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噴射編譯

噴射編譯

發布時間: 2022-05-19 09:28:34

A. 相信世界上有UFO嗎

我相信,因為有大量事實證明
去年9月的新疆UFO尚疑雲籠罩,新的UFO又來了,這一次它出現在吉林南湖,發現者是當地的一名攝影師,他用自己的鏡頭抓拍到了一個在空中閃光的亮點,認為可能是不明飛行物再現,再次掀起一場有關UFO真相的爭論。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國際UFO研究專家王思潮曾對新疆出現的類似現象發表看法:「新疆UFO不排除是與地外智慧生命有關的飛行器的可能性。」這一認定,使得原本就神秘的事件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但王的說法隨即遭到了普遍的質疑,相關人士認為,作為職業天文學家,王思潮頻頻發表中國某地出現的不明飛行物可能是外星人的飛行器的驚人說法,研究態度極不嚴謹。
這一系列的UFO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否真與外星文明有關?長期關注UFO的原中國光學學會會員、上海學者陳躍向記者解開事件真相———目前這些引起爭論的不明飛行物現象多是因為光學效應形成的視覺假象。

[新疆UFO事件] 遊客拍到飛行物爆炸

引發熱議的新疆UFO現象發生在2005年9月。當時,昆明的劉明儀夫婦去新疆旅遊時,無意中用DV拍到了不明飛行物。
劉明儀女士事後向記者描述,去年9月19日傍晚7時左右,他們乘坐的大客車正行駛在克拉瑪依到布爾津星城的途中。當時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候,車窗外的景色很美,於是她拿出DV拍攝。
當客車到達布爾津後,大家吃完飯,稍事休息,劉明儀與同行的遊客聚集在一起觀看她沿途拍攝的DV。結果,他們驚奇地發現錄像中拍到了一個明亮的球形發光物!
該物體在屏幕上只有豆粒那麼大,卻特別明亮,十分顯眼,豆粒大的亮斑在屏幕上顯示出它好像在追著汽車跑,因為車子在抖動,它也在上下抖動,忽隱忽現,一會大一會小,到後來突然速度加快。
錄像的最後,也是最精彩的一刻,飛行的發光物突然像閃電一樣爆炸然後消失。看到畫面中不明發光物體瞬間突然爆炸,一行人驚詫不已,並一再重復觀看了幾遍。
2005年12月初,新華社南京分社、金陵晚報等媒體差不多同時發出報道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國際UFO研究專家王思潮認為,在新疆上空出現的不明飛行物基本上可以確定不是人類的傑作,可能與地外文明有關。

[吉林UFO事件] 攝影師拍到神秘光點

今年1月20日,吉林長春市婚慶攝影師東北去醫院探望病中的父親。透過病房16樓窗口,可以看到南湖的全景,酷愛攝影的他決定拍一張南湖冬日全景。為了取得最佳的拍攝效果,他架好數碼照相機,在14時29分58秒時摁下快門。由於當時霧氣較大,照片成像效果不好,他沒有繼續拍攝。
1月31日,東北整理照片時驚奇地發現,這張霧中拍攝的照片上部有一個很亮的光點,像是個飛行物,位置正好在南湖上空,有很清晰的移動軌跡。
世界UFO大會執行主席、世界華人UFO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UFO研究高級專家金帆看到這張不明飛行物照片後表示,發現者不清楚當時不明飛行物運動速度的快慢,也沒有關於不明飛行物的形狀和對周邊影響的具體數據,所以不好輕易下結論。同時因為發光物太小,看不出真實形狀,又缺少其他目擊證人,所以只能暫定為不明飛行物。

新疆UFO———只是車窗玻璃的反射

今年1月2日,「新疆9·19UFO」研討會和聯誼交流會在北京天文館新館會議室召開,這次會議是由北京UFO研究會和雲南 UFO聯誼會聯合舉辦的,拍攝「新疆9·19U鄄FO」錄像的劉明儀、周繼鴻夫婦也與會。
會上,北京UFO協會秘書長周小強等人得出結論,這次拍攝到的UFO現象,其實是車內照相機的閃光指示燈和閃光瞬間在車窗玻璃上的反射所導致的。也就是說,在劉明儀夫婦拍攝風景的同時,有人在其背後用照相機也在拍攝風景,但他們並沒有注意到身後的閃光燈,就這樣,燈光通過車窗玻璃的反射作用,被記錄到了劉明儀夫婦的攝像機里。

吉林UFO———由大氣透鏡形成

對於吉林南湖又發現UFO的最新說法,原中國光學學會會員、上海學者陳躍認為,吉林南湖出現的光點其實是非常普通的現象,是大氣透鏡形成的比較典型的例子,屬於相差造成。其實,最近一系列UFO現象都是這種情況,但因為我們的科學普及不高,因此一出現類似情況,就容易在社會上造成轟動。
陳躍認為本來UFO為何物尚需認真判斷,假新聞「以訛傳訛」無疑會誤導公眾,造成對UFO的誤讀。發現不明飛行物,應該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進行研究,王思潮頻頻發表中國某地出現的不明飛行物可能是外星人飛行器的驚人說法,完全不能夠代表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對話王思潮] 堅持認定為地外文明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國際UFO研究專家王思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堅持認為,幾個月前的新疆不明飛行物是一個由智慧生命控制的空間飛行器,不可能是自然天象;並說,人類的飛行器(包括飛機、火箭等)所噴射物質的張角較小,不會向80度以上的不同方向噴射物質,否則會造成推力的損失,因此可基本排除人類飛行器的可能性。
「那你有沒有親眼看到過不明飛行物呢?」記者問王思潮。 他坦陳,沒看過,因為不明飛行物不像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那樣可以計算出來,不明飛行物有很大的突發性,不方便觀測。 在沒有觀察到的情況下王思潮又是如何進行研究的呢?他的解釋是,通過觀測報告研究得出結論,而這種報告的可信度在於這些報告來自不同的人,之間可以相互佐證。同時他還強調,現在科學界認為外星人距離太遠不可能來地球,但這只是以我們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去想像的外星人的科技水平,就像6000年前的半坡人來想像現在的人類科技水平一樣,外星人的科技水平比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也許高很多。

[對話陳躍] 「視覺假象」提法更合理

記者:最後的研討會表明,所謂的新疆U鄄FO,實際上是後面相機閃光燈在玻璃上的反光?
陳躍:是的。當時參加會議的除舉辦方外,還有天文學專家、生物專家、攝影專家、考古專家。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用實驗進行了驗證。為了保證事件的統一連貫性和說服力,還使用拍攝者當天所使用的攝像機,保持當天拍攝時與玻璃的距離,拍攝窗外較暗的背景,與此同時,背後一人持相機,開啟閃光燈,之後大家在玻璃上看到了一個小光球……
實驗拍攝到的影像被反復播放了幾遍後,大家發現現場實驗所拍攝的現象與錄像中拍攝到的現象基本吻合,尤其是最後的「閃光爆炸」,亮度、形狀幾乎完全相同。
記者:你作為長期研究UFO問題的人士,怎麼看待王思潮對新疆UFO事件的解釋?
陳躍:我在得到資料後,經過研究覺得,新疆UFO現象怎麼看都是光學效應,王思潮的解釋令人費解。這些年,經過對大量UFO事件的分析,我注意到有相當多的不明飛行物是光學錯覺造成的視覺假象。這次新疆UFO事例就是在特定條件下光線反射形成的,因此我覺得用「不能夠排除是光學錯覺造成的視覺假象」這樣的提法比較合理。
記者:其實,我們注意到王思潮已經不止一次地依據各地UFO的發現而提出外星文明的觀點。王思潮的觀點為何招來強烈質疑? 陳躍:這與王思潮一旦聽說或看見一個不明飛行的亮點或亮斑就經常對媒體發表觀點———不排除外星智慧飛行器可能的不嚴謹態度有關。這次也是一樣,王思潮在觀看了錄像後便草率地認為,不排除與地外智慧生命飛行器有關的可能性,還說基本上可以確定該飛行物不是人類的傑作,可能與地外文明有關。
他的推論很難有說服力,他不但沒有看到過UFO,而且從未到發現地進行過調查,對於他提出的所謂外星文明很多專家都有異議。
記者:你怎樣看待UFO與外星文明?人類有沒有證據證明外星人存在?
陳躍:就目前科學發現來說,人類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有外星人的存在,或者說他們來到過地球。我們不能把UFO和地外文明聯系起來,因為最近的一個恆星與地球的距離是4.2光年,即便如果有外星人,那麼基本上可以認為他們不可能通過星際旅行來到地球,因為根據相對論,有靜止質量的物體運行速度不可能達到或者超過光速。「光速不可超越」原理本身就是科學發展的產物,並且這一原理被越來越多的證據所支持。

我也相信,很多人否認這以觀點。其實這是錯誤的,也是愚昧無知的,科學家預言:如果真的有地外生命,它們的科學技術至少比我們先進100000000

B. switch檢查是否可以運行軟體是發生錯誤2123 1502

這是網路問題,解決方法有三種。一、更換鏈接,使用手機熱點鏈接;二、電腦使用加速器,選擇NS加速;三、等幾天就好了,有時候網路抽風就是連不上,過幾天就好了。
ns錯誤代碼2155-8007怎麼解決_ns錯誤代碼2155-8007解決方法
ns錯誤代碼2155-8007
一、更換鏈接,使用手機熱點鏈接;
二、電腦使用加速器,選擇NS加速;
三、等幾天就好了,有時候網路抽風就是連不上,過幾天就好了。

C. 人類為什麼會有性行為

人是猴演變來的.最初性行為只是為了繁衍後代,到了人類把性行為的范圍擴大到性行為是一門文化

D. 蚊子有沒有五臟六腑!

蚊子
蚊子屬於昆蟲綱雙翅目蚊科,全球約有2700種.其中,以按蚊屬、伊蚊屬和庫蚊屬最為著名。

蚊子的平均壽命不長,雌性為3-100天,雄性為10-20天。

蚊子有雌雄之分,雄蚊觸角呈絲狀,觸角毛一般比雄蚊濃密。它們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需要叮咬動物以吸食血液來促進內卵的成熟。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種具有舒張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質,它使血液更容易匯流到被叮咬處。蚊子唾液中的物質,讓被叮咬者的皮膚出現起包和發癢症狀。

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約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鮮血,每次飽餐一頓之後,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里范圍內活動,不過最遠情動距離可達180公里。

每隻雌蚊子醫生產卵總數約為1000-3000個,它們一般把卵子產於水面,兩天後孵化成為水生的幼蟲——孑孓。孑孓以水中的藻類為食,它們經歷4次脫皮後才成長為蛹,漂浮在水面上,最終蛹表皮破裂,幼蚊誕生。

蚊子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成蟲4部分,一般卵1-2天,幼蟲期5-7天,蛹2-3天,成蟲羽化至吸血產卵3-7天,整個世代1-2周左右。

蚊子的生活史

蚊子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可分成四個階段:

1. 卵:

蚊子的卵根據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邊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而伊蚊則在三至五天。

2. 幼蟲:

蚊子的幼蟲稱為孑孓。孑孓用吸吸管呼吸。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流向嘴巴。這個時期約維持10~14天,經4次蛻皮後變成蛹。

3. 蛹

蛹的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不攝食,但可在水中游動。靠第一對呼吸角呼吸。 經二天完全成熟。

4. 成蟲

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沒有硬之前無法起飛(羽化)。 雄蚊在羽化後24小時之內其腹節第八節以後全部反轉180°完成交配姿勢。交配的動作因種類而有不同,有的黃昏時刻在田野廣曠之處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單純由一種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幾種不同蚊種集合而成。此時雌蚊見到群舞光景,就飛近蚊柱與同種雄蚊交配離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後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體,形成交配栓於雌性交配孔內,但逐漸溶解,約於24小時後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後其一生(100多天後)產下的卵尚可受精。

蚊子的生活習性

蚊子還有著以下的生活習性

1. 孳生習性

蚊蟲都孳生於水中,不同性質的水質和積水類型孳生不同種類的蚊蟲。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制本措施。

水體類型 主要孳生蚊種

嚴重污染水體,如糞坑、糞池等 騷擾阿蚊

輕度污染水體,如污水坑(溝)、清水糞坑,窪地積水等 致倦庫蚊、淡色庫蚊

面積較大的清潔水體,如稻田、荷溏、沼澤、灌溉溝等 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

清潔而流動水體,如山溪或溪床等 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體,如樹洞、竹筒、壇、罐等積水 白紋伊蚊、仁川伊蚊

家宅內外的器,如水缸、椰子殼積水等 埃及伊蚊

2. 吸血習性 蚊也是通過吸血傳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習性能察知其與疾病的關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雌蚊必須吸血其卵巢才能發育,繁衍後代。雌蚊多在羽化後2-3天開始吸血,溫、濕度,光照等多種因素可影響蚊的吸血活動。氣溫在10°C以上時開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庫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則愛吸家畜的血,但沒有嚴格的選擇性,故蚊可傳播人獸共患病。

3. 棲息習性 掌握蚊的棲息習性是制定滅蚊措施的依據。

蚊羽化後和吸血後均須尋找地方棲息,一般講蚊喜歡在隱蔽、陰暗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棲息,如屋內多在床下、櫃後、門後,牆縫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叢、山洞、地窖、橋洞、石縫等處。

據吸血後棲息習性不同把蚊分為以下三種:家棲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棲型: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後有些在室內,有些到室外棲息。野棲型:如大劣按蚊、白紋伊蚊等吸血後要飛到室外消化胃內的血液。

蚊子的壽命

蚊子的壽命,在自然條件下雄蚊交配後約7-10天,但在實驗室可活到1至2個月;

雌蚊至少可活1至2個月,在實驗室曾活到四個月。

可惡的蚊子

在蚊子中,最可惡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專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莖、葉里的液汁為食。雌蚊偶爾也嘗嘗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後,非吸血不可。因為它只有在吸血後,才能使卵巢發育。所以,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

蚊子的一對觸須和三對步足上,分布著很多輪生的感覺毛,每根感覺毛上密集地排列著圓形或橢圓形細孔。黑夜裡,蚊子可以憑著這種感測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在1‰秒內作出反應,就能正確敏捷地飛到吸血對象那裡。蚊子在吸血前,先將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與血混和,使血變成不會凝結的稀薄血漿,然後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陳血,吮吸新鮮血液。假如一個人同時任意給1萬只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體的血液吸完。

蚊子吸人血,還會「挑肥揀瘦」,專門尋找合乎「口味」的對象。蚊子在熟睡的人們的枕邊「嗡嗡」盤旋時,依靠近距離感測器來感應溫度、濕度和汗液內所含有的化學成分。所以雌蚊首先叮咬體溫較高、愛出汗的人。因為體溫高、愛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 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里,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佔50%,患惡性瘧疾的佔72%。1936年江蘇皋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再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一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一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鬆快,病好像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葯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帶的,這種病又叫日本乙型腦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腦炎。患者有發燒、頭疼、嘔吐,抽風、昏睡、昏迷等現象。治療上沒有特效葯品,所以病死率相當高。

蚊子咬吸了合有本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後,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時可以使被咬者發病。傳染這種病的蚊子叫庫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發生與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傳染外,必須大力進行滅蚊,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傳播絲蟲病(象皮腫)。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另一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在夏天適宜的環境里,雌蚊將卵產在水中,一二天後就孵化成幼蟲,叫孑孓。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變成蛹,蛹繼續在水中生活兩三天,即可羽化成蚊。完成一代發育大約只要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

科學家們從很早以前就發現二氧化碳對蚊子有很強的吸引作用, 但是,僅僅是二氧化碳還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因為事實表明畢竟蚊子更愛叮咬人們的手臂和腿腳。因此,二氧化碳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但是皮膚肯定還釋放了其他對蚊子更充滿誘惑力的物質。

科學家發現蚊子對一些混合物的反應非常劇烈,在他們所實驗的346種物質中有三種特殊化學物質的混合在實驗中每次都能吸引90%的蚊子。而伯尼爾發現他自己的胳膊和手卻只吸引7隻蚊子。「而有時候將30種物質混合蚊子卻一點都不被吸引」,伯尼爾說。但是,在這項實驗中科學家們始終沒有發現任何可以100%吸引蚊子的引誘劑。

研究人員還發現可以釋放出類似人的體味的混合物對蚊子有更高的吸引力。但是,這離製造出更好的引誘劑還差得很遠。因為引誘劑必須得比在它附近的人體對蚊子更具吸引力才能達到效果,伯尼爾等人說「接近人體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我們到現在還無法做到。」

消滅蚊子是保證人的身體健康,避免疾病傳播的關鍵。蚊子的-生經過卵, 幼蟲(孑孓),蛹、成蟲四個時期。蚊喜歡把卵產在清水中,如小河水,雨水窪、水塘、池沼、稻田及山澗流水等處;在溫暖的季節里,卵大約三天就可孵化為孑孓並開始吃水裡生長的極小的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等。它們靠著身體尾端的兩個氣孔靠近水面吸取空氣。孑孓經過蛻皮,最後停止吃東西、活動減少而變為蛹。大約兩三天後,蛹又來到水面蛻去皮而羽化為成蟲(就是蚊子)飛出來。雌雄交配大多在清晨或傍晚,先是雄蚊圍繞矮樹頂,屋檐、窗口或空曠處成群結隊地飛,雌蚊看準機會加入隊伍,在飛行中很快進行交配。雄蚊只吸草汁,花蜜過活,不吸血。雌蚊在交配後必須吸血(人或動物的血)卵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才能傳播疾病。雌蚊飽吸一次血能產一次卯,一生可產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所以早期消滅一隻蚊子,等於消滅了幾百隻,上千隻。知道蚊子的生活史與繁殖場所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應用這些知識大力滅蚊。蚊子的幼蟲最易撲滅,因為孑孓必須生活在水中,如能填平低地,疏導積水,經常清理存水的器血,孑孓無處生存,滅蚊就一定會收到好效果。

黃昏天暗蚊子開始往屋內飛,所以這時滅蚊效果最好。而屋內牆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後等是蚊子最喜歡躲的地方,因此,噴射氣霧劑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對付蚊子的好方法

在我們了解了蚊子的生活習性之後,那麼有什麼對付蚊子的好方法呢?下面就教大家幾招:

物理驅蚊第一招 :消滅蚊子生存環境 (對於在宿舍就無辦法啦,下面太多草同垃圾)

有的居住環境差,周圍死水多,需要經常噴葯,這不僅滅蚊難度大,還會因此花費很多錢。所以不妨用一些物理方法滅蚊。

解決辦法:及時清理垃圾,不要留死水。

物理驅蚊第二招 :肥皂水

關上門窗,在窗前放置一個盆子,盆中加點混合洗衣粉的水,第二天,水盆中就會有一些死去的蚊子。

每天持續使用這種方法,幾乎可以不用再噴殺蟲液去殺蚊子了。而且, 蚊子也會越來越少。

物理驅蚊第三招 :大蒜、維生素B

還有兩件驅蚊的制勝法寶,您不可不試,這就是大蒜、(花生)維生素B 。

物理滅蚊第四招 :鹽水、牙膏

如果你一不小心還是被蚊子給咬了,也不要急著用手抓。來一點鹽水或牙膏,塗在患處可以迅速幫你止癢。

我們看看另一種辦法——把用過的失去葯力的蚊香葯片,輕輕滴上幾滴風油精,插上電源,就能達到較強的驅蚊效果,又節約葯片。遇上停電還可以把用過的一兩片葯片,一塊點燃,幾分鍾後,就能起到驅蚊滅蚊的效果。

以上省錢滅蚊法你也可以試試。如果你習慣使用噴霧劑對付蚊子,就要選擇最佳時間和重點部位來滅蚊。

蚊子可以傳播丙性肝炎嗎?

生物通編譯:一些無法解釋的丙型肝炎感染病例可能是由於蚊子叮咬引起的嗎?研究者發現病毒可以在蚊子的細胞中結合並進行復制,為這一可能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證據。但是,許多專家不同意蚊子可以傳播丙肝病毒的觀點。

全世界大約有17000萬人被丙性肝炎病毒感染,這種病毒導致患者的肝臟炎症,從而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癌。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病毒是通過感染的血液製品和污染的針頭傳播的,但是在大約20%的感染者中不存在這樣的危險因素。丙性肝炎屬於黃病毒屬,而這個屬的病毒中包括可通過昆蟲傳播的病毒,如西尼羅病毒,登革熱病毒和黃熱病毒。這一點使得由法國Université Joseph-Fourier Grenoble I in La Tronche的Emmanuel Drouet領導的一個研究組開始懷疑是否丙性肝炎病毒可以在蚊子細胞中復制。

研究者們從一個丙性肝炎病毒感染者的體內分離到病毒,並將其加入到Aedes pseudoscutellaris蚊子的細胞和非洲綠猴的腎細胞中,這兩種細胞系都是其它黃病毒常用的培養細胞系。在今年5月出版的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中,這個研究組報道說通過測定感染後長達28天時間內的病毒的RNA水平,病毒可以結合蚊子和猴的細胞並在細胞內進行復制。相反在人B細胞活肝癌細胞中大約一周後感染失敗。Drouet說,這可能表明蚊子傳播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盡管還沒有人在蚊子體內發現丙型肝炎病毒。

美國軍隊感染性疾病醫學研究中心的昆蟲學家Michael Turell說,由於丙型肝炎病毒與黃病毒之間的關系,這種病毒能夠在蚊子細胞中復制並不令人感到出乎意料。

許多科學家強烈反對蚊子可以傳播丙型肝炎的看法。他們指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沒有地域或季節分布的特點,而這些是蚊子傳播的特徵。他們認為目前一些無法解釋的病例可能僅僅是性傳播或者隱瞞了吸毒的事實。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David Thomas說:「現在仍然缺乏蚊子傳播這種疾病的證據。」

從進化角度講,寄主絕對是先於寄生生物出現的,因此在寄主進化出來之前,寄生生物根本不會存在。那麼你所說的蚊子,蛔蟲在高等動物出現以前顯然不存在,那時存在的只會是原始的節肢動物(原始蚊子)和線形動物(原始線蟲),都營自由生活,吸食花蜜或吃微生物,有機質,藻類等。自從高等動物出現後,它們才經過幾個不同途徑逐漸進化為寄生種類。

以下是寄生關系的起源有三條途徑:

1、由空間聯系發展到食物聯系。先有簡單的共棲,再過渡到宿主體上,進而進到體內共棲,不同程度的共棲為發展營養聯系建立基礎。食物聯系可能開始時只是一種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一方依賴於另一方體液來維持生活,即發展為寄生關系;也可能雙方彼此利用代謝產物,發展為互利共生關系。

2、通過捕食過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過渡的痕跡。例如歐洲蛭綱中的平扁舌蛭(Glossiphonia complanata)是營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個地吞食小無脊椎動物;黃蛭(naemopis)在吞食小動物時和平扁舌蛭一樣,但對大動物的攻擊和吸血是暫時性的。居住在灌木叢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採用其它營養方式,而只依賴不時吸吮宿主血液的專性、暫時性寄生生活。尺蠖魚蛭(Piscicola 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動均在魚的體軀上,只在繁殖期離開宿主。

3、第三條途徑是未來的宿生物偶然的潛入體內,雖然寄主體內是暫時的生活地點,但對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為兼性寄生物。寄生關系從上述共棲、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條途徑產生後,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協同進化,常是使有害的「負作用」減弱,甚至於演變為互利共生關系。

所以,可以說蚊子,蛔蟲出現的很晚,而且直到完全營寄生生活時才這么稱呼它們。

原始狀態的蚊子以吸引樹汗為生,每隻都有一米多兩米那樣大,因為吸引樹汗,生命體很脆弱,後來為適應生活及各種環境演化成吸血,體型也變得很小。在非洲及其它小數的原始地區,還流傳著「三隻蚊子,一碟菜」的說法。

E. 觀察蚊子

蚊子屬於昆蟲綱雙翅目蚊科,全球約有2700種.其中,以按蚊屬、伊蚊屬和庫蚊屬最為著名。

蚊子的平均壽命不長,雌性為3-100天,雄性為10-20天。

蚊子有雌雄之分,雄蚊觸角呈絲狀,觸角毛一般比雌蚊濃密。它們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需要叮咬動物以吸食血液來促進內卵的成熟。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種具有舒張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質,它使血液更容易匯流到被叮咬處。蚊子唾液中的物質,讓被叮咬者的皮膚出現起包和發癢症狀。

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約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鮮血,每次飽餐一頓之後,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里范圍內活動,不過最遠情動距離可達180公里。

每隻雌蚊子一生產卵總數約為1000-3000個,它們一般把卵子產於水面,兩天後孵化成為水生的幼蟲——孑孓。孑孓以水中的藻類為食,它們經歷4次脫皮後才成長為蛹,漂浮在水面上,最終蛹表皮破裂,幼蚊誕生。

蚊子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成蟲4部分,一般卵1-2天,幼蟲期5-7天,蛹2-3天,成蟲羽化至吸血產卵3-7天,整個世代1-2周左右。

蚊子的生活史

蚊子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可分成四個階段:

1. 卵:

蚊子的卵根據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邊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而伊蚊則在三至五天。

2. 幼蟲:

蚊子的幼蟲稱為孑孓。孑孓用吸管呼吸。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流向嘴巴。這個時期約維持10~14天,經4次蛻皮後變成蛹。

3. 蛹

蛹的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不攝食,但可在水中游動。靠第一對呼吸角呼吸。 經二天完全成熟。

4. 成蟲

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沒有硬之前無法起飛(羽化)。 雄蚊在羽化後24小時之內其腹節第八節以後全部反轉180°完成交配姿勢。交配的動作因種類而有不同,有的黃昏時刻在田野廣曠之處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單純由一種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幾種不同蚊種集合而成。此時雌蚊見到群舞光景,就飛近蚊柱與同種雄蚊交配離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後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體,形成交配栓於雌性交配孔內,但逐漸溶解,約於24小時後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後其一生(100多天後)產下的卵尚可受精。

蚊子的生活習性

蚊子還有著以下的生活習性

1. 孳生習性

蚊蟲都孳生於水中,不同性質的水質和積水類型孳生不同種類的蚊蟲。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制本措施。

水體類型 主要孳生蚊種

嚴重污染水體,如糞坑、糞池等 騷擾阿蚊

輕度污染水體,如污水坑(溝)、清水糞坑,窪地積水等 致倦庫蚊、淡色庫蚊

面積較大的清潔水體,如稻田、荷溏、沼澤、灌溉溝等 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

清潔而流動水體,如山溪或溪床等 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體,如樹洞、竹筒、壇、罐等積水 白紋伊蚊、仁川伊蚊

家宅內外的器,如水缸、椰子殼積水等 埃及伊蚊

2. 吸血習性 蚊也是通過吸血傳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習性能察知其與疾病的關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雄性不會吸血。雌蚊必須吸血其卵巢才能發育,繁衍後代。雌蚊多在羽化後2-3天開始吸血,溫、濕度,光照等多種因素可影響蚊的吸血活動。氣溫在10°C以上時開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庫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則愛吸家畜的血,但沒有嚴格的選擇性,故蚊可傳播人獸共患病。

3. 棲息習性 掌握蚊的棲息習性是制定滅蚊措施的依據。

蚊羽化後和吸血後均須尋找地方棲息,一般講蚊喜歡在隱蔽、陰暗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棲息,如屋內多在床下、櫃後、門後,牆縫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叢、山洞、地窖、橋洞、石縫等處。

據吸血後棲息習性不同把蚊分為以下三種:家棲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棲型: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後有些在室內,有些到室外棲息。野棲型:如大劣按蚊、白紋伊蚊等吸血後要飛到室外消化胃內的血液。

蚊子的壽命

蚊子的壽命,在自然條件下雄蚊交配後約7-10天,但在實驗室可活到1至2個月;

雌蚊至少可活1至2個月,在實驗室曾活到四個月。

可惡的蚊子

在蚊子中,最可惡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專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莖、葉里的液汁為食。雌蚊偶爾也嘗嘗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後,非吸血不可。因為它只有在吸血後,才能使卵巢發育。所以,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

蚊子的一對觸須和三對步足上,分布著很多輪生的感覺毛,每根感覺毛上密集地排列著圓形或橢圓形細孔。黑夜裡,蚊子可以憑著這種感測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在1‰秒內作出反應,就能正確敏捷地飛到吸血對象那裡。蚊子在吸血前,先將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與血混和,使血變成不會凝結的稀薄血漿,然後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陳血,吮吸新鮮血液。假如一個人同時任意給1萬只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體的血液吸完。

蚊子吸人血,還會「挑肥揀瘦」,專門尋找合乎「口味」的對象。蚊子在熟睡的人們的枕邊「嗡嗡」盤旋時,依靠近距離感測器來感應溫度、濕度和汗液內所含有的化學成分。所以雌蚊首先叮咬體溫較高、愛出汗的人。因為體溫高、愛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 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里,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佔50%,患惡性瘧疾的佔72%。1936年江蘇皋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再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一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一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鬆快,病好像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葯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帶的,這種病又叫日本乙型腦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腦炎。患者有發燒、頭疼、嘔吐,抽風、昏睡、昏迷等現象。治療上沒有特效葯品,所以病死率相當高。

蚊子咬吸了合有本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後,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時可以使被咬者發病。傳染這種病的蚊子叫庫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發生與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傳染外,必須大力進行滅蚊,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傳播絲蟲病(象皮腫)。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另一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在夏天適宜的環境里,雌蚊將卵產在水中,一二天後就孵化成幼蟲,叫孑孓。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變成蛹,蛹繼續在水中生活兩三天,即可羽化成蚊。完成一代發育大約只要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

科學家們從很早以前就發現二氧化碳對蚊子有很強的吸引作用, 但是,僅僅是二氧化碳還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因為事實表明畢竟蚊子更愛叮咬人們的手臂和腿腳。因此,二氧化碳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但是皮膚肯定還釋放了其他對蚊子更充滿誘惑力的物質。

科學家發現蚊子對一些混合物的反應非常劇烈,在他們所實驗的346種物質中有三種特殊化學物質的混合在實驗中每次都能吸引90%的蚊子。而伯尼爾發現他自己的胳膊和手卻只吸引7隻蚊子。「而有時候將30種物質混合蚊子卻一點都不被吸引」,伯尼爾說。但是,在這項實驗中科學家們始終沒有發現任何可以100%吸引蚊子的引誘劑。

研究人員還發現可以釋放出類似人的體味的混合物對蚊子有更高的吸引力。但是,這離製造出更好的引誘劑還差得很遠。因為引誘劑必須得比在它附近的人體對蚊子更具吸引力才能達到效果,伯尼爾等人說「接近人體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我們到現在還無法做到。」

消滅蚊子是保證人的身體健康,避免疾病傳播的關鍵。蚊子的-生經過卵, 幼蟲(孑孓),蛹、成蟲四個時期。蚊喜歡把卵產在清水中,如小河水,雨水窪、水塘、池沼、稻田及山澗流水等處;在溫暖的季節里,卵大約三天就可孵化為孑孓並開始吃水裡生長的極小的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等。它們靠著身體尾端的兩個氣孔靠近水面吸取空氣。孑孓經過蛻皮,最後停止吃東西、活動減少而變為蛹。大約兩三天後,蛹又來到水面蛻去皮而羽化為成蟲(就是蚊子)飛出來。雌雄交配大多在清晨或傍晚,先是雄蚊圍繞矮樹頂,屋檐、窗口或空曠處成群結隊地飛,雌蚊看準機會加入隊伍,在飛行中很快進行交配。雄蚊只吸草汁,花蜜過活,不吸血。雌蚊在交配後必須吸血(人或動物的血)卵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才能傳播疾病。雌蚊飽吸一次血能產一次卯,一生可產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所以早期消滅一隻蚊子,等於消滅了幾百隻,上千隻。知道蚊子的生活史與繁殖場所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應用這些知識大力滅蚊。蚊子的幼蟲最易撲滅,因為孑孓必須生活在水中,如能填平低地,疏導積水,經常清理存水的器血,孑孓無處生存,滅蚊就一定會收到好效果。

黃昏天暗蚊子開始往屋內飛,所以這時滅蚊效果最好。而屋內牆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後等是蚊子最喜歡躲的地方,因此,噴射氣霧劑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應該可以了吧 另外你還可以去看些影片:http://www.blxpxx.net.cn/xyyy/ShowSoft.asp?SoftID=149

F. 求音樂:誰也不能否認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一個本身一發光的黑暗球體這個事實對嗎

明月

的簡要概述月亮

月亮,也被稱為「月亮」。在望遠鏡發明之前,古代的人們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潔的明月。看到表面的月亮亮或暗,形狀奇特,所以人們將編譯月亮,伐桂的吳剛,玉免費搗葯的美容神話。古希臘人把月球作為一個美麗的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不離身的女神狩獵銀弓作為月球的天文符號。

世界月球基本上沒有水,也沒有地球上的風化,氧化和腐蝕水的過程中,也沒聲音的傳播,是充滿了沉默。月球本身不發光,天空永遠是黑暗,太陽和星星可以出現。

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因此在月球上白天和黑夜溫差。白天,垂直的陽光下暴曬,溫度高達127.25℃,夜間溫度可低至-183.75°C.由於沒有大氣的屏障,使月球表面的太陽光強度比地球上約1 / 3,紫外線強度遠遠強於地球表面。月球大氣,月球表面會看到很多奇怪的現象,如在天空中的月亮是暗黑色的,陽光直太陽閃耀明亮;很暗的保護區。會看到月球表面的亮或暗。沒有空氣散射光線,月亮,星星看起來不再閃爍。

月球表面裸露的岩石和火山口周圍的輪廓。整個月球表面覆蓋著一層碎石顆粒表面的灰塵。從地球到月球表面的亮區和暗灰色部分。原有的明亮部分的山脈和高地的月球表面,月球表面的平原暗灰色部分。

月亮比地球的直徑是3476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積約為地球表面的1 / 7-14,還略小於??亞區域;其體積的1 /四九的地球,換句話說,它可以被安裝49月亮下的大地。月亮的質量是地球的1/81,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當於地球密度的3/5。在月球上的重力僅是地球的1/6,也就是說,6公斤的東西在月球上只有1公斤到了極限。走在月球表面,身體顯得很放鬆,有點難以飛躍,宇航員在月球表面下半年跑掉跳半,似乎行走在地球上多幸福。

月亮最接近地球的天體,這是繞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00公里。月亮繞地球的軌道是一個隨機的圓形軌道上,近地點(從地球上)的平均距離363300公里遠地點(離地球最遠)的平均距離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月球南北兩極稍扁,赤道略升高低平球。它的平均極半徑小於赤道半徑500米的南北兩極不對稱的隆起的南極,北極抑鬱症約400米。

月亮繞地球的過程中,還要跟著地球一起繞太陽運動。這是說,月亮繞地球一周,然後回不是原來的出發點的空間位置。因此,月亮也參加各種各樣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系統。在月球和其他天體的運動,月亮是永動機。月亮東升西落,它也是一個天相對恆星移動平均超過13°,從西到東,月亮升起的每一天,而不是前一天,約50分鍾後。東升下山,月亮是地球的自轉的反映;移動從西部到東部,是月球繞著地球的結果。月球繞地球一圈被稱為一個恆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時43分鍾11秒。在同一時間在地球附近的月亮革命,它也是旋轉。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等,即1:1,月亮繞地球的時間,這是它的自轉周期。

這種奇特的旋轉的月亮:月亮總是朝向地球,同一半永遠看不到月球背面的是從地球上只能打開探測器月千古之謎早在30年前已經達到人類的慾望。今天的大型望遠鏡可以區分月球表面約50米(相當於14層樓高)的目標。

月亮在中國古代詩歌許多有趣的美稱:玉免費(免費故意城堡湛宇,屏蓋,銀闕 - 辛棄疾);夜光(夜光德,亡和不孕? - 屈原)素娥(素娥月亮對方說 - 幼學瓊林「);月亮(玉鉤集月亮掛無轍 - 陸游);玉輪(玉輪軋露濕重光桂香街,欒穿遭遇 - 李);玉蟾(涼爽的夜晚,三五玉蟾秋柳井 - 干邊);桂魄(桂魄飛揚照射冷浸日跌幅藍 - 蘇軾);蟾蜍(閔果駛向蟾蜍和損失復雜的群體 - 賈島);顧菟(雄鳥不出來的山谷,顧菟半藏身 - 李白),月亮(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蘇軾)。此外,月亮,也有許多別致的綽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長安,玉羊。

初步月球之謎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距離38400000公里。前天文學家用望遠鏡觀察月球,月球地形幾乎是了如指掌。月亮,漫山遍野,無數的小坑,溝壑縱橫,但也有是在月球上沒有水和空氣,白天和晚上的溫差,吊珠,亡和荒涼。巨型望遠鏡可以告訴50米的目標,但仍然不清晰,如實地考察,因此,人類使者送出的首次訪問天體仍選擇了月球。

推出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1958年8月18日,但由於第一級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之後先後推出三個先鋒飛船是不成功的。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了月球的飛船,飛行平穩的道路上,4月1日7500公里遠的月球表面的,不幸的是,沒有撞擊月球。這個探測器重安裝361.3公斤,與大多數國家的最先進的通信和檢測設備。九個月後成為第一顆人造行星的深空。月亮推出兩個月後,3月3日,美國推出的先鋒從59000公里4號飛船飛抵距月球表面,但也沒有撞擊月球

月球飛船1958年至1976年,前蘇聯發射24月球的航天器,其中18個完成了任務,探索1959年9月12日推出的月亮,月亮,兩天後飛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著陸,成為到達月球的第一位使者,第一次從地球到另一個天體的飛行,它包含了科學儀器艙內的無線電通信裝置撞擊月球後停止工作,10月4日,同年月球飛船到月球,三天後裹繞到背面月亮,拿了第一的月亮遠的照片,讓人們看到首次所有的月亮的臉。世界上第一個月球軟著陸探測,推出年1月三十一日,1966年9月神。經過79小時長的飛行,降落在月球的風暴洋附近,拍攝月球表面照片。這個探測器重1583千克,從月球表面75公里的達成,重量100千克著陸器分離從探頭身體,緩慢降落依靠裝在外面的自動充氣氣球。月亮推出9月12日,1970年16月20日海富軟著陸在月球表面首次採用鑽從120克口密封的容器收集岩石樣本到24日回到地球年11月10,1970年,承載世界第一的自動月球車天的月亮17,17,2009年後,雨海著陸月球表面,月球車到月球表面10和上回收艙個半月的科學考察。這個月球車重756公斤,長2.2米,寬1.6米,配備一台電視攝像機和核能裝置。月球上旅行10540米,並調查了8000萬平方米的表面積,拍攝的200月球全景照片及超過20,000月球表面照片,停止工作,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盡,1973年1月8日21日發射到月球上,月球車發送到月球表面的檢查結果。鑽孔和岩石樣本發起最後月亮24號飛船年8月9,1976年,8月18危險海軟著陸在月球表面上,帶來回170克。此時,的前蘇聯的無人探測到月球宣布完整,更豐富的理解在月球和完整。

徘徊,測量師探測器

前蘇聯之後,美國已經推出了9個游俠和七個測量師月球探測器。「徘徊者」探測器看起來像一個蜻蜓,長3米,兩翼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到4.75米檢測設備安裝在了前面,尾巴上的電視攝像機。測量師探測器有三條腿,總重達1噸,配備了最先進的檢測設備最初的5個「徘徊者探測器均無建樹,直到1964年1月30日」6「徘徊者」推出之前,降落在月球表面靜海電視攝像機失敗,沒能拍回的照片。7月28日,同年順利開展月球漫遊者面,海?雲登陸臉特寫照片拍攝至4308,隨後徘徊,1965年2月17日推出,並於3月24日推出的徘徊者9,在月球上著陸成功,拍背到7137 5814月球表面的特寫照片。1966年5月30日推出新的探測器測量師,經過64個小時的飛行,海洋風暴在月球表面軟著陸地面回至11,150月球表面照片。七測量師,1968年1月1日推出的探頭,兩個五成功失敗,後來,美國推出了5個月球軌道環行選擇的登陸地點為阿波羅載人登月探測數據,經過這一系列的無人探測器,月球的真面目顯露

自7月16日以來的第一次,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載人登月,根據幾場月球探測的結果,並帶回月球岩石,土壤分析,人類月球表面上有更多的了解。科學家們認為,外國的月亮比地球上的岩石上,但也是最古老,月球和地球是幾乎相同的化學元素,但不同的成分組成的。例如,月球岩石含有鈣和鋁比地球上的岩石,其含量越高,月球上沒有磁場,外殼是相對穩定的,幾乎沒有變化,在過去的30億年以來,雖然天文學家一直認為,月亮嬌小的身軀,弱重力(地球的1/6),不具備的能力,以配合氣氛的向陽面溫度高,氣體分子會很容易達到逃逸速度,逃過一劫。月亮測量表明,在月球表面不請自來的國家沒有任何氣氛,但的氣氛太單薄,表面的大氣壓力是2×10「的酒吧,和大氣成分較為復雜,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通常是在晚上,當大氣成分主要由40%的氬氣和40%的氖,和20%的氦,甲烷和氨的一個非常小的量也加入到日出,並且還發現,在某些領域的氣氛中一個非常小的量的氫,氡,鈉,釙和鉀原子。美國科學家最近聲稱在月球上,這可能是探索神秘的月亮萬人的飲水冰的存在,冰也可以被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的火箭燃料。

發現從現場勘查,一共有30多萬的隕石坑,遍布對方周圍的月亮,最大的隕石坑直徑近300公里,海拔6000米更多的,十分壯觀。不幸的是,由於在月球上有沒有水,這些山都是光禿禿的,貧瘠,荒涼。顯然,為了做出這樣的沙漠月亮世界適合生物生存的天堂,最終成為一個充滿活力,一切競存,花天堂地球,當務之急是必須解決供水問題多年來在月球上,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想法,有一個解決方案:開采月球的存儲容量是極其豐富的氧化鐵,太陽能熔煉爐冶煉,月球和空間,使合成的水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從原理可行的,釋放出大量的氧氣,運輸飛船從太空收集液態氫結合生成水的月亮的發展需要編制。但這個龐大計劃的實施並不容易,一系列有關能源的問題,采礦,交通運輸,生命需要支持來解決。 p>對人類最有吸引力的,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氣態氦3,這是遠低於氘目前使用的在地球上的核材料的核電廠的放射性原料噴出氦-3 「原本比比皆是,在太陽的高能粒子(太陽風),在月球上幾乎沒有大氣,」太陽風「登陸直接拉低了時間的流逝,月球表面的沙子,岩石,收集這種材料約100萬噸,如果大量開采不僅月亮的發展所需要的能量,同時也為地球在21世紀核聚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核能原料。

持續期間的月亮晝夜白天最高溫度可達127℃,夜間氣溫低至零下183度,這么熱的冷,溫差劇變的氣候,月亮年半人類的居住和生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是另一個重要原因。俄羅斯科學家如何利用月球上的土壤生產的水泥等建材和岩石,然後用這些材料構建一個可以調節室溫,使其適合於基地長期研究人類居住生活有一個程序,通過測量數據的分析,在月球上,月球很可能是一個中空的球體。基於這樣的認識,有一天,你能打到月球表面的一個通道進入月球地殼深處的地宮月球,在那裡建設一個「地下城」適合人類居住,遊客乘坐飛船飛往月球,可以發現在這地下城酒店過夜。科學和技術工人可以基於這個地下城的月球資源的勘探,航天產品,天文觀測和其他活動在地下月宮「永久基地未完成,科學家們建議,可以由地球上的預制模具組件,巨大的圓柱狀自動垂直升預裝配,與運營商的宇宙在月球表面,圓柱表面上的登月被自動分為兩半開放式和自動形成多層結構的建築物,月亮亮相「志願者「臨時住宿。

(SAN)

二,月球誕生

在月球的誕生之謎

月亮最初是怎麼形成的?這是一個很大的爭議的問題,在科學界,有大約三個理論

俘虜「理論:一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本來是一個流星散漫在空間飛行時,有時會進入比重范圍受重力的限制,從而意外地進入地球的軌道,但在最近幾年,很多人引用天體力學來反對這一說法。

「分裂」理論:科學家持這種觀點認為,月亮是從熱風旋轉雲包圍地球分裂,所以月球是地球的一個「子」,從「阿波羅」號飛船帶回幾次,但是,結果顯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是非常不同的。

碰撞「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約45億年前,地球比火星大,突然的飛行速度每小時4000公里。擊中地球早期,強度如此之大,鐵芯的星球一直打到我們這個星球的中心。碰撞的結果是一個巨大的爆炸,伴隨著6000攝氏度的高溫下。地球在爆炸出來的形狀,最偉大的天體,採取了「自殺」的整合與地球只的湍流噴射熱蒸汽等雜物進入太空的一部分,和後來的蒸汽降溫並凝固成塵埃,灰塵和其他雜物混在了一起,形成一個核心,這個檢查後凝聚我們的鄰居 - 灰色月球誕生。

科學家已經通過一個新的超級計算機模擬空間一種奇怪的碰撞的發生,以驗證理論。

在月球起源新

月亮從何而來?這是一個人們不斷探索,近年來,隨著與地球進化理論,廣泛應用於現代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月球起源的新學說,被稱為新的捕手說。

看看月球的起源行星演化

最近幾年,科學家行星演化的現代理論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計算出的初始階段形成了太陽能系統,之間的力量作用的太陽,地球,月亮,獲得一個新的月球理論的起源,科學家認為,形成了地球早期的月球,在地球的引力地球內部捕獲在這個新學說的時候,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現象,所謂的新捕手說。

捕獲新老捕捉不同。老人說,考慮月球的起源,地球的引力只有從整個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研究月球的起源的新。新太陽系9大行星和衛星,包括月球,4.6十億年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原始太陽星雲原始太陽星雲中含有固體微粒周圍形成一個薄薄的圓盤狀的星雲說。自身的重力逐漸聚集在大量微粒星雲赤道面形成一層薄薄的固體顆粒的微粒密度的增加,也越來越大,其穩定性會被破壞到一定程度,粉碎成半徑為5公里的小天體,小行星整個太陽系最初是大約一萬億無數小行星小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星雲氣體中,撞到對方,逐漸簡明成長,我們的星球,不同大小的行星的形成是這樣的,大約有10億年前,他們成長為這樣一個大

覆蓋具有較強的雲氣圍繞地球早期的童年生長的行星狀星雲氣體,氣體被稱為原始的氛圍,特別是在那個時候,強烈的太陽活動強烈的太陽風逐漸吹散了原始大氣,後來包圍地球的原始大氣逐漸消瘦漂移關閉

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的月亮,和地球的演變大致相同的月亮在地球第一次來到成人,原始大氣開始逃離之際飛近地球的引力圈,這樣就成了地球的俘虜。

月球到地球的引力圈了很多力留在衛星軌道的軌道有四個主力捕捉月亮,地球,太陽引力的潮汐力和原始大氣的阻力重力場。

在一般情況下,飛進地球的引力圈,包括月球的最大重力的天體,然而,只有地球引力場的小天體軌道捕獲後橢圓形。重力場地球與太陽的引力,小團體的軌道已經改變了地球的引力拉,太陽到地球的引力圈軌道是不完全橢圓形,並從的重力飛行幾個星期後不可避免的一圈運行走,不能留在衛星軌道。

但是,月亮沒有跑掉從地球的引力圈,這是由於在工作原始大氣的阻力。地球的引力急劇制動電阻從月球飛往月球的一部分能量丟失原始大氣圈軌道半徑較小,他們跑不掉。

話雖這么說,由於大氣阻力軌道半徑月亮越來越小,遲早會落入地球,與地球相撞?也不會擔心,當月亮飛到地球的重力環,原來的氣氛已經開始到逐漸釋放到大氣中,在月球遭受增加大氣拖,原來的氣氛消失後,月球遭受阻力消失,從而軌道半徑較小,也不會碰撞地球

消失後的大氣阻力,潮汐的力量在起作用。潮汐力在月球公轉速度加快,加強在離心力的作用,軌道,但熄滅。據悉通過觀察月球軌道半徑事實上,每年增加約3厘米。

在上述4種力,月球捕獲,既不倒到地上,沒有去重力循環始終衛星軌道上運行,伴隨著長期的地球上。

捕獲是普遍現象

行星捕獲的小物件,在行星演化的過程中是一個普遍現象,不僅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太陽系也有這樣的的現象。許多行星都有自己的衛星,地球在形成過程中是最好的,已經有許多小天體飛到引力圈,小團體的一部分,直接與地球相撞,其餘大部分在繞地球飛行,因為強烈的原始大氣阻力的軌道半徑較小終於落到了地球原始地球上不斷「吞下」飛長大

月球捕獲時間晚於其他小天體小天體,月球是在大地凝聚力決賽,在早期拍攝的月亮在第一10-100年的原有氛圍的逃犯抓獲,和其他小型機構,軌道半徑也隨之減少,但原始大氣消失後,月球軌道半徑發生了變化,月亮和後來的離心傾向使它倖存下來,地球「吞噬」法國科學家F宓估鈉告訴月球捕獲軌道的趨勢已經計算,計算結果所示,從圖紙圖紙可以看到剛剛拍攝月球之間的距離接近地球,後千萬年月球軌道半徑是地球100億年,35倍,60倍,20倍的半徑46十億年後,也就是現在的位置。

由於捕獲的月亮,地球幾乎是從來沒有捕獲其他的小團體。已經月亮繞地球運行的,如果有其他的小物件飛在按照天體力學的原則,而不是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它沒有落入地球,飛了出去,不落入月亮。地球月亮是一個衛星陪伴。

捕捉是個普遍現象,就是整個真實的在我們的太陽系的行星中,只有金星是個例外。金星的自轉速度很慢,250天左右旋轉一次,它是無法捕捉到這個星球上,仍然獨自在天空漫遊世界。

捕捉澄清月亮從整個行星演化的起源和被俘後,在月球的起源解釋這個問題是最權威的學說,但是,這個新的學說,也有一些進一步的研究的問題,例如,沒有原始大氣阻力的能力,捕捉衛星?衛星順行和逆行衛星拍下的區別是什麼?等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人類的地球起源問題必然有一個正確的,全面的了解。

(中國科協科技信息中心)

原行星碰撞地球月球

16天的「自然」雜志上發表的結果科學家用計算機模擬形成月球的過程中,根據他們的模型,月球是小於1億年後誕生的46億年前的太陽,一顆火星大小的物體擊中地球產生

一個黑暗的比地球大不到一半的時間在運行原來的行星和地球相遇,撞擊地球,地球繞自身軸線從

模型的研究人員卡,佩羅描述了驚心動魄的過程:側面看,從地球外層的影響的影響和無名的沖擊撕去部分的材料,其中大約一半形成了月球。撕裂材料被加熱到難以想像的程度,蒸發和擴展

月球的幾大謎

月球的起源:人類關於月球的起源之謎,共三個假設,月球被捕獲地球 - 月球同源說,地球分裂。三種假說都沒有有力的證據,導致在第四個假設「月亮」

月球年齡之謎:從月球上帶回的岩石樣本來確定月球年齡分析發現,相比90 %最古老的岩石,月球岩石年齡延長99%。 1973年世界研討會已被測量月球上的一塊月球岩石年齡為5.3十億歲,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十億歲。一些科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長期以來已經形成在星際空間。

另外,有在月球上的隕石坑形成之謎的月球土壤的年齡比岩石多年歲的神秘的月亮越大,所產生的影響發出巨響之謎,神秘的月亮不銹鐵大量的水,乾燥的月球上的神秘氣體。

二,大量的文獻,月亮不是自古以來,有

●古代美洲瑪雅人留下了非常發達的文化,但在「三多」之前,他們開始泛濫,這是令人驚訝地發現,竟然沒有關於月亮記錄

●約4000年前,第一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在他留下的文獻中,這樣寫道:「在古代,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歷史的天文記載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信息:太宗天會乙丑,10年15月突然脫節和南部,是復雜的,因此「是指:太宗一天十一年(公元1133年),5月(六月初六)乙丑(15),月亮突然偏離軌道南方而去,不一會,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

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

●中國神話的關於月球的第一載於「山海經·經」南「淮南子」的歌曲,其他古籍。

●月亮,民間傳說和神話,包括月球的故事,朱元璋起義反對袁世凱循環。

●傳說月亮有一個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一個名叫吳剛,醉心於神秘的,而不是專注於自己的研究,被放逐到月亮切桂樹,桂花切連同後代,從而能夠看到吳剛在無盡的森林砍伐5月桂樹圖像 BR p>中國古代關於月亮的充滿幻想色彩的詩歌

●夜光德,亡和消毒?厥利維何,顧兔在肚子里? (屈原楚辭·天問「)

(意思是:月亮是什麼我們已經長大了自然消亡了嗎?照料兔子抱在懷里的孩子有什麼好處?)

a>

●印章月中桂,清光(杜甫「150晚一個月)●老兔寒蟾泣的天空,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光露濕質量,欒沛集會桂香街。 (李賀「夢天」)

●差金溪個月,在哪裡喲?不用問,只能看到光影東頭?天,空汗人,但強大的風送中秋?飛鏡無根是誰?亨奇嫁誰留?經海底問無,恍惚間讓人擔心。鯨怕數千英里長,縱向和橫向的觸摸打破的瓊樓玉寺廟青蛙這是值得的浴水,問雲鶴兔跌宕起伏?如果陶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木蘭花」)

,滿月顯然格外好

●本月和下月,8月,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BR /

G. 飛機設計中用到哪些仿生學原理

天鵝絨、鯊魚皮與飛機在空氣動力學設計上的創新有何相干?在航空學領域,越來越多的新想法都來源於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結構、器官和材料。在未來,這些在大自然中經過無數次嘗試與檢驗洗禮的設計仍將成為激發我們創意的巨大源泉。

天鵝絨、鯊魚皮與飛機在空氣動力學設計上的創新有何相干?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可以給你答案。此學科致力於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並效法自然。它就是「仿生學」。其設計靈感皆源於自然。仿生學家通過研究和模仿自然界中最優秀的創意來解決人類遇到的種種問題。在航空學領域,越來越多的新想法都來源於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結構、器官和材料。在未來,這些在大自然中經過無數次嘗試與檢驗洗禮的設計仍將成為激發我們創意的巨大源泉。

【荷花效應】

在自然界中,大型鳥類有時會集體飛行以節省能量並增加飛行距離。列陣飛行時(就像遷徙時的鵝或鴨那樣),領頭鳥的翅膀會產生漩渦狀氣流,其後的鳥就會因此得到額外的升力,也就是說會省力。機翼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我們稱之為「尾渦」(Trailing Vortex)。軍用飛機經常利用列陣飛行減少能耗(燃油量)。目前,客運噴氣式飛機出於安全考慮,還沒有使用這種方法。不過,空客正與其合作夥伴研究在長途飛行中節能減排的方法。

感謝Wildscreen ARKive[2]項目團隊的仿生學蝴蝶標志。

譯註:

[1]翼尖小翼(winglet或wingtip),又稱作翼梢小翼、翼尖帆或翼端帆,通常用於提高固定翼航空器機翼的效率,也可用來改善航空器的操縱特性。

[2]Wildscreen是一個致力於通過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生物圖片鼓勵人們關注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慈善組織。ARKive是其最核心的項目之一。此項目旨在組建野生物種圖片的電子圖書館,尤其針對瀕危物種,為後代保留珍貴影像。ARKive匯集了全球頂尖野生動植物攝影家和7500多家網路資料提供方。其資料向公眾免費開放。

(編譯:princeegypt;via airbus)

H. 蚊子是由什麼進化的

蚊子的生活史 蚊子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可分成四個階段: 1. 卵: 蚊子的卵根據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邊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而伊蚊則在三至五天。 2. 幼蟲: 蚊子的幼蟲稱為孑孓。孑孓用吸吸管呼吸。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流向嘴巴。這個時期約維持10~14天,經4次蛻皮後變成蛹。 3. 蛹 蛹的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不攝食,但可在水中游動。靠第一對呼吸角呼吸。 經二天完全成熟。 4. 成蟲 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沒有硬之前無法起飛(羽化)。 雄蚊在羽化後24小時之內其腹節第八節以後全部反轉180°完成交配姿勢。交配的動作因種類而有不同,有的黃昏時刻在田野廣曠之處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單純由一種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幾種不同蚊種集合而成。此時雌蚊見到群舞光景,就飛近蚊柱與同種雄蚊交配離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後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體,形成交配栓於雌性交配孔內,但逐漸溶解,約於24小時後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後其一生(100多天後)產下的卵尚可受精。 蚊子的生活習性 蚊子還有著以下的生活習性 1. 孳生習性 蚊蟲都孳生於水中,不同性質的水質和積水類型孳生不同種類的蚊蟲。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制本措施。 水體類型 主要孳生蚊種 嚴重污染水體,如糞坑、糞池等 騷擾阿蚊 輕度污染水體,如污水坑(溝)、清水糞坑,窪地積水等 致倦庫蚊、淡色庫蚊 面積較大的清潔水體,如稻田、荷溏、沼澤、灌溉溝等 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 清潔而流動水體,如山溪或溪床等 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體,如樹洞、竹筒、壇、罐等積水 白紋伊蚊、仁川伊蚊 家宅內外的器,如水缸、椰子殼積水等 埃及伊蚊 2. 吸血習性 蚊也是通過吸血傳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習性能察知其與疾病的關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雌蚊必須吸血其卵巢才能發育,繁衍後代。雌蚊多在羽化後2-3天開始吸血,溫、濕度,光照等多種因素可影響蚊的吸血活動。氣溫在10°C以上時開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庫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則愛吸家畜的血,但沒有嚴格的選擇性,故蚊可傳播人獸共患病。 3. 棲息習性 掌握蚊的棲息習性是制定滅蚊措施的依據。 蚊羽化後和吸血後均須尋找地方棲息,一般講蚊喜歡在隱蔽、陰暗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棲息,如屋內多在床下、櫃後、門後,牆縫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叢、山洞、地窖、橋洞、石縫等處。 據吸血後棲息習性不同把蚊分為以下三種:家棲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棲型: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後有些在室內,有些到室外棲息。野棲型:如大劣按蚊、白紋伊蚊等吸血後要飛到室外消化胃內的血液。 蚊子的壽命 蚊子的壽命,在自然條件下雄蚊交配後約7-10天,但在實驗室可活到1至2個月; 雌蚊至少可活1至2個月,在實驗室曾活到四個月。 可惡的蚊子 在蚊子中,最可惡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專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莖、葉里的液汁為食。雌蚊偶爾也嘗嘗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後,非吸血不可。因為它只有在吸血後,才能使卵巢發育。所以,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 蚊子的一對觸須和三對步足上,分布著很多輪生的感覺毛,每根感覺毛上密集地排列著圓形或橢圓形細孔。黑夜裡,蚊子可以憑著這種感測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在1‰秒內作出反應,就能正確敏捷地飛到吸血對象那裡。蚊子在吸血前,先將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與血混和,使血變成不會凝結的稀薄血漿,然後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陳血,吮吸新鮮血液。假如一個人同時任意給1萬只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體的血液吸完。 蚊子吸人血,還會「挑肥揀瘦」,專門尋找合乎「口味」的對象。蚊子在熟睡的人們的枕邊「嗡嗡」盤旋時,依靠近距離感測器來感應溫度、濕度和汗液內所含有的化學成分。所以雌蚊首先叮咬體溫較高、愛出汗的人。因為體溫高、愛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 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里,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佔50%,患惡性瘧疾的佔72%。1936年江蘇皋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再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一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一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鬆快,病好象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葯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帶的,這種病又叫日本乙型腦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腦炎。患者有發燒、頭疼、嘔吐,抽風、昏睡、昏迷等現象。治療上沒有特效葯品,所以病死率相當高。 蚊子咬吸了合有本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後,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時可以使被咬者發病。傳染這種病的蚊子叫庫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發生與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傳染外,必須大力進行滅蚊,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傳播絲蟲病(象皮腫)。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另一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在夏天適宜的環境里,雌蚊將卵產在水中,一二天後就孵化成幼蟲,叫孑孓。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變成蛹,蛹繼續在水中生活兩三天,即可羽化成蚊。完成一代發育大約只要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 科學家們從很早以前就發現二氧化碳對蚊子有很強的吸引作用, 但是,僅僅是二氧化碳還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因為事實表明畢竟蚊子更愛叮咬人們的手臂和腿腳。因此,二氧化碳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但是皮膚肯定還釋放了其他對蚊子更充滿誘惑力的物質。 科學家發現蚊子對一些混合物的反應非常劇烈,在他們所實驗的346種物質中有三種特殊化學物質的混合在實驗中每次都能吸引90%的蚊子。而伯尼爾發現他自己的胳膊和手卻只吸引7隻蚊子。「而有時候將30種物質混合蚊子卻一點都不被吸引」,伯尼爾說。但是,在這項實驗中科學家們始終沒有發現任何可以100%吸引蚊子的引誘劑。 研究人員還發現可以釋放出類似人的體味的混合物對蚊子有更高的吸引力。但是,這離製造出更好的引誘劑還差得很遠。因為引誘劑必須得比在它附近的人體對蚊子更具吸引力才能達到效果,伯尼爾等人說「接近人體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我們到現在還無法做到。」 消滅蚊子是保證人的身體健康,避免疾病傳播的關鍵。蚊子的-生經過卵, 幼蟲(孑孓),蛹、成蟲四個時期。蚊喜歡把卵產在清水中,如小河水,雨水窪、水塘、池沼、稻田及山澗流水等處;在溫暖的季節里,卵大約三天就可孵化為孑孓並開始吃水裡生長的極小的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等。它們靠著身體尾端的兩個氣孔靠近水面吸取空氣。孑孓經過蛻皮,最後停止吃東西、活動減少而變為蛹。大約兩三天後,蛹又來到水面蛻去皮而羽化為成蟲(就是蚊子)飛出來。雌雄交配大多在清晨或傍晚,先是雄蚊圍繞矮樹頂,屋檐、窗口或空曠處成群結隊地飛,雌蚊看準機會加入隊伍,在飛行中很快進行交配。雄蚊只吸草汁,花蜜過活,不吸血。雌蚊在交配後必須吸血(人或動物的血)卵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才能傳播疾病。雌蚊飽吸一次血能產一次卯,一生可產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所以早期消滅一隻蚊子,等於消滅了幾百隻,上千隻。知道蚊子的生活史與繁殖場所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應用這些知識大力滅蚊。蚊子的幼蟲最易撲滅,因為孑孓必須生活在水中,如能填平低地,疏導積水,經常清理存水的器血,孑孓無處生存,滅蚊就一定會收到好效果。 黃昏天暗蚊子開始往屋內飛,所以這時滅蚊效果最好。而屋內牆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後等是蚊子最喜歡躲的地方,因此,噴射氣霧劑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對付蚊子的好方法 在我們了解了蚊子的生活習性之後,那麼有什麼對付蚊子的好方法呢?下面就教大家幾招: 物理驅蚊第一招 :消滅蚊子生存環境 (對於在宿舍就無辦法啦,下面太多草同垃圾) 有的居住環境差,周圍死水多,需要經常噴葯,這不僅滅蚊難度大,還會因此花費很多錢。所以不妨用一些物理方法滅蚊。 解決辦法:及時清理垃圾,不要留死水。 物理驅蚊第二招 :肥皂水 關上門窗,在窗前放置一個盆子,盆中加點混合洗衣粉的水,第二天,水盆中就會有一些死去的蚊子」。 每天持續使用這種方法,幾乎可以不用再 噴殺蟲液去殺蚊子了。而且 蚊子也會越來越少。 物理驅蚊第三招 :大蒜、維生素B 還有兩件驅蚊的制勝法寶,您不可不試,這就是大蒜、(花生)維生素B 。 物理滅蚊第四招 :鹽水、牙膏 如果你一不小心還是被蚊子給咬了,也不要急著用手抓。來一點鹽水或牙膏,圖在患處可以迅速幫你止癢。 我們看看另一種辦法——把用過的失去葯力的蚊香葯片,輕輕滴上幾滴風油精,插上電源,就能達到較強的驅蚊效果,又節約葯片。遇上停電還可以把用過的一兩片葯片,一塊點燃,幾分鍾後,就能起到驅蚊滅蚊的效果。 以上省錢滅蚊法你也可以試試。如果你習慣使用噴霧劑對付蚊子,就要選擇最佳時間和重點部位來滅蚊。 蚊子可以傳播丙性肝炎嗎? 生物通編譯:一些無法解釋的丙型肝炎感染病例可能是由於蚊子叮咬引起的嗎?研究者發現病毒可以在蚊子的細胞中結合並進行復制,為這一可能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證據。但是,許多專家不同意蚊子可以傳播丙肝病毒的觀點。 全世界大約有17000萬人被丙性肝炎病毒感染,這種病毒導致患者的肝臟炎症,從而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癌。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病毒是通過感染的血液製品和污染的針頭傳播的,但是在大約20%的感染者中不存在這樣的危險因素。丙性肝炎屬於黃病毒屬,而這個屬的病毒中包括可通過昆蟲傳播的病毒,如西尼羅病毒,登革熱病毒和黃熱病毒。這一點使得由法國Université Joseph-Fourier Grenoble I in La Tronche的Emmanuel Drouet領導的一個研究組開始懷疑是否丙性肝炎病毒可以在蚊子細胞中復制。 研究者們從一個丙性肝炎病毒感染者的體內分離到病毒,並將其加入到Aedes pseudoscutellaris蚊子的細胞和非洲綠猴的腎細胞中,這兩種細胞系都是其它黃病毒常用的培養細胞系。在今年5月出版的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中,這個研究組報道說通過測定感染後長達28天時間內的病毒的RNA水平,病毒可以結合蚊子和猴的細胞並在細胞內進行復制。相反在人B細胞活肝癌細胞中大約一周後感染失敗。Drouet說,這可能表明蚊子傳播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盡管還沒有人在蚊子體內發現丙型肝炎病毒。 美國軍隊感染性疾病醫學研究中心的昆蟲學家Michael Turell說,由於丙型肝炎病毒與黃病毒之間的關系,這種病毒能夠在蚊子細胞中復制並不令人感到出乎意料。 許多科學家強烈反對蚊子可以傳播丙型肝炎的看法。他們指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沒有地域或季節分布的特點,而這些是蚊子傳播的特徵。他們認為目前一些無法解釋的病例可能僅僅是性傳播或者隱瞞了吸毒的事實。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David Thomas說:「現在仍然缺乏蚊子傳播這種疾病的證據。」 從進化角度講,寄主絕對是先於寄生生物出現的,因此在寄主進化出來之前,寄生生物根本不會存在。那麼你所說的蚊子,蛔蟲在高等動物出現以前顯然不存在,那時存在的只會是原始的節肢動物(原始蚊子)和線形動物(原始線蟲),都營自由生活,吸食花蜜或吃微生物,有機質,藻類等。自從高等動物出現後,它們才經過幾個不同途徑逐漸進化為寄生種類。 以下是寄生關系的起源有三條途徑: 1、由空間聯系發展到食物聯系。先有簡單的共棲,再過渡到宿主體上,進而進到體內共棲,不同程度的共棲為發展營養聯系建立基礎。食物聯系可能開始時只是一種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一方依賴於另一方體液來維持生活,即發展為寄生關系;也可能雙方彼此利用代謝產物,發展為互利共生關系。 2、通過捕食過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過渡的痕跡。例如歐洲蛭綱中的平扁舌蛭(Glossiphonia complanata)是營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個地吞食小無脊椎動物;黃蛭(naemopis)在吞食小動物時和平扁舌蛭一樣,但對大動物的攻擊和吸血是暫時性的。居住在灌木叢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採用其它營養方式,而只依賴不時吸吮宿主血液的專性、暫時性寄生生活。尺蠖魚蛭(Piscicola 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動均在魚的體軀上,只在繁殖期離開宿主。 3、第三條途徑是未來的宿生物偶然的潛入體內,雖然寄主體內是暫時的生活地點,但對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為兼性寄生物。寄生關系從上述共棲、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條途徑產生後,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協同進化,常是使有害的「負作用」減弱,甚至於演變為互利共生關系。 所以,可以說蚊子,蛔蟲出現的很晚,而且直到完全營寄生生活時才這么稱呼它們。 原始狀態的蚊子以吸引樹汗為生,每隻都有一米多兩米那樣大,因為吸引樹汗,生命體很脆弱,後來為適應生活及各種環境演化成吸血,體型也變得很小。在非洲及其它小數的原始地區,還流傳著「三隻蚊子,一碟菜」的說法。
採納哦

I. 最有力氣的果實

世界上最大的花是泰坦魔芋,原產於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的熱帶雨林地區,花朵的直徑長1.5米,高則將近3米,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花。這種植物一般能活40年左右,在它的生命期內只開兩三次花。
泰坦魔芋花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散發出的味道,和一般的花朵不同,它不但沒有香味,還臭的驚人,聞起來很像腐爛屍體發出的氣味,因而它也被稱為「屍體花」。這種氣味正是泰坦魔芋「傳宗接代」的法寶,它能吸引昆蟲到自己身上產卵,等幼蟲發育成熟,就可以幫自己傳播花粉了。

最有力氣的果實—噴瓜

鳳仙花的果實成熟後,果皮會自動裂開,把種子象槍彈似地噴射到2米遠的地方去。在豐富多採的植物界里,這種本領並非鳳仙花所獨有,有的植物本領比它還要大!

原產歐洲南部的噴瓜,它的果實象個大黃瓜。成熟後,生長著種子的多漿質的組織變成粘性液體,擠滿果實內部,強烈地膨壓著果皮。這時果實如果受到觸動,就會「砰」的一聲破裂,好象一個鼓足了氣的皮球被刺破後的情景一樣。噴瓜的這股氣很猛,可把種子及粘液噴射出40-50尺遠。因為它力氣大得象放炮,所以人們又叫它「鐵炮瓜」。還有比噴瓜果實更有力氣的果實嗎?人們至今還沒有發現。
噴瓜的粘液有毒,不能讓它滴到眼中

最早的地方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為晉代嵇含所撰。公元304年問世。共上、中、下三卷,分草、木、果、竹四大類。書中記載了廣東、廣西及越南的植物總共80種。其中上卷記載草類植物29種,中卷記載木類植物28種,下卷記載果類植物17種以及竹類6種。同時還有關於生物防治的記載。本書是研究我國古代植物的重要資料。

最早的植物學辭典

《花果卉木全芳備祖》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系統的植物詞典。為南宋學者陳景沂所編纂。成書於1256年。全書共58卷,分為果、花卉、草木、農桑、蔬菜和葯物等部分。這部書出版後,其它原本都已散失。現存唯一的原本保存在日本宮內廳書陵部。1979年10月,日本宮內廳把這本書的影印件贈送給我國。

最早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 《救荒本草》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為明代皇帝朱元璋的第5個兒子朱橚所撰。成書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全書分上、下兩卷,記載了在災荒時可利用的野生植物414種,其中出自以前本草的有138種,新增加的276種,分為草類245種,木類80種,米、谷類20種,果類23種,菜類46種。這些植物中不僅有常見的食用植物,還有習慣上不食用,甚至是有毒的植物。朱橚在自己的園圃里栽植了許多植物,不但親自觀察,而且叫畫工依照實物逐一繪圖,並對植物的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予以說明。《救荒本草》受到世界植物學家和科學史家的高度贊賞。

最早、最大的區域性植物志

《植物名實圖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最大的區域性植物志。為清代吳其浚(1789-1847)所編著。本書共分38卷,12大類。谷類2卷、蔬菜4卷、草類24類、果部2卷、木類6卷,共計植物1714種,比《本草綱目》增加了519種。書中對各種植物的形態、顏色、性味、用途及葯用價值都加以收錄。所附插圖極為精美,比以往任何本草都要細致、清楚、形象、生動、逼真。作者親自去過許多地方考察。尤其是江西、湖南、雲南、山西、河南、貴州等省。這些地區過去植物收載很少。

最早介紹西方近代植物科學的著作

清代著名數學家李善蘭和英國人韋亷臣合作編譯的《植物學》,為我國第一部介紹西方近代植物科學的著作。全書共8卷,約35000字,有插圖200多幅。書中內容是根據英國植物學家林德利(J. Lindley 1799-1865)所著的《植物學綱要》中的重要篇章編譯而成的。書中主要介紹了植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體的內部組織構造,植物體各器官的形態構造和功能以及植物的分類方法等等。李善蘭在書中創譯了細胞、萼、瓣、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等植物學專門術語。分類學中的"科"和傘形科、石榴科、菊科、唇形科、薔薇科、豆科……等許多科的名稱均從他筆下首次出現。"植物學"一詞也是他首次創譯的。這些名詞皆一直沿用至今。

編譯者李善蘭(1811-1882),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1852年,在上海與英國傳教士衛烈亞力和韋亷臣等合作,翻譯介紹西方自然科學著作,除《植物學》之外,還有《幾何原本》、《代數學》、《重學》、《天談》……等著作。1858年,《植物學》一書由上海墨海書館出版。它的問世對我國早期植物科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們所以誤認為常綠植物不落葉,是因為這種植物不同於落葉植物。落葉植物的葉子通常是在秋天脫落的,到了春天才長出新葉,而常綠植物則是在脫落舊葉時即有新葉長出。

這並非表示常綠植物的葉子不能長期生長。常綠植物中葉子壽命最長的要數刺珠果松的針葉,它們長到30年才會自行枯萎。

除了針葉樹,還有許多灌木及其他種類的樹也都是四季常綠的,如一些生長在熱帶叢林中的樹。但有種紅楓,當它生長在新英格蘭時就落葉,而生長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溫暖陽光下時就會四季常綠。

為什麼常綠植物的葉子會長期長著而不枯落呢?「永生不死的植物是沒有的」,科內爾大學的植物生態學家布賴恩·查博特說:「事實上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生物都有一個固定的生命期。」

但是,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葉子在結構上是有所不同的。查博特聲稱:「落葉植物的葉子從構造上看就是易於脫落的。」相反地,常綠植物的葉子從自身構造上看韌度較高,所以能夠長期長著。常綠植物的葉子具有一層復雜表皮和一層較厚的角質層。前者是包覆著葉片和植物其他部分的細胞表層,後者則是處在外面的蠟質覆蓋層。常綠植物的葉子還布滿一種稱為石細胞的支持細胞,這些細胞是些充滿有毒化學物質的塞塊,起著防止害蟲傷害植物的作用。

常綠植物為了長出構成復雜的葉子,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能量,因此它們要使自己的葉子長時間地長著而不脫落。查博特說:「葉子長的時間越長,植物從自己支付的時間和能量方面的投資中獲得的收益也就越高。」生長了5年的葉子要比只生長了幾個月的葉子為植物提供的養料來得多。

這似乎是一種循環性的論證:常綠植物的葉子需要長較長的時間,是由於它們的復雜結構的形成需要較多的時間和能量。同樣,常綠植物也需要有復雜的結構使自己具有耐寒性以便能夠活得更長。然而,查博特認為這種情況應看作一個正的反饋環,它對一定環境中的某些植物是有利的。

見血封喉樹

壽命最長的是百歲蘭,【學名】Welwitschia mirabilis Hook.F
【分類】屬裸子植物,買麻藤綱,百歲蘭科。本科僅一屬一種,即百歲蘭。
奇異的長命葉——百歲蘭,非洲西南部沙漠地區生長的一種矮樹樁似的植物,整株植物只一對葉子,百年不凋,稱為百歲蘭。

百歲蘭,一生只長兩片葉子,不凋不謝,葉片基部生長的同時,葉片末端開始乾枯。其葉子壽命為植物界中最長的,在原產地非洲納米比亞的沙漠有壽命達2000年以上者,葉片寬達1米多,長達10餘米,極為珍貴。

百歲蘭的兩片葉子長出來後,只會越長越大,不會脫落換新葉。葉子生命的結束也就意味著百歲蘭生命的結束,也就是說二者的壽命是相同的。百歲蘭能長命百歲,它的葉子也就能長命百歲了。有的百歲蘭的葉子有兩三米長,三十五厘米寬,就像一條又寬又長的綠色皮帶。

在非洲西南部安哥拉附近靠海岸的沙漠地區,就可見到百歲蘭。它長得十分奇特,4米高的莖桿,露出地面的只有20厘米左右。百歲蘭有兩片從莖頂生出並左右分開的革質葉子,匍匐在地上,葉寬30厘米,長3米左右,最長能有6—7米。葉的基部硬而厚,並不斷地生長,葉的梢部軟而薄,不斷地損壞,葉肉腐爛後,只剩下木質纖維,盤卷彎曲。除種子發芽後的一對子葉外,百歲蘭的這一對葉子百年不凋。

百歲蘭雌雄異株,年年開花。在莖頂上表面,出現一些同心溝,在同心溝的外方溝內抽出球果狀的穗形花序;花片鮮紅色。種子的外面有翅膀,隨風散落到各處安家。

沙漠地區的氣候乾燥,雨水稀少,蒸發量又大,沙漠中生長的植物為適應這種環境,或者脫去葉子,或者葉變態呈針狀,以此來減少水分的損失。可百歲蘭的葉子既寬又厚,難道它不懼怕乾旱嗎?

原來,百歲蘭的根系發達,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分,同時海邊霧氣濃重,形成的露水落下後,被百歲蘭的葉子吸收,這樣,百歲蘭始終可以獲得充足的水分來供自己生活之用。

百歲蘭的分布范圍極其狹窄,只有在西南非洲的狹長近海沙漠才能找到。它也是遠古時代留下來的一種植物「活化石」,非常珍貴。

壽命最短的是短命菊,沙漠中長期乾旱,這種植物的種子在早春稍有雨水濕潤的情況下,就趕緊萌芽生長,開花結實。整個一生的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三四個星期。
短命菊是世界上生命周期最短的植物之一,它的壽命還不到一個月。 這種生活習性是它適應特殊生存環境的結果。 短命菊又叫"齒子草",是菊科植物,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 那裡長期乾旱,很少降雨。許多沙漠植物都有退化的葉片、保存水分的本 領來適應乾旱環境。短命菊卻與眾不同,它形成了迅速生長和成熟的特殊 習性。只要沙漠里稍微降了一點雨,地面稍稍有點濕潤,它就立刻發芽, 生長開花。它的舌狀花排列在頭狀花序周圍,像鋸齒一樣。有趣的是,短 命菊的花對濕度極其敏感,空氣乾燥時就趕快閉合起來;稍稍濕潤時就迅 速開放,快速結果。果實熟了,縮成球形,隨風飄滾,傳播他鄉,繁衍後 代。由於它生命短促,來去匆匆,所以稱為"短命菊"

J. 為什麼恐龍滅絕了,但還有其他動物存活下來

有關恐龍滅絕的假說:


氣候變遷說
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物種斗爭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地磁變化說
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被子植物中毒說
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食肉動物將有毒的肉吃下後也被毒死了。
酸雨說
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隕石撞擊說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有一個叫做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有什麼關系?答案就隱藏在這層白白的岩石里。
這層岩石被地質學家稱為K-T邊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堊紀-第三紀界限的標記線。下層岩石中含有豐富的恐龍化石,但在K-T邊界以上,恐龍消失了。
K-T邊界岩石中含有銥,銥是一種稀有金屬,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億分之一。然而這個岩層中的銥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還能在哪裡找到這么多的銥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銥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們還在這層白色岩石中找到了沖擊石英的證據,只有小行星才會留下這樣的標記。高含量的銥和沖擊石英,出現在地球上許多地方的第三紀界限岩層里。這種全球性的痕跡,只可能來自最猛烈的撞擊。撞擊的地點就在現在墨西哥的猶卡坦半島。
6千5百萬年前的這次撞擊非常猛烈,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沒法和它比。那時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寬度大約是6英里。它以超過40倍音速的速度沖向地球表面。它的體積非常龐大,所以當它撞上地球時,前端已經碰到了地表,尾部卻還在3萬5千英尺的高空,相當於噴氣式客機的飛行高度。撞擊地球的是高山一樣大小的一塊巨岩。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上述這幾種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氣候變遷說」並未闡明氣候變化的原因。經考察,恐龍中某些小型的虛骨龍,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動物相抗衡,因此「物種斗爭說」也存在漏洞。而在現代地質學中,「大陸漂移學說」本身仍然是一個假說。「被子植物中毒說」和「酸雨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岩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
2.白堊紀末期的岩層大部分是熔岩冷卻形成的火成岩,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岩只佔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岩層中嗎?
3.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麼只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自地球內部呢?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要人們的進一步探究,但最近又發掘出了一個恐龍化石,據國外媒體報道,「恐龍時代」在地球上的終結算是歷史上的一次巨大物種「變革」,有科學家稱,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導致恐龍滅絕,但始終沒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這一推測。近日,科學家發現了地球上最後一批恐龍的犄角化石,有望找到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據悉,該棕色「恐龍犄角化石」約有45厘米長,為食草恐龍家族所「擁有」,這一家族的恐龍種類還包括著名的三角恐龍。科學家是在美國蒙大拿東南部名為「地獄小溪地層」的一片荒地上發現該犄角化石的,這里曾經還發現過許多其它的恐龍化石,所以該地也被看成是地質學場所。該恐龍犄角化石最讓科學家感到特別的是,它被發現時位於岩石層下的13厘米處,化石所在地也就意味著恐龍當時死亡的地點,這可充分說明長有棕色犄角的食草恐龍生活在白堊紀第三紀時期或者說是「K-T」大滅絕的邊緣。這也充分說明棕色犄角恐龍為最後一批恐龍,直到它所有的同類都消失,它才走到滅絕,但現在科學家認為,造成恐龍突然消失的原因並不是它們慢慢走向滅絕的,而是由於突發而來的行星大碰撞。
科學家推測,在6.5千萬年前,即白堊紀時代的末期,曾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或者是顆彗星與地球在墨西哥沿岸地點處發生過猛烈的碰撞,這也許是造成恐龍大面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一些懷疑論者卻反復指出,這顆在「大沖擊」前出現的3百萬年恐龍化石的缺乏,足以作為大氣現象發生「襲擊」時,恐龍早已滅絕的證據。據了解,在「K-T」大滅絕邊緣以下時期的岩石層中,十英尺以內的岩石層十分缺乏這種恐龍化石,有人也將此處地域稱為「三米空白」。該「三米空白」理論也引發了一場關於「恐龍最後究竟發生了什麼」的問題爭論,有一些人還認為恐龍並沒有滅絕,只是最後進化成了「鳥的祖先」,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恐龍也許是最後慢慢走向滅絕的。
無論如何,這塊犄角化石看似已十分接近「三米空白」,這個發現也使科學家們開始重視起關於「毀滅性小行星導致恐龍滅絕」的理論,同時,來自耶魯大學的泰勒-萊森(Tyler Lyson)博士還表示,這次恐龍犄角化石的發現,充分說明了在大氣現象襲擊地球之前,恐龍並沒有慢慢的走向滅絕。從這塊化石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足以說明至少有一部分恐龍在小行星與地球碰撞之前仍然存活。同時也說明,在「三米空白」處並沒有非鳥類恐龍化石的存在,這就與曾經關於非鳥類恐龍在「K-T」大滅絕邊緣時期前就滅絕的理論相矛盾。(尚力)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因此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食草性恐龍的滅絕使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一千至兩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火山爆發說
火山爆發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發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龍大絕滅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
齊基基教授認為,白堊紀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從而,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並進而引起了陸地氣候的變化,因此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維持生存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現代海底火山爆發對海洋和大氣產生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是其影響程度比起6500萬年前發生的海底火山爆發的程度小多了。
齊基基教授認為,過去,科學界對海底火山爆發的情況了解得很少,現在需要對這種嚴重影響地球環境的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他舉例說,格陵蘭過去曾經生長著茂密的植被,但是當全球性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以後,寒冷的洋流改變流向後經過了格陵蘭,從此把這個大大的島嶼變成了冰雪覆蓋的大地。這是海洋水溫平衡變化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典型實例。海底火山活動是影響海洋水溫平衡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齊基基教授認為應該將海底火山的大規模爆發引起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作為研究恐龍絕滅問題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海洋退潮說
根據羅伯特-巴克的說法,海洋退潮,陸地之間相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或影響,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與傳播問題,恐龍有可能因此滅絕。
溫血動物說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後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里。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並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腳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左右,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么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少於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覆蓋著一層羽毛或毛發,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到底結論如何,目前還難下定論。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氣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懶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但是,這種學說有一個疑點,那就是恐龍不都是那麼龐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進洞里避難,所以這種學說也已不完善的地方,
自相殘殺說
因為氣候問題,使植物大量滅絕,從而使以植物為食的食草龍漸漸 自相殘殺滅亡,而肉食者,也因為沒有了食物,而變得地瘋狂,自相殘殺而滅絕。(疑點:既然是植物滅絕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為什麼吃昆蟲等的雜食性恐龍亦一同滅絕了,而其他的一些動物卻安然無恙呢?)
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疑點: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2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的探討。)
氣溫雌雄說
根據鱷魚現今情況,鱷魚的雌雄決定於處於卵期的氣溫,當氣溫高時,鱷魚(卵內)是雄性,當氣溫低時,鱷魚(卵內)是雌性,因為鱷魚保持了恐龍的原始形態,所以卵的雌雄問題很可能與恐龍類似.因為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驟降,導致幾乎所有的恐龍卵都成雌性,所以雌性恐龍在無雄性恐龍繼承下去的情況下,滅絕了。
物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1億6千多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龍,體長二十五米,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疑點: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米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繁盛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能單獨成立。
繁殖受挫理論
目前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陸續發現了古老爬行類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龍的蛋化石。按照形態結構,可以把恐龍蛋分為短圓蛋、橢圓蛋和長形蛋等種類。恐龍蛋的大小變化范圍很大,蛋殼厚度及其內外部「紋飾」、蛋殼結構及其殼層中的椎狀層和柱狀層比例變化范圍都存在不同的差異。為了深入開展恐龍蛋內部特徵的研究,科學家已經採用了很新的技術和多種方法,如掃描隧道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偏光顯微鏡,CT掃描儀等等。近年來,中國科學家首次採用CT技術對山東萊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進行了無損傷內部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了山東萊陽的一些恐龍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無法觀察到的恐龍胚胎。
氣候驟變理論
根據深海地質鑽探得到的資料,一些科學家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異常的變化,溫度忽然升高。這種變化使恐龍等散熱能力較弱的變溫動物無法很好地適應環境,引起其身體中的內分泌系統紊亂,尤其是造成雄性個體的生殖系統嚴重損壞。結果,恐龍無法繁殖後代,從而走向了最終的絕滅。
還有一種理論,雖然同樣是認為氣候驟變引起恐龍絕滅,但是推測的過程卻不一樣。這一派學者認為,在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北冰洋與其它大洋之間被陸地完全隔開,並在最後的日子裡,那咸鹹的海水因各種因素的作用漸漸地變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萬年前,分隔北冰洋與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發生了決口。大量因淡化而變輕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於北冰洋的水溫度很低,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層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溫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約20度。海洋溫度的下降又嚴重影響了大陸氣候,使大陸上空的空氣變冷。同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也迅速減少,引起了陸地上普遍的乾旱。陸地上的這些氣候變化產生的綜合結構就是,恐龍滅絕了。
氣候驟變造成恐龍絕滅的一條可能的途徑是嚴重影響恐龍的卵。一些科學家發現,在恐龍滅絕之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蛋的蛋殼有變薄的趨勢,說明在恐龍大絕滅之前有氣候急劇變化造成的作用。中國的一些古生物學家也發現,在一些化石地點產出的恐龍蛋中,臨近絕滅時期的那些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比其它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中的氣孔要少,這很可能與氣候變得寒冷乾燥有關。
大氣成分變化理論
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絕滅是生物歷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理論來試圖解釋其原因,但是至今沒有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定論。較為流行的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災難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是這一理論並不完善。因為恐龍是當時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其豐富的多樣性更是表現得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果是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災難引起了恐龍的滅絕,那麼為什麼鳥能夠度過劫難而一直生存的現在呢?這不能不促使人們再去尋找其它的思路來分析恐龍絕滅的原因。
現代科學分析使我們了解到,在地球剛剛形成的遙遠年代裡,空氣中基本上沒有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很高。後來,隨著自養生物的出現,光合作用開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製造氧氣的過程,從而改變了地球上的大氣環境。同時,二氧化碳一方面通過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積在地層里,另一方面也通過有機或無機的過程以各類碳酸鹽的形式沉積下來。這種沉積是一直進行的。
有證據表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而其後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卻較低。這種大氣成分的變化是否與恐龍滅絕有關呢?
眾所周知,每種生物都需要在適當的環境里才能夠正常地生活,環境的變化常常能夠導致一個物種的興衰。當環境有利於這一物種時,它就會興旺發展﹔反之,則會衰落甚至絕滅。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水等因素,還包括大氣的成份。那麼,大氣成份的變化會不會影響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處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境下會有生命危險,而有些動物甚至比人對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更為敏感。
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適應於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當時,盡管哺乳動物也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也許這正是由於大氣成分以及其它環境對它們並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於弱小的地位,發展緩慢。隨著時間推移,到了白堊紀之末,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境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1、恐龍的身體發生了不適,在新的環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象瘟疫一樣蔓延。2、新的大氣環境更適於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而那些孑遺的爬行動物則是少數既能適應舊環境,又能適應新環境的少數爬行動物物種。
大氣成分變化造成恐龍滅絕這一理論有兩個出發點,一個是中生代的大氣成份與現代不同。現代科學已能證明這一點。另一個是每種生物需要合適的大氣環境才能生存。現代科學也不難對此進行驗證。
遠古時代的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後來由於生物的出現,在光合作用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減少、氧氣的含量逐漸增加的這一過程也許可以解釋生物進化史中的很多現象。例如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這也是進化史中的一個難解之謎。大氣成份變化也可以對此作出解釋,因為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進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後於植物的起源,必須發生於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相當的程度時。因此,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必須以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這一點已經被科學所證明。
因此,對於恐龍絕滅來說,小行星的撞擊也許起了一定作用,但看來並非是最關鍵的因素。
除了上述的22種比較著名的說法之外,還有許多較鮮為人知的說法(如太陽黑子爆發、電磁擾動、地球磁場方向及強弱發生變化),至於哪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
綜合原因說
因為恐龍的滅絕只有在各種內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會發生,所以這種理論認為恐龍滅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一的原因很難導致恐龍滅絕,恐龍滅絕是多方面造成的。
但是無論當時發生了什麼,至少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恐龍對所發生的事件無法適應或改變。如果它們能夠適應或改變環境,那麼,它們還會那麼神秘地滅絕嗎?
恐龍是古爬行動動物,種類繁多,體型各異,小的體長不到一米,大的體長數十米,重達四五十噸。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們在地球上的陸地或沼澤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稱霸一時。
其他猜測
一、德國科學家最近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並導致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
據德國《科學畫報》雜志報道,來自波恩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約爾格.法爾教授介紹說,地球在6千萬年前曾陷入一次強烈的宇宙粒子流「風暴」中。在遭遇這樣的風暴時,高速進入地球大氣的各種粒子會達到平時的上百倍之多,將大氣中的分子「撕裂」成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結核,最終導致地球大氣中雲層增厚,降雨頻繁,氣溫急劇下降。
科學家認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發導致了地球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而不能適應此種氣候變化的恐龍也因此在較短時間內滅絕。
二、 近年來在內蒙古 巴音滿都呼 白堊紀末期的地層里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而且死後屍體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龍化石許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徵)。同時發現當地含化石的岩層是一種磚紅色的粉沙岩層,這種由大量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層積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環境。可以推測那次環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因為,如果地球的環境是在較長時間逐漸變化,恐龍種群是緩慢消亡的話,它們是不會留下這么大量埋沒時間相對集中的恐龍蛋化石和整群恐龍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數恐龍應是在生存環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毀滅性災難而大批死亡。
大量體現當時地球環境特徵的動植物化右均顯示,白堊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在,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一片以水衫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鱷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自然環境是決定生命存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發後,當那些身軀碩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濕熱環境不復存在時,即使有一些倖存下來,也無法適應相對寒冷乾燥、有冷暖季節區分的氣候環境而繼續生在。所以,大多數恐龍的絕跡便自然而然了。
還有一部分倖免於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羅紀就已經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由冷血動物進化為耐寒的能調節體溫的熱血動物(鳥類、哺乳類及人類)。當然,每次大規模物種進化後,總會有一些物種保留原狀,像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後,魚類還延續生存,爬行類中也有極少數(鱷、蜴蠍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萬年前恐龍的原始形態。
另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太陽系震動說」等。
63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大規模流星撞地球說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據外媒報道,科學家最新發現表明,大規模的流星撞擊或是導致恐龍滅亡的罪魁禍首。
該恐龍角是在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發現的,這里曾出土很多恐龍化石。該化石的地點位於白堊紀-第三紀(K-T)邊界的岩石層下13厘米處,該邊界是化石記錄中恐龍死亡的關鍵點。科學家相信這些恐龍在一場突發的全球性大災難後消失的,而非此前所稱的緩慢滅絕。
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墨西哥海岸,從而殺死所有的恐龍。有些懷疑者指出300萬年間並沒有恐龍化石的存在,從而致撞擊成為所有恐龍一夜消失的新證據。在K-T邊界岩石層地下10英尺處明顯沒有化石的存在,這個地區被俗稱為「三米長的缺口」。
「三米長的缺口」理論引起恐龍問題的爭議,有人認為它們進化成鳥,而有科學家認為恐龍緩慢死去。然而該恐龍角的發現逐漸填補了這個「缺口」,它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毀滅性小行星摧毀了恐龍的觀點。
耶魯大學泰勒·里松博士說道,「這表明至少有些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前還很好。這些表明缺乏非禽類(鳥)恐龍化石的缺口並不存在與之前的假設-非禽類恐龍在K-T邊界撞擊事件前就已滅絕,並不相符。」 科學家指出撞擊後形成的125厘米岩層完全沒有化石的存在。(編譯/嚴炎劉星)[4]
編輯本段
啟示

不論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發生過,恐龍的全部滅絕都將是一個奇特的事件。好在我們現在獲得了一些珍貴的恐龍化石,使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能夠進行。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謎會解開。同時我們應該知道,任何一種生物都要經歷產生、發展、繁榮、滅亡的過程,就象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一樣。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並不會因為那一物種龐大強盛而改變。恐龍滅絕了,隨後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更多的更高級的生物將把地球裝點得更加美好。

熱點內容
蘋果像素低為什麼比安卓好 發布:2025-05-14 19:13:23 瀏覽:459
安卓機微信怎麼設置紅包提醒 發布:2025-05-14 19:00:15 瀏覽:271
androidsystem許可權設置 發布:2025-05-14 18:56:02 瀏覽:970
mq腳本 發布:2025-05-14 18:45:37 瀏覽:25
仙境傳說ro解壓失敗 發布:2025-05-14 18:45:01 瀏覽:868
betweenand的用法sql 發布:2025-05-14 18:39:25 瀏覽:250
tplink攝像頭存儲卡格式化 發布:2025-05-14 18:37:08 瀏覽:347
安卓平板怎麼安裝excel的軟體 發布:2025-05-14 18:35:44 瀏覽:42
廣州數控圓弧編程實例 發布:2025-05-14 18:25:00 瀏覽:401
搭建伺服器能使用nodejs開發嗎 發布:2025-05-14 18:24:14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