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演算法
❶ 電流單位轉換,技巧,計算方法
在工程計算中很多都是以10的3次方(1000)為單位級別的
例如長度:公里(千米=1000米),毫米=1/1000米(10的負3次方),微米=10的負6次方米,納米=10的負9次方米......
重量:1噸=1000kg,1kg=1000g,1g=1000mg,1mg=1000微克......
電流:1A=1000mA,1mA=1000微安......
電壓:1V=1000mV,1mV=1000微伏......
等等等等
❷ 長度之間相加減的計算方法是什麼
長度之間相加減的計算方法是單位統一相加減法。因為在進行長度之間加減法時,如果長度單位不能夠換算成統一單位是無法進行換算的,而且換算比較麻煩,所以先把單位統一以後再進行運算。
長度單位是指丈量空間距離上的基本單元,是人類為了規范長度而制定的基本單位。其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常用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❸ 納米機器人那麼少,人們是怎麼控制機器人的呢
理論上講納米機器人是大量原子或分子按確定順序聚集而成為具有確定功能的微型器件,但製造納米機器人不一定是從"零"開始。機器人是由零件組裝而成的,納米機器人的零件可以是單個的原子或分子,但是更現實的是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原子團或分子的集合。
利用現實存在的功能器件組裝納米機器人比從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構建機器人更為現實可行。生物分子是自然界存在的最豐富的構建納米機器人的零件的來源,現實可行的途徑是按照分子仿生學的原理,利用大量存在的天然分子原器件,設計組裝納米機器人。
❹ 1米等於多少納米怎麼算,把算式寫出來
納米(nm),又稱毫微米,是長度的度量單位,國際單位制符號為nm。1納米=10^-9米,長度單位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樣,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的多。國際通用名稱為nanometer,簡寫nm。
從這個定義可以知道,1米等於10^9nm,也就是1 000 000 000納米
❺ 初二物理!!!長度單位怎麼換算。
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1.61公里= 1英里;
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1微米(μm) = 1 000納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1納米=0.000001毫米;
1皮米=10^-12米=0.001 納米(nm) =0.000 001 微米(μm)。
一個數的負次方即為這個數的正次方的倒數。
a^-x=1/a^x
例:2的-1次方=1/2的一次方。
1/2的-1次方=2的一次方。
5的-2次方=1/5的二次方,
1/5的-2次方=5的二次方。
(5)納米演算法擴展閱讀: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
(1)公里
公里又稱千米,是個長度單位,縮寫為「km」,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其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1.61公里= 1英里。
(2)米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
—
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
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
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
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
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
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
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中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
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
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長度的公制單位之一,1分米相當於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4)厘米
厘米,長度單位;英文:centimetre(s),簡寫(符號)為:cm。有關厘米的單位轉換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稱公釐(或公釐),是長度單位和降雨量單位,符號㎜。1毫米相當於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為「毫」的字義)。進制關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6)微米
微米是長度單位,符號 [micron],讀作[miú]。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此即為「微」的字義)。換算關系如下:1微米(μm) = 1 000納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
(7)納米
納米(符號為nm)是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就是10-9米(10億分之一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樣,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單個細菌微生物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顯微鏡測直徑大約是五微米,也就是五千納米。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根頭發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一納米。也就是說,一納米大約就是0.000001毫米,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時簡稱為納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
(8)皮米(pm)
皮米(picometer或pm)是長度單位,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有時在原子物理學中稱為微微米(micromicron)。換算關系如下:1皮米=10-12米=0.001 納米(nm) =0.000 001 微米(μm)。
❻ 1/60000的科學記演算法
1、1微米=1*10^-6米
0.0003微米=0.0003*10^-6米=3*10^-10米
2、350/500000000=7*10^-7毫米^2/個
3、頭發絲的直徑=60000納米=60000*10^-9米=6*10^-5米
❼ 物理長度單位換算有比較簡單的計算方法好嗎給我舉個物理換算的例子與過程(要詳細好懂)可以嗎因為我是
簡單地說就是:
第一、記順序
第二、記進率
第三、數手指
具體說:
第一、記順序: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
第二、記進率:米、分米、厘米、毫米,十進;毫米、微米、納米,千進。
第三、數手指:大化小,就乘以相應的進率,小化大就除以相應的進率,乘以或除以10的幾次方,那就按進率數手指就行了。
❽ 誰能給點有關納米瞬變電磁的資料,簡介
您好!很榮幸能為您服務!☆⌒_⌒☆希望我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瞬變電磁法瞬變電磁法的勘探原理是利用人工在發射線圈加以脈沖電流,產生一個瞬變的電磁場,該磁場垂直發射線圈向兩個方向傳播,通常是在地面布設發射線圈,依據半空間的傳播原理,把地面以上的忽略。當磁場沿地表向深部傳播,當遇到不同介質時,產生渦流場或著遵照量子力學原理使活潑的鹼金屬產生能級躍遷或使含有大量氫原子的液體的氫原子核沿磁場方向產生定向排列。
當外加的瞬變磁場撤銷後,這些渦流場的釋放或者活潑的鹼金屬要恢復原有的能級,釋放躍遷產生能量。以及含有大量氫原子的液
體的氫原子核恢復原有的排列時,均以磁場的形式釋放能量所獲的能量。利用接收線圈測量接收到的感應電動勢v2。該電動勢包含了地下介質電性特徵,通過種種解釋手段(一維反演,視電阻率等)得出地下岩層的結構.
由於採用線圈接收V2,故對空間的電磁場或其它人文電磁場敏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干擾.為了減少此類干擾,採用盡量的發射大的電流,以獲取最大的激勵磁場,增加信噪比,壓制干擾。
接收裝置通常分為分離回線,中心回線和重疊回線3類,以重疊回線得到的信息最為完整,其它次之。
瞬變電磁法的工作效率高,但也不能取代其它電法勘探手段,當遇到周邊有大的金屬結構時地面或空間的金屬結構時,所測到的數據不可使用,此時應補充直流電法或其它物探方法(見金屬結構物對測量的影響一文)。同時在地層表面遇到大量的低阻層礦化帶時(例如在陝西南部某地鉛鋅礦區,地層表面充滿石墨層)瞬變電磁法也不能可靠的測量,因此在選擇測量時要考慮地質結構。
在測量過程中,要隨時記錄地表可見的岩石特徵,裝置的傾角以及高程,以便在後續的解釋中,准確的劃分地層構造.同時在一個工區工作之前,要做實驗,選擇合理的裝置以及供電電流,一經確定,不能在測量中變更裝置和供電電流,否則對解釋造成影響。在進入工區前盡量尋找已知地層的基準點對儀器進行校準(類似於重力或磁法測量的基點校正和儀器一致性試驗)。以確保測量的准確性(以後將有專題論述)。
瞬變電磁法的解釋,通常分為2種:定性解釋和定量解釋。定性解釋一般是觀察測線多道剖面,通過多道剖面可以定性的看出地層的分布情況(參見供5000A電流 EMPS-1電磁勘探儀一文中給出的地層多道剖面對比圖),同時應排除晚期道的干擾假象.對雙峰異常要多加關注(參見瞬變電磁法尋找地下熱水實例和瞬變電磁法金屬礦探測實例)。
定量解釋:一維反演是目前解釋中最為准確的手段之一,但是要求輸入初始模型。對初始模型的求取,通常有以下幾種手段。1在礦區已有的地質資料(電測井)或者區域地質資料。2用直流電法在工區作一個電測深,以該測點的電測深電阻率作為初始模型。3也可用視電阻率和其它全域電阻率計算方法得出初始模型,但要保證其計算的結果的正確性。當計算出地層電阻率後,要進行地形改正和傾角校正,用測量時記錄的高程和傾角改正(參見瞬變電磁法金屬礦探測實例)。最後做出地質擬斷面圖。
當進行井下或坑道測量時,要考慮全空間的響應(和地面半空間有很大的區別),解釋方法需要用全空間的解釋演算法,而不能簡單的利用地面半空間解釋方法。
其它方面:在工程勘探時,尋找地下空洞時,會有兩種情況,一是充水空洞呈現低阻特徵,二是未充水,呈高阻特徵。如有鋼筋水泥結構支撐或回填塌陷後空洞的則情況比較復雜需要仔細判斷。同時要排除地下供水管暖氣管的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結構不盡相同,地質結構的區域性使得不同地區的成礦,成水條件的不一致。在解釋資料時,一定要參考所在區域的地質資料和前人成果,以及其它方法的配合,特別是地質方面的配合。切不可隨意套用其它地區的解釋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
-----------------------------------------------------------------------------
❾ 四道初一數學題
1納米=10的-9次冪米
1微米=10的-6次冪米
1微米=10的3次冪米
0.4微米=0.4×1微米=0.4×10的3次冪米=4×10的2次冪米
❿ 十萬八千里相當於多遠
十萬八千里約相當於現在的54000公里。古人一里相當於現在五百米,也就是兩里相當於現在一公里,所以十萬八千里相當於現在54000公里。地球的赤道長度為40075.02千米,也就是說孫悟空一個筋斗可以繞地球差不多一圈半。
一千里等於500公里。同時千米和公里計量單位是一樣的,只是名稱叫法不同。所以,一千里也就等於500千米,古代的度量衡歷朝歷代都有一定變化,最接近現代的演算法是古代的一千里相當於現代的500000米,即500公里。
常用長度單位換算如下:
1千米(km)= 0.621英里(mile)
1米(m)= 3.281英尺(ft)= 1.094碼(yd)
1絲米(dmm)=1忽米(cmm)=1絲=0.01毫米=0.001厘米
1厘米(cm)= 0.394英寸(in)
1厘米(cm)=10毫米(mm)
10^9納米=1米(m)
10^6納米=1毫米(mm)
10^3納米=1微米(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