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編資料庫
①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任務
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任務包括: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查清全國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開展城鎮土地調查,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狀況;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狀況;建設土地調查資料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具體任務如下: 農村土地調查是指對城市、建制鎮以外的土地進行調查。農村土地調查是第二次土地調查的重點任務。按照調查內容,農村土地調查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農村土地權屬調查兩部分。
(1)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1:1萬比例尺為主,以縣區為基本單位,按照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准,以正射影像圖為基礎,實地調查城鎮以外的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查清全國耕地、園地、草地、林地、農村居民點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現狀。
(2)農村土地權屬調查。農村土地權屬調查主要是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公路、鐵路、河流以及農、林、牧、漁場(含部隊、勞改農場及使用的土地)等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狀況。充分利用土地調查成果,加快推進土地登記發證,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 (1)建立四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按照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標准,以縣(區、市)為單位組織開展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對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權屬數據和基本農田等數據進行管理,滿足縣級日常變更等業務需要;在市級,以市(地、州)為單位,結合市級管理模式,整合各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構建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市級國土資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為單位組織,對市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全面整合,建立省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省級國土資源管理對土地基礎數據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級,藉助現有的網路系統,由國家組織建立國家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提供對各級土地數據到地塊的查詢檢索、統計匯總、分析輸出、及時調用和定期備案等功能。另外,各級資料庫之間提供訪問和調用介面,滿足數據上傳、接收、交換、備份、更新維護、日常應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縣地籍信息系統
各市(縣)按照地籍信息系統建設有關技術標准和要求,以市(縣)為單位,組織建立地籍信息系統,對市(縣)地籍調查和地籍測量結果的圖形數據、宗地屬性以及各種表、卡、冊等數據信息進行集中管理,並提供編輯錄入、查詢統計、日常變更、制圖輸出、登記發證以及辦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滿足日常業務及管理需求。 (1)數據匯集
在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
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
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為保持調查成果現勢性,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繼續進行每年一次的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組織各地對土地利用變化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及時匯總調查成果;國家建立及時監測系統,運用航空(天)遙感等高技術手段,定期對重點地區、重點地類進行變化監測,並周期性覆蓋全國,及時檢查各地變更調查工作情況,並利用監測成果積極做好成果維護和應用工作。制定土地調查、統計、登記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建立穩定的常設調查隊伍,保障調查經費,進一步完善全國統一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
②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成果匯總的任務是什麼
(1)數據匯總。在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③ 如何用mapgis將1:1萬土地利用現狀圖縮編成1:5萬
整圖變換,勾選點線面,不要選參數,比例xy各為0.2,變換後再調整點線面的參數,進行一些取捨,留下5萬圖所需要的元素。
④ EPS的主要功能
(1)測繪與地理信息多業務模塊集成管理
EPS 2008地理信息工作站包含了基於同一平台的數據採集、內業編輯、數據監理、數據轉換、自動綜合與縮編、地下管線、城鎮地籍、空間房產、道路斷面、空間數據管理、空間數據更新維護管理等20餘種軟體模塊,用戶可根據工作需要,任意選擇、組合功能模塊, 實現多種業務模塊集成化管理應用。
(2)多元多尺度多種類數據集成管理
不同種類、不同數學基礎、不同尺度的數據通過EPS2008工作空間無縫集成。
(3)跨平台異構數據轉換
採用「信息映射機制」實現對象級的自由映射,通過打散、拆分、過濾、重組、派生以及跨層轉換等技術,使對象內部任何細節信息無需編程即可直接映射到目標系統,數據無縫接軌,無損轉換。目前可與十餘種國內外常見數據格式如ArcGIS、MapInfo、MicroStation、AutoCAD、MapGIS、SuperMap、國標VCT、等數據轉換。
(4)數據監理
通過模板控制技術實現智能化檢查,具備測繪數據精度檢查和測繪數據信息檢查兩部分,通過自動或人工干預的方法可方便地定位和修改各類錯誤。
(6)自動縮編與綜合
系統提供大量參數化計算模型,採用腳本定製技術自由控制流程,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地方化適應性高。實現了國標的多比例尺之間梯次縮編,並可動態更新資料庫。
(7)坐標轉換與動態投影
支持不同橢球、不同類型坐標系之間投影變換以及參數化轉換,支持高斯投影換帶計算,支持顯示時刻不同數學基礎數據疊加顯示。
(8)地理信息模板定製
數據生產軟體通過定製模板,封裝生產作業標准,強制數據生產質量與生產標準的一致性。模板開放,用戶可快速定義自己的數據標准,滿足專業化、地方化需求。
(9)GIS地理信息描述與CAD圖形表達一體化支持
所有地理要素全部用骨架線+屬性描述方式表達,滿足GIS建庫與應用需求,在顯示與列印環節動態符號化,滿足圖式規范與制圖需求,一套數據既建庫又出圖,信息與圖形完全一體化。
(10)GIS資料庫更新維護
實施增量更新,通過許可權管理,實現數據下載、上傳、自動檢測沖突,數據直接自動更新資料庫、歷史數據自動存儲功能,實現外業、內業、入庫更新一體化。 歷史資料庫自動維護,並可回溯任一時刻歷史數據狀況,現勢數據與任意時刻歷史數據同步瀏覽、對比分析等。
(11)圖形列印與地圖出版
支持常見列印機、繪圖儀;支持分色輸出地圖出版格式數據(EPS);
4 EPS2008地理信息工作站產品體系
EPS2008地理信息工作站的主要專業模塊軟體
(1)EPSW全息測繪軟體
集電子平板測圖、掌上機測圖、電子手簿、全站儀內存記錄、動態GPS等多種測圖方法及資料庫管理、內業編輯、查詢統計、列印出圖、工程應用於一體的完全面向GIS的野外數據採集軟體,軟體功能細致與使用簡約渾然一體,實現地理數據的信息化採集與處理,率先跨入信息化測繪新時代。
(2)EPSCE掌上GIS數據採集更新系統軟體
基於POCKET PC系列掌上電腦平台的野外測圖系統,集成GIS,GPS,藍牙通訊等技術,濃縮EPSW測繪精華功能,提供靈活方便的測繪數據生產與GIS數據更新的全新野外數據採集作業模式。
(3)EPSCAN掃描矢量化軟體
白紙圖、薄膜圖數字化的工具軟體,集地圖掃描矢量數據採集、編輯、屬性錄入和制輸出為一體。其專業的圖形編輯,強勁的圖像處理,高效的自動跟蹤等功能,使矢量化速度快、精度高,適用范圍廣。
(4)EPSX數據加工與轉換軟體
跨平台、異構、無損的矢量空間數據交換軟體,提供面向不同應用的跨平台的地理數據轉換與數據處理功能,目前已實現國內常見數據格式如DXF,DWG、E00,SHP,DGN,MID/MIF,VCT,COR/NOT、EXF、EXX等格式的數據雙向無損轉換。
(5)EPSCHK數據監理軟體
集數據交換、數據質量檢查、數據質量評估、錯誤數據修復、數據分發於一體,提供信息化、自動化的數據檢查手段與錯誤數據的自動或半自動修復功能,實現傳統方式無法實現的檢查,可有效地控制空間數據的質量。
(6)EPSG地理信息數據自動綜合與縮編軟體
提供高效便捷的基於大比例尺數據派生中小比例尺數據的解決方案,實現自動化、信息化、工程化的數據縮編生產,對提高數據利用價值,節約GIS建設資金都具有重要意義。
(7)SunwayGIS基礎地理信息系統
以資料庫管理為核心,實現基礎地理信息的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數據輸出、數據利用的一體化管理。具有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通用功能,提供簡易、方便、高效的數據生產和管理方法,切實可行的數據維護和更新機制,並有嚴格的數據訪問許可權控制。因其切實可行的基礎地理信息全面解決方案而成為中小城市建立易於維護、更新和實用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有力工具。
(8)EPSCM地籍數據處理軟體
集地籍調查(地籍測繪、權屬調查)、數據加工處理、查詢統計、成果輸出為一體的地籍專業應用軟體,使地籍管理變得輕松自如、成果准確可靠。
(9)EPSEM房產信息管理與信息發布軟體
房產圖形與屬性信息完全融合在同一資料庫內統一管理,對城市地形(地籍)圖、丘(宗地)、樓、樓分層、分戶(單元結構)圖統一管理;完成房產平面、分丘、分棟分層、分層分戶等數據的採集與更新,房產要素的調查與管理,滿足房產管理從測繪到產權產籍、房產交易等多方面的數據需求。
(10)EPSFM林業數據調查與處理軟體
包含了林業資源調查與管理工作所需的野外調查採集數據;室內專業化數據處理以及林業資源數據的信息化管理等功能,實現森林資源調查、設計、管理、利用一體化的生產作業管理模式,作業效率高,數據質量有保證,數據可直接用於建立林業地理信息系統。
(11)EPSP地下管線數據調查與處理軟體
通過PDA進行外業管線圖屬數據調查,配合內業處理,提供高效的全野外地下管線勘探數據錄入、測量定位及外業成圖方法,實現各類管線平面圖、斷面圖的生成、專業分析、統計報表,管線資料庫動態更新維護等應用,實現地下管線數據採集處理與建庫的內外業一體化管理。
(12)控制測量與平差系統
提供多種數學模型的平差方法,支持各等級的控制網平差以及特殊平差,不同等級的控制網混合平差等。與EPS系列軟體保持了程序級的連接,真正實現了從數據採集、記簿整理、平差和成果列印的一體化。
(13)ArcSymI信息符號化插件
以插件方式與ArcGIS集成為一體,不改變ArcGIS系統任何數據結構,實現ArcGIS系統資料庫的信息符號一體化。即面向信息化的自動符號化顯示、符號化出圖,同時滿足CAD出圖與GIS統計分析、數據應用需求,有效地解決了以往ArcGIS管理的數據難以更新的難題。
⑤ 技術要求
技術要求:
1、焊接時焊縫要求平滑,不得有氣孔夾渣等焊接缺陷,發現缺陷及時修補。焊縫高度一般與鋼板接近,採用斷續焊時,焊縫長度及間隔應均勻一致。
2、製作件要求密封連續焊接時,要求焊縫處不得出現氣孔沙眼現象。
3、焊接時要求焊縫高度不能小於母材(焊件)的厚度。不同厚度的母材(焊件)焊接時,焊縫高度不能小於最薄母材(焊件)厚度。
焊接通過下列三種途徑達成接合的目的:
1、熔焊——加熱欲接合之工件使之局部熔化形成熔池,熔池冷卻凝固後便接合,必要時可加入熔填物輔助,它是適合各種金屬和合金的焊接加工,不需壓力。
2、壓焊——焊接過程必須對焊件施加壓力,屬於各種金屬材料和部分金屬材料的加工。
3、釺焊——採用比母材熔點低的金屬材料做釺料,利用液態釺料潤濕母材,填充接頭間隙,並與母材互相擴散實現鏈接焊件。適合於各種材料的焊接加工,也適合於不同金屬或異類材料的焊接加工。
(5)縮編資料庫擴展閱讀:
焊接原理:
1 預熱
預熱能降低焊後冷卻速度,有利於降低中碳鋼熱影響區的最高硬度,防止產生冷裂紋,這是焊接中碳鋼的主要工藝措施。預熱還能改善接頭塑性,減小焊後殘余應力。
通常,35和45鋼的預熱溫度為150~250℃。含碳量再高或者因厚度和剛度很大,裂紋傾向大時,可將預熱溫度提高至250~400℃。
若焊件太大,整體預熱有困難時,可進行局部預熱,局部預熱的加熱范圍為焊口兩側各150~200mm。
2 焊條條件:許可時優先選用酸性焊條。
3 坡口形式:將焊件盡量開成U形坡口式進行焊接。如果是鑄件缺陷,鏟挖出的坡口外形應圓滑,其目的是減少母材熔入焊縫金屬中的比例,以降低焊縫中的含碳量,防止裂紋產生。
4 工藝參數:由於母材熔化到第一層焊縫金屬中的比例最高達30%左右,所以第一層焊縫焊接時,應盡量採用小電流、慢焊接速度,以減小母材的熔深,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灼傷(電流過大時母材被燒傷)。
5 熱處理:焊後應在200-350℃下保溫2-6小時,進一步減緩冷卻速度,增加塑性、韌性,並減小淬硬傾向,消除接頭內的擴散氫。所以,焊接時不能在過冷的環境或雨中進行。
焊後最好對焊件立即進行消除應力熱處理,特別是對於大厚度焊件、高剛性結構件以及嚴厲條件下(動載荷或沖擊載荷)工作的焊件更應如此。焊後消除應力的回火溫度為600~650℃,保溫1-2h,然後隨爐冷卻。
⑥ FME進行二調數據縮編的一些方法,能看清工程文件,網路上的都處理過了。知道一個說一個。
首先介紹下縮編的具體步驟:
源數據為經過國土資源部通過核查的1:10000二調成果數據,Shape格式,西安80坐標系。
本方案採用的方法是自動化與手工處理相結合,採用FME進行圖斑融合、線要素提取、節點抽稀、線平滑、線構面、圖斑全自動縮編等工作,使用GIS或者CAD軟體(ArcGIS、MapInfo或AutoCAD等)作為編輯平台,並進行面積計算並形成二調成果縮編資料庫。縮編成果資料庫各要素層之間要求拓撲關系一致。
縮編步驟是對地類圖斑進行處理後,進行線的編輯,編輯後進行平滑抽稀、構面等操作。具體說明如下:
1、地類圖斑的處理(自動處理)
1.1 預先設計一個表格,包含各種地類的最小上圖面積、是否參與縮編、地類之間的語義鄰近性分布關系等。根據這張表格,首先分離出交通、水系類等的帶狀圖斑不參與縮編,即該類圖斑和其他地類用地不互相歸並。
1.2 然後地類圖斑中不夠上圖面積的重要地類進行誇大,對圖斑進行鄰近、非鄰近融合。
處理的模板如下:
1.3 根據圖斑的全覆蓋、無縫隙、無重疊、語義多層次等特點,檢查重疊、縫隙問題並修正。
1.4 把不夠上圖面積的小圖斑根據語義鄰近融合到鄰近的大圖斑中。
處理的模板如下:
2、線圖層處理(手工處理)
2.1 線狀地物的處理
a、條帶狀圖斑變單線線狀地物情況
面狀公路與鐵路實地小於50米則處理為單線線狀地物;
面狀河流與溝渠實地小於等於20米處理為單線線狀地物。
b、單線線狀地物取捨
公路基本全部保留(捨去部分短小公路,沒有連通情況),保證所有鄉鎮之間都有相應公路連通。
鐵路全部保留(捨去一些專用線、短小的分叉)。
河流與溝渠主要對連通與主幹渠、流向水系地物等進行保留。
農村道路主要保留與公路連接走向大型居民點、工礦等主幹路線。
土地利用圖中道路網眼要求如下:
城鎮及農村發達地區道路網眼大小為實地面積75~100公頃(1:10萬為200~300公頃);
山區道路網眼大小為實地面積100~150公頃(1:10萬為300~500公頃)。
綜合後的線狀交通運輸用地應檢查道路網的拓撲關系,保持道路的連通性和空間關系的合理性。
2.2 圖層合並
把2.1步驟中生成的地類界線、由行政區界線提取的外圈境界線(區縣級)合並為一個圖層,用境界線替代與地類界線重疊的部分,然後與線狀地物構建拓撲關系,處理重疊等拓撲錯誤並給相關屬性賦值,最後合並為一個圖層。
2.3 拓撲檢查
對新生成的線狀地物進行拓撲清理,主要有重復線清除、自相交檢查、懸掛線檢查、線打斷等。
3、重新生成地類圖斑與其它圖層派生
3.1 根據縮編要求,縮編後的圖形節點要抽稀,同時一些小的彎曲都需要捨去,線條需要平滑,對圖層線狀地物進行抽稀取直。
FME模板如下:
3.2 用處理後的線構面生成新的地類圖斑圖層,然後根據步驟3.1中生成的線狀地物對這個新生成的圖層賦屬性
FME模板如下:
3.3 進一步進行去除在抽稀取直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小圖斑的處理。
3.4 用新的圖斑和地類界線抽稀平滑的線來生成新的線狀地物、地類界線、行政區界線和行政區,並給相關的屬性賦值。
⑦ 清華山維EPS2008如何批量處理高程點壓蓋
應用清華山維軟體對1500地形圖縮編方法 摘 要:利用清華山維軟體將已測1:500地形圖縮編製作成1:2000地形圖。 關鍵詞:地形圖;縮編;清華山維 1 前言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城市的面貌與規模也日新月異的發生著變化。為了滿足杭州市蕭山區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建設需要,浙江省測繪大隊以現有的1:500數字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利用清華山維軟體將其縮編製作成1:2000數字地形圖。這樣一來,不僅節省了重新測量需要消耗的費用,還大大的縮短了成圖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測區的基本情況 蕭山擁有8000年文明史,是越文化區域和新時代浙江精神的發源地之一,綜合實力居浙江各縣(市、區)首位,被譽為「浙江文明之源頭、浙江交通之樞紐、浙江經濟之首富、浙江休閑之勝地、浙江民生之樂園」。 臨浦鎮,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南部,是錢塘江南岸、浦陽江??一顆璀璨的明珠,全鎮區域面積42.48平方公里,臨浦鎮擁有千年古鎮、中心城鎮、經濟強鎮、品質之鎮的美稱。 3 地形圖縮編的流程 3.1 模板製作 項目的主要作業過程是在清華山維EPS2008軟體里對1:500地形數據進行縮編,縮編完成的1:2000數據經檢查通過後再轉成DWG數據,然後在南方CASS7.0軟體里進行圖幅分幅、整飾,最後提交成果。所以在清華山維EPS2008軟體里進行地形圖縮編,首先要定製1:2000地形圖縮編模板。 蕭山1:2000地形圖模板是在清華山維「蕭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1:500地形圖模板基礎上修改而來的。修改後的模板既適用於蕭山1:500資料庫,同時也適用於蕭山1:2000資料庫,定製後的模板名稱為「蕭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500-2000」。 3.2 程序化自動處理 3.2.1 符號自動轉化 將1:500地形圖的點、線、面、注記要素符號轉換成1:2000符號;1:2000圖面上小於3mm×3mm范圍的各面狀地物轉換成不依比例的點狀符號表示,如塔形建築物、露天設備、抽水機站等。 3.2.2 刪除次要地物 不需表示的地物做刪除處理,如門頂、支架、門墩、室外樓梯、門牌注記、檢修井、電話亭、牌坊、宣傳櫥窗、郵筒、單柱廣告牌、小於2米的陽台和2.5米飄檐等。 3.2.3 等高線抽稀 等高線抽稀:1:500地形圖的等高距是0.5米和1米,是1:2000地形圖等高距(1米和2米)的兩倍。把奇數位的等高線自動刪除,再把逢5倍數或逢10倍數的用計曲線表示。 節點抽稀:1:500地形圖上的等高線特徵點很多,導致的圖形的位元組量很大,通過曲線節點抽稀程序對等高線統一進行抽稀,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圖形容量。節點抽稀參數設置為最大垂距0.15mm(圖上距離),強制保留高程注記點、轉折點、特徵點等。 3.2.4 房屋面合並 房屋結構和樓層相同、共邊的房屋或相互之間1:2000圖面上間隔小於0.5mm結構和樓層相同的房屋要合並,圖上面積小於一個注記的房屋自動並入較大面積的房屋。 3.2.5 房屋邊線化簡 房屋、建築物輪廓在1:2000圖面上凹凸小於0.4mm,簡單房屋凹凸小於0.6mm可綜合成直線。 3.2.6 舍棄多餘注記 注記過多,如兩個相同的,距離太近的,通過程序自動刪除,文字間隔配置。 3.3 人機互動式處理 對於地物形狀不規則、主次類別不確定或程序難以批量處理的情況,採用人機交互處理,按照系統提示,根據圖面表達的合理性、地物的連通性選擇批量或逐個處理,這樣可保證地物綜合的准確性和完整性。 3.3.1 短小地物篩選 首先對圖面上可能要刪除的一些短小地物作了換層、換色的預處理,確定其為可能要刪除的地物,如1:2000圖面上寬度小於1.5mm的廊房、柱廊;寬度小於2mm的飄樓等。 3.3.2 高程點篩選 高程點的篩選必須按高程點的重要性來判別,優先選取:山頂、鞍部、谷底、山脊、山腳、溝底、水涯線、坡上坡下、凹凸地、道路交叉口、橋面、廣場處的點位,不能簡單的通過程序「一鍵式」過濾手段來完成,軟體通過高程點保留標記(種釘子點)的方法再執行人機互動式篩選功能。 3.3.3 互動式坡轉坎 斜坡坡腳線至坡頂的最大間距在1:2000圖面上寬度小於2mm時,系統將提示是否採用陡坎表示。 3.3.4 搜索1:2000圖面上間距小於0.5mm的房屋 對圖上間距小於0.5mm的結構或層數不同的房屋篩選出來,放入選擇集中,用「導航」功能逐一判別是否合並。 3.3.5 雙線變單線 選擇1:2000圖面上最大寬度小於0.5mm的雙線溝,提示是否採用單線表示;圖上最大寬度小於1.5mm的道路,提示是否採用鄉 。
⑧ 閻鳳霞的工作經歷
2006年,作為重慶院從武漢大學引進的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閻鳳霞被安排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開發、地理信息數據處理以及遙感數據的處理等工作。由於軟體系統開發、資料庫建設與測繪生產結合緊密,在參與四川測繪局科技創新項目「土地利用現狀管理及縮編系統」之前,閻鳳霞從未接觸過Geomedia軟體的相關開發,對土地管理方面的業務流程也不甚熟悉,但卻沒有一點畏難情緒,她暗下決心,「既然自己幹了這項工作,就要干出個樣子來」。為盡快啃下這塊硬骨頭,閻鳳霞一有時間就向經驗豐富的同事請教土地詳查的相關知識,將各項技術規范要點記在小本子上,潛心鑽研土地數據縮編流程的關鍵點。為了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閻鳳霞自己還購買了一大堆專業書籍,下班後一有空就抱著「啃」起來。正是靠著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她出色地完成了項目的全部任務,使重慶院土地利用現狀縮編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為院承擔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等項目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⑨ 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中規劃信息系統建設幾個問題的探討
張桂英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哈爾濱,150056)
摘要:針對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過程中,規劃信息系統建設若干問題展開研究,分析了我國規劃信息系統發展現狀,常見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並對規劃信息系統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規劃信息系統;修編
近年來隨著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范圍、深度、廣度的不斷加大,其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應用也逐步深入,目前地籍管理信息系統、耕地保護信息系統、土地評估信息系統、土地開發整理信息系統等單一模塊系統正在逐步推廣,並在應用過程中趨向成熟。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以及管理的綜合性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建設已成為新一輪規劃修編過程中一項重要工作。目前全國十三個縣級規劃修編試點已經初步完成,各個試點承擔單位在規劃修編過程中,都根據本地規劃修編、規劃管理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和為了使規劃管理實現自動化、便捷化等問題,建設了規劃管理信息系統。這些試點的研究將為本輪規劃修編中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提供比較成熟的借鑒性經驗。但由於土地利用規劃從編制到實施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由規劃編制以及實施管理的輔助性工具逐漸上升成為規劃編制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手段,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1 規劃信息系統發展現狀
1.1 規劃信息系統發展情況
目前我國規劃信息系統建設仍屬於起步階段,縣、鄉級信息系統已經做了大量試點,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地市級和省級則尚處於試點研究階段,需要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逐步探索完善。土地規劃信息系統作為一個涵蓋國家、省、市、縣、鄉五級規劃的龐大的應用、管理信息系統,這一系統的建設主要目的是通過規劃信息系統的資料庫建設、軟體開發、系統建設的組織與實施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設計開發功能全面、性能穩定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軟體,建設省、市、縣、鄉四級規劃資料庫,輔助規劃編制,探索切實可行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運行模式,在國土資源管理實踐中發揮作用。其成果最終統一納入國土資源信息交換體系,為規劃管理、建設用地管理、耕地保護、土地利用、執法監察、地籍管理等服務,同時開展面向社會的服務。這一系統的數據量之大,精度要求之高,以及管理要求的便捷化,給系統的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1.2 規劃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內容
規劃管理信息系統主要以國土資源網路為紐帶,以國土資源各項管理業務流程信息化為主線,形成互通互聯貫穿上下的政務管理、決策支持和社會服務的信息化體系,現階段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重點強調地理信息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主要實現信息系統方法在數據的積累、存取、分析和成果表達等土地利用規劃主要過程中的應用,而不僅僅是作為制圖的一種手段。因此著重實現三方面功能:一是通過土地利用規劃導向的不同尺度的基本資料庫建設,包括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關的各方面,並實現動態的更新;二是建立土地利用規劃的模型體系,為復雜的土地利用活動中預測土地利用的未來提供輔助支持;三是建立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輔助信息系統,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人員提供高效進行規劃編制的工具。基於上述功能的需求,規劃信息系統一般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由規劃輔助編制信息系統及其子模塊,另一部分是規劃實施管理信息系統及其子模塊。
1.2.1 規劃輔助編制信息系統的主要組成
規劃輔助編制信息系統顧名思義,其主要功能就是針對規劃編制、定期修編以及部分區域調整等目的,在系統中實現規劃文本、圖件修改、規劃指標調整、規劃方案匯總輸出等功能。目前常見的將這一系統分為三個主模塊,即規劃編制(修編)模塊,規劃局部調整模塊和成果匯總模塊,而在規劃編制(修編)模塊中又分為基期信息處理、規劃信息處理和生成總體規劃等子模塊,在規劃局部調整模塊中又分為圖元提取、圖形編輯、屬性編輯等子模塊,在匯總輸出模塊中細化為方案匯總、文字匯總、圖表輸出等子模塊(圖1)。
圖1 規劃輔助編制信息系統的主要組成示意圖
1.2.2 規劃實施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組成
根據目前我國規劃實施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一般在規劃實施管理信息系統中將其功能分為兩大部分,一個部分是信息查詢子模塊,該模塊主要功能是實現規劃管理人員以及公眾對規劃文本、圖件成果以及規劃調整情況,規劃年度計劃編制、實施,項目規劃審查結果等情況的查詢;另一部分為規劃實施管理子模塊,其重點是通過信息技術實現規劃審批、年度計劃管理、項目規劃審查以及專題分析等多項功能。年度計劃管理中重點實現年度計劃指標輸入、輔助編制、實施方案編制、計劃核減、剩餘估算、計劃台賬管理等多項功能;項目規劃審查管理則重點核查建設項目以及土地開發整理等各類項目符合規劃情況進行審查,主要包括項目用地預審、單獨選址項目規劃審查、城鎮批次項目規劃審查、補充耕地項目規劃審查等功能;專題分析中則主要針對計劃、規劃執行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成績、發現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調整意見(圖2)。
圖2 規劃實施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組成示意圖
2 新一輪規劃修編中規劃信息系統建設面臨的主要形勢
2.1 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有利形勢分析
近年來,國家對規劃信息系統建設十分重視,國土資源部先後多次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強調建設規劃信息系統的重要性,2003年4月國土資源部下發了《省市級土地利用規劃資料庫和縣市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試點建設建設指導意見》,對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提出建設省級、地市級規劃資料庫,開展縣市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試點工作,並組織專家編制了相應的建設規程。
2005年9月,國土資源部信息化建設辦公室發布了《全國金土工程建設總體方案》,在業務系統建設內容關於耕地保護管理相關應用系統中提出,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圍繞土地利用規劃、計劃管理、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土地開發整理、土地執法監察等業務開展相關應用系統建設。2006年6月國土資源部又印發了《國土資源信息化「十一五」規劃》,對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方面也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些事實表明,目前國家無論從技術上,還是資金上對規劃信息系統建設都提供了一個較為寬松的建設環境。
2.2 不利形勢分析
2.2.1個別地區存在基礎設施差、認識程度不夠到位的問題
由於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是一項新興事務,個別地區尤其是較為偏遠地區,經濟條件落後,微機設備配備不足、配置較差,專業技術人員欠缺,自動化辦公尚未實現,尤其是部分地區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尚未建設。在這樣的基礎上,當地土地資源管理人員對信息化辦公認知程度上尚需提高,而又要籌集大量的資金開展規劃信息系統建設,將會遇到一定阻礙。
2.2.2 建設涉及資金量較大、工期較長難與規劃編制同步完成
由於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涉及數據量較大,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並且要求精度較高,是一項工程量較大的數據建設工程。同時由於系統中涉及規劃指標、布局等方面的信息,大部分需規劃審批後方可最終確定,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系統建設將很難與規劃編制同步完成。
2.3 新一輪規劃修編給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2.3.1 為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實施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
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針對各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各個環節的業務需求,建設規劃管理資料庫、設計開發用於運行資料庫以及規劃編制管理的性能穩定的軟體平台,為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實施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這也是新一輪規劃修編給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2.3.2 系統要由單純的內部管理系統向開放式管理系統轉變
以往的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多是以土地管理部門編制規劃、管理規劃提供輔助平台,對土地使用部門或個人很少或根本沒有提供使用介面。而隨著法制的逐步健全,規劃的群眾認知度也逐步增強,群眾參與編制規劃、使用規劃的積極性也逐步提高,規劃信息系統作為規劃管理的信息化工具,更應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強化群眾參與的功能,逐漸實現由單純的內部管理系統向開放式管理系統轉變。
2.3.3 應將如何實現規劃編制、管理過程中的一些難點作為建設研究重點
不但要解決系統建設軟硬體方面的問題,同時更應解決規劃編制管理過程中的一些難點,如在系統中解決規劃剛性指標與彈性指標落位與管理的問題,如何實現規劃大數據量對接及網路傳輸問題,如何協調保密事項與公開事項的關系問題,如何既保證精度又不影響規劃調整進度等問題。
2.3.4 系統的操作要實現人性化、便捷化、自動化、規范化
規劃信息系統主要面向基層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普通工作人員,為了保證更方便、快捷、有效的為規劃實施管理提供輔助功能,系統的操作界面,功能實現等更應面向具有初級計算機操作水平的普通用戶,從而實現系統的人性化、快捷化、自動化和規范化。
3 規劃信息系統建設中主要難點及對策
3.1 主要難點
3.1.1 關於 「自上而下」 與 「自下而上」 構建的問題
本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仍採用「自上而下」的編制模式,而規劃信息系統建設多為同步開展,也基本上採用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但鑒於信息系統建設的要求,信息系統建設多是「自下而上」開展,例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統首先建設1∶1 萬縣級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然後根據相關規定在此基礎上建設地市級乃至省級資料庫,採取此種建設思路主要是考慮逐層縮編有利於保證資料庫建設的精度,並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自上而下」建設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從系統輻射全國、各省、各市、各縣,服務於國土資源自上而下的控制管理來看,「自上而下」毫無爭議,但從其基礎資料庫建設上來看,就存在如重復工作、耗資巨大、精度較難控制、效率較低等問題。
3.1.2 省級、市地級資料庫的精度與規劃管理需要之間的矛盾
根據規劃管理工作要求的嚴謹、嚴格地思路來看,規劃審批過程中留不得絲毫誤差,一旦出現疏忽,可能會對國家征地、用地單位用地以及群眾利益等方方面面造成影響。如果單純從縣級規劃資料庫的精度來看,可以滿足規劃審批的需求,但由於地市級尤其是省級庫,數據量偏大,運行高精度數據較難實現,如果採用縮編數據,則由於縮編過程中的取捨問題,部分面積較小的項目尤其是批次用地,很難在規劃信息系統中表示出來,將會給審批帶來一定困難。
3.1.3 實現部分規劃創新內容有一定難度
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著重研究規劃的剛性與彈性指標之間關系問題,這也是各地在本輪規劃修編過程中探討的主要問題之一,各修編試點也試圖將解決這一問題作為本輪規劃的創新點。規劃信息系統作為規劃管理的工具之一,也應體現這一創新內容。但是在解決指標彈性中,如部分不落位指標、彈性指標等成為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
3.2 幾點對策
3.2.1 關於 「自上而下」 與 「自下而上」 的問題
此問題可結合全國統一組織開展的縣級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更新工作,建設省、市、縣、鄉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基礎資料庫,各級規劃信息系統的建設就以本級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為基礎數據,利用規劃輔助編制信息系統在其基礎上編制規劃相關內容,建設同級規劃管理信息系統,這樣可以解決規劃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重復建設以及與總體規劃建設方式不一致的問題。
3.2.2 關於省級、地市級資料庫精度與規劃管理之間矛盾問題
根據目前規劃實施管理的主要內容及基本方式來看,規劃審批應以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為基準,重點以鄉級規劃圖為准,那麼作為規劃輔助審批的同級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審批也同樣應以縣鄉級信息系統為基準,省市級掌握所轄區域信息系統的同時,還應掌握所管轄的縣級信息系統,省市級管理信息系統在管理中可探討研究實現縣鄉級庫審批同時自動在省市級庫相應的位置上同步自動更新的功能,這樣可從一定程度上避免省市級庫與規劃審批精度要求的差距,同時又可避免重復工作對工作帶來的影響。
3.2.3 關於實現部分規劃創新內容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針對規劃指標不落位的情況,可嘗試在規劃編制信息系統中的功能模塊中加入規劃指標彈性管理等模塊,使模塊的菜單具有錄入省、市、縣、鄉四級彈性指標的權屬、數值、彈性范圍、期限、指標利用情況、利用分布、某一時段結余情況等功能,從而避免了指標不落位而帶來的資料庫無法統計的問題。
4 結語
隨著現代GIS軟硬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也將會逐步加大,又時值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嚴格土地管理的政策和規定,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宏觀調控土地的一項手段,其地位將不言而喻。規劃信息系統作為新一項相對比較新的GIS在規劃編制管理中應用的軟體,應用的范圍將越來越大。「金土工程」建設和新一輪規劃修編工作的逐步開展,全國將大規模啟動規劃信息系統建設。信息系統的功能也將在今後的應用中逐步完善。通過逐步借鑒國外先進的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技術及成功經驗,不斷開展嘗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軟硬體技術快速發展,當前問題也將逐步解決,規劃信息系統將在我國各級土地資源管理部門的規劃編制及實施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給國土資源耕地保護、規劃審批、用地執法檢查等項工作帶來更多的便利。
參考文獻
王萬茂,張穎.市場經濟與土地利用規劃:關於規劃修編思路的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 (1):9~16
馮廣京,嚴金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戰略思想[J].中國土地科學,2002,16 (2):4~7
蔣景瞳,劉若海.國內外地理信息標准化現狀與思考[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2 (4)
陳春仔,趙精滿.我國國土資源標准化現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1 (4)
鄭振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改革[J].中國土地科學,2004 (4)
⑩ 市級匯總
石家莊市第二次土地調查市級匯總歷時一年半時間完成,工作程序分為准備工作、數據接邊、數據匯總、建立市級更新調查資料庫、圖件編制、報告編寫、檢查驗收幾個階段。
3.3.2.1 准備工作
包括人員組織、經費籌集、技術准備、研究方案和成果要求目標的制訂以及基礎資料的整理等。基礎資料整理包括原始詳查資料,特別是有爭議的土地、飛地等基礎數據的整理,縣級土地利用初始資料庫的整理,各縣更新調查成果數據的整理及基礎地理數據的整理等。
3.3.2.2 數據接邊
以國土資源部提供的1:1萬正射影像圖為工作底圖,疊加縣級更新調查境界線,參考行政勘界成果,採用外業核查與內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縣級更新調查境界接邊和地類接邊。境界接邊涉及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按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要求進行簽字蓋章。按接好邊的境界線利用計算機量算控制面積,編制圖幅理論面積與控制面積接合圖表,簽訂圖幅行政區域控制面積接邊確認書。在接邊工作完成的基礎上對縣級更新調查資料庫進行接邊修改、完善。
3.3.2.3 數據匯總
數據匯總的任務是在接邊後縣級成果的基礎進行分析、綜合,並依據地市級匯總規程,採用科學的方法,准確、完整、系統地匯總出本轄區內各類土地面積數據。數據匯總的基礎是縣級統計台賬和統計簿,重點在於面積的控制和平差。難點在於各縣使用的影像資料或其他遙感資料之間的誤差分析和糾正,以及所帶來的數據重漏問題的處理。
3.3.2.4 市級資料庫建設
市級資料庫的建立,是在接邊後縣級資料庫的基礎上,以蒼穹系統作為第二次土地調查市級資料庫匯總的平台,進行縣級成果整合,建立市級資料庫。影像數據匯總資料庫按照市級管理要求對各縣更新調查成果1:1萬圖形、屬性資料庫,全市1:1萬分幅圖境界接邊控制庫,市級匯總各類統計表、統計簿,影像圖等基礎地理數據進行綜合管理,具備查詢、統計、匯總及輸出等功能。
3.3.2.5 圖件編繪、報告編寫
圖件編繪在資料庫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縮編處理,包括1:10萬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和1:15萬全市土地利用現狀圖。圖斑單元綜合符合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規程要求和地理制圖綜合的原則。對數據匯總統計內容進行分析,編寫石家莊市土地利用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提出土地利用的問題和建議。
3.3.2.6 檢查驗收
初步完成匯總成果後,先進行內部自檢,聘請同行專家給予核查,針對一些問題進行討論,並經過地方國土資源部門審核檢驗後,將所有成果資料和中間過渡資料整理後報送河北省國土資源廳,申請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