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包裹演算法
1. 什麼是相位包裹
1. 精確最小二乘相位解包裹演算法
路徑無關演算法是一類重要的相位解包裹演算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各種最小二乘演算法。由於最小二乘演算法無法限制誤差在空間中傳播,因此不能直接獲得精確的解包裹相位,其應用受到了限制。分析最小二乘 ... 詳情>>
中國激光 2012年02期 測量; 相位解包裹; 最小二乘; 演算法;
下載
下載
2. 可靠度導引的相位解包裹演算法
設計實現了基於可靠度導引的相位解包裹演算法。該演算法首先在像素可靠度的基礎上計算鄰接線可靠度,然後根據鄰接線可靠度的高低規劃解包裹路徑。模擬和實測結果表明,該演算法可以有效避免誤差擴散 ... 詳情>>
2. 一卷快遞袋多少利潤
不同地區,以及不同的快遞公司,導致成本不同,利潤有差別,一般可以達到40%吧(這是提供的只做為一個參考數據):
1、涉及承包費上繳的金額;
2、看面單、操作費、派費;
3、看承包區域的客回戶資源,是居民區,還是商業區答,都會有所不同。
信件封裝以不影響快遞封套的正常封口為准,封裝完成後,應在快遞封套的顯著位置標注「信件」字樣,不應將信件打包後作為包裹寄遞。
包裹封裝應綜合考慮寄遞物品的性質、狀態、體積、質量、路程和運輸方式等因素,選用適當的方式封裝。印刷品應平直封裝。
(2)卷包裹演算法擴展閱讀:
《快遞服務國家標准》:5.4.5無法投遞快件:
快遞服務組織應在投遞前聯系收件人,當出現快件無法投遞情況時,應採取以下措施:
1、首次無法投遞時,應主動聯系收件人,通知復投的時間及聯系方法,若未聯繫到收件人,可在收件地點留下派送通知單,將復投的時間及聯系方法等相關信息告知收件人。
2、復投仍無法投遞,可通知收件人採用自取的方式,並告知收件人自取的地點和工作時間。收件人仍需要投遞的,快遞服務組織可提供相關服務,但應事先告知收件人收費標准和服務費用。
3. 求郵政標准包裹箱各種尺寸規格
郵政包裹紙箱的大小尺寸共有12個規格。
郵政標准紙箱規格如下:
1、郵政紙箱1號: 規格530*290*370mm
2、郵政紙箱2號:規格530*230*290mm
3、郵政紙箱3號:規格430*210*270mm
4、郵政紙箱4號:規格350*190*230mm
5、郵政紙箱5號:規格290*170*190mm
6、郵政紙箱6號:規格260*150*180mm
7、郵政紙箱7號:規格230*130*160mm
8、郵政紙箱8號:規格210*110*140mm
9、郵政紙箱9號: 規格195*105*135mm
10、郵政紙箱10號:規格175*95*115mm
11、郵政紙箱11號:規格145*85*105mm
12、郵政紙箱12號:規格130*80*90mm
(3)卷包裹演算法擴展閱讀:
郵件禁寄物品
1、國家法律法規禁止流通或者寄遞的物品;
2、爆炸性、易燃性、腐蝕性、放射性和毒性等危險物品;
3、反動報刊、書籍、窗口或者淫穢物品;
4、各種貨幣;
5、妨害公共衛生的物品;
6、容易腐爛的物品;
7、活的動物(包裝能確保寄遞和工作人員安全的蜜蜂、蠶、水蛭除外);
8、包裝不妥,可能危害人身安全、污染或損毀其它郵件設備的物品;
9、其它不適合郵遞條件的物品。
4. 郵政包裹和掛號印刷品的費用分別是怎麼算的
印刷品資費按首重和續重分本埠和外埠按重量計收資費。首重100克(不足100克按100克計算)本埠0.40元,外埠0.70元, 重101~5000克每重100克本埠0.20元,外埠0.40元。若寄掛號印刷品,在以上平常印刷品的基礎上,每件另加收掛號費3.00.
5. 如何包裝花束
包裝紙包裝花束步驟如下:
1、選擇紙張。
你可以用幾乎任何一種紙來包裝花。如果你想要一個簡單的經典外觀,選擇普通的棕色牛皮紙。為了看起來更時髦,選擇包裝紙或裝飾包裝紙。要獲得獨特的外觀,請考慮使用:報紙、
舊書的書頁、樂譜、彩色薄紙。
2、把花放在紙上。
用橡皮筋固定你花莖的中間。這將使它們更容易包裝,並防止它們在你的紙張上散開。把花放在紙上,讓橡皮筋和紙的折疊邊對齊。一小部分莖會被包起來。然而,花應該覆蓋大量的紙,同時暴露大量的莖干。
5、取幾張透明雙面膠帶,放在重疊的紙上。
將貼好的花束壓在一起,這樣當你移開手時,包好的花束不會散開。如果你沒有帶子,你可以用麻繩或細繩。你只需要把繩子或麻繩包緊,這樣紙就不會打開了。可以在紙的底部纏繞一個蝴蝶結來完成你的花束,蝴蝶結與花莖相交。
6. 卷軸制度有哪兩種形式,各自特點是什麼
卷軸制度書籍,包括帛書和紙卷書兩種形式,它們有共同之處,也有各自的特點,現分別論述如下:
(一)帛書的起源和歷史
帛書是寫在縑帛等絲織品上的書籍或文章,它的出現,晚於簡冊。簡冊雖然是我國最早的書籍形制,長時期內廣泛使用,但有不少缺陷。除了因編繩散斷,容易導致「脫簡」、「錯簡」外;書籍也很笨重而不便閱讀。如戰國學者惠施,就曾用五輛車來運載笨重的書籍(《莊子·天下》);秦始皇每天批閱公文,「至以衡石(一百二十斤)量書」(《史記·秦始皇本紀》)。西漢東方朔上書,用奏牘三千,漢武帝讓兩個壯漢盡力持舉,從上方閱讀,「二月乃盡」(《史記·滑稽列傳》)。與這種簡冊相比,絲織品的帛書有不少優點:縑帛質地柔韌,吸墨性強,既便於書寫,又可隨意卷舒,閱讀和收藏都比較方便;帛書的分量很輕,攜帶方便;帛書的篇幅寬長,書寫時可據書籍內容長短裁剪,又不會有簡冊散斷錯亂的毛病。因此,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人用縑帛寫書,並在很長時期內與簡牘並用。
帛書究竟何時開始出現?目前尚難確考。不過在春秋末期至戰國文獻中,已時有記述。《論語·衛靈公》說:「子張書於紳。」「紳」,《說文》說是「大帶」,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是下垂的帶,總之是一種絲織品。《墨子·明鬼》說:「故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韓非子·安危》篇也說:「先王寄理於竹帛」。《晏子春秋·外篇第七》說得更為明確:「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與谷,其縣十七,著之於帛,申之以策,通之諸侯」。如果其言可信,那麼在公元前七貸紀的齊桓公時代,就有帛書了。但由於絲織品比竹木更易朽壞,目前考古發現的帛書,大多出於漢代,先秦的較少。
秦漢以來,縑帛更普遍地應用於書寫,《漢書·藝文志》中已有相當的圖書用「卷」來統計,其他文獻也常有反映。如西漢高祖劉邦,曾「書帛射城上」(《史記·高祖本紀》);揚雄《答劉歆書》說自己編纂《方言》時,「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一種光滑的白絹)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於槧」(《全漢文》卷五十二)。東漢末年董卓作亂,挾獻帝西遷長安,把洛陽城內東觀、蘭台、石室等處所藏縑帛圖書搶出,「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滕囊」(《後漢書·儒林傳》),「所收而西,猶七十餘載」(《隋書·經籍志》)。可見漢代朝廷收藏的帛書十分豐富。1973~1974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西漢初年帛書,包括《老子》甲、乙本和《戰國縱橫家書》、《周易》、《春秋事語》、《經法》。《十大經》、《稱》、《道原》等二十多種書籍、文章,還有三幅古地圖,更使得這個問題明朗化。
總起來說,春秋以來開始用縑帛寫書、繪畫,西漢時期普遍使用,魏晉以後仍然有人使用。但由於絲織品價格昂貴,不能像竹木及紙那樣廣泛普及,所以帛書始終未有一個獨立使用階段。它的前期伴隨著竹木簡冊的盛行而興起,後期則伴隨著紙書的興起而衰落,從公元前四五世紀到公元後三四世紀,大約有近千年的時間。
(二)帛書的形制
帛的長短不一,一般說來,標准尺度是40尺,所以在40尺內,不需縫接。但抄寫書籍時,還要根據內容長短剪裁或縫接。唐人徐堅《初學記》卷二一說:「古者以縑帛,依書長短,隨事截之」。所以帛書的長度,短的有一尺至數尺,長的則有數丈,東漢董卓的官兵因此用來做滕囊和帷蓋。考古發現的帛書也是長短不一,如長沙子彈庫的十二神像帛書,長38.7厘米,帛畫長37.5厘米;陳家大山帛畫長31厘米;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長約192厘米等等。
帛書的寬度,古籍記載以一尺為常制,但根據考古實物,實際上也並不一致。馬王堆帛書,有一種是用整幅的帛來書寫的,寬約48厘米,如《老子》等;另一種則用半幅的帛來書寫,寬約24厘米,如《周易》、《戰國縱橫家書》等。子彈庫的帛書、帛畫分別為寬47厘米和28厘米;陳家大山帛畫寬22.5厘米。本世紀初在敦煌發現的東漢初年級帛書信,其一約9厘米見方,另一件長15厘米,寬6.5厘米,可見帛書的寬度也是經常根據需要來裁截的。
帛書的書寫格式,往往仿照簡冊。開卷一般留有空白,如同「贅簡」。帛書文字也是由上而下書寫,每行字數沒有一定。為使各行文字書寫整齊,有的帛書仿照簡冊形制,用朱筆或墨筆畫上界欄。如馬王堆帛書《老子》,各行間就有用硃砂畫成的紅色界行。帛書的界欄,早期大多為手畫,當帛書盛行以後,為使用方便,也為了美觀,於是有人用赤絲或黑絲事先在縑帛上織出界欄,如同今日稿紙,專門供書寫之用,後人稱之為「朱絲欄」、「烏絲欄」。
縑帛的質地柔韌,可以隨意折疊或卷舒,所以早期的收藏方式是折疊與卷束並用。如子彈庫十二神像帛書,就是經過8次折疊,然後放在一個竹匣中(商承柞《戰國楚帛書述略》,《文物》1964年9期);馬王堆帛書中,用整幅帛寫成的,也是折疊成長方形,再放在一個漆盒下層的格子里;而用半幅的帛寫成的,則用一長方形木片為軸,捲成一卷(曉菡《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文物》1974年9期)。折疊收藏的帛書,天長日久,折疊處難免破損斷裂,所以後來的帛書,大多採用捲起來收藏的方式。一部書可以捲成一卷或幾卷,所以「卷」就成為計算書籍篇幅的單位,一直沿用到今日。不過,古時所說的「卷」,最早指一冊,今日也還有這種用法,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毛澤東選集》等,卷就是一冊。但在舊印本書籍中,卷的篇幅往往比冊小,一冊中常有若干卷。
帛書的卷束,形式與簡冊不同。帛書與後來的紙卷,質軟而薄,卷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個軸,粘連在卷子的末端,以此為中心,從左向右卷。而竹木的簡冊,質硬且厚,最末一根簡就起著軸的作用,所以無須另用軸。這也是卷軸形制書籍之所以不包括簡冊的原因之一。卷軸制書籍所用的軸,要比卷子的寬幅稍長,捲起之後兩頭在外。其質料早期不過是竹木片,後來通用漆木。皇帝及王公貴族,常用貴重的質料制軸,如琉璃、象牙、玳瑁、珊瑚、黃金等。除卷、軸之外,據古籍記載,卷軸制的帛書及紙卷,還有裸(包首)、帶、帙(書衣)、牙簽等附屬品,以便保護書籍或便於查閱。但今日發現的秦漢帛書中卻很少見到這類物品。它們很可能是草創於帛書卷軸,而大備於紙書卷子,所以我們放在下面「紙卷的形制」中一並說明。
(三)紙卷的形制
紙卷的形制初期是沿襲帛書卷軸,古代文獻的記載和敦煌卷子等實物都證明了這一點。到了後期向冊頁制轉化時,才演進為獨特的形制,即經折裝、旋風裝。
紙卷如同帛書卷軸,以軸為中心,從左向右卷束。紙卷一般由多張紙連接而成。連接以後的卷子,長度通常9至10米,甚至數十米。每一卷是一個單位,一本書可以由一卷或幾卷組成。
為了使字體整齊美觀,寫書紙上一般要畫出界欄。四周的叫「邊」或「闌」(也寫作「欄」),各行字之間的直行叫「界」。唐人稱之為「邊准」,宋人稱為「解行」。後人也有採用帛書中的名稱,稱為「烏絲欄」、「朱絲欄」。紙卷各行的字數也不固定,從實物看,十幾字到幾十字的都有。卷子一般是一面寫,也有兩面都寫字的。如敦煌卷子里,經書的註疏往往抄在背面,叫「背書」。
書籍的註解有的不寫在背面。寫在正面天頭上,叫作「眉批」;有的寫在正文行間,叫「夾注」。寫在正文行間的注釋,為了有所區別,有多種形式:或者用大小兩種字體分別寫——正文用單行大字,註解用雙行小字;或者正文頂格寫,註解低一二格寫;或者注文仍作單行,但字體略小,寫在正文的下面。這後一種方法,抄書者一不小心,往往會使古書的正文與註解混淆,產生類似「錯簡」的錯誤。六朝以來還出現用朱、墨兩種顏色寫成的卷子,正文用朱筆寫,註解用墨筆寫,這是後代套色印刷的先驅。
紙卷寫錯了字,自然不能像簡冊那樣刮削修改,古人或用紙貼,或用粉塗,效果都不理想,於是有人發明用雌黃來塗改。雌黃又名雞冠石,可用作繪畫顏料,用來塗寫錯字,不僅顏色與黃紙相仿,而且錯字「一漫即滅,仍久而不脫」(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這種塗改法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已有了,賈思勰《齊民要術》在「染潢及治書法」後,就有「雌黃治書法」一節;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篇,也有「以雌黃改『宵』為『肎」』的記載。後人於是譏諷曲解古書、妄加評論者為「信口雌黃」。
紙卷的質地遠不如縑帛柔韌結實,所以更需要保護。於是,在帛書卷軸上已開始採取的一些保護措施,到了紙卷時代,便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紙卷的卷頭,除了自身留有空白「贅簡」外,往往要加一塊「包首」(後稱「包頭」),來保護書卷。包首或者用堅固的硬紙,或者仿效帛書,用絹帛之類的絲織品,古人又稱為「裸」。裸的中間繫上一根帶子,用來捆紮卷子,叫「帶」。帶一般是絲織品,古代也是很講究的。有人還用不同顏色的帶子,來區分不同門類的書籍。有些大部頭的書籍有許多卷,為避免與他書混淆,並保護卷子不受摩擦損傷,還要用「書衣」包裹,叫作「帙」,又寫作「袠」。《說文》說:「帙,書衣也。袠,帙或從衣」。用帙包書,只包裹卷身,卷子兩邊軸頭仍露在外,放在書架上,只看見軸頭。架上的卷軸如果很多,為便於尋找,就在軸頭上掛一個小牌子,上寫書名和卷次,叫「簽」。考究的用象牙製成,叫作「牙簽」。唐代集賢院所藏四庫圖書,就分別用紅、綠、碧、白四色牙簽,區分經、史、子、集四部。一般的也有用木、紙或帛的。這樣,褾、帶、帙、簽連同卷、軸,就構成了卷軸形制書籍的各個組成部分,這種卷軸形式一直沿用到唐代木年,才演化為折疊形制,如經折裝、旋風裝,並進而發展為散頁裝訂,導致了我國書籍形制上的一次革命。
(四)卷軸形制的演進——由卷軸到折疊
卷軸形制適合於縑帛和紙的柔軟特性,而且後來發展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其缺點也就日益明顯起來。卷子一般都比較長,甚至可長達數丈,這樣長的卷子,閱讀時要邊拉開、邊讀、邊卷,讀完後再卷回去。倘若臨時需要查閱其中的某些章節,就更為不便。特別是魏晉以至隋唐,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工具書,如類書、字書、韻書等。這類工具書一般不是從頭到尾閱讀,而是供人隨時查閱,解決問題的。如果需要的資料不在卷子的開頭,而是在中間甚至末尾,查找起來不勝其勞。於是有人對卷軸形製作了改進:不再把長長的卷子用軸捲起來,而是一正一反地折疊成長方形的摺子,再在卷子的前面和後面加上較硬的紙,以免書籍損壞,這樣就成了一疊書。這種折疊而成的「折本」,與從印度傳來的梵文佛經的裝幀形式有些相像,所以又稱為「經折裝」或「梵夾裝」。經折裝的書籍不用拉開和捲起,可以隨時翻閱,比卷軸方便得多。這是書籍形制的一大進步,是由卷軸到冊頁的過渡形式。但經折裝的書籍厚厚一疊,閱讀時容易散開成而為長長的紙條,於是又有人將一張大紙對折,作為書皮,再把經折裝書籍的首頁和末頁都粘連在書皮內,讀時就不會散開了。用這種方法裝成的書籍,從第一頁可以翻到最後一頁,還可再接連翻到第一頁,迴旋往復,不會間斷;而且迅急如風,所以稱為「旋風裝」,它是經折裝的改進型。
經折裝和旋風裝大約出現於唐代後期,一直沿用到北宋。由於它們都是折疊的形式,折疊後的長方形摺子有點像樹葉,所以又稱為「葉子」或「葉」;折疊以後成為厚厚的一疊,又稱為「冊」或「冊子」(「冊」又寫作「策」)。折疊形制的書籍啟發了後來的散頁裝訂,形式上也有些相像,所以書籍的冊頁形制,實質以經折裝、旋風裝為開端。「葉」、「冊」這些術語,後來散頁裝訂時依然沿用,不過「葉」字大多改寫為「頁」,意義上也由像樹葉轉變為單頁、一頁了。
7. 組卷演算法有哪幾種
目前有三種:
1. 隨機選取法:根據狀態空間的控制指標,由計算機隨機的抽取一道試題放入試題庫,此過程不斷重復,直到組卷完畢,或已無法從題庫中抽取滿足控制指標的試題為止。該方法結構簡單,對於單道題的抽取運行速度較快,但是對於整個組卷過程來說組捲成功率低,即使組捲成功,花費時間也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當題庫中各狀態類型平均出題量較低時,組卷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2. 回溯試探法:這是將隨機選取法產生的每一狀態類型紀錄下來,當搜索失敗時釋放上次紀錄的狀態類型,然後再依據一定的規律(正是這種規律破壞了選取試題的隨機性)變換一種新的狀態類型進行試探,通過不斷的回溯試探直到試卷生成完畢或退回出發點為止,這種有條件的深度優先演算法,對於狀態類型和出題量都較少的題庫系統而言,組捲成功率較好,但是在實際到一個應用時發現這種演算法對內存的佔用量很大,程序結構相對比較復雜,而且選取試題缺乏隨機性,組卷時間長,後兩點是用戶無法接受的,因此它也不是一種很好的用來自動組卷的演算法。
3. 遺傳演算法:是一種並行的、能夠有效優化的演算法,以morgan的基因理論及eldridge 與gould間斷平衡理論為依據,同時融合了mayr的邊緣物種形成理論和bertalanffv一般系統理論的一些思想,模擬達爾文的自然界遺傳學:繼承(基因遺傳)、進化(基因突變)優勝劣汰(優的基因大量被遺傳復制,劣的基因較少被遺傳復制)。其實質就是一種把自然界有機體的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機制與同一群體中個體與個體間的隨機信息交換機制相結合的搜索演算法。運用遺傳演算法求解問題首先需將所要求解的問題表示成二進制編碼,然後根據環境進行基本的操作:selection,crossover,mutation……這樣進行不斷的所謂「生存選擇」,最後收斂到一個最適應環境條件的個體上,得到問題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