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量資料庫
1. PVSYST是干什麼的有什麼用
PVsyst是一款光伏系統設計輔助軟體,用於指導光伏系統設計以及對光伏系統進行發電量的模擬計算。
主要功能如下:
1、設定光伏系統種類:如並網型、獨立型、光伏水泵等。
2、設定光伏組件的排布參數:固定方式、光伏方陣傾斜角、行距、方位角等。
3、架構建築物對光伏系統遮陰影響評估、計算遮陰時間及遮陰比例。
4、模擬不同類型光伏系統的發電量及系統發電效率。
5、研究光伏系統的環境旦清參數。
軟體特色
1、初步設計工具:快速估計生產的早期研究您的安裝。
2、工程設計工具:詳細的研究,施膠和逐時模擬,在完成列印報告結果。
3、資料庫:氣象模租前數據和設備的管理。
4、工具:幾種教型旁育工具及與實測結果的模擬比較。
2. 光伏發電量比售電量少怎麼辦
一想到發電量要是上不去,那麼有可能連本錢都回不來,心裡就開始慌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發電量低的情況呢?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可能是設備故障
遇到發電量較低,特別是比前一天低很多的情況下呢,在排除天氣影響的條件下,很有可能是設備故障的原因或是電站有遮擋。
一、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排除設備故障的可能
可以看電站的監控系統是否有報障提示,如果有,根據相關提示提交給對應的技術人員解決即可。如果機器沒有異常(表面和內雀察在),那也有可能是資料庫在更新,導致一些數據會有所混亂,可以聯系技術員詢問情況,如果都不是上述情況,那就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診治了。
二、排除外在因素影響
我們都知道,家庭光伏電站一般建在屋頂,電站的情況一般難以觀察到,所以發電量低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光伏板上有外來遮擋物,比如樹葉、灰塵、鳥糞之類的,檢查完如果都森斗不是上述問題,那就請聽下面的講解。
別擔心,總的發電量是不會少的
我們都知道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有近有遠造就了地球的一年四季的交替變化,而此歲磨在冬天,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是較遠的,所以太陽輻射量到達地球的時候要比夏天離太陽近的時候削弱很多。而太陽的輻射量正是影響光伏電站發電量的重要因素。
以湖南睿日光伏安裝的一個15kW的電站為例,通過監控對比我們就不難發現,6、7、8、月份的電站發電量是一定要比其他月份發電量高的。一年當中最高的日發電量可以達到96度甚至更多,而最低的也有45度左右。
3. 中國的發電量
你是想問中國的發電量多少吧,中國的發電量在12-01-2022達757,900吉瓦時。
中國發電量數據按月更新,04-01-1986至12-01-2022期間平均值為167,888吉瓦時,共427份觀測結果。該數據的歷史最高值出現於08-01-2022,達824,800吉瓦時,而歷史最低值則出現於04-01-1986,為35,650吉瓦時。
CEIC提好譽供的中國發電量數據處於定期更新的狀態,數據來源於CEIC Data,數據歸洞判類於世界趨勢資料庫的全球經濟納襪改數據表。
4. 蘋果為什麼把數據中心建設在貴州
我覺得蘋果這么做有以下幾個原因
法律規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去年6月1日頒布的《網路安全法》,對在中國境內經營的國外公司做出了新規定,為了最大程度上維護消費者權益,必須將敏感數據存儲在國內的伺服器中。而且該法律明確規定:所有與寬泛定義的國家安全問題有關的中國公民或地區數據都是敏感數據,而且雲服務的運營方必須為本地企業。
訪問速度上升先前國內用戶訪問icloud時捉急的速度讓人心累,而此次,我親測,訪問icloud的速度大大提升,同時服務會更加的穩定,這對於依賴蘋果icloud服務的用戶,尤其對於mac用戶十分友好。
溫度適宜,電價便宜對於為什麼建設在貴州,我覺得和貴州獨天得厚的天氣有關,資料庫對於溫度的要求較高,理想的溫度可以有效的減少資料庫的電力供應,貴陽天氣涼爽,周邊年平均氣溫 15.1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同時貴州地區水電資源豐富,所以可以提供穩定的電力來源。
在 iCloud 服務轉由國內運營之際,聊聊蘋果數據中心落地貴州的前因後果。
近日,有媒體報道,蘋果國內首個數據中心即將正式啟用,並將從今年 2 月 28 日起,由蘋果合作夥伴雲上貴州公司負責運營中國內地的 iCloud 服務,而在此之前,包括富士康、中國移動、聯通、電信、思科、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都集中在貴州設立數據中心。
蘋果為什麼突然要在國內建立數據中心?對消費者而言又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企業青睞在貴州設立數據中心?
2016 年 11 月,中國公布了於 2017 年 6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網路安全法》,對在中國境內經營的國外公司做出了新規定,為了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 社會 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必須將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存儲在國內的伺服器中,而且要求雲服務的運營方必須為本地企業。
而這便是蘋果投入 10 億美金在貴州建設數據中心,並獨家授權雲上貴州運營內地的 iCloud 服務最重要的原因。目前,包括微軟、IBM 和亞馬遜等不少美國 科技 集團,都已經通過本地合作夥伴在中國地區提供雲基礎設施服務。
而這也令人想起了近來比較熱的 360 從美股退市並回歸 A 股的故事,周鴻禕表示,曾不斷有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找他談話,希望 360 能夠回歸中國。當時,政府認為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360 是一個安全公司,上百家企業單位使用著 360 的軟體,而 360 也為包括政府部門、外交單位以及國防科研院等政府機構,甚至為敏感單位提供安全防護的軟體和解決方案,服務對象數量龐大。但 360 卻是一個外資企業,雖然是由中國人掌控。
當然,遇見類似問題的還有華為在美國的業務,華為之所以在美國業務受阻,本質上也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
據《金融時報》報道,對於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執法部門提出的合法數據獲取需求,蘋果都已經同意了。但《金融時報》也指出,據美國法律規定,如果外國政府想獲取儲存在美國伺服器上的該國公民數據,走完流程時間或將長達數年。而將國內用戶數據遷到貴州數據中心,則會讓法律程序走得更快更方便。 蘋果強調,他們會並僅會響應符合法律程序的數據要求,而受到密鑰保護的設備,蘋果無法進行解鎖。
因此,蘋果在貴州建設數據中心,並獨家授權貴州省級別政府督辦的雲上貴州運營,便是為了滿足政府對國家安全方面的需求。按照某些媒體的報道,獨家授權給雲上貴州運營內地的 iCloud 服務之後,蘋果的數據便再也不只是蘋果一家外資企業了,甚至雲上貴州將反而能更加方便地接觸到這些數據。
當然,除了國防安全方面的好處以外, 蘋果自己也多次稱在內地建設數據中心將改善中國用戶使用 iCloud 的體驗。
此前蘋果一直利用海外(主要是美國)的數據中心為國內 iCloud 用戶提供服務,眾所周知,中國的出口帶寬很窄,本地用戶訪問 iCloud 文件時會時常遭遇到超時、進度緩慢等問題。數據中心落戶貴州後,服務會更穩定,對 iPhone 、iPad、Mac 用戶來說,這將是件喜訊。
蘋果在國內建立數據中心,這其實並不難理解,但真正讓人看不懂的,就是蘋果為什麼選在經濟相對落後的貴陽?貴州,GDP 並不像東南沿海省市那麼耀眼,也不像東北三省那麼滿是槽點,這曾是一個在中國經濟、 科技 版圖上中庸到幾乎令所有人都會遺忘的中西部大省,然而,高大上的雲計算與大數據為什麼沒有跟經濟、 科技 方面更加發達北上廣深搭上親,反而跟貴州這個落後地區成了親家?
天時,適宜的氣象條件:
據了解,溫度控制問題一直是數據中心面臨的一個挑戰,而其中冷卻設備仍然是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確保數據中心的最佳冷卻不僅能夠延長 IT 硬體的使用壽命,提高了電力使用效率(PUE),並降低了伺服器故障的風險,而且還可以降低數據中心運營成本。據估計,數據中心最大特點是高耗能,電力成本占整個支出成本的 50%-70%,而其中製冷過程消耗的電能又占數據中心所有功耗的 40%!
因此,根據 2017 年早些時候的報道,Facebook 公司計劃在北極圈內創建一個大規模的數據中心,這個區域具有理想的溫度和濕度來保持伺服器的冷卻。同時,微軟公司一直在試驗可能既經濟又環保的水下數據中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數據中心就一定要建在北極或水下。
據了解,數據中心對於氣候來說,不允許酷熱和潮濕條件重合,因此意味著濕球溫度不應超過 23 攝氏度。而貴陽市氣候涼爽,周邊年平均氣溫 15.1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這樣的溫度差很容易形成溫度差,形成自然風來為數據中心降溫。因此,以 2014 年 6 月底建成的處於埡口之間的富士康綠色隧道數據中心舉例,其四季風速為每秒 2 至 3 米,全年採用自然冷卻,每年可節約 900 萬度電。
另外,數據中心內的精密設備對於環境的要求較高,灰塵等都不利於設備的保護和長期使用。而貴州森林覆蓋率 49%,空氣清新,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設立的清新空氣負氧離子標準的上限,是數據中心運營的佳地。
地利,安全穩定,距離適中:
數據中心一個重要要素就是要安全,首先,貴州不在主要地震帶上,破壞性地震風險極低。其次,貴州也少有洪水。而且還無台風、颶風、龍卷風、暴雪等威脅。
另外,貴州省水資源豐富,貴州水電裝機量排在全國第四位,而且電力水火並濟,電力充沛,能源富足,貴州也一直號稱南方電網的電池,是「西電東送」的起源。對於像數據中心這種電力消耗比較大的業務,放在電力資源豐富的貴州,容易獲得更為低廉的電價。
人和,政策支持,人力互補:
當然,符合上述條件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中國最大的比特幣礦場所在地的四川等。但為什麼偏偏是貴州、是貴陽搶到了包括蘋果等企業?
其實,關鍵或許還是政府的支持。據中國網報道,2013 年被稱為中國「大數據元年」,當年起,幾乎所有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都將業務觸角延伸至大數據產業,次年 3 月,貴州便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貴州省大數據產業推介會」,而當時大部分城市都處於觀望狀態。
而貴州地方政府也敢為人先,貴州省政府專門做出規定,除有特殊需求外,貴州省所有省級政務部門將不再自建機房,為政府各部門之間數據的流通創造了條件。貴州也由此建成了全國第一家省級政務雲平台「雲上貴州」。逐漸地,貴州成功從昔日工業時代的跟隨者,悄然變成大數據時代的同行者,甚至領跑者。
另外,在人才方面,相對北上廣深來說,貴州在尖端人才上雖然沒什麼優勢,但數據中心的建設、運營和維護人才還是有的,而且數據中心本身也並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員工其實並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數據中心基本上只是機房而已,需要的運營員工並不是太多,因此,包括貴陽本地的很多人都認為大數據跟他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關系,並不會帶來太多的就業。但貨車幫方面認為,這應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先引進這些可能不需要太多人的大數據產業,再在此基礎上做更多的產業擴展,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據了解,蘋果選擇在貴州建設數據中心,必然會帶動更多企業在貴州建設數據中心,現在的問題就是何時從量變到質變了。
據Data Center Knowledge網站北京時間7月12日報道,蘋果公司今天宣布,將在貴州省建立在中國的第一個數據中心。 歷史 上,貴州是中國最貧窮的省份之一。但是現在,貴州已經逐步發展成了中國大數據中心。
在中國,發達工業城市一片繁華。但是與此同時,崎嶇、落後的地區則相當貧窮。
大數據中心
作為最偏遠、 歷史 上最貧窮的中國西南部省份之一,貴州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很有希望成為中國向大數據領域推進的中心。10年前還像郊區的地方現在已經成為了新的市區,建成了摩天大樓、會展中心和數據中心等配套設施。
高鐵、大橋、隧道以及增加的國際航班把貴州與國內外城市連接在一起,幫助其擺脫了隔離,擁抱世界。
按照GDP衡量,貴州在中國31個省份中排名第25位。貴州已經連續三年舉辦為期四天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2017年大數據博覽會在5月底結束,參展公司簽署了價值24億美元的合同。
許多 科技 巨頭不遠萬里來參加博覽會,包括蘋果、Facebook、微軟公司、谷歌公司、亞馬遜公司、英特爾公司、IBM以及戴爾公司。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和倫理學教授傑瑞·卡普蘭(Jerry Kaplan)、創業公司創業者周嵐(Adelyn Zhou)、矽谷知名孵化器Founder Space創始人史蒂夫·霍夫曼(Steve Hoffman)、谷歌開發者關系地區負責人丹·菲爾德(Dan Feld)等矽谷精英也參加了今年的博覽會。
氣候適宜
貴州的常年平均氣溫保持在59華氏度(約合15攝氏度),非常適合數據中心的運營。在吸引公司前來投資方面,政府也做出了出色的工作,推出了試點工程,並為水電的使用提供優惠。
除了代工iPhone、Kindle以及PlayStation 游戲 機等設備外,富士康也生產伺服器。富士康在貴州建立了一個綠色隧道數據中心,裡面有6000台伺服器,距離貴陽市有一個小時的車程。
和許多內地公司一樣,富士康也希望藉助雲計算、網路化機器以及人工智慧的應用,讓其製造過程更為高效。所有這些都需要存儲和分析海量數據。
其實主要有這些原因:
1、 大數據需要大型數據中心承載,大型數據中心需要建在氣候涼爽、能源充沛、地質穩定的地方,貴州正是天然之選。工信部評估報告顯示,貴州是中國南方最適合建設大型綠色數據中心的地區。
2、 早在2015年數博會期間,蘋果公司副總裁麗莎·傑克遜當天在貴陽考察時即表態,蘋果公司將進一步密切與貴州的溝通交流,與貴州省和富士康 科技 集團一道,共同推動蘋果公司亞太數據中心落戶貴州。
3、 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背景。其由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履行出資人職責,貴州省國有企業監事會進行監管。政府支持。各類人才雲集,已經擁有數十個控股和參股公司,業務涉及大數據產業和大數據金融等多個領域。
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得益於貴州當地政府的重視,過去幾年來,以貴陽國際大數據博覽會(簡稱「數博會」)為代表,貴州已吸引了三大運營商,它們都選址國家級新區貴安新區建設數據中心,總投資規模高達 150 億人民幣。蘋果的合作夥伴、代工巨頭富士康也在此建設了一個擁有 6000 台伺服器的綠色隧道數據中心。
除了貴州以外,蘋果日前還宣布將投資 9.21 億美元在丹麥境內建設一個新的數據中心,位置在丹麥和德國的邊境地區,這是蘋果在丹麥建設的第二個數據中心,第一個仍在建設中,預計年底將可以投入使用。之所以選址丹麥是因為數據中心集合了大量的伺服器,運行起來產生的熱量驚人,建在北歐較為寒冷的地區,一方面可以降低電力消耗,另一方面還可以為當地居民供暖,可謂是雙贏之舉了。
其實不止是蘋果,華為和騰訊等大企業也紛紛在貴州建立數據中心。而貴州更是被稱為中國的大數據「矽谷」。那麼為什麼三大運營商、華為、騰訊、蘋果等 科技 巨頭都選擇在貴州建立數據中心呢?
首先就是節省電費這個先天優勢。要知道,數據中心最大的特點就是「高能耗」。電力成本是整個支出成本的50%~70%,其中一半來自於伺服器等設備的供電,另一半來自於機器設備散熱的「空調費」。
而從氣溫和能源來說,貴州是公認的中國南方最適合建立數據中心的地方。貴州常年氣溫保持在14 到16 ,即便最炎熱7月份,平均氣溫也只有23.7 ,是伺服器等設備運行最合適的溫度。
而根據華為的說法「大數據基地建在北京需要1塊錢1度電,貴陽只需要4毛。我們不需要什麼優惠政策,放在貴州,建成運行後一年可以節約上億的電費」。
其次就是政策優勢所導致的「彎道超車」。2013年是中國「大數據元年」,大數據的到來,貴州和北上廣的等一線發達地區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貴州專門頒布了一系列政策,用於支持貴州大數據的發展。2014年開始,貴州鼓勵獎政府部分的數據遷移到雲端,即「雲上貴州」,除了特殊需求,不再自建機房,這個在全國范圍內都是超前的。
總之,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貴州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精準有利的政策支持是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兩大法寶。
蘋果資料庫建立貴州:1因為全球最大的 也就是那個大鍋在貴州,也就是說貴州已成為信息網、2 不僅是蘋果公司,還有華為、騰訊、富士康、阿里巴巴等等,貴州將成為網路系統集成地!3不是你們那些無知說什麼貴州窮,地便宜什麼的,你去貴州就知道了,現貴州縣縣通高速,在過幾年縣縣通城際 、未來的貴州將成為全國人民所期待之處。其實消費一點不便宜,貴陽打 10元起步!
1 基礎網路能力強悍,有非常完善的基礎設施。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在貴陽建立了大數據交易中心,為貴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氣候條件十分優良,可以節省一大筆費用。貴陽市平均氣溫15.1攝氏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節省了不少供暖和降溫的費用。
3 電力充足。貴州省電力充沛,能源富足,是「西電東送」的起源。貴州省水資源豐富,電力水火並濟,穩定可靠。
4.優惠政策。貴州省頒布了《關於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的意見》和《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規劃綱要(2014—2020年)》扶持大數據產業。
這個問題本不該回答,但是我看了,其他人一本正經滿嘴胡言亂語,我是忍不住了說吧。
就只有一個原因,國家要求蘋果在國內建設伺服器,不能把中國人的數據傳到美國,後果自負。這個cctv報道過我就不解釋了,
既然要在中國建設蘋果的伺服器選哪裡合適呢?
只有一個理由成本哪裡最低。而且還能過得補助呢。
當然就是貴州了,國家十三五大力發展貴州,給外企,還是國內企業優惠幅度特別大,5年免稅等不同企業免稅時間不一樣。
稅費免了,還不夠,還要補貼。國家補貼。
蘋果把伺服器放在貴州,大約5年免稅而且能領取補貼。你說蘋果能不要這些補貼去其他地方放伺服器嗎?
主要基於三個原因:穩定的地質,低廉的電價,優惠的政策
2017年07月12日,出於對中國法律的尊重和服從,以及應對國內不斷增速的雲端數據量,蘋果公司與貴州省政府簽署iCloud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為蘋果公司在中國大陸運營iCloud服務的唯一合作夥伴,蘋果公司正式選址貴安新區,建設iCloud服務的全國主數據中心。
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很多人可能不解:為什麼蘋果要將數據中心建在貴州?
相對於東部地區,貴州省的交通算不上便利,經濟也稱不上發達,蘋果何以慧眼獨具的相中這塊寶地呢?
其實,對於建設數據中心這件事,貴州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來列舉三點。
地質穩定 數據中心的選址首先對於當地的地質條件要求很高,地質必須穩定,不能在地震帶上。 歷史 上周邊也沒有發生過大的地質災害。
而貴州的貴安新區完全符合這一要求,這里地質極為穩定,無地震、泥石流、台風等自然災害,年平均氣溫為15攝氏度,氣候涼爽,便於伺服器散熱,先天環境絕佳。
(不僅是蘋果,騰訊的數據中心也設在了貴州)
電價低廉數據中心的運行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這就對周邊的供電設施提出較高的要求。而貴州省多山、多水,擁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建有大量的水電站。
這些水電站都藏於深山之中,外送損耗大,成本高。但是就近取電,電價十分便宜,可以有效的降低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
(貴州構皮灘水電站,年平均發電量96.82億KW·h)
政策扶持貴州省政府近幾年開始利用貴州的資源優勢,大力扶持信息產業的發展,力圖將貴州打造成中國的信息數據中心。為此,貴州省政府也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和措施,為企業落戶貴州、投資貴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蘋果公司與貴州省政府戰略合作發布會)
綜合以上三點優勢,蘋果最終將在華首座數據中心設在了貴州。
其實除了蘋果以外,華為、騰訊等 科技 公司同樣看重了貴州這塊寶地,紛紛在此建設數據中心。
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貴州,建設貴州。
不僅僅是蘋果,現在華為,騰訊,京東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把數據中心建在了貴州,所以我們要分析一下貴州有哪些優勢。
一是貴州的氣候宜人,夏季平均氣溫在22—25攝氏度,相比於其他各省,可以有效的降低高溫帶來的能耗。 二是貴州電力資源豐富,電價低。貴州是西電東送的主力,水利發電量居全國第四,豐富的電力資源給數據中心帶來了低成本的電價。 三是貴州交通便利。貴州省是我國西部首先縣縣通高速的省份,高速公路總里程7600公里,總里程全國第四,公路網密度居全國第一。其次是貴州高速鐵路發達,現有成貴高鐵、渝貴高鐵、滬昆高鐵、貴廣高鐵等,高鐵里程截止2019年1340公里,居全國15位,未來2021年貴州將完成市市通高鐵目標。 四是貴州地理位置優越。貴州處於地震帶之外,地殼穩定,據統計貴州境內沒出現過6級以上地震,所以安全性是值得肯定的。 五是貴州政府政策扶持。大數據中心的建立,對於貴州來說經濟發展可以搭上信息 科技 的快速通道,所以政府在企業發展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主要是企業服務綠色通道,人才培養,金融服務,企業上市等等,將大數據作為貴州的發展戰略。
5. 能源消費量統計原則是什麼
【能源生產量統計】 能源生產最統計是反映能源生產規模、構成、生產成果和發展速度的主要指標,為編制能源生產計劃、檢查能源生產計劃完成情況,分析能源合理構成,研究能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重要依據。按能源的成因分為一次能源產量和二次能源產量。
【一次能源生產量】 是指生產一次能源的企業(單位) 在報告期內將自然界現存的能源資源經過開采而產出的合格產品,如煤礦采宏州掘的原煤,油田開採的原油,氣田開采出的天然氣等。人類通過發電裝置生產的電力,應作為二次能源,但為了在統計中便於處理,將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電視為一次能源產量。
【二次能源產量】 二次能源產量是指報告期內將一次能源經過各種加工轉換設備(如發電設備、洗煤裝置、煉焦爐、工業鍋爐、煉油設備、煤氣發生爐、煤制氣、油制氣、焦制氣裝置)所產出的另外一種形式的各種合格能源產品。如電力、熱力、洗煤、焦炭、各種石油製品、焦爐煤氣、城市煤氣等。
【原煤產量】 開采出來的煤有選前選後之分,選前煤一般稱毛煤,毛煤經過用人工或重介質方法揀除大塊矸石(一般指50毫米以上)之後的煤稱為原煤。
原煤包括無煙煤、煙煤、褐煤,不包括用作燃料的低熱值煤炭(如石煤、泥煤、風化煤、矸石煤)。
原煤產量包括礦井產量(回採產量、掘進產量、礦井其它產量),露天產量(採煤階段產量、剝離階段產量、露天其它產量)。其它產量,多是不由生產費用開支而獲得的原煤,如基建工程煤,更新改造工程煤,大修出煤、矸石中揀出的煤以及組織退休工人和家庭以非獨立核算形式開採的窯煤等。
原煤產量統計的質量標準是絕對乾燥,灰分含量在40%以下,並未經過加工或只經過人工揀矸而未篩選分級的煤炭。經批准開采或虛絕族有固定銷路的,不符合上述質量標準的劣質煤應單獨統計,不計入原煤產量。
【洗煤和篩選煤產量】 洗煤是指應用重力選礦的原理,以水為介質對原煤進行洗選除去矸石,生產出的低灰分精煤。選煤的主要產品有洗精煤、其它洗精煤、洗煤泥。
【發電量】 發電量是指發電機進行能量轉換產出的電能數量。發電量的計量單位為「千瓦時」。
發電量包括全部電力工業、自備電廠、農村小型電廠的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核能發電和其它動力發電(如地熱能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差弊發電、潮汐發電和生物能發電)。發電量包括發電廠(包括自備電廠)自用電量(通稱廠用電)、新增發電設備未投產前所發電量以及發電設備大修或改造後試運轉期問的發電量;凡被本廠或用戶利用,均應統計在發電量中,未被利用而在水中放掉的則不應計入。發電量中不包括電動的交直流變換機組、勵磁機、周波變換設備的發電量。發電量按發電機組的電度表本期與上期指示數的差額計算,電度表指示數以期末一天的24時為准。
【廠供電量】 廠供電量是指發電廠向社會提供的電量。計算公式為:
廠供電量=發電量-發電廠自用電量
【熱力產量】 熱力是可提供熱源的蒸汽與熱水的統稱。其產量是指工業鍋爐、電廠在生產或發電的同時對外供出的熱水、過熱或飽和蒸氣的實際供熱量。
熱力的計算:蒸汽和熱水的熱力計算,與鍋爐出口蒸汽、熱水的溫度和壓力有關,計算方法:
第一步:確定鍋爐出口蒸汽和熱水的溫度和壓力,根據溫度和壓力值,在焓熵圖(表)查出對應的每千克蒸汽、熱水的熱焓;
第二步:確定鍋爐給水(或回水)的溫度和壓力,根據溫度和壓力值,在焓熵圖(表)查出對應的每千克給水(或回水)的熱焓;
第三步:求第一步和第二步查出的熱焓之差,再乘以蒸汽或熱水的數量(按流量表讀數計算),所得值即為熱力的量。
如果企業不具備上述計算熱力的條件,可參考下列方法估算:
第一步:確定鍋爐蒸汽或熱水的產量。產量=鍋爐的給水量-排污等損失量;
第二步:確定蒸汽或熱水的熱焓。熱焓的確定分以下幾種情況:
(1)熱水:假定出口溫度為90℃,回水溫度為20℃的情況下,閉路循環系統每千克熱水的熱焓按20千卡計算,開路供熱系統每千克熱水的熱焓按70千卡計算。
(2)飽和蒸汽:
壓力1—2.5千克/平方厘米,溫度127℃以下,每千克蒸汽的熱焓按620千卡計算;
壓力3—7千克/平方厘米,溫度135—165℃,每千克蒸汽的熱焓按630千卡計算;
壓力8千克/平方厘米,溫度170℃以上,每千克蒸汽的熱焓按640千卡計算。
(3)過熱蒸汽:壓力150千克/平方厘米
200℃以下,每千克蒸汽的熱焓按650千卡計算;
220—260℃,每千克蒸汽的熱焓按680千卡計算;
280—320℃,每千克蒸汽的熱焓按700千卡計算;
350—500℃,每千克蒸汽的熱焓按750千卡計算。
第三步:根據確定的熱焓,乘以產量,所得值即為熱力的量。
對於中小企業,若以上條件均不具備,如果鍋爐的功率在0.7兆瓦左右,1噸/小時的熱水或蒸汽按相當於60萬千卡的熱力計算。
【原油產量】 原油產量包括天然原油和人造原油(即頁岩原油、煤煉原油)。原油產量必須扣除水份、泥沙等,按凈油量計算。
天然原油包括從採油井采出的原油和從其它井中獲得的原油。從採油井采出的原油是指進人集輸系統的原油。從其它井中獲得的原油是指從報廢井、未交採油單位或未具備生產條件的各種井口所獲得的原油;在井下作業過程中放噴所獲得的原油及從天然氣中回收的凝析油(輕油)。天然原油不包括生產井采出後因事故、自然災害等特殊原因造成的落地油。只有已銷售、已利用和已回收進入集輸系統的數量,才能計算原油產量。
人造原油包括用油頁岩經干餾,從干鎦氣中回收的輕質油和重質油;煙煤經過低溫干餾或加氫煉制的煤煉油。不包括機械化焦爐、簡易焦爐和機械化煤氣發生爐回收的高溫焦油。
低溫焦油和高溫焦油的區別是:(1)最終加熱溫度不同。低溫焦油最終加熱溫度一般在550—600℃,高溫焦油最終加熱溫度一般在900—1000℃;(2)成分不同,低溫焦油含烴類化合物較多,經過加工後主要獲得汽油、煤油和柴油等石油產品。高溫焦油含化工原料較多,經加工後主要提取苯類,酚、萘、蒽等化工產品,因此低溫焦油包括在原油產量中,而高溫焦油則不作原油統計。
【石油煉製品產量】石油煉製品是指原油及外購原料經煉油裝置加工煉制出來的各種合格產品,包括已經銷售的和可供銷售的成品以及已銷售的石油半成品;煉油企業工藝加熱爐、自備電站、自備鍋爐所用的燃料油,以及設備潤滑用油品和基本建設部門、非生產部門用的油品應統計在內。
在計算石油煉製品產量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為提高石油產品質量而加入的各種添加劑(如四乙基鉛液、潤滑油添加劑),是石油產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應計入產品產量。
2.外購石油產品在本廠進一步加工成另一種產品時,只計算加工後的產品產量。
3.某些產品本年報過產量,又調合成其它產品或改變品種時,應把調合前的產品產量扣除,另報調合後的產品產量。
4.供本企業化工生產用的某些石油產品,若有返回部分,其返回部分不需再加工,則應用返回量沖減供應量,按其凈量計算產量,如返回部分尚需再加工,則視同外購原料油,不沖減產品產量。
5.經正式鑒定合格的新產品,新建裝置試車生產的產品,本廠科研單位小批量試產以及提供給國家科研部門試驗鑒定的合格產品都應計入產量。
6.石油產品產量的計算,成品以經驗收合格入庫量和自用量為准,半成品以銷售量為准。
【天然氣產量】 天然氣產量是指進入集輸管網和就地利用的全部氣量。包括氣田天然氣產量、油田天然氣產量和煤田天然氣產量。
天然氣體積隨溫度和壓力而變化,計算天然氣產量時按標准狀態下(壓力為760毫克米汞柱,溫度20℃)的體積計算。
1、氣田天然氣產量是指從井口產出經過油、氣、水分離,進入集輸管網和就地利用,第一次計量的全部氣量。
2、油田天然氣產量指經過油、氣、水分離後進入管網和就地利用,第一次汁量的全部氣量。
油田伴生氣的產量計算,在計量不完善的情況下,則可根據天然氣銷售量,企業自用量和長輸管線輸氣損耗量倒算而得。
3、煤田天然氣產量只包括抽放系統抽取量利用的當期氣量,即用於生活或工農業生產的瓦斯氣量,不包括抽取出但尚未利用的排空瓦斯量。
在計算天然氣井口產量和天然氣產量時。氣田中的油井所產生的天然氣應統計在氣田產量中;油田中的氣井所產生的天然氣應統計在油田氣中。
【城市煤氣供應量】 城市煤氣供應量是指城市煤氣公司生產和購入的各種可燃氣體,通過管道輸送,供應生產和生活消費的數量。包括管網損失,但不包括生產收采過程中的自用量、損失量和放散量,一般以立方米和千焦作為計量單拉,城市煤氣的種類很多.天然氣、煉廠氣、焦爐煤氣、發生爐煤氣以及其它煤氣等均可作為城市煤氣使用。
【能源生產量的綜合計算】 能源生產量的計算:1、首先是將各種能源產品分別按實物量統計,實物量統計僅反映各個能源品種的產量,不是能源產品的生產總量。2、為了綜合反映能源生產總量,必須將各種能源產品按各自不同的發熱量計算出共同的換算標准。我國採用標准煤計算,每千克標准煤含熱值為7000千卡。能源生產總量並不等於各種能源換算成標准煤之和,因為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轉換產生的,所以能源生產總量只能是各種一次能源生產量標准煤之和。
6. 最近公司接到一個項目,國內有哪些好的數據可視化工具,什麼樣的公司可以做
推薦你使用觀想報表,可以快速的製作多終端顯示的數據可視化,尤其是大屏顯示,觀向報表系統裡面有非常的多圖表樣式,除了大屏顯示,還可以移動端、pc端、大屏等多終端顯示,製作圖表就像在線ps一樣,根據需求對接多和消缺種數喚辯據庫或橋神者本地數據(Excel),快速選擇圖表樣式,調節出自己喜歡的風格(例如藍色科技感)。註:完全不需要敲代碼。而且可以本地部署,可以去試用一下。
7. 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發展動態與 2035 戰略對策
一、前言
能源技術的迭代創新推動了全球能源產業的轉型發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第一人口大國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還是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能源工業的 健康 發展攸關我國資源、環境和 社會 經濟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能源工業發展盡管已取得顯著成就,但面臨的問題同樣突出:①能源消費總量規模巨大,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2018 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約為2.74 109 tce,同比增長 1.0%,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高達 59.0% [1] ,但所佔比重持續下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電量保持增長,但規模化水平依然不足。②油氣安全供應形勢嚴峻,2017 年我國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2018 年石油對外依存度為 72%、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 43% [2] 。③化石能源尚未實現優質化利用,尤其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仍需大幅提升。發電用煤佔比遠低於發達國家,大規模煤炭開發利用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較為突出 [3] 。④能源系統效率整體仍然偏低。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倍,2018 年火電利用小時平均數僅為 4361 h, 「三棄」(棄風、棄光、棄宴改水)電量為 1.023 1011 kW·h。⑤溫室氣體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巨大,我國CO2 排放量約佔世界總量的 30%,CH4 排放量同樣位居世界第一。
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並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將是我國能源發展面臨的長期重大問題。隨著未來經濟 社會 的發展,傳統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建設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依然強勁,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可能持續上漲,新增能源需求集中在與可再生能源、天然氣、核能等相關的新興產業領域。能源領域新興產業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關聯,有助於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優化能源結構、助力能源安全、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提升國家工業裝備製造技術水平、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服務經濟 社會 可持續發展 [4] 。
今後 10~15 年以及更長時期,既是我國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衫祥察新興產業的關鍵時期,也是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的重要機遇期。促進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發展,已經成為符合我國發展需求和資源特色的必然選擇。現有研究 [5,6] 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發展規律、新能源產業或某一細分能源領域的發展動向與路徑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規制等課題進行了探討,在區域產業集群、戰略布局、創新特徵、發展模式等方向完成了深入分析。然而對於我國能源領域新興產業未來發展,特別是產業或茄定位、發展路徑與具體舉措的戰略層面研究,相關內容尚屬空白。
本文在界定我國能源新技術特點與產業內涵的基礎上,梳理全球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競爭格局的變化趨勢與發展態勢,研究面向 2035 年的我國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特別是「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明確具體的技術創新發展方向,提出工程 科技 攻關項目、重大工程和示範區建設以及相關政策的建議。
二、能源新技術的特點與產業內涵
(一)能源新技術的特點
能源新技術具有共性特徵 [4] :①通過技術原理上的創新,解決所在技術領域發展的制約性問題;②具有優良的技術競爭力或技術優勢;③ 以相關成熟技術為發展基礎,具有較好的技術可行性;④ 具有較大的降低成本潛力,能結合較高的技術學習率,在技術發展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使成本隨之急劇下降,從而具備與傳統技術競爭而占據大量市場份額的能力。基於已有研究的定義 [7] ,本文進一步將能源新技術明確為:不僅涉及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領域,而且涵括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傳統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轉化與利用、能源的傳輸以及終端用能等領域,是具有突破性或顛覆性的能源開發利用技術。
(二)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范疇與定位
作為新興產業,能源新技術產業的定位需准確反映能源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的國家重大需求,且充分體現能源產業新趨勢、新活力和新業態,有效促進綠色低碳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劃分為 7 個大類,其中涉及能源領域的主要有「新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僅涉及傳統工業利用過程的高效節能。《「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新能源 汽車 產業統稱為「綠色低碳產業」。因而,能源領域新興產業以往主要由「新能源產業」所指代。
能源本身並不涉及新的能源和舊的能源,只是能源技術存在先進程度的差異 [7~9]。僅用「新能源產業」一詞,不能直接反映智能電網、儲能、分布式能源和微電網等產業,同時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也需要重視技術的先進性問題。「新能源產業」的定位由於聚焦於核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產業,容易忽視化石能源新技術的顛覆性作用(如頁岩油氣規模化開發技術、先進潔凈煤技術),而且將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新技術的系統聯合與協同發展排除在外。國家能源局等一些政府部門的政策文件將頁岩氣開發、智能電網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但關於能源領域新興產業的具體范疇仍不清晰。「新能源產業」定位過於狹窄,所統計的范圍不能充分體現能源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能源轉型與產業變革。現有產業劃分與定位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能源新技術的集成創新以及不同能源產業的協同發展,不利於全面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針對於此,本文提出宜拓展以往「新能源產業」所涵蓋的范圍與內涵 [7] ,同等重視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以及核能與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發展,將能源領域新興產業統稱為「能源新技術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相關聯的能源新技術包括節能與提高能源效率技術,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與利用新技術,智能電網和儲能技術,非常規油氣資源、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利用技術,自主創新的核電技術和核廢料處理技術,以及氫能和燃料電池、核聚變能、乾熱岩、天然氣水合物等相關前沿技術。
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主要涵蓋了煤炭清潔高效轉化與利用產業(以先進燃煤發電產業為重點)、非常規油氣開發利用產業(以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為重點,涉及頁岩氣、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產業)、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產業(以能源互聯網、先進輸電、儲能、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為重點)、核能產業和可再生能源產業(以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和光熱發電、生物質能、地熱能、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產業為重點)。
三、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發展動態
(一)發展現狀
1. 全球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
全球能源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支撐了美國「能源獨立」,部分國家核電供應能力不斷削減,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快速發展以及非常規油氣資源生產成為全球性趨勢,不斷改變著全球能源供需格局 [10] 。世界能源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以「能源結構的低碳化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向氣候和生態適應型轉變、從保障能源供應到實現能源服務的智能化轉變」為主要特徵。各國致力於能源技術創新,推動能源低碳化和綠色可持續化發展。高度活躍的技術創新活動引發了能源開發利用方式的變革:全球能源供應能力隨著技術水平提升而得到顯著提高;清潔高效的化石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賦予了化石能源新的競爭力,但減排尤其是減碳壓力仍然巨大;可再生能源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且成本不斷下降,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消納將是未來能源系統面臨的挑戰 [11] ;值得注意的是,氫能應用已經成為新興產業,涉及電力、供熱和燃料 3 個領域。
2. 我國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
當前,我國能源發展已轉向著力提升質量階段 [11] 。國內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2018 年煤炭和石油以外的清潔能源佔比已達 22.1%。能源供應結構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作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迅速,相應新增發電裝機已經超過化石能源,2018 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電能結構中的佔比達到 26% [2] ,替代作用日益顯現。風力發電(佔比 5.2%)、太陽能光伏發電(佔比 2.5%)規模均達世界第一,棄風限電形勢明顯好轉,光伏棄光電量和棄光率均有所降低。核電規模(佔比 4.1%)穩定增長,核能多用途利用前景看好。能源互聯網和綜合能源服務產業蓬勃發展,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速,保障了「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促進了區域融合發展。
在技術層面,我國能源 科技 水平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2] 。化石能源開發和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燃煤發電超低排放技術開始全面推廣。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電網與儲能工程技術水平持續提升,能源互聯網與儲能產業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也有所增強。
與此同時,我國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13] 。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和利用整體水平有待提升,先進煤炭利用技術亟需進一步研發突破與示範推廣;油氣供應安全問題突出,非常規油氣仍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開發,關鍵技術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因素仍然存在;核電產業仍需進一步規模化以保障安全高效發展;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仍受制於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面臨的核心技術不足、並網消納困難等諸多問題仍有所體現。
(二)發展趨勢
1. 全球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
面向 2035 年,全球能源發展的主流仍是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的協同發展 [13] 。在穩定性、經濟性和可獲得性方面,可再生能源存在明顯不足,全球一次能源供應的主體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技術穩定的化石能源。綠色、低碳能源在較長時期內是能源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向,同時能源與信息、材料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智慧能源網路。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將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推動智能製造、智能建築、智慧交通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 [11] 。
2. 我國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
未來 10~15 年,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將繼續優化,但鑒於現有規模基礎,傳統化石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仍將持續發揮基礎性作用。頁岩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有望成為我國油氣工業的戰略性接替資源。核能產業是我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領域,核能技術的研發與多用途利用將持續升溫。可再生能源產業作為化石能源的清潔替代方案,在增進能源供應能力、滿足對可持續性能源的需求、維護環境和氣候安全等方面意義重大,將持續處於快速上升期。能源互聯網為現代電力工業和綜合能源系統的變革指引了發展路徑。
四、 面向 2035 年的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對策
(一)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思路
基於我國國情現實、能源發展客觀規律以及能源技術創新趨勢,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同等重視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新技術的顛覆性作用,持續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著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加強能源 科技 基礎研究,大力開展前沿性技術創新,特別是交叉學科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研究。推動能源與材料、信息的深度融合以及智能電網、智慧能源發展,構建清潔、低碳、高效、智能的現代綜合能源體系 [7,11]。
(二)「十四五」時期產業發展目標與任務
根據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所涵蓋的9個子產業,在「十三五」時期各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十四五」時期各產業應著力實現的具體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1.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
發展目標: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於300 gce/(kW·h),碳排放強度力爭下降到 825 g/(kW·h)左右;實現 5~10 MW 煤氣化燃料電池系統(IGFC)電站工程示範;建設 600 MW 等級的 700 超超臨界工程示範項目;建成百萬噸級 CO2 捕集、驅油與封存示範項目。
重點任務:①全面提升燃煤發電機組效率與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開發高效低成本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②開發高靈活性燃煤發電技術,研發煤與可再生能源耦合發電技術;③研發數字化、自學習、自適應、互動化特徵顯著的智能發電技術;④加快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大項目,加大IGCC/IGF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簡稱IGCC)研發投入。
2. 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產業
發展目標:頁岩氣產量達到 3 1010 ~5 1010 m3 ,地面煤層氣抽采產量達到 1.3 1010 m3 ;前瞻性布局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加強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開采試驗技術力爭取得新突破。
重點任務:①加快川渝頁岩氣商業開發基地建設,實現頁岩氣產量快速增長;②加快常壓、深層、陸相等新類型頁岩氣示範區建設,推動頁岩氣產業向多地區、多領域拓展;③繼續推進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兩個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建設;④加快南方二疊系、鄂爾多斯盆地低階煤等新區和新層系開發試驗,形成新的煤層氣產業化基地;⑤海陸並舉,前瞻性布局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加快資源評價和技術研發力度。
3. 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產業
發展目標: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贏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引領能源生產、消費變革,實現涉電業務線上率達到 90%。
重點任務:①研究適應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特點的智慧城市新基礎設施體系;②輸電線路升級改造逐步採用超導輸電技術;③全面深度感知源網荷儲設備運行、狀態和環境信息,重點通過虛擬電廠和多能互補方式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友好並網水平和電網可調控容量佔比;④採用優化調度實現跨區域送受端協調控制,基於電力市場實現集中式省間交易和分布式省內交易,促進清潔能源消納;⑤開發多類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的先進儲能系統。
4. 核能產業
發展目標:建成核電裝機容量9.4 107 ~1 108 kW;建成壓水堆投運容量 7.2 106 ~9.6 106 kW;建成先進堆投運容量 6 106 kW。
重點任務:①自主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實現型譜化開發、批量化建設;②小型多用途核反應堆技術開拓核能應用范圍與應用領域;③第四代先進核能技術與壓水堆協調發展,打造可持續發展模式;④發展穩態、高效、安全、實用的核聚變技術。
5. 風電產業
發展目標:累計裝機容量達到 3.5 108 kW,其中海上風電為 2 107 kW;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競價上網,海上風電項目平準化度電成本顯著下降。
重點任務:①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發展陸上分散式風電;②積極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建設;③加強就地就近利用,落實解決消納難題;④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形成產業發展的完整研發製造體系;⑤強化市場競爭機制,積極促進風電產業與金融體系的融合。
6. 太陽能光電產業
發展目標:太陽能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接近400 GW,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容量累計為 5 GW。
重點任務:①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②完善消納保障機制,保消納、保裝機;③進一步提高太陽電池及組件效率,降低度電成本;④規模化發展長儲熱小時數的融鹽塔式技術,進一步降低導熱油槽式電站的成本電價;⑤發展太陽能跨季節儲熱採暖技術;⑥積極參與全球市場。
7. 生物質能產業
發展目標:垃圾焚燒發電實現清潔運行並在生物質發電中占據主導地位;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為 4 107 t,生物質發電和供熱成本逼近燃煤發電和供熱成本。
重點任務:①建立生物質資源分布及其物化特性資料庫;②研發生物質高效熱電聯產、熱電多產品聯產和垃圾清潔焚燒發電聯合多產品生產技術;③生物質成型燃料重點研發成型燃料工業化生產關鍵技術和高效清潔化利用;④生物質交通燃料重點推進纖維乙醇產業化,建立生物柴油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研發生物質高效轉化技術。
8. 地熱能產業
發展目標:新增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為1 109 m2 ;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 500 MW;地熱能年利用量摺合 1 108 tce。
重點任務:①優先開展地熱資源潛力勘查與選區評價;②積極推進地熱供熱(製冷),改善供熱結構,滿足清潔用能需求;③針對不同熱儲類型加強技術攻關,突破共性關鍵技術;④加強地熱發電技術攻關,推動地熱高效利用;⑤大力發展梯級利用和「地熱 +」,增強地熱能的市場競爭力。
9. 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產業
發展目標:完善制氫、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累積建成加氫站 300 座以上,實現氫氣供需基本平衡;關鍵核心零部件批量化技術大幅提高,基本掌握氫能產業鏈核心技術;實現城市氫能應用場景多元化。
重點任務:①氫能基礎設施全局規劃、合理布局,規范化建設、規模化推進;②加強燃料電池系統集成;③在大型工業園區開展副產氫 + CO2 捕獲和封存技術(CCS)、加氫站及燃料電池貨運車示範;④在沿海城市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加氫站及燃料電池公交車、大巴示範應用;⑤特殊交通運輸工具用燃料電池示範應用;⑥在邊緣城市和工礦企業開展百千瓦級燃料電池分布式電站應用。
(三)面向 2035 年的創新方向與工程 科技 支撐
1. 關鍵技術方向
綜合研判,面向 2035 年的我國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發展方向見表 1,共有 41 項具體技術。
表 1 我國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發展方向
(續表)
2. 設立工程 科技 攻關項目
從國家層面支持和推動設立工程 科技 攻關項目(見表 2),對能源領域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 探索 性的重大關鍵技術開展集中攻關,提升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進而有效支撐中長期能源新技術及產業的發展。
表 2 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發展相關工程 科技 攻關項目
3. 設立多能互補分布式能源重大工程
國內對單一能源技術及其控制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缺乏對多種能源技術的集成應用技術,以及以分布式能源為基礎的微電網基礎理論和工程實踐問題研究 [13] 。分布式供能系統是未來能源系統的重要發展方向,具有環保、經濟、分散、可靠和靈活等特點,可滿足高耗能行業以及工業園區、公共、商業和民用建築的多能源聯供需求,具有巨大的技術提升空間和市場潛力。設立重大工程,以示範為基礎,建設多能互補分布式供能系統,這是構建「互聯網 +」智慧能源系統的重要任務,有利於提高能源供需協調能力,推動能源清潔生產和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提高能源系統綜合效率。
工程任務:①優化布局建設分布式供能系統基礎設施;②開展分布式供能基礎理論、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研究;③研製高水平獨立微網變流器、控制器等關鍵設備;④通過獨立微網系統集成和能效管理關鍵技術,實現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梯級利用;⑤形成適合終端用戶和大型能源基地的多能互補分布式供能系統;⑥為城鎮、海島(礁)、極區及邊遠地區提供整體能源解決方案。
重點任務:①中東部終端多能互補分布式供能系統;②大型能源基地多能互補分布式供能系統。
4. 設立能源新技術集成創新示範區
(1)河北雄安新區能源新技術集成創新示範區
河北雄安新區及其周邊地區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准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以河北雄安新區為主建設能源新技術集成創新示範區,助力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打造生態城市,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帶動河北南部地區乃至華北腹地的發展,建成與生態文明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工程任務:①建設河北雄安新區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台;②完成新建核電廠的供熱總體規劃方案及泳池式低溫供熱堆;③加快推進風電開發與配套電網建設協調發展;④加速推動區域太陽能全產業鏈的協調發展;⑤推進高效清潔的垃圾發電項目、建設玉米 / 小麥整株燃料乙醇和沼氣生物煉制工程;⑥發展規模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並網技術與裝備;⑦加大勘查力度,重點開展雄安新區多層水熱型熱儲綜合利用 [14] ;⑧布局包括制氫、運氫、加氫儲氫、用氫在內的全產業鏈建設。
(2)華南沿海地區能源新技術集成創新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均提出了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的要求。基於良好的區域優勢、政策優勢和能源產業基礎,以粵西南地區(包括海南)為主建設華南沿海地區能源新技術集成創新示範區,為沿海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參考範例。
工程任務:①建設跨區域「互聯網 +」能源綜合運營服務平台;②完成現有核電機組建設,同時選址新建核電項目;③積極有序推進陸 / 海上風電開發建設,促進風電就地就近消納利用;④光伏產業與其他產業互為補充,多種形式發展太陽能光電;⑤推進高效清潔的垃圾發電項目,開發蔗渣 / 稻稈燃料乙醇和多原料沼氣生物煉制工程;⑥勘探地熱資源及分布特點,建成地熱利用示範工程;⑦重點突破規模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並網技術與裝備 [14] ;⑧構建智慧能源體系,實現不同能源形式相互轉化,提高能源的整體利用效率;⑨建設能源(氫能、電能)與交通融合的「綠色海南」,打造零排放智能交通海南島自貿示範區。
五、對策建議
我國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發展已經具備良好的基礎,但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其發展壯大仍然面臨成本、市場、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制約 [15] 。為促進我國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亟待加強面向 2035 年的頂層設計與規劃。
(1)重新明確能源領域新興產業范疇與定位,在各級政府出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將「新能源產業」調整為「能源新技術產業」,將節能產業從「節能環保產業」中獨立並整合到「能源新技術產業」,精準布局能源新技術及產業的發展方向。
(2)理順能源產業管理的體制機制,加強能源新技術新興產業的統計體系建設,保持能源規劃目標與政策的一致性、延續性和有效性,避免產業政策「令出多門」以及規劃目標調整過於頻繁,確保能源新技術產業相關規劃的權威性,完善能源市場准入政策 [7] 。
(3)高度重視並准確評估能源領域 科技 攻關項目或重大工程「落地方案」,確保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強化企業在能源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中的主體作用。大幅度提高能源新技術研發投入,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項目立項,精準布局重大工程與示範區建設。
8. 資料庫pl/sql查詢表中發電量大於1000千千瓦時語句怎麼寫麻煩寫詳細點!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 發電量>'1000千千瓦時'
9. 印度2022年發電量
印度2022年發知桐電量是115,705吉瓦時。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嫌兆息,印度的發電量在12-01-2022達115,705吉瓦時,相較於11-01-2022的108,444吉瓦時有所增長。印度發電量數據按芹猛租月更新,09-01-1987至12-01-2022期間平均值為50,526吉瓦時,共423份觀測結果。該數據的歷史最高值出現於04-01-2022,達127,031吉瓦時,而歷史最低值則出現於11-01-1987,為16,318吉瓦時。CEIC提供的印度發電量數據處於定期更新的狀態,數據來源於CEICData,數據歸類於世界趨勢資料庫的全球經濟數據–表:發電:月度: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