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淘伺服器CPU
① 在淘寶上看到個cpu很不錯,可是店家標明那是個伺服器cpu,我能拿到我的台式電腦上用嗎我不做服務
主板支持就行
② 伺服器CPU是什麼
目前,伺服器CPU仍按CPU的指令系統來區分,通常分為CISC型CPU和RISC型CPU兩類,後來又出現了一種64位的VLIM(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超長指令集架構)指令系統的CPU。 一、CISC型CPU CISC是英文ldquo;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rdquo;的縮寫,中文意思是ldquo;復雜指令集rdquo;,它是指英特爾生產的x86(intel CPU的一種命名規范)系列CPU及其兼容CPU(其他廠商如AMD,VIA等生產的CPU),它基於PC機(個人電腦)體系結構。這種CPU一般都是32位的結構,所以我們也把它成為IA-32 CPU。(IA: Intel Architecture,Intel架構)。CISC型CPU目前主要有intel的伺服器CPU和AMD的伺服器CPU兩類。 二、RISC型CPU RISC是英文ldquo;Re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rdquo; 的縮寫,中文意思是ldquo;精簡指令集rdquo;。它是在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指令系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人對CISC機進行測試表明,各種指令的使用頻度相當懸殊,最常使用的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指令,它們僅占指令總數的20%,但在程序中出現的頻度卻佔80%。復雜的指令系統必然增加微處理器的復雜性,使處理器的研製時間長,成本高。並且復雜指令需要復雜的操作,必然會降低計算機的速度。 基於上述原因,20世紀80年代RISC型CPU誕生了,相對於CISC型CPU ,RISC型CPU不僅精簡了指令系統,還採用了一種叫做ldquo;超標量和超流水線結構rdquo;,大大增加了並行處理能力(並行處理並行處理是指一台伺服器有多個CPU同時處理。並行處理能夠大大提升伺服器的數據處理能力。部門級、企業級的伺服器應支持CPU並行處理技術)。也就是說,架構在同等頻率下,採用RISC架構的CPU比CISC架構的CPU性能高很多,這是由CPU的技術特徵決定的。目前在中高檔伺服器中普遍採用這一指令系統的CPU,特別是高檔伺服器全都採用RISC指令系統的CPU。RISC指令系統更加適合高檔伺服器的操作系統UNIX,現在Linux也屬於類似UNIX的操作系統。RISC型CPU與Intel和AMD的CPU在軟體和硬體上都不兼容。 目前,在中高檔伺服器中採用RISC指令的CPU主要有以下幾類: (1)PowerPC處理器 (2)SPARC處理器 (3)PA-RISC處理器 (4)MIPS處理器 (5)Alpha處理器nbsp;
③ 伺服器cpu與一般cpu有什麼區別
一、指令集不同
1、伺服器cpu:伺服器CPU的指令是採用的RISC(精簡指令集)。這種設計的好處就是針對性更強,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專門的優化,能效更高。
2、普通cpu:為CISC復雜指令集,追求指令集的大而全,盡量把各種常用的功能集成到一塊,但是調用速度和命中率相比伺服器CPU較低一些。
二、緩存不同
1、伺服器cpu:伺服器CPU往往應用了最先進的工藝和技術,並且配備了一二三級緩存,運行能力更強。
2、普通cpu:配置了少量緩存,很少到三級。
三、設計不同
1、伺服器cpu:伺服器CPU介面大多為Socket 771、Socket 775、LGA 2011、LGA 1150相比普通CPU介面盡管不少相同,但實際上搭配的主板並不相同。
2、普通cpu:CPU則是按72個小時連續工作而設計的,家用電腦在不使用時,我們還是習慣讓他保持關機狀態。
④ 淘寶上那些一千多裝志強伺服器CPU的整機有什麼貓膩
這些機子大多是裝LGA1366介面的至強E5000/W5000系列,乎粗是一個淘汰的平台(至強E5620售價70元這些老舊的處理器性能其實不差,但是內歲含鎮存支持是雞肋,只支持DDR3 1066內存,這些內存早已停產,穩定性不確定,主板液不一定穩定,而且45nm的工藝導致這些處理器功耗發熱異常大,老舊的主板也會拖累顯老嫌卡性能)
⑤ 伺服器CPU與電腦CPU
首先,我們先了解下CPU,無論是PC還是伺服器,其性能和CPU有著直接關系,而CPU的性能主要體現在運行程序的速度上。影響運行速度的指標主要包括CPU的頻率、緩存、製程工藝和指令系統等幾項參數。通常,主頻越高,CPU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製造工藝越密集,CPU功耗越低。
接著,我們再了解下CPU市場,目前,CPU仍是英特爾和AMD的天下,細分到PC和伺服器兩個市場的話,則是另一番景象。
PC市場上,AMD尚能和Intel抗衡,Intel有酷睿i系列,AMD有銳龍系列,均可分為高中低檔,消費者可根據需求靈活選擇。
而在伺服器市場上, 英特爾是絕對的霸主,占據著伺服器CPU 90%以上的市場份額,AMD幾乎無招架之力。針對伺服器市場,Intel推出的是至強系列處理器,相比PC的酷睿i系列,至強處理器具有更出色的性能,穩定性和安全性。如今,英特爾已將重心放在至強處理器可擴展家族,以銅牌、銀牌、金牌和鉑金四個級別命名,至強E3、5、7系列,也即將退出歷史舞台。
說了這么多英特爾和AMD,我們再回到PC和伺服器CPU上,那麼,伺服器和PC CPU究竟有什麼不同呢?簡單粗暴點來說,由於場景需求,伺服器的CPU性能遠超PC CPU性能,具體可從穩定性、CPU數量和緩存三方面來體現。
第一,相比PC CPU,伺服器CPU穩定性更好。通常情況下,PC的CPU是按3x24小時連續工作而設計的,在不使用時,PC一般處於關機狀態。而伺服器則是365天全年無休,這也要求與其匹配的CPU必須符合長時間連續工作的場景。
第二,伺服器可支持多個CPU。在PC上,只能安裝一個CPU,但是在伺服器上,卻能夠使用兩個、四個甚至八個CPU,我們經常聽到的幾路伺服器,幾路就代表幾個CPU。
第三,伺服器CPU提供三級緩存。CPU通常用L表示緩存級別,L1緩存容量小,L2較大,L3級緩存主要是伺服器CPU或工作站級CPU的特性。L2和L3緩存的大小也是特定系列中CPU型號的主要區別之一,其緩存容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CPU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