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容齋隨筆全書類編譯注pdf

容齋隨筆全書類編譯注pdf

發布時間: 2022-05-06 07:11:18

⑴ 有關史記和司馬遷的詩,文,聯,評價

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

西漢劉向、揚雄:「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西晉華嶠也說:「遷文直而事核。」

張輔說:「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

南朝劉勰說「陳壽三志,文質辨恰。」

《三國志》作者陳壽,「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一、 漢代
漢代是《史記》的傳播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將《史記》向社會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響,研究者蜂起。漢代研究《史記》的名家當推楊雄和班固,他們都肯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
楊雄(前58-公元18),西漢文學家、哲學家。他在《法言》一書中寫道:「太史遷,曰實錄」。「子長多愛,愛奇也。」楊雄是贊揚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實錄與愛奇,為歷人者所贊同,直到現在。
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漢書》的作者。班固是漢代系統評論司馬遷的第一人。《漢書》中有《司馬遷傳》。班固在贊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可謂一語中的,世稱其當,後人皆服。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傳良傳統。
二、唐代
唐代《史記》研究的重要貢獻在注釋。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加上南朝劉宋年間裴的《史記集解》,被後人稱為「史記三家注」,成為史記注釋的經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記》成就最大者當推散文大家韓愈、柳宗元。韓、柳肯定了《史記》一書的文學價值,奠定了司馬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韓愈(768-824),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他認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史記》成為韓愈作文的樣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學家。柳宗元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煉、二次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苦心,減一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記》大量刊刻印行,廣為流傳的時期,官私刻本達數十種之多。現存《史記》最早最好的刻本為南宋黃狀況夫刻本。
元代最重要的貢獻是將《史記》中的大量故事改編為戲民劇,其劇目之多,劇作者之眾,令人嘆為觀止。如:鄭廷玉的《楚昭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李壽卿的《伍員吹簫》,尚仲賢的《氣英布》,狄君厚的《晉文公火燒介子推》,金仁傑的《蕭何月夜追韓信》,高文秀的《澠池會》等名劇一直傳播至今,計達180多種。《史記》故事改編為戲劇大大促進了《史記》在民間的傳播。
宋人贊司馬遷,其著名者為馬存贊司馬遷的壯游和鄭樵贊司馬遷的五體結構。
馬存認為司馬遷平生喜游,足跡不肯一日休。司馬遷壯游不是一般的旅遊,而是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後吐而為書。所以他的文章或為狂瀾驚濤,奔放浩盪;或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妝如濃,靡蔓綽約;或龍騰虎躍,千軍萬馬。司馬遷世家龍門,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劍閣之鳥道;彷徨齊魯,睹天子之遺風。所以,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為文章,因而子長的文章變化無窮。
鄭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學家。鄭樵認為:諸子百家,空言著書,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於製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可見鄭椎對《史記》評價之高。

四、明、清
時代對《史記》的研究開始興盛,清代已趨繁榮。明、清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學者,對司馬遷的人格和《史記》成就作出了尺世駭俗的贊嘆。
金聖嘆(1608—1661),明末清初傑出的點評家,一個思想敏銳而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把《史記》作為「六才子書」之一,評論《史記》序贊90多篇。他在評《水滸傳》、《西廂記》中多次贊揚司馬遷,發表了不少真知灼見。他說:「隱忍以就功名,為史公一生之心。」在評《屈原賈出列傳》中說司馬遷「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金聖嘆可謂司馬遷的知音。他對《史記》與小說關系的探討獨樹一幟。「《水滸傳》方法即從《史記》出來」,「《水滸傳》一個人出來,分明是一篇列傳。」清人張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記》。可見《史記》對後世小說寫作技巧的廣泛影響。」
錢謙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蘇常熟人。曾任禮部尚書,詩文甚負盛名。他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立《史記》。」他認為司馬遷創立的五體結構,成為歷代史學家編史的樣本,發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學誠(1738—1801),清代史學家、思想家。是繼唐代劉知幾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史學評論家。他在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說:「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他認為《史記》一書「范圍千古、牢籠百家」,司馬遷有卓見絕識之能,《史記》有發凡創例之功。由於司馬遷有卓絕千古的識力和筆力,《史記》是「經緯乎天人之際」的一家之言,章學誠儼然比於後無來者。
趙翼(1727—1814),江蘇武進人,清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他在《廿二史札記》中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候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專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於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司馬遷的五體結構史學框架,一經創立,即為經典。縱觀廿四史,無一例外。趙翼稱為「史家之極則」,可謂精當之至。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改良主義者、學者。梁啟超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啟超對《史記》評價頗高,認為《史記》實為中國通史之創始者,是一部博謹嚴著作。他認為:史記之列傳,借人以明史;《史記》之行文,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史記》敘事,能剖析條理,縝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張對於《史記》,「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五、現代、當代
建國前《史記》研究收獲頗豐,名人迭出。魯迅、郭沫若等大家的評論驚世駭俗;建國後《史記》研究高潮迭起,人才濟濟,擇其要者,介紹如下: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一生酷愛《史記》,在《漢文學史納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司馬遷寫文章「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因而《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成為《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毛澤東(1893—1976),湖南汀潭韶山沖人,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他在《為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發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為「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郭沫若特別贊賞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司馬遷這位史學大師實在值得我們誇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古代的史詩,或者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為司馬祠題寫的碑文中對司馬遷有「文章曠代雄」、「功業追尼父」的贊語。由此可見,郭沫若認為《史記》的文學成就是極高的。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園人,近代史學家。他認為司馬遷是中國歷史學的開山祖師,《史記》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他說:「中國的歷史學之成為一種獨立的學問,是從西漢起,這種學問之開山祖師是大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歷史學出發點上一座不朽的紀念碑。」他還說:「《史記》雖系紀傳體,卻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司馬遷「,幾乎注意到歷史上社會之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角落,每一方面的動態,而皆予以具體生動的描寫。所以我以為,《史記》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社會史。」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史家,福建長樂人。鄭振鋒認為:自司馬遷以來,便視歷史為時代的網路全書,所以司馬遷取的材料,范圍極廣,自政治以至經濟,自戰爭以至學術,無不包括在內,其所網路的范圍是極其廣大的。所謂「文學史」也常常被網路在這個無所不包的「時代的網路全書」之中。
杜鵬程(1921—1991),陝西省韓城市蘇村人。當代著名作家,原陝西作家協會副主席。他在《韓城市志》序中說:「韓城素稱文史之鄉,是一座歷史修久的文化名城,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的故里,一向文化較為發達。……歷朝各代,名人輩出,其中以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最為著名,其宏偉巨著《史記》聞名中外,影響深遠。」
師哲(1905—1998),陝西省韓城市井溢村人。著名翻譯家,原任毛澤東俄文翻譯、顧問,中央編譯局局長。他說:「1940年3月,我從蘇聯回到延安後的第二天,周恩來領我去見毛主席,他同我親切握手之後,問我是哪裡人,我回答韓城人。司馬遷是同鄉。」對此我十分驚詫,我想,毛主席說:「喔,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你和司馬遷是同鄉。」對此我驚詫,我想,毛主席領導全國人民抗日,領導全國人民翻身鬧革命,晝夜操勞,日理萬機,還不忘讀《史記》,而且還能准確記住它的作者的籍貫,真了不起。」「司馬遷剛直不阿,秉筆直書,所以封建統治階級不喜歡他。現在民的天下,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我們應該大鼓地、理直氣壯地宣傳其人其書其精神,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給司馬遷以應有的歷史地位。像他這樣對人類歷史文化有貢獻的,舉世公認的人,歷史文化名人,全國有幾人?我們應該好好地讀其書,學其人,弘揚其精神。」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被人合稱「前四史」。

《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劉宋·裴駰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注)。

自宋朝以後,研究《史記》的著述增多了,較有代表性的如清朝梁玉繩的《史記志疑》、崔適的《史記探源》、張森楷的《史記新校注》、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以及清朝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的有關部分,都是重要的參考書籍。

自漢代至清代,《史記》的研究專著達101部,單篇論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韻訓詁、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讀法、評注等領域。方法是抄攝材料,排比引證,基本是微觀的甲說乙說的「文獻」研究。

《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
司馬遷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令人稱贊。

。《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

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中,從分析《史記》體例入手,高度評價《史記》「雖殊古式,而得事序」,反映出其撰史「得事序」的基本要求。

自漢代至清代,《史記》的研究專著達101部,單篇論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韻訓詁、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讀法、評注等領域,方法是抄攝材料,排比引證,基本是微觀的甲說乙說的"文獻"研究。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有關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繩《史記志疑》,清郭嵩燾《史記札記》,清沈家本《史記瑣言》,近人陳直《史記新證》。上述諸書中,清人之作以錢大昕、梁玉繩、郭嵩燾之作最為特出。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於公元46年,死於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裡來比較一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

^ ^希望有幫助到你!

⑵ 容齋隨筆作者推崇的為人處世作者及著作處世類

《容齋隨筆》共《五筆》,74卷,1220則。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則;《容齋續筆》16卷,249則;《容齋三筆》16卷,248則;《容齋四筆》16卷,259則;《容齋五筆》10卷,135則。據作者自述,該書寫作時間歷經近四十年。《容齋隨筆》是作者宋朝洪邁數十年博覽群書、經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是一部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的著作,自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文翰以及歷代典章制度、醫卜、星歷等,無不有所論說,而且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皆倍受稱道。其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其內容博大精深,廣涉歷代治亂興衰、縱橫韜略、處世為人、文壇趣事、歷史珍聞等,向來為治國者所珍愛。 書中內容博大,從經史子集到詩詞文翰,從典章制度到醫卜星歷,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備受稱道。此書的學術性和可讀性決不亞於任何一部史書,其中的政治歷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無所不包,堪稱宋朝之前的網路全書。

⑶ 《容齋隨筆》主要內容是什麼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洪邁在《容齋隨筆》卷首說明:「余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容齋隨筆》包括《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共5筆,74卷,共1220則:《容齋隨筆》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則至29則,共329則;《容齋續筆》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18則,共249則;《容齋三筆》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則至20則,共248則;《容齋四筆》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24則,共259則;《容齋五筆》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則至19則,共135則;未完成,洪邁即去世。《容齋隨筆》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大致包括下列幾個方面:歷史事件評論、歷史人物評論,史料、典章、物產考察、宋代專著評介、天文、歷算、星相等。《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有對宋代典章制度、官場見聞、社會風尚的記述;對宋以前王朝廢興、人物軼事、制度沿革的記述;還有去偽存真的考訂,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對一些歷史經驗的總結頗有見地,許多資料為官方史志所不載,是我國古代筆記小說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該書一經問世,在朝野引起強烈反響。明人李翰說:洪邁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容齋隨筆》:「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容齋隨筆》中有關詩歌部分,後人曾輯為《容齋詩話》。

⑷ 歷代名人對《史記》成就的評論有那些

查閱了一些資料,只介紹幾個著名人物對史記的評價吧: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他認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史記》成為韓愈作文的樣本。

明末清初傑出的點評家【金聖嘆】,把《史記》作為「六才子書」之一,評論《史記》序贊九十多篇。他在評《水滸傳》、《西廂記》中多次贊揚司馬遷,發表了不少真知灼見。他說:「隱忍以就功名,為史公一生之心。」

明末清初的【錢謙益】,他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立《史記》。」

學者【梁啟超】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

文學家、思想家【魯迅】,一生酷愛《史記》,在《漢文學史納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司馬遷寫文章「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因而《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成為《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郭沫若】特別贊賞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司馬遷這位史學大師實在值得我們誇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古代的史詩,或者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為司馬祠題寫的碑文中對司馬遷有「文章曠代雄」、「功業追尼父」的贊語。

近代史學家【翦伯贊】認為,司馬遷是中國歷史學的開山祖師,《史記》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他說:「中國的歷史學之成為一種獨立的學問,是從西漢起,這種學問之開山祖師是大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歷史學出發點上一座不朽的紀念碑。」他還說:「《史記》雖系紀傳體,卻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司馬遷「幾乎注意到歷史上社會之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角落,每一方面的動態,而皆予以具體生動的描寫。所以我以為,《史記》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社會史」。

⑸ 《容齋隨筆》主要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是一部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的著作,自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文翰以及歷代典章制度、醫卜、星歷等,無不有所論說,而且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皆倍受稱道。其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該書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洪邁在《容齋隨筆》卷首說明:"余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⑹ 陳策《容齋隨筆》的原文及翻譯分別是什麼

  1. 原文

    南公某文所書皆建昌南城人。曰陳策,嘗買騾,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養於野廬,俟其自斃。其子與猾駔計,因經過官人喪馬,即磨破騾背,以炫賈之。既售矣,策聞,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愛也,秘之。策請試以鞍,亢亢終日不得被,始謝還焉。有人從策買銀器若羅綺者,策不與羅綺。其人曰:「向見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質錢而沒者,歲月已久,絲力麋脆不任用,聞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當與銀器投熾炭中,曰:「吾恐受質人或得銀之非真者,故為公驗之。」……曰曾叔卿者,買陶器欲轉易於北方,而不果行。有人從之並售者,叔卿與之,已納價,猶問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對:「欲效公前謀耳。」叔卿曰:「不可。吾緣北方新有災荒,是故不以行,今豈宜不告以誤君乎?」遂不復售。而叔卿家苦貧,妻子飢寒不恤也。

  2. 翻譯:

    呂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寫的都是建呂南城人。一個叫陳策,曾經買騾子,買到一頭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轉移給別人,讓人在野外的草房裡養著,等著它自己掉。陳策的兒子與狡猾的經紀人商量,趁著經過這里的官人了馬,就磨破了騾子脊背,來炫耀這騾子能馱東西而賣它,騾子已經賣出去了,陳策聽說了,親自去追上了那個官人,把騾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訴他,那個官人懷疑陳策捨不得賣這個騾子,就把騾子關起來,不讓陳策看見。陳策請求用鞍子試一試,騾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這才感謝而退回了騾子。有一個人到陳策這里來買銀器和羅綺(疏薄有花紋的絲織品),陳策不拿給他羅綺,那個人說:「先前還看見你的庫房裡有羅綺,現在為什麼吝嗇不賣呢」陳策說:「是這樣,有個人拿羅綺抵押借錢後了,這羅綺放置的時間很久了,絲力碎脆不耐用,聽說您想用羅綺作女兒的陪嫁,怎麼能夠用這種東西使您憂慮呢!」陳策拿來應當給他的銀器,放進很旺的炭火中,他說:「我恐怕抵押這個東西的人或許得到的不是真的銀器,所以為您驗一驗它。」有一個叫危整的,他買鮑魚,那個市場經紀人玩弄稱錘,暗中多給危整稱鮑魚。賣鮑魚的人離開,他自己留在危整身邊,請求說:「您買的僅是五斤,我已經為您秘密地加倍稱進了鮑魚,願您給我酒吃。」危整一聽很吃驚,追趕賣鮑魚的人出去)幾里地讓他回來,把多得的鮑魚的錢付給了他。危整又請那個市場經紀人喝好酒,說:「你只是想要點酒罷了,為什麼要欺騙貧困的人呢」有一個叫曾叔卿的,他買了一批陶器,想要轉運北方交換物品,可是沒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裡要求把陶器一並賣給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給他,已經收了錢,仍然問道:「現在把這些東西運到哪裡去呢」那個人說:「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說:「不行,因為北方剛發生災荒,因此我不用這些陶器前去交換物品,現在難道不應該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嗎」於是不再賣陶器給那個人。其實,曾叔卿家裡很貧苦,妻子女兒受飢寒,他也不顧慮了。

⑺ <<容齋隨筆>>的作者是誰~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 洪邁在《容齋隨筆》卷首說明:「余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 <容齋隨筆》包括《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共5筆,74卷,共1220則: 《容齋隨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則至29則,共329則; 《容齋續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18則,共249則; 《容齋三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則至20則,共248則; 《容齋四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24則,共259則; 《容齋五筆》 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則至19則,共135則;未完成,洪邁即去世。 《容齋隨筆》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大致包括下列幾個方面:歷史事件評論、歷史人物評論,史料、典章、物產考察,宋代專著評介,天文、歷算、星相等。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有對宋代典章制度、官場見聞、社會風尚的記述,;對宋以前王朝廢興、人物軼事、制度沿革的記述;還有去偽存真的考訂,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對一些歷史經驗的總結頗有見地,許多資料為官方史志所不載,是我國古代筆記小說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該書一經問世,在朝野引起強烈反響。明人李翰說:洪?quot;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容齋隨筆》:"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容齋隨筆》中有關詩歌部分,後人曾輯為《容齋詩話》。

記得採納啊

⑻ 《容齋隨筆》這樣的書 應該怎麼來讀

歷史事件評論、歷史人物評論,史料、典章、物產考察、宋代專著評介、天文、歷算、星相等。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有對宋代典章制度、官場見聞、社會風尚的記述;對宋以前王朝廢興、人物軼事、制度沿革的記述;還有去偽存真的考訂,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對一些歷史經驗的總結頗有見地,許多資料為官方史志所不載,是我國古代筆記小說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該書一經問世,在朝野引起強烈反響。明人李翰說:洪邁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容齋隨筆》:「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容齋隨筆》中有關詩歌部分,後人曾輯為《容齋詩話》。 看這類似的書,要你自己本身就對一些古代的事情有獨鍾,你才會發現他的妙處, 如果是老師要求讀,那麼就是為了讓你增加課外知識

⑼ 容齋隨筆的內容介紹

《容齋隨筆》 包括《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共5筆,74卷,共1220則:
《容齋隨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則至29則,共329則;
《容齋續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18則,共249則;
《容齋三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則至20則,共248則;
《容齋四筆》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則至24則,共259則;
《容齋五筆》 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則至19則,共135則;未完成,洪邁即去世。
《容齋隨筆》 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大致包括下列幾個方面:歷史事件評論、歷史人物評論,史料、典章、物產考察、宋代專著評介、天文、歷算、星相等。
《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有對宋代典章制度、官場見聞、社會風尚的記述;對宋以前王朝廢興、人物軼事、制度沿革的記述;還有去偽存真的考訂,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對一些歷史經驗的總結頗有見地,許多資料為官方史志所不載,是我國古代筆記小說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該書一經問世,在朝野引起強烈反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容齋隨筆》:「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容齋隨筆》中有關詩歌部分,後人曾輯為《容齋詩話》。

⑽ 四庫全書有多少啊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周禮之屬
儀禮之屬
儀禮之屬
三禮總儀之屬
通禮之屬
雜禮書之屬
春秋類
孝經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樂類
小學類
型訓詁之學
字書之屬
韻書之屬
正史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別史類
雜史類
詔令奏議類
詔令之屬
奏議之屬
傳記類
聖賢之屬
名人之屬
總錄之屬
雜錄之屬
史鈔類
載記類
時令類
目錄類
經籍之屬
金石之屬
史評類
地理類
宮殿簿之屬
總志之屬
都會郡縣之屬
河渠之屬
邊防之屬
山水之屬
古跡之屬
雜記之屬
游記之屬
外記之屬
職官類
官制之屬
官箴之屬
政書類
通制之屬
儀制之屬
邦計之屬
軍政之屬
法令之屬
考工之屬
儒家類
兵家類
法家類
農家類
醫家類
天文演算法
推步之屬
算書之屬
術數類
數學之屬
占候之屬
相宅相墓之屬
占卜之屬
命書相書之屬
陰陽五行之屬
釋家類
道家類
藝術類
書畫之屬
琴譜之屬
篆刻之屬
雜技之屬
譜錄類
器物之屬
飲饌之屬
草木禽魚之屬
雜家類
雜學之屬
雜考之屬
雜說之屬
雜品之屬
雜篡之屬
雜編之屬
類書類
小說家類
雜事之屬
異聞之屬
瑣記之屬
http://www.guoxue.com/skqs/○經部總敘
經稟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贊述。所論次者,詁
經之說而已。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
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
其弊也拘。王弼、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趙以及
北宋孫復、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洛閩繼起,道學大昌,
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為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其弊
也悍(如王柏、吳澄攻駁經文,動輒刪改之類)。學脈旁分,攀緣日眾,驅除異
己,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如《論語集注》
誤引包咸夏瑚商璉之說,張存中《四書通證》即闕此一條以諱其誤。又如王柏刪
《國風》三十二篇,許謙疑之,吳師道反以為非之類)。主持太過,勢有所偏,
才辨聰明,激而橫決,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
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禪解經之類)。空談臆斷,考證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義以
抵其隙,國初諸家,其學徵實不誣,及其弊也瑣(如一字音訓動辨數百言之類)。
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為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
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
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蓋經者非他,即
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參稽眾說,務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為十類:曰易、曰
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孝經、曰五經總義、曰四書、曰樂、曰小學。
○易類一
聖人覺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詩》寓於風謠,《禮》寓於節文,《尚
書》、《春秋》寓於史,而《易》則寓於卜筮。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
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
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
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
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
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
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
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
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為宗,而其他《易》外別傳者亦
兼收以盡其變,各為條論,具列於左。
△《子夏易傳》·十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卜子夏撰」。案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
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子夏《易傳》,近
無習者,令儒官詳定。」劉知幾議曰:「《漢志》《易》有十三家而無子夏作傳
者,至梁阮氏《七錄》,始有《子夏易》六卷,或雲韓嬰作,或雲丁寬作。然據
《漢書》,《韓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
深以為疑。」司馬貞議亦曰「案劉向《七略》有《子夏易傳》,但此書不行已久,
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經簿》雲:《子夏傳》四卷,或雲丁寬。是先達疑非
子夏矣。又《隋書·經籍志》雲:《子夏傳》殘闕,梁六卷,今二卷。知其書錯
繆多矣。又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雲:《易傳》子夏,韓氏嬰也。今題不
稱韓氏而載薛虞記,其質粗略,旨趣非遠,無益後學」雲雲。是唐以前所謂《子
夏傳》,已為偽本。晁說之《傳易堂記》又稱:「今號為《子夏傳》者,乃唐張
弧之《易》」(案弧唐末為大理寺評事,有《素履子》,別著錄),是唐時又一
偽本並行。故宋《國史志》以《假託子夏易傳》與《真子夏易傳》兩列其目,而
《崇文總目》亦稱此書篇第,略依王氏,決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經義考》,
證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應麟《困學紀聞》所引,皆
今本所無。德明、鼎祚猶曰在張弧以前,應麟乃南宋末人,何以當日所見與今本
又異?然則今本又出偽托,不但非子夏書,亦並非張弧書矣。流傳既久,姑存以
備一家雲爾。
(謹案:唐徐堅《初學記》以太宗御制升列歷代之前,蓋臣子尊君之大義。焦
竑《國史經籍志》、朱彝尊《經義考》並踵前規。臣等編摩《四庫》,初亦恭錄
御定《易經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義》弁冕諸經。仰蒙指示,
命移冠國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時代不淆。聖度謙沖,酌中立憲,實為千古之
大公。謹恪遵彝訓,仍托始於《子夏易傳》,並發凡於此,著《四庫》之通例焉。
又案:託名之書有知其贗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贗作之人者,不能一一歸其時
代,故《漢書·藝文志》仍從其所託之時代為次。今亦悉從其例。)
△《周易鄭康成注》·一卷(通行本)
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浚儀,蓋其祖籍也。淳佑元年進
士,寶佑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案《隋志》載鄭玄《周易注》九卷,又稱鄭玄、王弼二注,梁陳列於國學,齊代
惟傳鄭義,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然《新唐書》著錄十卷,是唐時其書猶在,
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卷,所存者僅《文言》、《序
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不著錄(案《中
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說之、朱
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
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則總錄於末簡。又以玄注多言互體,並
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玄
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家。然要
其大旨,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注
《易》,玄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注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
仍黜鄭崇正,非達識也。應麟能於散佚之餘,搜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線,
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近時惠棟別有考訂之本,體例較密。然經營創始,
實自應麟,其捃拾之勞亦不可泯。今並著於錄,所以兩存其功也。
(謹按:前代遺書後人重編者,如有所竄改增益,則從重編之時代,《曾子》、
《子思子》之類是也。如全輯舊文,則仍從原書之時代。故此書雖宋人所輯,而
列於漢代之次。後皆仿此。)
△《新本鄭氏周易》·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惠棟編。棟字定宇,長洲人。初,王應麟輯鄭玄《易注》一卷,其後人
附刻《玉海》之末。雖殘章斷句,尚頗見漢學之崖略,於經籍頗為有功。然皆不
著所出之書,又次序先後,間與經文不應,亦有遺漏未載者。棟因其舊本,重為
補正。凡應麟書所已載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書,明其信而有徵,極為
詳核。其次序先後,亦悉從經文釐定。復搜采群籍,《上經》補二十八條,《下
經》補十六條,《系辭傳》補十四條,《說卦傳》補二十二條,《序卦傳》補七
條,《雜卦傳》補五條。移應麟所附《易贊》一篇於卷端,刪去所引諸經《正義》
論互卦者八條。而別據玄《周禮·太師》注作《十二月爻辰圖》,據玄《月令》
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圖》,附於卷末,以駁朱震《漢上易傳》之誤。雖因人
成事,而考核精密,實勝原書。應麟固鄭氏之功臣,棟之是編,亦可謂王氏之功
臣矣。
△《陸氏易解》·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姚士粦所輯吳陸績《周易注》也。《吳志》載績所著有《易注》,不言卷
數。《隋書·經籍志》有陸績《周易注》十五卷。《經典釋文·序錄》作陸績
《周易述》十三卷,《會通》一卷。《新、舊唐書·志》所載卷數與《釋文》同。
原本久佚,未詳其孰是。此本為《鹽邑志林》所載,凡一百五十條。朱彝尊《經
義考》以為鈔撮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書為之。然此本采京氏《易》傳
注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稱其《經》文異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
「明辨晳也」,晳作逝;「納約自牖」,牖作誘;「三年克之,憊也」,憊作備。
此本又皆無之。豈所見別一本歟?然彝尊明言《鹽邑志林》,其故則不可詳矣。
彝尊又言:「曹溶曾見有三卷者。」然諸家著錄,並無三卷之本。殆京氏《易傳》
三卷,舊本題曰「陸績注」。溶偶觀之未審,因誤記誤說也。昔宋王應麟輯鄭氏
《易注》,為學者所重。士粦此本,雖不及應麟搜討之勤博,而掇拾殘剩,存什
一於千百,亦可以見陸氏《易注》之大略矣。績字公紀,吳郡人。官至鬱林太守,
加偏將軍。事跡具《吳志》。士粦字叔祥,海鹽人。十三而孤,年二十猶目不識
丁。寓居德清姜氏家,姜始授以句讀,晚乃卓然自立,蓋亦奇士雲。
△《周易注》·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上、下經》注及《略例》,魏王弼撰。《系辭傳》、《說卦傳》、《序卦
傳》、《雜卦傳》注,晉韓康伯撰。《隋書·經籍志》以王、韓之書各著錄,故
《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系辭注》作三卷。《舊唐書·經籍志》、
《新唐書·藝文志》皆載弼注七卷,蓋合《略例》計之。今本作十卷,則並韓書
計之也。考王儉《七志》,已稱弼《易注》十卷(按《七志》今不傳。此據陸德
明《經典釋文》所引),則並王、韓為一書,其來已久矣。自鄭玄傳費直之學,
始析《易傳》以附經,至弼又更定之。說者謂鄭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
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鄭氏《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崇文總目》稱存者為
《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四篇,則鄭本尚以《文言》自為一傳,
所割以附經者,不過《彖傳》、《象傳》。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
知全經皆弼所更定,非鄭氏之舊也。每卷所題《乾傳》第一、《泰傳》第二、
《噬嗑傳》第三、《咸傳》第四、《夬傳》第五、《豐傳》第六,各以卷首第一
卦為名。據王應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標。蓋因毛氏《詩傳》之體例,相沿既
久,今亦仍舊文錄之。惟《經典釋文》以《泰傳》為《需傳》,以《噬嗑傳》為
《隨傳》,與今本不同。證以《開成石經》,一一與陸氏所述合。當由後人以篇
頁不均為之移並,以非宏旨之所系,今亦不復追改焉。其《略例》之注,為唐邢
璹撰。璹里籍無考,其結銜稱「四門助教」。案《唐書·王鉷傳》稱為「鴻臚
少卿邢璹」,子縡,以謀反誅。則終於鴻臚少卿也。《太平廣記》載其奉使新
羅,賊殺賈客百餘人,掠其珍貨貢於朝。其人殊不足道,其注則至今附弼書以行。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文與
此同,餘皆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別本。今則惟此本存,所謂蜀本者已久佚矣。
弼之說《易》,源出費直。直《易》今不可見,然荀爽《易》即費氏學,李鼎祚
書尚頗載其遺說。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已與弼注略近。但弼全廢
象數,又變本加厲耳。平心而論,闡明義理,使《易》不雜於術數者,弼與康伯
深為有功。祖尚虛無,使《易》竟入於老莊者,弼與康伯亦不能無過。瑕瑜不掩,
是其定評。諸儒偏好偏惡,皆門戶之見,不足據也。
△《周易正義》·十卷(內府刊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書,故末派寢流於讖緯。
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擊漢儒,自標新學。然《隋書·經籍志》載晉揚州
刺史顧夷等有《周易難王輔嗣義》一卷,《冊府元龜》又載顧悅之(案悅之即顧
夷之字)《難王弼易義》四十餘條,京口閔康之又申王難顧,是在當日已有異同。
王儉、顏延年以後,此揚彼抑,互詰不休。至穎達等奉詔作疏,始專崇王注而眾
說皆廢。故《隋志》「易類」稱:「鄭學寢微,今殆絕矣。」蓋長孫無忌等作
《志》之時,在《正義》既行之後也。今觀其書,如《復·彖》「七日來復」,
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說,則推明鄭義之善。《乾》九二「利見大人」,王不用「利
見九五」之說,則駁詰鄭義之非。於「見龍在田,時舍也」,則曰「《經》但雲
『時舍』,《注》曰『必以時之通舍』者,則輔嗣以通解舍,舍是通義也」,而
不疏舍之何以訓通。於「天玄而地黃」,則曰「恐庄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
取」,而不言庄說之何以未允。如斯之類,皆顯然偏袒。至《說卦傳》之分陰分
陽,韓注「二四為陰,三五為陽」,則曰「輔嗣以為初上無陰陽定位」,此注用
王之說。「帝出乎震」,韓氏無注,則曰「《益卦》六二『王用亨於帝,吉』,
輔嗣注雲:『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則輔嗣之意以此帝
為天帝也」。是雖弼所未注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體,主於詮解注文,
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禮疏》或乖鄭義,穎達至斥為「狐不首丘,葉不歸根」,
其墨守專門,固通例然也。至於詮釋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諸經《正義》根據
典籍,源委粲然,則由王注掃棄舊文,無古義之可引,亦非考證之疏矣。此書初
名《義贊》,後詔改《正義》,然卷端又題曰《兼義》,未喻其故。《序》稱十
四卷,《唐志》作十八卷,《書錄解題》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與王韓注本同,
殆後人從注本合並歟?
△《周易集解》·十七卷(內府藏本)
唐李鼎祚撰。鼎祚《唐書》無傳,始末未詳。惟據《序》末結銜,知其官為
秘書省著作郎。據袁桷《清容居士集》載「資州有鼎祚讀書台」知為資州人耳。
朱睦《序》稱為秘閣學士,不知何據也。其時代亦不可考。《舊唐書·經籍
志》稱錄「開元盛時四部諸書」而不載是編,知為天寶以後人矣。其書《新唐書
·藝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讀書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無所
亡失。」豈後人並之耶?《經義考》引李燾之言,則曰:「鼎祚《自序》止雲十
卷,無亡失也。」朱睦《序》作於嘉靖丁巳,亦雲《自序》稱十卷,與燾說
同。今所行毛晉汲古閣本乃作一十七卷,《序》中亦稱王氏《略例》附於卷末,
凡成一十八卷。與諸家所說截然不同,殊滋疑竇。今考《序》中稱「至如卦爻彖
象,理涉重玄,經注《文言》,書之不盡,別撰《索隱》,錯綜根萌,音義兩存,
詳之明矣」雲雲,則《集解》本十卷,附《略例》一卷為十一卷,尚別有《索隱》
六卷,共成十七卷。《唐志》所載蓋並《索隱》、《略例》數之,實非舛誤。至
宋而《索隱》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僅存《集解》十卷,故與《唐志》不
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卷為十七卷,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卷
為一十八卷,以合附錄《略例》一卷之數,故又與朱睦《序》不符。蓋自宋
以來,均未究《序》中「別撰《索隱》」一語,故疑者誤疑,改者誤改。即辨其
本止十卷者,亦不能解《唐志》稱十七卷之故,致愈說愈訛耳。今詳為考正,以
祛將來之疑。至十卷之本,今既未見,則姑仍以毛本著錄。蓋篇帙分合,無關宏
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其書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傳》散綴六十四卦之首,
蓋用《毛詩》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
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
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元、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
(案盧氏《周易注》《隋志》已佚其名)、崔觀、伏曼容、孔穎達(案以上三十
二家,朱睦序所考)、姚規、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家,朱彝尊《經義
考》所補考)等三十五家之說。《自序》謂「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
蓋王學既盛,漢《易》遂亡,千百年後學者,得考見畫卦之本旨者,惟賴此書之
存耳。是真可寶之古笈也。
△《周易口訣義》·六卷(永樂大典本)
唐史徵撰。《崇文總目》曰:「河南史徵,不詳何代人。」晁公武《讀書志》
曰:「田氏以為魏鄭公撰,誤。」陳振孫《書錄解題》曰:「三朝史志有其書,
非唐則五代人。」避諱作證字。《宋史·藝文志》又作「史文徽」,蓋以徽徵二
字相近而訛。別本作「史之徵」,則又以之文二字相近而訛耳。今定為史徵,從
《永樂大典》。定為唐人,從朱彝尊《經義考》也。《永樂大典》載徵《自序》
雲:「但舉宏機,纂其樞要,先以王注為宗,後約孔疏為理。」故《崇文總目》
及晁氏《讀書志》皆以為「直鈔註疏,以便講習,故曰口訣」。今詳考之,實不
盡然。如《乾·彖》引周氏說,《大象》引宋衷說,《屯·彖》引李氏說,《師
·彖》引陸績說,六五引庄氏說,《謙》六五引張氏說,《賁·大象》引王廙說,
《頤·大象》引荀爽說,《坎·大象》引庄氏說,上六引虞氏說,《咸·大象》
引何妥說,《萃·彖》引周宏正說,《升·彖》引褚氏說,《井·大象》引何妥
說,《革·彖》引宋衷說,《鼎·彖》引何妥說,《震》九四引鄭眾說,《漸·
彖》引褚氏說,《大象》引侯果說,《困·大象》引周宏正說,《兌·大象》引
鄭眾說,《漸》九五引陸績說,多出孔穎達《疏》及李鼎祚《集解》之外。又如
《賁·大象》所引王氏說,《頤·大象》所引荀爽說,雖屬集解所有,而其文互
異。《坎》上六所引虞翻說,則《集解》刪削過略,此所載獨詳。蓋唐去六朝未
遠,《隋志》所載諸家之書猶有存者,故徵得以旁搜博引。今閱年數百,舊籍佚
亡,則遺文緒論,無一非吉光片羽矣。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余蕭客葺《古
經解鉤沈》,於唐以前諸儒舊說,單辭只義,搜采至詳,而此書所載,均未之及,
信為難得之秘本。雖其文義間涉拙滯,傳寫亦不免訛脫,而唐以前解《易》之書,
《子夏傳》既屬偽撰,王應麟所輯鄭玄注,姚士粦所輯陸績注,亦非完書。其實
存於今者,京房、王弼、孔穎達、李鼎祚四家,及此書而五耳。固好古者所宜寶
重也。徵《自序》作六卷,諸家書目並同。今僅闕《豫》、《隨》、《無妄》、
《大壯》、《晉》、《暌》、《蹇》、《中孚》八卦,所佚無多。仍編為六卷,
存其舊焉。
△《周易舉正》·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許人。《崇文總目》稱其官為蘇州司戶參軍。
據《自序》言「御注《孝經》,刪定《月令》」,則當為開元後人。《序》稱曾
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人等本,舉正其謬。凡
所改定,以朱墨書別之。其書《崇文總目》始著錄,《書錄解題》於宋咸《易補
注》條下稱「鹹得此書於歐陽修」,是天聖、慶歷間乃行於世也。洪邁、李燾並
以為信。晁公武則謂以繇彖相正,有闕漏可推而知,託言得王韓手札及石經。趙
汝楳亦詆其挾王、韓之名以更古文。王應麟又援《後漢書·左雄傳》「職斯祿
薄」句,證其改《旅卦》斯字為亻斯之非。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駁之尤力。
今考是書,《唐志》不載。李燾以為京開元後人,故所為書不得著錄(按燾說見
《文獻通考》),然但可以解《舊書·經籍志》耳。若《新書·藝文志》則唐末
之書無不具列,豈因開元以後而遺之。疑其書出宋人依託,非惟王韓手札不可信,
並唐郭京之名亦在有無疑似之間也。顧其所說,推究文義,往往近理。故晁公武
雖知其託名,而所進《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義》,於《坤·象傳》之
「履霜堅冰」、《賁·象傳》之「剛柔交錯」、《震·彖傳》之「不喪匕鬯」,
亦頗從其說。則亦未嘗無可取矣。晁公武《讀書志》載京《原序》,稱所改正者
一百三十五處,二百七十三字。而洪邁《容齋隨筆》、趙汝楳《易序叢書》皆
作一百三處。今本所載《原序》,亦稱差謬處一百三節。則晁氏所雲,殆為疏舛。
又原本稱別以朱墨,蓋用《經典釋文》之例。今所行本已全以墨書,蓋非其舊。
以非宏旨之所系,故仍從近刻焉。

○易類二
△《易數鉤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劉牧撰。牧字長民,其《墓誌》作「字先之」,未詳孰是,或有兩字也。
彭城人。官至太常博士。《宋志》載牧《新注周易》十一卷,圖一卷。晁公武
《讀書志》則作「圖三卷」。其注今不傳,惟圖尚在,卷數與晁氏本同。漢儒言
《易》多主象數,至宋而象數之中復岐出圖書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
牧之學出於種放,放出於陳摶,其源流與邵子之出於穆李者同。而以九為《河圖》,
十為《洛書》,則與邵異。其學盛行於仁宗時。黃黎獻作《略例隱訣》,吳秘作
《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發明牧說。而葉昌齡則作《圖義》以駁之,宋
咸則作《王劉易辨》以攻之,李覯復有《刪定易圖論》。至蔡元定則以為與孔安
國、劉歆所傳不合,而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朱子從之,著《易學啟
蒙》。自是以後,若胡一桂、董楷、吳澄之書皆宗朱蔡,牧之圖幾於不傳。此本
為通志堂所刊,何焯以為自《道藏》錄出。今考《道藏目錄》,實在《洞真部·
靈圖類·雲字型大小》中。是即圖書之學出於道家之一證。錄而存之,亦足廣異聞也。
南宋時劉敏士嘗刻於浙右漕司,前有歐陽修《序》。吳澄曰:「修不信《河圖》
而有此《序》,殆後人所偽為,而牧之後人誤信之者。」俞琰亦曰:「《序》文
淺俚,非修作。」其言有見,故今據而削之。其《遺論九事》:一為《太皞授龍
馬負圖》,二為《六十四卦推盪訣》,三為《大衍之數五十》,四為《八卦變六
十四卦》,五為《辨陰陽卦》,六為《復見天地之心》,七為《卦終未濟》,八
為《蓍數揲法》,九為《陰陽律呂圖》。以先儒之所未及,故曰「遺論」。本別
為一卷,徐氏刻《九經解》,附之《鉤隱圖》末,今亦仍之焉。
△《周易口義》·十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倪天隱述其師胡瑗之說。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用范仲淹薦,由布衣拜
校書郎。歷太常博士,致仕歸。事跡具《宋史·儒林傳》。天隱始末未詳。葉祖
洽作《陳襄行狀》,稱「襄有二妹,一適進士倪天隱」,殆即其人。董{芬廾}
《嚴陵集》載其《桐廬縣令題名碑記》一篇,意其嘗官睦州也。其說《易》以義
理為宗。邵伯溫《聞見前錄》記程子《與謝湜書》,言讀《易》當先觀王弼、胡
瑗、王安石三家。三原劉紹攽《周易詳說》曰:「朱子謂程子之學源於周子,然
考之《易傳》,無一語及太極。於《觀》卦辭雲:『予聞之胡翼之先生,居上為
天下之表儀。』於《大畜》上九雲:『予聞之胡先生曰,天之衢亨,誤加何字。』
於《夬》九三雲:『安定胡公移其文曰「壯於頄,有凶。獨行遇雨若濡,有
慍。君子夬夬,無咎。」』於《漸》上九雲:『安定胡公以陸為逵。』考《伊川
年譜》:『皇佑中游太學,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道,得先生文試,大驚,即延
見,處以學職。』意其時必從而受業焉。世知其從事濂溪,不知其講《易》多本
於翼之也。」其說為前人所未及。今核以程《傳》,良然。《朱子語類》亦稱
「胡安定《易》分曉正當」。則是書在宋時,固以義理說《易》之宗已。王得臣
《麈史》曰:「安定胡翼之,皇佑、至和間國子直講,朝廷命主太學。時千餘士
日講《易》,是書殆即是時所說。」《宋志》載瑗《易解》十卷,《周易口義》
十卷。朱彝尊《經義考》引李振裕之說雲:「瑗講授之餘,欲著述而未逮,其門
人倪天隱述之。以非其師手著,故名曰《口義》。後世或稱《口義》,或稱《易
解》,實無二書也。」其說雖古無明文,然考晁公武《讀書志》有雲:「胡安定
《易傳》蓋門人倪天隱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稱先生曰。」其說與《口義》
合。又列於《易傳》條下,亦不另出《口義》一條。然則《易解》、《口義》為
一書明矣,《宋志》蓋誤分為二也。
△《溫公易說》·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司馬光撰。考蘇軾撰光《行狀》,載所作《易說》三卷,《注系辭》二卷。
《宋史·藝文志》作《易說》一卷,又三卷,又《系辭說》二卷。晁公武《讀書
志》雲:「《易說》雜解《易》義,無詮次,未成書。」《朱子語類》又雲:
「嘗得溫公《易說》於洛人范仲彪,盡《隨卦》六二,其後闕焉。後數年,好事
者於北方互市得版本,喜其復全。」是其書在宋時所傳本,已

熱點內容
抖音社區源碼 發布:2025-09-16 16:12:48 瀏覽:133
酷派內置存儲空間不足 發布:2025-09-16 15:50:44 瀏覽:399
php設置編碼格式 發布:2025-09-16 15:20:04 瀏覽:612
php取兩位小數點 發布:2025-09-16 15:12:40 瀏覽:315
加密塊流加密 發布:2025-09-16 15:07:36 瀏覽:701
sqldeveloper導出表 發布:2025-09-16 15:07:33 瀏覽:366
xbox360ftp 發布:2025-09-16 14:45:34 瀏覽:850
火車站附近wifi密碼是多少 發布:2025-09-16 14:45:30 瀏覽:193
國家標准加密 發布:2025-09-16 14:45:27 瀏覽:952
php集成支付寶 發布:2025-09-16 14:05:28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