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農政全書的作者是誰
Ⅰ 《農政全書》的作者是誰
《農政全書》的畢脊作者是徐咐祥光啟。
《農政全書》成書於明代崇禎元年(1628年)前後,全書共60卷,50餘萬字,作者徐光啟是政治家兼農學家、數學家。
他曾在家鄉進行甘薯引種和薯種收藏越冬試驗,上《甘薯疏》。在他的努力下,甘薯在大江南北廣泛種植,成為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他還寫過《種棉花法》等農業著作。
影響
進入20世紀,《農政全書》作為重要的學術研究資料依然為歐洲學者所關注。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博士將《農政全書》譽為「一部手簡滲農業方面的卓越巨著」,並將其收錄進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
在1984年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6卷《生物與生物技術》的第2冊《農業》中,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研究專家白馥蘭教授首次用英語較全面地介紹了《農政全書》,並詳細分析了其成書過程和文獻價值。
Ⅱ 編著《農政全書》的明代科學家是誰
編著《農政全書》的明代科學家是徐光啟。
徐光啟精曉農學,著作甚多,計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農政全書》初稿完成後,徐模高輪光啟忙於負責修訂歷書,無暇顧及,去世後由他的門人陳子龍等人負責修訂,於1639年刻板付印。全書由於分為12目,共60卷,50餘萬字。
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介紹了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根據念清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
《農政全書》簡介
《農政全書》按內容大致上可分為農政措施和農業技術兩部分。前者是全書的綱,後者是實現綱領的技術措施。所以在書中人們可以看到開墾、水利、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尋常的內容,並且佔了將近一半的篇幅,這是其他的大型農書所鮮見的。
以「荒政」為類,其他大型農書,如漢《氾勝之書》、北魏《齊民要術》,雖然亦偶爾談及一二種備旦信荒作物,甚至在元王禎《農書》「百穀譜」之末開始出現「備荒論」,但是卻不足2000字,比不上《農政全書》。
Ⅲ 農政全書的作者是哪位明朝科學家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中國明末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兆掘驅之一。字子先,號玄扈,教名保祿。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人,天主教徒,並且被稱為「聖教三柱石」之首。
生平
徐氏祖居蘇州,以務農為業,後遷至上海。徐光啟的祖父因經商而致富,及至父親徐思誠家道中落,仍轉務農。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啟出生於太卿坊(今上海市黃浦區喬家路)。少年時代的徐光啟在龍華寺讀書。萬曆九年(1581年)應金山衛試中秀才後,他在家鄉教書,並娶本縣處士吳小溪女兒為妻。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啟赴廣東韶州任教,並結識了耶穌會士郭居靜(Lazarus Cattaneo)。二十四年(1596年)年轉至廣西潯州任教。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徐光啟因考官焦竑賞識而以順天府解元中舉。次年會試他未能考中進士,便回到家鄉教書。二十八年(1600年)他赴南京拜見恩師焦竑,與耶穌會士利瑪竇第一次晤面。三十一年(1603年),他在南京由耶穌會士羅如望(Jean de Rocha)受洗加入天主教,獲教名保祿(Paul)。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啟中進士,考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四年(1606年)他開始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前6卷,次年春翻譯完畢並刻印刊行。翻譯完畢《幾何原本》後,他又根據利瑪竇口述翻譯了《測量法義》一書。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年翰林館期滿告散,他被授予翰林院檢討。
同年徐光啟的父親在北京去世,他回鄉丁憂守制。第二年邀請郭居靜至上海傳教,這成為天主教傳入上海之始。守制期間,他整理定稿了《測量法義》,並將《測量法義》與《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相互參照,整理編撰了《測量異同》;作《勾股義》一書,探討商高定理;開辟雙園、農庄別墅,進行農作物引種、耕作試驗,作《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啟回到北京,官復原職。因欽天監推算日食不準,他與傳教士合作研究天文儀器,撰寫了《簡平儀說》、《平渾圖說》、《日晷圖說》和《夜晷圖說》。四十年(1612年),他向耶穌會教士熊三拔(P. Sabbathino de Ursis)學習西方水利,合譯《泰西水法》6卷。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初冬,因與朝中一些大臣意見不合,徐光啟告病去職前往天津。他在房山、淶水兩縣開渠種稻,進行各種農業實驗,先後撰寫了《宜墾令》、《農書草稿》(北耕錄)等書,為《農政全書》的編寫打下了基礎。
萬曆四十四(1616年)年禮部侍郎沈榷連上三張奏疏,請求查辦外國傳教士,是為南京教難。徐光啟上《辯學章疏》為傳教士辯護。同年徐光啟回京復職,次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後病歸天津,作《糞壅規則》。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努爾哈赤發兵進犯關內,徐光啟應召星夜入京。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戰敗,他多次上疏請求練兵,後擢察胡升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督練新軍。但由於軍餉、器械供應困難,練兵計劃並不順利。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徐光啟上疏回天津養病;六月遼陽失陷,他又奉召返京,力請使用西洋大炮幫助守城,但因與與兵部尚書意見不合,十二月再次辭歸。
天啟三年(1624年),徐光啟擢升為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等職,當時朝中魏忠賢專權,他不肯就任,次年他便遭讒劾去職。徐光啟回到上海後,將積累多年的農業資料敗猜攔「系統地進行增廣、審訂、批點、編排」,編撰而成後來的《農政全書》。他還同畢方濟(P.Franciscus Sambiasi)一起合譯了《靈言蠡勺》。他還把自己關於軍事方面的文章輯錄成書,刻印刊行了《徐氏庖言》。
崇禎元年(1628年)徐光啟奉召回京,官復原職。二年(1629年),他又擢升禮部左侍郎。因欽天監推算日食失准,崇禎皇帝同意由徐光啟主持開局修歷。同年,皇太極率領兵數萬人進逼京畿,崇禎帝召集大臣平台議事,徐光啟奏對戰守之事。三年(1630年),升任禮部尚書。四年起,陸續進獻歷書多卷,即《崇禎歷書》。五年(1632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六年(1633年),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土,同年11月8日病逝於任上。謚文定。歸葬於上海徐家匯。
成就
他在農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都有重要貢獻。他晚年還親自練兵,主張使用西洋紅夷大炮防衛。
他和利瑪竇等義大利傳教士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前6卷,以及《測量法義》、《簡平儀說》和《泰西水法》,又主編了《崇禎歷書》。
徐光啟對農事注重親身實踐和經驗總結,一生中曾數度歸田,從事栽培實驗和撰寫農學著作,著有《甘薯疏》、《吉貝疏》、《蕪菁疏》、《代園種竹圖說》、《北耕錄》、《農遺雜疏》。
徐光啟於天啟五年(1625年)開始撰著《農政全書》,1632年入閣參與政務後仍不停止,不斷補充,甚至在病中還執筆不休。遺稿經陳子龍修訂,編成60卷,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刊行。
著作
1603年《毛詩六貼講義》4卷
1607年《幾何原本》前6卷(與利瑪竇合譯)、《測量法義》(與利瑪竇合譯)
1608年《測量異同》、《甘薯疏》
1609年《勾股義》
1611年《簡平儀說》
1612年《泰西水法》(與熊三撥合譯)
1613年—1618年《農書草稿》(北耕錄)
1614年《定法平方算數》2卷、《刻同文算指序》
1619年《考工記解》、《選練條格》
1620年《農遺雜疏》5卷
1625年—1628年《農政全書》60卷
1627年《徐氏庖言》5卷
1629年—1633年《崇禎歷書》137卷
Ⅳ 《農政全書》的作者是誰
徐光啟。
《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創作的農書,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其他的大型農書,無論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是元代王禎的《農書》,雖然是以農本觀念為中心思想,但重點在生產技術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農書。
徐光啟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祿。較早師從利信侍瑪竇學習西蘆橋方的天文、歷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勤奮著述,是介紹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積極推動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內容評析
通觀全書不難發現《農政全書》系在對前人的農書和有關農業的文獻進行系統摘編譯述的滑嘩吵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撰寫而成的。徐光啟十分重視農業文獻的研究,大而經綸康濟之書,小而農桑瑣屑之務,目不停覽,手不停筆。
Ⅳ 《農政全書》的作者是誰
《農政全書》的作告正和者是徐光啟。上海人,萬曆進士,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祿,較早師從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歷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勤奮著述,是介紹和吸收歐洲清空科學技術的積極推動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農政全書》的作用
《農政襪盯全書》成書於明代崇禎元年前後,全書共60卷,50餘萬字,曾在家鄉進行甘薯引種和薯種收藏越冬試驗,上甘薯疏,在他的努力下,甘薯在大江南北廣泛種植,成為中國重要糧食作物,這部網路全書式圖書不僅在屯墾、救荒、水利、栽培、蠶桑、農器等多方面繼承總結中國古代農業技術,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農本農業是國家之本思想。
Ⅵ 《農政全書》的作者是誰
《農政全書》的作者是徐光啟。徐光啟萬曆進士,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祿。
較早師從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歷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勤奮著述,是介紹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數升積極推動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農政全書》其他情況簡介。
《農政全書》按內容大致上可分為農政措施和余戚農業技術兩部分。前者是全書的綱,後者是實現綱領的技術措施。所以在書中人們可以看到開墾、水利、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尋常的內容,並且佔了將近一半的篇幅,這薯毀老是其他的大型農書所鮮見的。
Ⅶ 《農政全書》的作者是誰
《農政全書》的作者為徐光啟。
徐光啟(1562-1633)是明代著名科學含差家,字子先,號玄扈,聖名保祿(拉丁語: Paulus),謚文定,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其人具有廣博的科學知識,是將西方近代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井使之與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相融合的先驅之 一。
創作背景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啟肢老雹在為他父親居喪的3年期間,就在他家鄉開辟雙園、農庄別墅,進行農業試驗,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寫了《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等農業著作。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閏四月,徐光啟又來到天津墾殖,進歷帆行第二次農業試驗。明天啟元年(1621年)又兩次到天津,進行更大規模的農業試驗,寫出了《北耕錄》、《宜墾令》和《農遺雜疏》等著作。這兩段比較集中的時間里從事的農事試驗與寫作,為他日後編撰大型農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