議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聯網控制信息協議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 Protocol)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傳輸協議
ARP(Address Resola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
從協議分層模型方面來講,TCP/IP由四個層次組成:網路介面層、網間網層、傳輸層、應用層。其中:
網路介面層 這是TCP/IP軟體的最低層,負責接收IP數據報並通過網路發送之,或者從網路上接收物理幀,抽出IP數據報,交給IP層。
網間網層 負責相鄰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一、處理來自傳輸層的分組發送請求,收到請求後,將分組裝入IP數據報,填充報頭,選擇去往信宿機的路徑,然後將數據報發往適當的網路介面。二、處理輸入數據報:首先檢查其合法性,然後進行尋徑――假如該數據報已到達信宿機,則去掉報頭,將剩下部分交給適當的傳輸協議;假如該數據報尚未到達信宿,則轉發該數據報。三、處理路徑、流控、擁塞等問題。
傳輸層 提供應用程序間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一、格式化信息流;二、提供可靠傳輸。為實現後者,傳輸層協議規定接收端必須發回確認,並且假如分組丟失,必須重新發送。
應用層 向用戶提供一組常用的應用程序,比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訪問、遠程登錄等。遠程登錄TELNET使用TELNET協議提供在網路其它主機上注冊的介面。TELNET會話提供了基於字元的虛擬終端。文件傳輸訪問FTP使用FTP協議來提供網路內機器間的文件拷貝功能...>>

問題十:串口有哪些?串口協議有哪些? u *** ,rs485,422,232是串口介面,
串口協議 常見 modbus RTU ASCII

⑨ 如果DCS系統的I/O匯流排使用HDLC ,請問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HDLC——面向比特的同步協議: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程)。 HDLC是面向比特的數據鏈路控制協議的典型代表,茄悶該協議不依賴於任何一種字元編碼集;數據報文可透明傳輸,用於實現透明傳輸的「0比特插入法」易於硬體實現;全雙顫春彎工通信,有較高的數據鏈路傳輸森段效率;所有幀採用CRC檢驗,對信息幀進行順序編號,可防止漏收或重份,傳輸可靠性高;傳輸控制功能與處理功能分離,具有較大靈活性。去http://ke..com/view/525479.htm

⑩ 請問labview如何設置串口通信協議的

我不知道你下位機用的是什麼,但是,肯定是以下幾步了:

1.Labview發不同的指令給下位機;

2.下位機收到指令,執行對應的命令,控制泵的流量。

所以,歸結其來,就是labview通過串口給下位機發送數據。

設置通信協議可用「VISA配置串口」來設置通信協議,其他的串口讀寫也用VISA裡面的模塊。

我給你傳個圖,你就知道了,有問題可以和我聯系。

熱點內容
安卓手機語音操作在哪裡開啟 發布:2025-07-15 12:18:49 瀏覽:283
安卓導航儀上網卡插哪裡 發布:2025-07-15 12:01:58 瀏覽:453
把文件編譯成數據 發布:2025-07-15 11:53:16 瀏覽:542
mt4如何修改密碼 發布:2025-07-15 11:53:16 瀏覽:215
2021思域新款買哪個配置 發布:2025-07-15 11:33:24 瀏覽:772
路由搭建http伺服器 發布:2025-07-15 11:26:45 瀏覽:724
消遣解壓 發布:2025-07-15 11:26:43 瀏覽:393
ICL編譯 發布:2025-07-15 11:26:32 瀏覽:665
快看吧交易密碼多少 發布:2025-07-15 11:26:26 瀏覽:483
星途買哪個配置啊 發布:2025-07-15 11:14:35 瀏覽: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