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減法演算法
Ⅰ 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方法通常有哪四種方法
我國會計准則中可選用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
1、平均年限法,又稱直線法,是最簡單並且常用的一種方法。此法是以固定資產的原價減去預計凈殘值除以預計使用年限,求得每年的折舊費用。在各年使用資產情況相同時,採用直線法比較恰當。
2、工作量法,又稱變動費用法。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提折舊額的一種方法。理論依據在於資產價值的降低是資產使用狀況的函數。根據企業的經營活動情況或設備的使用狀況來計提折舊。假定固定資產成本代表了購買一定數量的服務單位,然後按服務單位分配成本。
3、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最後兩年的前面各年,用年限平均法折舊率的兩倍作為固定的折舊率乘以逐年遞減的固定資產期初凈值,得出各年應提折舊額的一種加速折舊的方法。在雙倍余額遞減法下,必須注意不能使固定資產的凈值低於其預計凈殘值以下。
4、年數總和法,又稱年限合計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價減去預計凈殘值的余額乘以一個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壽命為分子、以預計使用壽命逐年數字之和為分母的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
(1)遞減法演算法擴展閱讀:
雙倍余額遞減法的計算公式
1、年折舊率=2÷預計的折舊年限×100%,年折舊額=固定資產期初折余價值×年折舊率。
2、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3、月折舊額=年初固定資產折余價值×月折舊率。
4、固定資產期初賬面凈值=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
5、最後兩年每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凈殘值)/2。
Ⅱ 雙倍余額遞減法計算在沒有殘值情況下的折舊怎麼算
雙倍余額遞減法算折舊,剛開始計提折舊時是不考慮殘值的,是最後兩年改為直線法提折舊時再考慮殘值,所以有沒有殘值都是一樣的演算法 只是有殘值的話最後兩年計算折舊額時要減去殘值後余額算折舊 eg:固定資產原值100000 使用5年 沒有殘值
第一年計提折舊額:100000×(2/5)=40000元
第二年計提折舊額:(100000-40000)×(2/5)=24000元
第三年計提折舊額:(100000-40000-24000)×(2/5)=14400元
第四計提折舊額=第五計提折舊額:(100000-40000-24000-14400)/2=10800元
承上面例題假如有4000元的殘值則第四年和第五年的折舊額為:
(100000-40000-24000-14400-4000)/2=8800元
Ⅲ 等額本金與等額本息什麼區別
等額本金和等額本息是不同的還款方式。
等額本金指的是還款期內貸款總額等分,每個月償還固定的本金,但是隨時本金償還的減少,每月所支付的利息也隨之減少。
等額本息是將本金和利息拆分成若干份,每個月償還一樣數額的本金和利息。
等額本金和等額本息這兩種方式,本金償是一樣的,但是利息會有差異。
Ⅳ 貸款採用等額本金貸款,每個月遞減9.1元什麼意思
貸款採用等額本金貸款,每個月遞減9.1元意思是,每月隨著本金減少,利息遞減9.1元,也就是本金減少後利息相應減少,你每月減少的利息是一樣的。
等額本金貸款相對於等額本息貸款,它採用了簡單的方式來計算利息,只有本金產生利息。貸款利息隨本金逐月遞減並結算還清的方法(也稱「遞減法」)。在貸款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採用等額本金貸款,明顯要比等額本息貸款花費更少的利息。
拓展資料
1.等額本金貸款的特點是每月歸還貸款本金相等,利息則按貸款本金余額逐月計算,前期還貸金額較大,以後每月還款額逐漸減少。由於還款額是逐月遞減,因此每個月的還款額都是不等的。
2.等額本金貸款還款方式相對等額本息而言,總的利息支出較低,但是前期支付的本金和利息較多,還款負擔逐月遞減。
3.等額本金還款法是一種計算非常簡便,實用性很強的一種還款方式。基本演算法原理是在還款期內按期等額歸還貸款本金,並同時還清當期未歸還的本金所產生的利息。方式可以是按月還款和按季還款。
4.由於銀行結息慣例的要求,一般採用按季還款的方式(如中國銀行)。等額本金還款方式,不是節省利息的選擇。如果真正有什麼節省利息的良方,那就是應當學會理智消費,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體裁衣、量入為出,盡量少貸款、貸短款,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5.這樣由於每月的還款本金額固定,而利息越來越少,貸款人起初還款壓力較大,但是隨時間的推移每月還款數也越來越少。也便於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確定還貸能力。此種還款模式支出的總和相對於等額本息利息可能有所減少,但剛開始時還款壓力較大。如果用於房貸,此種方法比較適合工作正處於高峰階段的人,或者是即將退休的人。
6.等額本金貸款計算公式:
每月還款金額 = (貸款本金 / 還款月數)+(本金 — 已歸還本金累計額)×每月利率
從公式可以看出,等額本金貸款計算出的每期還款金額都不同,從還款前期到後期,金額都是逐漸減少的,而等額本息貸款計算出的還款金額,每期都相等。每月都在還款,本金在減少。
Ⅳ 固定資產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時,月折舊率和年折舊率的具體計算方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折舊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凈值×月折舊率
Ⅵ 採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怎麼算每年提的折舊額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以固定資產的期初賬面凈值乘以一個固定的折舊率來計算各期折舊額的方法。年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凈值 * 雙倍直線折舊率,雙倍直線折舊率=2 / 固定資產使用年限 * 100%,在最後兩年,固定資產賬面凈值與預計凈殘值之差採用直線法在剩餘兩年內平均分攤。
例:一台設備,原價50000元,預計使用5年,凈殘值3500元,雙倍余額遞減法:雙倍直線折舊額=2/5*100%=40%
第一年應提折舊額=50000*40%=20000
第二年應提折舊額=(50000-20000)*40%=12000
第三年應提折舊額=(30000-12000)*40%=7200
第四年應提折舊額=(50000-20000-12000-7200-3500)/2=3650
第五年應提折舊額=3650。
會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kuài jì,英文名稱為Accounting。會計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會計工作,二是指會計工作人員,會計工作是根據《會計法》《預演算法》《統計法》及各種稅收法規為法律依據來核對記賬憑證、財務賬簿、財務報表,從事經濟核算和監督的過程,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核算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會計工作人員是進行會計工作的人員,有會計主管、會計監督和核算、財產管理、出納等人員。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亦即,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一詞。
會計目標也稱作會計目的,是要求會計工作完成的任務或達到的標准,也稱為財務報告的目標。我國《企業會計准則》中對會計核算的目標做了明確規定:會計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機關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和監督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具體而言,會計是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的核算和監督,並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徵: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會計是一種經濟信息系統。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會計採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會計方法一般包括: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會計檢查方法。會計對象是指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具體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能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即資金運動或價值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