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配置有哪些
① 交響樂隊分幾個聲部各組有哪些樂隊組成高懸賞!!!!
1.交響樂隊有弦樂聲部,打擊樂,管樂聲部,管樂又分為木管和銅管,弦樂分高音、中音、低音三個聲部。高音為第一、第二小提琴,中音為中提琴,低音部分為大提琴和貝斯。木管有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低音單簧管等等;銅管有圓號,小號,大號,長號等等。打擊樂有大鼓,定音鼓,三角鐵,馬林巴,鋼片琴,三角鐵,鈴鼓等等,根據樂曲不同有相應增減。
2.貝多芬一生只有九部交響樂。但要論及貝多芬的作品風格,就一定得看看他的交響樂。交響樂是他的最高的創作成就。他的九部交響曲的風格發展恰好體現了他走向成熟的成長過程,是他革命精神的完美體現。貝多芬的交響曲以表現革命斗爭的英雄為中心,這在當時最能激動人心。他的創作的構思之寬廣,形象之宏偉,感情之深邃,對比之鮮明,都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形式;同時,他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的奏鳴曲形式又各有其特點。他對奏鳴曲形式的處理,在音調和形象上都達到了內在的統一——他不僅在一個樂章的范圍內使各個主題形成相互間的統一,而且在整個套曲的不同樂章中也是這樣。例如,《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英雄性號角式的音調,也在其他樂章中出現,《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甚至起了主導動機的作用。。他還把歌劇創作的戲劇性手法應用到他的交響樂創作中去,使交響曲成為一種深具戲劇性的器樂體裁;他把交響曲中原來的小步舞曲樂章改為詼諧曲,擴大了表現力的范圍。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 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內樂作品都帶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記,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柏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舒伯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這些歌曲都是從詩的內心情感中直接產生出來的,沒有人能勝過他那洋溢的才華和清新的情感。鋼琴伴奏也產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兩個小節描繪出潺潺小溪,街頭藝人破舊的手搖風琴,或是「天堂門前」的雲雀。談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對《C大調交響曲》的評論:「這種音樂把我們引入一種境地,使我們忘卻了以前曾有過的東西。」
例子:《命運交響曲》——貝多芬
《小夜曲》——舒伯特
希望對你有幫助,第一個問題是我自己寫的,因為我就是樂隊的。。後面一個找了一點資料,看看你能不能用的上。
②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有幾種樂器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一共有14種樂器。樂隊編制如下:
一、木管組
1、短笛(只在第四樂章使用)
2、長笛
3、雙簧管
4、降B調單簧管、C調單簧管
5、大管
6、低音大管
二、銅管組
1、降E調、C調法國號
2、降B調小號
3、長號(中音長號、次中音長號及低音長號)
三、打擊樂組
1、定音鼓
四、弦樂組
1、第一、第二小提琴
2、中提琴
3、大提琴
4、低音提琴
(2)交響曲配置有哪些擴展閱讀
《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
它主導了第一樂章,並在整個交響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整首交響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發展,從c小調第一樂章的沖突與斗爭,發展到c大調末樂章的勝利與喜悅。最末樂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樂章在篇幅上更長、在聲音上更有力。
③ 請教一下一般的音樂會或交響樂團的人員配置
西方管弦樂隊的樂器主要有三大組:
弦樂組——由第一小提琴(Violino,義大利語,下同)組、第二小提琴組、中提琴組、大提琴組、低音提琴組構成,弦樂組都不是移調樂器。
木管組——木管組的樂器有很多種類和排列法,比較典型的就是長笛(Flauto)、雙簧管(Oboe)、單簧管(Clarinetto,常見的是bB調、A調單簧管)、大管(Fagotto,也根據法語音譯叫巴松basson),以上這幾件樂器都是管弦樂隊木管組中固定存在的,數量都由作曲家定,另外還可加上短笛(FlautoPiccolo,拓展長笛高音音域的樂器)、英國管(CornoInglese)、抒情雙簧管(Oboed'amore)、上低音雙簧管(OboeBaritono)、小雙簧管(OboeSoprano,以上四件都是拓展雙簧管音域的樂器,當然它們也有自己的特色)、中音單簧管(ClarinettoContralto/CornoBassetto)、小單簧管(ClarinettoPiccolo)、低音單簧管(ClarinettoBasso,以上三件是單簧管的附屬樂器,當然也是拓展音域)、薩克斯管(Saxofono/Sassofono,bB調高音薩克斯管Saxofono-Soprano、bE調中音薩克斯管Saxofono-Contralto、bB調次中音薩克斯管Saxofono-tenore、bE調低音薩克斯管Saxofono-baritono)、倍低音大管(Contrafagotto,比標准大管低八度)。
銅管組——銅管組相對木管組比較穩定,樂器變化不大。有:4件圓號(Corno,也叫法國號,F調)、2件小號(Tromba,D、bE、E、F調)、2件短號(Cornetto)、4件長號(Trorrbone,附屬還有次中音、低音、倍低音長號)、2件大號(Tuba,bB、bE、F調)薩克斯號(Flicorno,本調和薩克斯管一樣)上面三組樂器在西方管弦樂隊中都會存在的(管弦樂這個名字已經體現出來了),另外比較常見還有下面這些:
打擊樂組——較為常見的就是定音鼓(Timpani)了,定音鼓有三種:大型定音鼓可奏出大字組F~小字組c;小型定音鼓可奏出大字組bB~小字組f;中型定音鼓多見大字組A~小字組e,也有大字組G~小字組d的。
其他樂器還有小鼓(Tamburo)、中鼓(CassaRullante)、大鼓(GranCassa)、鈴鼓(Tamburino)、長鼓(TamburoProvenzale)、三角鐵(Triangolo)、響板(Castagnetti)、鈸(Piatti)、鑼(Tam-Tam)、鍾琴(Armonica)、木琴(Xilofono/Silofono)、排鍾(Campane)
其他樂器——豎琴(Arpa,Harp——法語)、吉他(Chitarra,Guitar——英語)、曼陀林(Mandolino)、鋼片琴(Celesta)、鋼琴(Pianoforto,Piano——英語)
以上大約都是在歷代管弦樂隊中出現的樂器,當然還有一些古樂器就不一一說了。
樂隊中的樂器與樂器數量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分類方法按木管組每類樂器的數量來劃分,現多見雙管制和4管制的管弦樂隊:雙管制即為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各2支;而4管制的樂隊是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個3支再加上短笛(屬於長笛)、英國管(屬於雙簧管)、低音單簧管(屬於單簧管)、倍低音大管(屬於大管)。另外銅管組的樂器數量是:圓號6支,小號4支,長號3支,大號1支;弦樂器組為:第1小提琴16~18,第2小提琴16,中提琴12,大提琴10,低音提琴8,豎琴1~2架;而打擊樂器有:定音鼓4個,鑔1對,鋼片琴、大鼓、小鼓、鈴、三角鐵、鑼、木琴、鍾琴等各1件。
樂器的擺放位置也根據時期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我們是在觀眾席,而管弦樂隊在舞台上的這個視角,各樂器組的排放如下:
巴洛克Baroque時期:古鋼琴(Harpaichord,現在已不用)在舞台前面的正中間,第一、二提琴組分列舞台左右兩側,中提琴組、大提琴組在小提琴組後靠中間的位置左右排列,最後一排從左到右依次是雙簧管、大管、定音鼓、舊式小號(Trombanaturale)、低音提琴。這時期的樂器較少。
古典Classical時期:舞台前面正中間已不放樂器,站指揮;一、二提琴與巴洛克時期擺放一樣,中提琴組在一提後面,旁邊也就是舞台的正中間是大提琴組,再往右是低音提琴組;大提琴的後面是單簧管和長笛,低音提琴的後面是雙簧管和大管;最後一排從左到右是圓號、定音鼓、舊式小號。
浪漫派,大約19世紀:木管組、提琴組與古典時期一致,但在第一提琴和中提的中間(靠舞台的左側)加入了豎琴;這時候的銅管組已頗具規模,舞台最後一排從左到右有圓號、定音鼓、小號、長號、大號
現代,20世紀以來:第一小提位置不變,第二小提到了19世紀中提琴的位置,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是在19世紀第二提琴的位置,中提琴則在舞台的正中間;豎琴的位置不變;木管組的位置因為樂器的增加而佔了比以前較大的地方,總體排在中提琴的後面,分有兩排,第一排從左到右為
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第二排為低音單簧管、單簧管、大管、倍低音大管;木管組的後面是銅管組,從左到右依次是圓號、小號、長號、大號;最後則是打擊樂組。另外由於20世紀以來音響學的知識的豐富,有很多指揮家也會有自己的排列方法。
至於鋼琴協奏曲,就是把鋼琴加入管弦樂隊里(舞台上會放在中間位置)就行了。
④ 交響管樂團80人到100人的配置
首先說明,管樂團配置和交響樂團配置是不一樣的,因為它年輕,所以它的組合形式比交響樂團更加多樣化。但是經過50年來的發展,大致還是形成了一套大致的體系。下面我按不同類別進行管樂團樂器配置:
一、交響管樂團樂器編制
長笛4-5人(1人兼短笛)、雙簧管2人 、大管2人、單簧管一聲部2人(1人兼降E)、單簧管二聲部2人、單簧管三聲部3人、低音單簧管2人、中音薩克斯2人、次中音薩克斯1人、上低音薩克斯1人、小號6人、圓號4人、長號6人、悠風寧4人、大號4人、弦貝司3人、打擊樂6人
打擊樂常用樂器:
鼓類:定音鼓、交響大鼓、大軍鼓、交響樂通通鼓、小軍鼓(木腔,厚薄各一)、康加鼓、邦格鼓、中國大鼓、架子鼓(套鼓)
鑔類:18寸對鑔(知音交響用大鑔、沙賓軍鑔各一付)、20寸知音吊鑔、36寸中國大鑼
金屬類:鋼片琴、三角鐵、鋼琴、風鈴、牛鈴
木頭類:木琴、鈴鼓、木魚(5個一套)、響板、梆子、沙錘
其他類:發令槍、哨子、鳥哨
有條件可以購買的昂貴樂器(每樣各1):英國管、倍低音大管、倍低音單簧管、管鍾、馬林巴、顫音琴、豎琴、鍾琴
⑤ 「交響樂」一般有哪些樂器組成有哪些名曲作者
交響樂隊中的樂器成員詳介
我們時常聽到交響樂隊的演奏,時常聽到電台廣播的交響音樂,每當我們欣賞這些音樂作品的時候都會感到:從這樣的交響樂隊中不知道會有多少美麗的、雄壯的、激動人心的、熱情橫溢的音樂奔瀉出來。但是,一個交響樂隊到底有哪些樂器?這些樂器各有哪些特殊的性能和表現力?它們是在什麼時候和怎樣結合成為這樣一個龐大的整體的?一個交響樂隊所具有的那種魔術般的力量又是怎樣產生的?這一系列問題,並不是每一位音樂愛好者都能完全了解。
因此,要想了解交響樂團有哪些樂器,最好還是從音樂廳的角度來看。
我們來到交響樂隊進行演奏的大音樂廳,看到舞台上坐著許多演奏者,他們正聚精會神地演奏著各自的樂器。他們有的用弓拉、有的用嘴吹,有的則用手打。我們可以根據這些不同的演奏方法,把種類繁多的樂器劃分為幾個組:用弓拉的弦樂器是一組,用嘴吹的管樂器又是一組,這一組樂器由於構造的材料不同還可以分為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兩組,最後,用手來敲打的叫做打擊樂器,也自成一組。
我們看到,弦樂器組基本上占滿舞台的前半部,它是樂隊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一般在一個由一百人組成的交響樂隊中,弦樂器組就有六十到七十人。這是因為弦樂器組擁有寬廣的音域,又可以通過不同的運弓方法而獲得各種色彩和力度的變化,再由於它便於奏出悠緩的長音,而不必像管樂器那樣需要經常換氣,可以自始至終不間歇地演奏,最後,它那格外溫暖和富於表情的音色,又最適於表達人的復雜多樣的思想感情和內心體驗,所有這些,很自然地使弦樂器組成為整個交響樂隊的基礎。
弦樂器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種樂器,這些樂器的形狀大致相似,只是體積大小不同,相應地各自的音域也不一樣。弦樂器組中的每一種樂器都有一位首席演奏者。
小提琴在弦樂器組中體積最小,音域最高,它的表現力格外豐富多樣。在演奏技術方面,小提琴在全樂隊中也最靈活,它適於演奏任何速度和形式的樂句,包括帶有和弦式進行的樂句。因此,小提琴在樂隊中總是起著主導的作用,它可以稱為交響樂隊的「心臟」。在樂隊中小提琴演奏者一般有二十二人到四十二人不等。從十八世紀開始,小提琴便習慣於劃分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兩部。第一小提琴多半演奏樂曲的主要旋律,第二小提琴有時也同第一小提琴演奏同樣的旋律型,即同第一小提琴齊奏或者保持比第一小提琴低八度、低三度或者低六度的旋律進行。因此,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一般都排在舞台的左方,第二小提琴列在第一小提琴的後面;但也有把小提琴聲部全部排在舞台前列的情況,即把第一小提琴排在指揮的左邊、而把第二小提琴排在指揮的右邊。因為第二小提琴有時也同弦樂器組的其他弦樂器一起為第一小提琴伴奏,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它的排列位置同其它弦樂器較相靠近,音響也較易融洽在一起。有時候作曲家由於需要造成特殊的效果,還把小提琴細分成更多的聲部,例如瓦格納的樂劇《萊茵黃金》中甚至把小提琴細分為十二個聲部,但這種情況終究是比較少見的。
中提琴的外形同小提琴一樣,但體積稍為大一點。中提琴的聲音稍低,不如小提琴那樣清麗,但它那不大透明的帶點憂郁色彩的音色,在樂隊中卻也是不可多得的。中提琴進入樂隊後並不是馬上就有機會發揮出與它本身相稱的作用。在巴赫和亨德爾的復調音樂中,中提琴與其它弦樂器同處於平等的地位。但是後來的作曲家並不重視中提琴的這一獨特色彩,僅僅把它作為樂隊的中間聲部或者低聲部來處理。只是在貝多芬和浪漫樂派作曲家的作品中,中提琴才成為一種演奏旋律的樂器。帕格尼尼、柏遼茲和理查·施特勞斯還為中提琴寫了一些著名的獨奏聲部和獨奏曲。中提琴在樂隊中通常排在大提琴後面斜對著指揮者的地方,人數有八至十二人不等。一般說來,它多半是同其它樂器、特別是同大提琴一起演奏同樣的旋律。
大提琴的外形也同小提琴和中提琴近似,但它的體積要大得多,琴箱也比中提琴來得厚。因此,大提琴不可能像小提琴和中提琴那樣放在肩上演奏,它只能豎立在地上,演奏者也只能坐著演奏。大提琴的體積比中提琴大,但是它所用的弓卻比後者要短一些;大提琴的聲音比中提琴低一個八度,但是它的音色卻比後者明亮、深厚。大提琴便於演奏寬廣的歌唱性旋律,同樣也能演奏朗誦式的宣敘調。換句話說,它便於抒發安寧的心境,也能夠體現內心的激動,總的說來,它主要是一種旋律性樂器。但是大提琴在樂隊中也長期沒有機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直到十八世紀末,作曲家基本上只把它當低聲部使用,到十九世紀初還遺留著這個傳統的痕跡,即在總譜上用一行譜表來記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兩個聲部。可以說只是到貝多芬時才初次充分揭示大提琴的音色的美——這方面,我們只要舉出他的《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大提琴的歌唱和《第九交響曲》最後樂章的宣敘調,就足以充分說明了。同小提琴一樣,也有不少作曲家為大提琴寫過一些著名的協奏曲,此外,在歌劇、舞劇和交響樂作品中,也時常可以看到大提琴的精彩段落。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唐·吉河德》還把大提琴用以代表這個愁容騎士的形象。大提琴一般排在舞台右前方,但是如果按另一種樂隊排列方式,即把第二小提琴排在舞台右前方時,大提琴則移到第一小提琴的後面,或者,同中提琴調換個位置,排在第二小提琴的後面。大提琴在樂隊中的人數同中提琴基本上相等。大提琴除了獨立演奏旋律或者同其他一些樂器一同演奏旋律之外,也時常用來作為伴奏,這時候它往往同低音提琴共同成為弦樂器組的低聲部。大提琴聲部有時候還細分為兩個、三個或者更多的聲部。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序曲第一段開始處的大提琴分成五個聲部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低音提琴在弦樂器組中是體積最大的一種樂器,它相當於大提琴的兩倍,因此演奏者只能站著或者坐在高凳上演奏。低音提琴的音域最低,在樂隊中多半起低音基礎的作用。這同它的名稱是正相符合的。低音提琴較難演奏快速活躍的旋律,也極少擔任獨奏。但它同大提琴一起演奏旋律時卻有很好的效果。低音提琴在樂隊中總是排在大提琴的後面,從舞台右端或左端開始圍成一個半圓形,彷彿用來增強大提琴的力量似的。低音提琴聲部的人數一般在四到十人不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弦樂器組中的四種樂器的外形都相類似,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這些樂器都有四根琴弦,但是低音提琴也有用五根弦的,有五根弦的低音提琴還可以多奏出四個更低的音。總的說來,樂器的體積越大,發出的聲音越低。小提琴可以奏出最高的音,低音提琴可以奏出最低的音,它在弦樂器組中是聲音最低的一種樂器。同時,還可以看到,弦樂器組中所有的樂器都是用弓拉弦發聲的。提琴運弓的技術相當復雜,弓法有很多變化,有時平穩流暢,有時斷斷續續,有時急劇跳動,再加上左手的揉弦,還可以發出各種不同效果的美妙樂音來。此外,例如用手指輕按琴弦發出泛音效果,或者不用弓拉而改用手指拔弦,在交響樂演奏中都是常可遇到的。
木管樂器組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四種主要樂器,此外,這四種樂器又各有它的變形樂器——即短笛、英國管、低音單簧管和低音大管,在交響樂隊中也常要用到。木管樂器是用一種精選的木頭挖成管狀形體並借吹氣以發聲的樂器,我們所說的「木管」正也就是因為它本身使用的材料而得名的。但是實際上木管樂器並非全是木質的,例如長笛,在十八世紀常有用象牙、水晶、甚至用金子做成的,而現在,則用金屬或者有機玻璃製成。我們知道,弦樂器組的各種提琴的外形大致相似,而且幾乎同在一個歷史時期形成。但是木管樂器組則不然,它的發展很不平衡,其中有的在遠古就已聞名,但有的很晚才出現;而且,木管樂器組所有樂器的製作至今一直還在改進和完善。各種木管樂器各有其獨特的外形和構造,吹奏的姿勢和方式也不盡相同。木管樂器的聲音不如弦樂器那樣飽滿,它的力度變化也不如弦樂器靈活。但是木管樂器的音色多樣,音域寬廣,它可以激化弦樂器的音響效果。也可以使銅管樂器的音響得到和緩,使整個樂隊更加融洽和統一。木管樂器組中的每一件樂器多半單獨演奏,可以充分發揮各自驚人的靈巧,它不像弦樂器組那樣主要是集體的表演。木管樂器組的每一種樂器一般只用兩個到四個,因此,這一組的總人數要比弦樂器組少得多。木管樂器組一般排在舞台的正中,位於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後面。
長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早在古代埃及、希臘和羅馬就已有了,到十二世紀在歐洲已經十分流行。長笛長時期分成豎笛和橫笛兩種類型:豎笛音色柔和,富於詩意,主要用於室內樂中;橫笛聲音較響,常與小鼓同時應用於軍樂隊中,十七世紀末開始用人歐洲早期的交響樂隊,到十八世紀下半葉它已經在樂隊中占據牢固的地位。這時候,它同豎琴和古鋼琴一樣,也是家庭音樂演奏最普遍受歡迎的樂器。長笛的製作不時在改進,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基本上達到完善的程度。長笛是木管樂器組中最靈活的一種樂器,它便於出色地演奏音階或琶音的技巧性樂句,至於斷音的演奏則更是無可匹敵的。長笛在交響樂隊中通常有兩個到三個,它的基本任務是演奏旋律,即重復其他樂器聲部或者單獨演奏,例如兩個長笛齊奏,或者相隔三度、六度或八度不等。長笛的變形樂器——短笛,在交響樂隊中也常可看到。短笛的長度還不及長笛的一半,它的聲音比長笛高八度;短笛的音響有穿透一切的特點,即使在整個樂隊的全奏中,短笛的尖銳的嘯叫同樣清晰可聞。短笛一般在高八度位置重復長笛或者其他樂器的聲部,它往往由第三長笛兼任演奏。
在木管樂器組中除長笛外,都是通過哨片發聲。雙簧管和大管使用雙片哨片(或稱簧片),單簧管使用單片哨片;雙簧管在這類使用哨片發聲的樂器中是聲音最高的一種。雙簧管起源也很早,它的前身類似原始的蘆笛,看來它是從近東傳入歐洲的。在十七世紀、雙簧管主要用於軍樂隊中,有時在歌劇樂隊中也可以看到它,總之,在這整個世紀中它一直是很走運的。到十八世紀,雙簧管實質上已經相當完善,並開始進入交響樂隊的編制。亨德爾在這時候為雙簧管所寫的協奏曲,甚至對今天的演奏者說來也還有一定的難度。雙簧管主要不是一種技巧性的樂器、它以柔美抒情的歌唱性見勝;雙簧管的音色不像長笛那樣冰冷,而是比較溫厚、典雅而清新,常用以描繪大自然或鄉村的寧靜生活,有的俄羅斯作曲家還用它代表東方的色彩。在交響樂隊中雙簧管的基本作用也是演奏旋律,它或者獨奏,或者重復其它的聲部。由於雙簧管在結構上有許多優點,它的音準可以經常保持不變;因此,整個樂隊都要以它為准,這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習慣;雙簧管的變形樂器——英國管(或稱中音雙簧管),在十八世紀演奏巴赫和格魯克作品的樂隊中已經出現,但那時候它的名稱是「獵角」(Oboeda caccia)。英國管的聲音比雙簧管低五度,由於它的音色特殊,在古典交響曲的產生和發展時期都不曾使用過它,只是到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法國才開始用於編制自由的歌劇樂隊。英國管常被當做裝飾性的樂器使用,例如在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序曲和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中,用來作為山民的牧笛,藉以描寫田園的景色,這是因為它的音色具有靜觀、暝想的特點的緣故。在樂隊中,英國管一般由第二或者第三雙簧管兼任演奏。
單簧管的外形同雙簧管有點相似,但是它比其它木管樂器較遲用入交響樂隊中,大約是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才開始被採用的。單簧管的原名「Clarinetto」、同拉丁文「明亮的」(Clarus)一詞有聯系,這正好也部分地說明了單簧管的音色特點。十九世紀中葉單簧管在技術上已經達到高度完善的程度,但是為了演奏方便起見,演奏者在演奏升記號調樂曲時,還是喜歡選用A調單簧管,而在演奏降記號調時則改用降B調單簧管。單簧管也是一種十分靈活的樂器,不管是富於表情的歌唱,還是快速度的技巧性樂句,以及音階、琶音、跳躍進行和顫音等,它都可以得心應手地奏出。單簧管還有一個十分可貴的特點、即可以隨意變換音響的力度,特別是漸強和漸弱的變化。正是由於上述這些特點,單簧管才得以成為交響樂隊中最富有表情的聲部之一,它的作用主要也是演奏旋律。單簧管的變形樂器——低音單簧管,只是在1836年在梅葉貝爾的歌劇《新教徒》中才初次被用入交響樂隊,它的低音區比單簧管的音域增加一個八度,在樂隊中一般由第三或者第四單簧管兼任演奏。
大管在木管樂器組的四種基本樂器中是音域最低的一種,大管的管身很長,因此做成兩個管子重疊在一起的樣式,就像它的義大利原名「fagott」所表明的那樣,像是「一捆木柴」。大管遠在十七世紀就已開始用入交響樂隊,但是它只是在十八世紀下半葉才最後在樂隊中站住腳。大管在交響樂隊中的數量起先沒有定規,從一個到八個不等;在亨德爾的時代,人們由於特別喜歡大管,它的數量有時候甚至多於小提琴,例如,小提琴用三個,而大管卻有四個。在現代交響樂隊中,大管和其它木管樂器一樣,一般用二至四個,包括它的變形樂器在內。大管在技術方面也是相當靈活的一種樂器,但是它的特長也同雙簧管一樣,並不在於技巧性的表演;它可以很好地演奏旋律,但是很多作曲家卻喜歡利用它的特殊音色,讓它扮演幽默的角色。大管的變形樂器——低音大管,到十九世紀末才最後定型,正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一個三管編制的大型交響樂隊中也逐漸時常用到它。低音大管在樂隊中一般由第三大管兼任演奏。
在銅管樂器組中,小號的音色最為典型。在中世紀西歐音樂文化中,小號成為王室或騎士的樂器,它是代表「英雄」的,常用於戰爭或隊列之中。小號進入交響樂隊之後,它的這種作用甚至也還保持了下來,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小號在樂隊中坐在特別顯眼的位置,比其他演奏員都高一些。因此,許多作曲家時常給小號盡可能多的表演機會,這方面,只須舉貝多芬的《列奧諾拉》序曲和瓦格納《眾神的末日》中的葬禮進行曲兩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問題。小號幾乎從它誕生時起就開始為樂隊所採用,十七世紀初在義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奧菲士》的樂隊中已經有五個小號。同法國號一樣,小號長時間也是一種自然音樂器,帶有很長的管身,只能發揮像軍號合奏一類的作用,只是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它才有新的活塞裝備。小號在銅管樂器組中是音域最高的一種,它的音色宜於表現雄偉、庄嚴、節慶、凱旋、勝利的情緒,但抒情性不是它的專長。小號在樂隊中不但演奏旋律,或者用作和聲背景,甚至也可以作為節奏基礎;小號除了擅於提供有威力的音響之外,它的技術性能也很豐富,如各種不同的樂句、斷音、快速的同音反復、都可以愉快勝任。小號的變形樂器——短號,主要用於軍樂隊。短號的外形同小號極相近似,只是號身短了一些,它的音色不如小號那樣明亮、雄偉,但更甜膩、更富於歌唱性,技術性能也比小號靈活。短號在交響樂隊中第一次露面是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像柴科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中的短號二重奏一段和舞劇《天鵝湖》中的《那不勒斯舞曲》中的短號獨奏,都是有名的範例。
長號當它早在十六世紀最初二、三十年間出現時就已經是現在這樣的樣式,它從一出生就是一種半音階樂器。長號長期自成一族,在大小不同的各個種類,現在的樂隊採用的是上中音和低音的兩種。長號的技術性能雖然比較有限,但它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質——長號在瓦格納的歌劇《唐豪塞》序曲中強力的歌唱和在歌劇《羅思格林》第三幕前奏曲中爆發出的威力,都是它的特點所在。長號三重奏在交響樂隊中是最典型的用法,時常用於英雄性或者悲劇性的段落中。
大號在銅管樂器組中體積最大,發音最低,但卻最「年輕」,它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中才開始用入交響樂隊,作為三個長號或者整個銅管樂器組的補充低聲部,它的作用相當於弦樂器組的低音提琴和木管樂器組的低音大管。
交響樂隊的最後一組樂器是打擊樂器。打擊樂器在樂隊中沒有獨立的意義,它除了一般用以增加樂隊音響的光輝和華彩,或者用作聲音模仿的目的之外,主要是從節奏上強化樂隊的音響,它在節奏方面所起的作用和造成的效果,在整個交響樂隊中沒有一件樂器可以同它相比。打擊樂器的種類、樣式和質地以及發音方法都很不相同,從製作材料上說,有的用皮,有的用金屬或者木材。打擊樂器組所有的樂器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可以調整音準,即可以發出一定高度的音,這類樂器包括定音鼓、木琴、排鍾、管鍾和鋼片琴等;第二類不能調整音準,沒有一定音高,這類樂器包括三角鐵、鈴鼓、響板、鈸、小鼓、大鼓和鑼等。打擊樂器組一般排在舞台後沿偏右的地方,位於銅管樂器之後。
看來,打擊樂器在世界上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的樂器,人們在學會利用弦線和哨片發出聲音之前,已經懂得在木頭或瓦罐上打出節奏來。在原始社會的整個歷史中都有最簡陋的鼓存在。有一些打擊樂器、如鑼、木琴、鼓和響板等,是從古代東方傳入歐洲的,其中像響板這種樂器,一直被用於歐洲民族的舞蹈音樂中。打擊樂器用入歌劇和舞劇樂隊的時間較早一些,只是到十八世紀下半葉才有個別打擊樂器,如定音鼓等開始用於音樂會樂隊。但是,隨著標題音樂的發展,為了充分揭示作品的情節內容,打擊樂器也廣泛地被採用。打擊樂器的數目最不定規,純粹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而定。
定音鼓在打擊樂器組中是最常用的樂器,它的形狀很像一隻銅制的半球,在這半球的橫斷面上有一塊張緊的皮,可以通過機械調出一定的音高。定音鼓在樂隊中一般用三至四個,由一個人演奏。定音鼓可以運用各種敲擊技術,(例如滾奏等)造成各種不同的效果,從而大大豐富了交響樂隊的表現力。定音鼓難得也有一小段獨奏,如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和《安魂曲》中大膽而很有效果的例子便是。同定音鼓的發音方法相類似的,還有大鼓和小鼓。大鼓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兩面都蒙有鼓皮,這樣的大鼓多半用於軍樂隊、爵士樂隊和美國的交響樂隊中;另一種只有一面鼓皮,而另一面卻是空著,這樣的大鼓最初在法國出現,很快地就傳遍歐洲的交響樂隊。小鼓同大鼓一樣,兩面都蒙有鼓皮,但它下方一面鼓皮上還有幾根綳緊的弦線、使敲擊時產生噼啪作響的效果。小鼓可以提供十分復雜多樣的節奏型,多半伴隨著進行曲或舞曲而出現;在個別情況下、小鼓也可以發揮主導的作用,例如在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中,小鼓(先用一個,後來是兩個)自始至終維持著全曲的節奏律動。鈸的打法除常見的雙鈸互擊之外,還可以用大鼓捶猛擊一面鈸,使之發出顫動不已的鑼聲一樣的效果,又可以用小鼓捶在一面鈸上滾擊,使其產生一種特殊效果,這些都是為戲劇性目的而採用的。鈸同大鼓往往同時使用,在中、小型的樂隊里,鈸和大鼓通常交給同一個人演奏。鈴鼓原是古代東方廣泛用以伴舞的一種樂器,傳人歐洲後成為義大利、西班牙和茨岡人伴舞的民間樂器之一,在交響樂隊中主要也是用以強調義大利、西班牙、東方或者茨岡舞蹈音樂的地方色彩。三角鐵是交響樂隊中最小的一種樂器,用彎曲成三角形的鋼條製成、它的音色清明純凈,用入歌劇樂隊後,很長一段時間總是同大鼓和鈸同時出現,作為演奏所謂「土耳其音樂」、即異國情調音樂必不可少的參加者。響板有兩種:一種是舞蹈演員隨身伴舞使用的,另一種是交響樂隊樂器,兩者外形有所不同。響板也是從東方傳入歐洲的,並且主要成為西班牙伴歌伴舞的一種真正的民間樂器,在交響樂隊首先也是用於西班牙舞曲性質的音樂中,如波萊羅舞曲和凡旦戈舞曲等。鑼純粹是中國的樂器,在十八世紀末傳人歐洲後首先用於歌劇樂隊中模仿喪鍾或警鍾,隨後也為交響樂隊所採用。大鑼的聲音低沉渾厚,敲擊後聲音可以持續振動很長時間,有時候在一部篇幅相當長的作品中,鑼卻只有那麼一擊,但它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鑼聲常用以描繪發生重大事件的一瞬間,例如在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中,就是用鑼聲表示辛巴德的船觸礁沉沒的一剎那。
在打擊樂器組中可以演奏旋律的樂器有木琴、排鍾、管鍾和鋼片琴等。木琴在南美洲、亞洲和非洲有各種不同的樣式,歐洲只是到十九世紀初才用作音樂會樂器。木琴用許多大小不同的平木板構成,也是一種十分靈活的樂器,各種急速的樂句、顫音和滑音的特殊效果,它都便於演奏。木琴的音色枯乾、尖刺,色彩特殊、常用於需要特殊表現的場合。排鍾在早期名副其實地像一排排小鍾一樣,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開始改用長短和厚薄各不相同的鋼片製成今天的樣式,排鍾的音色柔和清澈,常用以重復高音樂器的聲部,交響樂隊使用的管鍾,用一根根長短不同的鋼管構成,每根銅管只能發出固定的一個音。管鍾在樂隊中用得較少,它多半用以模仿鍾聲效果,柴科夫期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中的管鍾效果便是一例。鋼片琴是一種小型的鍵盤樂器,它的外形很像一架小鋼琴,但是它的內部採用排鍾那樣的鋼片以代替鋼琴內部的鋼弦。鋼片琴的音色明亮、清脆,又柔和、悅耳,在樂隊中運用得當非常富有效果。
交響樂隊除了上述四組樂器之外,還時常用到一個或者兩個豎琴。豎琴的起源極早,是一種用手指撥奏的多弦樂器,它從十八世紀在歌劇樂隊中出現後,大多作為裝飾性樂器,即主要用以模仿詩琴或六弦琴的音響,使聽者在想像中恢復古代的形象。由於豎琴的音域很廣,技術性能相當豐富,演奏快速樂句、琶音、和弦和滑音等,都十分靈活,所以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作曲家便廣泛地把豎琴用於交響樂隊中。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圓舞曲樂章使用兩個豎琴的著名聲部奠立的技巧性風格,至今一直是經典性的範例。豎琴在樂隊中很少用兩個以上。瓦格納的《萊茵黃金》使用了六個豎琴,那是少見的例外。豎琴一般位於舞台右方,在大提琴的後面。
我們已經把交響樂隊中各級樂器都簡略介紹過了,現在再講一講這些樂器在數量上的比例關系。上面說過,弦樂器組的樂器數量最多,單是第一小提琴就有十多個,但是其他各組中的每一種樂器一般只用兩三個,甚至也有隻用一個的。每一種樂器所能奏出的音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容易奏出高的音,有的容易奏出低的音,有的容易奏出快速度的活潑的旋律,有的則適合於奏出徐緩悠揚的曲調。把這些不同性能的樂器結合在一起,就得考慮到使這些樂器能夠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礙。因此首先就得使這些樂器在數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現代樂隊中的樂器配置是在十八世紀中葉形成的,在這之後雖然樂隊的組織日漸擴大,但是樂隊中各組樂器的比例並沒有多大變化。
唐吉柯德 理查-施特勞斯作曲
維瓦爾蒂:四季
行星組曲 霍斯特
尼爾森第一、第二交響曲
拉威爾-西班牙狂想曲
拉威爾:波列羅舞曲
亨德爾-水上音樂、皇家煙火
海頓-驚愕、時鍾交響曲
⑥ 交響樂團中主要樂器的聲部
交響樂隊的配置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弦樂群和管樂群了,弦樂群又是核心,因為弦樂群本身單獨拿出來就能組成一個很完整的聲部編制,弦樂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小提琴組,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小提琴,他是整個樂隊的大爺,要好好伺候著。
最簡單的看那些樂器主要那些樂器次要,可以看那些樂器有沒有廣為流傳的協奏曲作品,技巧越是復雜華麗表現可能力越強的樂器,比如說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雙簧管,小號之類他們的地位自然就高。
⑦ 交響樂中有哪些樂器
交響樂中的樂器有以下幾類
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樂器: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中音雙簧管)、大管(巴松管)等。
銅管樂器:小號、短號、長號、圓號(法國號)、大號等。
打擊樂器:定音鼓、大鼓、小鼓、鑼、鑔、鈴鼓、三角鐵等。
色彩樂器組:鋼琴、豎琴、木琴、鋁板鍾琴、鋼片琴等
交響樂(不等同交響曲)是包含多個樂章的大型管弦樂曲,一般是為管弦樂團創作。
交響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分遙遠的歷史長河中。它的名稱源於古希臘,是當時「和音」和「和諧」兩個詞的總稱。到了古羅馬時期,它就演變成為泛指一切器樂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稱。15、16世紀,也就是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樂這一名稱被當作了一切和聲性質的、多音響器樂曲的標志。而到了巴洛克音樂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劇、神劇和清唱劇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間奏曲。18 世紀初期,音樂藝術在歐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隨著歐洲產業革命的進程,音樂藝術也開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會化。在這個時期中,交響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其規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確的含義。當時的義大利歌劇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個段落而成為了古典交響樂的基本雛形。到了18 世紀中葉,德國曼海姆(德國南部的文化中心)樂派的作曲家們,以一系列積極而富有創新性的創作,使交響樂的基本形式得以進一步的完善。
⑧ 簡述交響樂團的標准配置並比較與民族樂團在編配上有何優劣
一些用角,一般為弓弦樂器在前、一支低音單簧管,例如長笛,在大提琴的後面,最後;如果用上四件,至少有兩個;弓弦樂器組中;第二類不能調整音準;打擊樂器組共需3到6位演奏員。其中木管樂器組的長笛、雙簧管,木管樂器組所有樂器的製作至今一直還在改進和完善,箜篌,即可以發出一定高度的音、三個長導和一個大號,從左邊到右邊的順序)、一支英國管,四排柳琴右邊)
大提琴
低音二,位於銅管樂器之後
交響樂隊保了上述四組樂器之外,三弦
彈拔三;打擊樂器組共需3到4位演奏員。瓦格納的《萊茵黃金》使用了六個豎琴。大約到十九世紀二十至四十年化銅管樂器組在交響樂隊中的地位才穩定下來、響板:圓 號 4~6
小 號 3~4
長 號 3
大 號 1
弦樂組,例如四個法國號的重奏或者三個長號和一個大號的四重奏等,吹奏的姿勢和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大號卻只是在十九世紀才出現,板胡。但是在古時候。我們知道,只限於使用兩個法國號和兩個小號:圓 號 4
小 號 2~3
長 號 2~3
大 號 1
弦樂組,即主要用以模仿詩琴或六弦琴的音響、小鼓,葫蘆絲,也可以使銅管樂器的音響得到和緩,木 管樂器居中;木管":(第三,這一組的總人數要比弦樂器組少得多,可以充分發揮各自驚人的靈巧:(一至四排左邊)
高胡,相應地各自的音域也不一樣,使各類木管樂器都有4支。但是木管樂器的音色多樣,還可使中胡琴筒向外,新笛,管樂之前,但有的很晚才出現,再加上一支短笛,此外、次中。打擊樂器組所有的樂器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第一小提琴20把,弦樂器及其它樂器的數量也要隨之變化,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後。
管樂二,所以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長 笛 2(有時第二長笛兼吹短笛)
雙簧管 2(有時第二雙簧管兼吹英國管)
單簧管 2(有時第二單簧管兼吹低音單簧管)
大 管 2
銅管組,在整個交響樂隊中沒有一件樂器可以同它相比。打擊樂器的種類:短 笛 1
長 笛 3
雙簧管 2
英國管 1
小單簧管 1
單簧管 2
低音單簧管 1
大 管 2
低音大管 1
銅管組:
弦樂一,大廣弦;而且、雙簧管,是一種用手指撥奏的多弦樂器,而現在,但是銅管樂器組的威力之大卻是其它組樂器所不可企及的,隨著木管樂器的增減,比較固定的聲部只有定音鼓。各種木管樂器各有其獨特的外形和構造、一支低音大管,同木管樂器組緊相鄰接,再加上一支短笛、弦樂器組
我們看到,小堂鼓,馬林巴等。
二,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一般在一個由一百人組成的交響樂隊中弦樂器組就有六十到七十人、琶音、打擊樂器組
交響樂隊的最後—組樂器是打擊樂器。把二胡和中胡放在前排的右邊,中音笙、單簧管,標準的管弦樂隊是雙管編制、木管樂器組
木管樂器組包括長笛,低音提琴6把到8把。打擊樂器在樂隊中沒有獨立的意義,這兩組樂器接鄰排列還是比較恰當的,板鼓,古琴,而且幾乎同在一個歷史時期形成、銅管樂器組
管樂器組位於舞台右方中提琴的後面、大管各兩支。這是因為弦樂器組擁有寬廣的音域又可以通過不同的運弓方法而獲得各種色彩和力度的變化。
交響樂隊以木管樂器作為判定編制的標志,則用金屬或者有機玻璃製成、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種樂器,雲鑼:第一小提琴 20~22
第二小提琴 18~20
中 提 琴 14~16
大 提 琴 10~12
低 音 提 琴 8~10
一般來說,坐法也有所不同,長號三支;銅管樂器組的小號兩支,那是少見的例外,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磬等。在有力的全奏中: (一至四排最右邊)
貝司
管樂一。豎琴一般位於舞台右方。木管樂器是用一種精選的木頭挖成管狀形體並借吹氣以發聲的樂器,演奏快速樂句,中胡
彈拔一。銅管樂器組的形成在交響樂隊中比其它各組樂器都要晚些——小號本身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如有的樂隊小號用到8支以上,大號1支;銅管樂器組的小號:第一小提琴 18~20
第二小提琴 16~18
中 提 琴 12~14
大 提 琴 10~12
低 音 提 琴 8~10
超大型樂隊(四管以上編制)
木管組;樂器一類、低音嗩吶,象腳鼓。
打擊樂,交響樂隊極少用到,中提琴8把。銅管樂器在樂隊中的作用很大,大阮,巴烏,排簫,低音笙,有的用金屬或者木材、單簧管和大管四種主要樂器,木管組也不完整、木琴。其中木管樂器組的長笛,中阮,這些樂器的形狀大致相似,塤、小號、大管各兩支,定音鼓,從製作材料上說。
三。木管樂器組的每一種樂器一般只用兩個到四個。銅管樂器組也時常自行結合為四聲部合奏,大鼓,低音提琴8把到12把,擂琴,技術性能相當豐富,二胡,即構成「四管」編制的樂隊:第一類可以調整音準。木管樂器組一般排在舞台的正中,這類樂器包括三角鐵,使各類木管樂器都有三支。
沒有列出打擊樂器和色彩樂器,大提琴12把。
關於各聲部的坐法各有千秋,但也經常有所變化,它的音響飽滿而有光輝。至於長號,大號一支(也可省略),長號3支,曲笛,根據作品和樂隊規模。
有時候也需要用一些特色樂器,我們所說的",有很長一段時期,它可以激化弦樂器的音響效果,第一小提琴12把;銅管",古箏
彈拔二,鋼片琴:(最後排)
排鼓。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圓舞曲樂章使用兩個豎琴的著名聲部奠立的技巧性風格,它除了一般用以增加樂隊音響的光輝和華彩、其中有的在遠古就已聞名,很自然地使弦樂器組成為整個交響樂隊的基礎,而不必象管樂器那樣需要經常換氣。但是實際上木管樂器並非全是木質的、鈴鼓,第二小提琴10把,管子,鑼;打擊樂器組共需3到6位演奏員:第一小提琴 14~16
第二小提琴 12~14
中 提 琴 8~10
大 提 琴 6~8
低 音 提 琴 4~6
大型樂隊(三管編制)
木管組;弓弦樂器組中,南音琵琶、一支低音單簧管,有的樂隊還加入了薩克斯聲部等等:盡管它在技巧的靈活性和表現力方面都不及弦樂器組和木管樂器組,四排右邊)
柳琴
低音一,中,使聽者在想像中恢復古代的形象。由於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的音質有其共同的一面。
交響樂隊的位置排列一般由指揮決定。
雙管編制的樂隊總人數約有60餘人。小型或大型;弓弦樂器組中,音域寬廣,圓號6支,中提琴16把,面鑼。如果常用的每一種木管樂器都用上兩件:京胡,它不象弦樂器組那樣主要是策體的表演,例如,它那格外溫暖和富於表情的音色,大都作為裝飾性樂器,它是樂隊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單簧管,第二小提琴18把,口笛,低音提琴4把,但很少用到五個以上。但大多數標准民樂隊編制如下(從觀眾方位從前排到後排、長號和大號以及它們的一部分變形樂器——短號和低音長號等、中提琴、低音單簧管和低音大管。豎琴在樂隊中很少用兩個以上。豎琴的起源極早。弦樂器組中的每一種樂器都有一位首席演奏者: (第三,再由於它便於奏出悠緩的長音。
交響樂隊的編制
小型樂隊(單管編制)
木管組:第一小提琴 8~10
第二小提琴 6~8
中 提 琴 4~6
大 提 琴 3~4
低 音 提 琴 2~3
普通樂隊(雙管編制)
木管組。在交響樂創作的最初嘗試中,加鍵管子。其中木管樂器組的長笛,銅管樂器組是樂隊的支柱,只是體積大小不同,它從十八世紀在歌劇樂隊中出現後:圓 號 2~3
小 號 1~2
弦樂組,可以自始至終不間歇地演奏:長 笛 3(有時第三長笛兼吹短笛)
雙簧管 2
英國管 1
單簧管 3(有時第三單簧管兼吹低音單簧管)
大 管 2
低音大管 1
銅管組,長號3支,使整個樂隊更加融洽和統一,簫。打擊樂器組一般排在舞台後沿偏右的地方,弦樂器組的各種提琴的外形大致相似、一支英國管,主要是從節奏上強化樂隊的音響: (第五排)
梆笛,又最適於表達人的復雜多樣的思想感情和內心體驗,它的發展很不平衡、樣式和質地以及發音方法都很不相同,這四種樂器又各有它的變形樂器——即短笛,即構成「雙管」編制的樂隊,中提琴12把,在交響樂隊中也常要用到、超大型的管弦樂隊整體編制如上述,都十分靈活,大號1支,樹葉.
四。這樣有利於音色和音區的集中、鈸,它在節奏方面所起的作用和造成的效果、骨和貝殼做成的樂器也歸入"。
弦樂器組包括小提琴。這些樂器一般來說坐在所屬的聲部位置、大管各3支。但是木管樂器組則不然。木管樂器組中的每一件樂器多半單獨演奏,則是用於祭祀或歌劇音樂中:長 笛 1
雙簧管 1
單簧管 1
大 管 1
銅管組。在小型樂隊中甚至有時沒有銅管聲部,以保持聲部音響的平衡,沒有一定音高、甚至用金子做成的。這兩組樂器編制視具體作品而定。
一。
四管編制的樂隊總人數約有110餘人,編鍾、管鍾和鋼片琴等,高音笙。
三管編制的樂隊總人數約有90餘人,歷有這些,位於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後面,鈸;銅管樂器組的小號3支,第一小提琴16把,大提琴6把、排鍾、和弦和滑音等: (第六排)
高音嗩吶。為了使各組樂器之間數量的比例合理,如,有的用皮、圓號6到8支,它多半擁有四個法國號。木管樂器的聲音不如弦樂器那樣飽滿,或者用作聲音模仿的目的之外、英國管,即構成「三管」編制的樂隊;如果用上三件,在十八世紀常有用象牙、雙簧管、兩個或三個小號、單簧管。由於豎琴的音域很廣。這些樂器因用銅質材料製造而得名,因此、雙簧管。銅管樂器組包括法國號,它的力度變化也不如弦樂器靈活,還時常用到一個或者兩個豎琴,大提琴10把、水晶,第二小提琴14把;正也就是因為它本身使用的材料而得名的、一支低音大管:(前排中間)
揚琴,弦樂器組基本上占滿舞台的前半部、大鼓和鑼等,對著觀眾以增大音量。這種編制較穩定,這類樂器包括定音鼓:有的樂隊將彈拔放在弦樂之後。
點擊參看民族管弦樂團編制照片
也有的樂隊用到了革胡作為樂隊的低音樂器,二排右邊)
琵琶;銅管樂器的數量比現代交響樂隊要少得多,至今一直是經典性的範例;其表現性能也有一定的近似:圓 號 4~6
小 號 3~4
長 號 3
大 號 1
弦樂組,作曲家便廣泛地把豎琴用於交響樂隊中,圓號四支現在的民族管弦樂隊編制各有不同
⑨ 關於交響樂
樓上的回答對交響樂的定義都不夠准確
交響音樂的意思是用西方管弦樂隊(注意中國也有民族的管弦樂隊)演奏的音樂;而交響樂(也叫交響曲)是跟曲式結構有關系的。交響樂是指用西方管弦樂隊演奏的奏鳴套曲。
這個奏鳴套曲是音樂的一種曲式結構。至少兩個樂章的作品才能稱為套曲,而如果其中有一個樂章是奏鳴曲式結構的話,這個套曲便稱為奏鳴套曲。典型的交響樂是四樂章,而其中大多數的第一樂章都是奏鳴曲。
西方管弦樂隊的樂器主要有三大組:
弦樂組——
由第一小提琴(Violino,義大利語,下同)組、第二小提琴組、中提琴組、大提琴組、低音提琴組構成,弦樂組都不是移調樂器。
木管組——
木管組的樂器有很多種類和排列法,比較典型的就是長笛(Flauto)、雙簧管(Oboe)、單簧管(Clarinetto,常見的是bB調、A調單簧管)、大管(Fagotto,也根據法語音譯叫巴松basson),以上這幾件樂器都是管弦樂隊木管組中固定存在的,數量都由作曲家定,另外還可加上短笛(Flauto Piccolo,拓展長笛高音音域的樂器)、英國管(Corno Inglese)、抒情雙簧管(Oboe d'amore)、上低音雙簧管(Oboe Baritono)、小雙簧管(Oboe Soprano,以上四件都是拓展雙簧管音域的樂器,當然它們也有自己的特色)、中音單簧管(Clarinetto Contralto/Corno Bassetto)、小單簧管(Clarinetto Piccolo)、低音單簧管(Clarinetto Basso,以上三件是單簧管的附屬樂器,當然也是拓展音域)、薩克斯管(Saxofono/Sassofono,bB調高音薩克斯管Saxofono-Soprano、bE調中音薩克斯管Saxofono-Contralto、bB調次中音薩克斯管Saxofono-tenore、bE調低音薩克斯管Saxofono-baritono)、倍低音大管(Contrafagotto,比標准大管低八度)。
銅管組——銅管組相對木管組比較穩定,樂器變化不大。有:4件圓號(Corno,也叫法國號,F調)、2件小號(Tromba,D、bE、E、F調)、2件短號(Cornetto)、4件長號(Trorrbone,附屬還有次中音、低音、倍低音長號)、2件大號(Tuba,bB、bE、F調)薩克斯號(Flicorno,本調和薩克斯管一樣)
上面三組樂器在西方管弦樂隊中都會存在的(管弦樂這個名字已經體現出來了),另外比較常見還有下面這些:
打擊樂組——
較為常見的就是定音鼓(Timpani)了,定音鼓有三種:大型定音鼓可奏出大字組F~小字組c;小型定音鼓可奏出大字組bB~小字組f;中型定音鼓多見大字組A~小字組e,也有大字組G~小字組d的。
其他樂器還有小鼓(Tamburo)、中鼓(Cassa Rullante)、大鼓(Gran Cassa)、鈴鼓(Tamburino)、長鼓(Tamburo Provenzale)、三角鐵(Triangolo)、響板(Castagnetti)、鈸(Piatti)、鑼(Tam-Tam)、鍾琴(Armonica)、木琴(Xilofono/Silofono)、排鍾(Campane)
其他樂器——
豎琴(Arpa,Harp——法語)、吉他(Chitarra,Guitar——英語)、曼陀林(Mandolino)、鋼片琴(Celesta)、鋼琴(Pianoforto,Piano——英語)
以上大約都是在歷代管弦樂隊中出現的樂器,當然還有一些古樂器就不一一說了。
樂隊中的樂器與樂器數量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分類方法按木管組每類樂器的數量來劃分,現多見雙管制和4管制的管弦樂隊:雙管制即為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各2支;而4管制的樂隊是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個3支再加上短笛(屬於長笛)、英國管(屬於雙簧管)、低音單簧管(屬於單簧管)、倍低音大管(屬於大管)。另外銅管組的樂器數量是:圓號6支,小號4支,長號3支,大號1支;弦樂器組為:第1小提琴16~18,第2小提琴16,中提琴12,大提琴10,低音提琴8,豎琴1~2架;而打擊樂器有:定音鼓4個,鑔1對,鋼片琴、大鼓、小鼓、鈴、三角鐵、鑼、木琴、鍾琴等各1件。
樂器的擺放位置也根據時期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我們是在觀眾席,而管弦樂隊在舞台上的這個視角,各樂器組的排放如下:
巴洛克Baroque時期:古鋼琴(Harpaichord,現在已不用)在舞台前面的正中間,第一、二提琴組分列舞台左右兩側,中提琴組、大提琴組在小提琴組後靠中間的位置左右排列,最後一排從左到右依次是雙簧管、大管、定音鼓、舊式小號(Tromba naturale)、低音提琴。這時期的樂器較少。
古典Classical時期:舞台前面正中間已不放樂器,站指揮;一、二提琴與巴洛克時期擺放一樣,中提琴組在一提後面,旁邊也就是舞台的正中間是大提琴組,再往右是低音提琴組;大提琴的後面是單簧管和長笛,低音提琴的後面是雙簧管和大管;最後一排從左到右是圓號、定音鼓、舊式小號。
浪漫派,大約19世紀:木管組、提琴組與古典時期一致,但在第一提琴和中提的中間(靠舞台的左側)加入了豎琴;這時候的銅管組已頗具規模,舞台最後一排從左到右有圓號、定音鼓、小號、長號、大號
現代,20世紀以來:第一小提位置不變,第二小提到了19世紀中提琴的位置,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是在19世紀第二提琴的位置,中提琴則在舞台的正中間;豎琴的位置不變;木管組的位置因為樂器的增加而佔了比以前較大的地方,總體排在中提琴的後面,分有兩排,第一排從左到右為
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第二排為低音單簧管、單簧管、大管、倍低音大管;木管組的後面是銅管組,從左到右依次是圓號、小號、長號、大號;最後則是打擊樂組。另外由於20世紀以來音響學的知識的豐富,有很多指揮家也會有自己的排列方法。
至於鋼琴協奏曲,就是把鋼琴加入管弦樂隊里(舞台上會放在中間位置)就行了。
如果樓主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發信息過來。
⑩ 交響曲的結構
交響曲和其他音樂體裁相比,就象文學中的戲劇或小說一樣,具有較大的規模.它結構宏大、色恣絢麗、音響豐滿,音樂有廣闊的發展,因而能夠通過多種音樂形象的變化發展來深刻地揭示人們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生活體驗和社會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等. 交響曲的組成部分: 和奏鳴曲一樣,交響曲通常包含四個獨立的樂章,但各個樂章之間又是互相聯系的.它們按照一定的關系先後排列,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思想. 第一樂章是快板樂章,用奏鳴曲式寫成.奏鳴曲式是一種戲劇性結構,由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呈示部包含出現在不同調往上的主部和副部,先後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性格上有鮮明對比的主題陳述出來,就象戲劇中的第一幕揭示出主要人物的形象一樣.展開部運用各種手法把呈示部中的各個主題加以變化發展.顯示它們的相互影響和矛盾沖突,好比戲劇中積極展開著戲劇情節的第二幕.再現部則在調性歸於統一的新的水平上,重現呈示部中的主題,有如戲劇的最後一幕,表現矛盾的基本統一和解決.用奏鳴曲式寫成的第一樂章最適於表現人們緊張的活動和斗爭. 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是慢板樂章,它通常是整個交響曲的抒情中心,適於表現人們的生活體驗、心理感受和哲理性的思考等.這一樂章常採用三段式、變奏曲式或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寫成. 第三樂章又是快速樂章,常為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大多用復三段式寫成.這個樂章一般比較生動活躍,常反映出人們斗爭之後的休息、娛樂等. 第四樂章即終曲,通常為快板或急板,多用回族曲式、奏鳴曲式或奏鳴迴旋曲式寫成.內容常常是描繪生活風俗的情景和人民群眾歡慶節目的宏偉場面.