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分區主分區邏輯分區
⑴ linux主分區和邏輯分區的區別
LINUX
沒有主分區和邏輯分區
LINUX
只有
掛載點的區別,有
根目錄;交換分區;home
分區。
硬碟到有分區的區別
sd
是硬碟簡稱;
sda
指
a
的硬碟;
sda1
是
a硬碟下,第一個主分區。最多4個主分區
sda5
是
a硬碟下,第一個邏輯分區。可以分很多
⑵ linux主分區和邏輯分區的區別
LINUX 沒有主分區和邏輯分區
LINUX 只雀絕有頃蠢姿 掛載點的區別,有 根目錄;交換分區;home 分區。
硬碟到有分區的區別
sd 是硬碟簡稱;
sda 指 a 的硬碟;
sda1 是 a硬碟下,第一個主分區。最多檔簡4個主分區
sda5 是 a硬碟下,第一個邏輯分區。可以分很多
⑶ linux邏輯分區和主分區的區別
linux
沒有主分區和邏輯分區
linux
只有
掛載點的區別,有
根目錄;交換分區;home
分區。
硬碟到有分區的區別
sd
是硬碟簡稱;
sda
指
a
的硬碟;
sda1
是
a硬碟下,第一個主分區。最多4個主分區
sda5
是
a硬碟下,第一個邏輯分區。可以分很多
⑷ Linux系統分區
Linux默認可分為3個分區,分別是boot分區、swap分區和根分區。
boot分區
在linux中,boot是存儲內核及在引導過程中使用文件的分區,是啟動linux時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在boot中包括了系統Kernel的配置文件、啟動管理程序GRUB的目錄、啟動時的模塊供應的主要來源Initrd文件和vmlinuz文件。
/boot分區就是操作系統的內核及在引導過程中使用的文件,一般是幾年前的版本要求劃分的一個區,大小為100MB左右,但現在的新版本都不需要對這個分區進行單獨劃分,也就是說你完全可以不分/boot。
安裝Linux只要求兩個基本分區,即根分區及交換分區,如果你的磁碟空間足夠大,可以多劃分空間給根分區,你也可以把常用的目錄新建到桌面,如下載的軟體包,放到桌面不影響你進入Linux系統的速度,當然這要求你有足夠大的根分區。
swap分區
SWAP就是LINUX下的虛擬內存分區,它的作用是在物理內存使用完之後,將磁碟空間(也就是SWAP分區)虛擬成內存來使用
它和Windows系統的交換文件作用類似,但是它是一段連續的磁碟空間,並且對用戶不可見。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這個SWAP分區能夠作為"虛擬"的內存,但它的速度比物理內存可是慢多了,因此如果需要更快的速度的話,並不能寄厚望於SWAP,最好的辦法仍然是加大物理內存。SWAP分區只是臨時的解決辦法.
根分區
linux根分區是系統分區的意思,系統內所有的東西都存放在根分區中,也被稱為root分區;Linux是一個樹形文件系統,根分區就是它的root節點,任何的目錄文件都會掛在根節點以下,並且linux只有一個根,不管對硬碟分多少個區,都要將這些分區掛載到根目錄底下才可以使用。
所謂根分區,說白了就是系統分區,是root分區,所有的東西都放在這裡面。
Linux是一個樹形文件系統,根分區就是它的root節點,任何的目錄文件都會掛在根節點以下。Linux只有一個根。你可以給你的硬碟進行分區,但是,分區設備一定掛載到linux根目錄下的指定位置,如/usr,/var,/home等。如果要對分區進行操作的話,只能到分區所掛載的目錄中進行操作。所以,不管對硬碟分多少個區,都要將這些分區掛載到根目錄底下才可以使用。
⑸ 主分區,邏輯分區,擴展分區有什麼區別
磁碟分區區別信息如下:
1、定義和作用方面:
主分區:在windows下激活的主分區是硬碟的啟動分區,他是獨立的,也是硬碟的第一個分區,正常分的話就是C區。 在linux下主分區和邏輯分區都可以用來放系統,引導os開機,grub會兼容windows系統開機啟動。
擴展分區:除了主分區外,剩餘的磁碟空間就是擴展分區了,擴展分區是一個概念,實際上是看不到的。當整個硬碟分為一個主分區的時候,就沒有了擴展分區。
邏輯分區:在擴展分區上面,可以創建多個邏輯分區。邏輯分區相當於一塊存儲截止,和操作系統還有別的邏輯分區、主分區沒有什麼關系,是「獨立的」。
2、數量方面:
一個硬碟主分區至少有1個,最多4個,擴展分區可以沒有,最多1個。且主分區+擴展分區總共不能超過4個。邏輯分區可以有若干個。
3、格式化方面:
主分區與邏輯分區能夠被格式化後作為數據訪問的分區。
擴展分區無法格式化。
4、創建分區的順序:
建立主分區→建立擴展分區→建立邏輯分區→激活主分區→格式化所有分區。
(5)linux分區主分區邏輯分區擴展閱讀:
磁碟分區和邏輯卷管理:
磁碟分區可做看作是邏輯卷管理前身的一項簡單技術。分區從實質上說就是對硬碟的一種格式化。創建分區時,就已經設置好了硬碟的各項物理參數,指定了BIOS系統下硬碟主引導記錄(即MasterBootRecord,一般簡稱為MBR)和引導記錄備份的存放位置。
而對於文件系統以及其他操作系統管理硬碟所需要的信息則是通過之後的高級格式化,即Format命令來實現。
其實完全可以只創建一個分區使用全部或部分的硬碟空間。但不論劃分了多少個分區,也不論使用的是SCSI硬碟還是IDE硬碟,必須把硬碟的主分區設定為活動分區,才能夠通過硬碟啟動系統。
⑹ Linux 主分區和邏輯分區問題
一個硬碟最多建立4各分區
,這是
mbr的限制,與操作系統無關。這4個分區顴蕖班干直妨絆施豹漸可以都是主分區,也可以建立1個擴展分區,但是擴展分區要麼沒有,要麼只有1個。但是擴展分區不能夠直接使用,必須在擴展分區上再建立邏輯分區。邏輯分區的分區表不保存在mbr上,因此不受4個分區的限制。所以你沒有必要分配完了主分區再分配擴展分區,完全可以全部建立為主分區,或者建立一個主分區,接著建立一個擴展分區,然後在擴展分區上建立多個邏輯分區。
⑺ linux主分區和邏輯分區的區別
主分區和擴展分區的區別在於主分區位於硬碟的最開始,MBR 扇區的位置,這個位置的數據在計算機啟動時,會自動被 BIOS 讀取並且執行,也就是說這個位置的斗衫分區表會自動被 BIOS 讀取到內存里,這樣 MBR 啟動程序不需要執行什麼操作就能直接獲得主分區表信息。但因為 MBR 只有 512 位元組,分區表還要佔用 4x16 位元組,外加還有個 55AA 標志佔用2位元組,實際 MBR 可以放置可以運行的程序代碼空間就只有 446 位元組了。這 446 位元組限制寫出來的程序體積太小而不足以實現某些功能,所以這個時候系統需要使用一些 BIOS 提供的系統操作實現簡單的啟動工作,這個簡單的代價就是 446 位元組的程序不能直接讀取擴展分區裡面的邏輯分區的數據並且啟動系統,因為擴展分區的邏輯分區表在硬碟的後部,也就是數據區裡面,位置不固定需要多次查找才能找到對應的分區位置。446 位元組的程序根本沒辦法進行操作。
而且因為還沒有能進入完整的系統,所以 BIOS 提供的功能雖然很多,但仍然不夠進行某些特殊操作的功能要求。
這就是為什麼 Windows 就算你安裝到擴展分區,他也會在 C 盤上放上很多東西的原因。因為 Windows 要求 C 盤必須是主分區才能啟動系統。
Linux 的 GRUB 可以安裝到擴展分區是因為他用了 MBR 的 446 位元組後,MBR 之後的幾個閑置扇區,大概有 8k 的容量繼續放他的程序,這樣的設計使得體積限製得到了緩解。這樣他可以繼續調用硬碟特定位置的程序代碼繼續啟動而不一定非要主分區。
綜上說的基礎,主分區和擴展分區主要的區別就是啟動系統的問題。BIOS 這個古老的硬體設計害死了不少程序員的腦細空塵腔胞。
至於 U 盤,我的所有 Linux 對於 U 盤的工作全都正常。不知道你用的是那個版本?
操作易用性已經很好了,對於 Windows 來說,主要還是習慣的問題,現在主流桌面系統一般不需要在打什麼命令了。當然除非某些高級操作,或者方便簡兄胡潔的操作(Windows 下面裝個 powershell 就知道為什麼 Linux 的命令操作好了)
不過對於 Linux 的易用性,那還要看具體你用的那個發行版。非要找一個高級用戶專用的操作系統,那確實很難用,就像 Windows 非要進帶命令行方式的安全模式裡面用滑鼠四處亂點一樣……
⑻ linux中怎麼手動分區
在Linux下,硬碟是一個設備,實際上Linux下什麼都是設備。對於IDE硬碟而
言,Linux認為存在四個設備,對應於IDE的四個位置接的設備。如果裝過機器
我們知道主板上有兩個槽,IDE0和IDE1,每個槽上能掛兩個設備,主盤和從
盤,這些盤可以是硬碟可以是光碟機。那麼Linux是怎麼認羨臘為這些設備的呢?在
Linux下,這些設備用/dev/hdx來標示。IDE0上的主盤就是/dev/hda,從盤就是
hdb,依此類推,如果可以有多個IDE槽就可以延續到hdehdf等。總之每條硬碟
線上接的設備都被Linux認為是一個/dev/hdx設備。如果你的機器是IDE0槽上的
主盤是硬碟,那它就是hda,如果IDE1的槽上主盤是一個光碟機,那它就是hdc。
在windows下fdisk是對兄棚滑」硬碟1「,」硬碟2「進行操作,而linux下的fdisk就
是對/dev/hda,/dev/hdb等進行操作。這樣做很靈活,很直觀,不是么?
我也用虛擬機玩linux的,最開時在裝的時候我對linux分區一點都不了解,甚至對windows分區都不了解,不過也胡亂的把linux裝好了,因為對於虛擬機,我用VC,不知道你用什麼,在這裡面有一個他幫你提供的方案,挺好的,這樣我們就不用去手動分區,或者只要你隨便設置每個分區的值,只要能裝行了!因為如果你設得過小的話,他會提示你無法安裝,最小值是多少的,你說的從硬碟分出5個G來我覺得不妥,講講我的辦法吧,我是把虛擬機裝好後,然後指定虛擬硬碟在一個我不經常用的盤裡面(如F盤20G),在當然,linux不會佔用這么多的,這是由虛擬機分配給他的,如果你再在linux系統裡面加入軟體的時候,它會自動增大,這樣的話,你可以不用去手動給它分配多大,這樣一來,你仍然可以在這個盤里放入其它windos系統裡面的東西,也不會浪費太多的空間,比如你分給它5個G的空間,當linux用不到這么多的時候,那不是就浪費了嗎?等你裝好了,能進linux系統了再對分區了解這樣來得快多了!再說了,虛擬機格式化(我的沒有格式化,可以不用格式化),只是我的理解,格式化肯定是把虛擬機分配給linux的硬碟空間給格式化了但是不會對你的主系統windows造成任何影響的!再_嗦的講一下我理解的虛擬機吧:其實虛擬機就是在你的主操作系統的基礎上,再虛擬出一台完全的計算機,這個跟你買一台裸機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格式化肯定是格式化了,不過格式化的與你的主操作系統完全沒有關系的!它就像一台與你主系統完全無關的獨立的計算機一樣!只是建立虛擬機是建立在你的主系統之上的!相關分區知識了解一下!有助於你真正的去了解各個分區作用,也就是基礎中的基礎!各分區的作用在Linux中規定,每一個硬碟設備最多能有4個主分區(其中包含擴展分區)構成,任何一個擴展分區都要佔用一個主分區號碼,也就是在一個硬碟中,主分區和擴展分區一共最多是4個。對於早期的DOS和Windows(Windows2000以前的版本),系統只承認一個主分區,可以通過在擴展分區上增加邏輯盤符(邏輯分區)的方法,進一步地細化分區。主分區的作用就是計算機用來進行啟動操作系統的,因此每一個操作系統的啟動,或者稱作是引導程序,和者都應該存放在主分區上。這就是主分區和擴展分區及邏輯分區的最大區別。我們在指定安裝引導Linux的bootloader的時候,都要指定在主分區上,就是最好的例證。Linux規定了主分區(或者擴展分區)佔用1至16號碼中的前4個號碼。以第一個IDE硬碟為例說明,主分區(或者擴展分區)佔用了hda1、hda2、hda3、hda4,而邏輯分區佔用了hda5到hda16等12個號碼。因此,Linux下面每一個硬碟總共最多有16個分區。對於邏輯分區,Linux規定它們必須建立在擴展分區上(在DOS和Windows系統上也是如此規定),而不是主分區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擴展分區能夠提供更加靈活的分區模式,但不能用來作為操作系統的引導。除去上面這些各種分區的差別,我們就可以簡單地把它們一視同仁了。在Linux下,硬碟是一個設備,實際上Linux下什麼都是設備。對於IDE硬碟而言,Linux認為存在四個設備,對應於IDE的四個位置接的設備。如果裝過機器我們知道主板上有兩個槽,IDE0和IDE1,每個槽上能掛兩個設備,主盤和從盤,這些盤可以是硬碟可以是光碟機。那麼Linux是怎麼認為這些設備的呢?在Linux下,這些設備用/dev/hdx來標示。IDE0上的主盤就是/dev/hda,從盤就是hdb,依此類推,如果可以有多個IDE槽就可以延續到hdehdf等。總之每條硬碟線上接的設備都被Linux認為是一個/dev/hdx設備。如果你的機器是IDE0槽上的主盤是硬碟,那它就是hda,如果IDE1的槽上主盤是一個光碟機,那它就是hdc。在windows下fdisk是對」硬碟1「,」硬碟2「進行操作,而linux下的fdisk就是對/dev/hda,/dev/hdb等進行操作。這樣做很靈活,很直觀,不是么?那麼Linux下怎麼看分區呢?Linux下的分區概念是,硬碟上的每個分區也是一個設備(又來了)。他們的標志是/dev/hdxy,其中hdx根前面一樣表示哪個硬碟,y表示第幾個分區。以hda為例。hda1就是第一個分區,hda4就是第四個分區位置。邏輯分區從hda5開始。所以剛才那個例子中,Linux看來就是hda有10G。hda1是主分區,格式是windows。hda2是擴展分區,在它上劃出了hda5和hda6,格式是windows。hda還有2G剩餘空間可以繼續建立hda3和hda4。注意因為hda2空間已經被劃分完,所以無法再建立邏輯分區。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還是你要的只是給你一個具體數值呢!
我看了很多教程,都按照那樣分區了,還是說不是有效分區,為什麼?怎麼分區才對?
⑼ 求教linux下 主分區和邏輯分區之間如何轉換
linux下 主分區和邏輯分區之間轉換的方法
將製作好的u盤插到電腦usb介面上,開機後看到logo圖標按啟動快捷鍵進入洞歷bios選擇u盤啟動項進入快啟動主菜單頁面,接著用鍵盤上的上下鍵將游標移至「【02】運行快啟動Win8PE防藍屏版(新機器)」並回車確定,
進入win8pe系統後,雙擊運行桌面上「更多工具」中的「分區工具DiskGenius」,在工具窗口中,可以看到當前只有一個主鬧顫凱分區,
我們選中用於轉液喚換的邏輯分區,即D盤,然後依次點擊菜單欄中的「分區—轉換為主分區(M)」,
完成轉換操作後,我們可以看到當前磁碟中已經擁有兩個主分區,最後點擊「保存更改」即可,
以上就是的所有內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將邏輯分區轉換主分區。
⑽ Linux一塊硬碟最多能分為幾個分區
分區完全取決於磁碟類型格式。
一、MBR磁碟類型
如果我們在Linux中使用MBR磁碟類型,使用MBR分區表的硬碟最多隻能劃分4個主分區磁碟,並且MBR最大僅支持2TB的硬碟,但擁有很好的兼容性,如果需要分區的硬碟容量超過2TB了,則需要使用GPT分區表類型,此分區表類型不受分區個數,硬碟大小的限制,最大支持18EB,且是一種新的硬碟分區標准。如下所示:
1)所有四個分區僅為主分區。
2)三個分區是主分區,其餘一個分區是擴展的。
如果我們考慮以上兩個步驟,那麼在擴展分區下,我們可以創建將近65536個新的邏輯分區並使用它們,但是這個邏輯分區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取決於OS到OS。
二、GPT分區類型
如果我們在Linux中使用GPT分區類型,則在Linux系統中最多可以創建128個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