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演算法
A. 中國GDP與美國GDP的計算方法有什麼不同
中國主要採用的是「生產法」,即分別計算各國民經濟部門的產出總額,再對應地扣除各部門的中間消耗,最後匯總所有部門產出增加值的辦法。這種演算法是由之前蘇聯所採用的MPS(物質產品核算體系結合),西方採用的SNA(國民經濟帳戶體系發展而來)。
美國和西方主要經濟體則主要採用「支出法」來核算GDP,即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包括個人消費、個人國內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等四大類統計項目,再減去產品和勞務進口的差額來計算GDP總量。
中美兩國分別採用著不同的GDP核算方法,如果按同一種核算方法,中國的GDP總量與美國的差距將大大拉近。
拓展資料:
一、GDP(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1]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GDP 是國民經濟核算的綜合性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二、中國採用的「生產法」相比於美國採用「支出法」,其優點在於更多地避免了重復計算,尤其更加關注社會產品價值的核算;而其缺點則是統計相對復雜,不夠全面,往往忽視對非生產性部門,例如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業,包括金融業對於經濟的輔助貢獻。
從統計方法上,對於同一個國家「生產法」往往會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數值要小。
如果說中國的GDP被誇大了,倒不如說數美國的GDP包含了太多的虛擬成分。例如,對於科研支出的經濟核算。在中國,普遍地採用了政府部門和公立大學的科研投入體系,這些部門盡管極有力的支撐著國家經濟體系的運轉和發展,但很難產生用於市場交換的實際產品。在中國的在經濟核算中,這些經濟只計算在政府支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