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雲伺服器 » 雲伺服器模塊化

雲伺服器模塊化

發布時間: 2023-03-12 06:46:15

㈠ 選擇雲伺服器要考慮哪些因素

在選購雲伺服器之前,首先你需要明白雲伺服器和普通伺服器的區別,別弄混淆了。

普通伺服器的構成包括處理器、硬碟、內存、系統匯流排等,和通用的計算機架構類似,費用成本較高。雲伺服器無需提前購買硬體,即可迅速創建或釋放任意多台雲伺服器,一切計算均在雲端實現,降低開發運維的難度和整體IT成本。

接著,請你認真思考以下4個問題:

1. 你的網站類型

網站是以靜態還是動態為主?使用什麼網站程序?對運行環境有何要求?是否需要配置特定的環境?

2.你的網站訪問

網站的日均訪問人數和同時在線平均人數有多少?

3.網站數據大小

網站目前的數據量有多大,未來是否會持續快速增加?

4.網站目標用戶

網站是面向本地用戶?全國用戶?還是海外用戶?

這些情況與選擇機房、配置、帶寬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當你心中有答案的時候,就可以具體展開選購了。

1.CPU這樣選

如果網站訪問流量較大,動態頁面比較多,建議選擇2核以上的CPU。

2.內存這樣選

內存越大,則可用緩存越大,打開速度也就越快,建議選擇1G以上的內存。

3.硬碟這樣選

硬碟的大小要根據網站的大小來決定,在選擇時應該考慮留一部分的剩餘空間。

4.帶寬這樣選

帶寬越大,訪問速度就越快,支持的訪問人數也就越多,網站應用這類型的網站,至少要2M以上的帶寬。

5.操作系統這樣選

在選擇操作系統時,對哪種操作系統比較了解就選擇哪種操作系統,windows系統對asp程序支持較好,不過佔用內存較多;而linux系統對php程序支持較好,更省內存。

6.機房、線路這樣選

如果網站針對的是本地用戶,則選擇本地機房;針對的是全國用戶,則選擇國內機房;針對的是海外機房,則選擇海外機房。同時根據這些選擇單線、雙線或多線的機房線路。

7.購買時長

雲伺服器購買時長可自由選擇:月付、年付等,購買時間越長越劃算。

8.售後服務

雲伺服器的售後服務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有時不免會遇到一些諸如線路故障等突發狀況,這需要售後的運維人員來解決,因此要看雲服務提供商能否提供7X24小時服務。

唯一網路作為國內知名的雲服務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擁有14年運維經驗,專業的服務團隊可7*24小時保障網路,提供優質的服務。「唯雲公有雲服務平台」產品被認定為2019年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唯雲雲伺服器具有突出的性價比優勢、輕量化優勢、海內外多節點等優勢,是采購人員不錯的選擇。

https://www.wy.cn/computing/wcloud?utm_source=wemedia

㈡ 如何選擇合適的雲伺服器平台

一、選擇配置:首先結合自己或企業網站的需要挑選雲伺服器配置。一般首先需要了解網站的開發程序、資料庫、所需空間大小、帶寬等。
1) 如果您是建立一個HTML、PHP的少量圖片,更新不是很頻繁的,不需要Mysql資料庫的企業或個人網站,
那麼我們推薦您選購:經濟型主機,靜態展示類網站首選。經濟實惠而且足夠您使用。
2) 如果您是建立初創型中小企業網站,以ASP.NET或PHP+MSSQL或MYSQL資料庫,那麼建議您選購的雲伺服器應在基本型以上配置。
3) 如果您是建立企業/政府官網、社區、團購、軟體資訊、游戲、軟體類門戶網站,大型社區/論壇,以ASP.NET或PHP+MSSQL/MYSQL資料庫為主,有大量圖片、動畫,且需要經常更新的企業或個人網站,建議您選擇標准型、增強型,或由多台雲伺服器共同提供服務。
二、選擇線路:關注機房網路的特性,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機房線路。。
1) BGP線路:多線路機房,中國電信、聯通、移動、教育網等多線接入,這樣可以確保您的網站能夠在全國范圍內能被所有客戶快速訪問。
2) 單線線路:是指電信、聯通、移動等 單線線路,單線線路最大的優點是帶寬價格便宜,同一運營商網路內網路穩定性好。
3) 雙線線路:是指電信和聯通相結合的線路,能夠很好的保證電信和聯通用戶訪問速度。帶寬價格便宜。
4) 香港線路:國際帶寬接入,不存在國內電信跟聯通互聯不互通的問題。最大的優勢是無需備案即可使用。

㈢ 騰訊雲怎麼樣呢

騰訊雲有著深厚的基礎架構,並且有著多年對海量互聯網服務的經驗,不管是社交、游戲還是其他領域,都有多年的成熟產品來提供產品服務。騰訊在雲端完成重要部署,為開發者及企業提供雲服務、雲數據、雲運營等整體一站式服務方案。
具體包括雲伺服器、雲存儲、雲資料庫和彈性web引擎等基礎雲服務;騰訊雲分析(MTA)、騰訊雲推送(信鴿)等騰訊整體大數據能力;以及 QQ互聯、QQ空間、微雲、微社區等雲端鏈接社交體系。這些正是騰訊雲可以提供給這個行業的差異化優勢,造就了可支持各種互聯網使用場景的高品質的騰訊雲技術平台。

㈣ 5G雲伺服器怎麼樣

5G雲網路計算是中國領先的雲計算公司,採用前沿雲計算技術,專注打造專業的公共雲計算服務,5G雲主機13年老品牌:虛擬主機、域名注冊、VPS主機、雲伺服器等,5G雲怎麼樣!30餘萬個虛擬主機網站及200餘萬個域名用戶的共同選擇!

5G雲網路是國內首批通過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部認證並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的知名網路服務平台。 5G雲網路一直秉承"以人為本、客戶為尊、永續創新"的價值觀,堅持"以微笑收獲友善,以尊重收獲理解,以責任收獲支持,以謙卑收獲成長"的行為觀向客戶提供全面優質的互聯網應用服務。

5G雲國際站

信息增值業務

互聯網+設計

5G雲技術運維服務中心擁有一支由數十名資深網路安全專家、軟體工程師和項目管理專家組成的專業隊伍。構建了365天不間斷的穩定運行保障體系,伺服器集群分布於國內外10多個頂尖IDC數據中心。各數據中心均部署7x24小時現場維護人員,金盾、黑洞等高性能硬體防火牆、電信級網路實時監控系統等,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高效率、高安全性的7x24小時專業運維保證。5G雲與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及北京雙線、上海雙線、鄭州多線等多家國內頂級機房深入合作,機房資源覆蓋全國,強力保證為客戶提供優質穩定的網路資源與機房服務,完美解決南北互聯互通問題。

環境保障

機房整體抗地震級別高達8級,地板承重達800/平方米;多台空調機採用側送和風管輸送相結合的方式送風,保證通風、恆溫、恆濕。機房溫度:15-25攝氏度,相對濕度:30%-70%;絕緣地板設計,溫度煙霧感應消防系統、防火報警探測頭,遇火情時系統自動報警,並啟動氣體自動滅火器滅火。

電力保障

兩路一類市電採用10KV三相線路,互為主備用;雙路冗餘大功率智能UPS系統,保證持續供電;雙備份柴油發電機組後備電源,保證99.9%持續電力供應;交流電220V50HZ(16A或25A)標准19英寸機架,每台機架採用雙路UPS電源直接供電。

安全保障

專業保安24小時值守,進出機房驗證登記制度;數據中心安裝美國AV公司的閉路電視監控系統,提供全智能化管理。電視牆監控系統專人7*24小時值守,所有錄像保存三個月以上;數據中心安裝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非接觸式IC卡電子門禁系統及指紋識別系統,採用先進的資料庫管理,IC卡內保存有持卡人編號、進出區域限制、時間限制等資料,只有經過特殊授權的人員才能進入重要區域。

網路保障

30G光纖直連ChinaNet四川骨幹節點,有效保障網路的穩定性和高速性;CISCOGSR12008(或JUNIPERM20)高端路由器支撐IDC內部骨幹;IDC內部重要網路設備採用雙點備份,避免單點故障,增強網路可靠性;數據中心設有DNS伺服器,為您提供正向、反向解析域名服務。

技術支持

公司擁有雄厚的維護和支持力量,其資深專業工程師具備多年電信機房管理、互聯網網路維護及網站建設維護經經驗,將為您提供從機房設備維護、網路實時監控到網路設備故障排除等全方位的7*24小時的專業技術支持。真正實現在24小在線售後的服務方針。

虛擬主機

1、5G雲擁有良好口碑的品牌優勢,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被國外權威主機評測機構評測為中國排名第10名的專業虛擬主機服務商,強大的品牌優勢讓您用的放心!

2、5G雲採用獨特的第六代高級虛擬主機系統、數據雙重保護、軟硬體/透明防火牆三重保障,SSL加密技術,保證數據安全。獨有的千M「黑洞」防DDOS攻擊防火牆,全面為您的網站保駕護航!空間域名自由綁定,空間主機及郵件系統可用於任何域名,包括子域名,完善在線管理功能。

3、免費贈送功能強大的網站統計報告,業內首家提供日流量、月流量報表(GB/月),在線查看WEB訪問日誌,實時掌握網站訪問信息,如虎添翼般讓您的網上空間發揮最大功效4、5G雲自主開發的超強控制面版,包括計數器、留言板、資料庫管理、JAVA控制工具箱,空間使用狀況、郵件管理、郵件空間管理、多項密碼修改、DNS自動同步、在線升級、在線查看WEB日誌、RAR文件解壓、自定義錯誤頁面、網站備案等個性服務,其它多項基礎服務,體貼周到。5、主機位於四川電信vip專用機房和北京中關村數據雙線機房,其5G多芯光纖帶寬與CHINANET骨幹網高速連接,數據等級全國最高。運行速度普遍比國內同類虛擬主機供應商快50%。伺服器為雙CPU:xeon2.8*2內存:2GEcc硬碟:73Gscsi*2(RAID1),WIN2000/2003操作系統;全部採用DELL品牌伺服器,硬體配置隨時更新,保證業內領先。

6、完整的產品線:五大類共32個類型的虛擬主機產品,從低端和高端,從普通Html空間到Java,從電信到網通,從Windows系列到Linux系列,5G雲應有盡用,讓您放心選擇!

7、全面提供支持ACCESS、MYSQL、SQLSERVER2000等各類資料庫。購買主機免費贈送企業郵局、贈送日誌空間、贈送訪問統計、贈送access,mysql等資料庫。

8、不間斷7*24小時全程服務,每三分鍾自動監視一次所有的伺服器。

無障礙技術支持:24×7×365制技術支持,微笑面對任何用戶。提供全球免費電話、QQ,MSN在線服務,溝通無障礙。

9、伺服器採用超線程技術,多線程在多處理器上並發運行,有效防止一個用戶的程序卡死而影響到其他用戶程序的情況

10、郵件空間和虛擬主機空間放置於不同主機,完全做到空間分離;

11、實時病毒保護系統/黑客入侵檢測系統/服務應用防火牆/全智能抵抗紅色代碼、沖擊波等惡性蠕蟲病毒。

12、每7天備份一次用戶數據,用戶可以隨時免費恢復到7天前的數據狀態,有效降低意外情況造成的損失,免費支持自助數據恢復功能,業內首創!即使出現伺服器硬體損壞,我們的備份機制和災難恢復系統也可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用戶數據

13、團隊經驗豐富:5年伺服器維護經驗,讓您放心使用。

14、虛擬主機、域名注冊、企業郵局等業務全部在線實時開通、自主管理。

15、5G雲虛擬主機試用7天,滿意再付款!

16、獨有的CDN網路加速功能,徹底解決"南北互通"問題!

17、同時提供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和北京中關村雙線機房供用戶選擇,徹底解決"南北互通"問題!

18、性價比高:在同行業中一直保持低價高品質的服務策略,讓您真正物超所值。

19、免費提供非經營性icp證申請服務及備案相關咨詢,自動上傳備案證書,自動放置證書編號,讓您輕鬆通過網站備案![3]

伺服器優勢

  1. 國內伺服器提供商、品牌保證,近萬名伺服器客戶的共同選擇...

  2. 國內性價比高的伺服器,10大機房,自由選擇,實時開通!

  3. 免費提供「5G雲網站管理助手」Linux平台免費贈送WDCP控制面板,不懂技術也能用!

  4. 超強的伺服器管理平台,在線重啟、自助重裝、切換系統(win2003/Linux)等。

  5. 可以月付,使用滿意後再長期購買,風險小!

  6. 7X24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支持。

  7. 機房資源豐富,電信、聯通、雙線、多線、港台、美國,滿足您的各類需求!可自主切換機房(業內獨家提供)

  8. 提供每周異盤數據備份,防止硬碟損壞、數據誤刪除的風險。獨家提供隨時找回備份盤數據及自主恢復備份功能!

  9. 內存大!同行1G 伺服器的價格可在我司購買到2G內存的伺服器!

  10. 備案系統強大易用、流程最優!

產品特色

Hyper-V與其他的虛擬化平台相比,突出的特點就是精簡了結構提高了性能,下面我們用VirtualServer作為傳統虛擬化技術的代表與Hyper-V進行對比。Hyper-V和VirtualServer雖然同為微軟的伺服器虛擬化產品,卻有著很顯著的區別:Hyper-V在構架上已經完全不同於後者,可以說是微軟在虛擬化技術上的一個突破性進展。2014年市場上較主流配置的VPS一般是256M或512M內存,最低的有128M的,這經常會導致系統內存資源不足,特別是運行Mysql或Mssql的情況下,內存耗盡後系統響應速度非常慢;為了給用戶提供優質的VPS使用體驗,5G雲整合資源,在業內率先推出1G內存的VPS,價格卻跟其他服務商256M內存的產品相仿;伺服器CPU採用二顆四核至強5405,其性能是酷睿系列的5倍以上;硬碟採用萬轉SAS硬碟陣列,SAS硬碟傳輸數據可以達到3.0Gbit/sec,是SATA硬碟傳輸速率的2倍左右。虛擬化軟體採用hyper-v,hyper-v占系統資源很少,性能遠優於vmware。用戶間的彼此隔離靈活性和直接控制VPS。對VPS的全面控制:運行任意應用軟體、創建任意定製的配置。

高安全性更高的安全性同時意味著更高的服務可靠性。

資源控制和峰值性確保用戶得到更高水平的服務和資源。允許峰值性使用閑置的伺服器資源,提供了一個好於獨立主機水平的服務(許多低端的獨立伺服器資源都次於DS所用伺服器的水平)模板和應用程序套件獲得新的應用。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能及時更新,降低安全風險。控制面板功能:重啟動、重裝、備份、恢復,升級等。輕松遷移機房:多個機房可選,無縫升級和遷移時無需停止服務。可滿足從低到高幾乎全部主機服務的需求。

㈤ 雲OS的產品

一般來講,國內外大的網站,比如Google、網易、騰訊等,都有該類產品,但由於該系統是各自的核心競爭力,都是自產自用,並對外發售。比如市面上的兩家廠商,一是VMware的vSphere,該產品是虛擬化技術衍生出來的,管理的設備數量有限;二是浪潮的雲海,浪潮雲海是第一款國產的雲計算中心操作系統,採用「linux+Xen」開放標准技術路線,支持分布式計算、分布式存儲等,性能更好、可用性更強、成本更低,但是要到2010年底才能發布。兩者的不同處在於:浪潮雲海OS是一個產品化、模塊化的通用雲操作系統,適合於各種類型的雲計算應用;VMware的產品更多是針對虛擬化整合,面向私有雲等小規模雲應用;
Vmware與浪潮雲OS的具體區別為:
1、共享存儲與分布式雲存儲:VMware雲操作系統依賴於共享存儲,一旦共享存儲宕機,將導致所有虛擬機業務的崩潰;浪潮雲海雲操作系統構建了塊設備的雲存儲,安全性更高。
2、大規模管理架構;浪潮雲海OS採用多級聯管理體系,可以通過級聯方式實現資源的整合管理,可以有效實現萬量級的資源管理。管理能力更強,適用性更好;VMwareOS管理規模較小。
3、資源調度與節能管理:浪潮雲海OS可有效實現大規模基礎軟硬體資源監控,可以完成長期的業務負載和資源情況的統計分析,可以依據負載情況實現業務、資源的動態調度,在滿足客戶需求情況下,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對夜間、節假日時的閑置資源,可自動轉入節能模式,符合綠色、低碳的數據中心運營需求。
4、業務管理:VMware雲OS側重於硬體資源的管理,包括計算、存儲和網路;浪潮雲OS,即可以管理硬體資源,還可以管理軟體資源,包括單機OS、資料庫、中間件等。 雲伺服器(Elastic Compute Service, 簡稱ECS)是一種處理能力可彈性伸縮的計算服務,其管理方式比物理伺服器更簡單高效。雲伺服器幫助您快速構建更穩定、安全的應用,降低開發運維的難度和整體IT成本,使您能夠更專注於核心業務創新。比如,阿里雲服務就是做的比較完善的生態系統。 負載均衡 SLB 負載均衡(Server Load Balancer,簡稱SLB)是對多台雲伺服器進行流量分發的負載均衡服務。SLB可以通過流量分發擴展應用系統對外的服務能力,通過消除單點故障提升應用系統的可用性。 關系型資料庫服務 RDS 提供安全穩定雲資料庫服務!
關系型資料庫服務(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簡稱RDS)是一種穩定可靠、可彈性伸縮的在線資料庫服務。RDS採用即開即用方式,兼容MySQL、SQL Server兩種關系型資料庫,並提供資料庫在線擴容、備份回滾、性能監測及分析功能。RDS與雲伺服器搭配使用I/O性能倍增,內網互通避免網路瓶頸。 開放存儲服務 OSS 開放存儲服務(OpenStorageService,簡稱OSS),是阿里雲對外提供的海量,安全,低成本,高可靠的雲存儲服務。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API(REST方式的介面),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互聯網設備上進行數據上傳和下載。 開放數據處理服務 ODPS 開放數據處理服務(Open Data Processing Service,簡稱ODPS)提供雲端數據倉庫服務。適用於金融、零售、製造業和電商企業的BI團隊進行海量數據分析和挖掘。 開放結構化數據服務 OTS 開放結構化數據服務(Open Table Service,簡稱OTS)是一種支持海量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存儲與實時查詢的服務。 內容分發網路 CDN 內容分發網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簡稱CDN)將加速內容分發至離用戶最近的節點,縮短用戶查看對象的延遲,提高用戶訪問網站的響應速度與網站的可用性。 開放緩存服務 OCS 開放緩存服務(Open Cache Service,簡稱OCS)為在線緩存服務,實現熱點數據的快速響應及數據的持久化保存;支持Key-Value的數據結構,兼容Memcached協議。 雲引擎 ACE 雲引擎(Aliyun Cloud Engine,簡稱ACE)是一個基於雲計算基礎架構的網路應用程序託管環境,幫助應用開發者簡化網路應用程序的構建和維護,並可根據應用訪問量和數據存儲的增長進行擴展。 ACE支持PHP,NODE.JS語言編寫的應用程序;支持在線創建MYSQL遠程資料庫應用。 安全與監控 雲盾
雲盾為客戶提供基於雲端的DDoS防禦、入侵防禦及網站的應用安全監測等全方位的安全防禦服務。 雲監控 雲監控高效全面的監控雲伺服器和站點,幫助用戶時刻掌握雲服務運行狀態。
負載均衡
負載均衡(Software Load Balancing,簡稱SLB)通過設置虛擬IP,將位於同一數據中心的多台雲伺服器資源虛擬成一個高性能、高可用的應用服務池,再根據應用特性,將來自客戶端的網路請求分發到雲伺服器池中。SLB 會檢查池中雲伺服器的健康狀態,自動隔離異常狀態雲伺服器。同時,SLB 還可以增強雲伺服器池的抗攻擊能力、安全隔離應用和雲伺服器。雲伺服器無須特殊設置即可透明接入SLB。
雲盾
為雲伺服器提供一站式安全增值服務,包括安全體檢(網頁漏洞檢測、網頁掛馬檢測)、安全管家(防DDOS 服務、埠安全檢測、網站後門檢測、異地登錄提醒、主機密碼暴力破解防禦)等功能。
雲監控
為雲伺服器提供第三方監控服務,可以及時發現故障並通過多種方式告警,包括網站、Ping、TCP埠、UDP埠、DNS、POP3、SMTP、FTP等監控。雲監控除了可以為ECS 提供安全有效的監控服務外,還能夠為其他自由伺服器提供監控服務,用戶只需要通過簡單的配置即可實現各種監控需求。 開放存儲服務(OSS)是阿里雲對外提供的海量、安全、低成本和高可靠的雲存儲服務。OSS 支持海量的文
件儲存,同時在多個地方調用呈現,極大地簡化了用戶數據管理、遷移和更新的工作。
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RESTful 介面,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互聯網設備上進行上傳和下載數據,也可以使用Web 頁面對數據進行管理。OSS 已經在多個雲存儲服務、電子商務網站和手機應用網站中使用,提供包括圖片、軟體和音視頻文件在內的存儲和互聯網訪問服務。
海量
用戶可以存儲和管理多達上千億個數據對象(data object,可以是任何內容的文件,如數據記錄,圖片,流媒體文件等),每個數據對象大小可達20GB。OSS還能通過對象組合的方法構建最大5TB的單一對象。
安全
OSS使用加密對來保證用戶數據被安全訪問,對於指定為私有的數據,只有使用加密對才能訪問。用戶可以隨時設定自己的數據訪問許可權。
高可用、高可靠
OSS擁有數據自動冗餘、故障自動恢復的能力。OSS向用戶承諾服務全年可用性99.9%,數據可靠性大於十個9。
多功能
OSS支持類似傳統文件系統的目錄結構,便於用戶組織數據。存儲在OSS的每個數據對象都擁有唯一的URL,便於用戶在網頁或移動應用上展示。OSS提供了PHP,Python,Java等多種語言的SDK。
低成本
用戶按照每天實際的資源使用付費,無需為高速增長的業務提前付出費用。 開放結構化數據服務(Open Table Service,簡稱OTS)是構建在飛天內核之上的海量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存儲與實時訪問的服務。
OTS以數據表的形式組織數據,保證強一致性,提供跨表的事務支持,並提供視圖和分頁的功能來加速查詢。用戶可以通過RESTful API來使用服務,也可使用Web 頁面對數據進行管理。同時,OTS 提供多語言SDK以簡化用戶的編程。OTS適用於數據規模大且實時性要求高的應用。
數據安全可靠
OTS 服務運行在飛天內核之上,所有數據都有3 份備份;OTS 服務會自動處理集群中的硬體和軟體錯誤,對用戶屏蔽這些錯誤;用戶的數據在存儲層完全隔離,並且用戶對數據的訪問必須通過身份驗證。
可擴展性
OTS 支持超過百TB 數量級的數據,通過對表進行橫向切分(partitioning)來實現規模的擴展;數據分片均勻地散落到多個存儲節點上,並且數據分區在增長之後會自動分裂以達到分區的動態平衡。因此,可以通過增加機器和調整調度實現服務整體規模的擴展。
靈活的數據模型
表包含任意多行的數據,每一行可以包含任意多個列,不需要在創建表的時候指定schema,支持視圖和表組等高級功能。
簡單高效的API
支持單行與多行的讀寫操作,支持事務操作。單行讀寫操作的延遲在10 毫秒級別。
全託管式服務
OTS服務會根據用戶的數據規模和QPS 需求進行合理的調度和調優,用戶無須關心資料庫的管理、調優和容錯處理。這樣,用戶可以專注在應用層邏輯,通過OTS 節省成本。此外,OTS 還向用戶提供詳細的資源使用統計、性能指標和操作日誌,方便用戶調查錯誤和分析應用的行為。 關系型資料庫服務(RDS)提供了即時接入、彈性伸縮,可用而且可靠的資料庫服務,幫助用戶把基於傳統關系型資料庫的各類應用搬到雲上。
RDS通過Web方式為用戶提供可以在幾分鍾內生成並投入生產的、經過優化的資料庫實例,支持MySQL和微軟SQL Server這兩種關系型資料庫,適合於各行業中小企業的關系型資料庫應用。
安全穩定
RDS 集群處於多層防火牆的保護之下,可以有力地抗擊各種惡意攻擊,保證數據的安全。允許您設置訪問白名單,免除安全隱患。
數據可靠
RDS 採用主從熱備的集群架構方式,當出現硬體故障時,30 秒內完成自動切換。建議您的應用程序支持資料庫連接自動重連。
自動備份
RDS 根據您自定義的備份策略自動備份您的資料庫。防止數據丟失和誤刪除,保證您的數據安全可靠。
管理透明
您無需維護資料庫,只需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RDS 實例,部署簡單快速。大大節省用戶的硬體成本和維護成本。

㈥ AMD EPYC的模塊化和NUMA之路

看起來似乎有強行把晶元設計和數據中心建設拉到一起尬聊的感覺,但世間也沒有那麼多的一見如故,一些有意義的討論未嘗不是從尬聊開始的。

就我個人而言,今年已經多次在關於數據中心的文章和(線上)分享中提到AMD:「從1月29日開始到2月6日,騰訊會議每天都在進行資源擴容,日均擴容雲主機接近1.5萬台,8天總共擴容超過10萬台雲主機,共涉及超百萬核的計算資源投入,全部由騰訊雲自研的伺服器星星海提供支撐。」這款伺服器基於AMD去年8月發布的代號Rome(羅馬)的第二代EPYC處理器,最大的特點就是核多——雙路配置再算上超線程,一台採用騰訊雲定製版EPYC處理器的星星海伺服器可以為雲伺服器提供多達180個核——也就是說,這100萬核伺服器資源,「只」需要不到6000台該款自研伺服器即可滿足。

騰訊雲星星海SA2伺服器採用2U高度結合類似遠程散熱片(remote heat-sink)的設計,配合6個60mm風扇,據稱可以支持2個300W級別的CPU(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公開版本最高TDP為280W)

實際上,官方名稱為AMD EPYC 7002系列的第二代EPYC處理器最多能提供64個核芯、128個線程,騰訊雲定製版本選擇了48核芯(96線程)而已。至少在CPU的核數(core count)上,AMD給Intel(英特爾,昵稱「大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上個月英特爾發布了代號為Cooper Lake的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Xeon Scalable Processor,XSP),主打四路和八路市場,四路配置可提供112核芯224線程,核數上堪與雙路EPYC 7002系列抗衡,為10nm製程的Ice Lake爭取時間。

摩爾定律難以延續的後果就是CPU的功耗持續攀升,第一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公開版)里TDP最高的205W,到第三代已是尋常,250W算是克制——畢竟要考慮四路的散熱需求

話說上一次AMD搞得大英如此狼狽,還要追溯到本世紀初的64位路線之爭。眾所周知,英特爾是x86及其生態(特別是軟體生態)的締造者,屬於「親媽」級別,AMD充其量是個「後媽」。但是,x86幾十年的發展史證明,「親媽」未必就比「後媽」更了解孩子的發展潛力。也可以前一陣大火的劇集《隱秘的角落》為例,看完就會發現,對於朱朝陽的隱藏能力,後媽的認知似乎先於親媽。

Cooper Lake:你看我還有機會嗎?

簡單的說,Intel建立發展x86生態,AMD堅定捍衛x86路線——不斷改造作為生態核心的x86處理器,煥顏新生

盛衰無常:架構與製程的雙簧

雖然已經在過去十年中逐漸淪為愛好者口中的「牙膏廠」,但在歷史上,英特爾一直不乏創新精神。對待x86的態度可以算是這種精神的一個體現,起碼在進入64位時代之前,英特爾其實不太瞧得上x86,總覺得這個娃太low——可能是親媽更了解孕育過程中的種種先天不足吧——幾次三番地在重大的轉折點,想要「與時俱進」,重起爐灶,帶給用戶「船新體驗」。反而是AMD屢屢在關鍵時刻出來捍衛x86,通過翻新加蓋來維持其生命力。

64位是關鍵的轉折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還是32位的x86剛「插足」伺服器市場不久,英特爾選擇與惠普(HP)聯手開發基於IA-64架構的Itanium(安騰)作為接班人,與已經64位了的RISC陣營大佬們對抗。然而,AMD認為x86還可以搶救一下,決定通過64位擴展來「續命」,並在2003年4月發布首款64位x86處理器Opteron,兩年後又把x86(-64)帶入多核時代。

此時,英特爾已經在IA-64的路上走了十多年。時過境遷,當初設定的目標並沒有實現,而x86擴展到64位和多核之後,不僅軟體和應用的生態系統得到了完整的繼承,性能也完全可以一戰。用戶用腳投票,大英不得不從。

第二代EPYC處理器發布會上,Google出示2008年7月9日上線的其第100萬台伺服器的照片,追訴與AMD的革命友情……還是台四路伺服器

英特爾痛定思痛,決定用架構和製程構築雙保險,在2007年提出了Tick-Tock(取自於時鍾的「嘀-嗒」周期)量產模式,即先通過製程升級將晶元面積縮小,是為Tick;再基於操練純熟的製程改用新的微架構,是為Tock。當時的英特爾工廠在技術和產能上都占據明顯優勢,只要架構上回到正軌,左右手組合拳一出,產量受限的AMD哪裡支撐得住?在2008年推出Nehalem微架構之後,英特爾終於奪回主動權。

在英特爾施加的強大壓力下,AMD在處理器架構上也犯了錯誤,2011年推出的Bulldozer(推土機)架構採用了即使現在看來也過於激進的模塊化設計。隨著2012年英特爾開啟至強E5時代,AMD在節節失利後不得不退出伺服器市場,上一個巔峰期徹底結束。

有道是: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先賢曾經曰過:縱有架構、製程雙保險,奈何CEO是單點。2016年英特爾推出最後一代至強E5/E7(v4),這是英特爾首批採用14nm製程的伺服器CPU,同時也宣告了Tick-Tock模式的終結,改用Process–Architecture–Optimization (製程-架構-優化)的三步走模式。

在這個可以簡稱為PAO的模式里,雖然仍是先製程、後架構的節奏,但新加入的優化不管是針對兩者中的哪一個還是兼而有之,都起到了拉長製程換代周期的效果。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已經是第四波採用14nm製程的伺服器CPU,14nm後面的「+」都數不清楚有幾個了——還好預計年底發布的Ice Lake將終止這個「土撥鼠之日」式的製程循環。

架構層面上,從代號Skylake的初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開始,由環形匯流排改為6×6的2D-mesh,然後持續「優化」。在架構的角度,Mesh和環形匯流排都屬於所謂傳統的單片(Monolithic)式架構,優點是整體性好,涉及到I/O的性能比較有保證;缺點是對製程不太友好,隨著規模的擴大,譬如核數和Cache的增加,良率上的挑戰很大,高端產品的成本下不來,這對於追求高核數的雲計算服務提供商顯然不是個好消息。


至強E5/E7 v4的四環(2組雙向環形匯流排)與至強SP的6×6 Mesh架構

關鍵時刻,又是沉寂多年的AMD挺身而出,接盤Tick-Tock,以自己的方式「維護」摩爾定律。

這個方式,就是模塊化。

MCM:同構對等模塊化的利與弊

先簡單回顧一下AMD之前的模塊化設計為什麼會失敗。 Bulldozer架構的模塊化設計,建立在AMD對未來應用趨勢的不靠譜假設上,即整數(Integer,INT)運算將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結論是增加整數運算單元,減少浮點(Floating Point,FP)運算單元。 於是,Bulldozer架構很「雞賊」的採用了兩個(具有完整整數運算單元的)核芯共用一個浮點運算單元的模塊化設計,兩個模塊就可以提供4個核芯(但只有2個浮點運算單元),6核以此類推。

模塊化本身並沒有錯,Intel Nehalem的模塊化設計就很成功。Bulldozer錯在「拆東牆補西牆」,結果連補強都算不上

不用放馬後炮,這也是一個妄揣用意(用戶意志)的行為。即使是在AI大行其道的今天,第二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已經支持INT8加速推理運算,也不能和通常意義上CPU的整數運算劃等號。貿然押寶,錯了當然怪不得別人。

不難看出,Bulldozer的模塊化,與之前Intel Nehalem架構的模塊化設計,只限於架構層面,並不是為製程考慮——CPU不論幾個模塊多少核,都是作為一個整體(die)來製造的,畢竟十年前製程還沒到瓶頸。

然而,到了AMD以代號Naples的(第一代)EPYC處理器重返伺服器市場的2017年,摩爾定律放緩的跡象已很明顯。同樣的14nm(可能還沒有英特爾的先進)製程,AMD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核芯?

EPYC系列處理器基於AMD的Zen系列架構,從Zen、Zen+到Zen 2,以及規劃中的Zen 3的發展路線,有點像前面提到的Tick-Tock:開發一個良好的基礎然後交替演進,不斷優化。

與先輩們不同,Zen系列的模塊化明顯側重於解決製程面對的挑戰,即晶元在物理上被切割為多個die(比較小的晶元更容易製造,良率有保證,有利於降低成本),通過Infinity Fabric(IF)互連為一個整體,所以每個die就是一個模塊,但不一定是模塊化設計的最小單位。

第一代EPYC處理器的4個die及Infinity Fabric示意

還是從初代EPYC處理器所採用的Zen架構說起。Zen確立了該系列計算單元模塊化的最小單位CCX(Core Complex,核芯復合體),每個CCX包括4個Zen核芯(Core),以及8 MiB共享L3 Cache,每核芯2 MiB。

從AMD公開的示意圖來看,各片(Slice)L3 Cache之間的連接方式像是full-mesh(全網狀,即每兩個點之間都有直接連接,無需跳轉),CCX內部的跨核芯L3 Cache訪問是一致的

Zen的CCD里除了2個CCX,還有2個DDR內存控制器(各對應1個內存通道),用於片上(die之間)互連的Infinity Fabric(IF On-Package,IFOP),而CPU之間互連的Infinity Fabric(IF Inter-Socket,IFIS)與對外的PCIe通道是復用的——這個知識點在後面會用到。

晶元層面的模塊是CCD(Core Complex Die),包括2個CCX,共8個Core、4 MiB L2 Cache、16 MiB L3 Cache。官方名稱為AMD EPYC 7001系列的第一代EPYC處理器只有CCD這一種(die層面的)模塊,所以每個CCD除了2個CCX,還有大量I/O介面器件,包括DDR、Infinity Fabric/PCIe控制器,CCX佔CCD面積的比例只比一半略多(56%)。

這個多晶元模塊(multi-chip mole,MCM)架構的代號為Zeppelin(齊柏林),四個這樣的「復合型」CCD構成完整的第一代EPYC處理器,最多能提供32核芯、64 MiB L3 Cache,直接減少CCD的數量就會得到面向PC市場的高端(2×CCD)和主流產品(單CCD)。

按照AMD提供的數據:每個die的面積為213mm²(平方毫米),4個die的MCM封裝總面積為852mm²,如果要用大型單一晶元來實現,面積可以縮小到777mm²,大約節省10%,但是製造和測試成本要提高約40%,完全32核的收益下降約17%、成本提高約70%。投入產出比當然非常劃算,也變相的說出了大英的苦衷——可是,後者為什麼還在堅持單片路線呢?

MCM這種完全對稱的模塊化方案,如果套用到數據中心領域,相當於一個園區,幾棟建築結構和功能完全一樣,都包含了機房、變配電、柴發、冷站、辦公和接待區域等。好處當然是彼此之間沒有硬性依賴,每棟建築都可以獨立作為數據中心使用,照此復制就可成倍擴大規模;缺點是沒有其他類型的建築,而有些功能還是需要專門的建築集中和分區管理的,譬如人員辦公和統一接待……

如果一個數據中心園區只有黃框里這一種建築(模塊)……實際上,加上左邊的66KV變電站,這里也只是整個園區的一角

況且,與絕大多數的數據中心園區不同,CPU對各模塊之間的耦合度要求高得多,否則無法作為一個整體來運作,分工合作快速完成數據處理等任務。而這,正是MCM方案的局限性所在。

第一代EPYC的每個CCD都有「自己的」內存和I/O(主要是PCIe)通道,加上CCD之間的互連,每個CCD的外部I/O都很「重度」

多晶元(對稱)設計、全「分布式」架構的特點是內存和I/O擴展能力與CCD數量同步,隨著核芯數量的增加,內存和I/O的總「容量」(包括帶寬)會增加,這當然是優點,但缺點也隨之而來:

首先是局部性(locality)會降低I/O的性能,主要是跨CCD的內存訪問時延(latency)明顯上升。因為每組(2個)CCX都有自己的本地內存,如果要訪問其他CCD上連接的內存,要額外花費很多時間,即所謂的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非一致性內存訪問)。雖然Zen的CCD上有足夠多的IFOP,讓4個CCD之間能組成全連接(full-mesh),無需經其他CCD跳轉(類似於CCX內4個核芯之間的狀況),但I/O路徑畢竟變長了;如果要訪問其他CPU(插槽)連接的內存,還要經過IFIS,時延會進一步上升。

CCD里的兩個CCX也通過Infinity Fabric連接,同樣會增加跨CCX的Cache訪問時延

根據AMD提供的數據,不同內存訪問的時延水平大致如下:

隨著訪問路徑變長和復雜,時延以大約一半的比例增加,這個幅度還是很明顯的。

同一個CCD里的內存訪問沒有明顯差異,而跨CCD的內存訪問,時延增加就很明顯了

然後是PCIe,前面已經有圖說明,Zen用於CPU之間互連的IFIS與PCIe通道是復用的,即單路(單CPU)的情況下全都用於PCIe通道,共有128個;雙路(雙CPU)的情況下每個CPU都要拿出一半來作為(兩者之間的)IFIS,所以(對外的)PCIe通道數量仍然是128個,沒有隨著CPU數量的增加而增長。

簡單歸納一下,Zen架構的問題是:核數越多,內存訪問的一致性越差;CPU數量增加,外部I/O的擴展能力不變——NUMA引發的跨CPU訪問時延增長問題還更嚴重。

單CPU就能提供128個PCIe 3.0通道原本是第一代EPYC處理器的一大優勢,但雙CPU仍然是這么多,就略顯尷尬了

核數進一步增加的困難很大,不論是增加每個CCD的核數,還是增加CCD的數量,都要面臨互連的復雜度問題,也會進一步惡化一致性。

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Zen架構的擴展能力比較有限,難以支持更大的規模。

既然雙路配置有利有弊,AMD又是時隔多年重返伺服器市場,單路一度被認為是EPYC的突破口,譬如戴爾(Dell)在2018年初推出三款基於第一代EPYC的PowerEdge伺服器,其中就有兩款是單路。

1U的R6415和2U的R7415都是單路伺服器

類似的情況在通常用不到那麼多核及I/O擴展能力的PC市場體現得更為明顯,在只需要一到兩個CCD即可的情況下,消費者更多感受到的是低成本帶來的高性價比,所以「AMD Yes!」的鼓噪主要來自個人用戶,伺服器市場在等待EPYC的進一步成熟。

只有1個die的Ryzen將Zen架構的缺點最小化,獲得個人用戶的喜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Chiplet:異構混合模塊化的是與非

時隔兩年之後,AMD推出基於Zen 2架構的第二代EPYC處理器,通過架構與製程一體優化,達到最高64核、256 MiB L3 Cache,分別是第一代EPYC的2倍和4倍,內存訪問一致性和雙路的擴展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終於獲得了一眾雲服務提供商(CSP)的青睞。

Zen 2的整體設計思維是Zen的延續,但做了很多明顯的改進,配合製程(部分)升級到7nm,突破了Zen和Zen+在規模擴展上的限制。

首先,Zen2架構延續了Zen/Zen+架構每個CCD有2個CCX、每個CCX有4個核芯共享L3 Cache的布局,但是每個核芯的L3 Cache增大一倍,來到4MiB,每個CCX有16 MiB L3 Cache,是Zen/Zen+架構的兩倍。

CCD層面的主要變化是把DDR內存、對外的Infinity Fabric(IFOP/IFIS)和PCIe控制器等I/O器件剝離,以便於升級到7nm製程。AMD表示,第一代EPYC中,上述I/O器件佔CCD晶元面積的比例達到44%,從製程提高到7nm中獲益很小;而第二代EPYC的7nm CCD中,CPU和L3 Cache這些核心計算、存儲器件的佔比,高達86%,具有很好的經濟性。

被從CCD中拿出來的DDR內存控制器、Infinity Fabric和PCIe控制器等I/O器件,組成了一個單獨的I/O晶元,即I/O Die,簡稱IOD,仍然採用成熟的14nm工藝。

自左至右,分別是傳統單片式、第一代EPYC的MCM、第二代EPYC的Chiplet三種架構的示意圖

一個IOD居中,最多8個CCD圍繞著它,AMD把這種做法稱為Chiplet(小晶元)。

如果繼續拿數據中心的模塊化來強行類比,相當於把整個園區內的變電站、柴發、冷站、辦公和接待區域都整合到一個建築里,位於園區中央,周圍是構造完全相同的一座座機房樓……你說,這樣一個所有機房樓都離不開的建築,該有多重要?

僅從布局看,和第二代EPYC處理器有點像的數據中心,但變電站在園區外,製冷也是分布式的(與4個機房模塊在一起),中間的建築並沒有上面設想的那麼重要

第一代EPYC處理器(Naples)與第二代EPYC處理器(Rome)的片上布局對比,後者是1個IOD + 8個CCD,共9個小晶元組成的混合多die設計

因為CCD的數量增加一倍,所以Rome的核數可以達到Naples的兩倍;因為每個CCX/CPU核芯的L3 Cache容量也增加了一倍,所以Rome的L3 Cache總容量可以達到Naples的四倍。

14nm IOD + 7nm CCD的組合——因為不是全部升級到7nm,所以我更願意稱之為製程的「優化」——體現了更高的擴展性和靈活性,使第二代EPYC能夠以較低的製造成本提供更豐富的產品組合,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但是,事情並沒有看起來這么簡單,要了解產品的具體構成和預期的性能表現,您還需要繼續往下看。

2019年8月,第二代EPYC正式發布後不久,AMD在Hot Chips大會上介紹了Zen 2產品的Chiplet設計。可能是之前有Zen+架構採用12nm製程的緣故吧,IOD的製程被寫成了12nm,其他場合的官方材料都是14nm,所以我們還是以後者為准

今年2月IEEE的ISSCC(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國際固態電路峰會)2020上,AMD更詳細的介紹了Zen 2這一代產品的設計。結合前一幅圖可以看到,第二代EPYC的IOD具有83.4億晶體管,數量與同樣採用14nm製程的英特爾Skylake/Cascade Lake相當——雖然兩者的晶體管類型構成有很大差別,但可以作為一個參照,說明這個IOD自身的規模和復雜度。

從紅框中的選項來看,EPYC 7302 CPU有4個CCD,每個CCX有2個核芯,可以選擇各啟用1個

IOD集中所有I/O器件的一個好處是,CPU能提供的內存通道數量與CCD的數量無關。E企實驗室前一陣測試了基於第二代EPYC處理器的Dell PowerEdge R7525伺服器,送測配置包括2個AMD EPYC 7302處理器,從PowerEdge R7525的BIOS設置中可以看到,這款16核的CPU有4個CCD(而不是8個),應該對應下圖中右二的情形:

上方柱狀圖是AMD列出7+14nm Chiplet方案與假設的單片7nm方案相比,成本優勢可以達到一半以上(64核沒有假設,可能是指單片式很難製造);下方從左至右依次是8、6、4、2個CCD的布局,原則是盡可能的對稱

雖然7302在EPYC 7002系列產品中定位偏低端,只有16個核芯,用4個CCX就能滿足,但是它擁有128MiB的L3 Cache,這又需要8個CCX才可以。因此,7302的每個CCX只有2個核芯,享受原本屬於4個核芯的16 MiB L3 Cache。

從EPYC 7002系列的配置表中可以看出,7302下面72開頭的產品才是真正的低端,譬如同樣是16核的7282,不僅L3 Cache容量只有7302的一半(倒是符合每核4 MiB的「標配」),而且僅支持4個內存通道,也是7302等產品的一半——說明其CCD數量是2個,就像前一幅圖右下方所示的情況——4個內存通道配置的運行頻率也低,只有DDR4-2667,與標準的8通道DDR4-3200相比,理論內存帶寬僅為40%多

Dell PowerEdge R7525用戶手冊里對內存條的安裝位置有很詳細的說明,畢竟插滿8個內存通道和只用4個內存通道,性能差距太大

IOD集中所有I/O對性能也有好處,因為內存控制器集中在一個晶元上,有助於降低內存訪問的局部性(NUMA)。不過,AMD在很多場合放出的示意圖很有誤導性,容易讓人以為,對Rome(下圖右側)來說,同一個CPU上的內存訪問是不存在NUMA的。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第二代EPYC處理器的「本地」內存訪問時延有所增長,畢竟內存控制器和CCX不在一個die上了;收益是跨CPU內存訪問的時延有所下降,總體更為平均

好在,稍微詳細一點的架構示意圖表明,一個EPYC 7002系列CPU內部的內存訪問仍然會有「遠近」之分:

Dell PowerEdge R7525的BIOS配置中,可以在L3 Cache的NUMA設置為Enabled之後,看到每個CPU內部其實還是可以像EPYC 7001系列一樣,分成4個不同的NUMA區域

這時學術性會議的價值就體現出來。AMD在ISSCC 2020上的演講表明,完整版的Server IOD要承載的功能太多,已經有太多的晶體管,中間都被Infinity Fabric和PCIe相關的I/O所佔據,內存控制器只能兩兩一組布置在IOD的四角,每2個CCD就近共享2個內存控制器。由於中間已經沒有走線空間,只能構成一個沒有對角線連接的2D-mesh拓撲——僅從拓撲角度而論,還不如EPYC 7001系列4個CCD的full-mesh連接方式。所以,臨近的訪問有長短邊造成的延遲差異,對角線的內存訪問因為要走過一長一短兩條邊,沒有捷徑可走,自然要更慢一些。

注意放大看IOD布局示意圖和右側1~4的不同等級時延註解,可以理解為每個CPU內部仍然分為4個NUMA區域:本地、短邊、長邊、(拐個彎才能抵達的)對角線

Hot Chips大會上的這張示意圖突出了不同功能的Infinity Fabric導致的IOD中部擁擠,和DDR內存控制器都被擠到邊角上的感覺。結合前一張圖,不難理解,像EPYC 7282這樣只有2個CCD對角線布置的低端SKU,另一條對角線上的4個DDR內存控制器主要起增加內存容量的作用,不如只保留CCD就近的4個內存通道

總之,不管是EPYC 7001系列的MCM,還是EPYC 7002系列的Chiplet,隨著晶元數量的增長,性能肯定會受到越來越明顯的影響(而不是近乎線性的同步提升),只是好的架構會延緩總體性能增長的衰減速度。

這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看同樣基於Zen 2架構的第三代AMD Ryzen處理器,主流PC產品沒有那麼多核數要求,只用2個CCD即可滿足,所以其配套的Client IOD(cIOD)正好是Server IOD的四分之一,從前面圖中晶體管數量的對比(20.9億 vs. 83.4億)也可以看出來。

代號「Matisse」的第三代Ryzen,仍然可以看到兩個DDR4內存控制器偏居一隅的「遺存」,但對兩個CCD已經公平了很多,基本不存在NUMA問題。也就難怪「AMD真香」黨在消費類用戶中比例要大得多

盡管CCD升級到了7nm,但更多核芯、更大得多的L3 Cache,意味著整體功耗的上升,譬如同樣16核的7302和7282,前者Cache大一倍,頻率略有提高,默認TDP就來到了155W,Dell為送測的R7525配備了180W的散熱器——而EPYC 7282的TDP則「只有」120/150W。當然,CCD應用7nm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同樣16核、L3 Cache只有7302四分之一,運行頻率還低500MHz的7301,TDP也有150/170W,基本與7302相當。

為了滿足雲計算、高性能計算(HPC)和虛擬化等場景的用戶需求,AMD又向EPYC 7002系列CPU中增加了大量多核大(L3) Cache以及核數雖少但頻率很高的型號(如今年初發布的7Fx2系列),導致全系列產品中TDP在200W以上的SKU佔比很高,也給伺服器的散熱設計帶來了更高的挑戰。

200W+的CPU將越來越常見

EPYC 7002系列的另一大改進是PCIe從3.0升級到4.0,單路仍然是128個通道,但雙路可以支持多達160個通道(譬如Dell PowerEdge R7525的特定配置)——在主板支持的情況下。第一代EPYC處理器推出時的一個賣點是,為其設計的主板也可以支持第二代EPYC處理器。沒有廣而告之的是,要支持PCIe 4.0,主板需要重新設計。用老主板可以更快的把第二代EPYC處理器推向市場,卻不能充分發揮新CPU的全部能力。

不過,PCIe 4.0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留待以後(有機會的話)專文討論。


㈦ 永久免費雲伺服器哪一家好

一、判斷供應商的雲平台基礎架構表現。

新型的雲平台,是為解決傳統IT架構不夠穩定和安全、單點故障等問題專門設計開發的。雲平台基礎架構的穩定性、安全性直接關繫到雲伺服器的性能表現。小鳥雲採用純SSD架構具有彈性、穩定、安全、易用等關鍵要素,包括簡潔的架構,支持資源的隨需變化,關鍵業務應用與平台的兼容性,平台和虛擬化安全,以及便捷易用的雲服務控制台等。

二、判斷供應商提供的雲伺服器品質

怎麼選擇優秀的雲伺服器供應商?關鍵還是要落實到產品層面,包括雲伺服器的穩定性、安全性、高可用性等,都是我們審查的重要方向。雲伺服器,穩定性永遠是第一要素。不同服務商提供的服務標准差異很大,例如服務商的網路容災狀況,是否具備冗餘線路,是否擁有多個機房、節點和可用區?網路是否內網互通?而不同節點間的內網互通能力,也直接影響到用戶的綜合業務供給能力、架構健壯性和成本消耗。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查看供應商是否擁有完善的SLA服務品質保障協議,在協議中是否提供雲伺服器的穩定性保障措施。

三、判斷供應商的主要服務目標和產品優勢

現在的IaaS雲服務市場,雖然處於一個產品不斷趨同的狀態,但不同的公司由於定位和運營策略不同,其切入的縱向擴展方向不同,面向的客戶群也不同。一般情況下,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大型雲服務商,擁有堅實的基礎模塊化服務基礎,專注品牌建設和市場的擴張,提供全面的流程化的雲服務全景。而中小型雲服務商難敵巨頭,但其面向細分垂直領域的商業模式依然非常健康,專注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對雲產品本身的技術開發和資金投入比例高,推出的產品性價比高。這樣高品質的中小型、新興雲服務商很多,例如七牛雲,主打雲存儲方向;例如Ucloud,從游戲行業細分垂直領域切入,做精做深;例如青雲,以「科技感、未來感」技術優勢使產品純粹化,適合技術型開發者和企業使用;例如小鳥雲,專注企業級雲服務,致力於構建成熟、可靠的高性能雲平台。用戶需了解和把握各大雲服務商特點,按需選擇,以適配自身應用部署需求為出發點。

四、判斷雲伺服器供應商的售前售後服務

雖然雲伺服器具備高容災高可用等優點,運維難度有所降低,但雲伺服器的售前售後服務依然不容忽視。目前海外一流的雲服務商團隊,並不僅僅關注產品的標准化性能,其研發成本和營銷/後續服務成本比例為1:3,在產品趨同的情況下,歸根到底核心競爭力還在於服務,而不是虛擬化後的標准硬體產品。因此,我們需要審查服務商的服務質素。例如,是否擁有專業的售前售後服務團隊,客服工作是否到位,響應速度和服務質量如何,是否支持7x24小時技術支持,並收集客戶使用過程中的痛點,推動自身產品和服務的不斷迭代更新。面對不同程度的問題,能否通過多途徑多角度快速解決問題。是否能提供成熟的行業垂直領域解決方案等。

總之,怎樣選擇優秀的雲伺服器供應商?知了雲綜上所述供應商合規資質、雲平台架構、資源規模和整合能力、雲伺服器產品質量、供應商面向的服務群體和獨特優勢,以及供應商的售前售後服務等各個維度綜合權衡,是我們選到優質服務商的基礎保障。其中,服務,是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其實一個優秀的雲伺服器供應商,關注的核心應該是解決客戶問題,先進的技術僅僅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手段而已。

㈧ 如何搭建模塊化數據中心

模塊化機房其實就是把機房的所有功能集成到一個模塊化一體化產品中,這個一體化產品可以看成一個機房,把這個產品布置在一個房間內就可以使用了,而房間不用做太多的裝修。

模塊化機房(一體化模塊化產品)含有機櫃、配電櫃、UPS、精密空調、動環監控系統、冷通道、電池櫃等,由這些產品組成一個封閉空間。每個產品可以看成一個模塊,就像搭積木一樣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模塊化機房,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增添產品。

傳統機房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都較為落後,而模塊化機房卻因其高性價比、高可用性的建設模式,獲得眾人熟知並認可,可見「模塊化」理念愈加深入人心。那麼,模塊化機房優點體現在哪?和傳統機房在建設模式上又有那幾點區別呢?

區別之一:模式

傳統機房:常見的UPS&電池房+空調房+IT機房模式。

模塊化機房:批量復制、按需擴展,實行三房歸一,快速部署能力適應發展需求。

模塊化機房

區別之五:管理

傳統機房:專人值守,無完善監控及告警管理。

模塊化機房:本地採集、雲端匯總,實時監控,互動式告警。單模塊監控與集群監控提高運維效率,實現智能管理。

正因以上五點區別,可看出模塊化機房優點:在建設上相較於傳統建設模式更具優勢性。模塊化機房不僅滿足了業務需求,還能減輕企業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熱點內容
php取數組第一個 發布:2025-05-16 11:30:58 瀏覽:423
解調演算法 發布:2025-05-16 11:21:09 瀏覽:136
python密碼暴力破解 發布:2025-05-16 11:13:28 瀏覽:592
倒角刀編程 發布:2025-05-16 11:12:55 瀏覽:350
資料庫的酸性 發布:2025-05-16 11:03:17 瀏覽:124
phpmysql長連接 發布:2025-05-16 10:51:50 瀏覽:734
android橫屏全屏 發布:2025-05-16 10:47:43 瀏覽:475
伺服器直鏈下載搭建 發布:2025-05-16 10:47:38 瀏覽:176
編譯不成功怎麼辦 發布:2025-05-16 10:35:54 瀏覽:613
如何修改密碼找回 發布:2025-05-16 10:35:53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